三农问题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农问题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农问题知识点

三农问题知识点范文1

一、提问的基本要求

1.提问要有层次性

问题犹如山峰,坡度太陡,无法攀登;坡度太缓,也会使人丧失攀登的兴趣。提问应设置合理的坡度,这既是考虑学生思维的特点,也是为了贯彻素质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根据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提问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高度。如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课《走科教兴国之路》,在学生阅读有关数据与资料后,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①我国是否是科技强国呢?如何看待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②我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是什么?③我国该如何缩短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④是否只要有了经费的保障与法律的规定,我国目标就能实现?还需要依靠什么?人才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这几个问题,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问题,所有的同学都能回答;第二个问题,要从材料中归纳出,这需要一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可回答;第三、四个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可以让同学们展开小组讨论,然后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这就需要集体的智慧。大家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科技的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教育。通过这样层层深入地提问,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落实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把握评价的主导性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与赏识”在课堂评价中处在主导地位。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评价要能准确简练、自然真诚,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体验,体味到成功和被老师赏识的喜悦,从而焕发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爱护公共设施》教学中,当学生回答了小区公共设施的变化后,教师可以说:“你的观察非常细致,看到了社区设施的细小的变化,那你们看到了学校公共设施的变化吗?”这样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体现出赞赏的力量,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时也自然地衔接到了下一环节。课程改革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教师就要通过明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情感走上正道。

3.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我们一直没有停止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嘴上说的、手上写的与实际行为不一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常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在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与行为一分而为二。”问题的结症在于我们过分重视了对学生的理智进行教育和影响,却忽视了道德的践行。而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正在于此:就是要在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行为动机,对他们提出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并具体指导行为实践。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关爱集体、关爱社会、保护环境等,我们都可以就地取材,来个现身说法,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努力学习、不关心集体、不爱护环境的问题进行直击,在事实面前,他们会有强烈的震撼,在以后的行为中也就会自律许多。

二、提问的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课的提问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都要围绕教学的中心、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做到灵活运用,巧妙设计,易难适度,重在启发。

1.归纳式提问

就是把学生所学过的内容中带有共性的、有相同知识点的知识归为一类进行提问。例如,初三思想政治中关于“本质”的问题有若干个,如果在归类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的积极性,能使学生系统地把握有关的知识,收到良好的效果。

2.对比式提问

即教师在提问时把有内在联系但又比较相似的知识概念以提问方式列举出来,让学生比较、分析差异,有针对性地掌握不同的内容。例如提问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就可以从时间、地点、标志、内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提问,使学生既有局部的思维过程,又有整体思维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整体掌握。

3.启发式提问

启发学生思考,使其对所见所闻提问、对理论怀疑提问、对教师的答案提问、对道德标准提问,就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问题,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是学生急需答案、很感兴趣的问题,可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生活,寻求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证明所学知识不是空洞的。如“三农问题”,“为什么要重视三农问题”、“会给我们的生活或社会带来哪些变化”;又如“马加爵事件”,“悲剧的发生与家庭教育有何联系”、“学校和社会又有何责任”、“我们青少年学生应如何对待自己的心理挫折”,等等。政治课不只是回答“是什么”,应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怎样做”、“后果会如何”,这样,学生才能跳出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去创造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成功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更加成功,从而提高思想道德认知水平,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4.补白式提问

提出一个巧妙的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学生回味空白上补白。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回味此问题(下转50页)(上接49页)的巧妙之处,提出他们心中所想,教师可利用“反问”“串问”促使学生产生顿悟之感。教师的“串问”“多媒体问”时刻给学生以激情和活力,让学生“自问”“质疑”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创新意识。总之,无论是“教师问”还是“学生问”,教师应在巧用回味的时间空白时,让学生在回味的时空中产生共鸣,时刻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5.矫正式提问

三农问题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农科专业;创业教育;必要性;创业优势;对策

创业教育理念,已经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21世纪这个“创业年代”,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高等农业教育以服务“三农”为己任,肩负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重任,也须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创业教育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就业状况,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促进解决三农问题。

1农科专业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的供给和市场需求矛盾突出,而农科专业毕业生因其专业特殊性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农业科技含量总体较低,产业化、高科技的农业企业还不成气候,农业仍旧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吸纳农科大学生的能力十分有限,加强农科专业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1.1提升农科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延伸和拓展。研究和加强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农科专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大学扩招以来,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开展创业教育,不仅为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致富创造条件,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使农科大学生成为发展经济、保持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当前学校农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多以理论教学为中心,以实验技能为辅助,注重培养科研型人才,而往往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当下农科专业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三创”(创新、创造、创业)意识和能力,使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的现代农业舞台上能够成为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的主力军。

1.2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实践证明,农业领域内的创业正是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农科专业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其在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上的优势,将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还存在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制约农业生产率提高,缺少较高层次和技术含量的农业产业等等。作为农业大国,必须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知型农业创新人才,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等,使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现代科技化的道路。这就要求农科专业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农业知识,还要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1.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逐步进化调整为大农业结构,再继续上升到多元化产业结构。创新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巨大推力,这就要求有一批视野开阔、技能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创业者。而大多数农民的思维和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的生产与运作模式上,难以跟上形势发展需要。开展农科专业创业教育,培养“能生产、会管理、懂经营”的农科专业创业人才,不仅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更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只有加强培养农科专业的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农业人才,稳住农业,提升农业,才能稳住我国的整体经济,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农科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

2.1国家政策为农科专业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机遇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需要的是大量农业创业型人才。农科专业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以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三个赋予”“七个允许”“四个鼓励”等农村改革任务和举措,这些重大论断和政策突破,必将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为农科专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提供了机遇。此外,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和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为农业发展Ю戳饲八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农业领域创业将享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

2.2高校科研为农科专业创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空间

高校作为科研工作的主力军,有大量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目前我国高校成果转化率不到10%,大量项目仍在“睡眠”中。低转化率实际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学生创业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依托高校农科领域科技成果进行创业,既解决了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了创业之初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没有合适的创业项目,项目风险大,没有技术依托,也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并且以大学生创业作为转化平台,也可以提高农业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同时,高校雄厚的科研实力也是农科专业毕业生后期创业过程中的坚强后盾,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及时为创业提供智力更新,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农科专业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3.1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当前虽然很多农科专业高校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许多高校都将创业教育、创业活动等同于一般的学生活动,没有将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招生就业等工作结合起来,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只是个别现象,没有必要全面开展创业教育。同时,社会价值导向对农业领域创业带有一定偏见,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去创业的最大原因是传统观念阻碍以及父母的偏见。农科专业大学毕业生尽管掌握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并不愿意为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奉献力量,哪怕是来自农村地区的毕业生也更愿意跳出农门选择城市。

3.2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专业化师资的缺乏是制约农科专业创业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当前从事农科专业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事思想政治、就业指导、团委等工作的老师,经过短期的相关知识培训学习后为学生进行创业通识教育。另一部分是农业或管理学背景的专业老师,为学生进行部分创业知识点教学。这两类教师往往自身缺乏创业经历,以纯理论的授课方式进行创业教育知识灌输,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同时,从事教学的教师同时背负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更无法保证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3.3缺乏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缺乏专I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农科专业创业教育不简单等同于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系列活动,目前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单一多以开展培训班或选修课方式进行,没有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创业教育也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结合实践,在进行创业培训时,多为课堂学习的形式,课程结束让学生撰写商业计划书,作为创业教育课程的成果体现。这样单纯的理论教学,学生并不能掌握真正创业需要的市场调研能力、营销技能、理财技能、沟通技巧等等技能,更无法在实际创业过程中应用。

3.4缺乏健全的保障体系

农科大学生创业难首先难在资金上,其次是社会整体环境支持。现在国内高校农科专业大多缺少专业的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机构,缺少专项资金以及体验创业的基地和场所,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更无法对毕业生的创业情况进行跟踪和信息支持。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它不只是高校的任务,更需要社会资源在管理与服务上给予支撑帮扶,比如设立创业孵化园,进行创业税收减免等。

4完善农科创业教育的对策

4.1提高认识,树立创业教育概念

学校学院要树立新的创业教育概念,只有从思想上解决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问题,才能高度重视农科专业的创业教育。加强专项支持,加大投入,要把创业教育作为学生的第三种能力进行培养,把它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去。创业教育还在起步阶段,没有现成的教育模式可以借鉴,学校学院要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总结出适合农科专业的创业教育模式。同时,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的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打造创业光荣、创业者可敬的风气,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创业意识,抛弃农科专业学生创业是无工作可找的错误观念,抛弃农业领域从业是没有发展前景的错误心态。在树立创业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

4.2加大投入,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师资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农科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水平。农科的专业课老师,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农业领域创业的优势及发展前景更加了解;思政工作、就业指导老师,他们有短期相关知识培训,能进行创业通识教育。但是他们都缺乏创业经历,缺乏实践。建立一支高素质、适应创业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相结合来完成。“送出去”是指鼓励和选派部分农科专业创业教育老师到专业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职业技术水平,同时鼓励现有老师以挂职的形式到农业企业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或鼓励部分老师兼职创业,以此提高教师对创业的认识以及创业实践能力。“请进来”是指邀请优秀农业领域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授课老师和实践指导老师,与高校教师合作讲授一些课程,介绍创业经验,传授创业技能,解答创业迷惑,激励创业信心等,他们的指导对学生创业会更具针对性和实战性。“一进一出”,打造结构合理、专兼结合、覆盖面广、适应性强的农科专业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4.3改革创新,构建农科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是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农科专业要构建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一个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创业教育课程、实践活动以及创业平台,三方面相互延伸,形成一个开放、立体的分层次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创业教育应纳入农科专业培养方案,建立与专业教育相协调的教学计划,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的教学中去,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逐步提升,贯通四年,第一阶段为创业启蒙教育,通过创业讲座、企业参观等途径启发学生创业兴趣;第二阶段以创业理论教育为主,开设创业所涉及的法律、创业管理、创业营销等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奠定创业理论基础;第三阶段以举办各类创业活动为载体感受创业、模拟创业,强化学生创业认识。

创业教育课程应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开展,两者内容相互渗透融合,同时可将那些农业领域创业成功的优秀案例引入课堂,激发农科专业学生创业热情。农科专业掌握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并与市场、生产紧密结合,在体系实践环节,可以利用自身特色开展农业领域创业计划大赛来模拟农业产业市场发现商机、制定创业计划、进行创业融资和创业管理的全过程,可以组织学生去涉农企业养殖、生产、经营等一线实地考察来拓宽他们的创业思路和创业信心。关于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创业教育开展成效如何等问题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农科专业创业教育评估机制来解决,可借助校内学生、教师和校外专家、校友评价等方法建立创业教育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促进农科专业创业教育全面健康开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4整合资源,架设学校社会保障平台

学校学院要建立健全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特别是在政策保证和经费保障上。要为学生创业搭建创业实训平台,可以在农科专业科研基地中专门开辟一块大学生创业基地,免费给有创业热情有成熟创业项目的学生利用。要成立创业指导咨询机构,提供法律援助、政策解读等支持,为学生尽量提供更多的跟踪指导和创业服务。要为学生创业提供有利保障的资金资助,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或大学生创业奖励资金,缓解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问题资金困难,扶持大学生创办涉农领域企业。高校不但要重视和推进创业教育,而且还应该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实际上,农科专业在技术类专家方面一向具有人力资源优势,与政府部门、农科院、企业家、孵化器、科技园等都有密切交往,学校应利用此优势,有效地开发和整合外部联系的各类创业资源,为学生成功创业提供机会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金海燕,红梅.发扬求是创新精神探索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

[2]高,李景,杨萌.农科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5).

[3]孙细望,孙文学,李红.农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考试周刊,2009(25).

三农问题知识点范文3

一、重视回扣双基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可将知识分为三大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的知识,即考纲中的“识记”类知识,如地理位置、地理数据、基本概念、基本图表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即考纲中的“理解与应用”类知识,如各种地理判断能力、分析表述能力等;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与思维”的知识,即考纲中的“综合与迁移”类知识,如分析、判断、综合、表达的方法。就应考能力养成而言,三类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应考能力的依附和能力表达的基本元素;程序性知识是应考能力的养成和提升的基础,二者构成了所谓“双基”;策略性知识制约着学习者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知识的迁移、创新能力。纵观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的特点,丝毫不回避学科主干知识,“双基”类知识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如09年高考试题中“双基”类知识的直接考查占了 50多分。“双基”类知识淡忘率高,回生现象明显。因此,二轮复习期间将“回扣双基”置于突出地位是必要的。这些年,我们采用学案导学法,即老师先将各个专题“双基”知识进行全面梳理,依据考纲要求筛选出“双基”内容,然后制成学案,学案内容包括填充式知识体系和体现基本技能的训练题组,利用一课时时间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重视整合知识

专题的具体内容往往散落于教材各章节中,一轮复习中虽然进行了针对性的识记和应用训练,然而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缜密性、系统性和空间贯通性的发展。分析近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命题,特征之一是以某区域设置情境,突出了综合意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如09年高考试题中的“台湾海峡地区”“环渤海地区”等,这些区域问题对应着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可见,专题复习中整合知识、构建体系非常重要,是二轮复习的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类似性原则,一个专题必须是由相关或相似地理现象经过提炼综合而成。②重点性原则,构建专题应以重点知识为核心,如时间的计算、季节性地理事象等。③创新性原则,构建专题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重新组合,而是要有创新性,要用新的视角来设计专题体系。如高考中常常考查某农作物的相关知识,可设计该作物的地理生长环境、全球分布规律与具体分布、农事活动等专题。④理性认识原则,章节体系重在基础知识的表述,尤其对地理概念、地理理论、地理特征只作一般描述,不作深入分析和阐释。而专题体系则大不相同,重在从理论上认识分析。如分析各种因果关系,透过地理现象发现其本质,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阐释地理概念的含义,分析地理结论的依据等。⑤灵活性原则,专题体系不受课本教材体系的约束,专题体系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自然地理的综合、人文地理的综合,也可以是二者的大综合。专题体系的内容更是不拘一格,可以是专门论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演变过程,也可以是专门论述各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等。

三、重视拓展知识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试题难度层次分明,凸显出考试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取向。随着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为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提供了指导。课改必然波及考改,高考命题也会顺应课程改革需要,体现新课标理念。“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是文综能力测试的主要方向。如09年高考试题中第2、4、6、8题的考查,皆体现出知识和思维的拓展性,尤其是第二题中提取A市位于82.5°W经线以东的西五区这一有效信息,体现尤为明显。因此,新教材中具有前沿性的内容应给学生适当补充、拓展。

四、重视关注热点

高考试题侧重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渗透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使试题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08年高考第7题以北京奥运会和奥运圣火为素材,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这一基本的自然地理问题。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情境,增加了试题的可读性和鲜活性。象近年经常涉及的三农问题、五大经济圈、大型工程、城市化、能源安全与调配、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循环经济、中部崛起、绿色GDP、极地科考、区域经济合作等应及时渗透于各专题复习中。

五、重视提升能力

近年高考文综试题注重能力测试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将能力培养落实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头绪纷杂,不易操作。针对地理学科特点和高考要求,应考能力的培养应注重知识的整合,构建主干知识的结构,分层突破,查漏补缺,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知识内在的线索和规律,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更加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同时加大训练量,让学生感悟答题技巧,培养和提高应试能力。在专题设置上既要突出主干知识的覆盖,也要照顾现实热点问题,要注重专题立意的新颖、创新与教材知识、原理的巩固、再创造、整合提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具备结合实际进行自然、人文、区域特征的分析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适应高考。

六、重视训练反思

通过定时定量的课堂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原理,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达到练规范、练速度、提高技巧和答题能力,这个环节可以说是整个二轮复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训练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各种地理图表解读、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地理图表的正确解读和分析往往是解答地理综合性试题的先决条件。在近年的地理试题中,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变式图”“叠加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和“区域图”以及“景观图”等,可谓无图不题。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所以在专题的训练中要求学生能做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在大量的习题训练之后,一定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意识,教会学生学会反思,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做题之后,要反思这个题目具体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上有没有漏洞?要反思该题考查了哪些能力,自己在这几种能力上有没有欠缺之处?还要明确出题者的意图是什么?自己能否对问题答案提出质疑,能否联想曾经做过的类似题目,本题的易错之处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好的答案?通过这一个题目的练习,能否总结出相关的解题规律和技巧,解题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在经过这样经常性的反思和拓展之后,不断提炼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是提高学生复习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农问题知识点范文4

精选关于热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

  二、教学要求

  1。教师必备的教材和相关材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上、下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二册;初中地理1~4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历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以及试卷分析。

  2。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

  3。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校的高三地理教学创出佳绩。

  4。教师要用现有了课件资源和课堂背投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要求及时效率和长效效率相结合。

  三、各阶段复习要求

  全学期的高三复习分为两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知识内容、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第一学期期中

  指导思想:明确高考要求,进入复习状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学任务: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选修二相结合)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注意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明确单元知识体系、认识知识点间内在关系,避免将知识点零碎的罗列给学生。

  目标要求:落实区域位置、掌握区域特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区域差异。学会找出事物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第二阶段:

  时间安排:第一学期期中——第一学期期末

  指导思想:以自然地理的全面复习为主。在某一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会进行相关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明确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大核心问题是本阶段复习的主线。在系统复习、落实基础同时,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适当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纲举目张。

  教学任务: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复习。

  目标要求: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和落实,各校自命题的阶段检测以检测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精选关于热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学生情况简析

  八年级(1)班学生总人数为xx人,学生基础不扎实。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习,三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八(1)个班成绩较理想,八(2)、(3)班成绩很糟糕。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要分层次地进行教学,争取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让学生和。

  本学期使用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第三节《多民族大家庭》.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节《气候多样,季节显著》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

  第三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于发展》。

  本学期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

  本学期教学任务: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2、认真完成学校所安排的教学任务。

  3、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概况,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空间想象能力。

  4、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提高有胜率和及格率。

  方法与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6、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互联网网络资源,精选优质教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真正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精选关于热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地理考试成绩,为了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搞好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xx—20xx年高考题,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考试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

  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我们做老师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三农问题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高中文综学科;课堂学习;文综能力;有效学习

现在的社会处于互联网+时代,发展中的信息时代的社会对创造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参考近年来高考命题会发现,社会对高中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在不断提升。尤其对文科生而言,考核的总体趋势从单―知识型测试向综合能力测试转变。高中政史地三科文综科目不仅侧重对政、史、地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紧贴社会的热点、难点,更加突出了对中学生学科综合思维方法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以高中政治课为代表的文综人文学科,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社会性、知识性等特点,紧贴社会热点的新情境、新理念、新材料不断涌现。随着文综学科老师鲜活材料的深入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尝试依据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学会运用通俗生动的具体知识资料,提升自己的文综能力。

随着文综学科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其中高效率课堂学习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中学生要能在老师预设的生动课堂学习氛围中,以自我学习吸收为主体,自主构建教与学双向交流活动,要把激发自己的潜力和创新灵感作为学习的基本技能。如何在不增加自我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文综课堂学习,发挥出一节课堂的最大效率,使我们的能力在与老师智慧思维的碰撞中,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呢?经过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努力放松身心。积极创造和谐学习气氛,以情去学

文综课程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得到老师传授的知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认识觉悟的活动,也同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作为学习活动主体者的中学生,―坐进课堂就应思路紧贴老师的讲授过程,享受睿智老师新课导入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积极配合教学过程,愉快的学习过程能对与老师和同窗情感交流方面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想方设法消除对陌生知识能力恐惧的紧张心理,给自己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习中要充分重视并充分发挥情感在激发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学习中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传递与相互感染会活跃中学生的思维。当老师用赞许、肯定的态度来对待我们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时,会更加激励我们的创造热情。如我们在学习到商品经济的有价证券部分时,没想到有的同学是炒股行家,提出了一系列老师在备课时没想到的问题。这位同学的思维活动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老师在课上所期望的轨道,可是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老师,她没有粗暴打断或强行制止,而是耐心地让我们同学讲出来并加以鼓励,让他即兴给同学们补充了很鲜活的知识,下课后同学们都反映收获很大,对课本上的知识点理解得更清楚了。老师的做法满足了我们中学生不断探究新事物的情感需求,也让我们不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逐步形成了学习上寻求探索的热情,激发了我们学习创造的积极性。

二、积极配合老师作总结。充分调动脑细胞的参与度

在学习实践中,我们的老师在上完一课内容之后,曾尝试着让我们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要点和讲授内容思考几分钟,然后指定一名或几名同学走上讲台,当一回“准老师”作简要的复述,其中文综的政治学科还会让我们同学在课前进行新闻播报、分析。这种做法促使我们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地调动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效果。如政治老师讲完经济常识部分中的“国家的宏观调控”一节后,让同学们作总结复述。一个同学总结为:市场对资源起基础性的作用,但其不是万能的,而是具有盲目性、自发性等自身的缺陷,因而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另一个同学则用很简单的一句顺口溜来做总结,“市场就是一只手,不管有形与无形,拉好手和谐走”。同学们经过形象的总结,积极地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大大提高。学习过程中也要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高中文综学科有的中学生认为没有数理化实用,而我们文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应不能单纯为记忆而记忆,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学完了“国家宏观调控”后,结合新闻中广西香蕉滞销的问题所暴露出的三农问题:蕉农增产不增收,蕉农卖蕉难。我们通过老师的引领分析讨论,得出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的结论,同时同学们也提出解决的方法如:价格政策,行政手段等,然后对应政府采取的措施:广西自治区政府等有关部门积极应对,采取补贴运输等办法,帮助蕉农度过难关,来具体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又如,学完市场经济特征后,可以联系地方保护主义,中美贸易纠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红头文件等电视和报纸素材,让我们更鲜活地体会文综知识的时代性特征。

三、在课堂学习中做到三位―体化学习

高效文综学习课堂的建立,不仅仅体现在以上课堂学习材料的鲜活度与我们与老师愉悦双向情感交流上,更要注意总结适合自己的课堂学习方法。在学习中严格落实好老师所布置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提高的三段―体化学习。(1)在老师指导下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文综学科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跟以前的知识有无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2)养成良好课堂学习习惯。听课要做到四到:一要耳到:听清楚、听明白,听懂、听会。二要眼到:边听边看教材,看黑板上的教师板书。三要手到:要动手、动笔,在书上写,书上画,划重点,划要点,抄板书。四要心到:思路跟上教师的讲解,边听边想,想就是理解,想就是记忆。通过耳、眼、手的感知,经过大脑的思考和存储,形成知识和技能。即“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3)加强课后复习巩固习惯。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才能对下次新的课堂学习活动深入探究。

四、在文综大学科中去考虑政治、历史与地理学科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自我文综能力

三农问题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材料 实践教学 课程改革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年16号)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近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职业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同时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职业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要把课程同职业标准相衔接,增强职业吸引力。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而职院校要不断适应这种新的环境就需要改革,课程改革就是其中重中之重的环节。

《建筑工程材料》是建筑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较广,涉及面大,知识点多,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教学所占比例较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性教学补充理论教学,通过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性教学,最终达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建筑材料的品种、性质、检验以及应用等。也因此,建筑工程材料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一些能在涉及建筑材料领域的建筑工程公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质量检测等部门从事各类建筑材料的工程应用、科研、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质量检测及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1]。

一 建筑工程材料当前实践性教学的模式

1、演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就是将实物或与实物相关的模型、结构、实验过程通过投影、录像等多种媒体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多媒体设备和CAI课件,运用表格、图形,动画,同时结合实物教学,将所讲到的建筑工程材料理论知识与实物结合起来。

2、实验教学法。实验课是建筑材料课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不仅能验证已学材料的性质,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集中实训教学法。将建筑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性教学单独列出作为高职院校建筑类相关专业的校内实训项目之一。通过集中一周的时间进行实训,不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三 建筑工程材料实践性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1、实践性教学受到多方面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各级机构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限,加之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依然处于尝试、探究、改革阶段,因此实践性教学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实践性教学课时有限且不连续,比如在做水泥凝结时间测定时,由于水泥凝结时间较长,学生根本没时间观察到凝结时的现象,往往靠老师的演示和讲授。

2、实践性教学模式单一老套。教师按照实验指导书先叙述实验的目的、实验内容,再详细解释设备仪器操作方法、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所讲授的步骤进行操作、记录数据、填写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完全由老师来控制,并且很多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表现出兴趣低下,甚至没有兴趣,或者应付了事,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与其他专业课联系较少。建筑材料课程与后续的一些专业课在实践教学中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性较差,各专业课老师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很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引起上本专业课内容而忘记其他课内容的现象,从而也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也影响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相关知识的积累[2]。

4、创新不足。建筑工程材料实践性教学往往是按照实训或实验指导书开展,老师讲授、学生操作均按照一步一步的操作步骤进行,没有体现国家对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性培养的要求。

5、单纯的强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忽略了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建筑工程材料作为建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并不是独立于工程实际存在的,而学生操作的是某一材料的分析,检验等,就业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就职于质量检验、材料检测等职位,大部分毕业生在施工现场难以将所学材料的单纯的分析检验应用于工程实际。

6、在作者教学过程中,建筑工程材料理论课时与实践性教学比例为1:1,比以往加大了建筑工程材料的实践性教学力度,但按照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的要求,实践性教学是在该内容的理论课结束之后再进行,使得学生很难结合理论知识来做试验,所以很多学生在做试验时不知所措。通过建材试验工的技能鉴定考试发现很多学生即便做完了试验,对试验内容也毫无印象。

7、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课程模式也随之改革。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大,专业建设也随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比如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李红老师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平台+职业模块”的教学模式改革[3],在这种新的专业培养模式下,专业课程与此同时也应该进行探究改革,并总结出一套适合专业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模式。

四 建筑工程材料兴趣+项目实践性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问题和现状,在我院建筑工程材料授课课时最多的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性教学中实施了兴趣+项目教学模式改革试行,现将要点总结如下:

“兴趣+项目”模式中的“兴趣”即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选作实验项目、按照兴趣进行分组,按照兴趣进行实验项目合理安排等,“项目”即将原有的每一种建筑工程材料的若干实验划分为同一大项,实践性教学实施项目组的形式,有项目负责人全程组织安排,老师角色转变为指导教师。

建筑工程材料理论教学大致分材料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水硬性胶凝材料、混凝土、建筑砂浆、建筑墙材、建筑钢材、建筑防水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等内容,每一章又有几项实验项目,全书总共有三十多项实验项目,但有些是学生必做的,必须掌握,而有些是有能力或者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做,可以我们将所有试验项目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必做的,一类是选作的,下面以混凝土这章举例来说明兴趣+项目教学模式。

混凝土这一章实践性教学项目有混凝土原材料检验、新拌混凝土和易性检验、混凝土成型试验、混凝土力学试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五项,这五项均为必做项目,其中前四项均为动手操作项目,最后一项为课程设计项目,但均是在该部分理论课结束后再进行,按照原有课程模式下的课程大纲要求,操作项目每项占课时4节,课程设计项目占课时2节,因此混凝土这一章实践性教学共占课时18节,对于总课时84节的工程管理专业来说,学生几乎没有兴趣,也没有创新性可言,基本没有达到专业培养要求。

按照实践性教学兴趣+项目模式的要求,我们把混凝土这章共分为三大环节,第一环节为理论讲授。不同于原有教学模式的是,将所有理论教学连续讲授,理论教学不出现断点。

第二环节为参观调查阶段。通过理论教学后,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所有要点,但对混凝土的构成、性质、检验有了一定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前往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学习,了解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联系施工技术等课程了解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对于出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参观结束后按照开学初下发的实践性教学项目列表中混凝土项目:

某搅拌站按照要求,需生产C30混凝土若干,已知所用的水泥为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砂子为中砂,石子最大粒径为40mm,请完成混凝土原材料的检验、混凝土的拌制、强度试验等,并出具相关实验报告。

根据上述项目要求,学生自主组织分组,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查阅文献资料,预约项目进行时间、预约项目所用仪器设备、制订项目计划,进程,步骤等。并将项目资料上交至指导教师处,指导教师同意签字后可以进入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为项目实施阶段,根据所做的项目实施前的准备资料,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按照预约时间安排完成项目,并出具报告单,同时提出项目中可以创新的方面,对于数据进行详尽的分析,项目组在上交报告单的同时上交一份项目组对于该项目实施的讨论、会议等记录和项目总结。

所有资料上交到指导教师处后,指导教师进行批阅,并按照学期初下发的项目评分表(包括项目计划、进程、查阅文献、步骤、创新性研究等)进行打分。

四 建筑工程材料兴趣+项目实践性教学模式成功之处

1、实践性教学过程充满了学术氛围

通过改革后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查阅文献资料,通过向相关专业老师请教,通过项目组内或者和指导教师的讨论,商议书写项目总结等,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的学术性。

2、期末成绩普遍提高

比较同一专业2009年和2010年两届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可以明显看出,2009年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期末考试有27人不及格,2010年在进行了试点之后的班级期末考试只有5人不及格,事实证明了通过实践性教学改革带动了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学习兴趣。

3、老师角色成功转换

原有模式下进行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不可缺少,分量也较重,学生做实验时候依赖心理很重,老师做,学生看,有的学生在上完实验课后都不清楚做的是什么实验,更谈不上创新,在“兴趣+项目”教学模式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改变了原有有问题老师解答,实验不会了老师负责教会的模式。

4、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

由于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按照老师的安排和要求去做实验,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因此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加之有很多选作的实验为他们准备,他们可以按照对课程的兴趣自由选择。、

5、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加强。

通过参观调查施工现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学生将建筑工程材料这门课与其他所学课程联系起来,大大加强了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做到理论讲授的知识点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其他学科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科讲授的知识来解决。

五 建筑工程材料兴趣+项目实践性教学模式需要改进的方面

1、还需要进行大面积的试点

虽然进行了一个班级的试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改革牵扯方方面面,最终要指导教学,因此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试点,等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课程建设体系彻底完成后才能进行全院推广。

2、需要与之配套的“学练一体化教室”的加快建设

“兴趣+项目”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改革由于课时,教学场所的限制,不能发挥到极致,因此需要加快“学练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实践性教学改革带动理论教学的变革。

3、需要一个团队协作完成课程的建设

考虑到其他老师的工作,作者一人完成了前期的试点,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思路受限,加之试点工作千头万绪,在今后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团队来精诚团结,协作完成这个课题。

作者简介

杨彬:2007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