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

全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范文1

根据县委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的工作部署要求,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安排,及早落实,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强化学习、深入落实。乡党委徐书记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组织党政班子成员,全体机关人员认真学习中央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结合我乡工作实际,全乡党员干部就机关人员办事、下乡、参会等方面逐条提出了具体的改进作风的指导意见,全乡广大党员干部掀起了一股学习八项规定,争做践行八项规定、改进作风模范的。

二是查摆问题,自查自纠。作风建设是关党心、民心,为此,我乡班子成员,全体机关人员认真开展了自查自纠活动,通过召开专题会议,互相监督揭摆问题等方式,反馈对照,深入查摆,并针对上班迟到、签到不及时、下乡不够深入等问题制定具体、整改方案,立说立行,立说立改,确保问题不过夜,思想常扫查。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召开机关例会进行通报,明确奖惩措施,使改进作风工作不流于形式,真正成为推动工作的有利武器。

三是健全机制、注重实效。为全面加强全乡作风建设切实提高工作成效,我乡重点狠抓了作风制度建设,特别是结合全乡护林防火工作实际,制定完善了乡村两级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值班巡逻制度,严格的请假销假制度(护林防火期间一律不准请假,特殊事情直接向乡党委书记请假)签到签退制度主要事项汇报通报制度、机关例会制度,护林防火考核奖惩制度,工作下乡节俭办事制度、公务接待从俭等制度,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机制。全乡工作作风明显转变,现在,全乡机关干部下乡吃便餐,深入到农户、人在山上站、人在地间行、人在林中巡,全乡上下呈现出一种深入基层全员防火,全体动员的工作新气象。

根据县委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的工作部署要求,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安排,及早落实,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强化学习、深入落实。乡党委徐书记亲自安排部署,亲自组织党政班子成员,全体机关人员认真学习中央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结合我乡工作实际,全乡党员干部就机关人员办事、下乡、参会等方面逐条提出了具体的改进作风的指导意见,全乡广大党员干部掀起了一股学习八项规定,争做践行八项规定、改进作风模范的。

全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范文2

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

(一)考核原则

1.坚持由居民、社区居委会(村委会)、驻辖区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原则。

2.坚持采用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二)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开发区、各街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落实、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监督管理等履行职责的情况以及各项社区卫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街道(开发区)

职责履行

(100分)

组织领导

(30分)

1.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行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人负责日常工作(10分)

2.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本街道(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10分)

3.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年度工作目标和实施计划,并做好目标分解与落实,加快全民健康工程的推进(10分)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街道(开发区)

职责履行

(100分)

支持发展

(30分)

1.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公共卫生分中心的规范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10分)

2.建设精品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5分)

3.加强三支队伍(公共卫生信息员、责任医生、卫生检查员)的统一管理,做到“四统一”(统一管理、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5分)

4.开展全民健康管理,创建健康社区和健康街道,实现健康管理全覆盖(5分)

5.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5分)

经费保障

(40分)

1.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政策,按照市政府〔20*〕163号和雨委发〔20*〕10号等文件规定落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补助经费及职工医疗、养老保险经费,按月及时拨付,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设(20分)

2.按照辖区内常住人口每年不低于6元/人的标准落实社区公共卫生专项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增长幅度(20分)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

(一)考核原则

1.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满意度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突出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

2.发挥社区居民在考核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多部门协同参与考核工作。

3.考核结果与政府投入、奖惩相结合,体现政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水平。

(二)考核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考核: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服务功能、群众满意度等内容。

1.基本医疗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服务数量(30分)

门诊人数(占服务人口比)(8分)

急诊、急救人数(4分)

观察人数(3分)

出诊人数(3分)

住院人数及床位使用率(4分)

家庭病床数(4分)

及时转诊率(4分)

服务

质量

(40分)

医疗质量

(36分)

门诊抗生素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2分)

门诊激素使用百分比(2分)

门诊处方基本药物使用百分比(2分)

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2分)

门诊病历及住院病历书写合格率(4分)

诊疗护理常规操作合格率(2分)

急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2分)

门、急诊建设规范(4分)

“三基”考试合格率(4分)

次均门诊费用及平均住院费用(4分)

院内感染控制(3分)

医疗差错、事故发生数(5分)

人员培训

及管理

(4分)

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率(1分)

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1分)

实行全员聘用(1分)

实行绩效工资管理(1分)

群众满意度

(30分)

社区居民满意度(10分)

服务对象满意度(10分)

服务环境满意度(10分)

2.公共卫生

依据《关于转发*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及奖补办法的通知》(雨政办发〔20*〕42号)进行考核。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绩效考核

(一)考核原则

1.按岗考核的原则。

2.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原则。

3.以绩效工资为主,兼顾岗位工资的原则。

(二)考核内容

个人绩效考核:是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每位职工完成工作情况的考核,主要考核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满意度三个方面。

1.临床、全科医生类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服务数量

(48分)

(1)普通门诊人次数(7分)

(2)急诊人次数(7分)

(3)出诊人次数(7分)

(4)院前急救人次数(7分)

(5)住院服务床日数(包括残疾人康复)(7分)

(6)家庭病床服务床日数(7分)

(7)手术服务人次数(仅限于已开展此类手术服务)(6分)

服务质量

(32分)

(1)门诊抗生素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8分)

(2)门诊处方激素百分比(8分)

(3)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8分)

(4)次均门诊费用(8分)

患者满意度

(20分)

(1)投诉、纠纷次数(10分)

(2)综合满意度(10分)

2.护理类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服务数量

(50分)

(1)普通门诊护理人次数(包括输液)(8分)

(2)急诊护理人次数(包括输液)(7分)

(3)出诊护理人次数(包括输液)(7分)

(4)院前急救护理人次数(包括输液)(7分)

(5)住院护理床日数(包括残疾人康复)(8分)

(6)家庭病床护理床日数(包括输液)(8分)

(7)手术服务人次数(仅限于已开展此类手术服务)(5分)

服务质量

(30分)

(1)护理记录书写合格率(10分)

(2)护理操作规范(20分)

患者满意度

(20分)

(1)投诉、纠纷次数(10分)

(2)综合满意度(10分)

3.公共卫生类

依据《关于转发*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及奖补办法的通知》(雨政办发〔20*〕42号)进行考核。

4.医技类(药房、医技科室,如心电图、放射科、检验科、B超室医技人员等)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服务数量

(30分)

辅助检查人次数(30分)药房服务量(人次)

检验室服务量(人次)

特殊检查室服务量(人次)

服务质量

(50分)

(1)检查报告及时性(15分)

(2)检查报告书写合格率(15分)

(3)检查准确率(20分)

患者满意度

(20分)

(1)投诉、纠纷次数(10分)

(2)综合满意度(10分)

5.管理类(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信息科、人事科、财务科、总务科、主管领导等)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服务数量

(30分)

完成的工作量(30分)

服务质量

(50分)

参考职工绩效考核情况(15分)

管理业绩(20分)

组织协调能力(15分)

职工满意度(20分)

综合满意度(20分)

四、考核方式

(一)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开发区、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考核;开发区、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考核。区卫生局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对职工的考核。

(二)考核工作采取年度集中考核与日常随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查阅相关工作记录、进行实地考察、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

全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范文3

关键词:基层供电所;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管理改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71-01

基层供电所属于供电公司的派出机构,主要进行线路维护服务、停送电服务、抄表、电费收取等工作,是供电企业的最基层管理细胞。新形势下,在管理要求日益提高和结构性缺员的人力资源矛盾现状下,只有建立“重业绩、比贡献、强激励、硬约束”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推行从业人员绩效分类考核,努力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与潜能,实现责任层层传递、考核层层落实,才能将国家电网公司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践行实处。

1.供电所人力资源构成复杂。作为国有特大型公用事业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受自身体制和国家政策的影响,职工退出较为困难。加之历史上入口管理无标准,部分下属单位从地方接收大量非专业人员,自主从劳动力市场吸收职工,超员问题严重。用工类型较多,用工方式除了长期职工之外,集体工、农电工、劳务派遣工和临时性用工等用工数量大,且分散在各项业务中,统一管理难度大,用工总量、类型、结构难以控制和调整,生产营销一线、技术专家型人才等结构性缺员较为严重。

2.收入分配调控压力大。作为央企,国家电网公司需要适应国家加强中央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但受人员总量偏多影响,人工成本总额年均增速较快,控制工资总额、控制人均水平、加大工资收入规范管理力度、实现有效薪酬激励约束的难度较大。

1.国家电网公司自2005年以来不断创新方法、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持续深化所属单位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较好调动了企业负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保障了公司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全面完成,促进了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2.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两个转变”不断深化,“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原有业绩考核体系已不能较好适应公司改革发展形势和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要求,迫切需要结合基层供电所功能定位,全面构建差异化的员工绩效分类考核体系。

3.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实行了新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调整薪酬结构,理顺分配关系,建立和完善了与“三集五大”体系相适应的薪酬分配机制,提高了公司薪酬分配的科学性、系统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同时,深化绩效经理人制度执行,推行以“目标管理制”和“工作积分制”为主的绩效考核模式,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强化了薪酬的激励约束作用。

1.供电所员工薪酬构成。基层供电所员工的工资收入与工作岗位、能力素质和工作绩效紧密挂钩。员工的薪金主要由基本工资、月度绩效工资、专项奖励和年终奖励组成。除以岗位工资和年功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不适宜进行考核外,其余薪酬组成均可进行绩效分类考核。绩效分类考核就是根据员工岗位职责、岗位工作内容及履职实绩进行考核。

2.完善考核内容。针对基层供电所承担的年度重点工作和上级考核指标,县公司可以将相关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进行细化分解,重点反映基层供电所年度综合经营业绩成果。考核内容主要体现在安全管理、运维管理、营销管理、供电服务,以及以党建、同业对标、星级晋阶、管理提升及其他内容为主的综合管理方面。

3.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围绕供电所功能定位,坚持以效益为导向,兼顾管理效率、风险管控和业务协同,构建以关键业绩指标、运营管理指标、和谐稳定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指标体系。

4.考核评价方式。供电所业绩考核分为月度和年度考核评价两部分。月度评价由各部门分别实施;在月度考核的基础上,结合定期开展的综合大检查结果,对供电所进行年度综合评价。考核评价主要通过现场检查、系统取数、报表审查、记录和材料审阅等方式实施。

1.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制订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必须建立与岗位、能力、业绩紧密挂钩的薪酬分配制度,整合规范工资项目,统一薪酬分配结构,强化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2.优化工资总额计划管理。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供电所实行工资总额考核、供电所负责人实行年度薪酬收入考核。工资总额基数主要根据各供电所在岗人数、服务的客户和运维的设备资产数量三个因素核定,具体标准由县公司根据电网科技含量和劳动替代率研究测定。实行双挂钩制,供电所经营业绩与供电所工资总额和供电所负责人薪酬挂钩。

3.制定全员绩效管理工作评价办法。推进全员绩效管理,建立“明责、尽责、考责、问责”机制。针对岗位指标体系,加强分类考核,优化考核指标,不断完善全员量化考核体系和力度,提高业绩考核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4.坚持盘活存量、优化配置、健全机制、集约提效,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按照组织调配、岗位竞聘、人才帮扶、劳务协作、临时借用、挂职(挂岗)等方式,促进基层供电所各类用工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5.优化业绩考核,完善过程监督管控。多维度展示和分析各单位业绩考核指标执行情况,强化过程监控和沟通辅导,激励先进单位,督导落后单位,确保公司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1.充分发挥业绩考核导向作用,使公司价值创造能力与经营业绩显著提升。通过构建差异化的供电所绩效分类考核体系,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保证公司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平稳较快增长,助力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

全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范文4

一、工作经历及工作业绩

我于年7月由省邮电学校综合电信专业毕业,分配到原邮电科研所工作。曾先后在科研所研究室、办公室及设计院办公室、工会、人事科等部门工作和任职。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自学考试和函授,先后顺利修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大专和本科课程。年设计院设立人事科后,调入人事科工作,年4月任人事科副科长,年5月任人事科科长至今。

任工会秘书期间,曾连续三年协助领导组织召开职代会,并负责组织起草会议文件。先后起草并在院内推行了职代会民主选举办法、集体合同制度、院务公开制度。同时还兼任工会和技协的出纳员,办理工会、技协的日常事务,管理财物。年、年连续两年被省管局直属工委评为“优秀工会工作者”。

年到人事科工作后,除全面完成劳资保险月报、年报等日常工作外,还按照省公司的要求无差错地完成过一次全体职工的工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了5次离休及退休人员的工资调整。年12月顺利完成了单位养老保险数据库的新建及数据转换工作。年年底响应政府号召,按时完成离退休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为解决生产任务量过大的问题,从社会上招聘了部分设计人员,并制定了外聘人员管理办法、优秀人才奖试行办法。年利用争取到的政策,自主招聘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充实生产岗位,弥补技术人员断层现象。制定并实施的绩效考核办法,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办理了职工医疗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起草了企业年金管理办法。

二、对人力资源部工作的认识

人力资源部是发挥企业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部门。同其他管理部门一样,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是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职责。但人力资源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是通过处理好企业组织人事、劳动工资、教育培训和安全生产等管理工作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应区别于以往单纯的人事管理,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制定策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塑造企业环境等,不仅要发现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使每个人才都工作在最适合的岗位上。

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内容包括协助省公司作好管理干部的有关工作、负责全院基层干部的考核任免及日常管理工作、定员定编管理、员工薪酬管理、员工工作评价和绩效考核、劳动工资的计划统计、社会保障等13个主要方面。工作头绪多,难度大,政策性和保密性也很强。因此,在人力资源部工作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和闪失。

总之,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要从大处着眼:具有全局性、普遍性、科学性和超前性,要从小处着手:注重针对性、严谨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人力资源部主任应以企业的兴衰为己任,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为指导,加强人力资源的研究、分析和预测。

三、工作打算和设想

在全面总结以往人事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人力资

源部的工作特点,做到三个坚持,抓好四项工作。

(一)坚持党性原则。在工作中自觉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虚心接受领导和群众的监督,切实做到公道正派,诚恳待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坚持改革创新。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依照我院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思路,制定工作新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坚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通过自学、参加培训、从工作中总结经验等方式来提高自我、发展自我,以适应人力资源管理新形势以及掌握不断出现的新理念。

结合当前形势,着重抓好四项工作:

(一)加大培训教育工作力度。制定员工培训与教育管理办法,在企业内树立“以知识创新争夺市场”的企业发展战略。结合技术发展、市场变化和竞争态势,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员工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使员工处于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二)落实岗位动态管理政策。把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易岗易薪的用人机制长期坚持下去,切实观测到位,让员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管理者和乐于尽职尽责的岗位,个人的长处得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调动,使企业的人才变成富有活力的“流动的水”。

(三)改进分配与考核办法。根据省公司的指导意见,重新制定经济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办法。在分配机制上体现重能力更重绩效、重个人更重团体、重现实更重长远的原则。在绩效考核中用客观考核材料来克服绩效考核中的主观做法,找出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馈考评结果,让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对员工的教育和指导作用。

(四)进一步实施优秀人才评选与奖励制度。及时评选,奖励到位,使员工的贡献及时得到回报。创建企业内部人才库,将基本情况、工作业绩、突出贡献、获奖及培训情况等进行微机登记,同人事管理合并进行。制定多种多样的灵活的极力方式,营造“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良好环境。

四、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如果能够竞争上人力资源部主任的岗位,我将用热心、细心、耐心和务实、踏实、朴实的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去认真履行其岗位职责。具体地讲,在今后的工作的方向上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习。学习政策、理论、工作方法,在能结合、会运用上下工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落实。把握原则,明确思路,把上级部门及本企业的各项工作部署、决定等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

全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范文5

摘要:文章从岗位绩效工资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出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方高校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难点,并就当前绩效工资改革操作实际分析了一些对策,着重阐述了实施绩效工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

关键词:高校 绩效工资 改革

实施绩效工资对于高校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高校师资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科学合理实施绩效工资是摆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而严肃的课题。

1 绩效工资的内涵

新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将工资体系分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项内容。岗位工资的确定是根据岗位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和劳动复杂程度等评价要素来确定,工资的多少以岗位为转移。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根据工作表现、资历和所聘岗位等因素确定薪级,执行相应的薪级工资标准。绩效工资是根据单位的效益和职工的业绩而确定,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绩效工资分配的主旨精神为“总量调控、政策指导、规范程序、自主分配”。津贴补贴主要体现在对苦、脏、累、险行业及其他特殊岗位的政策倾斜,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由以上可以看出,绩效工资的分配方式主动权在各单位,国家只进行宏观调控。

由于绩效工资的基础与核心,因此绩效工资在收入水平上应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倾斜,体现了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可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2 绩效工资实施中面临的阻碍因素

2.1 经费落实问题

绩效工资的实施最终是要落实到经费的到位。高校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以国家拨款为主,地方高校要保证绩效工资在本地区的合理水平,首先要解决的是经费问题。地方高校在自筹能力不强和地方配套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因此,保障经费落实,是保证绩效工资长期、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

2.2 合理平衡单位内部各层次人员的收入水平

每个高校中都存在着教师专业技术、其他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四支教职工队伍,每一支队伍在学校的发展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如何看待这几支队伍的贡献和作用?如何在绩效工资中既体现向高层次人才、向一线教师倾斜,又能够兼顾几支队伍的相对公平,始终是一个难题。而处理不好这几支队伍之间的关系,就会影响到校园的和谐发展。目前,高校内部各类人员的收入很不平衡,教师、其他专业技术、管理、工勤岗的收入存在明显差距,实施绩效工资后,各种创收要纳入绩效工资统一分配,如何增强对学院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尽量避免因学科差异导致学院之间收入差距不合理或同岗不同酬现象,同时也注意调动学院的积极性,给予院系一定的自主分配权,是实施绩效工资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2.3 妥善处理高层次人才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关系

目前,地方高校也开始从海外聘请的高层次人才,并给予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收入待遇,应该说起到了应有的激励效应。但受到资金的束缚,原有的校内高层次人才在有关待遇上与之相比差异性较大,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校内原有的高级人才有一定的看法。如何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分配激励机制,统筹各方利益,值得进一步探讨。

2.4 国家绩效工资体系指导意见出台滞后

绩效工资作为这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活的部分,是体现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核心内容,也可以理解为绩效工资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精髓,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根据岗位工资制规定,除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外的所有收入都将纳入到绩效工资的分配之中。高校在绩效工资方面如何进行操作,政府部门还没有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3 实施绩效工资需要做好的几项重要准备工作

虽然在绩效工资的设计中存在着各种不易解决的因素,但是改革的进程是需要继续向前推进的。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各个高校都应该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积极思考,稳步推进。

3.1 尽快明确政策衔接,做好政策整合工作。

实行绩效工资制后,各高校中按照国家及地方政策发放的津贴补贴名目较多,这些津补贴是否继续保留,高校自身是否有决定权是所有高校都困惑的问题。在有些地区的高校,这些津贴、补贴在职工总体收入中占到20%-30%的比例。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上级意见,高校就无法将其与其他收入放在一起进行统筹考虑,也就无法确定能够进行调整和设计的绩效工资总体额度。在岗位设置与聘用分级后,大家的焦点已经关注到绩效工资如何分配上,这项工作上级部门如果不加紧出台相应政策和指导意见,势必延缓改革的进程,也会造成教职员工出现不满情绪。

因此,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对高校的指导性方案是当务之急,这样绩效工资才能够按照岗位绩效工资制的精神最终达到灵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3.2 摸清底数,做好绩效工资设计的多方案准备

地方高校的人员经费支出是学校首要保障的支出,但是这些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是否科学还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对地方高校来说,一年的人员经费成本到底有多少,人员经费的支出在学校整个经费的支出中所占比例是否合理,应该可以作为评价学校是否科学管理的一个指标。所以地方高校应摸清总数,搞好分类,分析不利因素,做好绩效工资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只有这样,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时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达到预期效果。

3.3 从设岗与科学评价绩效入手,突出工作贡献主线

在完成岗位设置后,各高校包括地方高校已经明确了各个岗位的性质、职责、任职条件等,为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实行全员聘任制后,不仅能优化人员配置,还体现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岗位聘任理念,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岗位设置完成后,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如何确定一个人完成岗位职责的质与量?必须要有具体的量化指标,这样才能将教职员工实际贡献衡量出来,才能让绩效工资做到合理的分配。

4 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4.1 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之间的比例

目前,很多高校校内津贴分配方案中有绩效工资制度的影子,有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存在急功近利心态下的不端学术行为,如果缺乏长期绩效考核指标与体系,过分强调短期的业绩完成情况,对高校的长远发展会有相当不利影响。对于高校这种研究型的组织,不可能要求每个人月月出成果,应该采取一种投资型战略,即实行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并行战略,基础性绩效工资不是为了拉开收入差距,而是考察职工的长期贡献和保障职工生活。但基础性比例不宜过高,否则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将会大打折扣,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目标定位,坚持“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水平合理”的原则合理设计两者的比例。

4.2 各类岗位人员之间的收入比例

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后,高等学校的岗位分为教师、其他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岗位。高等学校组织绩效的取得,是各类岗位间有效合作取得的。按照木桶原理,组织的绩效往往决定于那个绩效最低的部分。按照公平理论,如果各类岗位间绩效工资的分配比例出现偏差,造成一部分人感觉受到不公待遇,引起消极情绪,从而会影响整体的绩效。地方高校要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高绩效水平,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各类岗位间以及同类人员不同岗位等级的分配水平,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管理人员平均收入水平为教师平均收入水平的85%;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收入水平大致为教师平均收入水平的85——90%左右;工勤人员平均收入水平大致为教师平均收入水平的70%。

4.3 处理好“新人”与“老人”的关系

改革中还要恰当地处理好“新人”与“老人”的关系;历史地对待曾为学校发展做过贡献的老同志,学校的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老一代人的辛勤耕耘与卓越贡献,要充分体现调动老职工积极性的一面,尊重历史,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贡献。在岗位设置和聘任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使将要退休的在职人员退休后心理和收入上得到平衡。对老、中、青三代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其把握的标准也应该有所差别,以期能够更好的体现老、中、青三代人不同时期所应该从事的工作,既要考虑其历史贡献,又要考虑其现实业绩和未来的发展。

4.4 处理好竞争与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

地方高校要上水平和层次,靠的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良好的条件作为保障。绩效工资的多少及分配方式是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是保障中最重要的部分,解决不好就很难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表明:让多数教职工能产生“公平感”,按照他们所提供的劳动价值公平的支付报酬,是收入分配制度设计的重要原则。地方高校应该根据本校实际师资队伍的情况,在教师、其他专技、管理、工勤几支队伍之间考虑平衡和协调。绩效工资分配模式既要处理好各类人员的平衡,也要适度体现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自己的特色和导向。同时,也要做好与同地区、同类型高校的横向比较,保持适当竞争优势,否则不易留住人才。

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是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地方高校必须在肯定历史,把握未来,协调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对地方高校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要求必须有科学的岗位设置,合理的人员配置,有效的岗位评价标准和绩效分配机制,才能发挥绩效工资的功能,体现工作人员的业绩和贡献,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良好氛围,创造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郭祥林,陈双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思考[J].江海纵横,2007(6).

[2]吴红,刘祖文.建立和完善高校绩效工资分配模式需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10).

[3]杨妍.浅析高校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

[4]张晓蕾,熊菊玉,李坤等.高校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06(12).

全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范文6

实施背景

创建“两个一流”的需要

面对“十二五”发展的新形势,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顺应创建“两个一流”的需要,不断创新管理体系,形成分工明确、高效协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转变”,即由总量控制向结构调控与总量管控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由事后控制向事前计划控制、事中流程控制和事后结果控制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由单项工作的推进向体系建设和系统集成的方向转变。

建设“三集五大”体系的需要

按照“总体设计、效率优先、安全稳定、与时俱进”的原则,“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将进一步优化“五大”业务模式、缩短管理链条、实现协同运作。建设与“两个一流”相适应的“三集五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按照新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规范机构、岗位和人员配置,需要以创新的手段加强考核、考试和考勤,以有效服务于公司发展战略调整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人力资源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国家电网公司面临的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新影响、提出新要求,需要我们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跟紧环境变化,适时优化调整,以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对业务发展的有效支撑。

具备完善的实施条件

公司集团化运作格局基本形成,集约化发展成效显著,精益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初步实现了由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战略转型。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管理基础全面夯实,为公司推行“三定”“三考”、深化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内涵和做法

深化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内涵

(1)以“三定”管理为抓手,优化组织体系。“三定”管理工作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定编、定岗、定员”等内容,是依据业务组织模式和生产管理流程,在特定的组织架构下,核定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企业内设机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的过程。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公司“三定”工作的开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三定”工作的目标是:适应公司“两个转变”的深入推进,根据构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推进直属单位重组整合的工作部署,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体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方案的实施,进一步规范直属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建立和完善机构、编制、岗位和定员标准,加强“定编、定岗、定员”规范管理,形成统一集约、高效协调的组织、岗位和人员配置体系。

(2)以“三考”管理为抓手,提升管理效益。“三考”管理工作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考试、考勤”等内容,“三考”工作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推行全员量化考核,深入开展全员培训考试和专业领军人才考试选拔工作,以考促学、以考提绩,持续提升队伍素质和工作业绩,是全面提升员工业绩、能力和工作作风的重要抓手。

(3)围绕“三定”“三考”,深入推进“六统一。一是深化人力资源规划和计划衔接,用规划指导计划。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机制和管理咨询机制,滚动修订完善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完善计划管理指标体系,实现传统劳动计划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计划管理的转变。二是深化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统一,着重解决定岗问题。三是深化劳动用工管理,提高新入职员工整体素质。全面优化各类人力资源的配置,用工计划和员工入口的规范管理从长期职工扩展至农电用工、劳务派遣用工和集体企业用工,重视提高各类用工的整体素质。四是深化薪酬福利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管理。全面加强人工成本管控,收入分配的规范管理从工资性收入扩展至福利保障等领域,加快实现薪酬福利制度的统一。五是以量化考核为重点,健全分类分级考核机制。在统一规范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增强考核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构建与业务类型、员工结构和地区条件相适应的差异化考核模式,提高企业和员工的价值创造能力。六是建立人才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提高人才培训效率。在全员培训基础上,注重整合培训资源,打造品牌培训项目;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上,注重培养高层次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专项人才。

实施“三定”管理,搭建适应集团发展战略的组织体系

(1)搞好顶层设计,构建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组织架构。围绕深化“两个转变”开展顶层设计,着力构建“三集五大两中心”(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运营监测(控)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管理体系,提高集团化运作的效率和效益。按照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要求,统筹设计“三集五大两中心”体系框架下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实现总部、省公司(直属单位)、地市和县公司各层级职能管理部门和支撑实施机构的规范统一。全面梳理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制定613项核心业务流程,明晰总部各部门职责、管理界面和协同关系。推进组织架构变革,建立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核心业务管理模式,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电网企业管理层级多、链条长、小而全、小而散的问题。

(2)坚持集约高效,统一组织、岗位和人员配置标准。制定定编标准。制定《“三集五大”体系机构设置补充方案》《县公司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补充方案》,本着职责全覆盖、无交叉、相衔接的原则,明确省、市、县各层级机构的主要职责和工作界面。

一是编制《供电企业组织机构规范标准》和《直属单位组织机构规范标准》,明确组织机构分类、名称、负责人称谓、规模、信息规范等标准;二是制定定岗标准。制定覆盖全口径业务的《岗位分类标准》,将岗位性质划分为核心、常规、一般和通用四种类型,为规范用工形式、优化用工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三是制定供电企业2012版劳动定员标准,按照各板块业务范围和特点,运用设备定员法、工作量定员法、效率定员法、比例定员法、岗位定员法、同业比较法等多种技术手段研究编制而成,为指导直属单位精干劳动用工、提高劳动效率提供了依据。

(3)注重规范管理,完善定编、定员、定岗制度体系。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制定颁布《国家电网公司机构编制管理办法》,明确各层级和部门的管理职责,建立统一规范、动态可控、高效有序的机构编制管理体系,实现公司各层级机构编制的统一规范管理。编制《供电企业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和《直属单位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强化组织机构归口管理原则,规定各层级单位以及省公司本部内设机构的设立、变更和撤销,均须总部审批。

健全劳动定员管理制度。修订《劳动定员管理办法》,建立定员标准动态完善机制,规范定员管理工作流程;完善劳动定员工作评价指标,建立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有机衔接的定员工作评价体系,持续推进定员达标工作。各单位结合“三集五大”体系的推进,将定员评价工作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验收工作有机衔接,推进了“三定”工作的持续深化。

建立“三定”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对各单位“三定”工作情况进行考核量化评分,并将“三定”工作纳入企业负责人和业务部门负责人考核得分,纳入同业对标指标体系进行对标分析,为促进“三定”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4)健全岗位责任体系,形成与岗位职责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岗位责任体系是分解、实现部门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的基础。国家电网公司坚持以流程为载体,以岗位为核心,以绩效为杠杆,完善三个体系(工作流程体系、工作标准体系和全员绩效管理体系)、形成三个成果(规范各单位组织机构、形成公司统一的岗位分类标准、形成各单位标准岗位名录)、实现三个匹配(岗位与工作流程的匹配、绩效指标与工作流程的匹配、岗位与绩效指标的匹配)。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岗位目标,科学评价岗位目标完成情况,建立以“明责、尽责、考责、问责”为主线的岗位责任体系,提高了基于科学管理的能动执行力。

(5)建立长效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固化“三定”工作标准。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组织机构信息规范业务操作指南》和《组织机构规范示意图》,通过ERP信息系统全面反映“三集五大两中心”体系建设后,集团所属各单位组织机构、岗位设置、人员调整情况。按照《组织机构规范标准》和《岗位分类标准》,调整ERP系统相关设置,编制修订了“三集五大”体系下的组织机构相关报表,将“三定”各项标准通过ERP系统进行固化。

强化“三考”管理,全面提升员工业绩、能力和工作作风

(1)建立分类分级考核机制和差异化考核模式,提高考核工作实效。

①统一组织体系,加强考核制度建设。建立“分级管理、分类考核”的全员绩效管理组织体系。管理分为两级,总部考核省级单位、省级单位考核地市县级单位;考核分为三类,即企业负责人考核、管理机关考核和一线员工考核。公司总部设立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委员会和业绩考核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制定制度和指导工作;省级单位设立绩效管理委员会和绩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细化办法和组织实施;各级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方案和具体实施。逐级制定考核制度,修订印发《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和《全员绩效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考核原则、考核内容和考核流程等;省地县公司逐级制定实施细则,细化考核方案。

②统一指标体系,规范考核内容和程序。实行分类考核,根据企业性质和功能定位,将所属单位划分为供电公司、科研教培、专业公司、产业公司、金融企业五类,对省公司的关键业绩指标,重点从提升电网企业核心业务价值创造能力、电网发展能力、安全供电水平、供电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设计;对科研教培、专业公司的关键业绩指标,重点从为电网发展提供科研支撑、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等方面进行设计;对产业公司、金融企业的关键业绩指标,重点从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盈利能力以及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进行设计,突出考核重点。统一过程监控,规范考核流程,开展“双定(定指标、定任务)”工作,推行《重点工作任务计划书》,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位员工,实现由注重“事后总结”向“事前计划、事中监控、事后总结”全过程管控的转变。建立“绩效看板”制度,按月将所属单位关键业绩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排序并公布,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③统一评价方法,深化考核结果应用。明确考核主体,实施全员签订绩效合约。完善评价标准,采取“完成考核目标得标准分100分,超额完成最高加20分,未完成按指标评价标准扣分”的方式,客观反映各单位业绩贡献。统一考核结果分级,将各类单位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分为A、B、C、D、E五个级别,各级管理机关和一线员工分为A、B、C、D四级,合理拉开了考核差距。建立员工年度绩效等级积分制度,按照年度绩效等级进行累计积分。明确绩效结果兑现方式,企业负责人年度考核结果,既与被考核单位领导班子薪酬总额挂钩,也与被考核单位工资总额挂钩;管理机关和一线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与其绩效薪金挂钩。绩效薪金原则上不低于薪酬收入总额的40%。考核结果应用拓展至人才选拔、升迁竞聘、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技能鉴定、考核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

(2)建立全员常态培训考试机制,深化人才分级分类管理。

①开展全员培训考试活动。建立完善各类培训考试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覆盖各类人员、各个层级、各个专业、各个阶段的全员常态考试机制,激励员工主动学习,提高履职能力。全面落实教育培训专项计划,高度重视全员培训效果,强化培训项目过程控制,实现培训全过程闭环管理,提高培训针对性。按照统一考试内容和要求,对各级领导班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开展全员普考。

②建立人才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规范公司系统人才分级分类管理的意见》,建立健全公司系统四级(国家级、公司级、省公司级、地市公司级)、四类(经营、管理、技术、技能)人才选拔培养体系,拓展完善各类人才成长通道。

③加快专业领军人才选拔培养。专业领军人才每两年选拔一次,研究完善十大专业领军人才培训培养方案,采取集中培训、跟踪培养、国际合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三年的重点培养。每年开展集中培训,制定并实施个性化的岗位跟踪培养方案,通过领衔和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工程项目、交流锻炼和授课等方式,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快造就权威型、复合型专业领军人才。

(3)健全考勤管理制度,提升考勤规范化管理水平。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考勤管理工作的意见》,督促基层单位紧紧围绕考勤工作的总体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各项重点工作。各单位在建立各级考勤组织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类考勤制度并全面组织执行。每半年对考勤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将督导检查情况上报公司人力资源部,确保考勤管理常抓不懈,促进考勤管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不断提升考勤管理规范化水平。

创新劳动用工和薪酬福利管控模式,提高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水平

(1)深化人力资源规划和计划衔接,用规划指导计划。

①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建立与公司发展战略、管控模式相适应的需求预测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指导所属各单位开展2013-2015年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工作,滚动修订“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根据劳动用工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在加强各类用工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各类人才的配置。

②统一计划管理总体策略。国家电网公司人力资源计划管理的总体策略是:控总量、调结构、提素质、控成本。一是控总量。严控公司全资控股、代管和集体企业的用工总量,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力争到“十二五”末用工总量控制在166.24万人以内。二是调结构。按照公司确定的基本用工策略,推广业务委托用工,减少全资控股单位、代管单位的劳务派遣用工、农电用工、非全日制用工等用工总量,将相关业务和用工转至集体企业和社会性企业。加强集体企业规范管理,控制用工总量,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劳动效率。三是提素质。加强员工入口管理和培训开发工作,优化员工队伍结构,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四是控成本。健全人工成本管控机制,加强薪酬福利管理,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③优化人力资源计划指标。总结提炼劳动计划管理和同业对标的经验,优化增加计划指标,统一编制下达各单位人力资源综合计划,加强用工总量、专项补员、人工成本、人才开发、劳动效率等方面的计划管控。调整后人力资源计划指标体系共设置指标27项,包括:全资控股单位人力资源计划(18项)、代管单位用工总量计划(4项)、集体企业用工总量计划(5项)。不断深化全资控股单位人力资源计划管理,加强代管单位、集体企业用工总量管控,构建“指标科学、流程规范、管控有效、全面覆盖”的人力资源综合计划管理体系。

(2)深化劳动用工管理,提高新入职员工整体素质。

①优化劳动用工策略。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明确国家电网公司劳动用工的基本策略:电网企业、金融和产业公司严格控制长期职工总量,适量使用非全日制用工和劳务派遣用工,不再使用直接建立劳动关系的短期职工和农电用工,推广业务委托用工。严格控制集体企业用工总量,加强与电网企业的劳动用工协作。

②严格员工入口管理。国家电网公司新增人员原则上均实行考试考核等方式。适量减少招聘高校毕业生,提高主干专业和重点院校的招生比例,从2013年招聘毕业生开始,公司实行统一招聘考试。面向社会招聘智能电网、金融、国际业务等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③推进内部职工转岗分流。根据“三集五大两中心”体系建设要求,利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电网发展、拓展新型业务、劳务输出以及减少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等其他用工,拓宽内部长期职工的转岗分流渠道。

④推广业务委托用工。统一组织加强业务委托用工模式的研究,指导各单位根据运维检修、客户服务、信息通信、物流管理等业务特点,理清核心业务和常规业务、一般业务的界面,确定业务委托的岗位范围。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业务受托单位,加强规范管理,防止“假外委、真派遣”问题。培育业务受托主体,逐步扩大委托规模。

(3)深化薪酬福利制度改革,重点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①优化工资结构,增强收入分配的调控能力。全面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主要包括岗位工资、绩效工资、辅助工资和其它工资四个单元。岗位工资以岗位评价为基础,依据岗级确定工资,按照职工能力发展和绩效考核结果确定工资晋升,用薪级和薪点数设置工资标准和分配关系,用点值计算工资发放额度。绩效工资体现职工实际工作业绩和贡献,与职工的工作绩效考核结果紧密挂钩。辅助工资综合反映职工劳动积累。其它工资是以津贴、补贴、加班工资等形式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性收入。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实行动态管理,职工工资变动主要依据岗位变动、能力发展和绩效考核结果确定,工资水平随效益上下浮动。

②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增强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落实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职工收入分配管理的指导意见》,坚持业绩贡献优先等原则,研究建立与绩效考核、岗位职责、能力素质等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传统保障型薪酬制度向创新激励型薪酬制度的转变。注重用好工资总额增量,向高端人才和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及艰苦地区的员工合理倾斜,发挥激励调节作用。坚持“双控”等原则,通过各项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进一步规范收入项目、发放标准和来源。继续抓好企业负责人薪酬报告制度和典型岗位收入报告制度的实施。加强各单位本部职工收入管理,建立未休年休假补助、五项补贴等计划外单列项目的发放核准制度。

③加强福利制度建设,全面规范福利保障管理。建立健全福利制度,制定印发《关于加强福利保障管理的意见》,统一了福利保障管理的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目标,明确人力资源部门福利保障的管理职责。分类规范福利列支渠道和项目管理,有效遏制福利项目列支渠道不规范、挤占福利费等问题。加强福利计划管理,印发《国家电网公司福利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福利有关内容释义、管理原则、管理职责、工作流程、管理要求、考评内容,实现福利管理从分散粗放到统一规范。开展福利规范管理评价工作,建立月度工作简报和福利保障执行情况分析、评价、预警制度,督导各单位扎实开展。

实施效果

人力资源集约化程度不断增强

理顺了总部、省公司(直属单位)、地市公司间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关系,增强了各层级、各单位、各业务领域间的管理协同和工作协同,实现了对公司核心资源的统筹运作和高效利用。2012年,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部署,国家电网公司完成第一批“三集五大”推广单位验收。制定了全业务覆盖的2012版劳动定员标准,全面优化定员项目,业务定员标准较2008版的7个增加至10个,定员项目由44项增加至97项。根据直属单位业务范围广、业务特征差异大、多种发展阶段并存等特点,针对性采用多种定员技术方法,开创性研究制定了直属单位劳动定员标准,标准分4大板块、13个子版块,共计124项业务定员标准,有力推动了直属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水平。适应“三集五大两中心”体系建设对企业组织架构和业务模式带来的调整与变革,制定了统一、规范、完整、科学的《国家电网公司岗位分类标准》,将公司岗位体系大类由原来的4个扩展为经营、管理、技术、技能、服务5个大类,中类由原来的44个扩展为59个、小类由原来的135个扩展为357个,实现了岗位分类标准对电网业务和直属业务的全覆盖。完成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16家重组单位机构人员编制审核、批复工作,管理人员用工水平提高31%。

员工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通过推进人才分级分类管理,国家电网公司完善了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和竞争性选拔人才机制,以考试考核等方式定期组织开展人才选拔工作,在广大职工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了科研攻关、决策咨询、培养人才的广阔平台,对实现人才闭环管理、打破人才聘用终身制、调动人才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产生了积极意义。组织实施了国家电网公司有史以来涉及单位和专业最广、考生人数最多的选拔考试。对12855名报名员工,通过考试、考核和综合评价等方式,在人力资源、财务、物资、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金融和国际商务十大专业遴选产生546名专业领军人才,承担了各专业部门提出的116个课题。2012年全员培训率达到93.5%,同比增长0.5%,全员培训考试人员达93.96万人;人才当量密度达到0.8915,同比增长2.85%;教育培训经费达到34.5亿元,与上一年持平。此外,通过引入高端人才、对外交流合作、公司内部培养等机制建设,2012年公司新增664名特高压、智能电网、金融、国际化等领域的高层次紧缺人才,新增18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实现了机构编制和劳动用工管理的规范和统一,减少了管理层级,缩短了管理链条,构建了公司系统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运营模式,优化了劳动用工策略,人员总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专业结构日趋合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和集团运营效益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12年底公司用工总量182.54万人,比2010年减少10.44万人;在岗职工劳动生产率达到61.11万元/人年,同比增长13.5%。

业绩考核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公司实行分级分类考核体系,充分发挥了考核的导向作用,公司价值创造能力与经营业绩显著提升,在较为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保证公司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平稳较快增长,公司连续八年、两个任期获得中央企业业绩考核A级,人均利润同比增长21%。公司统一规范了各级单位2913项考核办法和2108项考勤制度,健全了“责任层层传递、考核层层落实”的绩效管理体系,增强了考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升了各级单位和干部员工的执行力,为全面落实公司发展战略和年度重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公司全面拓展和深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完善企业负责人薪酬与考核结果挂钩机制,创新员工年度绩效等级积分制度,建立了绩效评价结果在薪酬分配、人才选拔、升迁竞聘、评优评先等全方位的应用体系,将个人绩效与企业整体绩效、自身职业发展紧密结合,激发了员工的创造性和成才动力,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