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养护管理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造林养护管理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造林养护管理细则

造林养护管理细则范文1

(忻州市忻府区滹沱河林场,忻府034000)

摘 要:营造林纳人工程系列已近30a了,期间在林业人的不懈努力下,林业建设工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林业自身的特殊性,造林工程在质量管控方面与其他建设工程间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施工过程中,监理方与施工方在质量控制和评定体系方面分歧明显,实际上是两种评价体系不兼容。在多年的实践中结合园林工程、水保工程的质量管控模式,试图将二者有机衔接,使营造林工程在管理和控制方面既符合工程管理通用体系要求,又能满足行业自身特点和管控需求。文章旨在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为林业的开放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评定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4-12-23

作者简介:霍爱军(1967 -),男,山西省河曲县人,工程师.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林业发展飞速。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观念的深入渗透,社会各阶层的人对生活环境、生存条件的改善已经成为衣食住行娱后另一基本需求。人们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觉悟和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林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投资额度大、参与者广泛,涉及各行各业的人。林业的发展已不再是行业系统内部的事情,社会的广泛参与已使林业必须与社会接轨、与市场接轨。行业的健康发展,质量是关键。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与市场接轨就是与建设工程的通用体系接轨,工程产品要接受业主、监理机构对施工工艺、苗木及其他辅材全方位、全过程的检测检验检查。社会的参与也使林业发展空前迅猛。有容乃大,林业进入了更加开放发展的新时代。

2 造林工程与建设工程通用体系简介

2.1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划分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涉及工程过程控制和竣工验收控制,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合理划分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层次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不同专业工程的验收批如何确定,将直接影响到质量验收工作的科学性、经济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工程施工验收的层次划分。通过验收批和中间验收层次及最终验收单位的确定,实施对工程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和终端把关,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达到工程项目决策阶段所确定的质量目标和水平。因此,建设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规定,建设工程划分为单位工程(可包括若干子单位工程),下包含分部工程(可包括若干子分部),分部工程下包含若干分项工程,分项工程下包含若干个检验批,检验批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最小单位。

单位工程的划分应按下列原则确定:①具备独立施工条件并能形成独立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及构筑物为一个单位工程;②规模较大的单位工程,可将其能形成独立使用功能的部分划分为一个子单位工程;③室外工程可根据专业类别和工程规模划分单位(子单位)工程。

分部工程的划分应按下列原则确定:①按专业性质、建筑部位确定;②当分部工程较大或较复杂时,可按施工程序、专业系统及类别等划分为若干子分部工程。

分项工程划分应按主要工种、材料、施工工艺、设备类别等划分。

检验批可根据施工及质量控制和专业验收需要按楼层、施工段、变形缝等划分。分项T程可由一个或若干个检验批组成。对于工程量较少的分项工程可统一化为一个检验批。

2.2 营造林工程

林业上营造林工程都是以小班为单位,把工程量(任务)分解到每个小班。小班是林业生产活动的最小单位,调查设计的基本单位。在作业区内把立地条件、林分因子、采伐方式、经营措施相同的林分划分为一个小班。小班界限以自然区划为主。

林班:为了便于调查设计和长期经营管理,在基层林业单位(如林场)内,把土地划分成大致相等的基本单位。林班具有永久性,其界限需明确标明。林班的大小因经营强度而不同。划分林班的方法有自然区划、人工区划、综合区划法。林班是一个林地管理单位,一个林班下包括若干小班。

由此可见,小班是林业上的最小经营单位,经营活动(施工项目)视小班本身性质而定。宜林地小班可以造林,造林包括放线打点、挖坑、栽植、种苗、浇水、支护、防寒、病虫害防治、保成活措施等;有林地小班的经营活动也可以是抚育、病虫害防治、防火措施等。

3 对比研究与讨论

由上述概念或划分原则可看出:林业工程中小班可看做是一个单位工程,他基本符合单位工程的划分原则(层次)。如果工程量比较大或在山区,施工范围跨越了几个小班,那么整体工程可看做一个单位工程,每个小班就处于一个子单位工程的层次。对于某个业主,在没有区划林班界时(前),所有作业小班可化为一个林班,此时林班就符合单位工程的划分,即林班就是一个单位工程。如果作业范围跨越两个以上林班时,则总工程为一个单位工程,每个林班为子单位工程(层次上相当,名称不等同,比如2林班的单位工程名称为***封山育林工程,小班雷同),每个小班就处于一个分部工程的层次,此时,小班也符合分部工程划分原则的。一个县同一工程类别的工程也可以划分为一个单位工程(比如退耕还林工程),每个乡镇(营林区)可划分为一个子单位工程。如果是考核同一作业年度的工程,那么,不同村(林班)的工程可划分为一个分部工程,不同小班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子分部工程。

同一工程类别不同作业年度(已完工初步验收)的工程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单位工程进行考核(质量管理与控制),上一年度开工未完工跨越到第二年度的工程一般应该统一作为上一年度的工程。

根据每个小班栽植的林种、营造林方式不同、树种(品种)不同、规格不同、栽植方式不同、初植密度等不同,都可作为划分分部工程的依据。优先考虑的顺序应该是林种、营造林方式(指人工、封育或飞播)、树种(品种)。如果工程系统没这么大、复杂,那么种苗规格、栽植方式、初植密度等也是顺序考虑划分分部工程的依据。

对于比较大、复杂的工程系统,作业设计相同的施工小班有时可以划分为一个分部工程或子分部工程。

分部(子分部)工程划分以后,不同工序(工种或措施)可划分为分项工程,比如;放线打点分项工程、挖坑分项工程、栽植分项工程、养护分项工程等。考核(查)分项工程需要抽取检验批,检验批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根据工程量确定。检验批在整地、栽植、养护方面就等价于标准地、样圆(方)。检验批(标准地)多少要满足抽样的精度要求,具体要达到林业调查规划规定的样本数量下限。在种苗(材料)方面则为每车(批)随机抽取的强度规定。评定结论为:优、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对于每个检验批,检测的内容可以是多个项目,比如栽植分项工程可以考核:位置及垂直度、深度(是否斜顺成行)、浇水圈及定植水的程度(供水量与栽后的密实度),也可增加施肥量等项目;养护分项检验批可以考核的项目有:支护与保墒(覆盖或中耕)、浇水(次数与浇水量)、抚育(除萌与修剪、防寒与涂白、林地杂草清理)、病虫害防治、成活率与保存率,也可增加一些项目,比如管护(制度、标牌与责任人)。根据设计要求也可少设置一些项目。每个检验批设置的考核(查)项目都有质量验收规范标准(值)及设计要求(值)。比如通道绿化工程、退耕还林T程。

建设工程质量验收记录中检验批设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主控项目是对检验批基本质量起决定性影响的检验项目,必须全部符合有关专业工程验收规范的规定和设计要求。这种项目的检查具有否决权。其一般项目则可按专业规范要求处理。

4 实例

2011年4月25日招标的忻州市南云中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单位工程名称)六标段工程(第六子单位工程),下分造林分部工程(奇村镇盘道底村,作业面积37.6hm2)和封山育林分部工程(奇村镇曹家庄村1~13小班作业面积共33.33hm2)。造林分部工程下设油松(10小班l4.2hm2、12小班8.33hm2、16小班3.6 7hm2,立地条件相同、作业设计相同)、侧柏(13小班3.87hm2)、侧柏/山桃(11小班7.53hm2)造林子分部工程。为了明晰项目划分,特作如下结构图:

标准地(或检验批)数量应满足精度控制要求,可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规划技术细则》有关内容确定。

受认识和实践经验所限,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今在此展现,目的在抛砖引玉,激发百家争鸣,改进和完善营造林建设工程的质量控制与验收体系,促进林业的交融发展。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质量控制[S].全国监理工程师培训考试教材,2007.

[2]森林经理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造林养护管理细则范文2

关键词: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建议

包河区属安徽省省会合肥所辖区,地处江淮丘陵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包河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混交,植被丰富,兼有南北特色。主要树种有香樟、杨、柳、广玉兰、桂花、女贞、水杉等。经济林主要树种是葡萄、梨、桃、蓝梅及无花果等。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环巢湖地区生态治理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退耕还林主要成效

包河区2002年春季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建设年度主要集中在2002、2003和2008年。2008年以来,分年实施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工程规划。因全区造林空间不足,没有实施第二轮退耕还林工程。1.1实施概况2002年~2008年,包河区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606.67hm2,其中生态林1440.00hm2,经济林166.67hm2,现有林木长势良好。全区涉及退耕还林工程街镇8个,39行政村,5202户农户。

1.2后续产业发展

自2008年以来,累计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9个年度,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造林433.33hm2,专项补植补造146.67hm2,现有林培育669.53hm2。完成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项目9个,累计培训1500人次,其中实用经果林生产技术培训500人次,大树倒伏应急处置培训500人次,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500人次。通过培训,退耕农民较好地掌握了经果林等主导产业的技术要领,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后转移就业率达到85%,转移就业以稳定就业为主导,引导受训农民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广州棕榈、浙江绿峰等国内知名园林企业已先后落户包河,建设退耕还林景观工程200hm2.

1.3退耕还林成效

在2002~2016年长达15年的退耕还林建设周期中,通过异地恢复造林、补植补造等形式,全区退耕还林成果保存率达100%,顺利通过国家和省林业主管部门的历年核查验收。

1.3.1晋级国家级森林公园

退耕还林基地转型升级为国家森林公园。2012年8月,包河区积极响应国家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号召,在充分保障林农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划拨、租赁、转让等形式,将义城大张圩退耕还林基地林地和林木使用权划转到合肥滨湖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并启动建设合肥滨湖森林公园。公园建设秉持“自然生态”理念,大力实施丰富植被、恢复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突出公益为本,坚持为民建、让民享,永久免费对外开放。2014年2月获批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这是全国唯一由退耕还林实施生态修复而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成为“城市走进森林、森林拥抱城市”的典范之作,荣获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4年8月2日,副总理来公园视察时,称赞公园建得好、管理好,特别是绿道体系很成功。2016年包河区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1.3.2林果产业品牌突显

依托退耕还林培育的“大圩葡萄”“徽王蓝梅”“桃蹊水果”等品牌,成为省内知名品牌,具有广泛影响力,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激活包河森林旅游产业的“第一业态”。深加工研发水平高。果品深加工研发水平位居省内前列。其中安徽省亿东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成为集以葡萄为主的科研、生产、加工、新品种试验、繁育、推广为一体的科研单位和经济实体,并有自主生产加工葡萄酒工厂。徽王蓝梅成立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事蓝莓种苗适生性筛选与新品种研究、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和蓝莓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研发产品有蓝莓干红、果干、果汁、果酱等。经济效益显著。目前全区经果林面积达66.67hm2,经果林年产值达亿元。

1.3.3森林旅游方兴未艾

依托退耕还林兴起的森林旅游蓬勃发展,东大圩荣获国家4A级景区称号;滨湖森林公园野趣横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牛角大圩获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称号。连续4年森林樱花节,连续14年大圩葡萄节成为省内外知名的节庆。滨湖森林公园的森林剧场、森林童游节、森林婚礼、森林乐园、森林公益婚礼等项目人气鼎盛。燕域田园农业示范园开展的森林露营、燕窝森林乐园和家庭园艺等项目,为森林旅游注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全区森林旅游总营业上亿元,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其中滨湖森林公园2016年共计接待游客约352万人次,完成营业收入1160多万元。

1.3.4生态科普功能日益强大

森林生态环境从健康养生来讲,具有纳新吐浊、缓解压力、远离辐射和都市尘嚣的功能。从教育科普来讲,森林生态环境是人类学习、体验、认知自然环境的平台。市民通过密切接触森林,寓教与乐,探索植物学、动物学和自然界的奥妙。更多的中小学生走进森林课堂,接受森林科普教育,养成热爱大自然、呵护自然环境的良好习惯。

2退耕还林采取的举措

2.1财政保障为切实深入推进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2002年度就出台了所有退耕还林减免农业税,配套荒山荒地造林享受退耕地同等每年230元/667m2补助政策。2011年起,区政府将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提高至每年500元/667m2。目前部分街镇退耕还林补助达到每年800~1200元/667m2。

2.2生态修复近

10多年以来,一直秉持“自然生态”理念,通过持续不断对缺失林地补植、林相改造试验、林下籽播,退耕还林树种由原来的10多种增加到近200多种,改变了项目建设初期,退耕还林树种相对单一,特色不明显,森林景观不佳的状况。对因工程建设使用退耕还林地的,一律实行占一补一原则,确保林地面积不减少。

2.3技术保障

坚持将科学造林的理念贯穿到造林绿化的全过程。做好现场技术服务工作,加强质量监督,大力推广科学营林技术,千方百计提高植树造林成效,确保种一株、活一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示范推广林木新品种50多个,葡萄等经果林新品种100多个,示范无防布覆盖等新种植技术20多个。制定出台了《包河区植树造林技术规程》《包河区生态林管护考核细则》《包河区生态林管护量化评价表》《合肥地区蓝梅标准化生产技术》。2005年成立了合肥滨湖果树研究所,专门研究果树新品种、新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2.4经营机制灵活包河区退耕还林经营机制灵活,经营模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有经营大户36个、家庭林(农)场5个、专业合作社2个、林业龙头企业3个。专门成立国有投(融)资公司合肥印象包河旅游开发公司,运营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

3退耕还林存在问题

3.1树种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退耕还林树种品种呈现多样化,但总体来说,主要树种还是以杨树纯林为主,杨树林分面积与蓄积量均最大,其面积占全部乔木林的70.3%,而蓄积量占75.5%;其他阔叶类林分面积占乔木林面积的26.7%,蓄积量占24.5%。现有树种结构不尽合理,林分质量不高,病虫害防治成本高,杨絮泛滥成灾,森林景观不佳。

3.2林地更新难度大

以杨树为主体的退耕还林接近成熟期,林分密度不均,枯枝断梢和倒伏现象较多,森林抵制自然灾害能力弱。有50%左右的林地缺乏营林措施,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一是林地更新资金不足。近年来,社会部分绿化企业收益普遍下滑,投入林地更新的社会资金少,出现要么维持现状、要么政府兜底困境。二是受森林采伐限额和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的限制,林地更新只能间行间株或小块状进行,增加了更新造林作业难度。

3.3经济收入较低

自2010年第一轮退耕还林第一个8年补助期满后,国家补助退耕地每年115元/667m2,退耕还林配套的荒山荒地造林自工程建设开始就不能享受政策补助。以2002年建设的退耕还林工程计算,第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年限15年,主要树种杨树已接近成熟期,目前杨树木材700元/m3,人工养护成本除外,667m2均年木材收入仅350元左右,加上退耕地国家补助资金170元左右(取第一个8年每年230元/667m2和第二个8年每年115元/667m2国家补助资金平均数),合计每年平均收入520元/667m2。荒山荒地配套造林木材年均收入仅350元/667m2。尽管包河区退耕地和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平均每年收入850元/667m2(木材收入350元加区财政补贴500元),但仍与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也不匹配。林地经济收入低,加大了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难度。

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建议

4.1提升森林质量

坚持自然生态优先、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逐步实施林相改造,加大乡土树种、彩叶树种应用比例,着力破解绿化总量大而质量不优、不美的难题。在充分挖掘历史人文的基础上,将现有退耕还林地,地形稍加整理,设置园路、景亭等园林设置,建成集城市森林、湿地森林、文化森林于一体,具有休闲观光、康体健身、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的森林。

4.2建立灵活的经营机制

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为主体、金融部门积极支持、全民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大户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集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林业产业。

4.3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造林养护管理细则范文3

关键词:堤防工程;运行管理问题;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 TV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堤防,就是约束洪水、防止洪水泛滥,抵挡风浪和海潮,确保工程正常运行的重要防洪工程。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工程运行安全,提高工程综合效益,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根本任务。为了做好堤防工程运行管理,就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堤防工程管理,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法,提升管理能力,保障了堤防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

1 基本情况

某堤防工程的保护区内面积1344km2,人口258.6万人,耕地7.73万hm2,全长137.14km,其中,龙仙段全长30.8km。

2 堤防管理措施

管理所在总结多年堤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堤段特点,不断摸索管理新思路、新方法,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效能初步显现,主要表现在:

2.1 建立健全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

堤防工程除险加固后,及时建立堤防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堤防日常管理制度、大堤涵闸管理制度、工程险情巡查出险报告制度、特别巡查报告制度等,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以保障堤防工程的安全运行和工程效益的发挥。

(1)堤防日常管理制度。堤防日常管理工作实行定期集中巡堤与分段包干责任到人相结合原则,把堤段逐段划分到职工进行管理,建立以增强管理人员责任心,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为核心的堤段分段包干责任制,具体包干方式:每3年定期包干,根据堤段的管理难易程度。

堤段分段包干责任:堤身、堤顶无高杆植物及杂草;堤身、堤顶做到无杂物、无牛粪、无垃圾堆放;对大堤管理范围内的乱垦、乱挖、乱占以及从事损害大堤安全的行为,及时制止并报告管理所。

定期集中巡堤:由所领导视堤防管理情况,适时安排,原则上每周一次。巡查内容包括处理各堤段责任人员反映的需处理的违法、违章行为,检查各责任堤段管理情况。

(2)大堤涵闸管理制度。为了使大堤涵闸能在汛期安全运行,发挥其应有的正常功能,4座涵闸委派管理所专人负责运行管理,同时各涵闸邀请受益村庄村干部协助管理;建筑物应经常进行检查,如有裂缝、漏水等现象应及时维修处理;所有涵闸启闭机设备应经常启闭,加注材料、涂刷防锈油漆;闸门、闸板定期检查,汛期每月不得少于一次,如有损坏或漏水应及时进行更换。

(3)工程汛前巡查报告制度。每年在3月底以前对工程进行全面检查。一查堤容堤貌(冲沟、杂草、垃圾、开垦);二查安全运行(漏水、坡面塌陷、启闭自如);三查安全警示(公告、通知、禁令);四查防汛器材(块石、卵石、沙、草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汇报并列表统计做好台账;汛期凡遇降雨或水位在汛限水位以上的,必须每日下午5时向防汛部门报告降雨和涵闸运行情况。

(4)特别巡查报告制度。当遇到严重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的情况(如暴雨、地震、大洪水、台风、水位骤升骤降或持续高水位等)工程发生比较严重的破坏现象或其他险情时,由所领导组织责任人对工程24h巡视检查。对可能出现险情的部位进行连续监视,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及时汇报,作好巡查记录,并将巡查记录整理归档。

2.2 加强水法制建设,提高执法能力

管理所积极配合县水政监察大队对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违法活动进行查处,加强和完善管理范围内水政执法,加大对管理范围内违法活动的惩罚力度,维护管理范围内的水利工程安全。为了做好应急防渗工程前期工作,管理所职工对防洪工程上的违章种植进行了徒步拉网式清查。查到违章种植农作物立即记录和上报,再由县水务局水政监察大队进行清理,在清理的同时,管理所还注重宣传,利用张贴标语和传单向村民宣传违章种植对堤防危害,号召大家保护堤防,并在醒目位置书写永久性标语,在人口流动比较大的地方发放传单,向群众宣讲水法知识。

2.3 调动沿线干部群众参与堤防协管

管理所认识到要把堤防管理好,不仅要靠本单位的全体干职工的努力,更需要沿堤群众的支持与帮助,所以一直以来管理所非常重视与沿堤群众的沟通与交流,用实际行动与沿线干部群众建立互助互信关系,逐步形成了群众参与的互通互助协管机制。例如涵闸在管理所专人负责的前提下,同时聘请专人管理,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经常对建筑物进行检查及定期对闸门、闸板进行检查,汛期每月不得少于一次,当中如有损坏或漏水等现象应及时报告给管理所,管理所再派专人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2.4 科学规划,提高河道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益

管理所响应翁源县委、县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的号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水利、创建绿色为主线,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为目标,利用距堤脚30m以内的压浸台的土地,栽种观赏性树木、植物等。防护林的建设,充分缓解了水工建筑物的安全隐患,减少水土流失,减少风浪对大堤的冲刷,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微生物量,使土壤渗透性和抗蚀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3 堤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3.1.1 有些制度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尤其是“管养分离”制度,由于管理单位本身的一些原因,如没有固定的管养经费来源,所以在实际的操作中并没有完全把工程的管理职能与养护职责分开,虽然请了专业的维修养护人员定期进行养护,但并没有成立一支专门的队伍,也没有和专业的维修养护公司结合起来,管理单位职工在日常的管理中同时扮演管理与养护两个角色。

3.1.2 专业技术人员偏少

管理所专业技术人员缺编较多,尤其是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专业技术人员的更少,今后应注重争取政府支持,招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使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与其他岗位编制均衡合理。

3.1.3 维修养护经费方面

按水利部相关维养定额测算,防年均养护经费需用量为36.6万元,但一直以来管理所都没有固定的养护经费来源,2011年管理所按照水利部《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水财务[2012]102号)等有关要求,积极申报维修养护项目,共收到上级维养资金28.4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补助资金10.4万元,市县维养资金18万元。实际完成工程总投资28.4万元,其中土方养护14.84万元、堤防除草、绿化人工费7.04万元,涵闸维修1.5万元,启闭机维养2万元,防汛物资补充、防汛仓库维修3.02万元。这些维修养护经费都得到了充分、合理地使用,管理所的维修养护工程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目前到位的养护资金与按照水利部相关规定测算所需的养护经费仍存有较大差距,经费的来源有待固定及经费的数额有待进一步提高。

3.1.4 堤防管理信息化应用不足,信息共享程度不够

管理所现在还未真正地实现应用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功能对洪水风险管理、防汛抗旱决策进行分析与决策。信息源开发和利用相对滞后,堤防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设计除工情外其他很多信息,如地质信息、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信息、居民地分布等,这就涉及到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对接,而现有系统在这方面则很少应用,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重复建设。

3.2 思考与建议

3.2.1 管理体制方面

建议管理所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配合这次省市正在进行的堤防管理调研,抓住机遇,认真研究,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按要求准确定性、合理定编,同时,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坚决减少冗员,并逐步实行管养分离的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要学习和借鉴周边省市的做法,尽可能实行流域统一管理。

3.2.2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方面

建议管理所应加强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员,建成一个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工程维修养护技术工人群体,提高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3.2.3 维修养护经费方面

建议管理所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加强堤防管理工作,认真学习省水利厅下发的相关文件,方案明确要求落实国有堤防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其中包括严格确保公益性工程管养经费落实到位。积极上报维修养护项目,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县的支持,落实工程维护运行经费。

3.2.4 管理信息化系统决策方面

决策支持是构筑在基础信息和应用分析之上的智能化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对堤防工程日常的管理维护以及汛期防汛抢险提供综合信息,并为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各类公共信息。现在管理局对水位等数据的收集、记录等大部分都是采用手工记录的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精度也有限,尤其在查询的时候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而且所记录的数据太单一,不能很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与决策等,工作效率不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建议管理局紧跟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潮流,在洪水风险管理、防汛抢险救灾、堤防日常管理及维护等方面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使堤防管理标准化、信息化,逐步提高管理水平。

4 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事业的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进之中。作为水利事业的一部分,堤防工程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保障堤防工程运行的管理工作,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水行政单位相关文件,使堤防充分得到保护并发挥出堤防应有的作用,从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造林养护管理细则范文4

一、公路建设与管理养护

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农村公路建设走在全市的前列,累计完成了农村公路建设达68公里。其中:列入县道20公里,乡道38公里,村道10公里。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居住点通达率到95%以上,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然而由于先期公路建设配套资金少,以及缺乏建设管理经验等原因,形成了忙建设、疏管理的现象,以致公路建设的质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公路损坏非常严重,损坏的里程以及维修数目比较大,损坏里程约达6公里。其中:属县道约4.8公里,即:西郊公路(沥青砼)20__米,面积达15000平方;西横公路(水泥砼)20__多米;西徐公路(水泥砼)800多米;乡道约1.2公里,即:西兴公路、徐圩公路、马吕路吕扬段等。其他村道也存在不同程序的损坏,需要重建、维修的资金约300万元左右。仅靠乡镇财力很难支付,根据上级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市政府专门印发《__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中,明确了分级管理养护的职责,以及配套维修养护资金的计划和渠道,为实施我镇公路的管理养护和上争资金进行公路重建和维护创造了政策机遇.明年我镇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的主要思路是:

1、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所辖公路地段管理的原则,由各村落实主要负责人负责,对属地段公路两边做到:无违章建筑、无建筑及草堆堆积、无翻耕种植(县道2米,乡村道1米)、无打谷晒场、焚烧秸杆和损坏绿化等现象。

2、规范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的职责,农路办人员认真学习公路管养法律、法规,严格履行职责,使每段公路落实管护责任人,签订合同,加强养护人员《细则》的标准考核,考评与工资待遇挂钩。

3、建立由农路办、交通、公安、林业、建设、国土等有执法资格的职能单位加入的有效联合管理机制,对公路违章建筑、取土损坏绿化等,特别是超载行驶车辆,损坏路面追究当事人责任,由农路办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单位从速查处索赔,有效地保障公路的使用年限。

4、路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镇人民生产、生活和对外形象,道路的管扩和维修由市、镇两级政府共同负担,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应宜早不宜迟,要通过各种途径向上争取资金,早日修复病障和消除隐患。

5、积极实施西郊公路修建工程,重建改造预算附后。

二、镇村环境整治

今年我镇以整治集镇环境和开展焦家、圩岸试点村综合整治建设为抓手,带动公路沿线19个村摸索着进行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各村投入的精力、财力的不同,整治效果悬殊很大。如何有效地进行镇村环境整治,从二十字方针中的村容整洁的角度粗浅去看,我们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坚持科学规划先行。村镇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暂行为,要避免今后的大拆大建,必须按照行之有效的建设规划,按步就班的实施。20__年《城乡规划法》正式施行,在规划没有全面覆盖的情况下要积极请有关部门编制规划,强化对规划建设的管理,特别是老宅基地翻建,要严把规划关,有规划的要严格审批,没有规划的一律不得建设,确因特殊情况需建设可合理引导到缓冲规划居住小区。合理编制集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规划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2、加大环境管理力度。集镇建设三分建七分管。20__年在实施镇村环境整治工作时,应注重加强环境管理,应该考虑对整治过的集镇,实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城市的管理有规划、建设、城管、国土、环保、环卫等监察大队,集镇属小城镇的范畴,也应设立相应的常年管理机构,并订立长效管理机制,责任落实到人,考勤、考核到位。否则只建不管的集镇脏乱差现状将得不到彻底的根治,村庄建设管理也是同样。

3、提高整治工作水平。新农村建设不一定是一掷千金的大手笔,也不一定是清一色的白墙黑瓦,不能远看一枝花,进村脏乱差。要从细微处入手,循序渐进,结合改水、改厕和整治水环境等,逐步消灭露天茅坑、猪圈、草堆、垃圾集中地等

卫生死角,多植常绿树,让凋零的冬日村庄显现盎然生机,但也不要教条式地去为栽常绿树而砍伐落叶树种,要让植物多样化,这样才是生态平衡。我们农村最普通的苦楝树树龄10年以上,砍伐可能买50元左右,而大城市园林绿化需要栽种成活,最起码达5000元到8000元以上,所以,既要栽植常绿树种也要保护原始家杂树,让它们共存,否则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就四不象了。我们属里下河水乡地区,新农村建设彰显水文化尤为重要,每个村要以河道清理竣深为抓手,从水源头抓起,清理漂浮物,整治水环境,要让水活起来,有条件的村庄可对村中河道进行绿化、美化。要以片树点,加大考核力度,以点促片,最终形成全面开花的局面。 三、水利工程建设

1、水利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新情况

(1)、排涝能力下降。全镇原有排涝站40座,装机总容量1726千瓦,排涝总流量57立方米/秒,而今只有32座排涝站能发挥作用,装机总容量只剩1653千瓦,排涝总流量只剩47.5立方米/秒,有的排涝站由于年久失修,只能抽抽停停。全镇平均万亩社会总面积流量4.6立方米,最高的中跃圩7.4立方米,最低的姜戴3.3圩立方米。按日雨200毫米,24小时排出的要求,尚缺流量54立方米/秒,在现有32座排涝站中建站20年以上的有16座,占50%。有的还是60年代建的排涝站。带病运行现象普遍存在,其中5座已到报废年限,亟待更新换代。

(2)、防洪能力下降。全镇共有62座防洪闸,目前已损坏22座,多数闸门破裂,支架损伤,带病运行。内外水头差超过1.0米就只能停机不敢再排涝,全镇防洪堤总长86.5公里,真正达到4.5米高度的防洪堤不足15公里,

其中有25公里低于4米。近几年来已无力组织加修。

(3)、行洪蓄洪能力下降。圩内生产河大多淤塞,圩外主要行洪河道也大多年久失修,水花生等水生作物铺河盖水,堵塞交通,污染水体,严重影响行洪和生产生活。大多数滩地,河沟都开发成鱼池,或种上了庄稼,洪水只能在有限的行洪河道里蓄积,因而涝水的增长比例已从以前的下一涨三,变成了现在的下一涨五涨六的比例。这也是近几年来降雨不大,水位上涨快的原因之一。

(4)、农民的收入在提高,但履行治水义务的意识在下降。农民收入的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不肯出工出资已成普遍现象,农户因河道淤浅和水花生堵塞而无法上水灌溉时找村干部,而当村干部动员农户进行清淤和捞水生时,却往往纠缠于农户田块位于河道的上下游位置、受益与否及受益面积的多少而无人愿意出工出资。当出现涝情时,田块低的要求开机排涝,而田块比较高的农户却不肯承担排涝费用。当某处圩堤或闸站出现险情时,一些农户因为面积较少而不愿抢险,有的是村干部手上没有拿着现金就不肯出工。加之大多数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有的村连抢险突击队都无法组织,只能由妇女、老头组成。

(5)、上级对水利补助标准在提高,基层治水的积极性在下降。近几年来,国家对县乡河道及村庄河道疏浚实施了土方补助,每方土的补助标准从几角提高到几元,虽然标准的提高大于土方价格的上涨,但村对河道疏浚的积极性并没有能够提高。疏浚的速度与实际需要仍有很大差距。再如圩口闸建设,1997—199年__建无坝市期间,每座圩口闸只补助4000元,全镇每年建闸5座,而现在补助标准提高到5万元,一些村也不愿意新建。

(6)、转移支付的力度在提高,行政调控能力在下降。上级虽然增加了转移支付的力度,但由于乡镇、村财力困难,寅吃卯粮,基本上都处于负债运转的状态。全镇17个行政村只有3个不负债,14个村负债,最多的负债187万元。其中20__年税费改革后,由于村干部精减,一帐算清,新增债务占负债总额的1/3。“手中无把米,唤鸡都不灵”在这种情况下,镇村干部的调控能力被大大弱化,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动员群众去搞水利工程确实难度很大。“两工”政策取消后,上级明确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今后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政策,但村民议事难以形成统一的决议,从目前农村现状分析,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60%以上外出务工或经商,筹劳行不通,筹资也收不到,收不全,甚至于有人说:“皇粮国税都不缴了,还筹什么钱。镇村干部付出的辛劳虽然多,而成效却不明显。

2、对策建议

(1)、积极向上级争取,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根据我镇现在的经济状况,向群众筹款投入水利工程建设,难度十分大,水利工程建设要改变过去的“民办公助“的做法,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镇、村的地方财政及民力只能完成土建工程。也就是说,主菜单必须向上级争取,由国家或上级财政买单,镇、村财力及群众只能出酱油钱。

(2)、以镇政府颁发规范性文件,统筹抗旱排涝费用,规范一事一议治水政策。抗旱排涝经费的筹集,以联圩为单位,改变过去沿用多年的按耕地面积负担的办法,按圩内的耕地面积或社会面积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同负担,由镇农经站专门建帐,逐年结算,实行滚动使用,主要用于排涝站的管理、维修和排涝费用。一事一议的政策要进行具体细化,对筹资筹劳的主体、标准、程序和用途及配套措施进行明确,用政策引导和规范农民筹资筹劳投入农村水利建设。

(3)、积极引导社会投资,综合开发水土资源,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经营”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把水利建设与土地复垦、道路建设、集镇开发、粘土制砖、植树造林和其它多种经营生产结合起来,通过以河养河、一土多用,以土换资、以地保圩、以圩植树,以树养人,多渠道扩大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来源。

(4)、集中物力、财力重点突破,突破几个联圩,重点加强这几个联圩的督促检查,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真真实实的搞几个象样的工程项目,彻底改变这几个联圩的水利面貌。20__年计划投入资金259万元,其中:

①投入资金94万元,加修圩堤22.38公里,完成土方13.4万方。

②投入资金106万元,分别在郭兴圩、牌坊圩、姜戴圩新建3座各4个流量的排涝站,

③投入资金18万元新建郭兴、姜戴二座圩口闸,

④投入资金7万元维修、郭兴圩徐官东闸、荡西圩西坝东闸中跃圩荡朱闸、养殖场闸、南沙闸、牌坊

圩南祥闸、许赵南闸、许赵北闸、刘香闸5、烧饼圩西邹闸等10座圩口闸 ⑤、投入资金34万元,疏浚村庄河道土方86600方其中:

丁沙村3000米土方15000方、金舍村2090米土方10450方、马港村2270米土方11350方、孙张村2550米土方12750方、华南村3860米土方19300方、兴西村3550米土方17750方。

(5)、资金来源及筹集办法

①上级财政已明确补助资金约100万元

②向上级另外争取30万元

③村及群众自筹及投入劳务111万元

④以地保圩5万元,(用林下土地出让种植杨树租赁费加修圩堤)以河养河5万元(用疏浚后的河道租赁承包金疏浚河道)

⑤以土换资8万元

(6)、加强对乡镇、村干部水利建设的考核力度,把水利建设资金的完成到位情况、水利建设的完成情况、完成绩效与评优选先挂钩,与基层干部的政绩挂钩、与奖惩挂钩,加大对乡镇水利站工作人员工资的投入和考核力度,使他们能拿足工资,有干劲工作。

四、二次改水实施方案

1、饮水现状:

现有水厂两座,荡朱水厂建于92年,日产1500吨,北郊水厂建于94年,日产20__吨,95、96年两水厂分别实现了村村通水。

由于两水厂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构筑物老化,制水不规范已不能生产合格的自来水,管网老化漏损严重,遇高温水压不足,边远村出现断水现象,群众反映较大,急需更新改造。

2、方案目标:

在镇总体规划待市二次水办证的情况下,对全镇自来水管网进行全面改造,纳入城市供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加强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建立和完善饮用水安全保障管理体制,确保饮用水水质达标,提高管网质量,确保用户端管网服务压力达到技术要求。

3、输配水工程:

管道统一采用u—pvc塑管承受0。6mpa压力,全镇由兴沙公路荡朱进口处接自来水公司总管。向北由兴沙公路线向北延伸,延线各村接此主管并安装总表阀。荡朱主管线由进口向振兴路十字路口延伸至各村,各村安装总表阀。是否设增压站由市改水办认证。

4、工程实施的打算和步骤:

(1)主管道改造工作:采取先远后近,原管道偏小的村走行不规范的村先改。如荡朱供区:姜戴至许戴线,吕杨、徐马线,西坝线。北郊供区:刘香南祥线,许赵禹家线。采取在目前两厂仍然保持生产的情况下,边改造边供水,力争停水时间少。

(2)村户管网改造:在主管道到村总表后,各村就要启动村庄范围内的管网改造成,包括户管道及水表更换(近几年已统一更换的除外)力争户户水表出户,以便能适应城市供水,规范运作总表承包,确保24小时正常供水。

(3)材料及施工费用:所用管材采取阳光操作,公开招标或网上招标包括安装施工,确保快速优质。

造林养护管理细则范文5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水利水电工程是为适应人类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而修建的工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等环境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又是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比较复杂的行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的陆生生态保护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环境监理重点工作。

1陆生生态保护环境监理目标与原则

陆生生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分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由于不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陆生生态系统又进一步分为各种亚类型约600种。包括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等。工程项目施工期陆生生态环境监理目标是,全面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整体性结构和生态过程,重点保护工程建设所涉及或影响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与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影响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滩地和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得到保护、补偿、改善、提高。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按照预防、恢复、减缓、补偿过程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相结合,一般性常规措施与特殊性重点措施相结合,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维持。

2陆生植被与植物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植被与植物对维系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生态濒危物种是指生活在特殊生境中、对外界环境极为敏感、极易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干扰等原因,导致其生境消失而形成的濒危物种。2.1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保护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措施。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地方特有植物,名树木,都要实施有效的就地保护。在无法实行就地保护时,应进行异地移植。在植物迁地保护时,要根据工程区受保护植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植物生长现状、地点以及受工程影响的面积、数量等,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保证移植成活和可以长久地生存、生长。根据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水库蓄水前要进行清库,以保证库区水质。同时,在清库过程中关注对珍稀野生植物的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不易迁移栽培的,可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主要有避绕、围栏保护、挂牌保护等措施。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或树木园。这类具有特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一般是残存的保护对象的集中分布区。加强对残存的珍稀和特有植物的保护,也是一种补偿措施。对因特殊的工程建设需要而必须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整的,必须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规定》等有关法规执行。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保护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划定管理范围,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制定本工程陆生植物管理实施细则。严格工程施工环保监理和移民安置区环保管理,如严禁砍伐、损坏植被和保护珍稀、濒危和特有陆生植物等。2.2森林、草原植被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关键是保护植被。根据森林、草原主要种类、群落、覆盖率现状,明确影响因素、面积、数量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工程区现有的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任何工程建设都要侵占和破坏一定范围内的植被,造成生态功能的的损失,因而需要改善其余植被的质量以补偿这类损失。制定和落实切实可行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幼林抚育规划及草原保护规划,合理调整评价区的植被结构,提高植被盖度和改生态功能。库区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上的地段要种草、植树,实现全覆盖。坝址附近的山坡要作为重点,恢复和重建植被,不仅实现高覆盖盖率,而且要注意景观美化,四季有花有绿。在工程施工期间,采用巡山和设卡方式进行森林管护。严格管理管护禁伐区内的森林、灌木林和限伐区的森林、部分灌木林和商品林区的部分林地和禁牧区草原。根据森林草原资源的分布、林草布分结构、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划分管护片、责任区(或地块),使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对可能恢复为耕地的施工迹地,必须恢复为耕地,大力造耕地以发展种植业,对工程建设施工中形成的次生裸地要及时覆土,还林还草。2.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管理在工程建设施工期,进行生态影响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监测,环境监理区包括主体工程建设区、移民安置区等及施工有关的区域和涉及敏感保护目标的地区。施工期主要监测水环境河流水质变化及噪声和空气污染影响。监测野生动植物生境的变化,区域植被动态变化以及生态系统整体变化,敏感环境区情况和重要敏感保护对象的生存发展状态,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3陆生动物及其生境保护措施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受工程影响的珍稀、濒危、特有陆生野生动物,都是环境监理重点保护对象。3.1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施工期间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就地保护,是根据拟保护动物的特殊性、典型性、代表性及重要性,按分布现状分析确定保护动物与工程相距位置及影响程度,按其生态习性,尤其是繁殖的习行环境要求和食物来源情况,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而受影响野生动物又具有异地生存能力的,可采取迁地保护措施。迁地保护措施方案还要在试点或科学试验基础上确定。应选择在动物迁徙时期进行个体捕获、运输、栖息地安置,在新的栖息地要配备饮用水供给,修建防护栏,进行食物供给、疾病防治等养护管理工作。建立“生物通道”,陆生动物采用就地保护措施确定其保护范围,建造专门通道、护栏、警示牌等工程。野生动物种群普遍衰退和物种濒危甚至灭绝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生境“岛屿化”。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就必须打破阻隔,使野生动物“岛屿”式生境相互联系起来,建立“生物通道”。3.2工程施工和移民安置区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施工期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保护动物。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地势比较平坦、水流缓库汉进行有效的管护,严禁捕杀水生经济动物。严禁任何人对鸟类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类动物。3.3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水库蓄水期,库区的野生动物和自然疫源疾病的传播者(部分鼠形兽),将向非淹投区转移,在库周其密度将有所增加。此时,既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关系,又要重视对非淹没区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的自然疫源疾病防治和防疫工作。3.4减少施工爆破对动物的惊扰要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做好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优化。在鸟类繁殖期,尤其须防止爆破惊扰,对爆破施工应规定避开动物繁殖期。

参考文献

[1]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100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张保利,杨林.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施要点[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王伯铎,刘旗龙.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规范[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4]邓彦,葛鸿,康海涛.输变电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要点[M].北京:《陕西环境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

[5]魏克霞.公路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恢复与优化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6):258.

造林养护管理细则范文6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三百工程”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20*年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现代农业的装备水平。设施装备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县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去年的特大旱灾,充分说明了我县农业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因此,我们必须下决心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是继续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新建云龙、仁贤优质粮油基地2.02万亩。按照“两增六化一提高”的标准,以城西大坝为起点,沿318国道向仁贤、聚奎、屏锦、礼让、新盛等镇乡扩展;在“一带一片”内,从金带向和林、云龙拓展,继续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农业综合开发。二是继续抓好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完成整治水利工程3979处,重点是病险水库、山平塘和渠道清淤,新增有效灌面3000亩,恢复改善灌面3万亩,新增节水灌面5000亩。加快推进蓼叶水库建设,实施大坝截流和砌筑工程。大力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落实自筹资金,解决19个村3.12万人饮水安全。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项目,整治渠道30公里。整治盐井口等病险水库6座。

切实抓好临河场镇、水库的防汛工作,做好蓄水保水,增加抗旱水源保障。进一步落实好水库管护责任,大力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用水户协会,为水利工程发挥效益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示范、旱作节水农业示范、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和中低产田造等工程,着力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建设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能排能灌的稳产高产农田。四是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坚持以机耕、机收、机械化插秧为主线,大力推广田间作业机械,努力开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加强农机提灌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认真抓好机械化插秧工作,完成机械化插秧2.*万亩,认真做好耕田机、拖拉机推广工作,推广完成350台;扎实开展好机耕、机收作业工作,切实做好为农服务。力争全年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22%以上。要认真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确保购机补贴及时准确兑现农户。五是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等重点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搞好田园绿化,保障农业生态平衡。加快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和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建设,搞好对灾害性天气和重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切实提高气象服务现代农业和农业防灾抗灾减灾的能力。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在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导农业科研院校开展校地合作,为现代农业提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优质良种和新技术推广等服务。继续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推进以免耕栽培、先进畜禽水产养殖等为重点的新技术推广力度。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着力健全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体系,确保清净无疫。完成*柚、平川茶叶无公害认证。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和信息入乡工程,充分发挥中国移动农村信息网、农信通、新农网等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的作用,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3、切实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的流通体系。加快我县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专业批发市场、镇乡农产品综合市场、主产村组收购网点建设,逐步形成产地与销地紧密结合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不断健全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努力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提升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农村“双建工程”和“新农村建设流通网络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一批镇乡连锁经营超市、村社便民放心商店,促进城乡产品互流互通。

4、深入实施“百万工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一是继续加大市级中心镇、百强镇工程建设力度。狠抓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市、县级中心镇和市级百强镇的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能源矿产、商贸服务和旅游业的发展,以产业兴镇、强镇,完善城镇功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到集镇经商办企业,鼓励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二是壮大龙头企业集群,拉长产业发展链条。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1家,县级龙头企业2-3家。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措施,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力度,通过加大贷款贴息、技改重组、组建龙头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等措施,把现有龙头企业的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加速培育和发展一批成长性好、带动面宽的中小型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宣传和全面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从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深入推进“两社两化”,积极引导合作社依法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真正把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自治组织,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

5、加快实施“百劳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劳务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减少农民、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的有效途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要求。要加快推进“百劳工程”,做强劳务产业。一是认真组织力量,筹措经费,扎实搞好农村劳动力“零转移就业”家庭调查,为全县劳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坚持“稳定现有门路,开发本地岗位,加快出国务工步伐,促进季节性务工”的原则,重点拓展农民就地转移、到新疆季节性务工和出国务工等渠道。三是实施进城务工农民管理和服务,开展再培训,设立进城务工农民服务窗口,建立服务机构,免费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权益保障方面的服务。四是强化制度完善,稳步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完善领导责任制度、目标考核制度和各项信息交流制度,保证信息畅通,继续落实好各项政策,按照项目要求开展培训,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全年完成培训农村劳动力800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力争组织3000名拾花工到新疆摘棉花。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农业要上台阶,农村要大发展,农民要多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要继续紧吹新农村建设的进军号,既不能走调,更不能变调,切实保持强力推进的工作态势;要继续把握形势,坚定信心,再鼓干劲,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和更强的责任意识,再谋新思路,再添新举措,乘势而上,负重奋进,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1、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逐步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既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今年,重点办好“饮水、道路、沼气、环境”四件实事,尽快让农民喝上清洁水、走上干爽路、用上方便气、享受好环境。一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二是加快农村道路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客运交通。三是加快农村沼气建设。要大力推广和发展农村沼气,加快推进“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工程,完成1500户“一池三改”任务。在不适合发展沼气的地方和家庭推广秸杆制气炉,20*年在梁山镇试点推广200户。四是加快农村环境整治。大力推进乡村清洁示范工程,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2、统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继续落实好农村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和农村教育扶持等“五大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继续深入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启动实施农村后备劳动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农业生产技术预备培训,使其在投身农业生产实践之前掌握1-2门实用技术。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卫生文化事业。着眼于逐步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施医疗“惠农工程”。加快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覆盖率达到75%以上。切实搞好以镇乡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全年完成39个建设任务。三是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700元的予以补助。对农村低保人口中8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增发10元补助。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做好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继续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认真研究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问题,使他们生活有帮助、生产有扶持、教育有保障。四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20*年,启动13个村的扶贫项目,总投资45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95万元。新建微型蓄水池15口,新建、改扩建村级公路11条55公里,修建桥梁1座。完成贫困农民登记建卡工作。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和体制保障。一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业基层服务体系改革成果,进一步发挥公益性与经营性农业服务体系的作用。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二是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及流转工作。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总结推广土地纠纷仲裁工作经验,切实减少因土地承包引发的纠纷。进一步规范流转程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注意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流转和房屋转让问题。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深入实施“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作行动计划”,引导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和担保机制。

(三)立足资源特色和基础优势,着力抓好农业农村优势产业

按照全县总体发展思路和统一部署,着力培育我县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重点产业。20*年,粮食播种面积完成120.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37.7万吨;油菜产量0.9万吨,水果总产量5.8万吨,蔬菜20万吨,名优茶130吨,出栏生猪70万头(出栏优质商品瘦肉猪30万头),水禽1000万只(鸭814万只,鹅186万只),山羊6万只;种植紫花苜蓿、鲁梅克斯、“特高”、“乐食”等各种优质牧草*亩,开展引草入田、种草养畜(鹅)面积500亩;肉类总产量5.8万吨,禽蛋总产量0.7万吨。

1、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恢复性发展。抓紧粮食生产恢复性发展不放松,确保粮食安全。当前农业农村经济面临好的发展时期,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解决一些问题,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巩固我县作为粮食生产大县的地位。一是努力实现“四个确保”。去年遭受特大高温干旱后,我县农业经济损失较重,生产能力受到影响,因此,必须认真抓好灾后粮食生产恢复性发展,确保播种面积稳定,确保不出现撂荒地,确保单产稳定提高,确保种子农资量足价稳质优。总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恢复到20*年的水平,即面积120.5万亩、产量37.7万吨。二是狠抓科技支撑,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依靠科技改革耕制,大力提高复种指数,努力扩大大春和晚秋粮食作物面积,加快构建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载体的推广示范工作机制,完善科技入户到田方式,扩大超级稻、旱育秧、抛(钉)秧、强化栽培、病虫害综合治理、地膜覆盖等农业科技的应用面积。以科技兴粮示范镇乡为重点,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大力发展农网广播、移动农网用户,进一步扩大技术指导的覆盖面和技术入户率,培育一批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及时为农民提供可靠的市场供求信息。三是做好良种供应和农用物资储备。大力整顿农作物种子等农资市场,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开展农资市场的专项整治活动,打击假冒伪劣、哄抬价格等农资经营中的违法行为,确保农资供应正常有序,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2、下大力气抓好蚕桑产业的发展。蚕桑生产是我县传统的优势支柱产业。发展蚕桑业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民增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将蚕桑生产列为了20*年四大重点项目之一。20*年全年发蚕种3万张、产茧85万公斤。规划到2*0年,全县桑园面积4万亩,在20*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发种5.5万张以上,产茧165万公斤,蚕农收入将增加到5000万元,工业产值将增加到1亿元。建成1个万但镇和16个千担村,全县小蚕共育面达到70%,蚕前统一消毒面达到80%,良桑化程度达到70%,纸板方格簇、省力化蚕台普及率达到80%,彻底消灭口袋蚕房,努力实现“发种总量、产茧总量、蚕农收入、工业产值”四项指标成倍增长的目标,使蚕桑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工业扩张、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一是狠抓基础。今年,要下大力气多栽桑树多搞嫁接,要动员农民拿出旱田好地育苗栽桑,以保证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增加蚕农收入,提高农民积极性,推动蚕业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重点。以现有8000养蚕户为结合点,实施大户培育工程。发挥大户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养蚕户实施“星火计划”。通过大户示范带动、政府引导、服务、扶持等措施,按照“一带一”和“户有2—3亩桑园、年养6—10张蚕、收入4—6千元”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新养蚕户。三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科学养蚕水平。要分季组织培训栽桑养蚕农户,镇乡分管领导和驻村干部全年至少培训3次,做到每户有1名合格的养蚕员。四是搞好小蚕共育和专业消毒队伍建设,以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缩短农户养蚕时间,减少养蚕风险,确保养蚕成功。继续推广省力蚕台和纸板方格蔟,节省养蚕劳力,提高蚕茧质量,增加蚕农收入。

3、下大力气抓好林业生产发展。一是认真搞好森林防火工作。搞好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普遍组建30人以上的扑火应急队和配齐备足常用扑火工具,加大护林巡山力度,做到守、巡结合,春播、秋收、清明、长假等重要时节,要增加巡山人员,对扑火积极和扑火有功人员给予奖励;二是狠抓造林绿化工作。认真策划包装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笋竹产业支持,新增退耕还林面积,要在70%的退耕还林土地上栽上竹子。在八角村、万年村实施“五化”建设,在平坝重点镇乡实施“农田林网化”建设。继续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加大全民义务植树力度。20*年,新造竹林3万亩,低改竹林2万亩;三是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开发和利用竹林资源,培育和引进竹加工企业,进行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打好国家森林公园这张牌,抓好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逐步改善基础设施,积极向上争取在政策上的顷斜,资金上的投入,为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打下基础。在花卉苗木产业上,实施业主经营制,助农增收;四是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放活经营权和使用权,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积极开展野生动物驯养和繁殖工作。进一步开发“林家乐”,吸引更多的游人,推动我县森林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五是加大育林基金征收力度,做到应收尽收。

4、下大力气抓好优质稻的发展。要组织人员,对我县优质稻产业发展进行规划,成立领导机构和科技服务队伍,为优质粮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强有力的科技、人才、培训等支撑体系,不断开辟优质水稻引种途径,引进国内外新组合、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摸索其配套栽培技术。重点要完善无公害优质稻加工标准,塑*优质稻品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我县大米加工档次。坚持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资源保护,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基础,明确界定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实施范围,配套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保持标准粮田的长期稳定。通过保护耕地,扩大复种指数,在优质稻生产总体规模上保持稳定发展。

5、下大力气抓好禽业产业发展。我县适宜水禽放养水域面积达60万亩,家禽常年出栏达1000多万只。一是继续大力推广“鸭-鱼、稻-鸭”共栖为主的养殖模式,发展养殖基地。要依托水禽专业合作社、燎原禽业公司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养殖大户;依托山桂公司、张鸭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养殖规模和加工业。二是推广改良优良品种。在目前已有的禽类品种上,重点引进新品种。三是稳步发展养殖基地镇乡。在已有梁山镇、屏锦镇等16个镇乡基础上,继续发展适宜养殖的镇乡,并努力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实现传统粗放养殖向现代生态养殖方式转变。四是规范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采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运行机制,重点加大对水禽专业合作社和燎原禽业公司扶持、服务和监管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带动更多的养殖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