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困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体经济的困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体经济的困境

实体经济的困境范文1

关键词:实体书店;市场份额;转型发展

作为图书销售的主体,多年以来,实体书店是人们选购书籍的第一选择,被誉为“城市的文化标的”,但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书店,数字化阅读等新型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实体书店却仿佛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如何使实体书店摆脱当前困境,探索出一条适合的经营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我国实体书店的发展现状

1.1 利润大幅下滑,老品牌书店相继倒闭

2009年以来,实体书店被迫进入寒冬期,先是开办已久的三联书店搬离了广州的图书市场,随后,北京以学术书籍为主的大型书店风入松因为租金上涨,利润微薄不得不停业,同一时间,被看作实体书店代表的“光合作用”书房因销售大幅下降,入不敷出,关闭了两家在北京的直营店……也许到这个时刻,我们才会发现那些带给我们温馨和满足的书店风景,已变成了旧时的记忆,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和生活。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中国的实体书店消失了近50%以上,而停业倒闭的趋势还在加剧。

1.2 市场份额流失,库存积压严重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书店的快速崛起以及电子阅读的普及,对发展本就岌岌可危的实体书店来说,更可谓是雪上加霜,而那些在图书销量争夺战中勉强生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书店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11年5月,风入松书店的管理层借助媒体求助于广大读书爱好者:“因书籍销量急剧下滑,导致库存积压严重,致使资金链断裂,无法支付房租……维系风入松,拯救实体书店。”

以上情况不难看出,那些未停业的实体书店正在苦苦支撑,市场份额大量流失,严重的库存积压致使资金无法得到有效的周转,令书店的创办者们苦不堪言。

2 我国实体书店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2.1 外部原因

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相比,其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优势主要来源于:首先,由于网络书店的主要经营场所存在于互联网之中,是一种虚拟的在线平台,因而其避免了昂贵的地面租金及诸多日常工作开销,因而网络书店也能够以更大力度进行促销宣传和以超低价折扣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其次网络书店的搜索试读功能可以大大增加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并提高其购买热情;最后随着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广泛应用,阅读电子书籍已成为流行,电子书因其便于存储与携带等优点备受人们的青睐,因此网络书店除了其纸质书籍具有优势外,其所售的电子书也对实体书店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2 内部原因

除了网络书店及人们阅读习惯改变等带来的冲击之外,我国实体书店本身经营中也存在问题,从而阻碍了它的发展。比如图书售价整体偏高,这与网络书店的大幅度折扣相比,弱势明显;其次我国实体书店的经营模式始终为从出版社进货,在书架上陈列,最后销售给顾客,盈利模式仅为赚取进货和销售之间的差价,没有文化周边产品或其他领域的资金进入来分摊运营成本和风险,仅为销售图书,这使它的抗击外部冲击的能力减弱。

3 我国实体书店转型发展的对策

3.1 利用网络资源、推动书店转型

目前,实体书店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十分单一,面对蓬勃发展的网络时代,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实体书店不应回避,而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它。实体书店自身拥有大量质量上乘,做工精美的图书,凭借书店的品牌优势和良好形象,利用网络平台开设自己的网络书店,对于实力强,有名气的实体书店就可以建立自己独立的网站。这样依托实体书店丰富的图书资源,在网站上大力宣传,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即扩大了知名度,又增加了图书的销量。另外实体书店在以图书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同时,可以辅以在线教育课程,文化周边产品,视频媒体等同步在线产品,从而由单项的图书销售转变为多元综合类经营模式,这对提升实体书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极大的帮助。

3.2 营造文化氛围,提升人文关怀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人们不再只是关注高效与便捷,对于精神文化、生活内涵也有了更多的追求,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相比,具有真实的空间,与数字阅读相比,具有实实在在的书籍,据此,实体书店应以店面为基础,努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打造体验式的消费模式。比如一角独立的空间,舒适的座椅,再配上一杯香茶或是咖啡,读书的韵味自然不言而喻,给顾客带来一场放松心灵的体验。另外文化沙龙也是增强读者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公共性文化平台,思想的火花在这里交融和碰撞,有力的激发了文化的传播与创新。这对读者来说都使得实体书店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3 拓展城市下游,发展农村市场

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相比稍显缓慢,网络在线平台造成的影响对农村来讲并不是太大,由此,实体书店可以开拓农村这一广大的图书市场,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比如在书籍种类方面,可以以符合农村发展情况和经济形势,及共同致富,科技普及,农作物种植等为主题的图书作为开拓源头,逐步引入更新的产业书籍,使农民群众遇到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提升农村地区居民的阅读兴趣,以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另外,推动农村地区的学生们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针对他们所学的知识选择相配套的阅读资料,扩大孩子们的视野,增强他们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有助于实体书店扩大销售范围,增加销量。

3.4 寻求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面对传统文化代表的实体书店因经营原因陆续退离舞台时,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实体书店走出发展困境。比如在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工作中,扶持实体书店发展被列为重大项目之一,获资助实体书店的范围将从2013年试点的12个市扩展到12个省份。另据中国出版网的最新报道,2015年该奖励范围扩大到了16个省市。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坚决扶持实体书店的重要决心,为其在困境中寻求突破指明了方向,而作为扶持对象的实体书店,也应依靠国家力量和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新模式,开拓新领域,借助政府为实体书店打造的良好环境,增强其自身的竞争能力。

随着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泛阅读”、“片断式阅读”、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消磨时光的不二选择,但是纸质阅读具有电子阅读方式不能比拟的优势。郑重性是纸质阅读的一大特点,它可以使人们的节奏、思维转换的速度慢下来,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研究,从而产生思考的动力。经过探索和突破的实体书店必将向人们提供一个更加专业、规范、成熟的读书场所,进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优化与升级。

参考文献

[1]董琳.浅谈网络经营冲击下实体书店的发展策略[J].时代金融,2014(1).

[2]叶祥凤,李苏宇.电子商务时代实体书店经营发展新方向[J].中国市场,2013(12).

[3]林京.关于推动实体书店经营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出版,2014(6).

[4]蒋艳平,姚广军.实体书店的经营困境,原因及出路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9).

[5]孙月沐.中国书业年度报告(2013-2014)[N].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8).

实体经济的困境范文2

首先是人炸问题。我第一次访埃是1986年,当时埃及人口是4000多万,今天已整整翻了一倍。埃及的国土面积为100万平方公里,但全国95%的领土是沙漠,8000多万人口“蜗居”在5%的国土上。尼罗河两岸狭长绿洲之外都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这使我真实地感到了埃及生存环境的恶劣,感到“尼罗河是埃及生命线”的真正含义。今天埃及50%的人口不到25岁,青年失业率超过30%。在埃及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我也去过突尼斯、约旦、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情况类似)。这些绝望的年轻人成了这次穆巴拉克运动的主力军。

还有就是贫困问题。我仔细观察过负责中国驻埃及大使馆警卫工作的埃及警察,他们大都上了一定的年纪,纪律涣散,衣冠不整。这些人收入很低,不足以养家糊口,于是老向使馆工作人员要吃喝的东西,往往自己吃了后还要往家里拿。为了谋生,许多埃及人现在都不得不打两份工。近来埃及物价全面上涨,我的埃及学生告诉我,西红柿半年间涨了6倍,工薪阶层吃西红柿都成了奢侈,老百姓怎能不揭竿而起呢。

人炸蚕食了埃及这30年经济发展的成果。这突出体现在住房的严重短缺上。埃及城市面貌普遍简陋,开罗成千上万的住房没有外墙装饰,只有千人一面的混凝土外墙。无数的屋顶上树着密密麻麻的钢筋,给人感觉房子尚未完工,但下面已住满人家。我的埃及朋友说这是开罗市民的“智慧”,因为埃及法律规定建完的房屋就要交不动产税,而“半拉子”工程可以“免税”,结果就出现这种埃及奇观。

另一个埃及奇观是“死人城”。受古埃及文化的影响,有钱的穆斯林会为死者建造带有小庭院的墓室,这些墓室连接起来就形成大片大片的“死人城”,里面有街名和门牌号。但是“死人城”今天却住满从农村拥入开罗谋生的穷人,他们拖家带口,以基地为家,与尸骨为伴,在那里安营扎寨。“死人城”里,垃圾成堆,尘土飞扬,疾病流行,犯罪猖獗。据估计开罗有上百万人生活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

在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的同时,腐败也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且埃及政府上层官员大都在欧美受过教育,上层精英大都出生豪门,受过西方教育,但与本国社会严重脱节,官僚习气极重,对百姓疾苦不闻不问。

埃及动荡愈演愈烈的那两天,我正好在荷兰参议院介绍中国发展模式。有位荷兰议员问我: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埃及?我建议他查阅一下西方机构在中国所做的各种民调。不管中国今天存有多少问题,几乎所有民调都表明,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前途是世界上最乐观的。我说:20年前的开罗比上海大概落后5到10年,今天的开罗比上海大概落后40到50年,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中国怎么可能是下一个埃及呢?还是下一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呢?过去30年中,中国紧紧抓住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根主轴,使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使多数人觉得生活有奔头。相比之下,埃及浪费了整整30年,民生每况愈下,人民感到绝望,这就是中埃两个国家的最大差别,也是我四次走访埃及的见证。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大致摸索出自己的成功之道,而埃及恐怕还要摸索很长时间。

埃及的问题说到底不是“民主与专制”的问题,而是“国家治理好坏”的问题。如果是“民主与专制”的问题,那么埃及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实际上埃及深层次的问题,如人炸、贫穷问题、住房问题、经济结构问题等,西方模式一个也解决不了,非但解决不了,甚至还可能使这些问题复杂化。如果说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埃及能有什么启发的话,我想那就是,尽快摆脱外来干预,尽早建立社会秩序,并全力以赴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埃及很可能会进入新一轮的动荡期。

实体经济的困境范文3

体育旅游体育经济和谐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体育经济作为全新经济增长点,其蕴含的经济效益与价值已被广泛认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发展水平,反过来,体育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昆明市作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了大量高品质体育旅游资源,其开发体育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体育旅游作为满足旅游者体育健身需求、丰富昆明市观光度假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能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延伸。如何适应旅游消费市场发展,探索并构建符合实际的体育旅游开发模式,深度挖掘特殊色资源并打造体育旅游的新品牌,将是昆明市发展体育旅游业所面临的新课题。现如今,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中,体育作为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旅游节文化节活动的“主力军”。这也标志着体育逐渐成为昆明这座旅游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昆明市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昆明旅游业作为云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见表1)。根据昆明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人文环境以及国内外体育爱好者和旅游者消费需求,滇中体育旅游的内容可划分为竞技体育训练和竞赛观赏、大众休闲体育活动、体育康复保健疗养3类。昆明作为滇中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较而言,呈贡、海埂国家训练基地是我国比较出名的高原训练基地,每年都会引来国家队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尤其是田径项目更是数不胜数。在这里体育旅游者不仅可以参观先进的训练场地,有时还可以一睹奥运冠军的风采。新亚洲体育城、拓东体育场和云南省规模和知名度较大的体育场所,在这里经常举办各种大型赛事,一旦举办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往往会吸引省内外体育迷的观看。其次,打高尔夫球和各类健身会所也为体育旅游的提供了更多选择。

2.区域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昆明位于东经102°10'至103°40',北纬24°23'至26°22',市中心位于北纬25°02'11",东经102°42'31"。中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濒滇池,三面环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属北纬亚热带,然而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的气候特征在全球少有,因此,昆明素以“春城”而享誉中外。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25℃左右,最冷时月平均气温3℃左右。

(2)经济区域优势

作为桥头堡的龙头,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必将指引昆明进一步从我国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为昆明发挥经济核心圈立足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广泛、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重大的发展契机。在云南省“两强一堡”发展战略的实施中,昆明的发展将起点更高、期待更多、空间更大、前景更好。通过生态、规划,城乡统筹和产业发展,展示出昆明的吸引力和吸纳力,能够让更多的各方人士能够到昆明来投资体育旅游业,能够在昆明发展创业。作为西部省会城市、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门户,此次的发展机遇垂青昆明。国家已经明确要求昆明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中亚区域等经济合作平台,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发展合作。

二、体育经济视角下昆明市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1.合理引导,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昆明市各地发展体育旅游的积极性很高,但有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在没有认真研究市场和做好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开发体育旅游项目,有的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体育旅游规划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旅游规划包括旅游业发展目标、拟订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安排体育旅游业发展速度、体育旅游设施的修建等。制定体育旅游规划是协调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途径,在制定时,应从环境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合理布局景区,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努力体育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通过区域资源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区域区位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文化内涵、地方特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科学、合理、有效地引导昆明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并按照高起点的规划,高水平的策划、高质量的建设、高效益的经营好旅游项目,避免低层次开发和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发生。

2.加快区域合作

昆明市被定义为我国西南的发展战略城市,作为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战略发展城市,具有丰富的区域优势,体育旅游合作发展的具体措施,首先要营造共同的体育旅游大环境,包括加强城际间的交通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媒体合作、体育旅游企业联合以及政府友好合作等。这正是体育旅游合作发展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最实际的措施就是体育旅游资源之间要共享和体育旅游资源,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其次,重点加强体育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由于体育旅游合作发展主要是通过体育旅游企业之间的联合来实现的,因此,体育旅游企业才是区域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真正主体。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良好的体育旅游企业合作机制。最后,体育旅游的合作发展旨在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实力,使得区域内的各体育旅游竞争力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第一,要加强省内合作;作为省会城市,昆明市具备优良的条件,以昆明为中心往下面的各个地州市共同开发,不仅把昆明市的体育旅游业壮大,也大大提高整个云南省的整体旅游产业。第二,要加强与内地的合作,与内地的各个大城市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渠道,把外面的先进理念、资金引进协助开发昆明的市场,同时也把昆明的体育旅游资源让外面的更多的人所知道,从而更好的宣传昆明,发展昆明。第三,要加强与周边国家,例如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新加坡等邻国之间的合作。在加强省内体育旅游业资源与内地资源的基础上向东南亚地区蔓延,以昆明为中心,把昆明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开放的窗口,让昆明更加的开放,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使昆明成为促进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渠道,把昆明打造成面向世界的著名大都市。

3.加强和改进营销工作

昆明市体育旅游管理部门已比较重视多种媒体的宣传作用,构建一套行之有效且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形象营销系统,从不同侧面、不同季节宣传昆明市体育旅游。促销途径上除有针对性的利用一些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外,还可以积极参加和举办体育旅游交易会,同时逐渐扩大网络媒体的旅游促销利用率。在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方面。首先,根据消费市场需要确定昆明市体育旅游产品组合,不断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经营的多样化程度,拓宽其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例如,昆明体育旅游开发可与周边的旅游景点的发展相结合,形成资源组合、共同开拓消费市场的发展格局。其次,结合昆明体育旅游产品或服务生产成本的考虑,在参考现有大众体育旅游消费市场普遍定价的基础上,快速地配制出高、中、低不同消费档次的体育旅游产品,形成合理的体育旅游消费价格体系。

4.加强居民的人文素养

体育旅游过程是一个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互动关系的感知行为过程、异质文化的文化涵化过程、社会变迁过程、影响效应的扩散过程。从体育旅游地的角度来研究体育旅游过程,使体育旅游活动产生正效应,避免负效应,使体育旅游得以持续发展。在以往的大众体育旅游中,由于体育旅游开发商和外来生意人的涌入,当地居民只有少部分从体育旅游开发中得到实惠,大多数人只会感受到发展体育旅游业带来的社会成本的上升,如物价上涨、拥挤等,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和对体育旅游的厌恶情绪。另外当地居民有权利选择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体育旅游发展的依托,没有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没有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一些地区的体育旅游业就是由于忽视社区因素及当地居民的要求,没有与社区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而造成体育旅游环境污染、经济秩序混乱、文化丧失。

5.走绿色和谐发展道路

从长远的利益来看,昆明市的发展应该紧跟时代的主题,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而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对体育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严禁破坏环境式的开发,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这方面可以综合采用法规、规划、经济、科技、行政和宣传教育等手段,使环境管理走上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建议首先需要建立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并纳入到各级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当中。各个主体在进行决策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应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其次建议对体育旅游资源实行分类、分区、分期、分批开发,留有充分的余地,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保护、研究、利用的关系,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与将来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继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目前没有条件或开发条件不成熟的体育旅游资源要以保护为主,待今后条件成熟再进行开发。最后需要广泛开展社会化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公德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特别是主要体育旅游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和体育旅游意识留了一部分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建立一套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的经济体系制度,来保证岛上资源的合理有效充分的利用。

三、结语

体育旅游作为当今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作用,昆明市应该不失时机的开发体育旅游,昆明体育旅游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它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中国-东盟桥头堡战略。充分利用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和区域位置的优势来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昆明市应该合理引导,科学规划;加快区域合作;加强和改进营销工作;加强居民的人文素养;走绿色和谐发展道路几个方面来促进体育旅游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雪芹,柳景.昆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2(1):49.

[2]杨强.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年:述评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11(5):90-98.

[3]朱文杰.河南省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91-95.

实体经济的困境范文4

摘 要:“阶级意识”理论是西方的创始人卢卡奇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在对资本主义普遍的物化现象的分析,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虚假的“物化意识”已经对“总体性”原则的缺失的分析之上提出的。他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寻求自身解放的必要条件,由于时代和其自身理论的局限这一思想并未形成明确的可操作性体系。

关键词:卢卡奇;阶级意识;物化;总体性

卢卡奇,西方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奉为西方的创始人,其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被称为西方的圣经,其中“阶级意识”这篇文章深刻阐述了他对前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时期下阶级意识的分析与探讨。卢卡奇在物化和总体性的视野之中,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意识的虚伪性下,赋予了无产阶级意识以一种全新的解释。

一、“物化”现象是资产阶级“虚假意识”的外在表现

阶级意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一定的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总体的自我认知和自觉意识。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利益关系之下的阶级意识只是在封建社会之后的“等级意识”的另一掩盖方式,而并不是资产阶级真正意识的表达,或者说它只代表的是少数人的利益,没有总体上的自意识。他从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的物化现象入手,去批判这种“虚假意识”。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下商品呈现巨大堆积状态,利益中心的社会关系纽带把人们的社会性质“物化”成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表达成为了物与物之间的虚幻的表现形式;其次,社会分工的细化,使社会生活逐渐成为一支离破碎的个体,人们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视野也越来越狭隘,所接触的关于整个社会的动态变化逐渐被眼前所从事的极其具体的事物所取代,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感悟和批判能力;再次,作为原本具有革命性的与资产阶级对抗的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物化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被客体化、对象化了,也变得更加注重眼前的物物关系,而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成为以转动着的机械系统;最后,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这种最基本的物化现象使得原本具有紧密联系的各个阶级开始羽化为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利益阶层。那么,原本应反映一类人利益的“阶级意识”也被物化成为一种带有虚假性的“物化意识”。

卢卡奇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虚假的物化意识的批判,力图证明真正的无产阶级意识是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条件下的物质状况中产生出来的,他将资本主义社会解释为物化的世界,把人类历史描述为“物化史”,从而将无产阶级的任务规定为“扬弃物化”。

二、“总体性”的重建是无产阶级意识觉醒的关键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建立在阶级对立和强调个体性基础之上的总体性开始出现矛盾:主客体不再能继续协调发展,主体的劳动成果不再以个体形式出现,而是以一种掩盖剥削关系的,建立在阶级地位不平等基础上的“虚假整体”的形式出现。在卢卡奇看来,物化“使人的存在和历史进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丧失了内在的、有机的、具体的总体性①”。卢卡奇认为,只有依靠“总体性”原则,才能真正解放无产阶级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形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首先,卢卡奇通过用一种整体性的历史观去揭示历史形成与发展中的主客体统一关系来说明阶级意识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他认为,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状态下社会中的主客体关系失去了总体性的把握,而当这种缺失变成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存在时,无产阶级便可以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现象的批判,而从总体上更加清晰地批判社会历史的发展,才能有利于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

其次,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形成的主观条件在于必须整体化自身,必须有作为无产阶级自觉意识的产生。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切都是无产阶级创造的,从理论上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切客观存在理应属于无产阶级这个主体所有。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是作为一个整体阶级出现的,但资产阶级的理论宣传是无产阶级往往只是从个体主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因而很难认识到自身的整体性,只有当物化所带来的矛盾冲突达到社会所不能容忍的程度,无产阶级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然后上升到对整个无产阶级整体的主体自觉意识。

最后,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是在“总体性”理论的重建中进行的。他认为,无产阶级要真正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因为,一方面,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作为一个整体对历史赋予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存在的,它不同于单纯的、个体的心理状况的表达和对现实的主观感受,因而,需要一艰难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胜利只有靠真理才能获得,因而自我批评必然是无产阶级的自然组成部分”②,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批判资产阶级理论,不断抵制和消解资产阶级理论的误导的动态过程。

三、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是无产阶级自由自觉的合理道路

卢卡奇认为,“总体性不是一个范畴问题,具体说是一个革命行动的问题”,“主体和客体的现实的辩证的统一,即物化的扬弃和总体性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觉醒和生成”③。这样,他不仅为无产阶级走出资本主义“物化”困境和对“总体性”的恢复和重建指明了道路,更为无产阶级的自由自觉指明了方向。他认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形成确定了无产阶级整个的革命命运和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当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具备意识革命条件状态的时候,才能彻底扬弃物化,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方式的总体性进程,这也是无产阶级在根本上所具有的优势。

卢卡奇对于无产阶级意识的阐述始终是在扬弃物化的立场上提出的。在他看来,一个阶级,尤其是无产阶级这样一个阶级必须要有自己的阶级意识,这样的意识应以正宗的为基础,克服机械的、庸俗的的解读,树立自觉自主的阶级意识,而高度自由自觉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阶级意识,他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彻底的消灭阶级社会才能达到解放自己的目标。

由于无产阶级被历史赋予了自觉地改造旧社会的任务,那么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必然是建立在历史的现实的统一基础之上的,对于“总体性”的追求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自觉行动和自我批判来进行。卢卡奇并没有对无产阶级怎样来培养自己的阶级意识进行更多的论述,而是重点强调这种自觉意识在社会革命中的作用,强调无产阶级认识现实世界的主体性和推动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批判过多停留在表象的分析之上,缺少一定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

但是,卢卡奇包括“物化”理论、“总体性”理论、“阶级意识”理论在内的早期思想是当代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他的理论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革命运动的作用,同时也促使人们探索并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些问题,而这些理论是对于具有创见性的认识,对于西方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 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M].中央编译局,2001年版.

[3] 杨生平.试论卢卡奇“总体性”思想与《历史与阶级意识》[J].贵州社会科学,2009(10):22-27.

[4] 张秀琴.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学术论衡,2005(7):7-12.

[5] 李兴旺.论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及其历史考察[J].社会科学论坛,2008(3):21-27.

注解:

① 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M].中央编译局,2001年版:51-52.

实体经济的困境范文5

一、“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是指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学习和工作学习结合起来,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内外职业教育的主流形式,各国结合其特点,形成多种模式,“合作教育”、“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是最具代表性的模式,其共同点在于学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安排的全过程,企业只是配合完成学校委托的任务。“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学校教育为主,企业实习为辅。学校发挥主要作用,企业参与配合是“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最直观的特征。学生以学校学习为主,以企业实习为辅。“合作教育”模式中,学校发挥主要作用,组织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企业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没有太多的涉入。虽然校企合作办学,但教育主体是学校,而企业多提供资金、设备等支持性条件,处于辅助地位。“工学交替”模式中,学生主要在学校接受教育,在企业的实践学习比较有限且不太稳定。学校占主体地位,整个培训计划由教育部门制定,学校联系企业并组织学生签订培训合同,企业则按照教育部门制定的培训合同自由执行。由于缺乏严格部门管理和法律保障,学校和企业之间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合作,只有少数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我国“顶岗实习”模式与英国“工学交替”模式有相似之处,以学校学习为主,企业实训为辅,但“顶岗实习”模式更加学校化,不仅教育与培训计划由学校制定和实施,而且企业实习部分也由学校来组织和安排,企业处于被动地位。

二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时空分离。在“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中,学校与企业不仅地位不平衡,而且二者之间缺乏协调管理,出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时空分离现象。一方面,学校教育和企业技能培训时间相互错开。学生集中性在1到2年时间进行理论学习,结束后再进行1年实践训练,间隔时间太久,学生不能及时地将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导致理论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和理解,实践训练缺乏理论分析而停留于简单模仿和机械操作;另一方面,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技能培训地点相隔离。在学校局限于理论知识学习,在企业局限于实际操作学习。学生因学习的跳跃性而难以很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时没有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缺乏直观的认识和理解;而在企业实习纯粹是技能操作而没有理论讲解和指导,难以形成技术运用能力。这种时空分离导致学校知识学习与企业技能培训内容上的脱节,难以发挥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真正优势。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分离的原因在于学校与企业未形成共同利益诉求,缺乏内在的共同目标和外在的保障。学校与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目的和职责在于培养人才,是公益性组织;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其目标和使命在于创造经济价值,是营利性组织。学校与企业所追求的价值截然不同,因而让其自发合作共赢不太现实,必须以国家作为主导者,通过政府和行业组织协调指导,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科学可持续发展。

三是以基础性为教育核心理念。“企业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教育核心理念强调的是应用性。“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基础性,即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和技术技能的基础性。“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原则体现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工作所需的基本素养。学校之所以重视基础性理论和技能的教学,和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分不开的。学校教育自诞生起就被赋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使命,其关键是辅助学生成长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这种“辅助”主要体现在学校引导学生获得基础发展能力,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态度等。但是这种基础性理念在职业教育里容易被曲解,致使职业教育重“学”轻“做”, 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真实工作世界脱离,难以形成综合实际应用能力,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质。

二、“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困境

“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可以归纳为“内忧外患”。内在问题是教学脱离实际、缺乏职业精神培养以及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外在约束主要是缺乏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值得注意的是,内在的问题比外在约束更致命。因为,内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而外在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在甚至可以影响外在,所以其内在教育教学问题更值得重视。

(一)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教学脱离工作世界

职业教育和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应尽可能地将所传授的知识和真实工作任务结合起来,遵循工作任务逻辑,培养学生完整的工作能力。然而“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脱离了这种逻辑。一方面,学校教学模式受普通教育影响,围绕学科专业知识体系,采取“三段式”课程模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学校实训内容往往陈旧落后,与现实工作要求相差甚远;企业实习虽结合了真实工作环境,但学习者接触的只是“独立分解的操作技能”而不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所学理论和技能与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关系,导致他们对所学知识技能缺乏认同感和学习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重职业能力培养,轻职业精神养成

以职业道德、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责任意识、诚信敬业等为表征的职业精神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职业认同感更是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获得职业能力的基础。“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体现出很强的工具性,注重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而缺乏职业精神陶冶。大多数职业院校过分追求职业技能最高化,遗忘了在职业技能背后“人”的情感和道德因素,将人培养成了无情感、无道德的“工具人”。“工具人”虽然能够按照程序将工作做完整,但是难以将自己的情感因素融入工作,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成就感,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也难以内在约束自己严格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从现实观察可以发现,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精神,责任心,工作态度往往排在工作要求的首位。因而过于追求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而忽视职业精神态度养成必然会降低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水平。杜威早就指出,狭隘的工艺教育是职业教育最大的危险,人成为机器的附属,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而且阻碍了阶层的流动,难以形成民主社会。

(三)专业定向教育排斥通识教育

职业教育简单地培养学生某一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专业定向能力远远不够,良好的应对心态、理性的思辨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坚韧的奋斗精神等综合能力越来越重要。目前“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功利性较强,专业定向教育排斥通识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围绕某个岗位的知识、技能、态度,过于专业对口,而忽视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培养,如学习方法、价值观、人生观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定向性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但容易造成学生片面式发展。职业教育如果丢弃“育人”责任,就丧失了教育的真正价值。

(四)缺乏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是欠缺的,尤其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这方面。教育部门有关校企合作的制度针对学校的规定比较严格。如我国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制度中将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作为考核高职高专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付丽琴,黄荣英:《制度视角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初探》,《教育探索》2009年第9期)相较之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则明显薄弱,激励制度不足,国家制定了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可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但实际的状况是企业投入远超于所得优惠。约束制度不完善,如我国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过于宏观,缺乏可操作性。制定的职工技术培训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也难以有针对性地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另外,学校和企业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强有力的工作才能实现合作效益最大化,尤其需要独立的中介组织和管理机构进行协调和监督。我国这方面的组织机构是欠缺的,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中介作用。

三、“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技术理性的控制和奴役

技术理性是指技术规则和科学知识成为判断标准,科学和技术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变成了使社会统治合法化的意识形态。(赫伯特·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82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育的科学主义倾向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成为教育目标的核心。作为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加深远地受到技术理性价值取向的控制和奴役,突出地表现为重视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学生职业精神态度的养成。通过历史比较可发现,“重技术技能轻职业精神”现象在古代较少。当时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缺一不可,学徒跟着师傅不仅要学习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行业规范、做事态度。学徒入门时,需要进行庄严的仪式(如拜祭或宣誓),以此加强学徒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学艺的过程中,学徒始终要以“行规”、“门规”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最后学徒出师时必须通过严格考核,包括技能、人品、处事能力等。古代学徒制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这和古代“德才兼备”社会价值取向是密切相关的。当今社会在技术理性的影响下,科学技术被人类追捧为万能的宝贝,教育成为获得科学技术的工具,“重才轻德”成为必然。马尔库塞在他的《单向度的人》中提到,技术的解放力量(使事物工具化)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也使人工具化。职业教育如果只是强调学生获得技术技能而忽视职业精神养成,培养出来的人可能只是生产线上各环节的工具,缺乏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功利主义教育观念引导

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专业能力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与当今功利主义观念的引导有着密切关系。功利主义从个人出发,以个人苦乐为善恶标准,具有个人主义内涵。它最大的特点是主张效果论,通俗地讲,就是干什么都要达到一个效果,一定要有用处。我国在建设市场经济时,功利主义也得到充分发扬,社会价值判断以外在的结果为准。教育在这种社会思潮下逐渐功利化,教育只为其效果而存在,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并且导向外在的快乐与利益,而对于教育实践中很多内在价值,如知识、德性等被忽视。(李长伟,徐莹晖:《功利主义教育目的与人的工具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9期)职业院校在这种社会氛围中逐渐形成功利化的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追求外在的效益而忽视学生的需要和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地表现为注重学生的专业定向性培养,教育教学过分“专业化”,学习者所学知识和技能主要围绕为了未来的工作,学校只是专业片面式地培养“职业人”。学习者接受这种片面式的教育,可能会有较好的物质生活,但缺乏健康的精神生活、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自由自觉的创造能力。

(三)校企合作相关利益关系不明

校企合作是一种相关利益者组织。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目标的多重性反映其利益相关者的多重性,主要有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组织。“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缺乏外在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深刻理解这些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缺乏科学认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因而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保障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要保证他们的利益,需明确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他们都有哪些利益诉求,二是如何协调不同的利益达到共赢。“学校主体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这两点都没有做到。一方面,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不同的权益没有被正确地认识,各利益相关者在校企合作中定位错乱,权责模糊。政府是掌舵者,在资源配置、制度规范和文化引领方面进行宏观调控,但并不意味着政府直接参与教育教学;学校是教育机构,受政府支配,是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实施者,而非组织者;企业的生产环境是良好的实习场所,但企业是经济组织,没有直接的义务参与职业教育;行业组织代表企业利益,作为连接政府与企业的纽带,是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中介者,而非主导者。另一方面,没有把握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赢点,致使难以形成可操作的长久合作机制。例如,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中付出了设备、人力、资金等成本,但较之所享受的税收优惠和人才资源,总体上“入不敷出”,因而学校“受惠”是在企业“牺牲”利益基础上,这种利益的不平衡必然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和长久性。这种混乱模糊的相关利益者关系认识导致校企合作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和健全的组织保障。

实体经济的困境范文6

【摘 要】城乡公交一体化是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实事工程,结合目前面临的困境,提出如东县加快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乡公交; 发展困境; 应对措施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缓解交通阻塞、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是解决城乡居民“最后一公里”公交出行问题的实事工程。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交通基本服务均等是如东县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一、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现状

2012年底,《如东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启动了我县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城市公交拓展、镇村公交试点,城乡三级客运线路网络形成,一体化服务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

(一)取得的成绩

1.城乡客运覆盖基本满足要求。我县拥有客车128辆5667座,客运线路47条,基本达到县城纵横全覆盖,县城通达所有镇(区),镇(区)全覆盖率达90%。2013年以来累计运送旅客2409.37万人次。基本保障城乡居民的公共交通需求,实现 “人便其行,行有所乘”。

2.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套完善。已建城乡客运站亭144个、在建站亭81个,站牌959只,镇村公交回车场4个。洋口客运站、渭河路临时回流场充电桩已建成。新建了小洋口客运站、洋口港客运站、河口客运站、兵房客运站,新客运总站已全面启动建设。

3. 公交公益性逐年得到显现。校园专线特色接送解决了学生出行难、家长接送难的问题;城市公交对70周岁以上老人、残疾军人等五种人实行免费;在南通市县(市)区范围内率先启动了“江苏交通一卡通”,刷“普通卡”享受优惠,持“长寿卡”免费乘坐,目前正在组织优抚卡的发放。

4.客运行业形象全面得到提升。车型、标识、服装、服务标准“四统一”给全社会焕然一新的感觉,提升了行业形象。

(二)面临的困境

对照交通运输部和江苏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我县还存在种种问题制约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

1.车辆运力不足导致覆盖不广。我县城市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为1.5标台,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2.9%。对照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系(2013年修订)城市万人公交车≥15标台,实现程度至少应达到80%的要求,差距较大。现有运力严重不足,一些建成公路未通班线,班次时间间隔长,对此,群众不满意,诉求不断。

2.基础设施滞后造成转换不畅。目前城区无公交回车场和首末站,临时租用的场地和协议停放场地随时面临被收回的寰常怀鞘泄交线网基础薄弱,城乡公交覆盖力度不够;无公交专用车道导致交通拥堵。县城以外的镇(区)除新建的客运站外其他客运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没有换乘节点,有的车辆只能临时停在路边,存在安全隐患。

3. 公交亏损严重制约公交服务发展。目前分类定额补贴远不能弥补县内公交连年的亏损。受经济效益的影响公交的公益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群众呼吁制定优惠乘车政策降低票价。机动运力和驾驶员储备不足,当车辆发生故障、保养、检测等只能停班。

4.惯有出行习惯限制公交发展速度。如东地理位置偏僻,城市框架小,道路窄,本地人口为主,流动人口少,城乡居民习惯以摩托车、自行车、电瓶车等为出行工具。加之受人力三轮车、“黑车”的冲击,城乡客运县内班线规模、效益得不到保障,陷入了“客源减少-效益下降-减车降亏-间隔拉长-客源进一步减少”的恶性循环。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

江苏省委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目标对公共客运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推进公众出行服务现代化”中提出积极发展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公交,推进“公交都市”建设;以公交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提升农村客运均等化服务水平。发展公交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方向,需要探索符合地方条件与市民需求的公交发展模式。

如东城乡公交底子薄,发展阻力大,但依然存在巨大潜在的需求。 “十三五”时期是如东交通运输发展向运输服务提升的加速转换期,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便捷、高速、舒适的客运交通需求日趋明显,城乡居民对城乡均等化运输服务诉求更加强烈,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亟需落实。

三、应对措施

树立公交优先的理念,积极探索推进,全力打造县内“全域公交”,形成城市、城镇、镇村三级公交网络贯通融合,路、站、运配套设施齐全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转型升级。

1.科学编制公交规划,加快公套设施建设。

按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功能布局,科学编制城乡公交一体化,城市公交、城镇客运、镇村公交三级客运及相关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公交枢纽站、回车场、农村客运站、公交换乘站等公交基础设施,形成城、镇、村三级客运站网络体系。

加快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公交换乘枢纽、调度中心、回车场、首末站、港湾式停靠站、农村客运站、加气和充电站等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做好农桥拓宽改造以及安保、绿化工程,为镇村公交运行提供通畅、安全、优美的道路通行条件。

2.调整优化公交网络,推进智能公交系统建设。

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加大公交车辆投放,对县内客运实行全域公交和公交票价,加强新老城区公交衔接,提高老城区通达深度,减少覆盖盲区;合理布局、全面开通城镇公交,提高辐射程度;加密城乡公交线路,实现新建公路全覆盖,镇村公交实现节点运输。加快发展镇村公交,合理安排营运线路、营运时间,合理设置首末站、候车亭、线路牌等配套设施,科学设置换乘站点,强化城乡客运线路衔接。

施公交“一卡通”工程,建设公交智能调度中心和公交出行信息服务查询系统,城市主要客流走廊和各中心镇客运站建成一批公交电子站牌等出行服务信息设施。开发公交APP软件,实时查询线路信息、到站信息、公共自行车信息、出租车服务信息等,在公交车上安装车载移动支付终端,通过APP扫码上车,让市民可以享受合理规划行程、节省候车时间、方便支付费用等便捷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完善公交财政补贴机制。

公交公司要不断完善公交服务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严格岗前培训,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品质,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要进一步细化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加强日常考核,将服务质量与劳动报酬挂钩,不断提升服务品质,营造良好的公交出行环境。

完善公交补贴机制,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除上级专项补贴外,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按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补贴的“五统一”模式实施,确保镇(区)客运站场覆盖率100%。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合理界定企业成本,经营补贴;对公交企业亏损实行兜底补贴,按照“年初预算、季初预拨、年底核算”的办法,做到公交补贴优先审计拨付,保障公交事业发展。

4.加大公交惠民力度,努力引导市民公交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