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的诊疗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肝病的诊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肝病的诊疗方法

肝病的诊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COPD;机械有创通气;真菌感染;病原学

近年来,我国由于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1],COPD发病率也逐步升高,再由于近年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的滥用,造成免疫功能受到损害的患者明显增加,而COPD患者还常常受到糖尿病等并发症和机械通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该类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此类患者因其无明显特异性表现极易被误诊或漏诊[2],肺部真菌感染已经成为导致COP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为降低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率和死亡率,本研究将选取我院120例因COPD而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对其进行真菌感染病原学分析,并分析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0年6月~2013年5月中在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AECOD患者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4例,女36例,年龄68~90岁,平均年龄为(77.9±4.9)岁,其中85例(70.8%) 合并慢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8例(15 %) 合并糖尿病,2例(1.6%) 合并慢性呼吸衰竭。以中华医学呼吸病学会COPD诊治标准[3]为依据,所有患者均在我院得到确诊并接受治疗,120例患者均接受了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1.2方法

1.2.1菌株检测及药敏检测方法[4] 样本采集 对于自行咳嗽咳痰患者,采集深部痰液,方法:用3%过氧化氢溶液对患者漱口,前两口痰开始采集;对于无法自行咳嗽咳痰的患者收集肺泡灌洗液,方法:从人工气道中插入支气管镜,再将其插入病变严重的叶或段支气管开口或胸片、肺CT所显示的病灶的肺段,用100ml温度为37℃无菌生理盐水分次进行灌洗,每次灌洗的量为12ml左右,将肺泡灌洗所得液置于无菌管内。

菌株检测 收集到的样本要求立即送至细菌室,于35℃进行培养,72h后采用API微生物鉴定系统对菌株进行判定。

药敏检测 药物敏感性实验使用珠海美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的真菌MIC测试板,质控菌株包括两个,一是ATCC6258,二是ATCC22019。药敏实验结果依照CLSI2013文件执行。

1.2.2治疗方法 对73例检查出菌株患者及时进行原发病治疗,减少或不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药物,添加抗真菌药物氟康唑(进口)进行短疗程治疗,首剂量0.4g,以后剂量减半,1次/d,持续4w,症状缓解后调整为持续2w左右。停药3d后复查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痰涂片镜检等,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1.3疗效评定[5] 疗效评定标准如下:①痊愈:痰培养或支气管灌洗未见真菌,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表现肺部病变消失。②好转: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临床症状缓解,肺部阴影未吸收。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肺部阴影也未发生任何变化。④恶化: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临床症状明显加重,阴影明显增多。

2结果

2.1菌株检测结果分析 菌株检验结果表明从73例(60.83%)机械通气患者中分离得到73株真菌,所有菌株中以假丝酵母菌为主,占所有培养菌株的95.89%,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见表1。

2.2治疗结果分析[6] 对73例患者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疗效,结果见表2。其中痊愈53例(72.6%),好转14例(19.18%),出现恶化的患者5例(6.85%),另有1例(1.37%)在治疗期间死亡,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衰竭。总有效率91.78%,用药后,痰镜检和真菌培养转阴60例,真菌清除率82.2%,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2%。

3讨论[7]

COPD的病变与肺部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该病患者通常有多种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多因呼吸衰竭而进行机械通气,除此之外,患者还具有病程长、免疫功能低下,反复发作需多次住院治疗、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并且消化系统常功能低下对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导致营养不良,因此极易发生肺部真菌感染。在本次实验中,分离得到的73株真菌以假丝酵母菌为主(95.89%),与文献报道一致[8]。

本实验中所用氟康唑,抗真菌疗效显著,治疗结果中有效率为91.78%,仅有1例(1.37%)在治疗期间死亡,且死因为合并了呼吸衰竭,与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无直接关联,这表明氟康唑治疗COPD合并真菌感染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COPD患者反复多次急性加重入院后须机械通气者,极易发生肺部真菌感染,且病情常恶化迅速,死亡率高。因此,真菌性肺炎应该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常用的抗真菌药物除了氟康唑,还有酮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卡泊芬静等,但酮康唑易耐药,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较多,特别是肾毒性较大,伊曲康唑的肝毒性较大,进口伊曲康唑与卡泊芬静比较昂贵,考虑到氟康唑为广谱抗真菌药,肝肾毒性相对小,且相对较便宜,有适应证可首选使用。本实验选取氟康唑治疗COPD合并真菌感染,效果良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陈力.3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临床诊治体会[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3(1):125.

[2]张艺.COPD合并肺部真菌感染42例临床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7(3):208-209.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 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4]杨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4):5520-5522.

[5]吕凌.氟康唑治疗COPD并发白色念珠菌感染64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1):2790-2791.

[6]邢西迁,杨志坚,肖谊.氟康唑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5269-5570.

肝病的诊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

【正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脂肪肝已经越来越普遍,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类肝病[1]。脂肪肝又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下面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定义、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定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的因素所致,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脂肪肝性肝硬化。

2 临床特点

体检时大多数患者存在肥胖,一半患者有肝肿大,肝脏呈轻至中度肿大,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地正常或稍硬,无明显压痛。一小部分患者有肝掌、蜘蛛痣等慢性肝病的体征。进展至肝硬化时患者可出现黄疸、水肿、扑翼样震颤以及门脉高压体征,甚至肌肉萎缩。

3诊断和鉴别标准

3.1 实验室检查 最常见是血清转氨酶(ALT/AST)升高,通常比正常值高到1~4倍。ALT水平高于AST,由其是发生肝硬化时,ALT升高呈持续性,虽然上下波动,但是就算接受治疗短期内也难以恢复正常。所以ALT与肝脂肪变和肝纤维化程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3.2 影像学检查 超声、CT在脂肪肝的诊断上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其中超声敏感性高,CT特异性强。脂肪肝的典型超声特征是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肝内胆道结构显示不清;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前缘变钝。

脂肪肝典型的CT特征是肝脏密度普遍低于脾脏,轻度为肝/脾值≤1;中度为肝/脾值≤0.7,且肝内血管显示不清;肝/脾值重度为≤0,且肝内血管清晰可见。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4.1 临床诊断标准 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①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含乙醇量男性

4.2 鉴别诊断

酒精性肝病(A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由于许多饮酒者经常低估其酒精摄入量,因此在诊断ALD和NAFLD时,应重视病史、体格检查及家庭其他人员的信息。除此之外,两者在组织学特点和实验室检查仍然有相似之处,然而,NAFLD常为肥胖或糖尿病的无症状者,AST/ALT比值2;ALD的一些常见组织学表现如胆管增生、巨大线粒体等在NAFLD中常不明显;ALD一般发生于每日饮酒量超过30g(女性20g)的长期酗酒者,无饮酒史或每周饮酒量

5 治疗方法

5.1.1 减肥 由于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体重超重,且肥胖者达90%以上,故控制体重尤为重要。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干预,其中 (1)~(5)主要是在保证基本进食量的基础上,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营养,有效控制脂肪的摄入量,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可归纳为“总量不变,结构调整”:(1)控制进食食物总量,以达七、八成饱为宜; (2)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即米饭或面食的摄入量,在平素饭量的基础上每餐减少2~4两,但不低于每餐4~5两以保证热能供应; (3)杜绝动物脂肪,控制植物脂肪的食用量;(4)多肉、鱼、虾和海鲜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以及富含优质植物蛋白的豆类制品,其中尤其是豆腐富含优质植物蛋白和钙,其生物利用度100%;(5)多吃各种瓜果和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6)运动:依据患者的年龄特点、运动喜好,灵活选择运动方式,不拘形式,无论是跑步、打球等剧烈运动,还是瑜伽健身运动或者是一般的散步,只要有利于体内脂肪的分解和能量的消耗从而达到减轻体重即可。

5.2.1 降脂药物 通过减肥和原发病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脂,普通的降脂药物降脂作用缓慢或作用不明显,而一些新的降脂药物如他汀类又有明显的加重损肝的副作用,经过及时停用降脂药物并进行保肝处理好转以至恢复正常。降脂药物停用后并未影响最终的疗效。

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是一种有遗传易感性的疾病,迄今还没有已被证实对所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都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多数肥胖者来说,达到并保持体重控制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因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综合治疗需要在不断探索中获得新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

肝病的诊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有关,而后者则由某些特殊原因所致。它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四种病理类型。近年来,随着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全球化的流行趋势,NAFLD现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富裕地区慢性肝病的重要病因[1]。本文针对129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到我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就诊患者共129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59例,年龄27-59岁,平均年龄36岁。

1.2 方法 临床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且无特殊药物使用史。B超检查提示有脂肪肝的典型改变作为选取NASH的必备条件,并排除Wilson病等先天性代谢性肝病且无特殊药物使用史。B超条件符合NAFLD诊断标准体质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按WHO亚太地区标准,BMI为18.5-22.9kg/m2为正常体重,BMI≥23kg/m2为超重,BMI为23-24.9kg/m2为偏胖,BMI≥30kg/m2为重度肥胖。

2 结 果

2.1 临床特征 体检时发现,129例患者中无明显不适和肝病体征者98例,占76%;有症状者31例,占24%,多为轻度的疲乏、食欲不振、腹胀、嗳气、肝区胀满。未发现有脾肿大患者。病史5个月-3年不等。

2.2 实验室诊断肝功能改变:谷丙转氨酶升高3倍以下的109例(84.5%),3倍以上9例(6.9%);血脂改变:高三酰甘油血症105例(81.39%),胆固醇升高19例(14.72%);ALT/AST≥1患者121例(93.7%),ALT/AST

2.3 CT诊断 0.5

2.4 治疗 从饮食方面控制,减少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的摄入;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减少腰围、降低血糖和血压、调整血脂;改善肝功能,减少或避免“二次打击”,避免加重肝脏负担,应用谷胱甘肽、丹参等保肝药物防治脂肪性肝炎[2];改善胰岛素抵抗或糖尿病,目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有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制剂如曲格列酮、罗格列酮等。

治疗2周后81例患者(62.79%)肝功能改善明显;4周后115例患者(89.14%)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3 讨 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一种较严重的类型,慢性肝病的一种重要和常见形式,被认为是隐源性肝硬化的原因之一。自1980年Ludwig等首次提出以来,人们对NASH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由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因复杂且不明确,大致可将其分为:营养性、代谢性、药物性和其他原因,而引起NASH的最主要原因则是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研究表明对于肥胖患者,减肥是单纯性脂肪肝唯一有效的治疗选择,并为针对NASH的药物治疗起效的前提条件,并可防止肝移植术后脂肪肝复发。减肥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血糖及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尽管肥胖是脂肪肝肯定的危险因素,但是减肥对NAFLD的改善并不总是有效,部分患者减肥后肝内炎症和纤维化加剧。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改善IR也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关键[3]。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成级连反应的二次打击学说的发病机制。第一个打击是脂肪变性,第二个打击是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反应。主要包括:外脂肪酸动员增加,肝脏合成脂肪酸增加,肝脏分解代谢脂肪酸的功能受损,肝脏和成分泌极低密度脂蛋白能力受损,坏死性炎症改变。终末期NAFLD患者可考虑肝移植手术治疗,但这种移植后复发的NASH研究表明。肝移植术不能治愈潜在的代谢紊乱。减轻体质量、充分治疗高血糖症和高血脂症是主要治疗目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诊断:目前超声仍然是诊断脂肪肝的最常用和敏感的方法[4];对于可疑非酒精性脂肪肝,肝活检是唯一诊断手段,同时可对脂肪组织进行分期,指导临床治疗,但肝活检有一定的创伤性,患者有时可能难以接受。

鉴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通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纤维化、肝硬化、肝细胞癌及终末期等肝病,因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被认为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严重类型之一。在近年内,有15%-25%的NASH患者并发肝硬化,其中25%-45%最终死于肝病,因此针对NASH的有效治疗对于预防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爱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48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7(08):28.

[2] 范建高,魏国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9):110-111.

肝病的诊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晚期肝病; 抗病毒;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128-02

doi:10.14033/ki.cfmr.2016.1.071

乙型病毒性肝炎一般被称为乙肝,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感染。乙肝作为传染科中的常见疾病,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的发病率。乙型肝炎在病情发展的基础上,一般会演变称为肝硬化甚至发展到肝癌,从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乙型病毒性肝炎还缺乏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但是治疗效果相对较低[2]。为了提高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2012年收治的1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患者,研究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2012年收治的1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6岁,平均(41.2±3.6)岁,其中原发性肝癌13例,重型肝炎20例,肝硬化1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4岁,平均(41.0±3.7)岁,其中原发性肝癌15例,重型肝炎19例,肝硬化16例。所有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脾气急躁不安,嗜睡、昏迷、全身乏力等。纳入标准:以上病例均满足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以及肝病学分会制定的“肝衰竭诊疗指南”等标准。全部患者经过检查排除了遗传代谢性肝脏病、酒精肝、药物肝、肿瘤等情况,并排除了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病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抗病毒治疗。其中,20例重型肝炎患者全部进行抗感染治疗,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确诊为重型肝炎后的20~80 d给药,用药时间应连续90 d以上;17例肝硬化患者则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1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治疗前的HBeAg、HBsAg均为阳性,治疗期间患者持续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以上两组患者都根据要求实行治疗,治疗后随访1~3年,比较分析检测结果。

1.3 观察指标

对于重型肝炎患者,观察其健康检测情况。健康检测包括病情改善、恶化延缓、恶化等三种情况;肝硬化患者则对治疗中ALT、AST、HBeAg、HBsAg等指标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效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肿瘤疾病治疗评价标准,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以及进展等。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稳定例数)/总例数×100%。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均无改变或者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肝硬化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肝硬化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乙肝已经成为受到世界关注的卫生疾病。对于乙肝的发病机制,医学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大部分学者将其归结为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3-4]。HBV侵入人体可能会损坏细胞,而且该病毒具有快速复制的能力,破坏肝脏的免疫应答,会造成患者病情的日益加重。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的晚期肝病,重型肝炎疾病便是HBV感染所引起的,持续复制的病毒使患者的病情恶化,逐渐发展到了肝病晚期,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5-6]。

拉米夫定是我国批准应用的抗病毒药物,通过每天服用100 mg的拉米夫定,可以起到抑制HBV复制的效果,缓解病毒对肝脏细胞的吞噬。在治疗慢性重型肝病中,抑制病毒复制是防止病情发展的关键,也有助于降低病毒对患者身体的损伤。对于原发性肝癌的病因,HBV DNA独立存在并且非常重要,如果HBV DNA含量增高,患者发生肝癌并死亡的可能性也就越高[7]。抗菌药物能够抑制HBV DNA,并控制该疾病的发展。在肝硬化的治疗中,主要方向是延缓并减少肝功能失代偿,从而避免病情发展为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8]。在抗病毒用药中,应当自小剂量开始,依据患者情况来调整用药量。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治疗,当HBeAg、HBsAg这两项指标均是阳性时,患者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如果其中只有一项为阳性时,发病率明显降低,尤其是HBeAg、HBsAg这两项指标都转阴后,发病率更加显著地降低。结合本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2012年收治的1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患者,研究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经分别治疗后,观察组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的临床治疗上,目前还缺少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除了实施普通综合治疗外,抗病毒治疗可以取得相对显著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邢业政.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4):60-61.

[2]焦晨燕.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的抗病毒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362-363.

[3]刘洋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垂直传播机制及其防治[J].重庆医学,2011,40(16):1644-1646.

[4]刘小容.优质护理在慢性重症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1):29-30.

[5]朱启F,谢新宝.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预防[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9):1452-1454.

[6]俞圣月.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65-66.

[7]李莉,孙海霞,李刚.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新探索[J].广东医学,2012,33(9):1333-1335.

肝病的诊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 慢性肝病;中医治疗;湿热滞留;辩证施治

1 引言

慢性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年轻人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慢性肝炎中最普遍的类型就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它是引发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的罪魁祸首,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公共卫生组织最为重视的一个话题。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临床研究,并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治疗上仍然不尽如人意。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肝病的研究中有着丰富的经验,采用中医学辨证的方法,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在治疗慢性肝病方面疗效显著。下面对于慢性肝炎治疗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2 慢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目前,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还未曾有明确的定论,不过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受到湿热疫邪所侵导致的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等情况积累久了就会引发脾肾阳虚,也可能引发淤血、经络运行受阻,最终就会形成气血的阴阳失衡,五脏六腑功能紊乱。病变主要发生在肝、肾、脾三处。但是此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因此要灵活变通。

3 中医的辨证分型

中医的辨证分型是以病因以及临床表现为基础,因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还未达成统一,所以还没有一个同意的标准来进行辨证分型。但是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常见的病症主要包括肝气郁结、肝肾阴虚、脾气衰弱、肝血瘀滞等等。慢性肝病共有46种证型,相关专家将各种表现类型的病例总结出2121例,发现其中湿热占总数的6.23%,脾虚占总数的28.15%,肝郁占总数的37%,阴虚占总数的8.44%,血瘀占总数的20%,由此我们发现慢性肝病以这五种证型为主,在治疗方面也有很高的参考性。

4 对于常见证型实质的探究

研究中医证型的实质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热点,也是中医药领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对于慢性肝炎的中医证型的研究也颇见成效。下面对几种常见证型的实质做出简要的总结。

4.1 湿热留滞:湿热留滞型表现为干细胞变形和轻微的炎症变化,主要是肠胃的功能失调,ALT多并且长时间不下降或者出现反复现象,发病期短,和其他证型相比,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所升高,血脂也会比平时高。通过研究观察后发现,与其他证型病人比较,此证型的病人血清和SIL-2R水平明显偏高,免疫T细胞亚群CD4和CD8的值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4.2 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证型特点是虚实结合,虚为主体,大多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和轻微的炎症,主要表现为肠胃消化吸收的功能降低,ALT呈升高的趋势,患者可能出现植物神经的功能紊乱,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变得亢奋,免疫细胞的功能明显降低。

4.3 肝肾阴虚:湿热侵入肝脾多时,一定会消耗肝肾的阴气,肝肾阴虚证型常发生于慢活肝,干细胞变形、有炎症发生、坏死,并有纤维组织增生,如果是阴虚火旺的体质,那么垂体一肾上肾皮质功能升高,肝脏的灭活功能出现下降的趋势,微血管的功能也会降低,从而致使血管扩张、伸长等现象,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功能亢进,并且特异性免疫功能也会升高。

5 因病施治

5.1 清热利湿:引发病毒性肝炎最基本的原因便是湿热,湿热之邪入侵,余热没有尽清。因此,在治疗时要注意清热利湿,也就是说治疗湿热应该由始至终不间断。湿热之证在每位患者身上表现的轻重程度与位置都不尽相同,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灵活变通,辨证施治。例如,肝脾湿热还可以分成脾湿与肝热两种证型,脾湿型经常用到的是党参、焦白术、茯苓等,肝热型通常采用四物芦连汤辅助治疗。采用清热利湿方法进行治疗时,通常会采用茵陈四苓散加味,方剂上采用白术、白背叶根、茯苓、丹参等草药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加显著。

5.2 疏肝解郁:慢性病毒性肝炎肝郁气滞是引发慢性肝病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慢性肝病一种主要的证型,所以在治疗时一定要注意做好疏肝解郁的治疗。在开方时可以用疏肝汤,还可以用金铃子散以及其他的有疏肝解郁功能的药物配合治疗。

6 结语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慢性肝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用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使慢性肝病不再困扰着人们的健康。在未来的发展中,采用现代化科技加大慢性肝病证型方面研究的力度,及早使慢性肝病临床辨证分型的标准达到统一。积极展开大量实验,不论是动物或是人体,实验是能够探索出真理的有效途径,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医治疗肝病的临床展开深入的研究,早日形成一套有效的治疗体系,广泛发展中医,使慢性肝病的患者重新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郭朋,孔伟.慢性肝病中医特色诊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

肝病的诊疗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双环醇;二甲双胍;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9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19-02

脂肪肝是指指肝脏弥漫性脂肪浸润,可伴有肝内炎症、肝细胞坏死和凋亡、肝再生受损、肝星状细胞活化及肝纤维化形成等形态学改变。在我国脂肪肝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位常见肝病。临床上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除乙醇和其他明确的损伤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调查显示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为17%-33%[1-2]。我院采用双环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94例,其中男51例,女43例。年龄23-69岁,平均(41.5±6.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诊断标准[3]。排除病毒性肝炎患者和糖尿病患者。9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和病程等方面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首先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二甲双胍片,每次0.5g,一日三次,饭前服用。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和双环醇联合治疗,二甲双胍片,每次0.5g,一日三次,饭前服用。双环醇每次25mg,一日三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半年。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肝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酰转肽酶(GGT),血脂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1.4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生化指标、血脂指标显著改善;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生化指标、血脂指标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肝生化指标、血脂指标无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为91.5%,对照组为76.6%,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远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肝生化指标和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ALT、AST、GGT、TC和TG均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改善比对照组相比更为明显,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有: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IR、代谢紊乱、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等。脂肪肝的多重打击学说认为,初次打击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肝细胞脂质堆积,诱导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对内、外源性损害因素的敏感性提高,并为脂质过氧化提供反应基质;二次打击主要为活性氧导致脂质过氧化损伤及其相关事件,引起脂肪性肝炎。因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首先要调整饮食方案、纠正营养失衡;坚持必要的体育锻炼,以维持理想的体重;自我保健意识的教育以纠正不良行为[4]。在此基础上服用胰岛素增敏剂和调节血脂的药物。二甲双胍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通过增加外周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增加血糖的清除作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其引起的胃肠道不适可减少肥胖患者的摄入量,减轻体重;且参与脂质代谢、调节脂肪激素和脂肪因子在肝脏中的表达[5-6]。双环醇可有效清除患者体内自由基、保护肝细胞膜和线粒体,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本研究显示,双环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肝生化指标和血脂指标,其效果优于单独服用二甲双胍。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颖,张志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0,24(16):3747-3750.

[2] 许莉.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4):523-524.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修订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3):163-166.

[4] 陈志平,张志坚.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3):36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