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 中国商业银行 会计和审计 现状 未来

下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工作的特点以及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1. 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特点

1.1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受国家保护和制约,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迅速,传统的经济审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越来越快的市场经济。因此,经济审计工作必须要进行快速和强有力的改革措施,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而为了减少经济审计工作的大量成本费用,加快经济审计工作的改革速度,政府在其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通过政府对经济审计工作的介入,可以保障经济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还能保障中国商业银行的经济审计工作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1.2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工作的标准是由国家政府制定的

中国的商业经济是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民进步的保障,因此商业银行的会计和审计工作的标准都是由政府来制定的。由于国家政府对会计和审计工作的介入,商业银行的会计和审计工作就具备了国家性质,因此会计和审计的工作就受国家的制约和保护,这样可以保障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完整性和可实践性,便于为中国银行的经济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

1.3中国不同的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工作存在很大的差异

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工作的标准是国家和政府制定的,但是不同的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差别却很大,针对不同商业银行的制度不同,会计和审计工作在商业银行的地位和表现形式就会有所不同,而且由于银行经营活动的范围不同,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内容就会千差万别,因此不同商业银行的会计和审计工作存在差异,是现今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工作的特点。

2. 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2.1中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的标准与国际化的会计工作标准接轨

中国商业银行因其会计的涉及范围不同,所执行的会计工作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是这种会计工作标准的不一致,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市场经济和维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公正性十分不利,通过实行国际化的会计工作标准,可以改善这种不一致的局面,利用国际化的会计标准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会计进行统一,可以有效避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不统一问题,减少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竞争力的困扰,推动市场经济良性发展。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与国际化的会计标准接轨是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趋势。

2.2中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的管理上的统一

一般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较多地关注经营活动的壮大和发展,往往忽略会计工作,导致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管理不能实现统一,有的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比较先进,已经引进了信息化管理手段,但是有的商业银行的管理方法就相对比较落后,还采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办法对商业银行的会计进行管理,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很严重的滞后性,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对会计工作造成不公平的影响,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管理的统一是未来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2.3中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手段趋于现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手段不断发展与完善。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极大提高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水平,同时计算机数据库也在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中占据重要地位,各种网络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如网络银行、支付宝、手机银行、ATM自助银行等,网络通讯技术在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中的体现,都预示着中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手段趋于现代化。

3. 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3.1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渐渐呈现集中稽核的趋势

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往往是针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事后的审计,这种审计存在很大的漏洞,难以将审计的结果付诸于实践,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中国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应该转移重心,对经营活动进行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便于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补救的措施,做出适当的奖惩,将经营活动的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在商业银行实行垂直集中稽核的前提下,对总行的法人负责,实现审计工作与相关人员分离,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渐渐呈现集中稽核的趋势,是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

3.2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渐渐与国际化的审计标准靠拢

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来说,虽然由政府制定相关标准,但是不同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出现的差异,影响了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审计工作的质量,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已经向国际化靠拢,因此商业银行的会计的审计工作渐渐与国际化的审计标准接轨,已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3.3中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渐渐呈现专业化和社会化趋势

中国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是对商业银行经济活动的监管和控制,是商业银行开展一切经济活动的必经之路。以当前发展来看,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主要由于审计工作没有实现专业化,缺乏严格、统一的执行标准,经济审计的工作也得不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有效的改善,造成经济审计工作的观念和模式的滞后。但是随着经济活动的透明化,中国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就会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理解,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就会呈现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为经济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结束语:

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工作与国家化的标准接轨,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会计和审计工作的社会化、现代化和专业化是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要想得到较快较稳定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商业银行的会计和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夏博辉.深圳发展银行会计部.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现状与未来.2010.05.06.

[2] 李峰,赵健伟.遏制会计信息失真加强金融风险防范[J] . 经济师, 2008.04.05, (1) : 167- 169.

[3] 劳埃德 B·托马斯. 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M].马晓萍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04.28.

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业经营也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都更清醒的认识到风险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对于某些项目,即使那些较大的金融机构对其所面临的新的风险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综上所述,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经济金融形势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才能够适当放宽对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我国所采取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一旦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为健全,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便可朝着业务监管综合化方向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目标定位;实践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面对国际金融环境所带来的不乐观因素

(一)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1.汇率方面的挑战。众所周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存在着上升压力。这一压力的形成不仅受到我国长期净出口增速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经济政治大环境的作用。

2.贸易壁垒方面的挑战。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其中又以绿色壁垒最为常见。不难理解,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逐步奉行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有效规避WTO惩戒风险的驱动下,它们必然引入技术性壁垒。这一国际贸易壁垒的引入,直接加大了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难度,并同时增大了生产成本。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放贷资金紧缩。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对于我生产制造行业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由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趋势,或许在今后的金融风暴中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2.放贷质量难以保证。为了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各级政府着眼于招商引资一些绿色环保的现代项目。这样做符合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同会给当地行政部门带来业绩需求。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当地的政府会对相关银行施加压力,影响了放贷的质量,对于银行放贷产生了很大的风险。

通过上面两点我们可知,中小型企业与商业银行密切相关,中小企业有个稳健的发展趋势,必然也将带动商业银行的发展。所以,两者只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共同建立一个和谐,诚实守信的循环关系,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二、不利条件下的企业融资风险形成的机制分析

1.生产结构升级。主要就是人们的消费结构的转变导致了生产结构的升级,中小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必然调整自身的生产结构,从而提升了在销售领域的的地位,进而进军国际市场。

2.低碳发展方向。中小企业的低碳发展方向,使其生存下来的必然趋势,只有符合发展的大趋势,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自身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会大大的降低企业融资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目标定位

(一)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展开创新

商业银行的形式存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本着为了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在银监会的监督下,进行各种商业活动。防止其做高风险投资,把客户的利益推到浪尖上。

(二)创新初衷应是提升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的目的就是盈利,只有不断的优化自身的服务质量,不断地增加新业务,在投资市场中稳步发展,才会占有一席之地。对于银行的服务高效率高素质,对其内部行为既要高度监管,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四、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实践模式

(一)引入外部专家团队

对于商业银行由于种种原因吧,对于一些创新型企业进行信贷时,对于考察是一大难题,对于其领域不熟悉,缺少技术把关,对于许多商业活动不能正确的做出判断。因此,在商业银行可以构建由外部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一个专家外部考察小组。这样大大的降低了风险的发生,有助提升在金融界的地位。

(二)建立与政府的沟通机制

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趋势发展的态势,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投资方向还是有一些影响的作用。所以,和政府做好沟通很必要,可以大大的降低投资的风险。关于一些相应政策的贷款项目,与政府协调好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三)资产结构优化的放款倾向

对于银行内部的监管制度要严格,在放贷选择上要严把关,对于一些发展前景好,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的,风险小,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企业优先。通过优化放款机制,不断完善业务水平。此外,还要看当地的政府的扶持方向,最终确定放贷的决定。

(四)以项目为导向的团队工作模式

银行的性质决定了贷款的种类繁多,有些贷款项目比较复杂,为了加大监管的力度,必须进行系统的调查。最好组建组建一个内部导向团队。非别对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进行核实,对于借款的的用途,产品的预期效果,等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提高自身的监管效率,同时也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工作建立的发展方向

对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工作建立的发展方向,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1)效率提高方向,体现在有效缩减监管周期,从而提高放贷效率;(2)组织优化方向,通过组织架构的适应性调整,来为建立工作的开展建立职能部门间的配合机制;(3)内控强化方向,以内部控制为基础,建立全过程的监管途径。

总结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经济在蓬勃的发展,企业的种类与数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正是因为这样企业的扶持离不开商业银行的信贷,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商业银行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政府应该鼓励商业银行的的发展,提供适当的便利。商业银行更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越来越专业化,投资理念明确,监管力度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应运而生,将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半功劳来自于商业银行。我相信,商业银行在未来的贷款业务会越做越好,定位会更加的准确。我坚信商业银行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范文4

    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有一个从开始的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占主导地位,再到形成全面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的过程。

    目前,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并非凭空而生,这一发展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

    在分业与混业的最终制度选择中,风险与效率的权衡就成为关键。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对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金融业而言,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是与中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快速、平稳地建立起完善的、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必经的一个阶段。但也应该看到,随着国内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中国金融分业经营与监管模式的问题分析

    1、金融创新使中国分业经营体制面临新课题。随着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灵活的投融资渠道增多,投资基金、投资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开始占主导地位,商业银行业务在整个金融市场的份额不断下降,在竞争中渐趋被动。商业银行的传统融资媒介作用由于直接融资的发展受到了削弱。

    2、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显现出分业经营和监管体制的弊端。到目前为止,国务院批准了两家金融控股公司即中信控股公司和平安保险集团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使得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在业务领域互相渗透。因此,也显露出分业经营和监管体制的弊端。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存在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内部关系网络,同时,又从事银行、证券和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营活动,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中对金融控股公司未作任何规定。因而面临着特殊的风险,如:资本重复计算、高财务杠杆风险、不正当的内部交易或关联交易的风险等。如何在分业监管体制下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有效监管,已成为当务之急。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分业经营和监管体制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来看,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流。金融全球化导致全球金融业的竞争激烈,世界各国银行业为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加强调整、兼并、重组和金融创新,银行与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界线逐步模糊。随着入世承诺的逐步落实,2006年内地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外国商业银行在华的分支机构将更便于按我国的分业经营的要求开展业务,即他们的前台是分业的,而他们的后台即他们的总部则是混业的,这样他们的前后台配合就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如果内地商业银行仍然固守这种单项分业经营的体制,在与外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将难以匹敌。

    二、国外金融业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历史与现状

    银行业混业经营起源于19世纪,在工业化过程中,德国、美国、英国和日本等都实行了银行混业经营。然而,20世纪30年代,一场波及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打破了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的模式。当时许多经济学家将危机发生的根源归结于全能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为了稳定金融秩序,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确立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此后,英国、日本等国纷纷效仿,实行了严格的银行分业制度。

    在美、英、日等国家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的时候,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一直坚持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对于德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能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为客户提供最完善的服务即全面的金融服务。第二,有利于发挥银行规模经济的效应。银行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存、贷来发展证券、基金等投资银行业务,反过来,利用投资银行业务巩固和支持传统的商业银行存贷业务。第三,有利于分散风险。由于银行混业经营,业务多样化,银行的一部分亏损可以由其他经营活动的盈利来补偿,降低银行经营风险,使银行经营更加稳健。

    虽然全能银行制度有这样那样的优越性,但从3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初,国际银行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全能银行制度只在为数不多的欧洲国家中实行。80年代,英国实施“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开始实行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制度。此时,美国虽然颁布了《放松金融管制和货币管理法》,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仍有明确的界限。90年代以后,美国银行业掀起一轮购并浪潮,使得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经纪和保险公司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美国金融监管当局随之进一步放松对金融的管制,1998年11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98年金融服务业法》,明确允许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拥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美国金融业开始采用混业经营模式。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从法律上确立混业经营模式,其主要内容是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2000年初,美国国会又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实施细则〉》,全面推进银行混业经营制度。日本也于1998年4月实施“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开始启动银行混业经营模式。

    三、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趋势对国内银行体制改革的启示

    目前,国际银行业混业经营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并非凭空而生,这一发展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

    首先,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是推动金融业向混业经营转变的内在动因。5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工具和创新组织形式得到极大发展。这种发展使得许多原有的分业监管措施部分失去意义。当初制定的分业经营已不利于金融市场的高效发展,因此,金融自由化迫使从法律上对这一发展趋向给予确认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同时,金融创新为突破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在负债和资产配置方面越来越多依靠资本市场工具,通过金融创新,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收入在利润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而投资银行为扩大资金来源和寻找新的客户群落,不断向商业银行渗透。

    其次,金融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分业经营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分业经营模式使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受到限制,不利于其满足客户的多层次需求及进行业务拓展。通过近70年的发展,非银行的金融业务得到巨大发展。他们向银行业的渗透使金融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银行业不得已采取兼并收购,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相互控股与兼并收购,促使了混业经营局面的出现。

    再次,股权制度的发展促使企业更偏好于直接融资方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工业国从二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开始转入滞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使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相对减少,客观上要求银行重新配置资源,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此同时,企业更愿意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在资本市场筹资,使得商业银行业务受到投资银行业的强烈挑战。

    最后,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金融机构间融合以及通过融合降低成本提供了技术保障。

    上述四个原因,在内地同样存在。但众所周知,实行混业经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控制风险的能力。二是金融机构的信息处理能力。三是具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而这些正是内地金融所欠缺的。从中国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其他商业银行,都没有完全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有效风险控制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分业经营,银行业就有可能在高收益驱动下,利用现有的资讯和资金优势把手中掌握的数额庞大的信贷资金投入投机性强、风险高的股市或债券市场,造成证券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和剧烈波动,同时,也加大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其次,从金融监管的角度来看,中国金融监管机构风险控制能力尚待加强,实行混业经营不利于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但面对21世纪国际金融业的挑战及超级航空母舰型的“金融巨无霸”的威胁,中国金融业必须进行改革,以克服经营规模过小、竞争力较弱、仅提供单一金融产品服务的弊端。

    四、中国金融分业经营与监管发展前景

    在分业与混业的最终制度选择中,风险与效率的权衡就成为关键。而风险与效率的权衡又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金融业在这个阶段所起的作用。

    分业政策的目标,就是为了建立证券业与银行业之间的“防火墙”,打断两者之间的资金通道。在内地,市场还不能对银行的冒险投机行为进行有效约束,“风险决定收益”的市场调节机制在中国还不能发挥完全的、根本的作用。关键在于,中国商业银行市场活动的风险最终不能被经营者承担,或是市场活动的风险转移出了市场的范围。商业银行在投机冒险时,并不对银行安全性有过多的考虑。因为在内地,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是国家而不是市场参与者。同时,如果投机成功,投机个体会得到收益,而投机失败,损失的是国家的资金。风险与收益不对称,使其不会受到风险的约束。再加上中国股市有限的规模和不健全的组织,使资金雄厚的银行凭借其实力和灵敏的信息,有更大的盈利把握,市场对银行的风险约束更加无力。

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范文5

一、金融证券化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市场上出现了金融证券化趋势,即直接金融的发展快于间接金融的发展,以直接金融为主的证券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到了90年代,金融的证券化、自由化、全球化已经成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并开始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金融市场的格局和运行机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出现了金融证券化趋势。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证券融资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的通过商业银行筹集资金的间接金融方式逐渐让位于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方式。以日本为例,在60年代,日本企业的资金筹措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靠发行证券筹措资金占筹资总额不足20%。但到了1987年,发行证券筹措资金所占的比例已上升到44%;同时,居民储蓄和消费也出现了证券化的倾向,资产证券化和投机基金证券的地位日益上升。到了近十年,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的证券化更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目前证券融资占国际融资总额的80%左右;银行借贷所占的比例由80年代前半期的60%减少到目前的20%左右。相应地,证券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整个金融市场正在向证券市场转移。以美国为例,在企业为实际投资(Physicalinvestment)而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和通过债券发行融资所占的比例在20世纪最后3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银行在企业融资中所起的作用相对弱化。(表略)金融市场证券化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其迅速发展必将对以间接金融为主的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产生极大的挑战。也必将对即将加入WTO的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产生不可避免的冲击。

二、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新问题

传统的商业银行主要从事信贷业务,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它在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担任了中介人的角色。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资金融通不是直接进行的,双方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信用关系。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一种重要的资金融通方式。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在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推动下,促使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直接金融方式的兴起,证券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原来的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资金融通的间接方式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金融市场充分发达的情况下,一方面客户可以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通自己所需要的资金,减少对银行的依赖;这样的金融方式不仅有利于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从而节约中间交易费用,而且风险承担能力较强,融资方式也较为灵活;同时企业还可以借此调整治理结构,不再仅仅依靠银行借款,银行借款只是作为调整企业资本结构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资金所有者可以把自己的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一般说来,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比银行存款利率更高的资金回报率,而且资金的变现能力比较强,可以随时根据自己需要加以调整。所有这些证券化行为都带来了金融市场更高的运行效率,使更多的资金参与到市场运行中去,满足市场对社会闲置资金的需求。二是在市场充分发达的情况下,政府机构也可以通过财政部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国债进行融资。这样,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就会急剧下降,导致业务萎缩。而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主要由存贷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票据市场和外汇市场组成,但除了存贷市场外,其他市场都很小。而且由于利率没有市场化,各个市场彼此相互隔离。金融资产和金融业务集中于存贷款市场,并且主要集中于四个国有商业银行,它们的金融资产占到全部金融资产的大约70%,并占有60%以上的存贷款市场份额。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证券化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各国银行业正在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向现代商业银行体制转变,传统的商业银行不得不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

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X—效率;Gray分析法;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以货币为主,但是其高负债率决定了在运营过程中为防止挤兑现象的发生保持资金流动性的必要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对中国银行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许多危机,诸如市场份额的缩小、客户流失、人才流失、金融风波等[1]。因此,商业银行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必须要提高运营效率。而X—效率作为银行效率的一种,主要阐释了技术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对人为管理的一种效率测度,在提高商业银行运营效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文献综述

X—效率理论最初是由哈维·莱宾斯坦(1966)[2]提出的,是指企业或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真实存在的低效率状态。后来经过许多学者的发展,把X—效率界定为所有技术和配置效率的综合,即是关于对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其他资产的管理水平的一种测度。

Mohammad Hanif Akhtar(2002)[3]分别选定存款额、总资产作为输入变量,投资组合以及贷款额作为输出变量,利用数据包络法(DEA)对巴基斯坦40家银行的效率进行测度,但是并没有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阐释和说明。此外,还有其他国外学者利用随机前沿方法、自由分布方法、递归厚前沿法等方法对银行效率进行分析和研究。中国国内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具体数据处理过程中,指标体系的选择不尽相同,而且有时会相差很大,导致国内银行效率测度的不同文献的结果不具有可比性。但是总体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牛艳梅(2011)[4]对数据包络法进行改进,利用SE-DEA模型,选取职工人数、分支机构数、主营业务成本为输入变量,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作为产出指标,来测度和分析中国14家银行效率,并指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普遍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谢朝华、卿杨(2011)[5]对中国商业银行X—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流通股占比、非利息收入以及流动资产比与X—效率成正相关关系,而第一大股东持股占比、不良贷款率和净利差与X—效率成负相关关系。

二、商业银行的X—效率测度方法——Gray分析法

Gray分析法,即灰色综合评价方法,是基于灰色系统的一种评估方法,主要运用数学方法处理部分信息缺乏的不确定性系统。

F*是被评价对象的参考数列,也被成为最优指标集。此最优值j*k既可以是各被评价对象中某一指标的最优值,也可以是公认的最优值。

(二)原始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因此为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使计算结果免受量纲的影响,需要对各指标值进行规范化处理。根据指标的性质不同,具体规范化公式如下所示:

(五)评价分析

根据最终灰色关联度的大小,可以对被评价对象进行的优劣进行排序,关联度越大,其评价结果就越好。同时,可以从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入手,比较各被评价对象与参考数列在某个指标方面的差距,根据实际情况,找出被评价对象需要改善的方面,来加强该被评价对象的竞争力。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实证分析

(一)商业银行样本与测度指标的选取

针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不同性质,本文选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银行,分别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银行这十三家上市商业银行从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

本文综合生产法、增加值法和中介法这三种方法,尤其是借鉴增加值法和中介法的观点,确定了职工薪资与福利、营业支出、所有者权益比率、有效贷款额、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净利润指标体系来对中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

(二)基于AHP方法的X—效率测度指标的权重确定[6]

在计算这七个指标的权重时,为了避免个人主观因素的过多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对各指标在评价商业银行效率中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打分,然后,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最终的权重。

经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最终获得以下各指标两两对比的关系数表,最终确定评判矩阵N,如下所示:

2. 职工薪资与福利、营业支出、有限贷款额、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这五个指标的原始数据值与样本银行的资产规模相除,作为该指标最终的数据值。

数据来源:2001年-2011年《中国金融年鉴》及兴业银行2001年-2011年年度报告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2.确定参考数列,构造评定数据表

根据前文分析,需要对指标A、指标B、指标D、指标E、指标G除以资产规模来作为核算数据。但是,由于相除之后的结果会很小,为最终核算方便,把这五个指标分别乘以1000后再除以资产规模,这并不改变最终的效率评估结果,因为灰色关联度分析中衡量的是一种被评价对象与参考数列之间的相对效率值。根据计算,我们得到兴业银行X—效率测度的参考数列,如下所示:

然后根据公式(2-7)以及各指标的权重,就可以计算得出兴业银行各年度的灰色关联度,也就是相对于参考数列的相对效率,具体如图3-1所示:

图3-1兴业银行X—效率折线图

4.兴业银行X—效率评估结果分析

由图3-1兴业银行X—效率的折线图可以看出,兴业银行在2001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阶段一为2001年到2003年,兴业银行的X—效率在快速提高,经营绩效发展迅速;阶段二为2003年到2007年,兴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处于一个波动的状态;阶段三为2007年到2010年,兴业银行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之后,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等,使得其经营效率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在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效率并没有多大提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资产规模而言,近几年兴业银行营业收入的关联系数不是很大,仅为0.4左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要通过主营业务提高营业收入。另外,其所有者权益比例的灰色关联系数也比较小,说明相对于资产规模来说,兴业银行的存款数额并没有那么理想。

(四)X—效率的测度结果分析

根据前文X—效率测度的步骤,可以分别求出剩余样本银行的X—效率,并且可以以当年的资产规模为权重,对样本银行的X—效率进行加权平均,以反映整体趋势。本文分别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样本银行的X—效率进行加权平均,最终样本银行的X—效率以及加权效率如表3-3所示:

由表3-3可分析发现,中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整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并且在2001年和2002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这与国有商业银行当时比重较大的不良贷款有关;而2003年到2005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则低于国有商业银行的X—效率,这与国家2003年开始对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框架、进行股份制改造有着密切关系;在2006年和2007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X—效率也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值;之后,国有商业银行的X—效率值便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也是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果。

同时也不难发现,尽管股份制商业银行的X—效率与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值存在差距,但是两者的效率差距在缩小。总体来看,总体样本跟银行的X—效率的发展趋势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趋于吻合,这与国有商业银行比重较大的资产规模有关。

四、改善中国商业银行X—效率的途径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中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且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变化与国家所实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值差距在缩小,两者呈现相对一致的发展趋势,但是其发展都有着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通过以上对中国商业银行X—效率的测度和分析,结合中国目前银行业的情况,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控制营业支出,实现集约经营。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资产规模,合理控制营业支出额,提高使用效率,这不仅可以为商业银行节约成本,还能够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规范贷款审查和使用监督,提高贷款质量。在贷款过程中不仅要做好贷前审查,关键还要对贷款的使用进行监督,了解贷款的用途、经营情况,以提高贷款质量。同时,可以建立信贷信用考核体系,针对个人和企业实行信用记录制度,对每次的贷款都作信用评价,而且信用评价结果可作为后续贷款的参考。

迎合市场需求,加大金融创新。只有保持不断创新的活跃,才能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和品牌,赢得市场。随着技术和知识的更新换代,商业银行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银行业务中,加大对银行员工的知识和素养的培养,以提高整个银行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袁云峰,董敏.中国银行业效率的理论及方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

[2](美)罗杰·S·弗朗茨.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0

[3]Mohammad Hanif Akhtar. X-efficiency Analysi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Pakistan: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J]. The Pakistan Development Review,2002,41(4):567-580

[4]牛艳梅.SE-DEA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金融,2011,(4):18-19

[5]谢朝华,卿杨.我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001-2009年[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1,32(173):15-19

[6]张毅,黄莉,杨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评估体系建设的实证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0):57-63

[7]周四军,安普帅,陈芳蓉.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1,32(172):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