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旅游产业 产业组织 发展

一、我国旅游产业的现状

我国旅游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角色,也由曾经的带有强烈行政色彩和高度资源依赖型的社会文化事业,一跃已然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越发成为各地发展第三产业重要着力点。

之前,中国大陆的旅游业产业经济规模十分有限,市场经济下现代企业制度远远未见踪影,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更是无从谈起。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确立以后,随着老百姓收入的普遍增加和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各地的旅游业经济总量不断蓬勃壮大,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经济门类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和地位持续提升。到目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总体上看,我国的旅游企业和政府旅游管理行政部门的行为都在不断趋于科学和市场化,从而极大地释放了旅游产业自身的活力。

二、我国旅游产业的机遇

从产业组织角度来看,我国的旅游产业依然存在着亟待规范和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集中在旅游产业内部的自身结构上。首先,我国的旅游产业市场集中度是相对较低的;旅游市场中,旅游产品的供给与市场需求往往难以同步匹配;整个旅游市场的企业构成中存在“偏小、零散、弱小”的现象,旅游企业迫于生存压力,盲目地为了抢占市场,经常以模仿竞争对手的优质产品辅以价格战作为利器进行竞争,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就是旅游产业市场总体规模和经济总量攀升,但行业的利润率却不断压缩,对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因其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旅游资源大国,可惜的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悄然成为了世界旅游大国之一,然而做大还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在大的同时变强。世界旅游组织曾经报告指出,中国大陆约在年前后跻身世界最大的入境旅游接待国、全球第四大出境客源国。@对我国旅游业全局和战略而言,是一个非常值得把握的机遇。

国家层面的动向,引发了各级地方政府强烈的热情,纷纷在各地对旅游业战略进行因地制宜的定位,旅游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继续提升。实现既定的目标,其核心在于抓好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强势推动其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由满足基本需求向深化服务内涵转变,同时要更加注重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并重,切实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总之,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旅游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旅游经济像其他部门经济一样,正在积极参与着所有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由于旅游活动是一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社会经济活动,与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所以它的运行必然会对旅游目的地经济产生各种社会经济效应。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旅游活动的社会经济效应状况及其特点,有助于更合理地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战略并进行旅游发展规划,进而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资源禀赋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大致处于波特产业竞争理论所描绘的由第一阶段向第二、三阶段过度时期,且随着时间推移,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影响作用的发挥也越依赖于旅游专业知识、人才与旅游相关的高科技等高级旅游要素和专门要素。因此建立旅游要素的提升和发展机制,推进旅游业向更高阶段演进,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

资源禀赋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禀赋条件,结合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系统性比较,重点关注了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影响相对重要性的变化。

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资源禀赋对旅游产业经济绩效的影响作用,无论总量层面作用还是质量层面影响作用,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下降。相比较而言,劳动力禀赋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产业经济绩效总量和质量层面的影响作用则处于显著上升时期。当然,这里对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整体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或者说旅游产业人力资本状况影响作用进行考察的时候则发现,其表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影响作用有升有降。

四、总结

旅游产业经济绩效指标体系评价的分析指出,旅游产业经济绩效最好的省市和旅游产业经济绩效最差的省市之间的绩效水平差距很大,也就是两极分化严重,导致了区域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其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水平之间有较高的吻合度,即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该区域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的极大的影响。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其旅游产业的经济绩效也较高,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其绝大部分的旅游产业也相对落后。基本上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目前区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范文2

旅游文化是旅游景点所体现出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在旅游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沟通的加强,文化价值进一步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都是以该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来吸引游客,旅游文化的昌盛能够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著名旅游景点都是以悠久的民族文化为吸引力,例如北京故宫、长城,山东曲阜,都是利用传统文化来发展旅游业。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与流传。旅游文化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不仅表现在能够提高旅游景点的经济收入,为旅游景点带来大量的外来游客,而且能够为该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间接地带动建筑施工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其他行业的迅速发展。第二,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旅游业不仅仅包括旅游景点,还包括饭店、旅行社、宾馆、交通运输部门等等。旅游业提高服务质量能够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为旅游业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旅游业具有特殊性,旅游业的工作人员与旅游景点都能够体现出旅游文化。旅游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管理水平都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质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三,我国旅游文化在协调旅游环境中有着决策作用。目前我国旅游环境较为复杂,矛盾较多,这就需要旅游管理部门与履行社加强管理,在管理工作中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改善旅游环境,使旅游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在协调管理工作中,旅游文化是其参照的基本原则,只有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才能够统筹全局,才能够使协调工作上升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层次,才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旅游市场中鱼龙混杂,环境较为复杂,如果没有设立基本原则,就会导致矛盾激化,难以有效地解决矛盾。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旅游文化比较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因此旅游文化在协调旅游环境中有着决策作用。第四,我国传统文化是旅游业打造旅游品牌的基础。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较为丰富。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传统文化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色。要想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就必须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差异性,这就导致旅游文化之间缺乏可比性,相互之间的竞争加剧,各旅游景点可以根据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来打造出自己的旅游特色,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由此可见,加强特色旅游文化建设,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五,旅游文化能够促进旅游业的经济增长。从旅游业的发展史来看,一个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往往会转化为推动旅游业经济发展的潜力,旅游业已经实现了由经济型向文化型的成功转变。这就说明,旅游文化是旅游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旅游业经济的逐步增长,不仅仅是依靠旅游人数的增加,更是因为旅游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旅游文化能够引导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综合提升。旅游业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对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能够促进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旅游文化比较注重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会为经济效益的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旅游业具有行业特殊性,这就需要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综合效益的实现。

三、加强中国旅游文化建设的举措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发展

目前,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研究已逐渐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并对其发展理论进行了研究,有了初步的成果。其中许多学者针对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不优越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有关经济欠发达且旅游资源不优越地区的研究很少。然而,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已经被认同,并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为了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对其旅游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先政策,因此,对此区域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细致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驱动类型

许春晓最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旅游资源品质不理想,开发有困难的区域”,后又将此定义丰富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此后,刘玉、赵宁曦、李跃军、罗艳菊等也对其进行了定义,但这些定义都是在传统意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进行界定的,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研究。

因此,本文对此加以完善,即在一定时期内,缺乏现代意义的旅游资源,即不仅原生性旅游资源缺乏,而且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也一般,且丰度不足、组合欠佳,因而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

这种界定充实了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理论研究,不仅使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而且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研究的状况。

旅游资源非优区按其发展的主导驱动力来源不同,分为经济驱动型、需求驱动型和社会驱动型三种类型。经济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驱动力源于发达的经济、与外界广泛的经济商贸联系;需求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动力源于毗邻的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居民频繁的近程旅游需求;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动力源于本地居民脱贫要求及当地旅游开发条件的改善。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理论研究已逐渐展开,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多数只对旅游资源非优、但经济发达的区域进行分析研究,如对广州、上海、深圳等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然而对旅游资源非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研究很少,这种特征的区域正属于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范畴,且此类型的地区

在我国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对其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特点及驱动机制

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主要特征是资源品位不高,数量不多,资源分散,组合状况欠佳,但往往有一至两项突出的特色或特殊性旅游资源,存在相对优越的资源“亮点”;区位条件较差,距离主要客源发生地较远;区域经济欠发达;旅游开发环境差,即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条件差。

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驱动机制是贫困地区居民要求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与动机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发展的内部推动力;潜在客源市场对本区预期开发的旅游产品的需求,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外部牵引力;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与区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完善,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发展的催化因子;政府对本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持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发展的保障力量。

三、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对策

根据客源市场需求及本区旅游资源情况,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须充分发挥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集资金,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一)层次性适度旅游开发战略

层次性适度旅游开发既突出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性,同时又强调开发“适度”,即根据旅游资源特点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发,而非盲目地一哄而上,全面开花。这是由于对社会驱动型非优区来说,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式开发理论对其发展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增长极理论模式的出发点是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点轴式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两者均要求区域经济应突出重点,分出先后,有层次、有步骤地发展,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经济功能差、开发程度低的区域开发。因而重点培育区域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聚集作用和极化效应带动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旅游产业发展角度看,旅游业不再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而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产业。在经济不发达、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实行有步骤有层次的开发,培育优势产业,逐步扩大影响,才能在旅游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从资源及市场条件看,原赋资源吸引力有限,市场开拓受到限制,不宜大规模开发,只能择优适度开发。

(二)政府主导战略

由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资源品位不高、区位条件较差、区域经济欠发达、旅游开发环境差(即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条件差),因此,要把旅游业培育为地区的支柱产业,发挥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仅凭市场的调节机制,很难较快达到这一目标,而且可能会走许多的弯路,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必然的选择。

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在旅游发展中把握重大政策,在产业化过程中主动介入管理,把城市旅游作为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主体;打破地方保护与行业保护,消除市场分割,为旅游企业集团化创造条件;通过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扶持重点的方式,解决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和难点问题,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三)目标市场以区域内客源市场为主

一般来说,不同类型旅游地,吸引不同类型游客;不同等级旅游区,吸引不同范围内的游客。旅游资源非优区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般较缺乏竞争力,游客吸引范围和层次不可能很大。但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旅游者出游次数的不断增多,旅游者不可能重复多次地去那些优秀级旅游区,尤其对于高频游市场,也就是说,本地和周边地区的高频游市场应该是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最佳的目标市场。

因此,在制定其市场开拓方案时,应以区域内客源市场为主。由于我国实行双休日制度,二日游市场规模较大,且极有可能发展为高频游市场,应引起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J].经济地理,1993(2).

2、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范文4

一、体育产业的内涵解读

体育产业主要就是指为了能满足人们健身和娱乐的需要,各种主要从事体育劳务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体育相关单位及个人通过各种体育相关的活动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称。体育产业当前甚至被称为“露天金矿”,并且目前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看成是对市场需求有着很强的拉动型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具有非常明显的经营性特点,体育产业的经营者有合法的权力从事体育相关经营活动,从而获得相应的经营利润。体育产业应该划分到第三产业中,其主体部分就是为各类体育消费人群提供各种必需的体育服务或者体育产品的产业。体育产业的出现带动了体育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而体育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消费市场将会产生非常强有力的拉动作用。为了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产业的内涵还必须要明确两个概念。第一就是要明确体育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因为随着社会分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才慢慢成为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行业,并且同网络产业、旅游产业及影视产业等共同成为了新世纪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朝阳产业。第二就是要明确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质的国际化的产业。因为体育运动具有非常强的国际性,所以体育产业也就必然会跨出国界而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经济活动。

二、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在社会现代经济中的地位

1.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体育产业之所以被划归到经济部门,主要的考虑因素是因为体育产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的国家尤其是北美及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体育看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据有关统计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甚至已经高达6000亿美元,并且每年的增长速度甚至都要接近20%。当然相对于欧美等国家发达的体育产业,一些欠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或者因为体育作为核心产业的地位还没有被开发出来,或者因为体育产品或者服务的技术含量过低,或者因为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等原因致使体育产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同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比如中国的体育产业因为起步比较晚,所以发展规模还比较小,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体育产业在社会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当前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也迅猛发展,人们的体育意识和消费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这给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因为人们用于体育消费和体育娱乐的开支也在迅速增加。体育产业也逐渐成为了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产业主体。

三、体育产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开发体育产业能促使国民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体育产业有着自身的特性,有着自身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市场,体育产业不但包括体育器材设备的生产和销售,还包括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由体育产业而带动的相关其他产业的和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都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为国民经济发展增值或者增量。实践也证明,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危机萧条时期,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体育产业都会以自身特有的发展方式来促进国民经济的逐步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体育产业可以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逐步增加自身对体育的消费,这种需求拉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并且形成了新的投资趋势。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当前的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超过了6000亿美元。在一些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体育产业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将近5%的比例。在一些欠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体育产业也日益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比如在我国目前也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发达的体育服务业市场,全国也有着几万家从事体育娱乐和体育技术培养的企业,年营业额也超过了600亿人民币。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产业体系中,体育产业同其他产业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是一种被世界公认的具有高渗透性和交叉性的新兴朝阳产业,所以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其他的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非常强的辐射及带动作用。比如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直接拉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带动体育运动器具行业的发展、推动体育运动服饰行业及体育运动用品行业的发展等,而且还可以间接拉动比如体育彩票业、体育广告业及体育旅游业等等一些相关行业的发展。当前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步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推动力。

4.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社会发展正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转变,在产业结构方面来看,第一次产业已经慢慢开始减少,第二产业的增幅也开始回落,唯有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却在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在体育产业中,虽然也有属于第二产业的性质部分,比如部分的体育用品的生产可以划归到第二产业,但是多数的体育产业相关的都是属于第三产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在未来的产业结构中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

5.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刺激和拉动内需。国民经济的增长通常需要通过刺激消费和鼓励消费来拉动,这是国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比较正确的策略选择。而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就恰恰刺激了人们的体育消费,通过体育消费可以满足人们在健身和娱乐等方面的需要。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的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有关系的体育消费更是呈现上升趋势。从某种理论角度看,人类对于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是没有终结的,那么体育产业就存在无限发展的可能。所以说,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体育消费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有着非常强的增长潜力的。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可以达到刺激和拉动内需的目的的。

6.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旅游业向着更为纵深的方向发展。最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体育旅游业发展也是加快了步伐,尤其是跨国界的世界性的体育旅游业更是方兴未艾,越来越表现出来了繁荣发展的趋势,大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已经引起了旅游界和体育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社会大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下,体育旅游业开始更加注重娱乐性质,更加注重人类的健康、休闲和放松,更加照顾到旅游主体的真实需要。所以,体育旅游有着非常强的吸引性,并且实践也证明体育旅游以其独具魅力的价值正博得人们的广泛青睐。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关联产业;产业优化组合

随着旅游业在全世界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旅游越来越受到世人所关注,旅游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之大,对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力之强,足以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感触到旅游业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对旅游经济的研究也就成了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与旅游直接或者是间接相关的部门有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工业、农业、商业、新闻业、教育业、园艺及文化事业,虽然旅游业与这些产业的关联程度不尽相同,但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任何一个与之相关的产业部门,尤其是交通、金融保险、建筑、邮电通讯、新闻出版业,宏观控制旅游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贵州旅游关联产业的关联度分析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旅游六大要素的核心要素“游”,不仅与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等旅游行业密不可分,而且与吃、住、行、购、娱五大要素涉及的产业部门直接间接相关。

(一)旅游业与邮电通讯及信息产业的关联

影响旅游者决策行为的最直接因素是感知环境的差异,旅游者通过各种渠道把收集到的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邮电通讯及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丰富了旅游者出游的方案,节约了旅游者收集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旅游产品的销售成本,也方便了经营管理者及时掌握旅游市场动向,根据旅游市场需求设计新的旅的产品。

(二)旅游业与金融保险业的关联

旅游是一种高消费的社会经济现象,完成一次旅游经历需要游客支付高昂的费用。为了保证旅途的安全,还必须有保险业的介入。金融业的收入状况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市民的经济基础,个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市民对旅游需求在不断上升。

(三)旅游业与建筑业的关联

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但依赖美丽迷人的自然景观和奇妙动人的民族风情,也取决于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而建筑业在基础设施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如旅馆、度假村、博物馆以及观景台休息亭等基础服务设施对建筑的要求都非常高。

(四)旅游业与工业的关联

工业旅游作为一种现代的旅游形式,不但满足了广大游客对现代工业知识的需求,而且通过工业旅游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工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和工业产品的市场销售都大有裨益。我省已经在茅台酒厂和贵州醇酒厂成功地推出了工业旅游。贵州喀斯特地区工业不发达,旅游业与工业的关联度相对较低。

(五)旅游业与农业的关联

贵州处在喀斯特环境下的农业大省,田园风光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再加上封闭环境下的特色建筑和农村少数民族风情,为开发乡村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贵州旅游业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社会经济意识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改变了单一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多种农产品生产方式,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六)旅游业与新闻出版业的关联

现代人的旅游理念是追求个性化旅游方式,旅游组团将会出现走低趋势。旅游者需要从各种媒体了解异地旅游产品和可进入性等方面的信息,并据此来选择旅游目的地。

二.旅游产业优化组合对策

旅游产业优化组合是基于长期发展战略,培育旅游业区域竞争力,扩大旅游客源市场的根本需要。

(一)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应促进深化旅游产业部门体制改革,使结构性调整与部门企业制度创新结合起来,通过体制改革推动政企分开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使旅游企业尽快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二)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综合性的特征决定了它和其它相关产业有着较强的关联性,旅游产业的发展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又依赖于相关产业。如部分旅游目的地推出的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就体现了旅游业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乃至第三产业的结合,这样的结合既促进了其他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培育了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优化旅游业内部结构,提高旅游产业效益

在旅游业的初级阶段,基础要素的消费构成在旅游业中所占的比例远大于提高要素的消费比率。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游客消费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旅游业从观光旅游为主转化为观光、度假、专项旅游齐头并进发展之后,提高要素在旅游业收入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

(四)优化企业结构,推进旅游企业集团化

优化企业结构,加快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贵州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且结构松散,整体效益低。应进一步深化旅游企业的改革,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组建旅游大企业、大集团,实现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以切实增强贵州旅游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推进旅游企业的改制转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吸引社会资本、民营资本进人旅游行业。

参考文献:

[1]鄢志武:《旅游资源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2]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渝东南;区域经济;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060-02

渝东南位于武陵山区腹地,包括黔江区、武隆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所辖区域,其中黔江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或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县,是中国西部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相连,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渝东南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其中,秀丽的自然山水、独特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尤为著称。区内有以酉阳桃花源、武隆仙女山、芙蓉洞为代表的5A级景区等著名景点,渝东南地区正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热点地区。

重庆直辖以来,农业人口占绝对比例的渝东南地区始终坚持以“强基础、增实力、求突破”为基准,不断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渝东南各区县认真贯彻中央政府、市委市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方针和政策,坚持把“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牢牢把握农民增收这条主线,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为契机,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力地推动了渝东南地区农业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其中,2009年粮食产量达到1 634 805吨,农业技术得到了提高。酉阳县建设了渝东南现代科技园,在“十一五”时期,科技普及推广

表1

渝东南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表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

范围不断扩大。2009年,渝东南整个区域内油料产量达到89 334吨;甘蔗主要产地石柱县和彭水县,甘蔗产量480吨;烟叶产量53 166吨;茶叶产量4 008吨,其中秀山县产量最为高;水果产量123 312吨,其中秀山县和黔江区产量最高;蔬菜产量达到1 202 380吨。

纵观渝东南地区经济产业链发展,虽然新兴旅游产业在渝东南地区发展势头不断强劲,但该地区仍处于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地区。

二、渝东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社会经济基础相对滞后

渝东南地区辖区区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区县,社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地方区县财政大多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靠自身财力维持正常的运转都十分困难,所以大部分资金需要上级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补助等形式给予扶助。这样就导致地方区县自己根本没有多余财力进行自主建设,在绝大部分项目建设过程中常常成为被动业主,在经济发展中的自、发言权和行动权就大打折扣。所以,薄弱的经济基础是制约渝东南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

2.农村社保体系未能健全

渝东南地区各区县均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区县,农业人口比例占地区总人口比例的绝对优势。由于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原因,社会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产业风险大,没有相应的产业保障。当前,区域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刚刚起步,保障能力较弱,大量的农村贫困、弱势群体难以获得社会的有效救济,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相当数量;教科文卫设施陈旧落后,基础教育质量差,大部分乡镇学校高中升学率不足10%;乡镇医疗机构条件简陋,难以承担群众基本医疗要求,无法满足群众的卫生保障。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更制约了群众建设地区经济的热情。

3.区域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腹地,地形以山地为主,起伏度大。这些客观的地理条件大大地提高了区域内基础设施成本建设费用,对于以“吃饭财政”为主的渝东南财政,没有过多的资金大规模的投入到基础设施之上,严重制约了当地交通网络、电力网络,信息网络的通达度,成为外来资金进入的一道天然屏障。

4.小规模农业生产观念强

九年义务教育在渝东南地区的普及,区域内适龄居民的文盲现象得以从根本上解决,但是九年义务教育后地区学生的再升学率较低,乃至区内居民受高等教育的程度明显低于重庆市其他区域,这种相对滞后的教育的现状,严重的制约了地区内社会经济发展观念的大幅度转变。多数群众都始终坚持以小规模农业为主的经营观念,不能从改变早已落后的社会经济现状,把自己融入大农业、多产业、多格局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之上。

5.地区旅游产业不够超前

据统计,渝东南地区有国家5A级景区两个,是全市5A级景区占有量的二分之一,渝东南地区还有4A级、3A级景区,可以说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是由于区内群众对旅游产业认知度不高,始终认为旅游属于过“过家家的游戏”,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保障,不愿放弃自己坚持数辈的农业,使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方针贯彻上存在着极大的偏差与漏洞,这一系列的原因大大的制约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渝东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