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障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保障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保障研究

劳动保障研究范文1

一、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劳动保障存在的缺陷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在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对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在2013年GDP所占比重突破了51%,个人资本在企业法人所占总比重约为29%。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显突出。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劳动关系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不规范、员工基本权益受到了较大的侵害,员工一些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满足。本文在对这一问题研究过程中,主要以谷粒多企业为研究案例。关于谷粒多企业的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谷粒多企业是一家食品加工企业,总资产约为7300万元,主要从事蔬菜、粮食产品的包装、粗粮加工工作。谷粒多企业下辖员工170多人,主要部分分为销售部、生产部、采购部、加工部四个部门,形成以总经理、部门经理为主要模式的管理结构,年生产值超过1000万元。谷粒多企业属于一家中型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劳动保障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谷粒多企业规避社会保险责任,在为员工缴纳社保时,存在逃避问题。谷粒多企业对于社保缴纳,采取了一种规避的方式,例如员工在进入企业工作后,需要工作满一年以后,才能够为员工缴纳社保。当员工缴纳社保过程中,企业又会对员工采取种种限制,尽可能地避免为员工缴纳社保。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保,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这也是除了谷粒多企业外,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不愿意为员工缴纳社保的主要原因。

第二,在签订劳动合同方面,存在诸多不规范的情况,导致员工想要享受到劳动保障较为困难。谷粒多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合同上的相关规定多以对员工的约束为主,要求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应该怎样做,但是对自身的要求却极少,尤其是对工资支付这一方面的要求,基本没有。谷粒多企业是一家私企,员工的工资往往与企业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谷粒多企业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并不具备法律效益。例如员工迟到罚款50元、旷工一天罚款100元,旷工三日直接予以辞退等规定,与我国劳动法相关规定违背。这种劳动合同,很难对劳工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第三,在对员工保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谷粒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生产部门利用机械化进行食品的加工和操作。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当员工出现工伤事故后,企业不主动进行工伤认定,对赔偿事情更是不主动,在明知工伤的情况下,也对责任进行推诿。这种情况,不单单在谷粒多企业存在,在我国其他中小企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样一来,劳工的合法权利难以得到保护,导致员工与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不利益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在劳动报酬和劳动时间上,存在较大的问题。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个小时,每周的工作时间不应该超过44小时,但出于用工单位的实际需要,若是需要加班,需要与员工协商,并且对员工支付相应的报酬。但是谷粒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些规章制度与劳动法规定存在较大的违背现象。例如销售人员每日的上班时间为早7点到下午6点,中间休息一个小时,每天的工作时间为10个小时。生产员工加班时间较长,为了赶进度,或是在遇到大的订单情况下,生产员工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加班的薪酬与正常工资没有任何变化,这样一来,严重违反了《劳动法》以及员工的切身利益。谷粒多企业存在的这种现象,我国其他中小企业也存在,并且这种现象较为普遍。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加强中小企业劳动保障管理制度的建设,解决现阶段中小企业劳动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成为当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加强中小企业劳动保障管理制度建设对对策研究

针对于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劳动保障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在构建劳动保障管理制度过程中,必须要对现阶段问题进行解决,有针对性的构建劳动保障制度,切实维护我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1.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体系

中小企业劳动保障管理制度的建设,对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体系,将其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是现阶段中小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构建的关键,也关系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能够有效、稳定的发展。对此,加强企业劳动保障诚信体系建设,事关重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首先,对企业劳动保障诚信体系问题进行有效思考,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对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级。同时,将这一信用评级与企业自身发展利益进行结合,若是企业不能够很好地为劳工提供有效劳动保障,在企业融资、相关政策支持方面限制,严格打击企业违背诚信评级的行为;其次,将企业劳动保障诚信体系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严格要求企业执行这一行为,对于拒不执行的企业进行严肃处理,为劳动保障诚信体系建设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后,要加强企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度,要求企业自身能够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为企业内部劳工提供合理的劳动保障,激发劳工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2.加强政府管理和监督

中小企业劳动保障制度的构建,与政府监督和管理是不可分割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谋求利益,只顾眼前,不顾及企业长足发展,对员工利益进行损害。我国政府应加强对这一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对此,政府应该从以下两点进行把握:一是政府要转变观念,将和谐的劳务关系作为地方发展的重要任务。地方政府要注重将劳动关系落实到实处,正确处理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对于一些情节较为严重的企业,进行查封处理;二是政府应该加强监督,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工作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参与到劳动督察工作当中,对企业建立的劳动保障制度进行有效管理,促进劳动关系监督工作顺利开展,并能够将相关工作落实到实处。

3.我国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

就以谷粒多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劳动者利益严重损害,势必会导致劳动者对企业的不满,对企业无法产生归属感,从而导致谷粒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大量的人员流失情况,这对于谷粒多企业发展来说,十分不利。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而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归根结底,在于对人才的竞争。对此,中小企业要注重加强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重视人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完善劳动保障管理制度,留住人才,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以谷粒多企业为例,在进行劳动保障制度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1)转变思想观念,充分意识到劳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建立有效地劳动保障制度。谷粒多企业应该加强对现代化企业管理理论的学习,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改进,注重对员工利益的满足。在建立有效地劳工保障制度过程中,要满足劳工的实际需要,为劳工主动办理社保,解决劳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在劳工出现工伤的情况下,要积极为员工理赔,增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归属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2)需要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劳动保障制度进行有效处理,正确处理好劳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谷粒多企业需要从自身长足发展角度考虑,提供有效地劳动保障制度,保证员工的工资能够按时发放。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在劳动保障制度构建过程中,要考虑到员工的实际需要,解决员工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加强劳动者的参与度,使劳动保障制度的建立,更多的让劳动者自身进行建设。以民主制的方式进行企业劳动保障制度建立,能够更好地满足员工的实际需要,可以更好地解决员工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使劳动者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进行更好地结合,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劳动保障研究范文2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 建设策略 实际实施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6(a)-0000-00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其目的是进一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同时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保护。为了进一步推进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发展,不少高校都主动的建立起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此为基础积极的探索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发展。一般来说,目前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来源有这样三个方面。首先,不少学校会从原本的经济管理学科中将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相关内容分离出来,而后进行整体处理以构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其次,有的学校会选择从社会学中分离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般来说这种做法普遍被各种综合性比较强的大学所选择。最后,有一部分综合性比较强的大学也会从理工类专业中分离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这三种情况基本涵盖了目前我国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起源。要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建设工作,首先我们就必须要仔细的了解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际情况,找到可以改进与提升的部分,通过采用科学的办法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

1 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建设进行总体规划

任何一个学科的建设都必须要有一个总体的目标,这样我们才能够根据总体目标进行细节的计划设定,才能够找到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因此,为了建设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我们首先必须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

首先,就教育部的标准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身是一个二级学科。而就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历史来看,其历史比较短,相关的研究开展的也比较少。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综合性比较强。换言之,其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涉及到法学、社会学还有管理学甚至还有其他一些专业知识,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内容比较庞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就比较高。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现代大学生。因此在进行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当前国家的经济、政治还有社会现状和实际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教学。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学习到知识,才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所以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高的目标,那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经济、管理还有社会学等多方面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其必须要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相关法律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对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比较强的理解能力,并且能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正确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才能够真正的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人才。

2 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一些建议

为了更好的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培养好学生,真正的促进学科的专业建设。

2.1 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工作需要重视基础教学,利用高质量的基础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因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其学科内容包含有多个学科的不同的知识点,因此在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最核心的课程以外,关于社会学、管理学还有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也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找到最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2 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样化

在实际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有意识的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多样化,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提升。能力单一的学生往往没有办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无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内容比较庞杂,教师要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2.3 重视对学生的素质的提升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对学生的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用现代教育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专业教学工作。为了促进学生的素养的提升,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有价值观人,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到社会中亲自实践,通过时间让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对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能够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来保证专业教学的科学性,以此为基础更好的进行专业教学。而在相关资源的投入方面,学校也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倾斜。毕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比较新的专业,学校和社会应该有意识的投入更多的资源以促进其发展。

3 结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学校和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通过持续的投入与建设,最终真正的建设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参考文献

[1] 张春光.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辽东学院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

[2] 邱莉.辽宁省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6(03).

[3] 王先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特区经济. 2015(05).

[4] 邵文娟,马u,刘媛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J].中国市场. 2014(06).

[5] 曹永红.财经类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再思考――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J].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4(01).

[6] 段美枝.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J].学理论. 2013(29).

[7] 夏敬.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基于财经类院校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视角[J]. 考试周刊. 2013(79).

劳动保障研究范文3

关键词 劳务派遣 同工同酬 职业保障

一、劳务派遣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劳务派遣是指派遣单位招聘劳动者并与之签订劳动合同,然后根据劳务派遣协议把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的用工形式。其中,劳动者的工资由派遣单位发放,劳动者加班费、奖金等相关福利发放和日常管理考核由用人单位负责。

劳务派遣最主要的特征:一是劳动者的雇佣与使用分离,即劳动者是由派遣公司雇佣,但具体使用劳动者的却是派遣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二是存在两个法律关系,即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务派遣协议与派遣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

二、劳务派遣劳动者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劳务派遣劳动者权益受到侵犯并难以得到救济的问题并不少见,主要有:

(一)劳务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劳务派遣劳动者拥有与用人单位相同岗位劳动者获得相同工资奖金、保险、加班费、高温补贴及年休假等薪酬待遇的权利,但现实中,劳务派遣劳动者与国有企业甚至机关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相比,工资相差很大,甚至连高温补贴都不享受。至于带薪年休假、职业年金等则更是劳务派遣劳动者不敢奢求的。

(二)劳务派遣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得不到保障

由于劳动者的具体使用管理是由用人单位负责,因此劳动者的工作条件也主要是由用人单位提供。但是现实中,用人单位由于压缩成本或者管理混乱等原因,往往不能为派遣劳动者完成工作提供有效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且常见于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单位。例如,工作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务派遣劳动者,往往因为劳动合同规定的具体工作内容不详或有“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类似兜底条款,导致劳动者在单位中的具体岗位时常发生变化,这在乡镇一级的机关事业单位尤为突出,劳务派遣员工也往往像正式干部一样临时被抽调从事诸如脱贫攻坚、村级组织换届这类“中心”工作,与其劳动合同中规定的工作内容相差甚远,至于劳动者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其他人员支持更无从可谈。

(三)劳务派遣劳动者职业规划发展不明朗、保障无力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劳务派遣这一用工形式应当是正式用工(劳动合同、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等的过渡,多作为经济不景气或劳动者失业后的权宜之一。但我国的劳务派遣并未体现这一特征。例如,银行等国有企业存在以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同一位劳动者达数年(往往把劳动者分期派遣至不同的分支机构,避免同一分支机构常年使用同一劳动者),而最终依然没有直接与该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这就使得劳务派遣劳动对于“转正”没有预期,甚至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也都视之为“外人”,没有归属感。这也往往最终会影响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四)劳务派遣劳动者权益救济渠道不畅

由于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责任分配不明确,劳动者自身法律知识和能力有限及维权的金钱时间等成本过高,导致劳务派遣劳动者权利救济困难。例如,劳动仲裁是劳动纠纷诉讼的前置程序,这也意味着劳务派遣劳动者需要支付更多的时间、交通误工等金钱成本才能维权。还有劳务派遣者参加工会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无法享受到工会会员才能享受到的中秋节发月饼等福利。

三、劳务派遣劳动者权益保障完善路径

要想完善对劳务派遣劳动者权益的保障,离不开法律法规完善、劳动者自身维权素质提升、政府监督管理加强、工会充分发挥维权作用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

(一)完善劳务派遣法律法规

在明确劳务派遣劳动者工伤、被第三人侵权或侵权第三人等各种情形下的责任承担主体,明确劳务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兜底连带承担责任,不易主要由劳务派遣单位或用人单位单方承担,但可允许劳务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内部约定各自承担的比例。可以完善立法,要求劳务派遣单位在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劳务派遣许可证的同时,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或预付金,避免或减少劳动者工资拖欠及工伤等各类事件因责任主体不明或推卸责任遭受损失,劳动监察部门还要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的日常检查并加强法律宣传。

(二)完善劳动合同及劳务派遣协议示范文本,明确用人单位保障工作条件责任

尤其是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单位,要出台专门的文件明确劳务派遣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内容及其工作所需要配合或支持的部门及人员,甚至还要明确到劳务派遣劳动者订书机等办公用品的申领,紧急情形下需要其他部门协助的申请程序,防止劳务派遣劳动者因身份“临时”而无法正常协调与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干部的业务关系,因推诿扯皮而影响劳务派遣劳动者工作效率。同时,派遣单位还要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用人单位加班费的标准并协调及时支付给劳动者。对于用人单位克扣劳动者加班费等薪金待遇的,派遣单位有义务予以解决并进行垫付。

(三)加强职业培训、心理辅导等,助力劳务派遣劳动者职业发展规划

派遣单位不能仅把劳务派遣劳动者看做“赚钱的工具”,而是要从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把劳务派遣劳动者真正当做“自己人”和“宝贵财富”(品牌),可以利用工会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入职培训及日常培训,并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劳务派遣劳动者在职进修及考取各类相关资格证书。还要及时与用人单位协调,对于通过连续两次签订劳动合同、在同一家用人工作的劳动者,可以让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劳动者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否则有违劳务派遣的“临时性”即“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

(四)提升劳务派遣劳动者的法律知识水平与依法维权能力

权利往往是要靠自己争取,劳务派遣劳动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书籍等提升自己的法律知识,并在工作中注意收集保存劳动合同原件及关于劳动时间(含加班)、劳动条件、工资发放及保险缴纳等各类证据,依法通过工会调解、劳动仲裁直至诉讼解决劳动纠纷,而避免采用越级上访甚至“跳楼”等极端非理性方式维权。劳务派遣单位还有依法及时成立工会组织并保障劳务派遣劳动者参加工会的权利,通过组织业务竞赛、中秋晚会等活动增强劳动者的团结,缓解工作压力。

(黄颖单位为海南省儋州市雅星镇人民政府;黄荟单位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刘蓓单位为海南省儋州市人民检察院雅星检察室)

[作者简介:黄颖(1989―),女,广东信宜人,专科,毕业于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海南省儋州市雅星镇人民政府统计办公室职员,研究方向:法哲学。黄荟(1997―),女,广东信宜人,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英语本科在读,共青团员,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刘蓓(1987―),男,山东龙口人,山东中医药大学法学学士,海南省儋州市人民检察院雅星检察室科员,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学。]

参考文献

劳动保障研究范文4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

1998年教育部正式增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并将该专业设置为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016年底,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达160多所,其中有78所设置了硕士点。在教育创新与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2016年教育部出台文件强调,要推动和支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解决实践教学比较薄弱问题。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再次强调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民生之基,其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是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情况如何?正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1文献综述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有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实践教学现状,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存在制度上重科研轻教学,培养方案上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还存在学分占比低,课程设置层次模糊,课程内容可操作性差、学生参与积极性低等问题;二是研究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有学者认为依托校外基地实施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还有学者提出从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来构建;三是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实施“分层次、多门类、重特色”的LMP改革策略,或者从实习的内容、地点、方式、时间等方面进行改革。已有的学者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所院校的培养方案对该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分析,而本文以区域、类型、层次不同的22所院校的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为样本进行分析更具普遍性。

2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前者以课堂为主,后者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个活动空间,教学形式与教学目的也更多样化。该专业的实践教学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为避免此种分类方法存在内容交叉现象,本文将其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问题研讨、课题探究组成的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综合性问题探究、职业实践组成的专业实践;小社会实践、大社会实践组成的社会实践。通过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整理出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160多所高校名单,通过随机抽样选取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河海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贵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济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甘肃政法学院、湖北经济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2所高校。以高校官方网站为查询平台,收集到该专业培养方案22个,包含实践课程371项,时间截至到2017年3月。最后将以上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部分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将各个实践课程进行归类,并对其所占学分进行汇总(如表1所示)。

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从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对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3.1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本专业某课程的理论知识理解,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施的有实践特征的教学方式,包括实验教学、问题研讨、课题探究。3.1.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实验室,实施的具有设计性、综合性的教学形式。通过对22个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实验教学主要分布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总学分达到了154.8分,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①信息技术课,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程序设计、HTML与XML语言等;②软件学习课,如统计分析软件、社会保障管理软件应用、企业资源规划等;③素质教育课,主要是以身体素质教育为主进行的军事训练;东南大学对内科学、解剖学、传染病学实施实验教学,这可能与该校社保专业立足于医学特色有关。22所高校中18所学校为信息技术课、软件学习课、素质教育课安排了实验教学,可见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身体素质。3.1.2问题研讨问题研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教学形式,通过老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目前只有东南大学和河海大学在培养方案中安排了问题研讨形式的实践教学,该种形式教学的总学分较低,仅38.7学分,课程达37门,其中34门来源于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整个专业实践教学达66.2学分,问题辩论形式教学31.分,几乎占整个实践教学的一半,可见东南大学比较重视此种形式的教学。对培养方案进一步分析发现,34门课程里,医学课程9.6学分、专业课程分、经济学课程6.8学分、剩于课程6.5学分,进一步体现了东南大学社保专业的医学特色。3.1.3课题探究课题探究是指打破课内课外限制,以布置小课题的形式,让同学们在课下自主进行课题研究的教学形式,有17所学校安排了课程探究形式的课程实践,学分达到了119.4,思想教育、心理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类课程约占到了一半,达65.7学分,其次为专业课(33学分)。3.2专业实践教学。3.2.1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最常见的实践教学形式,指通过对学生进行该专业的综合性训练,使其更加了解该专业的社会适应范围、适应程度及适应条件。22所高校中,有19所高校将专业实习纳入到了培养方案中,主要对专业实习的学分设置、时间安排做了规定,专业实习学分设置从2分到10分不等,平均在4分左右,总学分达113分。学分较低的有武汉大学(2分)、首都师范大学(2分),学分设置较高的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0分)、东南大学(9分)。专业实习的时间安排上,以七八学期为主。其中东南大学在安排了第四学期在医院为期8周的医学临床实践和第八学期在商业保险公司及社保经办机构为期12周的实践;南京农业大学和贵州大学也安排了两次实习,其他学校均只安排了一次实习。3.2.2综合性问题探究综合性问题探究,与课程实践中的课题研究不同,它打破了课程限制,是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中多个课程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几乎所有的高校在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综合性问题探究实践教学,总学分达到了208.5分,从形式上来看,以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为主,学分达185.5分,其他形式为辅,科研训练(14分)、读书报告(6分)、创业就业教育(2分)、讲座(1分)。3.2.3职业实践职业实践是以职业模拟或者现场参与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事的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做好入职准备。相对于专业实习侧重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职业实践更关注学生对岗位的适应。22所高校中,只有8所学校开展了职业实践,总学分仅有19分,主要在第三学期以后开展,就其形式来看,包括认知实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社会保障仿真实训、专业综合能力测试四种形式。3.3社会实践教学。3.3.1小社会实践教学小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类似于社团活动的形式在课外进行的跨学科交流、课题研究等活动。将小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配置学分的院校只有4所,即中南大学实施的集中研学、自主选修实践课,东南大学实施的课外实践,贵州大学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施的学科竞赛,中南民族大学实施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实习、社会保障教学实习。青年政治学院虽然在培养方案中将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科技活动等纳入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并未对其进行学分配置,目前仅有的4所学校的小社会实践学分总计15分。3.3.2大社会实践教学大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校外,通过社区服务、实地访谈、调查研究等形式以获取实践经验、了解社会现实。将大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的学校有16所,学分总计44.5,根据学校不同,实践教学分布在整个大学期间,从形式上来看,以社会调查为主,兼具社会服务、创新实践形式。

4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4.1社会实践环节薄弱。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上看,总学分712.9分,课程实践教学(312.分)占44%,专业实践教学(340.5学分)占48%,社会实践教学(59.5学分)仅占8%,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基本上构成了整个教学体系,课程实践是围绕某一课程展开的,其内容比较局限,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是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而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在学分设置上还不到整个实践体系的十分之一。4.2问题研讨、职业实践、小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关注度低。问题研讨形式利于学生参与实践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2所高校中仅有两所将其纳入了培养方案。职业实践为学生踏入社会提供一个缓冲期,此环节十分关键,其总学分仅有19分,占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不到3%,课外实践形式的小社会实践也仅占到2%,只有4所院校将其纳入培养方案和学分制度。4.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现有的培养方案中综合性实践教学形式表现为论文、科研训练、读书报告、讲座四种,整个综合性问题探究实践教学形式中,以论文形式实施的占到了89%,其他的形式仅占到了11%的比例,可见当前高校在实施实践教学时,仍然以传统的方式为主,较少运用其他形式。小社会实践上,目前的培养方案也只体现了教学实习、学科竞赛、集中研学三种形式。4.4实践教学规划有待完善。目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规划内容较少,仅对实践教学的学分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实践教学持续时间上,多以学时或周为单位,社会实践的内容、考核方式上只有南京审计大学做了相关规定。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实践空间复杂,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利于实践教学的推行。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由经验到反思的过程,所以考评环节也应纳入在内。

5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

5.1加强社会实践环节。适当缩小课程实践环节,发掘各方面可用资源,盘活校内外闲置资源,促进增加课外实践和校外实践环节。相对于大社会实践,小社会实践以校内为活动空间,更利于教学的开展,高校应当予以重视,积极开展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创业设计等文化交流活动,并将其纳入学分制度。5.2充分发挥各形式实践教学优势运用问题研讨实践教学形式的优势,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实践环节能够让同学们提前了解职场环境,明确就业方向,学校可以增加应聘技巧、职场模拟、职业规划等课程。此外,高校还应当在立足于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实践教学模式。5.3完善实践教学实施规划。仅对学分和时间上的规划难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对实践教学的环节、方法、支持策略、考评方式进行单独制定,并通过官网、通知等形式让学生们提前知晓,做好充分的准备,进一步提高实践效果。

作者:黄瑞芹 龙双玉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凌莉,张文健.地方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视界,2016(1)

2邵文娟,马瑄,刘媛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J].中国市场,2014(6)

3季璐,李放.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4(6)

4周慧文.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30)

5李文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3)

劳动保障研究范文5

【关键词】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考试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96-02

教育是一国之本,与时俱进的教育制度将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推动国家的快速建设与发展。在充满变革的时代,高等教育必须要适时改革。近年来,我国高校评估制度中一个重要项目――考试模式(考试方法、试题类型、试卷评价等)已经越来越引起高校教学改革的关注,考试是“教”和“学”的指挥棒,如何改革考试模式,用更客观、合理、综合的方式考核评价学生,验证教学成果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学发展中不断关注的问题。

我国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设立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毕业生可参加社会学、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法律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考试,继续深造,或在相关领域就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已逐步趋于成熟,但在个别开设较晚的院校仍处于发展建设中。本研究所涉及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仅开设六年多的时间,作为一项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专业在短短的六年时间内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课程的建设已逐渐完善,但我们发现随着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及高校评估体系的完善,考试模式作为考察教学成效和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手段已经凸显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研究则对J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进行无结构式访谈,对目前正在广泛运用的考试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求解决的思路,以期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推动更为合理的考试模式的改革做出努力。

一、考试模式的现状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检查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主要形式,也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方法。它可以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评定学生成绩的主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试对教学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使学生明了学习的差距,自动调节学习方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亦可通过考试了解教学效果,调节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则不仅不利于教学,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阻碍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

本研究把与考试相关的考试方法、考试形式、试卷设计、成绩评定方法及考试风气这一整套环节界定为考试模式,对考试模式所涉及的每个环节做了不同的探悉。调查发现,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考试模式和诸多文科类专业的考试模式现状均呈现出以下一些共性:

1.考试形式较为单一,重记忆、轻创新。

综观诸多文科类专业的考试基本都是闭卷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情况。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考试目前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均实行闭卷考试,只有全校的部分通选课程实行开卷考试。且诸多专业课程的考试题型均存在大体雷同的现象,即基本题型为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考试形式近年来没有多大的改观,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基本考察的还是课本和笔记中死记硬背的东西,且考试前老师也会指点一下,因此,考试基本不用担心,临阵磨枪应该没有问题,这样的想法影响了几届的学生。为了考试及格,学生们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重蹈“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就忘记”的覆辙。这种考试形式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太用功,考试临时抱佛脚,却照拿高分、奖学金的现象,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能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实力。

2.考试仍存在自主命题、自主阅卷的现象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考试大部分仍采取上课教师自主命题、自主阅卷的方式,即使有部分课程实行了流水阅卷的方式,但基本还是教师自主命题的现状,即使多位教师承担同一门课程,也很少做到原则上的教考分离。有许多教师坦言,试题每年的变化不是很大,因为教材是固定的,且基本知识点也是稳定的,因此,试题的内容也只是在已有的A卷或B卷进行适当调整即可。而有效的教考分离必须在有课程组的前提下才能较好落实,但现状却几乎是每位老师守着自己的一、两门课程,必然会出现自主命题、自主阅卷的现象。我们深深感到考试方法的改革必然要触动师资队伍的整合和建设。

3.考试试卷设计不够合理

考试试卷的设计不仅包括题型的数量、类型,还包括各题的分值,题目设计的合理性,是否涵盖所学基本知识点。在对试卷的调查分析中发现仍有一些教师在试卷设计上做得不够完善,例如一份包含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四种基本题型的试卷,各题分值的设计不够合理,填空总分为30分,论述题总分近40分,仅此两道大题就占了卷面总分的近70%,而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这两个较为重要的大题却只占了30%左右的分数,且题目的设计也并没有涉猎课程所学的基本知识点,并不能较好地反映学习效果。

4.考试成绩的评定方法不够客观

近年来,学校在考试成绩的合理性上已经有了较大改善,由以往的试卷成绩为总成绩的规定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重,且平时成绩的比重由教师自己裁定。因此,就出现有的课程的平时成绩为20%,有的为30%,而通选课的平时成绩可以达到50%左右。这种改革的初衷是为了综合衡量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试卷成绩,从而给学生一个更为合理的分数。但这种考核的结果也增加了教师给分的灵活性,特别是平时成绩的评定,教师的自主性最大。调查中发现,平时成绩的规定项目中包含课堂提问、纪律情况、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但有个别教师的平时成绩实际只包括出勤和课堂表现,而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是无法准确评价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的,于是平时成绩的评定就可能有许多是折中的分数,给老师留下好印象且表现积极的学生可能平时成绩会更高些,而有些不善言谈、默默无闻的学生成绩可能不会突出。当然有些宽容的老师把学生的平时成绩都打到90分以上,以备在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时可以提高一下总评成绩,但这样的结果又使学生之间没有拉开适当的差距,还是不能较为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学习差别。

5.考风、考纪不够严格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越来越多的特长生进入高校,高校学生的构成也日趋复杂,近年来高校考试中作弊的现象层出不穷,虽然学校越来越重视考风考纪,但仍存在个别教师不能严格执行考纪,个别学生违反考纪的现象,从而助长了学生的不良风气,对考试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通过拖人情、找关系,多门课程重修,最后也能顺利毕业。这种不良的风气和现象阻碍了高校的正常发展,也导致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健康的考试情绪。

二、现有考试模式形成的原因

目前J大学现有考试模式的特点是较为稳定、创新性不强,它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1.与考试相关的课程建设未完善

高校普遍存在的自主命题和自主阅卷方式主要是课程建设的不完善所导致的。专业建设中一直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组,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工作还不充分,导致老师各行其是,各授其课,各负其责,没有形成课程间较好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甚至各门课程间相似的内容还出现重复讲授、重复考试的现象。

2.教师的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欠缺

在考试成绩评定和考风考纪问题中教师的责任是首要的。由于个别教师带有个人情绪,掺杂私人感情,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评定考试成绩,而导致成绩评定中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同时,在每学期的监考中也有个别教师始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在考场常常还是会出现教师聊天、睡觉、视而不见的现象,这必然助长了学生做弊的倾向。

3.学校的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备

高校考试模式虽然在教育部对本科教育评估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改进,但改革的效果也是需要评估和监督的。而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诸多的改革并没有触动根本,甚至只是改了一下形式,例如,考试要求流水阅卷,真正履行的教师只是在阅卷人一栏签了流水的名,阅卷的还是授课教师本人,学院也没有人会去监督,这样的结果无异于让改革流于形式。

三、考试模式改革的尝试

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必须要对现有的教育模式和考试模式进行全面、根本性的改革,要提倡以创新为主,全面地推进考试模式的改革。考试模式改革的目的是要让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培养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在考试模式改革中可以尝试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1.加强课程组的建设,改革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

高校院系的发展必须要走重点突出、合作共进的协作发展之路。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需要教师间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快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各院系应结合专业的发展和开设的课程逐步建立完备的课程组。课程组应由专业相近、课程同类、研究方向一致的教师构成,每门课程至少应由两名教师讲授,这样既便于课程的建设和协调,又便于考试方法的改革。课程组教师需经常对课程内容进行沟通,对考试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完善。例如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可以采取开卷或闭卷的考试方法,适当区分考试和考查的课程,对部分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的课程可以逐步实行灵活的考查方式,突破以往大部分课程均实行试卷考核的方式,可以尝试以论文或实地研究的考查方式考核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实用型的创新性人才。

此外,考试内容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传统的考试内容更多突出的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创新性不强,也间接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因此,改革后的考试内容应当强调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考试所涉及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在老师所讲过的基本知识点,而应突出对基本知识点和基本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平时的授课中就应当给学生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和启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考试中可以逐步渗透此类的题型,让学生不断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培养创新精神。

2.逐步建立完备的试题库,完善考试成绩的评定方法。

一门成熟的课程必然拥有较完备的试题库和较为成熟的考试方法。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和课程的衔接还不够成熟,因此,诸多课程还没有建立成熟的试题库。以致于出现教师临考前紧张出题的现象,也造成个别试卷不够规范,分值有误的问题。为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各门课程的教师应逐步完善所授课程的考试试题库,最少应有20套左右的试题库,以备考试前调用。也能使学生复习有方。

考试成绩的评定也是考试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调查显示,90%的学生仍是非常重视考试成绩的,一方面是为了得到奖学金,另一方面也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因此,教师作为成绩的评定者必须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成绩评定。在对考试试卷评定时要认真对待每位同学的每道试题,不要轻易加减分,每份试卷一定要认真复核一遍。同时,对不同的课程要设计好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比例分值。通选课的平时成绩可以更高些,而专业课的平时成绩则不能超过30%,且平时成绩的组成应细分为不同的方面,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纪律等。对平时成绩的评定也应尽量客观,诸多同学认为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更深入的了解学生,才能更公正地评价学生。

劳动保障研究范文6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模拟实验室;实践基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新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门人才为己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1]为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近年来,一些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等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仍然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社会需求,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广西地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起步较晚,2005年,广西财经学院财政系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成为目前广西地区唯一的开设此专业的本科院校。自专业开设以来,我们一直都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探讨和研究。

一、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情况

广西财经学院是从原来的专科院校合并而成的新的本科院校,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有财政实验室、税收实验室,还有一些会计、证券操作模拟等ERP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广西财经学院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外实践让学生自己到相关单位实习,或者是参观观摩相关部门的工作过程或流程,校内实践一般是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自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设立起,我们就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本院实践教学的优势来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以期在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操作方面建立自己的专业优势。

按照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校4年需要修满16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32学分,实践课程28学分。其中实践课程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5个学分,全校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块二23个学分,除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外,各专业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开设哪些实践实习课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开设的实践课程有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业务实习、行政管理业务实习、社会救济业务实习、社保基金投资综合实验、社会调查。这些课程有的是校内实践课程,有的需要学生到校外相关单位和部门去实习,但大部分是校内实践课程,需要学生在校内进行。

与其它高校相比,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高,实践课程门类较多,基本围绕着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工作需要以及学生就业需求来进行,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践相结合,实践课程体系初步建成。

二、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1.偏重理论课程,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赋予实践课程相当大的比重,但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很难一下子改变。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仍将重心放在理论的传授上,忽视了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2]虽然学校也一再强调实践性教学,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的内容、深度、方法还比较欠缺,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也流于形式,不能够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学校对于课酬的设计也明显地偏向理论课程,从事实践教学的课酬偏低,实践课程的报酬只有理论课程的80%,使得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缺乏积极性,很难把实践课程提高到理论课程一样的高度来对待。

2.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规划和研究。自2005年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来,我们一直在对实践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但是由于本专业的建设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所以课程设置没有一个基本的依据,随意性较大,往往是借鉴区外其他高校实践课程设置的经验,或者是觉得哪门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就业或者便于开设就开哪门课程,造成了实践课程设置较混乱,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与规划。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各自为战,很多时候仅仅是为了应付差事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选取过多依附于某门理论课或现有教材,缺乏实际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内容,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上比较随意,使得各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无法衔接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

3.实践课程的教学条件滞后。近年来,广西财经学院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力度,增设了一些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实践教学的条件逐渐改善,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没有太大改善,滞后于实际需求。学校对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实训软件的开发引进重视不够,以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模拟实验室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当然这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在国内其他高校没有先例,对于建立什么样的实验室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实际经验供借鉴和参考。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训软件建设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实训软件往往偏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缺乏专业特色。[4]

4.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水平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专业建设时间短,广西财经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力量比较薄弱。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师多是最近引进的硕士研究生,教师整体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并且这些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就进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际部门的工作经历,自身操作能力不强。可以说,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难以适应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

5.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目前,广西财经学院已经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对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效果的评估等往往没有相应的制度作支撑,在管理方面较主观、随意[1],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使得原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5]。比如考核环节,实践课程一般重参与而不注重考核,往往是只要学生参与实践过程,按规定填写相关表格就可以通过,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性差,以学分为目的,能力未见提高,实习流于形式。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当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经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但是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少、种类单一、接收能力有限。我们的实践教学基地多是街道、社区居委会,因为街道、居委会工作任务繁杂,对学生接受度高而且接受能力强,但是学生普遍对这类实习基地不感兴趣,觉得社区的工作比较繁琐并且对本专业没有太大的实践价值,他们一般对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比较感兴趣,但是学校目前还没有与这些部门建立稳定的关系,并且这些部门的工作涉及到民生问题,很难让大批学生直接到这些部门去实践。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实习基地建设没有取得实质的进展,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三、加强实践课程建设的建议

1.建立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两层意思,内容涉及到劳动经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安全与劳动卫生等众多领域,如果每个方向都开设一些课程,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培养模式,只能使学生无所适从,专业没有特色。因此,必须根据院校的特色和优势选择一两个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并根据此方向设置相关的实践课程,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特色。

根据广西财经学院的优势和特点,我们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的发展应该突出两个重点:社会保险和员工福利。这两个方向的社会认同度高,社会需求也比较直接。社会保险作为一个特色方向,主要是适应社会保障主体多元化趋势的需要,特别是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应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懂商业保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这一方向可以开设社会保险职位模拟实习实训课程,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与生育保险等各种业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会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软件操作模拟实习等。[6]员工福利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主要是考虑到毕业生大多进入企业从事微观的行政人事工作,加强这一方向的培训便于学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员工福利的筹划和设计、员工社会保险的管理等工作。可以开设劳动力计划与招聘职位模拟实习、工资福利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劳动力培训职位模拟实习、绩效考评职位模拟实习等加强这一领域的锻炼。

2.建立模拟实验室。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业务工作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为此,我们要建立社会保障业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操作的全过程。首先,要建立社会保险业务模拟实验室,通过引进相关教学软件,模拟和实验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社会保险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费用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操作,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实际操作。其次,建立企事业员工福利管理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进行劳动力计划、招聘、工资福利管理、劳动力培训、绩效考评等职位的工作。此外,建立劳动关系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组织本专业学生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使他们可以正确处理劳动关系争议[7]。

3.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使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增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实践教学基地可以直接接纳学生在相关机构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8]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完成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活动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必要的服务。为此,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以及社会保障局等实际工作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种类和数量,与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单位和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其列为实践教学基地,定期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前往实习和见习。

4.加强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建设。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要求较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首先,加强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骨干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进入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或企业开展科研立项、管理咨询等活动,提高其业务能力。其次,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各种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或兼职授课教师,建设专兼职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9]此外,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标准,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报酬,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完善实践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实践过程管理,使实践教学逐步成熟和完善。每学期由专业教研室确定实践课程的门类和开设实践课程的班级,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指导教师负责具体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单位或实验室的落实、实践过程的日常管理,指导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成绩考核阶段,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日常表现、实习报告质量等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实践教学结束后,进行实践评估和反馈,根据实践情况,结合学生的意见,由指导教师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方法、改进措施等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荣丽,陈淑君.分类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218-219.

[2] 刘苇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初探[J].科教纵横,2008,(11):232-233.

[3] 陈淑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分类化”管理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168-170.

[4] 刘苇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初探[J].科教纵横,2008,(11):232-233.

[5] 李艳波,刘松先.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的主体性教学活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6):68.

[6] 陈建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09,(29):219-220.

[7] 蒋蔷.普通本科教育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J].科教文汇,200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