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园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园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园计划

农业产业园计划范文1

像富民合作社这样由农村党员领办创办的农业公司、基地、协会、合作社等新经济组织枣阳目前有160多家。

为应对市场变化对农业的冲击和影响,推动农业经营的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努力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鼓励下,今日光武故里枣阳,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办组建的新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在这些新经济组织的辐射带动下,枣阳农村形成了粮食加工、水果、种植、养殖四大特色支柱产业,网络农户15万多户,实现销售上亿元,户平增收500多元,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致富了群众。

创办一个龙头公司,激活一大支柱产业

10月中旬,中央电视台农村频道节目组来到枣阳市新市镇,对农村青年党员李堂国创办鑫泰养殖公司带领群众致富的先进事迹进行采访拍摄。李堂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能人,是带领群众致富的知心人。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特殊的让群众放心的经营模式。为打消群众跟着公司干的疑虑,他探索建立了“风险补偿金”制度,每年从自己公司提取8%的销售利润作为“风险补偿金”,向公司网络农户作出“户养一头猪,增收一百元”的具体承诺。若因市场因素导致农户饲养一头牲猪的利润不足100元时,公司用“风险补偿金”为农户补齐差额。今年,牲猪患蓝耳病期间,公司一度拿出10多万元为网络农户补足差额,消除了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养猪产业的兴起,还带动了当地100多农户成为养牛、养羊专业户。在李堂国的带动下,牲畜养殖已经成为新市镇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正所谓一家龙头公司撬动了一个支柱产业。

在枣阳琚湾镇,农民群众的首要致富项目是种植棉花,这里棉花常年种植面积在4万亩以上,年棉花总产量近6万担。棉花产业之所以如此受到群众青睐,要得益于当地的棉花公司。据了解,由党员带头创办的棉花加工企业有46家,他们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种植棉花的热情。在这些龙头公司的带动下,目前该镇已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纺织、织布、服装等一条龙棉花生产加工格局,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加工经营集散地。

2006年琚湾镇各类棉花企业资产总额已达1.5亿元以上,从业人员1.2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达4.2亿元,营业收入达4.3亿元,整个棉花产业使农民人均增收达500元,棉花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领办一个专业协会,形成一地特色经济

枣阳市七方镇的花园、王岗、张桥等村紧临316国道,交通便利,群众素有种植西瓜的传统。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沿袭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有限,常常出现突遇自然灾害颗粒无收或种出的西瓜没有销路而蒙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于是,一场农村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变革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鼓励下开始了。张业平、张德立等一批有知识、有远见的农民党员率先成立了8家西瓜协会。协会提供从西瓜育苗、田间管理技术培训指导到农资供应、西瓜销售的全程服务。根据协会网络范围,同时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在协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协会的带动下,七方镇的西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达到了7万多亩,并延伸到杨当、太平、琚湾、环城、南城、蔡阳、罗岗、环城等周边地区,10万多群众从中受益,成为了当地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今年,西瓜经销公司以赊账的方式向瓜农提供价值15000余元的优质瓜苗,主动向部分困难瓜农免费供应瓜苗10万多株。仅七方镇西瓜产量就突破25万吨,总收入达1.2亿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30元。

如今,每到夏季,40华里316国道成为西瓜销售长廊,来自全国各地的西瓜运输车辆络绎不绝,好一派辉弘气势,好一道亮丽风景。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效益在协会的组织带动下展露无余。

种植甘蔗是枣阳市吴店镇农民群众的特色经济项目,在该镇沈畈村甘蔗协会,我们见到了快人快语的协会会长——该村无职党员黄明军。黄明军告诉我们,为解决大家分散种植,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的问题,他带领当地25名甘蔗产销大户入股30万元组建了这家民间协会。协会集“品种引进、种植、管理、销售”于一体,对蔗农承诺六包服务,即包提供种苗、包种植技术、包产量、包销售、包保护价格、包经济效益,引导农民进行规模生产,自主进入市场大流通,带领方圆群众共同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如今黄明军的事业蒸蒸日上,正如他种的甘蔗一样节节甜。甘蔗协会辐射面积已由吴店镇境内延伸到周边的平林、梁集、熊集、清潭及襄阳直至山西、河南等地,拥有甘蔗种植户15000余户,群众亩平增收1000元以上。在带领群众致富,使群众增收的同时,他也让党旗增辉。2005年,他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先进事迹得到了省委的肯定,在全省先进性教育总结表彰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兴办一个经济实体,带动一方群众致富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枣阳市王城镇李桥村千亩葱葱绿绿的板栗园挂满了硕果。正在加工包装的村民欣喜地告诉我们:这已是他们收获的第8个秋季了。

带领群众种板栗的,是该村党员何家明。1999年他从枣阳市委农村党员培训基地学成归来后,率先种起板栗并成立了板栗种植合作社。目前,李桥村板栗园已发展到1500多亩,参合农户300多户,户平增收1000多元。

改变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市场化组织程度,是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出路。而如何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呢?现实需要由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来承担这个组织者的角色。让我们再来看看鹿头僭农村党员周超、胡广顺创办的富民特种渔业合作社。

农业产业园计划范文2

产业化经济总量持续发展,骨干龙头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10%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区继能源、冶金之后第三大工业支柱产业。2012年,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发展到1849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有9家。自治区100家非煤类重点企业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有27家。截至2012年底,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达到45件。

主导产业多元发展,区域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特色新兴产业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乳产业保持全国领先;绒毛产业是内蒙古的优势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粮油产业地位日益提升,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和发展亮点;马铃薯、饲草料及特色等新兴产业正在迅速成长。全区形成年加工转化粮油1400万t、牛奶900万吨、肉类200万t、羊绒2万t、马铃薯360万t的生产能力,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不断增强,综合加工率达到54.8%。

产业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区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比重达到70%,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45.9%,初步形成了牛奶、山羊绒、肉牛、肉羊、玉米、马铃薯等10个产业带。原料基地的生产、储备和供应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呼伦贝尔岭东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通辽市科尔沁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农产品加工园区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呼和浩特市乳品产业基地、通辽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被自治区政府命名为自治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农业产业园计划范文3

关键词:规划设计;旅游策划;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把休闲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画、摄、购,在满足人们精神物质需求的同时,为项目举办方和项目所在地农民创造经济收益。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每个观光农业项目也必须经过旅游产品的科学策划,即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创意形成、创意筛选、市场定位、概念形成和市场可行性分析后,结合项目实际可利用的旅游资源,确定客源可靠、市场欢迎、经济可行的旅游产品体系。

1 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策划的基本原则

1.1 市场先导的原则

观光农业旅游产品也就是一个观光农业项目可以提供给潜在顾客的旅游项目。产品的选择和设计,必须以市场为先导,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正确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锁定某个特定的、特征清晰的、能成为我们所设计产品的购买主力的重度消费群。

1.2 差异性原则

旅游消费是旅游者用脚投票的过程,一个成功的观光农业项目,其旅游产品必须与其他旅游产业、周边其他观光农业旅游产品之间形成显著的差异,避免或干扰特定客户群进行同类产品的简单的价格类比。

1.3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游客而言,能用更少的价格买到更多的体验和幸福感,二是对项目建设者以及项目所在地农民而言,能用更少的投入,卖出更高的价格。

2 重庆市生态农业示范区旅游产品设计

重庆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地处重庆市南川区西北部,包括大观镇、黎香湖镇、河图乡等五个乡镇,幅员面积2.45万hm2。根据《重庆市(南川区)生态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基地产业功能定位为以花卉苗木研发、种植、销售为主导,同时兼顾乡村度假旅游、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衍生产业。

2.1 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基地紧邻重庆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大观高速出口离重庆主城仅半小时车程。区位交通条件优越,地形舒缓适宜,土地资源丰富且价廉,气候宜人,自然资源较丰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是示范区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最大优势。

示范区发展观光农业的最大劣势在于,重庆市范围内已经有了北碚区静观、巴南区界石和南泉、九龙坡区白市驿、江北区铁山坪等多个观光农业的产业集群,且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整个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示范区作为一个后来者,面临巨大的行业竞争压力。

2.2 旅游客源分析

项目客户群主要定位为城市中高收入阶层,以自驾游为主。客源分为三个级次:一级市场包括重庆主城、南川、涪陵、武隆、綦江、万盛,本级市场位于基地周边地区,而且基地与上述地区的距离都在0.5~2小时车程之内。二级市场包括成都、遵义、贵阳、长沙其他城市,二级市场是未来花木基地的潜力市场。三级市场包括花木基地的三级市场是除一级、二级市场以外国内其他省份及海外市场。

2.3 旅游产品主题

主题是一个产品的灵魂,旅游产品的主题要明确、新颖,项目策划者要在差异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掘项目所具有的自然特色、人文底蕴乃至科技含量,吸引旅游者的眼球。在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四个主题:①律动山田:强调大地艺术的韵律,区别于城市的田园风光;②花香小镇:强调乡土的秀、巧、美,亲切的小镇风情;③碧林幽海:强调园区的整体的生态优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④多彩心城:强调示范区花木基地所具有的色彩斑斓特质,及本案对周边发展的带动。

2.4 旅游产品设计

基地内景点主要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打造与利用进行设置。规划围绕旅游的六大元素(吃、住、行、游、娱、购)的挖掘,分别设置各种旅游项目。

2.4.1 元素之一:吃。打造生态田园景观的规划区主要以农家餐饮和鲜花菜为主。品尝特色农家餐饮是了解农家文化重要的项目之一,该餐饮主要以“绿色、无公害”为主题,选用农家无公害蔬菜和绿色动物肉制品为材料,如野地种植的蔬菜、野地圈养的鸡、鸭、鱼等,烹饪时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味,使游客通过品尝该农家菜的新鲜和美味后,感受农家的气氛,放松心情,享受农家的自然与纯朴。

以花入馔,中国早已有之。清代的《群芳谱》里列举了58种花卉的食法,鲜花成为美食家的佳肴。花朵中大多富含淀粉、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而且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锌、铁、钾等微量元素,对人体有独特的营养、美容和医疗价值。示范区可结合规划区内种植的特色花卉,打造具有自然风味、色香味俱全的鲜花菜。

2.4.2 元素之二:住。综合考虑不同游客的不同目的,将在此居住的人群分为长期居住、中期居住、短期居住3类。

长期居住主要指当地居住的居民。考虑其就业需求,策划开设农家客栈、栽种花卉、农家体验、后勤服务、特色商品买卖、农家特色餐饮、便民超市等项目。

中期居住主要指来此进行度假、疗养的游客。游客可通过花艺文化体验,了解花卉文化。同时在农家生活,将各种农家体验项目融合,丰富项目种类,使游客也能体验一系列农村生活。不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也从身体及心理上完成从城市生活到农家生活的转变,进而得到全身心的彻底放松。其居住场所有乡村度假酒店、生态农庄等。

短期居住对象主要为来此进行休闲旅游、农家生活体验,以求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游客。其居住场所有旅游接待酒店、农家客栈等。短期居住游客一般为几日之内,可策划花艺文化体验、农家生活体验、游客互动活动等项目,帮助游客达到其旅游目的。

2.4.3 元素之三:行。通过对规划区内主要交通干道的花木主题设计,分别以“玉棠大道”、“吉祥路”、“浪漫路”和“幸福路”突出“一路一色”的理念。

登山道路上通过对各种花卉类雕塑的设置,形成特色鲜明、充满趣味性的游览步道。

2.4.4 元素之四:游。以游客旅游在游览过程中的观光、参与、体验等方式为基础,设置各种主题花果园、农家活动、农耕活动等。

水果采摘园通过利用现状山体栽种各类适合当地生长的水果,游客通过采摘、品尝达到趣味性的心理感受。

农家生活体验区主要位于新型农村社区内。社区内通过设置各种具有农家生活代表性的场景吸引游客,如:绿色蔬菜采摘、瓜果采摘、农耕文化体验、农家餐饮、传统纺织学习、陶艺体验、手工刺绣学习、农家烹饪、包饺子、农家粽子包扎、篝火狂欢、野外烧烤、婚礼体验、拓展训练、垂钓、采茶体验、品茶等。游客通过与当地居民通过共同劳作体验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相区别的生活方式,达到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心里需求。

2.4.5 元素之五:购。结合花艺文化和农家文化为背景,将购物类项目从特色花卉产品、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两方面进行策划。充分利用基地种植的花木、形成的花卉艺术以及农家自制农产品,形成完整的特色物品买卖市场,使游客充分享受购物,放松身心。也可根据游客自身感受及心理需要,采取让游客自制花产品、农产品等并带走作为纪念品等策划手段以吸引旅游客源。

农业产业园计划范文4

摘 要:藁城市农业科技园以绿色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和种植为载体,通过新技术的孵化与示范辅射,建立起“科技园-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带动了藁城市绿色蔬菜的产业化发展。该园区的企业化经营运作,架起农业技术依托厂商通达农村、农户的桥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藁城市;农业科技园;技术创新与推广;绿色蔬菜;产业化经营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87-02

1 藁城市农业高科技园发展概况

河北省藁城市农业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是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由藁城市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筹资建立、企业化经营运作、以绿色蔬菜种植技术创新与推广为宗旨的一个农业科技园。科技园总面积10500亩,其中核心区500亩,示范区1万亩,辐射区50多万亩。到目前为止,科技园累计投资达2000多万元,拥有技术人员和园区工人26人,设有名特新蔬菜品种试验区、无公害设施蔬菜高效生产展示区、工厂化育苗区、科研培训中心等8大功能区,是河北省省级农业科技园和省级科普基地,2008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单位。

科技园建于1998年,前身是藁城市农业局良种示范场,具有一定的良种试验、示范经验和技术基础。该园以促进绿色蔬菜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引进100多个名特蔬菜新品种,研发十余项蔬菜种植新技术,按照“一定二约三健全”的模式建立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村和农业科技示范户网络,架起绿色蔬菜生产新技术通往农户的桥梁。在科技园的带动和示范下,2008年藁城市蔬菜产值占藁城市种植业总产值的60%。绿色蔬菜产业成为藁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渠道。

2 科技园带动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功能表现

科技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示范与推动作用。科技园带动藁城市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蔬菜生产新技术孵化功能,二是蔬菜生产新技术示范辅射功能,两种功能的衔接形成蔬菜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

2.1 蔬菜生产新技术孵化功能

科技园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的生产资源条件,从国内外科研单位、种子公司引进100多个新品种以及温湿度控制、生态栽培等多项新技术,经过试用筛选等一系列再开发过程,使之本地化、商品化,并在应用中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从而使之在本地区得以推广。

2.2 蔬菜生产新技术示范辐射功能

科技园主要通过技术成果示范展示来实现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通过技术的推广,不但可以推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还可以优化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

3 科技园带动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

科技园作为一家企业性质的农业技术组织,通过带动周边地区绿色蔬菜产业发展,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实现经济效益。科技园以新品种引进试种、新技术研发推广为基础,建立了优质蔬菜种苗育供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农户后顾之忧为目的,建立了绿色蔬菜产销体系;以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蔬菜种植效益为目的,建立了新技术研发推广体系;通过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进行生产,以三方合作共赢为目标,建立了“科技园+合作社+农户”的组织运行体系。如图1所示。

3.1 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建立“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运行机制

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抵御风险能力弱,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科技园组织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10余家,采取订单农业的形式借助合作社同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贯庄、落生村等蔬菜种植专业村,建立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作为新技术的提供者,科技园提供种苗培育,供应农资、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作为种植户的带头人,负责组织、联系种植户按技术质量标准进行蔬菜标准化生产;组织农户参加技术培训,接收农户的信息反馈并及时向科技园反馈。科技园根据反馈情况对农户进行针对性专门辅导,协同合作社对蔬菜成品质量检测,统一组织销售,从而形成“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绿色蔬菜产供销一体化产业化运作模式。

3.2 以新品种引进试种为基础,建立优质蔬菜种苗育供体系

在蔬菜生产中,育苗是一项关键环节,严格的技术条件限制使之存在很大风险。提高育苗质量,保障种苗供应,既是农户的需求,更是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的需要。科技园购置了专业育种设备,建立年供苗能力5000万株的自动化育苗车间和智能化育苗温室,根据农户需求对筛选出的品种进行育苗,通过专业合作社将以较低的价格将种苗销售给农户,组织统一种植。高优质蔬菜种苗育供体系保证了绿色蔬菜产业化生产的进行。

3.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绿色蔬菜产销体系

科技园将产品定位于优质无公害绿色蔬菜,并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碧青”品牌商标,认证多种国家级绿色蔬菜品种,按照品牌化标准组织种植。为保证绿色蔬菜生产,科技园规定严格的种植技术标准并统一为农户编码,保证蔬菜生产质量。

为了顺畅外销,科技园同种植户签订风险和回收协议,建立了年收购加工能力超过10万吨的物流配送中心,按照严格的质量标准检测回收蔬菜,合格的统一加工包装、冠以“碧青”商标,销往国内外鲜菜市场、国内大城市的超市、绿色蔬菜专营店、酒店、单位食堂等处。

3.4 以提高蔬菜种植效益为目的,建立新技术研发推广体系

科技园建设有560的组培科研中心,拥有多名中、高级农业技师。根据市场和潜在的需求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技园自行开发出多项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并先后承担完成了省市科技部门的多项技术项目。

科技园将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给农户,在解决种植的风险的前提下由农户自愿种植;同专业合作社建立“蔬菜技术传播站”,组建专家团队做长期指导和短期培训,并及时接收农户信息反馈、回应反馈并做跟踪技术指导;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培育“农民专家”实现技术辐射。通过专家团队辅导、“农民专家”的技术辐射以及多种媒体的技术宣传形式实现新技术的推广扩散。

4 科技园带动绿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绩效评价

科技园通过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更加显著。

4.1 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科技园通过引进新品种,开发种植新技术,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农业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在科技园的带动辐射下,当地建成多个设施蔬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科技园的种苗销售收入每年可达150万元,蔬菜种植户年人均年纯收入可达1.5万元,实现经济利益上的共赢。

4.2 推广种植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科技园和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开发与推广,科技园重点推广的十大蔬菜种植技术得到周边农户广泛认同和应用。仅其中的“节水一体化”技术,就可以节约灌溉用电量55-60%、综合劳力90%,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提高蔬菜产品品质。

4.3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型农民

科技园组建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民田间学校,打破当地农业的传统格局,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机制,搭建科技与市场、企业、农户相连接的桥梁,使得农民的经营理念、管理意识、技术应用水平都得以提高。

4.4 形成产业化农业布局,扩大就业

在“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运行体系中,科技园、专业合作社、农户、物流公司共同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的绿色蔬菜产业链,创造出新的职位需求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拓宽周边农民的就业渠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

5 启示与建议

5.1 启示

(1)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引入私人资本,通过民营化途径做好惠农事业。农科技园的发展经验表明,农业技术的推广路径可以由强硬性的行政命令转变为私人资本作为示范点示范推广,这样既能有效实现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也为公共服务事业民营化进程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

(2)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科技园和合作社通过经营活动,提升了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标准化经营管理意识,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为更好地配置农业资源,发展高新农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节能环保型农业是河北省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河北省人均农业资源占有水平先对偏低,但同时又是京津生态资源输出地。为长远发展计,发展节能环保型农业尤为重要。科技园研发推广的节能环保型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经济效益,为河北省农业长远发展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5.2 建议

(1)鼓励私人资本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结构。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政府宜鼓励私人创办农业科技型企业,通过信贷、贴息等多种途径在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监测手段、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与扶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延伸农业产业链的长度。

(2)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各地宜根据实际情况鼓励、扶植农户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组建农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与市场的对接,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3)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业是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产业,在生产中很容易遭受风险。由于更高的成本投入,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存在着更大的风险。故而,发展农业保险事业,鼓励农民为作物和农业设施投保,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将会大大地降低不可预期事件对农业的破坏程度,减少农民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思路与实践[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3,(8).

农业产业园计划范文5

关键词苏家屯 气候变暖 水稻 建议

1 资料来源利用1977年―2010年苏家屯区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和1911年―1976年经订正后的沈阳观象台气象资料。

2 百年气候分析

100年来,苏家屯区气温曲折变化,总的趋势在升高。以每20年一时段来比较,气温变化如图(图1)

1911―1930年(20年)平均气温7.0℃;

1931―1950年(20年)平均气温7.6℃;

1951―1970年(20年)平均气温7.8℃;

1971―1990年(20年)平均气温7.9℃;

1991―2010年(20年)平均气温8.8℃。

图1

由图可见,从1911―2010年中,平均气温上升1.8℃,上升速度为每10年上升0.2℃。如果上述资料按10年为一时段作比较,可以看出,平均气温曲折变化中总体上升如图(图2)。

1911―1920年(10年)平均气温6.7℃;

1921―1930年(10年)平均气温7.3℃;

1931―1940年(10年)平均气温7.3℃;

1941―1950年(10年)平均气温7.7℃;

1951―1960年(10年)平均气温7.9℃;

1961―1970年(10年)平均气温7.7℃;

1971―1980年(10年)平均气温7.9℃;

1981―1990年(10年)平均气温7.7℃;

1991―2000年(10年)平均气温8.3℃;

2001―2010年(10年)平均气温9.4℃。

图2

由上图可见,如果将第一个10年为1低温时段的特例剔除,用第二个10年和最后1个10年相比较,升温速度亦符合每年升温0.2℃的规律。但在近20年中,气温上升幅度远远大于每年上升0.2℃的速度。

近20年,以每5年为一时段,比较气温变化如图(图3):

图3

1991―1995年(5年)平均气温8.1℃;

1996―2000年(5年)平均气温8.5℃;

2001―1995年(5年)平均气温9.3℃;

2006―2010年(5年)平均气温9.5℃;

由上可见,从1991―2010年20年中,气温上升1.4℃,平均每年上升0.1℃;

气温升高,热量在增加,近20年我区(4―9月)≥10℃积温变化如图(图4);

图4

1991―1995年(5年)≥10℃平均积温3276.4℃;

1996―2000年(5年)≥10℃平均积温3383.0℃;

2001―2005年(5年)≥10℃平均积温3628.3℃;

2006―2010年(5年)≥10℃平均积温3693.8℃。

自1991年―2010年的20年中,≥10℃温积增加417.4℃,相当于多了近20天的夏季温度。气温的升高,热量增加使我区季节提前,而且长短发生了变化,以5天滑动平均气温10―22℃之间为春季,秋季,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算。春季比原来提前了7天,夏季提前了5天,秋季结束的日期延后了5天。春、夏、秋延长了时间,只有冬季变短,由原来的192天缩短为187天,而且整个冬季平均气温20年内升高了近4℃。

3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利弊分析

3.1 气温升高,气候变暖,使终霜日提前,初霜日拖后,无霜期延长,这给中晚熟品种提供了种植和引种条件;

3.2 对保护地生产有利,反季节蔬菜的种植中,充分利用自然热量,可以减少取暖投入,增产增收;

3.3 温度高,蒸发大,水田增加用水量,旱田易受干旱威胁;

3.4、冬季偏暖,变短,有利于害虫越冬,给来年的防病虫害工作增加压力。过多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品质下降,不利于绿色食品生产;

3.5、秋季推迟结束,造成某些林果类作物生物紊乱,出现秋季发芽,开花的反常现象,损失基本能量,不利于次年的丰产;

3.6、高温使水稻出穗变小,穗粒减少。杨花期花粉易受伤害,授粉率下降。

4 生产建议

4.1种植和引进中晚熟及生育期较长的品种;

4.2发展保护地生产,将冬闲,变冬忙,增加农民收入;

4.3提倡秋翻地面积,最大限度破坏病虫害越冬条件;

4.4水田高温灌深水,利于降温。

5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没有能力左右气候的变化,但我们有能力让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做为一个气象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气象服务手册 苏家屯区气象局编制 [Z].沈阳2005.

农业产业园计划范文6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促进农业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项目为抓手,积聚政策、资金、科技、人才等现代农业发展要素;通过“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促进机制创新,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以新品种展示、规模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二、目标任务

1.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个。规划面积5万亩的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立科普培训与展示中心、生产基地、综合服务区、农产品加工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农业信息服务等功能区。年内确保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2.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个。年内,3个产业园要争创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3.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8个。按照集群、集聚、集约的原则,创新现代农业发展载体,用三年时间,每个乡镇建成1个以上产业特色鲜明、科技水平领先、运行机制科学、标准体系完善、综合效益显著的以现代经营形式组织起来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建设达到有科学的规划设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先进的物质装备、有配套的扶持政策、有领先的科技水平、有完善的标准体系、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八有”标准。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规划布局。各乡镇要围绕《县“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全县在保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力争“十二五”高效农业达60万亩。按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新型农业发展与支撑体系”的要求,精心打造具有特色的芦蒿、紫、葡萄、西瓜、优质稻米等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建设条件要求达到:1.核心区面积2000亩以上,辐射带动面积1万亩以上,交通便利,能满足鲜活农产品快速运输需要,生产基地、综合服务、市场贸易等不同功能区之间道路畅通,水、电、通信等配套齐全。2.农田基础设施完善,田间道路、灌排等畅通。3.加工企业、养殖场以及生活等产生的污水、废弃物处理率达100%,园区道路等绿化到位。

(二)做强优势产业。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载体建设水平,要立足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品种,等3个镇要以日光温室、拱棚芦蒿基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新建3个2000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等5个中部乡镇拱棚基地集群,突出西兰花、西瓜等主体品种,新建5个2000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沿、宁高速的5个乡镇,要着力打造紫出口示范园、鲜切花产业园,新建5个2000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等4个东部乡镇,要针对本区域地势较洼的地理条件,发展耐寒、抗逆的短季瓜菜种植,新建4个2000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穆圩乡以现有的日光温室西红柿基地为基础,新建1个2000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建设要突出优势产品,合理安排茬口,提升园区效益。

(三)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与物质装备。积极引进、集成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品种研发、繁育中心,充分运用智能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喷滴灌、自动投料等先进种养设施以及设施栽培、规模养殖、高效立体种养等先进技术,切实提高园区产业发展水平。做好园区的农产品网上营销平台、视频交流系统、农业咨询系统建设,切实发挥农业信息化作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

(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要求,采取水利、交通、农业、林业等综合配套措施,完善园区道路、灌排设施、废弃物处置、种肥供应、技术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清除制约园区发展的障碍因素,提高园区的产出能力,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

(五)着力完善运行机制。各乡镇要着重抓好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性投入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主体,逐步做大做强。成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园区管委会,鼓励企业以工业的理念办农业园区。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社员中的“能人”牵头自主经营。实行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种子种苗、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作业服务,有效地把各种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之中,着力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和收益水平。积极推进标准化质量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每个园区要有1个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推动园区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在建设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有条件的可以在园区内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设施,切实提高园区农业产业化水平。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销售工作,加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企业的衔接,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

(七)努力构建产业服务体系。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对园区建设的规划指导、业务支持和资源整合,推进园区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园区技术服务、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等专业服务组织,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发展。强化对入园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指导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展示基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园区保险机制,降低园区风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统一思想,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抓手,认真谋划和推进。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立产业园区管委会,由县分管领导任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各有关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统筹协调推进园区建设工作,市、县级产业园区成立以企业为主导,乡镇政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共同参与的“松散型”管委会,引领农业园区的发展。县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全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有力、有序、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