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体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体技术

流体技术范文1

关键词 红外显微测温技术 流体包裹体 黑钨矿 不透明-半透明矿物

作为唯一保留在矿物中的成矿古流体,流体包裹体对于认识成矿条件和成矿机制等具有重要作用,成为矿床成因分析的重要途径。以往选择的流体包裹体基本都来自于与矿石矿物共生的脉石矿物,如石英、方解石和萤石等,因为大多矿石矿物在可见光下不透明。对于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是否同期形成,通常只能通过岩相学观察,但具有太多人为等主观因素、或者难以确定,因此,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条件,期待能观测金属矿物中所捕获的流体包裹体。随着红外显微镜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使对不透明-半透明金属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来直接反映成矿流体逐渐成为现实。

1红外显微镜在流体包裹体测温中的应用研究

t外显微镜应用于地质学,主要有3方面:(1)不透明矿物内部特征研究;(2)不透明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3)古生物研究。其中红外显微镜结合冷热台应用于不透明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最为广泛,成果显著。

目前,流体包裹体红外显微测温技术研究的内容,概况起来主要包括:

(1)不透明矿物流体包裹体观察与测温。红外显微镜应用于不透明矿物中流体包裹体观测,其内容与常规透明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内容大致相同。

(2)不透明矿物与共生透明矿物流体包裹体对比研究。

2 红外显微测温技术应用于黑钨矿床的研究

红外显微测温技术应用于黑钨矿矿床的研究最早、也最多,近些年该技术的应用对我国华南钨矿床的探究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对其他类型的矿床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湖南瑶岗仙钨矿床,早期只通过研究与黑钨矿共生的石英中流体包裹体表明成矿流体性质为中高温弱酸性。王巧云等观测了石英脉型和夕卡岩型钨矿中脉石矿物流体包裹体,认为瑶岗仙钨矿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而瑶岗仙钨矿床黑钨矿和共生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对比,岩相学特征、盐度和均一温度差异也很大,曹晓峰等认为在流体演化过程中,黑钨矿晶出于早期中温、中等盐度、低密度的较均一流体,其沉淀原因可能是流体温度的降低,而石英则沉淀于较晚时有其他流体混入的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混合流体,并结合稳定同位素计算给予了证明,这种直接来源矿石矿物流体包裹体的证据显得更加合理。

一些学者对赣南茅坪钨矿床、赣南淘锡坑钨矿床和大吉山钨矿床等矿床黑钨矿与共生石英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和显微测温对比研究得到了与上述相似的结果,表明华南石英脉型钨矿床成矿作用的多阶段性和流体演化的复杂性,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

黄惠兰等先后研究大脉型的西华山钨矿床,详细对比观测了不透明和共生透明矿物中流体包裹体,重点关注了晶洞中水晶和黑钨矿,认为稳定性好、受改造较少的矿物包裹体才是成矿流体的代表。未受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的晶洞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与共生黑钨矿所捕获流体包裹体特征岩相学特征、均一温度和盐度大致相同,而且水晶中流体包裹体含有的金属元素为西华山钨矿床的有用组分,表明此二主矿物是在同一时间和条件下晶出于同一成矿流体。

基于上述的结果,黄惠兰等对石英晚于黑钨矿结晶产生的质疑有了回应,认为大量与黑钨矿共生的石英不可能晚于黑钨矿晶出(不排除有晚期石英),否则无法解释高密度的黑钨矿是如何被固定和悬浮在密度很低且没有自身形态的流体中,但其中的包裹体可以是后期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研究时还需注意矿物在成因上的联系。

此外,流体包裹体红外显微测温技术也已运用到了闪锌矿、辉锑矿、金红石、黄铁矿、钨锰铁矿、硫砷铜矿、黑锰矿、车轮矿、赤铁矿、辉钼矿、黝铜矿、银镍黝铜矿、硫锑铜银矿、钛铁矿、铬铁矿等不透明-半透明矿物研究中。。

迄今为止,已有许多先进理论技术及方法设备用于脉钨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但即使对于同一矿床,不同研究者所获得的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条件差别是很大的,如上文提到的瑶岗仙钨矿床以及西华山钨矿。为此,在研究流体包裹体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品,需多种矿物对比,综合研究,除包裹体本身特征外,特别要注重前期基础地质的研究,包括成岩成矿期次、矿物种类及其共生组合特征、矿石结构构造、各种矿物之间的关系、包裹体在主晶中的分布特征以及各种包裹体之间的关系等。总之,需要确切查明流体包裹体的捕获时间及其与所发生地质事件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3结语

可见光和红外光两种光源下流体包裹体的观测不存在系统误差。红外显微测温技术突破常规,成为研究半透明-不透明矿物(目前主要适用于来自热液矿床和伟晶岩矿床的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有效途径、探究成矿流体的直接方法。

金属矿物流体包裹体红外显微测温所提供的成矿流体直接证据结合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分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的LA-ICP-MS和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等),可为探讨成矿流体性质和矿床成因问题提供大量有力的依据,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所以,红外显微测温技术的还是有着光明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流体技术范文2

[关键词]:稠油开发 氮气泡沫流体调剖技术 应用

泡沫流体是一种既典型又复杂的非牛顿流体,具有剪切变稀的特征。流变模式一般以假塑性为主,其次为宾汉性模式。当泡沫质量较低时,则可表现为牛顿流体特点。研究表明,泡沫流变性与下列因素有关:在高剪切速率下泡沫表观粘度只与泡沫质量有关; 剪切速率一定时,泡沫表观粘度随泡沫质量的增加而增加;泡沫质量低于0.54时,泡沫具有牛顿流体的性质,此时泡沫的流变性类似于其基液,当泡沫质量大于0.96时就变为雾状。当泡沫质量在0.54-0.96时,泡沫表现为非牛顿流体。根据流动条件的不同,其流变模式一般为假塑性、屈服假塑性或宾汉模式。

1泡沫流体的基本性质

泡沫流体密度低且方便调节,井筒液柱压力低,并且泡沫中气体膨胀能为返排提供能量,适用于低压井和漏失井。

泡沫流体具有较高的表观粘度,携带能力强,返排时可将固体颗粒和不溶物携带出井筒。

泡沫对地层渗透率有选择性,堵大不堵小,即泡沫对高渗层具有较强的封堵作用,而对低渗层的封堵作用较弱。

泡沫对油水层有选择性,泡沫遇油消泡,遇水稳定,堵水层不堵油层,泡沫对水层具有较强的封堵作用。

2环境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2.1温度

温度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较复杂。(1)表面张力:温度升高,表面活性剂自由能增加,所以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出现最低值时的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因而也影响了泡沫的稳定性;(2)粘度:温度升高,分子间作用力小,液相粘度减小,会影响泡沫的稳定性;(3)泡膜液体的蒸发:随着温度的升高,液膜的蒸发增加,促使液膜减薄,因而会降低泡沫的稳定性;(4)吸附: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气液界面,形成一层坚固的泡膜,从而增加了液膜的粘性与弹性,当温度升高时,表面吸附量减小,则泡沫的稳定性降低。

2.2pH值的影响

泡沫溶液的pH值,影响起泡剂的溶解性和表面层的吸附状态,因而影响泡沫稳定性。蛋白质溶液,一般在等电点pH之下,泡沫最为稳定。而含聚醚链节的表面活性剂,在碱性条件下,水溶性降低、浊点降低。因为表面活性剂只在不饱和条件下,有助于泡沫稳定性,所以,对于这类表面活性剂,碱性条件即会降低泡沫稳定性。

2.3原油对泡沫稳定的影响

泡沫被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EOR)中的流度控制时,强烈的受到孔隙介质中泡沫―原油相互作用的影响。A型:在孔道中原油和泡沫相遇后界限分明,二者无相互作用,仅仅由于毛细作用。油以大滴状沿固体表面略微上升。B型:原油和泡沫接触后,形成含油珠的准乳液膜,挟带这些油珠向前运动一定距离后破裂,放出所含油珠。C型:原油一旦与泡沫接触便自发乳化,形成很小的油珠,进入并充满泡膜,渗到气液界面的油在泡膜表面迅速铺展,原油的存在使泡沫变得非常不稳定。

2.4储层岩石润湿性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油湿与水湿的岩石可能共存于同一岩层中。水湿的岩石可以形成泡沫,油湿的地方,将不产生泡沫。即使已经存在的泡沫,在它通过岩石的油湿部分也会破裂。但在油湿而无油存在的介质中,可以产生泡沫。此性质有利于泡沫进入油富集地层,而对含水地层产生临时堵塞,实现了泡沫选择性暂堵分流。

2.5储层渗透率变化的影响

地下含油带的多孔介质是非均质的,气体在由低到高渗透率变化的界面处会产生缩颈分离现象,而在由高到低的变化界面处没有缩颈分离现象发生。高渗地层的稳定性大于低渗地层的稳定性,与毛管力大小有关。

稠油油藏在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一般加热半径和加热面积都会逐渐增加,但当吞吐周期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向油层注入的蒸汽热量仅能向顶、底盖层热损失时,加热半径或加热面积不再扩大,向井底渗流的流体仅仅源于这一有限的加热区,因而导致单井由于产油量及油汽比迅速递减,经济效益变低同时油层经过多次蒸汽吞吐大幅度降压开采后,使得加热区的原油即使被加热,因没有足够的驱油动力而难于向井筒渗流。

泡沫流体的分散介质是水,是水基堵水调剖剂,当它进入地层时,它将优先进入水层。在水层泡沫是通过气阻效应的叠加产生堵塞。泡沫也会进入油层,泡沫在油层是不稳定的。由于油相对活性剂分子亲油部分的吸引力大于气相,所以当油水界面、气水表面共存时,活性剂将由气水表面转到油水界面,引起泡沫破坏。既在油层泡沫不产生它在水层那样的堵塞。泡沫流体是一种选择性堵水剂。

主要作用机理是:泡沫体系在油藏中,具有良好的封堵能力,能够形成较高的封堵压力。氮气泡沫流体调剖堵水工作原理是利用稳定泡沫流体在注水层中叠加的气阻效应――贾敏效应作用和地层孔隙中气泡的膨胀,使水流在岩石孔隙介质中流动阻力大大增加,改变水流的指进或窜流,调整油层吸气剖面,同时液体中的表面活性剂组分能改变岩石表面的性质,并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多孔介质的表面增油,便孔隙表面的油膜剥离。

3注氮气泡沫复合调剖应用

某注蒸汽井,投产Ng3段,生产井段1058.88-1311.70,2010.4.18日注蒸汽2004t,注汽压力14.6MPa,峰值日油18.1t,含水58%;该井一周期累计生产540天,累产液10410吨,累产油4846吨 ,油汽比达到2.4,回采水率270%。转周累注2007吨,注汽压力10.5MPa,峰值日油9.3t,截止2015年1月份二周期累计生产708天,累液12591吨,累油4965吨,油汽比2.47,回采水率380%,该井距离油水边界170m,含水由66%上升至75.6%,在第三轮注汽过程中辅助氮气泡沫调剖工艺。注汽前前置100方高温复合堵剂,注汽过程中伴注氮气泡沫12万方,转周后峰值日液24.2t,峰值日油14.3t,含水40.5%,高产期为7个月,较上一轮次的日油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4结束语

蒸汽吞吐井泡沫调剖技术在各稠油油田都有较多井次的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是蒸汽吞吐井开发后期一种有效的增产手段。利用泡沫调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吞吐效果:降低蒸汽流度,提高注汽压力,提高波及体积,但不会堵塞油流通道;提高中低渗透层和含油饱和度较高地层的蒸汽注入量;氮气导热系数低,可以减少热损失,提高热能利用率。

参考文献:

流体技术范文3

1凭借微流控芯片技术探究转换系统

在自然界中,切换现象是十分常见且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它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自然界中呈现。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研究自然切换系统或者进行单个生物实体的研究[1]。切换特指在狭小的区间内所输入的信号规模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快速的输出值变化,在输出信号超越阈值浓度时,有很大可能出现一个单向的反应,从而引起系统自动切换。对于较为复杂的系统而言,系统的切换的实现取决于较大数量的基因和蛋白质的共同作用。在信号刺激形成反应时,这些反应同样或造成大数量的下一级别的反应,最终改变整体系统的变化,具体情况如下所示:(1)基因控制网络系统。少量基因在信号连通以后转导为通路,从而引起相关的基因变化。(2)细胞周期性变化。一连串的细胞周期性变化,是对细胞的重新生长和大量分裂重建的过程;(3)癌变。加入到细胞分裂活动中的蛋白,由于不能对细胞周期实施适度的区域内驱使,进而造成其无法在下一级别正常进行。(4)获得性免疫系统。受到先天免疫系统的影响,获得更好的发展免疫系统,可使得机体抵抗病原受到相应保护。以上两者机制的切换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仅仅意味着生物事件物理性质,还能够作为菌群群体感应。此外,还能以生物体进化的决定机构存在于基本单元之中。凭借切换状态的所有性质,可以简单策划出检查目标分子和把控反应人工控制系统“。合成生物学”的研究代表了一个全新领域的开辟,其目的在于利用简单的装置模仿或者改进生物系统[2]。微流控芯片和芯片技术可为切换系统打造一个准确独到的微环境,同时创建一个分辨率高的检测方式。若将微流体技术使用在血液凝固开关系统的研究中,就可以更好的把控反应的具体时间、交半频率和以及相应的化学反应,并且具有一定的精确性。当然,微流控技术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受到微流控芯片表面积过度的影响,容易造成物质吸附和蒸发,在极大程度上造成检测不精确和重复。此外,在细胞体内或细胞表面,微流体芯片器件要体现自然生态系统复杂性困难极大。即便如此,微流控芯片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手段,仍然活跃于各种复杂的生化系统中,促进了对体外或简单系统切换的研究。

2单一实体的“数字化”

单纯的实体数字化在生物化学指,其它生物对单纯生物实体实施解析和发配的领域,这些生物不仅是分子和细胞,还可以是微生物。在这个领域内,空间发配技术支撑着整个环节。鉴于发配体积极小,但发配的亚单位数量极多。因此,普通覆盖单纯生物实体的亚单位所占的总体积极小,其中微流控芯片技术则是控制的核心技术。液滴微流控技术是探究单一生物体最为多用的技术,其凭借在油相中出现的单纯发散的水相液滴,从而形成生物实体发配,使得其从毫微上升至微升亚单位的区域范围内。反应体系的微型化可以加速反应混合剂的合成,还能够有效控制表面性质和反应时间。液滴微流控技术以千赫兹为单位对这些微反应体系进行制造与控制,进而为相应的反应习题研究提供高通量的工具。除此之外,滑动芯片技术也能够实现对单一实体的发配。滑动芯片是由两个相对滑动的板块组成,其借助创建和打通微流体通道来形成隔离体系[3]。其并无泵与阀构造,而对于辅助资源的需求量并不高。不过,发配技术还将受到一定技术的影响和限制。比如,生物分子于细胞内部相互的复杂作用,往往难以进行区分。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该领域应用的飞速发展,许多公司已经上市了PCR技术,且相关技术日渐成熟。非切换系统数字化拥有操作简便,经久耐用的特点,数字化技术相较于是或否的化学反应已经脱离传统技术,结合最终结果的判定,能够得出最终的定量数据。在生物化学中广泛采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很好的提升对化学反应条件检测数据的快捷性和精准性。

3结束语

流体技术范文4

论文摘要:通过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践,探讨多媒体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提出了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被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学习资源,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成为国内外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践,探讨多媒体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提出了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传统教学模式历史悠久,教育理论成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传统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形象、生动的讲述,学生易于接受,师生之间可以面对面地探讨疑难问题。对于工程流体力学而言,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数学公式的推导,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即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加强记忆。然而传统式教学主要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条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也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意的产生。 

 

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最主要的推动力。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性。而且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听觉、视觉等器官对信息的接收,对学生的眼、耳等器官进行多重刺激,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记忆力,提高课堂效率。第二,直观、易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流体力学是从力学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流体所遵循的宏观运动规律以及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在日常生活和各种工程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是动力工程和流体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固体的运动规律相比,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诸如激波、接触面间断、两相流体之间相互掺混等复杂现象。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等直观、清晰地观看复杂的流动现象,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相关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增加教学容量,节约空间和时间。工程流体力学研究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较大。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播主要靠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信息的含量,多媒体教学充分地利用了电脑能够存贮大量信息的优势,授课的信息量明显增多,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更多的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摒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和流体力学实验教学。 

工程流体力学理论教学部分包含大量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和一些复杂的流动现象。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过程依然使用传统教学中的板书,这样既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对于某些基本概念和特定的流动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流动现象的理解。 

流体力学实验是流体力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贯穿于课程始终。现行流体力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方法单一,同时,还受实验老师较少、实验课时有限以及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选择的范围极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达到流体力学实验教学的要求。然而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后,学生可以灵活地改变实验条件,演示各种实验现象。 

 

参考文献: 

流体技术范文5

关键词:物流系统;信息化;质检;计量;采购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038-01

在当代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全球经济萧条的市场形势,企业为了持续经营和盈利,压缩物流成本是目前最快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唐钢焦化公司抓住两化融合契机,致力于打造一套现代化智能物流管控体系,从而有效的降低成本、为企业赢得一席之地。以数字化方式提高企业制度规范性,借助自动化设备和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精准的计量数据和产品智能发运模式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1 信息平台总体设计思想

系统涵盖供应采购、质检、计量、销售等业务,与轨道衡系统、SAP系统和MES系统之间存在数据的交互。采用唯一标示贯穿整个物流流程,为物流全过程跟踪提供技术支持。

2 信息平台设计特点

根据企业物流运作模式,深度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技术知识,用自动化设备和软硬件技术代替人工劳作。我们秉着质量一贯制管理、物流可视化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智能仓储管理等理念和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结合目前国内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功能实施的宝贵经验,进行本企业系统的架构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先M性

采用当前国内先进的硬件系统集成方案,保证在一定投资下的资源共享和动态分配,较好地满足物流系统在系统优化阶段对硬件系统资源的调整需求。

2.2 可靠性及稳定性

集成的硬件系统,以虚拟分区的形式运行不同的应用系统,同时提供了每个应用系统的在线备用系统,保证了系统间的无缝衔接和故障切换。

2.3 适用性

物流系统的设计不仅适用于唐钢焦化公司物流管理,而且可广泛推广应用于其他类似中小型企业,是一套可配置、可二次开发的、可快速投入使用的高科技软件产品。

2.4 安全性

在硬件系统设计中针对网络安全、服务器安全采用防火墙机制、杀毒软件、专用VLAN、冗余和集群等措施,保证了物流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应用系统中充分保证了操作层用户和用户权限的有效管理和操作记录跟踪。

2.5 可扩展性

应用系统的模块化设计针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模块化的功能堆叠,既强化了系统的完整性,又扩展了系统的功能。

2.6 可操作性

应用系统的界面设计简洁、统一,布局合理,用户操作方便,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满足用户对响应速度的操作要求。

3 信息平台实现主要功能

唐钢焦化物流管控信息系统集成了网络、通讯、软件、硬件、加密、数据采集、视频等多领域高科技技术,覆盖了企业原燃料辅料需求计划管理、采购管理、自动质量检化验管理、自助计量称重管理、产品副产品销售管理、仓储可视化管理等业务功能,摒弃了传统手工工作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规范、科学的物流运作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将业务流程固化于信息系统之中,将物流过程的实绩信息,通过实时采集汇总分析,反馈到ERP系统,然后合理安排运输调度和发货组织,形成物流的闭环和信息交互,实现了流程化的物流管理组织模式。

3.1 集中轮巡计量模式

物流信息系统涵盖了唐钢焦化公司的进出厂三套物资计量汽车磅,实现了司磅员现场过磅模式、集中点对点过磅模式、集中一对多过磅模式,技术上采用了多种信号设备数据传输采集,改造了以往旧的设备使之能继续适应信息化。管理上结合企业现有生产、物流实际运行规则,吸取行业内先进管理经验,优化原有一岗一人、操作频繁的生产模式,改变为一人多磅、自动保存、自助计量、监控为主的工作模式。

3.2 自动取样和实时采集数据

物流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块,以检化验委托单作为整个进厂原燃料化验的出发点,触发后续的取样、组批、加密、二次加密、解密、物理化验、化学检验、综合判定业务,将分散的、透明的化验环节有效衔接在一起,有效的提高了进厂物资质量化验的准确度,减少了质量异议。系统与汽车取样机设备连接,自动发送取样委托和获取取样状态结果,提供职工工作效率。对于工序物料、产品、副产品和其他生产过程中的物料的化验流程不统一,考虑到唐钢焦化公司小班、白班、大三班等多种工作制度,梳理质检工作流程,制定了可配置性的化验管理。

3.3 煤仓煤场可视化管理

传统的焦化仓库、煤仓在系统实现中使用传统的表格显示,不能一目了然的掌握库存量和质量信息。在煤仓管理方面,系统采用图形界面展示煤仓量、批次进料量、投料量、质量成分、煤仓预警等功能,接收数据采集系统(PI系统)的煤仓料位计采集值、MES系统的投料、卸车进料量自动调节煤仓显示,同时,系统具备设备故障或者接口堵塞等特殊状态时,人工干预煤仓出入库、盘库信息,满足各种状态下系统正常运作,如实反映实际煤仓库存和质量信息。在煤场管理方面,系统采用二维坐标图真实展示煤场批次进料煤的实际现场的堆放位置、存量、矿点、进料、投料、批次质量成分等信息。在实际发生业务时,库管员可以直接在图中煤堆上进行操作。

流体技术范文6

关键词:流媒体;传输协议;系统结构

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多媒体格式。在流媒体出现之前,人们在互联网上获取音视频信息的唯一方式就是将音视频文件下载到本地计算机进行观看。而流媒体技术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即边下边播的方式,使得用户无需等待下载或只需少量时间缓冲即可观看,大大提高了音视频信息的可观赏性,节约用户时间及系统资源。

自从1995年progressive Network公司(即RealNetwork公司)第一个流产品以来,流媒体得到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目前互联网上呈现音、视频信息的主要方式。

1. 流媒体传输的方法

流媒体传输技术分为两类::顺序流传输(Progressive streaming )和实时流传输(Realtime streaming)。

顺序流方式又叫渐进式下载,其传输方式是顺序下载,在下载文件的同时用户可观看在线内容,用户只能观看已下载的部分,而不能跳到还未下载的部分。由于标准的HTTP服务器可发送顺序流式传输的文件,也不需要其他特殊协议,所以顺序流式传输经常被称作HTTP流式传输。

实时流方式:实时流式传输使媒体可被实时观看到,特别适合现场广播并提供VCR 功能,具备交互性,可以在播放的过程中响应用户的快进或后退等操作。实时流式传输必须匹配网络带宽,其出错的部分一般被忽略,传输质量特别时低带宽时的质量要比顺序传输的差。实时流传输需要专门的流媒体服务器和流传输协议。

2. 流媒体技术原理

流式传输方式是指通过特定算法将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文件分解成多个小的数据包,由服务器向客户端连续传送,用户可播放已经接收到的数据包,而不需要将整个文件下载到客户端。由于TCP协议不太适合传输多媒体数据,故在实时流媒体方案中,一般采用HTTP/TCP来传输控制信息,而用RTP/UDP来传输实时数据。

3. 流媒体技术的系统结构

目前不同公司的流媒体解决方案各不相同。但就其本质来说,一个完整的流媒体系统至少包括三个组件:编码工具、服务器及播放器。这三个组件间通过特定的通信协议相互联系,按特定的格式相互交换数据。

4. 传输协议

流媒体系统各组件通过传输协议相互通信。对于顺序流传输,可采用HTTP协议进行传输。但HTTP协议并不适合传输实时流数据。在流式传输的实现方案中,一般采用HTTP/TCP来传输控制信息,而用RTP/UDP来传输实时多媒体数据。传输协议是流媒体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组成部分。它包括"RSVP(资源预留协议)"、"RTP(实时传输协议)"、"R T C P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和"RTSP(实时流协议)",这四种协议构成了"rea1-time"服务的基础。

4.1 资源预留协议RSVP (Resource Reserve Protocol)

RSVP是Internet上的资源预订协议,使用RSVP可以让流数据的接收者主动请求流数据上的路由器,为该数据流预留一分网络资源(即带宽),在一定程度上为流媒体的传输提供服务质量。

4.2  实时传输协议RTP与RTCP

RTP是用于Internet/Intranet针对多媒体数据流的一种传输协议。RTP被定义为在一对一或一对多传输的情况下工作,其目的是提供时间信息和实现流同步。RTP通常使用UDP来传送数据,但它本身并不能为按顺序传送数据包提供可靠的传送机制,也不提供流量控制或拥塞控制,它依靠RTCP提供这些服务。RTCP和RTP一起提供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服务。RTP和RTCP配合使用,能以有效的反馈和最小的开销使传输效率最佳化,特别适合传送网上的实时数据。

4.3  实时流协议RTSP

RTSP是由Real Networks和Netscape共同提出的,该协议定义了一对多应用程序如何有效地通过IP网络传送多媒体数据。RTSP在体系结构上位于RTP和RTCP之上,它使用TCP或RTP完成数据传输。RTSP 是应用级协议,它以底层的RTP和RSVP为依托,控制实时数据的发送,它提供了可扩展框架,使实时数据的受控、点播成为可能。在客户端应用程序中对流式多媒体内容的播放、暂停等操作都是通过RTSP协议实现的。

4.4 MMS协议(Microsoft Media Server Protocol)

与QuickTime和Realsystem流媒体技术采用RTSP协议进行传输不同,微软采用专用协议MMS进行流式传输。

MMS协议是用来访问并且流式接收Windows Media服务器中流媒体文件(asf或 wmv)的一种协议。MMS协议是访问Windows Media点上的单播内容的默认方法。观众在 Windows Media Player 中必须使用 MMS 协议才能引用该流。

5. 主要的流媒体技术

5.1 四大流媒体技术

目前,互联网上流媒体主要流媒体技术方案有Real Networks公司的Real System方案,微软公司的Windows Media流式媒体解决方案,Apple公司的QuickTime流式媒体解决方案及Adobe公司的Flash流媒体解决方案。

5.1.1 Real System

Real Networks是Internet上流媒体传输的先驱者和领导者。其流媒体文件包括RealAudio,Real Video,Real Presentation和RealFlash4类文件。

5.1.2 Windows Media

Windows Media的前身是微软公司的Netshow产品,随着流媒体的广泛应用,微软推出了整套的流媒体制作、和播放产品。由于Windows Media的成本较低且简单易学,支持屏幕录制等功能,故在教育方面应用较广。其流媒体文件包括视频文件WMV/ASF,音频文件WMA等。

5.1.3 QuickTime流式媒体解决方案

Apple的QuickTime是一个跨平台的解决方法,同时支持苹果系统及Windows,其播放器支持多达40种的格式,交互性较强。由于大部分QuickTime编码器和服务器软件均运行在苹果操作系统中,故QuickTime流式媒体在PC机上应用较少。

5.2 新型流媒体技术

5.2.1 HTTP流式媒体

传统的顺序流传输(Progressive streaming )由于采用传统的HTTP协议传输,并不支持现场直播等实时流传输。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最新的流媒体技术已经支持采用HTTP协议传输流媒体文件和进行实时流传输。HTTP流式媒体的代表有Microsoft公司 IIS平滑流式媒体(IIS Smooth St reaming)、APPLE公司HTTP流媒体直播(HTTP Live streaming),Adobe公司最新的Flash Media Server 4.5也支持HTTP流式媒体传输。

5.2.2 P2P流媒体

P2P流媒体技术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流媒体技术。他是P2P技术同流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基于P2P 的流媒体服务系统并不改变现有的流媒体服务架构, 只是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 改变传统模式下的服务方式和数据传输路径, 使请求同一媒体流的客户端组成一个P2P 网络, 使服务器只须向这个P2P 网络中的少数节点发送数据, 而这些节点可以把得到的数据共享给其余的节点。

6.总结

截至2011年6月,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4.85亿,其中中国家庭电脑宽带上网网民规模达到3.90亿人。如此巨大的网民数量,为流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发展机遇。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互联网内容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流媒体业务的需求与只俱增。目前,流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网络电视,远程教育,移动设备,数字电视,安防监控,视频会议等多个领域。今后流媒体的发展趋势是:①随着流媒体技术的进步、网络带宽的增加及新型高质量编码方式的出现,流媒体的质量进一步提高,高清流媒体将成为主流。②流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基于流媒体技术的数字电视将取代传统有线电视成为主流;同时随着3G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移动终端功能的增强,融合语音、文字、图像等多种形态的移动实时流媒体业务,如手机流媒体直播、移动网络会议等,将使流媒体的应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庄捷.流媒体原理与应用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1-41.

[2]齐俊杰,胡洁,麻信洛.流媒体技术入门与提高[M].2.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