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知行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专项招标项目“我院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WGJ201410)的研究成果。
社会实践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保障,是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得到统一的桥梁纽带。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内化为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并最终外化为行动,就必须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国情,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不断了解社会,更好的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的接轨。
1.拓展社会实践渠道
从“知”转化到“行”,关键是要有丰富的实践体验,需要学生广泛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拓展社会实践渠道是推动大学生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要素。
首先,要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社会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培养活动,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社会实践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学生热情参与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教育效果必定是大打折扣。要让学生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增加其投身社会实践的强劲动力。其次,要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对于学生服务社会、接受锻炼、实现人生价值、增加社会责任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大力开展“红色体验”活动,带领学生旅游参观红色景点,让学生体会到抗战时期的艰难困苦,了解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发向上的前进动力;要带领学生下基层、下工厂,让学生感受到一线工人的工作辛苦,引导学生端正工作态度,树立敬业精神,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长,为社会奉献绵薄之力;要深入开展志愿者活动,激发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要广泛开展公益劳动,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俭节约意识;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创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适应力。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思想境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的认同,促进知行转化。最后,要发挥指导老师的主导作用。社会实践是有组织、有目的性的教育活动。指导老师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能力需求来组织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社会实践更有针对性,效果明显。
2.建设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稳定平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所。建设一批规范的社会实践基地,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的衔接,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渗透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高职院校要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要想奉献社会、服务他人,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是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的基础。而行业企业的社会实践基地具有很强的专业氛围,不仅磨炼专业技能,还开拓专业视野,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广泛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进行基地建设。要与社区街道、社会团体积极共建共联,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基地、社区教育中心和青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科普教育、拓展训练等活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品质、全面发展。最后,要加强爱国主义基地建设。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窗口,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平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利于增强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践行。
3.完善社会实践制度
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体验,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内化为自身思想道德品质,并不断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需要不断巩固强化,才能促进学生持续性地践行核心价值观。完善的制度是推动知行转化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始终贯穿于社会实践之中。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实践活动必须与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活动要重在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主题精神。其次,要建立社会实践保障机制。保障实践经费的投入,设立专项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保证实践渠道拓展、实践基地建设等重要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有效推进。最后,要把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之中。与学分、考评挂钩,进行规范管理,组织监督落实。对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老师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对态度不端正、实践不达标的学生取消学分,不准予毕业。总之,要通过社会实践制度的落实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核心价值观的知行转化。
参考文献
[1]王小东,周志强. 深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9).
[2]李凤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6,(8).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人文本位;多元课程;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40-03
【作者简介】刘勇,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基教处(江苏徐州,221009)课程改革项目工作负责人,教研员,高级教师。
一、引言
由省教育厅、财政厅发起的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等课程建设项目,犹如一股清冽的甘泉,浸润着学校文化那片干涸的土地,又如同和煦的春雨阳光,滋育了莘莘学子的心灵。几年来,市教育局和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多管齐下,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有效地助推了项目学校课程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双提升。
1.构建项目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
我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项目是一项长期工作,而且要求高、专业性强,对很多学校来说非常陌生,缺乏了解和研究。于是我们就提出要自上而下地建立项目建设的工作机制:构建市、县(区)、校的管理团队,制定相关工作制度。这种工作机制的核心就是“专人负责,专门研究,专项指导”。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一支较稳定的专人负责队伍,由各地教育局基教部门为主,整合了教科研部门的力量,定期开展培训研讨活动,共同携手,联合工作。
2.广泛培育,形成项目发展梯队。
市教育局经常会同地方教育部门的项目负责人深入一线学校进行调研,从学校的日常活动中去发现、挖掘有特色、有亮点的项目线索,并努力帮助学校去打造、提炼,形成独具个性,富有竞争力的特色项目。在项目选拔上引入竞争机制,每年每个县(市)区只允许选报一个项目参加市级申报,在高达50%以上的淘汰率面前,迫使各地要更加努力地精选项目,提高项目设计的质量,确保申报的成功。同时,我们将在市级申报中落选的项目纳入下一年的培育项目,形成项目发展梯队,组织他们参加项目学校的研讨活动,帮助他们完善方案设计,提高项目的竞争力,第二年再参加申报。我们有些省级立项的项目就经历过两年甚至三年的曲折磨炼。
3.加强培训指导,提高项目方案设计水平。
要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不仅要选择好的项目,更要提高项目的设计能力和水平。目前一线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课程建设和项目设计的认识处于盲区,知之者甚少,因此造成有好项目也设计不出来的状况。我们就经常组织项目学校和项目培育学校进行课程建设方面专题培训活动,帮助他们了解课程建设的理论,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范格式,手把手地指导学校对原有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并要求学校聘请专家开展项目论证,进行模拟答辩。这样一来,各校的实施方案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具体,措施更详细,对规范项目学校的实施过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几年我市申报的项目在省答辩评选中无一落选,通过率达100%。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认识和设计能力也有了质的提高。他们说,过去他们对课程建设的认识很肤浅,总以为那是上面领导部门的事情,离学校和老师很遥远,对如何进行课程建设心里没底,不知道该怎样去做。现在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依靠课程建设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实施,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才能改变学校面貌,才能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才能提高办学的品位。就像省厅马斌处长说的,要用项目来引领学校的发展。
4.加强巡视检查,督促项目学校的工作进程。
课程项目建设工作虽然得到各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对项目学校的工作进行帮扶、指导,但项目学校的建设能力参差不齐,建设效果也千差万别。市教育局每学期开学时都召开课程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对省、市级课程项目建设学校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并在对各县市区地方政府和教育局进行综合督导和专项巡查工作时,也专门组织人员对项目学校巡访、调研,督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协调建设中出现的矛盾。每年市教育局都要专门组织项目建设“校校行”活动,逐一进行展示、督查,同时每次“校校行”活动时都设置一个专题进行研讨,如“如何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开发与项目建设”、“本校课程项目建设工作汇报”、“课堂教学改革观摩”、“我的感受和建议(互动)”等。在每年省视导组的检查评比活动中,小学组对优秀等第的争夺尤为激烈,许多项目建设水平差距细微,难分伯仲,获得多省专家的高度赞许。
5.典型引路,彰显人本导向。
市教育局每学期都要责成项目学校汇报建设情况,写出书面总结,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发现典型。市教育局每年都要在项目建设的典型学校召开两次全市课程建设工作现场会,介绍推广他们的经验措施。在这些经验和成果里,我们特别看重项目建设对师生发展的导向作用,反复强调项目主要元素的建设都要凸显“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原则。课程开发要着眼全体学生,彰显教学方式的变革;场馆设施建设要体现综合性,满足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文化环境的营造要反映学校的文化核心理念,要体现互动性和多元化,坚决反对建设陈列室、展览室,主张展览内容要由室内迁到室外,贴近学生,服务学生。这些规定和要求对其他项目学校与培育学校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对全市各类课程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作用。
二、小学:重构理念,文化多元,特色发展
我们在培育项目上一方面注意引导学校拓展视野,挖掘学校底蕴,丰富文化内涵,开发出更多具有地方化、民族化、校本化、个性化特征的优秀项目。另一方面指导学校梳理整合学校文化碎片,重构学校办学理念,用办学理念作为贯穿学校文化的主线和灵魂,使学校文化成为一个整体。同时注意指导学校将其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单一活动项目与学校的其他活动整合起来,形成体系,扩大覆盖面,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几年来,我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省级立项项目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带动了一批学校快速发展。
徐州市祥和小学2015年以《“祥和”特色文化》成功申报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学校进一步凝练了办学理念,形成了以“祥以至善,和而不同”为核心的“祥和”文化。核心理念:祥以至善,和而不同。校风:上善若水。教风:长善救失。学风:博学笃行。学校围绕办学理念系统,全面开发国学教育元素,建立学校“祥和”文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四项教育”,给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校把优秀的经典诗文编成教材《国学经典读本》,学生人手一册。教材中编入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诗经》以及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文。每学期每个年级都会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诵读内容制定诵读计划。每天早晨学生来到学校会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中午有不少于2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为了切实关注学生的诵读和阅读质量,我们每周每班都会利用校本课时间给学生解读经典诗句。每周每班还会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
学校还举办了“和悦”书香节,“和润”科技节,“和乐”体育节,“和美”艺术节等以“和”为主题的节庆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祥和小学的“祥和特色文化”项目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已成为鼓楼区小学教育的一个特色“窗口”,在当地很有影响力。
三、初中:以生为本,学科引领,变革方式,提升质量
“薄弱初中”环节如何突破?我们确立了自己的突破思路:以生为本,学科引领,改善环境,开发课程,变革方式。“以生为本”即强调项目建设要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全面发展为质量提升的根本宗旨,兼顾学科教学成绩。“学科引领”是指选择一门或与之相关的两三门学科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学科相继发展。“改善环境”是指通过建设学科教学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设施,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设更有利的学习环境。“开发课程”是指围绕学科开发一些辅助、配套的学习课程,用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挖掘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变革方式”是指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适合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这其中“改善环境、开发课程和变革方式”是我们指导学校项目建设的重点工作。
贾庄中学是贾汪区紫庄镇西南部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2013年8月学校以“五彩语文”成功申报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课程建设项目。学校力图借助“五彩语文”,致力于培育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潜能,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感悟社会与自然,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用高品位的“五彩语文”,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
学校在语文课程物形文化的设计上力求做到多元化、系列化、具象化。在教学楼的每层走廊都开辟了中外文学长廊,悬挂名著介绍与导读标牌,张贴名人读书方法摘录,引导学生摘录名言警句并在专栏分享,以此达到让每面墙都浸润着书香,让每面墙都蕴含育人功能。在各年级的每个教室里都设置了书柜,书柜的里面整齐地放着中学生必读和推荐书籍,书柜上方摆放着小组伙伴们领养的绿色植物……学校同时实施图书漂流计划,倡导好书共分享。在教学中心区倾力打造了以“经典名著”和“节日文化”为主题的百米文化墙,即名著赏析墙、节日文化墙、文学采风喷泉景区……。学校建成了一个激情表达红色演播厅;两个网络电子阅览书吧(名著阅读紫色积淀园),一个生态体验绿色实践场,一个创意写作蓝色梦想馆,班班配置了多媒体可以进行影视欣赏;建成了一个语文名师工作室。
四、高中:素质为本,丰富课程,变革方式,辐射引领。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中学校在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一是硬件建设华而不实,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强。二是课程开发领域狭窄,覆盖面小。三是所有课程的教学方式传统,高考指向过强,学生的能力素养得不到培养和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指导学校建设项目过程中明确提出了能力素质导向,即学科基地的所有建设都应围绕“服务学生学习实践,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场馆和环境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都要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全面发展。
新沂市第一中学“生态环保课程基地”2012年通过江苏省审批立项,2013年12月通过省验收。生态环保课程基地是一个通过“生态环保展室、生态植物园、学科体验室和教师发展中心”等的建设,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彰显学校“生态教育”特色的项目。其核心是加强与生态环保有关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模型建构,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形象体验和直观理解,同时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学校课程基地意在“以课程基地加快学校特色发展、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创新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成长、推动队伍建设”之功效。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3
(一)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高
在初中阶段,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应对升学考试的状况比较突出,思想品德课被边缘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其实践教学在经费安排、时间保障等方面也被边缘化。部分学校对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没有列出专门的时间安排表,存在随意性现象。
(二)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
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目前,各学校以年级组或者班级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都欠缺活动经费,经费紧张一直是各学校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瓶颈。之所以学科教师难以开展实践教学,是因为活动经费难以保障到位,举步维艰。由于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决定它的各种实践教学活动需要相应的经费做支撑,但是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一向被认为是费时费力且无多大价值的教学活动。因此,在经费上没有得到足够保障。
(三)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强
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学科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指导者。目前,部分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师一方面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都不太丰富,组织与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协调协商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及创造创新能力都比较薄弱,由于学科教师的综合能力比较欠缺,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初中升高中,面对升学压力,学科教师理论教学任务重,升学指标压力大,要用大部分精力应对升学考试,加之实践教学开展起来难度大,实践过程涉及选题、设计、组织协调、评价,尤其是安全保障责任重大,因此学科教师不愿意开展实践教学。
(四)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不够
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需要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即基地。只有有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目前,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很少,另一方面没有相对固定的场所,这就给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五)实践教学的安全措施不力
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是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一旦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学生的安全保障责任重大。目前,在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时,学生的组织工作比较难,潜在的安全隐患因素比较多,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的思想顾虑多,措施又不力,既怕出事故又怕担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开展。
(六)实践教学的考评体系不全
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科学考评体系。目前,部分学校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考评方案中,考评项目不够全面,考评指标不够具体,考评方法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效果。一方面影响了学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
二、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领导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学校要充分重视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工作,加强对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要制订统一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计划,制定统一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标准,颁布统一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考评办法,提高对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和重视。
(二)建立健全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1.关于加强经费保障工作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作保障。各学校应该把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纳入年初的财政支出预算,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对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投入:一是用于学生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的交通费用开支;二是用于必要的设备购置费用支出;三是用于学科教师的校外学习培训和实践教学相关的其他支出费用。2.关于加强师资保障工作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学科教师需要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首先是学校在寒暑假要安排学科教师一方面到教学基地或红色基地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感悟生活,提高素质。另一方面到教学基地挂职锻炼,体验生活,弥补不足,提高能力。其次是充分发挥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老教师给新教师传授经验和方法,让新教师快速成长。再次是鼓励学科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踊跃参加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科老师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参与中实地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具体指导学生。3.关于加强基地保障工作建设相对稳定的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基地,是各学校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规范化的前提,也是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科学化的载体。如果没有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基地,就没有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也就没有初中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因此,建立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基地,既是思想品德课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又是深化思想品德课科研改革的有效途径。各学校应设法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红色基地、人文资源,逐步有计划地建立一批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拓宽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领域,实现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项目化、制度化与阵地化,真正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开展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作保障。4.关于加强安全保障工作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各学校要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有关要求,明确学科教师的安全责任,制定出有关学生安全的具体措施及学生安全工作应急方案,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
(三)建立健全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幼师学生;立体几何模型;技能;蒙氏教育
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我们也探索和学习了这么多年,数学新课程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何为“有用”的数学?笔者认为幼师学生今后将承担着幼儿教育的工作,和这份职业相关的数学才是对我们幼师生有用的数学.
对五年制高职类幼儿师范学校(或幼教专业)而言,不论是从数学学习基础、专业发展,还是继续深造等方面来看,学生们感到学习数学不重要或困难是不难理解的,而教师在执教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背景.以下以立体几何教学活动为例,给出了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职业背景的探索与思考.
为此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设计并进行了组合几何体活动教学,在培养数学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同时,推进幼师生的专业发展,对于这个现象笔者从四个阶段来进行阐述.
一、在课堂中实践活动的内容与过程
1.活动内容
用所学立体几何简单几何体知识设计制作组合几何体模型,用模型沙盘来展现“幼儿农村生活体验主题活动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场景.
2.活动过程
(1)参观与记录
每个班级均分成若干活动小组,课外参观城乡小区住宅建筑、景观建设,收集记录有关数据、图片等信息资料,为下一步设计做准备.
(2)设计
每个活动小组制定一个设计方案,学生根据参观中得到的启发,以及幼儿园常识、科学等课程内容创造设计.
(3)制作与计算
运用简单几何体知识并结合手工、美术等技能制作成“基地”场景沙盘,调查收集成本预算数据,利用有关数据和立体几何有关公式计算各项面积、体积,并推算出基地建设中有关建筑物的相关成本造价.
(4)作品展评
幼师学生多以女生为主,她们的特点是动手能力较强,通过做中学强化她们的观察事物能力,锻炼她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下面展示的是在开展主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些作品.
二、参加技能大赛展现综合能力
立体几何的主题教学活动最早是在我校2007级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展开, 2007级学前双语(1)班和2007级学前双语(3)班为实验班教学,这两个班级中报名参加省技能大赛的学生数量是其余班级的5倍.我们在这两个班级中选了10名同学的手工制作分数作为样本和非实验班级的学生成绩做了横向比较,通过统计后我们发现实验班同学的手工制作均分为6.8分,而非实验班的学生此项的均分为5.4分,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立体几何主题教学的班级在手工制作这一项的得分就已经比其他同学高出了25.9%.因此学校优化教学方法继续在2008级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开展立体几何主题教学活动.在2012年,2008级的学生也参加了省幼师技能大赛,实验班学生的手工制作成绩均分为7.2分,非实验班级的均分为5.5分.通过纵向比较我们发现,2007级的所有参赛学生的综合均分为15.29分,而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与研究2008级的所有参赛学生的综合均分达到了18.09分,提高了将近18.3%.以上事实说明了我校在开展立体几何主题教学的活动中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文化知识的同时学到了对自己“有用”的数学.
三、开设手工制作课,服务于专业
为了围绕专业,服务于专业,我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开设了手工制作课.这门课主要就是为学前教育专业服务,让学生更多的去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动手动脑和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在动手能力方面参与过立体几何主题教学活动的学生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这说明让学生在二年级开展在“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她们今后的工作中会经常接触到立体几何包括自己动手做立体几何体,而让学生在校阶段就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学生在手工制作课上的杰作:
四、注重和围绕专业建设,着眼于未来
本次立体几何主题教学的对象是五年一贯制高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选取的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这些学生将来基本上都要成为幼儿教师.笔者作为高师学校的老师自然也应当对当前的幼儿教育现状有所了解,随着信息沟通和传达的日益简单和国民的素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尝试接触并开办蒙台梭利(即蒙氏教育)教学班,而且愈演愈烈大有成为主流教学的趋势.
“蒙氏教育”是以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的名字命名的.蒙氏数学教育中有大量的蒙氏数学教具呈现给孩子,通过蒙氏教具让孩子去认识理解数的概念,通过科学教学方式帮助孩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逻辑思考能力和抽象思考的能力、想象力、判断力、分析能力等,让孩子触及平面几何图形、立体几何、图形的构成等数学知识,通过我们的环境、教具和老师的引导把深奥的东西简单化、图形化、实物化,由难变易,由繁变简,真正提高孩子的兴趣,帮助培养孩子渡过数学领域的难关,而几何图形是“蒙氏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具与学具.我们可以来看一个“蒙氏教育”中利用几何体教学的经典案例.
“粉红塔”教学
教学准备:边长为1厘米~10厘米的10个大小不同的粉红色立方体.
教学步骤:
1.引导小朋友,介绍粉红塔.
2.示范立方体的拿法.
3.示范立方体的积高方法.先选出最大的立方体,放在老师和小朋友之间.再请小朋友去比较其他立方体,选出次大的,将它放到最大的立方体上.
4.按照顺序依次积高一直到最小的立方体为止.
5.从最大的立方体开始,依顺序放回教具台上.
通过这个案例,让小朋友透过视觉,正确地获得对三次元空间差异变化的知觉(感知立方体外形特征和区分立方体的大小).同时,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以及肌肉运动的控制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顺序性).可见,幼师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立体几何知识以及动手做立体几何模型的能力在今后的幼儿教学工作中也会得以展示和利用,并且其能力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通过开展立体几何的主题教学活动使得五年一贯制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弱化了对她们并无太多用处的大量的计算和繁琐的推理证明,而是立足于现在,展望未来,让她们学习到了对自己“有用”的数学.将数学学习与专业发展相融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主题活动方案设计能力等多元能力并对推进幼师生的专业发展起到职前训练的作用.
【参考文献】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5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旅游高等职业学院。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2006年开办以来,已连续招生11届,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8届、1760名毕业生,是湖北省高职院校省级品牌专业、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定点旅游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经过11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确立了“大学水平人文素养和能工巧匠型旅游服务者”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了“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推进了“工学交替、旺进淡出”的专业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推行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开发了一批工学结合课程,建设了以国家旅游管理数字化实训中心为核心的校内旅游实训基地,建立了以湖北高校省级旅游管理实训基地为核心的校外实习基地,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就业有技能、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旅游人才。
一、“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为导向,将旅游专业与区域旅游产业对接、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旅游服务流程对接、技能训练与技能比赛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探索形成了“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赛训融通”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建设
1.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旅游管理专业聘请鄂西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旅游职业教育专家组成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智囊和参谋作用,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自主创新提供信息交流和技术支撑,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参观考察、专家论坛、学术沙龙、课题研究、项目评审等活动,推动专业建设。
2.“政校行企”合作育人。神农架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自2012年以来,旅游管理专业与神农架林区政府、林区旅委、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神旅股份、神旅集F和28家旅行社开展了全方位的“政校行企”合作,按照“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原则,校地共建“神农架旅游学院”,每年合作开办1个“神农架旅游管理班”,合作建设“神农架生态旅游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目前,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神农架重要的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旅游旺季景区讲解员来源基地;神农架已建成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重要的学生旅游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和优质生源基地。
3.校企共建实习生岗前技能特训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先引进企业培训师合作开办“实习生岗前技能特训班”。特训班成员对象是准实习生,教师是实习企业培训师,时间是学生课余时间和集中实训期间,形式是校企合作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内容是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与工作技能,效果是把企业入职培训前移至校内,降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成本,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教学实习的实效性。
4.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旅游管理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鄂西地区真实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业务流程、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先后开发了14个面向鄂西旅游业的本土化工学结合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身临其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突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宗旨与就业导向。目前,这批教材已成为鄂西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教程。
(二)课证融合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对全国导游资格证、酒店管理师、茶艺师、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普通话等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实行“课证融合”教学改革,通过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与职业技能教学模块,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对接,使学生毕业时,实现100%的学生持有双证书。
(三)赛训融通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紧跟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赛项,在师生中构建学技能、用技能、赛技能的氛围,引导产学紧密结合,校企全面合作。通过赛训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推动了课程标准与竞赛标准对接,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效果;同时,通过赛训融通,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风,历练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近三年,专业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36次,其中国家级团体一等奖2项、国家级团体二等奖1项、省级团体奖3项、个人国家级二等奖7项、个人国家级三等奖6项、个人省级一等奖5项、个人省级二等奖10 项、个人省级三等奖2项。
二、“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宽基础,壮后劲,窄方向,强技能,活模块,促发展”的思路,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即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宽基础”和“窄方向”等2个一级教学模块。“宽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包括5个二级教学模块;“窄方向”模块是选修模块,共设置了“酒店管理、导游与旅行社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二级模块,学生三选一;每个二级教学模块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细分为若个教学项目;各个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又根据社会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适时动态调整优化,构建起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模块横向融合、纵向承接、动态调整、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的旅游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一)“1.5+1.5”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在构建“宽基础、窄方向、活模块”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用1.5年时间进行“宽基础”学习,系统掌握从事旅游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与通用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后劲,使学生具有“大学水平人文素质”,为学生终生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后1.5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再经过1.5年“窄方向”的专业技能学习和岗位实训,使学生成为“能工巧匠型旅游服务者”,实现“就业有技能 创业有能力 深造有基础 发展有后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二)“工学交替、旺进淡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旅游淡旺季交替呈现特点明显,旅游管理专业结合教学规律和旅游企业用人需求,采取“工学交替、旺进淡出”教学形式组织教学。即当旅游旺季人员紧缺时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实习,当旅游企业处于淡季时学生回学校学习。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既解决了旅游企业在旅游旺季服务短缺的难题,又为旅游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既保证了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岗位与职业发展方向的吻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又使学生在工学结合中得到了相应的实习补贴,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达成学校育人、学生成才、企业得利、家庭减负的多赢格局。
(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专业通用模块课程全部推行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专业技能学习阶段,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和教学实习全部推行以“项目导向”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校企搭台、教师导演、学生唱戏”的思路,突出学生主体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师生合作、交流与反馈,使学生全程参与、主动学习、参与讨论、真正动手,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结果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行动能力。
四、校企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数字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先后投资2400多万元建成了基于数字化仿真实训的信息化教学中心、素质教育实训中心、数字化旅游实训中心、导游微格实训中心、酒店实训中心、旅行社实训中心和景区管理实训中心。其中,“数字化旅游实训中心”和“导游微格实训中心”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内一流的旅游实习实训基地。
(二)校企融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坚持产教结合、校企对接,强化实践育人,在省内外优选了一批知名旅游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构建起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了以神农架生态旅游实习基地、三峡人家民俗旅游实习基地、三峡大坝工业旅游实习基地、瞿家湾红色旅游实习基地、悦兮.半岛温泉度假旅游实习基地和神农架国际滑雪场体育旅游实习基地等18家4A级以上景区为核心的景区实践教学基地;以湖北峡州国旅、湖北康辉国旅和宜昌大三峡国旅等24家旅行社为核心的导游实践教学基地;以上海锦江饭店和北京华北宾馆等14家5星级酒店为核心的酒店服务实`教学基地。其中,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五、“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健全了教师“工教结合”制度,每名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以上行业工作经历,以“工教结合”推动“工学结合”;建立健全了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制度,每名专业教师至少与一家旅游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建立健全了行业师徒制,每名青年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建设师徒制关系,开展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建立健全了赛教融合制,每年开展教学技能比武,通过说课、讲课、实操等比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强化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已聘请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者是在本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25人任专业兼职教师,专业实践课题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校企共建互帮式“教学拍档”,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组成一对一的“教学拍档”,合作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研活动、技术开发,使专兼职教师互通共融,将校企合作具体到人与人的紧密合作,提高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鄂西旅游产业发展为己任,组建了三支社会服务团队,长期服务于鄂西旅游产业第一线,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一)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技术开发服务团队
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培养出以4名教授为核心的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团队。通过专业带头人带动骨干教师面向鄂西旅游行业开展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近三年,共出版教材及专著8部,其中国家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4篇;主持完成省市级研究课题23项;承担并完成旅游行业企事业单位委托技术开发项目9项,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宜昌市旅游业标准体系表》、《宜昌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神农架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神农架旅游标准化手册》等一批重点旅游技术服务项目。
(二)组建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团队
近三年,旅游管理专业分别与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神农架旅游委员会、神农架旅游协会、神农架旅行社协会、神农架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洪湖华年生态投资有限公司、宜昌三峡环坝旅游集团公司、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和宜昌市旅游局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6次、16718人次,年均培训3343人次。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充分利用学校一流的校内实训基地,与宜昌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宜昌市旅游局和神农架旅游委员会等单位合作开展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每年职业技能鉴定规模达到5000人次以上。为推行“双证”教育提供保障的同时,有力的服务了社会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工作。
(三)组建学生导游志愿者服务团队
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方案范文6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动画 产学研互动合作
"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是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体现,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其中"建三高"是指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日益突出。怎样培养人才?怎样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高校教育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自2005年以来,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在动画专业教学上一直都致力于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互动合作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本论文就以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的动画专业教学改革为例,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高质量大学生人才。
一、动画教学改革的目标--社会和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影视动画学科是集美术学、设计学、影视学、电影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的新兴学科,同时涉及到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以及设计等艺术。它是艺术、科学与社会意识形态,及其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其综合性、特色性、专业适应性、社会需求性要求影视动画学院动画学科培养的人才具有:第一,必须了解产业及产业的市场特性;第二,必须了解和掌握基本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第三,必须具备基本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及创新、研发能力;第四,必须具备较好的审美与内涵素养;第五,必须具有团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如何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如何满足我国影视动画行业对适应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紧迫需求,是摆在影视动画学院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既要有着丰富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创造意识,也要有实际的动手能力,真正能参与到行业中去,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学生的真实需要。
这些决定了影视动画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是"建构产学研互动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带学,以研促学,以学助产,形成有效互动机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关注教育,介入教育,参与教育,推动教育,共同研究和优化课程设置、培养流程、教育方案,并借助教育资源和人才来促进影视、动画产业良性的高效率发展。
二、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互动合作
(一)产学研互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
1.坚持"课程项目化"的理念,通过课程与项目的紧密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试验工作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
课程项目化的教学目标是对研发动画的意识与研发动画的技能进行综合培养;课程教学内容是与动画专业密切联系的来自某动画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项目与任务;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性、师生互动性与成果应用性紧密结合。课程项目化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它不仅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而且从职业人才的角度使学生得到专业化训练,使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的综合培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在"课程项目化"的理念支持下, 2007年9月,动画教学实作班正式启动,并开设了专门的动画专业教学区域。动画教研团队对教学实作班的课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采取自愿报名、精心挑选的方式,选拔了一批热爱动画创作、有着扎实基本功底的优秀学生。
教学实作班课程采用以项目为单位分组实战的方式实施教学,结合合作单位某动画基地、电脑报集团漫天下杂志、成都新华文轩集团、少年先锋报、龙门阵杂志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实作项目,进行能力提高培训教程和实作演习。现各组均有二维动画片成品、三维动画片成品、动漫读物作品发表成品、以及实作作品成品获奖,其中部分学生参与或独立创作的《鹿回头》、《财主》、《塔塔日记》等作品被中央电视台第六频道《爱画电影》栏目组选中,并播出。
学院对一年级到四年级的专业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并且将动画、影视编导、动漫产品、互动媒体、戏剧影视美术、摄影等专业课程整合在项目之中,以项目来带动教学,有针对性地让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紧密结合项目,在不同的课程中完成项目的不同任务。经过几年的教学过程,可以形成完整的学院自身的课程项目。最终能够实现将教学转化为产品。
2.坚持"教师先行、全面带动"的战略,通过教师带领学生组成教学团队进行项目研究来推进学院的科研建设
学院采取以教师自主承担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建立项目组的方式,进行项目研究。教师成为项目组的骨干力量,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指导示范的作用,带动学院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提出了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高水平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也有利于缩短教育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另外,教师的带领作用也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投入的积极性,为学院营造出一种师生上下,齐心协力进行科研建设的浓厚氛围,并有利于推出成果。如青年教师王茜濡带领8名学生创作的动画短片《红色幽灵》(Red Spirit)在"'中国-欧洲'国际短片大赛"中荣获"最佳人气奖"。此奖项为大赛三个大奖之一,并且是中国唯一的获奖作品。
3.坚持"调整方案、行业认可"的策略,根据行业需要调整学院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
学院构建产学研互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源动力就是来自行业对高层次的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学院开设课程、实施培养计划必须将取得行业认可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影视动画学院从生产管理第一线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请他们参与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讲授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或者通过讲座、实习指导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合作开展科研活动。通过与行业人才的接触,专职教师更加了解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以设置社会需要的专业和培养方案;行业人才还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接轨;吸纳他们参加科研活动,带动专职教师的科研成果尽可能符合社会需求,并及早进行成果向产品转化。
(二)产学研互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效果
1.提高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周边同类高校起到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产学研互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实战为特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强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该专业毕业生连续五年就业率达到97%以上,不少优秀毕业生已成为行业和高校动画专业的骨干力量,部分学生还在国内艺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各地高校、创意产业部门、动画企业来校考察学习络绎不绝。同时,学院成立了重庆动漫高校联盟,将我校动画实验教学平台作为重庆高校共享平台,免费培训高校动画专业师资,为推动西部地区高校动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2.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发展。
由于成果显著,学院动画专业先后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教学模式获得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通过实战项目和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探索和总结,影视动画学院教师编写出版了《动漫角色设计》、《影视动画工程规划》、《动画原理与动画设计》等动画实践课程教材14部,已被全国80余所高校选用,对国内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影视动画学院也承担了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庆动漫影视高清数字技术支持平台建设"、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动漫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重点课题"重庆动漫产业发展及技术实力提升方案"、市教委科研项目"重庆创意产业平台建设及高校技术支撑研究"、"重庆创意产业发展与思考--产学研合作、吸纳社会资源,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等重要课题的研究。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不足
(一)"产学研"互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观念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在认识层面上,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人才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但仍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院的部分教师还没有完全走出象牙塔的意识和状态,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明显跟不上形势,进一步在校内加强产学研结合的舆论动员和政策引导,促进学院师生的观念更新,进一步增强面向市场应用发展、提升专业技术的能力问题亟待解决。
(二)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
产学研互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自实施以来,教育系统内部出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坚实的支撑力量,国家教育部、重庆市教委、学校都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教育系统外,家长对这种培养模式的理解、参与和支持逐步增强,相关企业、动画学术协会主动积极地为学院提供咨询意见和资源支持,并提供实质性指导,已逐步形成一种参与、支持的社会氛围。但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尽管主战场在教育系统,主阵地在校园课堂,其影响却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级领导的进一步重视和关注,政府各部门、各系统的支持和配合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管理需更进一步完善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管理制度的变革势在必行。如加强评分系统的合理性、加强对学生考勤的管理,建立良好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教师带领学生持续参与项目研究。虽说学院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及改革,但在强势推进产学研互动合作的大背景下,还显得不够同步和及时,在管理上还出现了一些弊端,在操作规程上有待进一步细化。
(四)师资队伍建设需不断提高和培训
动画学科是最能反映前沿科技和理念时尚的文化,由于其特殊的超前性,使其变化甚快,其蕴含的科技含量和观念需要我们教师要做出积极的应对和准备,师资建设尤为重要,适应发展,适应需要,快速接受和掌握,对教师提出了高的要求。需要继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才能落实"教师先行,全面带动"的战略。
(五)人才培养战略需不断提高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