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管理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税务管理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税务管理的定义

税务管理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顶管市政泥水气压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近年来,顶管施工技术在建筑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及发展,尤其是在市政工程的建设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顶管法施工工艺是一种历史比较长的地下管道施工方法,它最早始于1896年的美国,据资料记载,日本最早的一次顶管施工是在1948年,我国采用顶管施工是在1953年的北京。在1964年前后,上海的一些单位已进行了大口径机械式顶管的各种试验。1984年前后,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先后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机械式顶管设备,从而,使我国的顶管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顶管施工除了传统的人工开掘式,挤压法,水冲法之外,目前比较流行的有气压平衡,泥水平衡和土压平衡法等三种平衡理论。大口径长距离机械顶管施工方法经常用于城市市政污水管道铺设的建设中, 使用该方法占地面积少,施工控制严格,可保证交通畅通;在穿越铁路、公路、河流、建筑物等障碍物时可减少沿线的拆迁工作量,降低工程造价。

一、工程概况

该市政排污管道工程位于广州市市中心繁华地带猎德涌(花城大道至涌口段),城市主干道, 交通流量较大。本工程为升级改造工程(涌底管迁改及排水管网改造)。猎德涌此前通过多年整治,整体水环境与景观已经有所改善,但目前有些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治。猎德涌黄埔大道以南段流域内存在雨污错接、局部污水管断头、个别点污水直排河涌、东侧堤岸内敷设截污管等问题。本工程内容包括: 顶管排水管道、工作井、接收井等内容, 污水管采用钢筋混凝土管, 管径d800-d1500。本工程在土层下11m处采用采用泥水加压平衡顶管技术,路面汽车载荷:公路I级。尽管在施工时遇到一些困难,但经过试点,该工法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施工区域位于河涌附近,多流砂、地下水,开挖易引起工作井、基坑塌陷,顶管过程中须对沿线临近的构筑物采取检测保护措施。

二、顶管技术的原理及施工技术

1、顶管技术原理

顶管施工就是借助于主顶油缸以及中继间的顶进力,把工具管或顶管掘进机从工作坑内穿过土层一直顶进到接收坑内吊起。与此同时,把紧随在工具管或掘进机后的管道埋设在两个工作坑之间。在顶管施工中主要有三种工作面平衡理论:气压、土压和泥水平衡理论。本工程顶管采用泥水平衡方法进行施工。

泥水平衡顶管的工作原理通常把用水力切削泥土,采用机械切削泥土而采用水力输送弃土,同时有的利用泥水压力来平衡地下水压力和土压力的这一类顶管形式都称为泥水平衡顶管施工。在泥水平衡顶管施工中,要使挖掘面上保持稳定,就必须在泥水仓中充满一定压力的泥水,泥水在挖掘面上可以形成一层不透水的泥膜,以阻止泥水向挖掘面里渗透。同时,该泥水本身又有一定的压力,因此它就可以用来平衡地下水压力和土压力,这就是泥水平衡顶管最基本的原理。

2、施工技术

2.1 顶管井开挖

顶管井开挖: 1)每一个顶管井采用一台抓斗挖土机进行开挖。2)开挖时预留一定的土方,进行人工开挖,防止基底土壤受到扰动。3)开挖过程中, 随时对开挖尺寸和土体质量进行检验,边坡进行人工整修、夯实, 开挖轮廓必须符合施工图。4)开挖中如发现地质情况与图纸不符,立即报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单位处理。5)夏秋季节,天气多变, 若遇下雨,及时用防雨布复盖开挖面,防止雨水冲刷边坡和侵蚀基底土壤。6)基坑底部沿四周设置2%坡度的排水沟,四角设置1000×1000mm的集水坑,积水坑的深度比四周沟深500mm,及时将集水排到下水道。

2.2 顶管井施工

土方开挖完成后, 就可以开始顶管井的制作。

1)钢筋工程。钢筋制作前认真熟悉图纸,每个部份使用的钢筋品种,规格、形状、尺寸、数量等准确无误。钢筋在遇洞口或相邻墩墙,必须按规范或设计要求进行相应加强处理。构件受拉区域的同一截面钢筋接头不得超过钢筋总数的50%,接头相互错开时,其间距不小于钢筋直径的35-40倍,接头与相邻钢筋间的净距应大于混凝土骨料的最大粒径。钢筋安装时,必须核对钢筋的安放位置,间距和保护层厚度,并报请监理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2)模板工程。模板支撑体系采用钢管扣件支撑。对于模板的设计、制作安装必须满足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要求。为了混凝土表面光洁、平整, 且不至于脱模困难、浇筑前模板内表面涂刷一层隔离剂, 严禁涂刷废机油。模板接缝平整严密,浇筑混凝土不漏浆,混凝土达到规定要求方可进行模板拆除,模板的拆除顺序为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非承重的先拆,承重部位后拆。使用专用工具拆模,不要硬撬或用力过猛。

3)混凝土浇筑。在浇筑井壁时,从两端向中间浇筑,防止模板吸水膨胀,造成壁板弯曲变形。混凝土浇筑时,应分层、分段进行。施工中使用70振动棒,有效长度为500,分层浇筑厚度为50×1.25=625mm,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必须浇筑上层混凝土,为了保证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 浇筑的间隔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5小时。

混凝土浇筑采用插入式振捣器, 垂直振捣。振捣器移动次序采用行列式插入,插入间距为400-500。振捣上层时,应插入下层深度约50,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操作振捣器时,应快插慢拔,上下略有移动,插入点排列均匀,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漏振、不重振。每一插入点的振捣时间约为20-30秒,时间过短,混凝土振不实,时间过长会发生离析,甚至发生涨模。实际操作时,以混凝土表面呈水平状、出现水泥浆、不再出现气泡和明显沉落为度。振捣器的圆柱棒不得碰撞模板、钢筋或预埋件,更不得挂在钢筋上。

施工采用多台振捣器同时作业时,作业前应划分每台振捣器的振捣范围,防止漏振、重振。

按规定留置抗压强度试块和抗渗试块,混凝土试块每100立方米留置一组抗压试块,不足100立方米按一组进行留置;试块取样:根据现场进料情况,在监理工程师监督下随机取样。

混凝土浇筑完12个小时后,用草垫复盖,派专人浇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留制的试块同等条件进行保养。

2.3 顶管施工

1)顶力计算、最大顶距确定。本工程顶管单元长度根据设计图纸的井室位置、地面运输和开挖工作坑的条件、顶管需要的顶力、后背与管口可能承受的顶力等因素确定单元长度。本工程土质参数基本相同,顶力计算时分不同管径取一个最大管径和最大单元长度进行计算。

税务管理的定义范文2

税务信息是国家税务决策、税收计划制定与调整的重要依据,是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工作的必要支撑,也是纳税人信息权利的核心内容,因而其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维护并促进国家职能的实现。税收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必须借助和运用税务信息才能达到。因为税务信息管理一方面能使信息正确地反映经济税源和税收进度情况,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可了解纳税人的经济活动状况,并掌握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鉴定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需要是否相适应,以便迅速做出明智的决策,有效地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换言之,如果税务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的话,既无法实现税收为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也将使国家以税收进行宏观调控经济的政策大打折扣,影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现代化。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收征管的组成部分,正确、及时、安全的税务信息是把握财政发展和税务管理客观规律的钥匙,有利于实现税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使税务管理工作从经验走向科学,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形势发展对税务管理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税务管理水平和税务管理效率,做到努力开发税源,尽力足额征收,增加税收收入;有利于提高税务管理队伍的素质,强化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开展税务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税务管理需要。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纳税人权利的保障。从纳税人角度而言,税收是纳税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及程序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申报资料并缴纳税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论是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资料,还是税务机关依法定职权收集的信息,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客户资料、销购价格、专利技术等),正常生产经营信息(生产经营范围、工商税务登记证件号等),个人隐私(个人及家庭身份信息、社会关系等),涉税负面信息(欠税记录、税务处罚信息等),一旦这些信息的泄露不仅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严重影响,而且还会给个人和家庭生活带来恶性干扰,甚至还有可能引起诈骗和金融犯罪。因此,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纳税人权利的重要保障。

2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难题

2.1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风险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层税务信息安全技术管理风险与日俱增。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虚拟化、云技术、大数据应用等新技术层出不强。此类技术的应用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安全保障措施也较为严密,但现有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软硬件、制度、顶层设计、税务人员素质、社会要求等方面无法适应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使得税务信息暴露在数据的海洋,极易造成信息被盗取、被非法病毒所侵入,税务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必然风险激增。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简政放权要求逐步提高,基层税务信息安全行政管理风险突飞猛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行政管理被要求回归理性简政放权,实现由权力管制到权利治理,基层税务部门必然面临着工作重心后移及执法风险加大的交汇压力,后续管理将成为税务部门工作的一种常态。税务管理信息化是保证后续管理科学、有效、规范进行的基本方式且根本保障,而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是故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必然成为税收征收与管理过程的基础和支撑。税务管理信息化下税务信息不论是频率还是数量均不断提高,数量和质量相生相克,前者的增多必然导致后者的下降,税务信息安全行政管理风险骤升。依法治税加强,尤其是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涉纷风险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不断发展,纳税人权利意识在不断觉醒,私权保护、正当程序、公平正义成为了普遍诉求。纳税人信息是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包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税务机关在采集、保管和使用纳税人信息过程中往往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而导致纳税人权利受到损害事件时有发生,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近些年来,由于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不善带来的税务纠纷呈水涨船高之势,纳税人诉诸法律途径的越来越多,基层税务部门涉议、涉诉风险不断提高。

2.2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困境

2.2.1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税务管理信息化在我国方兴未艾,关于税务信息安全的理解、保护方法、风险防范手段等社会所知甚微。就税务部门而言,大部分基层税务工作人员对于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什么、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意义是什么、怎样实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等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主观地认为税务信息安全与税务部门的核心业务无关,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存储与传输,意义不大。甚至是一提到税务信息安全,不少人就当然的认为是病毒和黑客,而往往忽视内部人员的过错或故意行为等因素。就纳税人而言,大部分纳税人抱有这样的态度,就是只要按照法定规定和法定程序上缴完税,其他的就与自己没有多大干系,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也是如此,因而往往不配合税务信息的收集等工作。由于少数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和管理不善,会影响整个税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2.2.2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方式滞后

整体上看,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还主要是依靠单一的技术方法,税务信息保密措施少、身份认证未得到全面应用、缺少路由安全和防止入侵的技术措施,难以适应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首先,税务信息技术管理方式赖以生存的硬件设施可靠性、稳定性不足,缺少日常维护及安全配套措施。其次,税务信息技术管理核心之处的软件设施开放性强,比如,内部网路终端信息共享范围广、操作系统主要是国外研发的,内外网机器存在混用现象,极大增加了税务信息安全风险。最后,采集数据分散,不能形成有效共享,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业务信息不能通过计算机有效流转,自动化管理过程隔离;尤其是信息缺乏高效的数据监控措施,没有形成科学的内、外监督体系,不断遭受黑客攻击,还出现数据丢失的现象等。

2.2.3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税务信息采集、整理、贮存、传输、反馈及应用等过程中安全管理的理念并未得到贯彻,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还不全面、缺乏体系性、可操作性也不强。具体来讲,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制度。一般而言,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税务信息中心实施,与其他内设机构之间是并列关系,信息安全管理无法渗透到税收征管的其他环节。二是缺乏科学的税务信息安全事故预防、报告及处理制度,各基层税务部门普遍缺失完备的信息安全事故报告程序与预防处理方案,税务信息安全事故的预防、处理没有可持续的制度支撑。三是缺乏规范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考核制度,基层税务信息安全岗位与责任相适应的考核标准,机制不规范,致使信息安全管理深度与力度得不到有效落实。此外,信息安全责任制度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2.2.4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税务信息化下,税务信息安全风险有来自基础设施毁损的风险,有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有人为操作引发的风险,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目前基层税务机关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管理机制。就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识别而言,税务信息并未被确定成为一种资产,因而缺乏税务信息必要的分类管理。同时,这种安全风险识别仅局限于技术硬件故障或错误、技术软件故障或错误、技术淘汰等技术层面,而对于其他层面的信息安全威胁鲜有涉及。就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而言,由于专业技术和人才的缺乏,加之评估频率与方法不当,很难真正分析出信息安全风险的高低,影响到控制措施的选择。就税务信息安全风险控制而言,由于识别与评估分析中的不健全,使得风险控制策略选择失去了可信基础,致使避免、转移、缓解及接受等风险控制策略无从选择。

3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应对

3.1加大信息安全管理教育培训,更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理念

应当认识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既是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机构成,也是基层税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税收信息的采集、整理、存储、传输、反馈、开发及应用等全过程,不仅可以加强税收收入的规划性,有效发挥税收促进生产,调节、监督经济的作用,还能衡量税收分配是否合理,税负负担是否平衡,保障纳税人的权利。因此,基层税务部门要摒弃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不重要的观念,提高对税务信息安全的认识,充分了解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作用及方法,以此更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理念。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意识之所以淡薄,原因在于信息安全管理教育与培训少,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对此,一方面要灵活多样地培训学习形式,综合平衡信息安全相关项目,提高税务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机制,通过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安全员信息安全防范技能,培养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骨干。此外,税收普法宣传教育中还要强化纳税人信息安全意识。

3.2综合内外部控制手段,实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方式多元化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信息技术体系、信息风险管理及组织管理框架等诸多方面,面对终端规模大、地域分布广、技术类型多的现实,单纯的依靠外部技术手段无法实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需要内部控制措施予以协同,多元化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保障税务工作人员完成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完善税务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做好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不论是采取何种技术手段进行税务信息管理,都要建立完备的病毒防范、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及信息加密等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体系,定时检查并更新硬件设备以确保其可靠性与稳定性。其次,要克服“唯技术论”的倾向,税务部门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中心,保证税务信息安全集中和集成管理,努力形成完整的数据安全与备份体系。最后,完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内部控制手段,以减轻由于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所造成的信息危害。主要是采用人机联控的控制方式,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控制活动和保护措施,以实现对与税务信息安全相关的人与物的管理,并最大限度地保障税务信息安全。

3.3完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借鉴信息安全管理一般理论,完整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包括定义税务信息安全政策、定义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范围、进行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确定管理目标和选择管理措施、准备税务信息安全适用性声明、建立相关文档、文档的严格管理及安全事件记录回馈。针对目前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的不完善,税务部门应严格按照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规章、明确管理范围、风险、目标、措施等予以完善。与此同时,还要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一是建议基层税务机关应成立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各区局、科室、所都应明确专人负责税务信息安全的管理,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制度;二是建议明确安全事故预防任务、报告时限与程序、处理方法与措施,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事故预防、报告及处理制度;三是建议制定规范、可行的信息安全管理考核机制,明确规定每个税务工作人员在信息安全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保密要求以及违约责任,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总之,就是要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确定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责任和监督机制,切实保障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效开展。

3.4实施税务信息分类管理,健全税务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税务管理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现代企业;税务筹划;管理

一、税务筹划的定义以及现代企业实施税务筹划的意义

1.税务筹划的定义

税务筹划是指纳税人在不违反国家现行税法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活动的优化安排,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达到既合理又合法的减税、节税的财务策划活动。它的本质是以减轻公司税负为主要目标的财务管理活动。

2.现代企业税务筹划的意义

税务筹划有利于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依法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但是根据税务的法律条款,通过优化企业的核算方式、控制收款的时间等合理合法的途径进行的税务筹划来降低企业的税赋对现代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税务筹划,使纳税企业为降低税赋更加注重了自身财务管理、会计记账等工作的细致程度,在推动了企业发展的同时,降低了企业违法的可能性;现代企业积极推进税务筹划工作的同时,可以有侧重点的根据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企业自身的筹资与投资、生产技术的改造以及新产品的更新换代,可以使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真正的落到实处。

二、目前现代企业税务筹划的现状

税务筹划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上属于一个新生事物,企业在进行这项工作的同时,但多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税务筹划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纳税人身份界定的概念模糊

利用纳税人的纳税主体的变化进行税务筹划,往往是在税务筹划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些税务筹划工作只是简单的通过改变自己的纳税主体的身份来进行筹划,而忽视了税法在针对纳税人身份等法律条款的明确规定。

2.利用简单的转让定价来进行税务筹划的误区

转让定价是指集团企业的各个企业之间按照低于正常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交易,从而将利润由税负高的企业转移到税负低的企业。进而降低集团企业整体税负的一种筹划方法。这种方法在表面上看是根据企业自主定价不受政府管理的行为,是合法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现行税法的要求,一旦认定为关联交易企业以后,税务机关有权对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根据可比非受控定价法则、再销售价格以及成本加价法进行干预定价,让这种看似正常的筹划方法没有了实际意义。

3.使用存货计价方法进行筹划的误区

在企业的成本核算过程中,存货成本是最主要的成本,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陈本以及后续的利润情况。在税务筹划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根据最有利成本升高的原则进行,即在原材料上涨的过程中选择先进先出以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利润,进而降低企业税赋。但是在税法中规定一旦选择了成本的计算方法后一年内要沿用一个成本计算方式,不得随意改变,否则有偷税之嫌。

4.通过改变筹资方式来进行税务筹划的误区

很多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中,资金筹措的渠道往往愿意选择灵活性较高,财务费用同时也比较高的同行拆借的方式,以期望提高筹资成本,降低企业的财务利润,但是在税法的反避税条款中,针对筹资方式以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允许企业计算应税所得时的利息扣除额以按金融机构同期利率计算的扣除额为限超出部分不得扣除。从而使这一税务筹划空降极大降低。

三、现代企业税筹划的具注意事项

税务筹划对于现代企业良性经营的意义重大,但是作为新生事物,在认知以及实际运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1.充分理解税法的相关规定

税法是征税以及纳税的根据,也是进行税务筹划的法律依据,现代企业在涉及到税务筹划的相关条款时要对税法进行充分的研读,慎重选择条款,避免税务筹划失败引起的偷税漏税。

2.选择合理有效的税务筹划方式

税务筹划是一个紧跟税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一项长期工作,尤其是在我国税务法律加速健全的当下,税务筹划的工作也是随时变化的,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中,及时根据变化,选择有效的依据以及方法进行筹划工作。

3.关注财务制度与税法的区别,总体把握筹划工作

财务制度与税法在具体规定上的差别往往会导致税务筹划工作的失败,在进行税务筹划时要认真总结其差异,避免出现由于规定的差别影响税务筹划的结果。同时现代企业要认识到税务筹划固然重要但不是企业管理的全部,为税务筹划而筹划就失去了税务筹划的意义,要以企业税收负担率作为税务筹划的参考依据。

四、总结

在当下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引进税务筹划是非常有必要的,税务筹划为现代企业在公司的基本运营以及在留住高级实用的人才,打造稳定的管理、销售队伍方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企业间的竞争中间找到了一定的空间,同时我们要避免将税务筹划将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相混淆,坚决做到依法办事。

参考文献:

[1]郑晓凉: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纳税筹划[J].安徽农学通报, 2007,(18).

[2]屈中标 鲁爱民:物流企业税务筹划例举[J].才智, 2009,(11).

税务管理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税务信息;信息安全;安全管理;风险评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60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3

科学技术发展变革了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税务管理信息化成为了税收征管业务工作的重要依托和基础保证。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务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税务机关工作的重要安全保障,它涉及税务信息的采集、整理、贮存、传输、反馈及应用等全过程,因此必须引起重视。而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务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政府简政放权的深入以及依法治税的全面推进,面临的技术管理风险、行政管理风险及涉纷管理风险日益凸显,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在既按照信息安全一体化的要求和安全风险等级管理的要求,又结合基层税务工作的特点和难点,做好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国家职能、促进税收现代化、保障纳税人信息权利,有必要对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所面临的难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1 实施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税务信息是国家税务决策、税收计划制定与调整的重要依据,是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工作的必要支撑,也是纳税人信息权利的核心内容,因而其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维护并促进国家职能的实现。税收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必须借助和运用税务信息才能达到。因为税务信息管理一方面能使信息正确地反映经济税源和税收进度情况,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可了解纳税人的经济活动状况,并掌握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鉴定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需要是否相适应,以便迅速做出明智的决策,有效地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换言之,如果税务信息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的话,既无法实现税收为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也将使国家以税收进行宏观调控经济的政策大打折扣,影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现代化。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收征管的组成部分,正确、及时、安全的税务信息是把握财政发展和税务管理客观规律的钥匙,有利于实现税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使税务管理工作从经验走向科学,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形势发展对税务管理的要求;有利于提高税务管理水平和税务管理效率,做到努力开发税源,尽力足额征收,增加税收收入;有利于提高税务管理队伍的素质,强化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开展税务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税务管理需要。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利于纳税人权利的保障。从纳税人角度而言,税收是纳税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及程序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申报资料并缴纳税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论是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资料,还是税务机关依法定职权收集的信息,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客户资料、销购价格、专利技术等),正常生产经营信息(生产经营范围、工商税务登记证件号等),个人隐私(个人及家庭身份信息、社会关系等),涉税负面信息(欠税记录、税务处罚信息等),一旦这些信息的泄露不仅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严重影响,而且还会给个人和家庭生活带来恶性干扰,甚至还有可能引起诈骗和金融犯罪。因此,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纳税人权利的重要保障。

2 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难题

2.1 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风险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层税务信息安全技术管理风险与日俱增。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虚拟化、云技术、大数据应用等新技术层出不强。此类技术的应用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安全保障措施也较为严密,但现有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软硬件、制度、顶层设计、税务人员素质、社会要求等方面无法适应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使得税务信息暴露在数据的海洋,极易造成信息被盗取、被非法病毒所侵入,税务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必然风险激增。

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简政放权要求逐步提高,基层税务信息安全行政管理风险突飞猛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行政管理被要求回归理性简政放权,实现由权力管制到权利治理,基层税务部门必然面临着工作重心后移及执法风险加大的交汇压力,后续管理将成为税务部门工作的一种常态。税务管理信息化是保证后续管理科学、有效、规范进行的基本方式且根本保障,而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税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是故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必然成为税收征收与管理过程的基础和支撑。税务管理信息化下税务信息不论是频率还是数量均不断提高,数量和质量相生相克,前者的增多必然导致后者的下降,税务信息安全行政管理风险骤升。

依法治税加强,尤其是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涉纷风险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不断发展,纳税人权利意识在不断觉醒,私权保护、正当程序、公平正义成为了普遍诉求。纳税人信息是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包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税务机关在采集、保管和使用纳税人信息过程中往往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而导致纳税人权利受到损害事件时有发生,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近些年来,由于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不善带来的税务纠纷呈水涨船高之势,纳税人诉诸法律途径的越来越多,基层税务部门涉议、涉诉风险不断提高。

2.2 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困境

2.2.1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税务管理信息化在我国方兴未艾,关于税务信息安全的理解、保护方法、风险防范手段等社会所知甚微。就税务部门而言,大部分基层税务工作人员对于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什么、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意义是什么、怎样实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等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主观地认为税务信息安全与税务部门的核心业务无关,是一种简单的信息存储与传输,意义不大。甚至是一提到税务信息安全,不少人就当然的认为是病毒和黑客,而往往忽视内部人员的过错或故意行为等因素。就纳税人而言,大部分纳税人抱有这样的态度,就是只要按照法定规定和法定程序上缴完税,其他的就与自己没有多大干系,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也是如此,因而往往不配合税务信息的收集等工作。由于少数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和管理不善,会影响整个税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2.2.2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方式滞后

整体上看,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还主要是依靠单一的技术方法,税务信息保密措施少、身份认证未得到全面应用、缺少路由安全和防止入侵的技术措施,难以适应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首先,税务信息技术管理方式赖以生存的硬件设施可靠性、稳定性不足,缺少日常维护及安全配套措施。其次,税务信息技术管理核心之处的软件设施开放性强,比如,内部网路终端信息共享范围广、操作系统主要是国外研发的,内外网机器存在混用现象,极大增加了税务信息安全风险。最后,采集数据分散,不能形成有效共享,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业务信息不能通过计算机有效流转,自动化管理过程隔离;尤其是信息缺乏高效的数据监控措施,没有形成科学的内、外监督体系,不断遭受黑客攻击,还出现数据丢失的现象等。

2.2.3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税务信息采集、整理、贮存、传输、反馈及应用等过程中安全管理的理念并未得到贯彻,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还不全面、缺乏体系性、可操作性也不强。具体来讲,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制度。一般而言,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税务信息中心实施,与其他内设机构之间是并列关系,信息安全管理无法渗透到税收征管的其他环节。二是缺乏科学的税务信息安全事故预防、报告及处理制度,各基层税务部门普遍缺失完备的信息安全事故报告程序与预防处理方案,税务信息安全事故的预防、处理没有可持续的制度支撑。三是缺乏规范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考核制度,基层税务信息安全岗位与责任相适应的考核标准,机制不规范,致使信息安全管理深度与力度得不到有效落实。此外,信息安全责任制度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2.2.4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税务信息化下,税务信息安全风险有来自基础设施毁损的风险,有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有人为操作引发的风险,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目前基层税务机关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等管理机制。就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识别而言,税务信息并未被确定成为一种资产,因而缺乏税务信息必要的分类管理。同时,这种安全风险识别仅局限于技术硬件故障或错误、技术软件故障或错误、技术淘汰等技术层面,而对于其他层面的信息安全威胁鲜有涉及。就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而言,由于专业技术和人才的缺乏,加之评估频率与方法不当,很难真正分析出信息安全风险的高低,影响到控制措施的选择。就税务信息安全风险控制而言,由于识别与评估分析中的不健全,使得风险控制策略选择失去了可信基础,致使避免、转移、缓解及接受等风险控制策略无从选择。

3 基层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应对

3.1 加大信息安全管理教育培训,更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理念

应当认识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既是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机构成,也是基层税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税收信息的采集、整理、存储、传输、反馈、开发及应用等全过程,不仅可以加强税收收入的规划性,有效发挥税收促进生产,调节、监督经济的作用,还能衡量税收分配是否合理,税负负担是否平衡,保障纳税人的权利。因此,基层税务部门要摒弃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不重要的观念,提高对税务信息安全的认识,充分了解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作用及方法,以此更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理念。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意识之所以淡薄,原因在于信息安全管理教育与培训少,税务信息安全管理专业人才匮乏。对此,一方面要灵活多样地培训学习形式,综合平衡信息安全相关项目,提高税务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机制,通过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安全员信息安全防范技能,培养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骨干。此外,税收普法宣传教育中还要强化纳税人信息安全意识。

3.2 综合内外部控制手段,实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方式多元化

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信息技术体系、信息风险管理及组织管理框架等诸多方面,面对终端规模大、地域分布广、技术类型多的现实,单纯的依靠外部技术手段无法实现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需要内部控制措施予以协同,多元化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保障税务工作人员完成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完善税务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做好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不论是采取何种技术手段进行税务信息管理,都要建立完备的病毒防范、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及信息加密等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体系,定时检查并更新硬件设备以确保其可靠性与稳定性。其次,要克服“唯技术论”的倾向,税务部门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中心,保证税务信息安全集中和集成管理,努力形成完整的数据安全与备份体系。最后,完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内部控制手段,以减轻由于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所造成的信息危害。主要是采用人机联控的控制方式,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控制活动和保护措施,以实现对与税务信息安全相关的人与物的管理,并最大限度地保障税务信息安全。

3.3 完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借鉴信息安全管理一般理论,完整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包括定义税务信息安全政策、定义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范围、进行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确定管理目标和选择管理措施、准备税务信息安全适用性声明、建立相关文档、文档的严格管理及安全事件记录回馈。针对目前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的不完善,税务部门应严格按照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规章、明确管理范围、风险、目标、措施等予以完善。与此同时,还要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一是建议基层税务机关应成立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各区局、科室、所都应明确专人负责税务信息安全的管理,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制度;二是建议明确安全事故预防任务、报告时限与程序、处理方法与措施,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事故预防、报告及处理制度;三是建议制定规范、可行的信息安全管理考核机制,明确规定每个税务工作人员在信息安全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保密要求以及违约责任,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度。总之,就是要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确定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责任和监督机制,切实保障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有效开展。

3.4 实施税务信息分类管理,健全税务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信息化时代,信息无处不在,不同的信息管理有着不同的安全要求,税务信息也是如此。因此,要充分实现税务信息的安全管理就必须对者纷繁复杂的税务信息进行分类,不同的税务信息实施不同的安全管理战略,这样才能提高税务信息安全管理的效率。根据信息系统组成部分不同,可将税务信息安全管理分为员工(正式与非正式)、税务征管过程、数据、软件和硬件(系统设备及外设、网络组件)等几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健全税务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首先,通过建立健全税务信息分类与价值评估、安全调查、威胁识别与评估、漏洞识别等制度以健全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识别机制。其次,通过由业务、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工作骨干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定期对税务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大小并制定科学的安全预算。最后,构建完备的税务信息安全管理措施以防止信息安全的发生,在科学的风险估测基础上,选择“知己知彼”的风险控制策略。也就是说,税务信息安全管理需要在税务信息分类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健全信息安全风险识别、评估以及控制策略选择等机制予以最充分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春东.信息安全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贺志东.税务管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3]罗四平.税务信息安全的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2.

税务管理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税务风险 控制体系 管理

随着税务部门征管稽查行为逐步规范化和法制化,以及报税系统信息化的发展,企业投机行为带来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解决税务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制定一个好的税务策略,建立一套严格的内控体系,把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一、税务风险的定义及管理目标

(一)定义

税务风险就是企业在涉税活动中面临的一种不确定性。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势必要求降低税收,因而税务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的必然性。税务风险具有税收上的不确定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决策,每一项决策都要考虑效益和成本的关系,不可避免的会涉及税务问题。不同的决策引起不同的税收负担,即使相同的决策也会由于纳税人的主观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客观原因不同而税负各异。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

从企业角度考虑,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企业通过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识别、评估和防控税务风险,以保证企业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及相关业务处理符合税法规定,降低企业涉税成本。企业税务部门应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并跟踪和监控相关税务风险。具体说,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税法规定;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涉税事项,符合税法规定。目标重点突出了税务行为的“合法性”,即涉税事宜均符合法律规定。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构成要素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

(一)内部税务环境。企业领导确定关于税务风险的概念,并确定税务风险容量;内部税务环境为主体中的领导及员工对待风险的态度;领导重视,税务会计坚实的业务基础及相关人员的配合和正确认识,为税务风险管理打好了基础。

(二)税务目标设定。设定税务工作目标,工作人员在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就能识别影响它们的潜在风险事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确保管理当局采取恰当的程序设定目标,确保所选定的税务目标支持和切合该税务主体的使命,并且与它的税务风险容量相一致。

(三)税务风险事项识别。税务事项识别涉及到从影响税务目标事先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中识别潜在的税务事项。它包括区分代表风险的税务事项和代表机会的税务事项,以及可能二者兼有的事项,机会被反馈到管理当局的战略或目标制定过程中。

(四)税务风险评估。要对识别的税务风险进行分析,以便形成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的依据。税务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目标相关联。即要对固有税务风险进行评估,也要对变化的税务风险进行评估,评估要考虑到税务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

(五)税务风险应对。员工识别和评价可能的税务风险应对措施,包括回避风险、承担风险、降低风险和分担风险。税务管理当局选择一系列措施,使税务风险与主体的风险容限和风险容量相协调。

(六)税务风险控制。制订和实施政策和程序,以帮助确保管理当局所选择的税务风险应对措施得以有效实施。

(七)税务相关信息与沟通。收集税务相关的信息,以确保员工履行其职责的方式和时机能及时识别、获取相关信心并保持有效沟通。税务人员需要借助相关信息来识别、评估和应对税务风险,使税务人员充分了解自己的职责和相互联系,并有序开展工作。

(八)税务风险监控。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对税务风险管理程序加以修改和改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动态反应企业税务情况,并根据外界和内部条件的要求而变化。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影响因素

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企业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税务规划以及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或业务流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设计和执行;税务管理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和相互制衡机制;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管理层的业绩考核指标。企业信息的基础管理状况;信息和沟通情况。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其他内部风险因素。分析企业的内部风险因素,有利于企业从高层态度、员工素质、企业组织结构、技术投入与应用、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内部制度等微观方面,识别企业自身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重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依法纳税意识。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依法纳税意识不是很强,不注重税务人才的培养和职务设置,企图通过不合法行为来达到减少企业税负的目的。随着我国税收征收征管体系的健全,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大,企业税务不合法行为一旦被发现,将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后果严重。为此,企业及其经营管理者有必要树立涉税风险防范意识,加深对企业涉税风险了解,加大对税务风险的防范。

二是企业税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一些企业的税务风险直接来自税务人员对会计法规、税务法规和国家政策的不熟悉,企业税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企业涉税风险,严重得还可能在主观没有违法意图的情况下,做出事实违法的税务行为,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是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影响。完善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涉税风险防范的基础。企业如果缺乏有效地经营管理体制,就很难从源头上控制和防范涉税风险。因而企业应该建立健全企业财会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等,从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或业务流程上做好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设计和执行,还要重视税务管理部门的作用,设置并配备相关人员,使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要相互制衡。

(二)外部影响因素

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和融资环境;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税收法规或地方性法规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上级或股东的越权或违规行为;行业惯例;灾害性因素;其他外部风险因素。我国目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税收政策法规。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税收政策变化频繁。再加上我国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交流不够,信息不对称,造成对税务法规的错误理解,因此纳税人需要及时准确掌握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动,如果企业不及时了解这些变动,调整自己的涉税行为,极有可能使自己的本来合法的纳税行为变为不合法,加大企业涉税风险。

二是行政执法。我国税务执法主体多元化,税务行政管理权存在着重叠,这也加大了企业的涉税风险。另外,税收法律法规由行政机关制定并监督实施和解释,纳税人即使有较为充分的理由,税务机关也可以加以否定,大大地增加了企业的涉税风险。

税务管理的定义范文6

一、税务行政合同的定义和种类

(一)税务行政合同的定义

有的学者认为,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的,而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相互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有的学者认为,行政机关以实施行政管理为目的,与被管理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意思表示一致而签订的协议就是行政合同;有的学者认为,行政合同顾名思义就是带有行政性质的合同;还有的学者认为,行政合同就是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发生、变更或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合意。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税务行政合同,是指税务机关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实现税务管理目标,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相互协商,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受行政强制力保护的协议。

本概念所指的税务机关包括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的行使税务管理权力的国家税务机关、地方税务机关、海关以及财政机关中的农税部门。

(二)税务行政合同的类型

笔者认为根据合同内容的不同,税务行政合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税务行政执行合同

这类税务行政合同通常是为了贯彻税务机关的某一决定,或实现税务管理目的,由上级税务机关与下级税务机关,或由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其他公民、组织签订的涉税行政协议。

此类合同主要分为内部合同和外部合同两部分。一是上下级税务机关之间或者税务机关与内部工作人员间就税收管理问题签订的执法责任合同、评议考核合同、廉政责任状。通过责任书的合同形式,将双方的约定转化为契约条款,明晰双方责任,明确内外监督,营造类似市场的竞争压力,从而优化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提高其工作效率。二是税务机关为实现税务行政管理目标,与税务人、法定扣缴义务人以及担保人签订的外部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八条和四十四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可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六十二条规定,“纳税担保人愿意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的,应当填写纳税担保书,写明担保对象、担保范围、担保期限和担保责任以及其他有关事项。担保书须经纳税人、纳税担保人签字盖章并经税务机关同意,方为有效。纳税人或者第三人以其财产提供纳税担保的,应当填写财产清单,并写明财产价值以及其他有关事项。纳税担保财产清单须经纳税人、第三人签字盖章并经税务机关确认,方为有效”。

2、税务行政委托合同

税务行政委托合同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税务管理需要,依法将自身执掌的部分职权委托给符合一定条件的组织或个人行使,并直接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一种税务行政合同。

3、税务行政协助合同

税务行政协助合同就是税务机关为共同管理某一方面的涉税事务,或合作执行特定的涉税管理任务,与地位相同、性质相似的行政机关、其他组织和个人联合签订的税务行政合同。

税务行政协助合同分为联合执法合同和自愿协助合同两类。

联合执法合同中合同的双方一般是税务机关和其他行政机关。其他行政机关不拥有税务行政管理职责,不承担税务管理义务,电不受税务部门行政管辖,协助税务机关完成税务管理活动只能通过合意实现。

自愿协助合同往往是税务机关与不具备行政职能的组织、个人签订的税务行政协助合同。

4、税务争议和解合同

税务行政争议中,在多数情况下,税务机关为避免当事人向法院提讼或促使当事人撤诉,通过在其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或做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不同的新的具体行政行为,积极地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寻求双方的最佳契合点,这就是税务争议和解协议。

二、税务行政合同的性质

(一)有限的合意性

税务行政合同的合意性是契约精神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的体现,在税法领域,互不隶属的行政机关、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之间在法律没有限制和没有规定的情况下调整税收法律关系,可以平等地协商一致,真正实现合意。正如有学者指出:“因双方意思一致而成立之法律关系上对等,乃系指就成立契约之特定法律关系而言,双方意思表示具有相同价值,而有别于一方命令他方服从之关系”。

(二)相对的行政性

税务行政合同的行政性就是合同中的权力因素,是区别于私法契约、民事合同的根本特征。契约不能束缚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行政性具体体现为税务行政优益权,即在税法上确认的或在税务行政合同条款中规定的,作为签约一方的税务机关为实现公共利益之目的而享有的对合同单方行使公权力的强制性特权。

三、税务行政合同的功能

(一)弥补税收立法不足,替代立法调整

税务机关通过缔结税务行政合同的方式,能够在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具体的领域与相对人通过合意形成其所预期的税收法律关系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或者实施比法律规定更加严格的政策,以达到行政调整目的,并能灵活地根据时势需要不断地调整政策,进行政策选择,从而弥补税收立法不足,达到替代立法调整的效果。这也是税务行政合同作为税务行政手段所具有的突出功能,也是其弹性和动机性所在,这种弹性和动机性对于特殊、非常态的税务行政争议尤其具有价值。

(二)扩大行政参与,实现税务行政民主化

现代税收强调追求纳税人权利、税收公正与社会责任等价值,强调纳税人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的过程。而税务行政合同正是顺应现代税收发展的要求,基于双方或多方主体地位平等的对话、协调和合意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服务于民的色彩。

(三)有效弥补税务机关信息不足,实现税务行政手段多样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事实和信息不断变化,行政机关全知全能的假设在理论和经验上都是天方夜谭。在税务行政工作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而单一的权力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税收的要求,势必需要新的应对手段来解决。税务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和法律目的,实现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势要求选择适用的手段从而使税务行政工--作更加充满活力与效率。

(四)降低税务行政执法成本,提高税收效率

(五)有助于征纳双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税收关系的稳定化和持续化

(六)明确税务机关权限,促进税务机关依法行政

四、税务行政合同法律调整的方式——正当程序制度

税务行政合同的法律调整重点是税务行政优益权。税务行政优益权的调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实体规则模式,它从行政行为结果着手,注重行政法实体规则的制定,行政优益权通过详细的实体规则来实现。另一种是正当程序模式。其特点是着眼于行政行为的过程,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程序来实现对行政优益权的控制。这一特点在保证行政优益权发挥功能的同时又能避免权力滥用,因而选择正当程序制度调整税务行政优益权是税务行政合同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要从立法上尽快建立以听证与协商制度为核心,以说明理由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回避制度、告知制度为组成部分的正当程序制度,调整税务行政合同的税务行政优益权,防止行政恣意。

参考文献

[1]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3]胡建森:《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余凌云:《行政契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余凌云:《行政法上的假契约现象——以警察法上各类责任书为考察对象》。《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

[6]《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年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年版。

[8]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台湾三民书局1996年版。

[9]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戚建刚、李学尧:《行政合同的特权与法律控制》,《法商研究》1998年第2期。

[11]许宗力:《行政契约法概要》,《行政程序法之研究》1990年。

[12]崔卓兰、蔡立东:《非强制行政行为——现代行政法学的新范畴》,《行政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