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三成多中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中小学生出走、自杀、杀亲等事件频见报端,引发了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关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对中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有重要影响。

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从个体成长阶段来看,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身体急剧变化,骨骼肌肉快速生长,第二性征逐渐显露,他们要逐步适应自身的这种变化,接受一个全新的自我。

身体成长的同时也为中小学生创造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他们接触到更多人、事,建立更复杂的关系,接受老师、同学、社会带给他们的诸多影响。中小学生在认识自我、探索环境、建立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道德观念和价值意识。

但是,不同于身体的快速成长,中小学生的心理成长速度相对缓慢,身心发展不平衡带给他们更多成长压力,也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个阶段,人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始质疑以父母为代表的权威,希望摆脱各种来自成年人的束缚,即进入我们常说的叛逆期。

对于尚处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社会发展外在环境变化都将对其心理发展造成深远影响,而纵观现阶段教育实际,学校、家庭、社会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因素

1.课业压力大。中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学业压力较大。虽然近年来,不少地区进行了课程改革,正逐步调整和完善升学评价体系,但中考、高考“指挥棒”效应仍然较大,学校、家长、社会对于学生个体评价还是分数占大头,这对很多学生都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在双休日、假期等时段为孩子报名参加种类繁多的兴趣培训班,让孩子们直呼无暇喘息。

2.外部信息环境复杂。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媒体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开拓中小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他们过早接触到了不良信息。中小学生心理不成熟,是非标准、处事原则都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影响。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些颓废、消极、负面的信息不断流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了孩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中小学生因为这些不良示范走上歧途的例子屡见不鲜。

3.生活范围小。不少中小学生的生活轨迹是学校、家庭、兴趣班三点一线,少有其他活动及与真实社会接触的机会。生活环境单一,导致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缓慢,抗挫折能力弱、承受能力弱、易偏激、遇事冷漠、自我封闭。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有心理问题、性格缺陷,难以塑造健全人格。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心理教师缺乏工作经验。无定期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虽然越来越多的学校正着手从软硬件两方面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就现阶段而言,有很大部分的学校心理引导不够有力。

5.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部分家长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往往等事发后才知觉。因为是独生子女,部分家长宠溺太过,无原则地放纵孩子,造成家庭教育缺位。还有许多家长想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但是苦于没有科学手段,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实际效果。

6.人际交往带来压力。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相对孤单,进入学校学习或接触社会时,会遇到各种人际交往问题产生不适应现象。青春期的懵懂、自我的重新认知和定位、与师生、他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都会给中小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容易产生渴望独立又害怕挫折、敏感脆弱又缺乏抗挫折能力等矛盾心态。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很多人容易将心理健康问题与“精神疾病”混淆,认为有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这种习惯意识并不科学。多数人虽然心理相对健康,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心理卫生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个体成长、发展及人际交往,因此需要时时关注心理健康状况,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疏导,保持心理相对健康状况,让自己能有更好地状态参加学习、工作,享受更好的生活。学校、家庭或其他对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明确区分“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不要等到问题发展为疾病才采取行动。

建设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立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管理和活动组织。有条件的学校可自主建立或联合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多种心理辅导器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摸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特殊家庭或困难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专题活动,抓好新生、毕业生及其他特定时段的心理健康辅导,做好重点突破。加强心育队伍建设。举办心理教师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对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专业辅导,互相交流经验,解决教师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贯彻全员育人理念,组织以班主任为代表的非专业教师参加心理辅导培训活动,鼓励教师考取心理辅导资格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轮流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设计班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记录表,由心理委员记录近期办学学生行为表现的变化情况,定期上交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或咨询中心,进行专业分析,相关结果记入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探索“学生发展顾问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健康辅导,学生发展顾问制度将为学生带去心理、学业、生活等综合性咨询辅导,学生发展顾问可由教师和有经验的学生担任,一些担任顾问的学生现身说法式的经验将给辅导对象提供更切实的帮助,取得更好心理辅导效果。

开展多项体艺实践活动。学校应推动学生社团发展,组织种类繁多的“阳光体育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强健学生体魄,引导其关注周围的生活环境,提升其融入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积极乐观、耐挫折的阳光心态。学校可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开发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和经验阅历。

抓住家庭教育这个重点。最近几年,在学校的带动下,不少家长学校已经有意识地融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以引导家长有效观察分析孩子的行为表现,进行科学的心理教育。但是仅有这样的知识渗透是不能满足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家长还应不断进行充电和调整,在学习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同时要建立多元化教育目标。家长的评价对孩子发展尤其是起步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以成绩为主的单一教育目标势必导致孩子单一追求成绩的不平衡发展。因此,家庭教育目标的设定应包含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交际能力、实践水平、行为习惯等多个维度,从而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发展导向。在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应设置有效的奖惩措施,杜绝单纯的物质奖励或极端的打骂教育,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和错误的价值导向。家长应积极参与学校开放日等亲子互动活动,多与孩子接触,多观察孩子的表现,敏锐捕捉细微变化,及时肯定进步,指出并引导改正不足。

【参考文献】

[1]范明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对策[J].文学教育,2012(6).

[2]韦丽珍.学生心理疏导策略浅谈[J].广西教育,2004(24).

[3]张晓杰.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

[4]陈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成才之路,2012(3).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2

一、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中学生ptsd状况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儿童创伤后压力诊断量表(cpss)统计结果显示,36.3%的中学生PTSD总分值大于等于11分,可能属于高风险儿童。好在统计症状对生活的干扰数据后发现,43.5%的人完全不受干扰,但总分值为6分以下的受严重干扰的比例为2.8%,属于高风险人群。

在对中学生社会支持的统计分析显示,中学生的平均分为28.5分,标准差4.5也表明学生的社会支持方面差异性较大。相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14.1%的中学生得分低于24分,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得不够好。地震后一年多来,父母(或一方)长期离开的占38.5%,其中父母双方同时不在家的比例也高达17.5%。

被困情况统计中可以发现,地震发生时,16%的中学生比较严重地暴露在被困情况下;12.9%的中学生比较严重地暴露在受伤情况下;6.2%的中学生比较严重地暴露在死亡情况下。其中,对受伤和死亡害怕的比例都分别超过了62%和58%。

2.中学生MHT调查

按照分段初中和高中进行统计,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个因子的统计分析发现:初中生的比例最低的学习焦虑为5.23%,比例最高的恐怖倾向为33.64%,通过总分筛选的具有心理障碍的中学学生比例为27.66%;高中生的比例最低的孤独倾向为8.83%,比例最高的同样是恐怖倾向28.54%,通过总分筛选的具有心理障碍的中学学生比例为20.74%

3.小学生ptsd状况调查

儿童创伤后压力诊断量表(cpss)统计结果显示,总分大于11分的比例为39.4%,可能属于高风险儿童。但是在统计症状对生活的干扰数据后发现,60.5%的人不受干扰,总分为6分以下的受严重干扰的比例为1.5%,属于高风险人群。

小学生社会支持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小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平均分28.8分高于中立值24分,14.4%的学生得分低于24分,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得不够好。地震后一年多来,父母(或一方)长期离开的留守儿童占29.8%,其中父母双方同时不在家的比例也高达12.8%。

小学生创伤暴露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48%的学生属于在创伤事件中暴露严重的群体。地震中被困小学生占10.4%,7.8%学生都在地震中受伤。6%的小学生亲眼目睹其他人受困,30.8%的小学生事后得知亲友被困。9.3%的小学生亲眼目睹同学受伤,35.7%的小学生事后得知亲友受伤。死亡情况统计方面,亲眼目睹亲友死亡的占2.1%,事后得知亲友死亡的比例也占到20.9%。值得注意的是,对受伤和死亡害怕的比例都分别超过了53%和43%。

4.小学生MHT调查

在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个因子的统计分析发现,比例最低的过敏倾向障碍为10.23%,比例最高的冲动倾向障碍为22.40%,通过总分筛选的具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比例为22.40%。

N=567

由上分析可以发现,小学生身心状况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特点:

(1)至少2.8%的中学生具有严重的PTSD症状,1.5%的小学生具有严重的PTSD症状,并且生活已经受到严重干扰。

(2)因为社会支持系统构建不好等因素影响,有心理障碍的中小学生比例高于20%。

(3)分别有58%和43%以上的中小学生担心或恐惧死亡,;35.1%和48%的中小学生属于在创伤事件中暴露严重的群体。

二、灾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不足,无真正的专职老师

在抽样座谈的23位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只有1位老师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其余老师都是兼职心理教育教师。可见,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2.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与技能亟待提高

调查到的23位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原来所学专业心理学占13%,教育学占17.8%,其他学科占68.2%。在“是否持有心理学类的资格证书,如心理咨询师”等,回答“有”的仅1人,其余22位老师都回答“没有”。

3.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或培训机会不均等

5.12大地震以来,各种渠道的心理培训聚集灾区。但调查显示,这些培训资源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城镇中小学或者受灾较重的学校。

4.缺少专项经费

在心理健康教师问卷中第20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有经费支持?”,23人中仅有2人回答“有”。在对中小学校长的问卷中第12题问到“您校有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20位校长的中仅有5位回答“有”。

三、进一步加强地震重灾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与举措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到:灾后心理恢复和重建阶段,重灾区中小学学生慢性和延迟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不同程度存在,灾后心理重建任重而道远,并且要结合青少年发展中心理问题矫正,建立心理援助和教育的长效机制。

1.近期工作目标及措施

(1)依托援建项目,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片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援助机制。根据政府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把重灾区中小学根据地域就近原则,与高校结对子开展心理援助帮扶工作,由教育厅牵头以灾后心理重建项目的方式推进,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2)组织专家力量,定期分片开展师资培训和心理辅导督导。近期可采取由四川省灾后心理教育与康复援助中心聘请,各地分中心根据各片区学校需求,制定分层分类心理教育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并负责实施。

(3)组织力量编写本土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育厅组织当地专家,针对实际,编写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心理教育和辅导教学用书。对于如何使用教材,教育厅也应该组织专家指导,确保有效实施。

2.中长期工作目标及措施

(1)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加强督促检查,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纲要应该包括总体目标、实施意见、机构设施、人员保障、经费保障、评价体系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86-001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1父母的溺爱。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有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

1.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

1.3家庭气氛不和谐。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心理创伤,难以愈合。父母离婚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妒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来自学校的因素

2.1学习负担过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

2.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

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1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

1.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1.2.1开展好团体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

1.2.2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有一个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实施连贯性的跟踪教育。

1.2.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以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

2.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2.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2.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的偏激,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状态,小学生的父母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

2.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的家庭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

3.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3.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

3.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3.2.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节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3.2.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家长、亲友谈心。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4

一、发现和界定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要明确心理问题不完全等同于缺点或错误,更不等同于有心理障碍或有精神疾病。它实际上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与其所处年龄段应该怎么样之间的差距。而中小学生心理诊断则是指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排查和分析,并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理解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对心理问题概念的中性定位,即对心理问题的定义主要从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的角度来进行说明,不作价值的判断;二是对心理问题的理解更多的是从一种积极的立场出发,即从问题中发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中小学生心理诊断最终是要实现对“问题”的把握,从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把握,需要注意心理问题的性质、类别、层次性。性质可以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类别分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问题。层次分“问题表征”“问题本体”和“问题根源”三个方面。心理问题表征即问题的呈现状态,是中小学生心理的现实状况与其理想状况的差距。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本体是阻碍中小学生心理理想状态得以实现的各种障碍,而心理问题的根源则是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我们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最先接触的往往只是问题的各种表征。这些表征自身并不构成问题,而只是预示着问题的存在。这需要我们通过各种心理问题表征的索引作用深入到中小学生心理的本体及其根源。

对心理问题的把握应该从对心理问题的感知开始。而我们感知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寻求中小学生心理的现状与其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对中小学生心理现状的把握,我们可以通过深入中小学生班级和个体,采用量表测量、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查阅有关学生档案和背景资料等方式进行了解。对心理健康标准界定,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参考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关于应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描述;社会、家长、教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期待。这些要求、描述和期待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之间的差距就是我们发现问题的重要线索。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的期待进行比较,从比较中发现理想状态与现状之间的差距,进而获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最初认识。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认知差距图”、SCL-90量表等诊断技术来发现心理问题。

群体心理问题可用认知差距图,认知差距图是把对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的评价通过一张图表标示出来,从对这些评价的差异中发现问题。其中,差异最大的一般预示着主要问题,而差异较少的则是相对次要问题。其基本做法是:第一,在横坐标上列出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的名称;第二,纵坐标标注对各个要素的评估分值,有1~10分,1分表示“无法接受”或“最不重要”,10分表示“最好”或“最受重视”;第三,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不同对象进行调查,将结果在坐标系中显现出来;第四,通过对不同对象认知差异的比较,发现心理问题。

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理想状态与其现状之间的差距所获得的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只是一种初步的、表面的和模糊的印象,还需要对问题本身作进一步的精确化。问题精确化的方法很多,大致包括关键词检验法、渐进具体化法、目标定向法等。例如,用关键词检验法界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问题,可从以下步骤入手。首先,写出问题的最初表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其次,列出这一表述中的关键词:“积极性”“学生”“不高”。再次,通过对关键词的不断追问明确问题的内涵:什么是积极性?衡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标准是什么?是所有学生还是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最后,记录发现的核心问题。如可能的核心问题有:学生基础较差,难以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师上课单调,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学校只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等。

将学校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界定出来后,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这些问题进行排序,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确定诊断问题时,我们应着重考虑三个因素。第一,心理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对于那些事关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我们应优先考虑并重点分析。第二,心理问题的迫切性程度。问题重要但其影响不会很快显现的问题,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搁置,优先解决那些需要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第三,问题的可控程度。有些问题虽然很重要,也很紧迫,但是,就学校或辅导人员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根本无力解决。或者有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校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应主要集中在那些既重要又紧迫,且是学校或辅导人员通过努力可以辅导的问题上。

二、分析和查找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及其结构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关键

发现和界定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后,接下来就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及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将问题及其原因之间的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是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第一步的深化,也是下一步提出辅导方案的主要依据。那么,如何才能对所发现和界定的问题进行一种深入的结构分析呢?

首先,我们要多渠道获取有关问题的信息,从信息中提取问题的原因。这是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获取问题信息的方法主要有问卷量表、访谈、观察以及对相关文本材料的分析等。在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推测,初步列出有关问题的可能原因。

其次,对所提取的问题原因进行类型分析,明确问题的具体指向对象。一般而言,对于问题原因的分析,要注意区分问题产生的因素与具体原因之间的区别。比如,学生厌学的原因可能有学生对学习没兴趣、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同伴影响、家庭变故等,这些原因可以大致分为生理因素、教师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而每个因素当中又包含具体原因。通过类型划分,我们即可以进一步认识问题产生的具体对象,又可以初步明晰问题之间的关系。

再者,对各个问题产生的因素进行因果分析,厘清不同问题原因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剖析问题产生的内在机理。第一,要分析不同类型的原因与问题之间的密切程度。根据密切程度的不同,我们可将原因划分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背景原因、遗传原因、家庭原因、同伴交往原因等几个方面。所谓直接原因,就是指直接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而造成直接原因的原因则是问题产生的间接原因。背景原因主要就是指那些作用于间接原因的社会背景、环境条件和文化思想观念等。第二,要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对原因做更为精细的逻辑分析。我们对问题原因所做出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背景原因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因果逻辑分析的意味,但这种因果分析还只是初步的,原因与原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影响机制还需作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

为更好说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以中学生早恋问题为例进行分析。学生早恋作为显现的问题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诊断者通过一系列诊断工具的使用,发现某校学生早恋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生理早熟、影视诱导、单亲家庭、留守亲情缺乏、同伴关系疏密。

学校对以上原因进行类型划分可以发现,这些原因基本上可归为学生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包含同伴交往、生理原因、家庭原因等方面。由于家庭父母离异或长期留守,长期失去关爱;或者自身生理成熟较早等都可能导致早恋。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原因哪些是学生早恋的直接原因,哪些是间接原因和背景原因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认定学生、教师及其课堂教学是学生早恋的直接原因,而学校则是学生早恋的间接原因,社会则是作为背景原因使学生产生早恋。

三、辅导与矫治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根本目的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不能仅停留在问题及其原因层面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原则建议上,而是要针对诊断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出详细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辅导方案。考虑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诊断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根据诊断结果要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辅导和矫治的目标要针对中小学生心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目标的实现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所以目标必须与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能凭空设想。因此,目标应该具体且具有坚实的现实依据,另外,所制订的目标应该具有层次性。对于较为长远的目标,一般可以通过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常态予以呈现,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分解,使之更明确、更具操作性。在对目标进行分解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也就制订了目标实现的标准,即我们通过什么指标去衡量目标的实现程度。比如,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学生喜欢学习”,这一目标应具体转换为“学生喜欢校园生活,对课堂教学感兴趣,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愿意在教室里学习”等。

对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和矫治的目标的标准制订而言,必须遵循的第一条原则是积极性原则,即应该用正面的语言描述问题辅导的目标。如,“我们应该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要比“我们应该杜绝同伴之间的相互冲突”的表述更具有教育性。目标标准制订的第二个原则是每一个标准应该指向单一的辅导方向,避免复合指标。如“通过采用说服与疏导方法引导青春期早恋现象的认识,这一标准中包含着多个指标,不能构成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目标标准。另外,目标标准的制订还应注意标准与目标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切忌将辅导方法等同于目标的标准。

第二,辅导和矫治的策略或建议要紧扣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针对不同原因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辅导措施。从前文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各种原因之间还可能形成复杂的因果关系。直面并弄清这些问题原因是增强中小学生心理诊断效果的基本前提。在辅导策略或建议方面,我们可以采用“目的-手段”树形图法。这是一种系统寻找实现目标的手段的方法。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我们必须对之施以必要的手段,而这些手段本身,则需要更为具体的手段予以支持。这样,不同的目标和手段之间就构成一种层级关系,将这些关系通过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就构成树形图。

第三,辅导策略或建议要重视策略和建议本身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诊断属于传统的技术范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诊断的宗旨是以专业的认知视角,通过专门的技术手段辅助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难题。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诊断应该主要关注实际应用,关注解决具体心理问题的需要,而不是过多地陷入对有关心理咨询理论的争论之中。这就要提高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和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尽量避免用过于学术化、理论化的论述方式。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5

吴江市在教育目标上着力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性教育,面向全体、面向未来,提高全体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策略上,着眼于长远打算和持续发展,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在措施上,着重于校内外并重,团体培训和个别辅导结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和针对性;在对象上,着手于师生同参与,助人者更要自助,提高师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性;培训;课题;实效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记者:陈局长:您好。得知您本人亲临心理健康教育一线,做了很多扎扎实实的工作。我们很想了解您是如何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的。

陈维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学校一切教育活动作为各种载体,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给学生创造机会,创造条件,创造可能,辅助学生成长,犹如土壤、水、温度对于花草一样,于是学生的体力、智力、能力得到提高,心智不断成熟。所以,从广义角度来讲,学校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身心发展的目标展开的。

从学生角度看,虽然今天我们不得不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学习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智力和能力发展状况,但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自我认识、处事方式、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远比学习成绩重要,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未来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如此,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从教师角度看,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心理特质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所产生的作用。因为,知识会老化,经验会淡忘,而一个好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和示范,或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有意或无意对学生造成的伤害,都会持久、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学生,对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效果和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马建青教授说过,“当前这个时代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了危机;带来了选择也带来了迷茫;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压力;人们有了更多的自由,也有了更多的约束,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了更多选择时的烦恼和冲突,我们有了更多的发展可能,也潜伏着更高的对失败的畏惧和焦虑”。危机、迷茫、压力和焦虑,就像一把把锁,重锤未必能敲开,但小小的钥匙却能轻松打开。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用金钥匙去开启学生内心的一把把锁,体察学生的心路,要理解学生的心结,倾听学生的心声,感受学生的心曲。

记者:吴江市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主要做法是什么?

陈维麟:基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是教师队伍建设。2005年1月,吴江市教育局组织了第一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这个培训课时多,任务重,压力大,老师们都是业余学习,其艰辛可想而知。但老师们学习积极性极高,夜以继日地在教室里上课、看书、讨论问题。整整半年,大家几乎未休过一个双休日。2005年到2008年这样的班共组织了三期,有124名中小学老师参加了培训,105人通过了考试。吴江市还有64人拿到NLP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结业证书,有93人拿到苏州市心理教师认证证书,350多名骨干班主任接受了心理健康专题培训,这批人成为吴江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

第二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配置。根据苏州市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软硬件要求,在用房、设施、人员、制度、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并按要求组织验收,到目前为止,已建成合格心理咨询室57个,占全市中小学校数的88%。

第三是在市文明办的支持和指导下,于2008年6月成立了“吴江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中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象有老师、学生和家长;二是帮助各类“困难生”,有“学困”“情困”“心困”的青少年求助时,中心的志愿者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指点迷津,排忧解难;三是交流经验、培训教师,经常聘请专家作学术报告、经验介绍、案例督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展示活动等,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成长提供平台。

第四是开展课题研究。吴江市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课题研究,如江苏省规划课题《当代小学适性教育的实践研究》《基于情感教育的课例诊断与行动改进研究》,苏州市级和吴江市级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小学生“求我养正”教育个案研究》《高中数学考试心理偏常学生的心理疏导及归因研究》《有效沟通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等20多个立项课题,课题研究过程成为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发现的过程。吴江市还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专门成立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高中校轮流作东,定期研究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交流工作经验,组织心理辅导课的观摩等,并通过网络和期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交流。

第五是纳入考核评价。吴江市教育局每年对学校有德育百分考核,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对小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在《吴江市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中都有反映,如情感、态度、技能、创造等方面,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子女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情况。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一是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营造良好氛围。我们的社会文化历来关注群体的共同意志,而漠视人个体的感受体验以及内心情感的表达。面对千差万别个体的内心世界,认同其存在的合理性、真实性、必然性非常重要。这不光在学校,还要辐射到社会和家长。二是要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机制,如规划、措施、投入、评价、激励、反馈等,这样才能全面较快地推进。三是要有一支专兼职的专业队伍,心理健康教育不光要有热情和勇气,更要有知识和技能,有经验和积累,所以要从理论上武装和提高,在技能上培训和演练,在实践中磨砺和积累,才能培养出一支胜任工作的队伍。四是要以科研为先导。影响人的成长的因素很多,要实施恰当的、及时的、有针对性而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必须下大力气搞好相关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积累中研究。五是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教师做起,特别要从班主任做起,搞好相关教师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广量大,复杂而繁琐,需要发动全体教师一起做,才能做得有声势,有氛围,有效果。

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吴江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和亮点。

陈维麟:上面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事实上无论是内容、形式、实施渠道,还是侧重点,各地、各校都有不同,惟有目标是一致的。就全局而言,我们的工作还是初步的,说到特色和亮点,我觉得可以归纳成以下五点:

第一,着眼于两个积极性的提高。通过宣传和组织,教育局行政部门的积极性与学校师生的积极性都得到提高,如吴江市在对心理咨询师和心理专兼职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局、校二级承担全部培养费用(考不及格的例外),心理健康教师定期的认证培训和进阶培训的费用也都可以报销。学校在建设咨询室的过程中,虽然用房紧缺,但各校都能克服困难,安排好心理咨询室的用房。

第二,着重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性的引导,面向全体、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如吴江市实验小学提出了“健康、智慧、责任、个性”的育人目标,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健康节; 平望实验小学提出:“顺应天性,启迪灵性,发展个性,完善人性”的适性教育。又如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只有5年的办学历史,生源基础和周边环境都不太好,他们以本地优势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任务,建立了包括各类模型、室内设计、肥皂工艺、生化标本、漏窗设计、传统糕团、布艺、编织、刺绣、扎染等三十多个工作坊的百工坊,每周两节课。该校所有学生在初中阶段都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和实践其中的项目,学生们都可以在百工坊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增添自信,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尝试成功,认识自我,发现潜能。

第三,着力于长远打算和持续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会一蹴而就,就整体来说,需要形成一种环境,建立一种氛围;从个体看,中小学生处于快速成长期,可塑性强,帮助一个人成长不但需要有机制,而且也需要有耐心。很多学校的校长就是这样考虑的,也是这样规划的。黎里小学唐根林校长十多年来坚持“心海探航”,形成了“心海探航”的系列,形成了课程,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校园文化。他们根据校本特点制订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规划》《心育教研组活动规范》等一系列学校的规范,还从百年老校的深厚底蕴中挖掘养分,以“求健康真我,养天地正气”为他们的心育定位,培育黎里中心小学特有的心育文化。

第四,校内与校外并重,团体培训与个别辅导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学校内部一般是在分管校长协调下,统一管理并实施的,一些学校是在校长为首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领导小组”(黎里小学)或校长室领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市高中)的协调下开展工作,覆盖学校所有职能部门,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职能部门到全体教职工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从教师、职工到学生,每个人既是助人者又是受助者;在校外,一方面,通过“家校路路通”和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们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交流亲子教育经验,排除困惑;另一方面,校外教育基地“成长指导中心”根据青少年的成长需求,结合学生军训活动,开设“心理训练营”,举办“心灵、艺术、科技”探索日活动,与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互补,两年来,“心理训练营”已覆盖小学生1万多人次,高中学生5900多人次,“探索日”心理体验”活动共开展18次,有6100多学生和300多人次的教师参与了活动。“成长指导中心”还组织各校心理老师作为志愿者,为学生做义务咨询,为各高中校学生提供巡回服务。两年来,共组织各校咨询师志愿者异校巡回个体咨询9场,为300多人次的学生进行了个别心理咨询。

第五,师生同参与,助人又自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可以丰富多彩,但最让学生有深刻体验的莫过于他们自己的参与,像市高中由各班学生志愿者组织的“温暖小组”,定期帮助有需求的同学,倾听沟通疏导,解除心理困扰。又如科技中心的“小小咨询师”活动,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计划培训,让他们从认识“自我”开始,引导他们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修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交往模式,激发内在改变力量,并以积极的心态影响他人,在“助人中自助”,在“自助中助人”,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的心理剧表演和比赛也独具魅力,较好地发挥了让学生反省自我、感悟人生、激荡心灵的作用。

记者:吴江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不少优势。您觉得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有什么打算?

陈维麟:我认为主要问题还是“不适应”。我们的工作远远满足不了学校和学生的需求,体现在:一是发展不平衡,由于认识上和一些条件的限制,学校与学校、学段与学段,甚至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工作还有很大差距,极不平衡。二是师生观念还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如老师过度关注分数,重学习成绩,轻人格塑造;重行为习惯,轻情感态度;重外在表现,轻内心感受。三是专业人才业务能力不够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大部分是近年来培养的,所以理论水平不高,实践积累不多,处理复杂问题经验不足。四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制度尚不配套。就整个区域内学校而言,我们还没有系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规划,也没有形成全覆盖的工作网络,缺少协调的工作机制,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评优课、职称评审还没自成系列,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工作量和工作成效尚难以评定。五是社会、家长、学生的接纳程度还不高,往往把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联系起来,或者无法坦然面对正常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在下一阶段,我们将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一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强化宣传和引导。特别是让校长等行政领导的认识深化、内化,促进整个学校系统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同时适当地向社会拓展,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

二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专兼职心理教师要高频率、大容量地进行培训。不仅要培训理论还要演练技能,让老师们掌握好相关的基本功,向专业化发展。对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进行全员培训,让每位教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同时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工作。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措施范文6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是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共性的不良心理状态及心理障碍问题。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他们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F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失衡、失调和失误等心理状态不良、不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现象。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不是一回事。前者侧重描述一个人的整体状态,是侧重人,后者侧重描述一个人就某事而言的情况,是侧重事。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第二,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此外,心理健康状态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一种连续的状态。许多情况下,异常与正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心理健康的状态与其说是正确与异常这种类型上的差异,不如说是程度上的差异。

我国学者倾向于心理健康的生存标准,而西方学者在重视生存标准的同时,还倡导发展标准。这两种标准,在我们确定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时都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发展标准的引入,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是学生进行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个弱智学生是无从谈心理健康的。

2.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积极情绪,对生活中所遭受的冲突和挫折具有必要的忍耐力,对不良情绪能适度宣泄。

3.能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积极的自我形象,能现实地评价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会过分掩饰自己,不会刻意取悦于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别人的评价与议论。

4.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5.有较强的自制力。自制力是人能动性的体现。心理健康的人学习工作目标明确,自觉性高,能主动克服困难,有毅力。

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7.能动地适应现实环境。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在四个方面:1.学校教育与生活问题。学习缺乏计划性,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焦虑,厌恶学习,逃学、旷课。2.人格问题。多愁善感,害羞,自卑,粗心大意,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3.家庭问题。留守学生父母角色暂时缺失的影响,破碎家庭。4.社会与道德问题。说谎,不礼貌,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弱者。

他们大都有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心理等共性问题,这些都是不正确心理观,是由自身的素质、环境、教育、家庭影响等诸多因素造成。同时,留守儿童还伴有一些功能性心理疾病,表现为身体某个部位不自觉发生不适,如:肚痛、发烧、胃病、肠胃疾病、冷汗、痉挛等,医院检查诊断不出问题,实际存在心理疾患。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根据我国学者提出的理论和自身研究总结出小学六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厌学的小学生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从而成为老师、同学及家长眼中的差生,加上成绩不好,对学习慢慢失去了尚有的一点儿兴趣,成为了厌学。这时的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依赖家长或不做作业,在上课时间玩东西、看书、东张西望,渐渐地,他们干脆从厌学转变为逃学。当然,厌学的心理也会发生在优等生身上。这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力小,一旦别人超过了自己或自己目标未达到,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二)人际交往方面对他人冷漠敌视。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而家人又忙,对孩子自然出缺乏交流。孩子也不会寻找方法,慢慢地,接触的人越来越少,交往能力也开始下降,不管面对什么以沉默来对待。加上家里的大人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就算与别人交往,也是唯我独尊,不会谅解别人。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三)对周边环境适应问题、对人多疑恐惧。当自己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有些人能尽快的适应这里的环境,而有些人却一直对这个陌生环境保持距离,不愿去适应。在困难面前,也是知难而退,就造成了小学生的不能学会正常交往。

(四)意志障碍。意志力薄弱,不论说话、做事都经不起外界的打击。中国家长从小就对孩子付出太多的爱,让呵护变为溺爱。他们在学习、活动各方面一遇到暴风雨,就采用逃避的方式,当他们习惯了这种逃避方式后,就会将他们本来就很薄弱的意志力变得更薄弱。

(五)依赖心理。有依赖心理的小学生,主要表现在对环境、家人的依赖。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在身边的人关怀及呵护下长大的,不会做任何事或是做事不熟悉。这些有依赖心理的人,当被家人或他人说几句后,就会感觉没人再爱他,他失去了所有爱。

(六)逆反心理严重。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原因

(一)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重视度不高,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农村教师、家长重视程度不高。

(二)家长层面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部分家长因为自身经历的原因,对下一代寄予过高的要求与期望,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但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

2.期望值过低。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经常以忙为借口,忽略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我放弃现象严重。

3.教育方式冷漠。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

4.^分的溺爱与保护。有些家长对孩子只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较少。同时,不明是非,对老师合理正确的教育方式存在不满,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好,最优秀,不可能犯错。不允许老师教育,与老师发生口角等,这也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进而产生不尊重老师,野蛮等行为。

5.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重于身体与学习的问题,但在教育时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

(三)客观环境层面

1.家庭环境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影响。许多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其家庭主要有“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父母遗弃”“家庭暴力”等问题,这种家庭环境都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2.学校教育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实施受师资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心理教育意识淡泊,教育结构不合理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导致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加之目前农村小学片面追求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

3.发达和完善的大众传媒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发达和完善,电影、电视、网络等,无时不把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传输给农村孩子,这就使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增加了许多困难。

(四)教师层面。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

(五)学生层面。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情感类型的差异。有个别学生因家庭和自身原因,有敏感、多疑等情绪问题,遇到为题不会合理的寻找解决办法,往往行为非常极端。

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措施

(一)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学习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敢于实践、探索和总结,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

(二)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意识。教师应与学生多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上多给一丝微笑,多给一份关注,多给一句赞扬,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

(三)根据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意志,情感和个性特点,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心理行为的训练上,不要过多传授心理知识,切忌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神秘化。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矫正训练,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

(四)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课,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是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为此,我们小学开设了团体辅导课,每周一节,四十分钟,采用校本课程《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是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校开设了“知心屋”心理辅导室,邀请心理辅导老师,每周一.二.四.五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针对性强,又使学生讲出了在全班学生面前不变讲的心里话,弥补了团体辅导课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化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挑选了一些学生,给他们设立类似“病例卡”的“基本情况卡”,记录学生的家庭情况、爱好、适应力、注意力、处理生活能力、处世能力、个性成熟程度、情绪紧张程度、心理障碍及原因等,在教育后进行跟踪记录,并为他们保密。

(五)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家长和教师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家长往往有过高估计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倾向。谁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个别差异,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现实。

(六)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教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

(七)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作为孩子人生的导师,我们要学会转变观念,应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承担应有的责任,而不应包办代替,失败不可怕,摔跤也无所谓,没有挫折怎么知道疼,又怎么会成长呢?只有让孩子经历更多,参与生活,具备一些生活技能,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改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努力改善社会大环境改善社会的大环境,首先必须净化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应该说正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既发展了自身,也使我近距离的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正是在这个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丛立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三章 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的环境 75----78页

2.《怎样教育好孩子》王志国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 第106-----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