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早产儿的护理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早产儿的护理要点范文1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00万早产儿出生。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为1%~2%,死亡率为8%~20%,国外为3%。因此对早产儿的管理是围产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要降低0~5岁儿童死亡率,关键在于降低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率。因此加强早产儿的护理是关键,经济发达国家的医院常将这些自身不能调节体温的婴幼儿放在暖箱中。我院是一所基层医院,从2009年1月—10月,接生802例,早产儿18 例,双胎早产5例,因条件有限,随着早产儿的增加,暖箱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我院采取了一种新的育儿方法——袋鼠式。
1 袋鼠式护理概念
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在出生早期即开始同母亲进行一段时间的皮肤接触,并将此种方式坚持到矫正胎龄为40周。
2 袋鼠式护理的方法
将新生儿放在母亲衣服里,母亲和新生儿身体24h进行皮肤接触,为早产儿提供一个适宜的暖箱。
3 袋鼠式护理的好处
3.1 新生儿紧贴母亲的乳房 这种可以帮助新生儿保温,使体温稳定,可减少低体温的发生,使新生儿呼吸、心率稳定。
3.2 保证血氧饱和度稳定 氧气的消耗、血糖的水平比婴儿暖箱好。
3.3 使母亲的信心增加 可以护理好自己的孩子,感觉压力减轻,帮助母亲与婴儿建立良好的感情。
3.4 经济省钱 母亲及家庭更容易接受,方法简单,母亲容易掌握。
3.5 如果母亲有病 父亲和亲戚也能实施此法。
3.6 对医院的好处 不必购买太多暖箱,减少开支。
4 适用此法的婴儿
4.1 体重>1800g的婴儿 一般情况稳定。
4.2 体重
4.3 早产儿、低体重儿 生命体征稳定。
4.4 不能转诊的新生儿 适用袋鼠式育儿法。
5 母亲及新生儿的准备
5.1 母亲的准备
5.1.1 首先告知母亲什么是袋鼠式护理 方法,好处,让母亲做好心理准备。
5.1.2 指导母亲怎样皮肤接触婴儿 如何抱奶,挤奶,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如何护理婴儿。
5.1.3 母亲穿着舒适,温暖 足够大的外衣。
5.1.4 环境温度22℃~24℃,湿度60%~80%。
5.2 婴儿的准备
5.2.1 婴儿在“袋中”,除了一个尿布、帽子和短袜。
5.2.2 若温度低,房间应加热 婴儿可穿无袖开衫,母亲用衣服盖住自己和婴儿。
6 袋鼠式护理的注意要点
6.1 所有的母亲都可以 只要母亲健康,状态良好。
6.2 母亲必须是自愿的 能随时提供这种护理。
6.3 母亲需要有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方可采用袋鼠育儿法。
6.4 母亲可以自由活动 站、坐、卧等姿势都可以,睡觉时最好是半卧位,有利婴儿呼吸畅通,母亲每天洗澡,注意手的卫生。
对早产儿的护理要点范文2
[关键词] 早产儿;监护;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b)-105-02
凡胎龄28~37周出生、体重在2 500 g以下、身长在47 cm以下的活产新生儿称早产儿[1]。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故生活能力低下,易患各种疾病,死亡率较高。对早产儿进行正确的护理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我院以高度的责任心精心护理,使早产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现将监护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年1~12月我院儿科新生儿室住院的早产儿264例,男133例,女131例,胎龄28+2~36+5周,平均33+1.5周;平均体重1 850 g。体重700~2 465 g,平均1 834 g,住院时间2~78 d(包括放弃治疗),平均34.6 d。入院时伴有疾病:肺炎165例,其中104例为吸入性肺炎;硬肿症15例,生理性黄疸14例,肺炎伴HIE(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疾病)5例,窒息8例,咽下综合征5例,低血糖4例,自然出血症2例,消化道出血2例,肺透明膜病2例,化脓性脑膜炎4例;无并发症38例。转归:治愈211例,好转37例,未愈8例,主动出院3例,死亡5例。
2临床观察
2.1 体温观察
每2小时测体温1次,保持每日体温差
2.2 呼吸观察
加强巡视次数,监测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及呼吸运动强弱,注意有无青紫、呼吸暂停及呼吸困难,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3喂养观察
早产儿吮吸能力差,吞咽反射能力弱,且胎龄越小其吞咽反射能力越弱,因此喂哺时评估患儿有无吮吸、吞咽反射,吮吸的力量、吞咽的速度;观察哺喂过程中有无呛咳、窒息的表现。
2.4 一般情况观察
注意:①早产儿哭声低弱而无力,正常解除原因后可安静入睡,否则应注意是否由疾病引起。②观察有无呕吐,呕吐开始的时间、次数、量及性质,预防吸入性肺炎发生。③观测大小便排出情况,一般出生后10~12 h内排出墨绿色黏稠的胎粪,3~4 d排完,大便转为黄色。若出生后24 h未排出胎便,应注意有无消化道畸形。小便于出生后24 h排出,若48 h后仍无尿,应查找原因。有硬肿出现时,更应注意观察患儿的小便量。④观察皮肤及皮下脂肪有无破损,皮下脂肪有无变硬、水肿,皮肤是否呈暗红色等硬肿症的表现。
3护理要点
3.1呼吸管理
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很不规则,在呼吸过程中,易发生呼吸暂停。本组病例中发生呼吸暂停的有23例,其中,5例经物理刺激(弹足底)、静脉用氨茶碱、吸氧等纠正;6例气管插管,气管内给氧;4例因心跳呼吸暂停立即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早产儿由于肺发育不成熟和缺乏表面活性物质,容易发生肺透明膜病,在宫内有窘迫史的早产儿,更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2]。本组病例中发生肺炎的有165例,其中,104例为吸入性肺炎,2例为肺透明膜病。针对早产儿的特点,我院的新生儿科备有呼吸机3台,随时做好抢救准备。设有早产儿室,每个床单位有生理监护仪、暖箱、推注泵、吸氧吸痰装置,对伴有不同程度窒息及呼吸暂停等情况,进行呼吸系统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儿在短时间内出现气促、烦躁不安、、明显三凹征和阵发性青紫,立即进行处理并通知医生。每2小时记录呼吸、心率1次,需要吸氧的患儿,根据缺氧的严重程度,采用头罩或鼻导管吸氧。
3.2给氧
有呼吸困难或者发绀者应给予吸氧,低氧血症可导致呼吸暂停[3],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极小婴儿可产生动脉导管开放。但氧浓度过高会发生肺水肿、视网膜病变等,应当在血气监测下供氧,要求动脉PaO2或经皮PO2在6.00~6.76 kPa,血氧饱和度在0.9 kPa以上,生后数小时内需持续给氧,一般不超过3 d。喂奶时发生青紫者,可于喂奶前后吸氧数分钟,采取鼻管给氧,氧流量为0.3~0.6 L/min;口罩给氧,因氧气较空气重,易于向下流入鼻孔,氧气流量为1.0~1.5 L/min;头罩给氧,氧流量需6~8 L/min,氧浓度一般勿超过40%。发生呼吸暂停时可先弹足底、托背或震动小床等,给予各种刺激使之缓解。
3.3体温管理
注意:①评估引起体温过低的原因,做好详细的病史资料收集,针对不同体重患儿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②体重小于2 000 g的早产儿,应在暖箱内保暖。将暖箱预热,待暖箱温度达到32℃时将患儿放入暖箱内,逐渐升温,每小时升高0.5℃,直至暖箱温度升至34℃,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每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恒定后改为每4小时1次。密切观察早产儿在暖箱内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恰当的处理。每日的治疗与护理尽量在箱内进行,应集中处理,避免反复操作而增加散热,室温较低时可在暖箱内放置隔热筛,以减少辐射失热。③体重大于2 000 g的早产儿可在箱外保暖。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用柔软的棉被将患儿包好,冬天可使用热水袋,应避免烫伤。每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恒定后改为每4小时1次,早产儿头部占体表面积较大,经头颅散热量大,患儿应戴绒布帽,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热量。
3.4合理喂养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对于早产儿目前主张早期微量喂养,以利于刺激胃肠蠕动和胃肠激素分泌,减轻黄疸症状或缩短其持续时间,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低血糖等合并症的发生。早产儿以配方乳为宜,哺乳量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及耐受力而定,原则上以不发生胃滞留及呕吐为宜。经口喂养是最好的喂养方式,本组134例不能耐受经口喂养,而采用其他的喂养方式:①间歇胃管喂养60例,以经口插入较好,特别是对那些有呼吸困难但未进行气管插管的患儿,体重>1 250 g的患儿多能耐受。②持续胃管喂养(泵奶)35例,应用于体重25~30 g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每次鼻饲前抽吸胃内容物,如残留奶量大于前次胃奶量的1/3以上者则减量或暂停1次;如持续有较大量残留奶则可改用经十二指肠鼻饲喂养,仍有困难者可禁食,改用全静脉或部分静脉高营养液以维持体内热能、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改善和促进疾病的恢复。对于完全静脉高营养的患儿,用推注泵24 h液量匀速输入,避免速度过快。鼻饲时注入速度要慢,1~3 ml/min,以防止速度过快,造成急性胃扩张而发生呕吐。鼻饲管应每周更换2次,胃管取出时要捏紧管口缓慢抽出,以防误吸。喂奶后给患儿拍背,以排出胃内空气,同时采取头高脚低位,抬高床头30°,右侧卧位,有利于胃内奶汁的排空。喂养后注意观察面色有无发绀、溢奶及呕吐等,防止发生窒息。
3.5预防感染
由于早产儿的免疫力差,因此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低,脐带及皮肤黏膜是早产儿败血症的重要感染途径,故正确处理脐带和保护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对减少早产儿感染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医护人员接触早产儿以前必须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严格无菌操作。如护理人员感染或带菌者应及时调离病房,有粪、尿污染时,要及时更换尿布和清洁皮肤。定时翻身使两肺均衡扩张,以促使肺部循环,防止肺不张或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早产儿室必须保持空气新鲜,每日上、下午各通风换气1次,每次10~15 min,保持室内清洁,室内定时通风。每日均用紫外线消毒2 h,每周用乳酸蒸发消毒2次。氧气湿化瓶、暖箱的水槽中的水要“一人一用一更换”,恒温箱外面隔日用“84”液擦拭。如早产儿感染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治疗,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3.6出院后定期复查、随访
指导正确的喂养方法,按时添加辅助食品,防止缺铁、钙、锌等,指导家长学会新生儿抚触[5],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发现问题、及时矫治,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同时给予营养神经及早期进行运动、智力的锻炼。
4结语
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疾病,故对早产儿的监护及护理非常重要,早产儿室实行24 h专人护理,并利用各种仪器监护,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评估病情,并制定和实施各种护理计划、护理措施,终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轻机体的损害程度,保证高水平的护理质量。通过一系列的治疗、护理措施以及先进的仪器设备,精湛的技术,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61.
[2]崔焱.儿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1-112.
[3]刘庆生.早产儿呼吸暂停5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4):143-144.
[4]叶永青,李岚,吴巧珍,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道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1):32-33.
对早产儿的护理要点范文3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73-01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胎龄已超过28周而未满37周,出生体重1000~1499g的早产儿。胎龄愈小,体重愈低,死亡率愈高。国内报道在63%-74%,其中体重
1 护理要点 在护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心率、呼吸、体重、大小便情况、吸吮能力、皮肤弹性等全般状况,把好四关,即:保温、呼吸管理喂养、预防感染。
2 体温管理 极低体重儿特别表现为皮肤的未成熟性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很容易陷入低体温状态,为便于医务人员操作和抢救,所有患儿人院时先置于远红外抢救辐射台上保暖,用3M易撕敷料胶带粘贴好肤温传感器,保持其肤温36.5-37.0℃.室温24~26℃,相对湿度55%~65%。病情稳定后遵医嘱转入暖箱中保暖,根据患儿体重和日龄凋节箱温,暖箱中相对湿度50%~60%。每4小时测体温1次,保持患儿体温在36~37℃。
3 呼吸管理 极低体重儿由于呼吸中枢功能不成熟,肺泡换气面积相对较小。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及分泌不足,呼吸肌和胸廓软弱等原因,常出现呼吸暂停或发绀等。故人院后取平卧头肩稍抬高位。头偏向一侧,立即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皮肤颜色、心率、血氧饱和度,根据病情、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结果选择是否需要给氧及给氧的方式。给氧浓度为30%~40%,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由于长时间吸高浓度氧易发生肺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神经系统损伤,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注重早产儿的氧疗管理工作,严格掌握氧疗指征,吸氧期间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和血氧饱和度监测情况并定期监测血气,严密观察其缺氧症状是否改善。呼吸暂停是指一段时间内无呼吸运动、呼吸停止20秒或更长,多伴有青紫和心率减慢(HR
4 喂养 对不伴有消化道疾病的早产儿,主张早期喂养。对可能发生低血糖者,出生后1小时开始喂5%葡萄糖,若无呕吐,腹胀,可试喂母乳或稀奶(1:8),对胎龄稍大、吸吮反射良好的早产儿,可直接用奶瓶喂养,为了防止误吸而引起吸人性肺炎的发生,开始仅给5ml 10%的葡萄糖,然后是母乳,每2小时喂奶一次。根据体重及吃奶情况调整奶量。可以每次1mL起试喂,24小时后吃奶顺利可每次逐渐增加0.5-2mL,注入时置患儿于仰卧头高位,也可通过微量注射泵缓慢注入。胎龄80次/min的早产儿,改用鼻饲管喂养,以母乳作为首选,其次可选用奶:水为2:1的牛奶,由少到多,少量多次,速度不宜过快,奶量可按每次2-4ml/kg体重,每2-3h 1次,l~2d后每天较前1天增加1-2ml,哺乳中要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呼吸暂停、腹胀、呕吐,肠鸣音减弱或便血等现象发生,如有上述情况,立即停止喂奶,待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后再行喂养。对于不能进食的患儿出生后5-7天开始予完全肠道外静脉营养支持。与足月新生儿相比,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期相对较短,体重多在生后第5-6天开始回升,故每日测体重1次,及时调节喂养量,以体重保持在每日增加10-30g为宜。
5 预防感染 极低体重儿抵抗力极端低下,加之皮肤的未成熟性,即使无外来损伤。只是由于皮肤与床垫的长期接触,或自身尿粪污染都可使感染急速播散和加重。另外暧箱内的高温高湿状态,医护人员的手、气管插管、监护装置、胶布等,都是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所以护理时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原则及加强基础护理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入室前后,操作前后洗手消毒;体温计、血压计袖带、听诊器做到个别专用;非损伤性管理.给予有效的静脉置管,减少频繁穿刺造成皮肤损伤与感染。监护时敷贴装置应尽可能小范围,并在皮肤上涂抹防意外故障的处理技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尤应注意,稍有疏忽就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因此在工作中应不断地学习探索,刻苦钻研专科技术,提高专科水平。提升自身素质,增加服务内涵,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推动fIIL液净化事业的发展。
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VLBWI属高危儿,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好转后也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因此NICU的护士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保证各种监护器正常运转,抢救物品及仪器处于备用状态,每班要详细记录患儿的体温,呼吸,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吃奶及大小便情况。
综上所述,在VLBWI的护理过程中,全方位的精心护理是保证VLBWI存活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同时对年轻父母的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因此在VLBWI出院始建立健康联系卡,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开通VLBWI健康咨询热线,安排年资高,经验丰富的新生儿科医生和护士解答家长在喂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和护理的方法,对VLBWI神经系统发育,听力,视力,运动能力等进行定期跟踪观察1-2年,以利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干预,改善远期成长目标。从我科出院的VLBWI定期到儿童保健科就诊随访,进行正规系统的积极干预,并指导家长育儿知识和措施,以提高VLBWI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51-52.
[2] 朱延力.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3.
对早产儿的护理要点范文4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新生儿;腋下穿刺;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91-01
因头皮静脉和四肢浅静脉细小,管家壁薄,而静脉高营养及血管活性药物对血管刺激大,在输注的过程中容易渗漏,留置时间短。而反复搬动、穿刺等刺激极易引起早产儿颅内出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入我科新生儿200例,采用腋静脉置留置针输液。男110,女90例。日龄:出生后10 min~20 d。体重:1 900~4 200 g。其中早产儿10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40例,其他疾病60例。
1.2选择血管
腋静脉在腋窝底部,位置较表浅,仅有浅筋膜及皮肤遮盖,易于分辨。腋静脉在血管神经束中位于腋动脉的前内侧并略有重叠,当臂外展时重叠更甚,此时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前面。
1.3操作方法
按常规准备液体、输液器,排气后备用。另备一装有2 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将患儿平卧于已预热的开放式辐射台上,头转向对侧,在肩胛下垫一软枕,将一侧手臂轻轻地拉直背伸,使穿刺侧上肢的肢体与躯干成110°~145°角,由助手协助固定躯干,暴露腋窝,常规消毒皮肤,面积8 cm×10 cm待干后操作者右手食指和拇指持套管针针翼,左手转动针芯,以消除套管针和针芯的粘连,使针头斜面朝上,拇指后折叠针翼,左手稍绷紧腋窝外皮肤,在距穿刺点0.5~1.0 cm处与皮肤呈10°~25°角进针,见回血后,放平套管针呈0°~5°角,再将套管针整体缓慢送入血管内0.2~0.5 cm以确保针在静脉内,然后拔出针芯。用预先抽吸好的生理盐水试通畅后,用无菌透明胶贴固定套管针。撤下注射器更换输液器于套管针上,调整所需滴数。
2结果
本组200例患儿均穿刺成功,得到及时救治,痊愈出院。
3护理措施
3.1严格无菌操作输血或回血使肝素帽贮有血液时,及时更换。24h输液要更换延长管及针头,更换时严格消毒肝素帽。应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变化。
3.2掌握穿刺要点进行操作时应先将留置针的进针角度调节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应和患儿的皮肤保持10~15度角,这样可以避免穿刺误进入到患儿动脉中,见回血退出少许针芯,即把针尖斜退进软管内,再缓慢把留置针送进,确认套管完全在血管中后,再退出针芯。
3.3应熟悉腋静脉解剖位置进行操作应先将患儿固定好,避免影响操作,操作应尽量轻柔,不可粗暴损伤患儿。腋静脉置管成功后妥善固定好,肢体可以随意摆放,但要尽量减少身体向穿刺侧侧卧,防止液体外渗等不良反应发生。
3.4密切观察操作完成后应对患儿的各项情况进行密切地观察,出现异常情况应给予及时的处理。加强对患儿的巡视,如出现静脉位置处有条索状的表现时应考虑为机械性脉管炎,此时应对其进行温水热敷后再用喜辽妥拉按摩。
3.5血管的保护患儿一般多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文中早产儿的住院平均时间为(17±3.5)d,因时间比较长故应应对其血管进行有效地保护,各项操作都应轻柔,避免对其损伤。
3.6封管液与封管方法预防导管堵塞,每天液体输注结束后用封管液中肝素含量5U/ml的安全剂量正压封管,即将针头斜面进人留置针内均匀推人封管液,防止血液反流,可保留24h.4讨论4.1静脉炎发生率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延长保留时间①因人体的腋静脉相对为大静脉,故给予刺激性的药物进行治疗时也不会致使其血管收到损伤。故长时间地留置也不会致使静脉炎发生,可长期应用治疗。②操作的成功几率比较高此处静脉比较粗,操作人员易于操作,可避免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不必要的刺激,有利于患儿休息、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腋部活动度小,导管不易自行滑脱,置管期间便于保护,安全性比较高,腋静脉处于上臂内肌肉丰富处及腋窝的中央,位置隐蔽不易被抓脱,也减少机械性摩擦,减少脱管的发生。
4小结:
4.1采用腋静脉留置针,在抢救和治疗早产儿时常使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长时间用药可刺激局部血管产生反射性痉挛、收缩,静脉穿刺处常出现皮肤苍白,甚至坏死等缺血缺氧性改变。经常更换穿刺部位,给患儿带来身心痛苦,增加了护理工作量。采用腋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延长了留置针的保留时间,确保了抢救时有通畅静脉通路,能够准确及时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
4.2与PICC管相比,留置针管径比PICC管粗,而且置人血管深度比PICC短,故管道堵塞概率比PICC少。腋静脉留置针的费用仅为PICC管费用的10.8%.腋静脉留置针具有技术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使用方便,可以直接输注血制品,并发症少的优点,能为早产儿治疗和能量供应提供理想的静脉通道。
4.3很多极低体重儿因为皮肤薄嫩,血管细,脆性大,给穿刺造成一定的困难。在使用留置针技术中常常不易成功,而选择腋下静脉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腋下静脉血管相对较大,血管壁相对较厚,加上极低出生体重儿烦躁和挣扎的情况较少,即使挣扎起来,腋下静脉也是比较安全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极低体重儿选择腋下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应为首选。对于颅内出血的新生儿,为了防止加重颅内出血,应尽量减少头部搬动,此时选择腋下静脉留置针技术进行静脉输液,既可为抢救提供通畅的静脉通道,又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对早产儿应用腋静脉留置针效果理想,可对其进行快速给液,争取了治疗的时间,且可避免了因为对其反复操作而带来的疼痛刺激,可在长期治疗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邹海燕;;108例静脉留置针应用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年25期
[2] 李少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3] 侯燕;乔云丽;护理干预减少儿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10年24期
对早产儿的护理要点范文5
早产儿脑血流及与颅内出血的关系温春玲张巍黄醒华(245)
公告(249)
超声心动图检测动脉导管未闭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左室舒张功能多普勒参数的影响任锦霞姜维张凤仙吴雅峰(250)
窒息新生儿血糖、皮质醇、胰岛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新生儿科杂志 周英陈菲巴雅(254)
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组织学和MR影像变化孟淑珍张可冰薛辛东(257)
丹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皮质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和凋亡细胞的影响舒桂华朱玲玲徐向明郭锡熔李述庭(261)
固尔苏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响詹为红(265)
连续腰穿治疗早产儿重度脑室内出血疗效观察房晓祎郭继忠吴北燕林霓阳(267)
2679例新生儿产后访视分析葛秀英彭慧(269)
新生儿咽部畸胎瘤脱落致呕血一例王郁戴爱玲(271)
Ⅰ期会阴成形及瘘修补术治疗新生儿无肛舟状窝瘘齐新李敏(272)
双胎同患水痘二例闫芳华(274)
新生儿胎-胎输血、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一例叶一莲卓观达陈美英(275)
围产期脑损伤诊治进展学习班通知(253)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医学期刊中的地位(260)
第九届全国儿科急救医学学习班通知(264)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技术学习班通知(286)
《新生儿科杂志》2005年第20卷索引(289)
《新生儿科杂志》征订启示(F0004)
红霉素炉甘石混悬液治疗新生儿脓疱病临床观察张玉琴(27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新进展李春娥(综述)夏振炜(审校)俞善昌(审校)(277)
母亲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对子代智能的影响韩慧君(综述)魏珉(审校)(280)
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肺动脉压力的评估郑春华(284)
肠道微生态与益生菌JosefNeu黄瑛(287)
继承传统,继往开来——《新生儿科杂志》20年回顾与展望冯琪(1)
加强窒息复苏培训,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及伤残率而努力虞人杰叶鸿瑁(3)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有关进展华(7)
在实践中掌握新生儿复苏的技术要点和难点朱小瑜虞人杰(11)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学术研讨会及学习班通知(2)
全国生物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学习班(2)
抗D和抗E所致新生儿溶血病一例林虹李春蕾(6)
摘自: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4)
新生儿乳糜胸1例姜春明米延关莉(22)
先天性膈疝误诊为多囊肺饼肺炎一例杨长坤耿红丽(26)
新生儿限局性骨化性肌炎一例李慎黄萍(30)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学术期刊中的地位(32)
危重、高危新生儿血糖的临床监测张莉萍窦山朵(38)
抢救新生儿有机磷中毒七例分析孙银峰孙红娟闵庆玲(40)
严重先天性肺发育不良二例报告徐承懿(42)
21-三体综合征合并先天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一例张成元张海鲲李丽(43)
新生儿“胎粪吸引管”已生产(43)
早产儿慢性肺部疾病诊治新进展戎群芳黄绮薇张国琴(44)
《新生儿科杂志》投稿须知(47)
早产儿早期及日间血浆β-内啡肽变化趋势研究张雪峰童笑梅叶鸿瑁(15)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评价刘翠青李莉刘素哲马莉纪素粉(19)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在早期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中的价值黄燕萍李小权王安生康燕罗树舫史瑞明辛华(23)
33家医院新生儿复苏前状态的初步调查张小兰朱小瑜李小毛(27)
胆红素脑病患儿脑脊液中胆红素水平相关的血清指标探讨连志明(31)
浅谈医院产儿合作苏艳芳李斌王永生崔宇(33)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和肺表面活性制剂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谭稼荣陈静富琴琴蒋琦(35)
持续鼻饲喂养与间断鼻饲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评估周小坚陈鲜威刘江勤陆中权(49)
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耐受性的探讨柳洁刘正娟张振强(53)
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李卉冯琪王颖郭在晨(57)
窒息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前白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郑俊虎郑骆颖王靖陈权新(62)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对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曾华黄玉英卢曼中李毅吴曙粤(67)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瘦素水平分析吴华向开富万胜明(71)
健康新生儿血二胺氧化酶、D-乳酸测定及意义陈少华邱芸芸钟富珍甘翠红刘运科周晓光(74)
新生儿肠穿孔一例徐烈媛梁勇(52)
幽门前瓣膜伴空肠狭窄一例李延林(56)
新生儿绞窄性肠坏死三例诊治体会新生儿科杂志 陈必全(66)
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一例杨旭锦陈雪辉周彦文张爱华(70)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致多发性肠闭锁一例魏艇钟麟刘文英唐耘熳(86)
13-三体综合征伴多发畸形一例程立红肖娟祁俊明(87)
新生儿肠穿孔致胎粪性腹膜炎一例王碧祥(87)
围产期新生儿急救学习班(61)
全国新生儿急救学习班(88)
4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临床观察申宛冬王新民徐天鹤华子渝(77)
窒息新生儿胃黏膜pH值变化的临床意义杨彤(79)
早产儿生后早期电解质特点的临床分析冯俐平肖昕刘秀香(81)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并穿孔八例临床与病理分析杨戎威(83)
桂西地区337例壮族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李强潘红飞杨显先(84)
多胎早产儿38例治疗与护理体会陈贺兰王桂宏孙宏华(89)
动脉导管未闭的药物治疗进展王晨华(91)
核黄疸及其监测吴运芹黄玫(94)
宫内肺炎诊断阴影及其修正与结局朱小瑜梅家平邝文英连朝辉杨传忠(97)
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的早期诊断黄玉春张春花李茹琴庄兰春程宪郭惟(10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IL-1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蔡宝萍娄燕陈永梅梁秋瑾李晓梅(104)
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实践分析刘政孙平莲张言圣(107)
作者投稿须知(106)
对作者书写统计符号及论文中表格的要求(110)
新生儿HIE头部亚低温治疗学术研讨会及新生儿医学新进展学习班通知(118)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婴幼儿智力测验及早期教育培训班(143)
高氧暴露下早产大鼠血清皮质醇变化的动态研究里健薛辛东(111)
胰岛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汪颖烨叶莉芬(115)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及内科治疗王慧琴(119)
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前后呼吸循环管理白洁陈煜陈锡明周泓张剑蔚刘勤(121)
新生儿心律失常34例临床分析李杨方吴玉芹陶娜刘玲许昆(123)
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酸碱失调临床分析刘玲胡玫张路沈璟(126)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8例临床分析努尔亚加娜尔孙荷(128)
无脾综合征一例方润婷李锐钦黄莹卢卓君柴鸣荣黄全发(130)
新生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一例葛桂芝李普(131)
新生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曹永利王峻王凌夏(132)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一例朱凤兰王波(139)HtTp://
间断咳嗽、憋气二个月一例李铁耕李娟娟(133)
窒息新生儿血清cTnI和CK—MB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王慧王立金余新超汪思应(136)
部分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儿30例魏久贞(138)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艾婷孙晓勉(140)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叶鸿瑁(144)
俯卧位辅助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观察林秀珍刘志慧(145)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素和铁剂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研究饶斯清梁元清何政贤刘桂珍徐群芳(148)
低出生体重儿的围产死亡分析马雅玲张巍黄醒华(153)
早产儿血中过氧化脂质水平检测及其意义蒋群胡迪(157)
新生儿MN溶血病一例高存娇高瑞玲孙正芸(152)
先天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例胡颦陈敏(177)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致休克一例何缦(178)
母A型新生儿ABO溶血病1例王鑫王惠蔡宝萍张淑琴(179)
横纹肌肉瘤一例新生儿科杂志 魏秀清田维敏江涛(F0003)
胆红素诱导海马区神经细胞Fas蛋白过度表达的实验研究杨光英吴晓翠孔祥英田芸崔韶峰(160)
MK-801对围生期缺氧缺血性损伤后脑细胞线粒体膜电势的影响黑明燕旷寿金殷萍(164)
腺苷蛋氨酸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研究崔其亮张慧刘海燕罗哲慧谭岱峰(167)
影响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成败的因素分析陈艳娟李定华(169)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裴敏昕巨容王斌(172)
新生儿重度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分析黄华飞(174)
31例新生儿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分析李风华(180)
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炎症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徐焱(综述)华(审校)(181)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陶源(综述)姜毅(审校)(185)
全国第六届儿童发育和临床学术研讨会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学习班通知(188)
欧洲和加拿大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指南和建议甘小庄宋国维(189)
C-反应蛋白在监测早产儿院内感染中的临床应用王莹张巍黄醒华(193)
新生儿科杂志 NICU中早产儿营养状况的初步探讨孙秀静华(198)
母乳中瘦素含量及其对新生儿生长调节作用的研究贲晓明秦玉明喻文亮陈冠仪张伟利吴圣楣(202)
新生儿阵发性血红蛋白尿临床分析周晓苓何振娟朱建幸储淞雯(20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的临床价值徐舒杨树杰易海英刘贺临左华凯邓香兰刘翠忠(210)
神经节苷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SOD、MDA影响的研究李静刘冬云殷宪敏刘长云(214)
新生儿医院感染23例分析及对策陈洪杰(216)
20例新生儿梅毒误诊原因分析李学珍成登菊(218)
结肠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诊断价值的探讨李敏王玮(219)
极低出生体重儿十二指肠喂养临床探讨段维权贾随征(221)
新生儿水痘一例孙晓红粱玉兰李红梅(F0004)
新生儿麻疹一例杨云凤张丽萍许榛(197)
新生儿泪囊炎致败血症一例吕连菊(226)
“全国儿科主任(新生儿专题)临床适宜技术高研班”将举办(209)
《新编新生儿窒息复苏》出版书讯(233)
新生儿呼吸困难沈菁(整理)(223)
细胞黏附分子CD11b与新生儿感染郝玲(综述)李艳芝(审校)(227)
红霉素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陈健平(综述)刘义(审校)(230)
对早产儿的护理要点范文6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若血中胆红素过高,部分患儿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一般多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重者甚至死亡[1]。因此,早期检测新生儿黄疸,降低高胆红素血症,降低新生儿伤残率尤为重要。作者通过使用深圳艾利特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 KJ-8000经皮测黄疸仪测定新生儿皮肤胆红素数值,与血清胆红素比较,以期找出一种快捷、便利、无创监测胆红素的方法;并通过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及鉴别病理性黄疸,同时对产生病理性黄疸的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 2011年1至6月出生的新生儿 660例,其中非剖宫产分娩 139例,剖宫产分娩 521 例;胎龄<37周 9例,胎龄≥37周651例;出生时体重<2500g的新生儿 13例,出生时体重≥2500g的新生儿 647例。高胆红素血症60例,其诊断参照 KJ-8000显示指数与血清胆红素值对照,结合《实用新生儿学》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2] 。
1.2 方法
(1)对所有观察对象自出生第 1 天起,由当班责任护士每天经皮测黄疸并记录,KJ-8000经皮测黄疸仪,测量方法统一,测量部位为新生儿前额固定的部位,每次检测前均先校正,三次检测数值取平均值。(2)同一时间采用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数值。(3)对所有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者均进行黄疸病因分析,计算出剖宫产与非剖宫产组,胎龄<37周与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与出生体重≥2500g各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2结果
新生儿黄疸60例,血测胆红素值与经皮测胆红素比较,通过t检验,得出P>0.05,认为二者无显著差异,见表1。剖宫产组 521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 56例,发生率 10.75%;非剖宫产组 139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 4例,发生率 2.8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早产儿组 9 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 5例,发生率 55.56%;出生足月儿 651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 56例,发生率 8.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低体重组13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 6例,发生率 46.15%;出生体重正常儿 647 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54例,发生率 8.6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表1新生儿黄疸经皮测与血清胆红素比较
年龄 例数 经血测值mg.dl-1 血清测值mg.dl-1 t
0~5天 60例 5.68,8.98,11.47 7.98,7.88,12.38 P>0.05
12.34,17.11…… 14.28,16.38……
3讨论
KJ-8000经皮测黄疸仪原理是应用先进的光纤技术,光学技术,电子及信息处理技术,把光、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主要用于新生儿黄疸临床动态检测的仪器。该仪器可以通过对新生儿皮肤外表快速无创测定来反映其血清胆红素值,这种方法避免了反复采集血样给患儿造成的痛苦,也解决了医护人员采血样的困难。
测试要点:采用专人操作,每次用力尽量均匀一致,所有新生儿均取同一部位作为测试点(从眉间皮肤),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检测误差。
通过对 2011年本院出生的新生儿均于出生后第 1d 内开始进行经皮黄疸测定,可以指导临床及时发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因及时对黄疸性质作了鉴别,新生儿得到了及时、有效治疗。这对我们观察新生儿黄疸并及早发现病理性黄疸等护理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减少了因黄疸发现不及时而引发的护理纠纷。
经皮黄疸仪的使用,可减少许多弊病,仪器小易携带,操作简单方便,新生儿无任何痛苦,且价格便宜,深受家长喜欢,操作时间仅需1~3秒。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随着剖宫产指征放宽,尤其是要求剖宫产(社会因素)的人群增高,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机会也可能随之增加,有学者报道剖宫产与难产在高胆红素因素中所占比例为46.1%,提示剖宫产可能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之一[3]。通过本组资料发现剖宫产明显高于顺产分娩,剖宫产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是否与剖宫产术中通过胎盘到胎儿循环,引起新生儿红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以及剖宫产本身使胎儿首次呼吸功能建立不尽完善,对胎儿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影响,胎儿出生后红细胞压积增高,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产生增加有关。因此,剖宫产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围产因素应引起医疗界关注,如何降低剖宫产率,是我们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护人员引起高度重视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必需加强产科医务人员观念的转变、加强业务知识的培训,以熟练的技术为广大孕产妇提供安全分娩服务,重视对孕产妇及其家属的分娩前知识宣传、教育,改变产时服务模式;推广导乐陪伴分娩等,以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及家庭式温馨环境为自然分娩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的发生率。
早产一直是围产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据统计,我国的早产儿发生率约为 5%~10%,病死率约占发生率的 12.7%~20.8%[4]。尽管国家采取了分娩补助等相关政策,我市经济、文化、医疗条件均较好,本院的早产发生率为1.36%,与统计数据相符。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往往存在有严重的并发症,从而导致体内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而游离胆红素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而致脑细胞损害,同时在病理状态下血脑屏障受损,也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易遗留后遗症。因此,对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衡量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关键在于围产期保健,避免分娩过程中各种高危因素的发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因此,在整个孕期要做好产前检查工作,做好早产的高危筛查识别和系统管理工作。
KJ -8000经皮测黄疸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操作简单,检测快捷安全,能及时发现皮肤黄疸的强弱变化。 根据经皮测黄疸值的大小变化能够判定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大小变化, 从而有效地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动态监测,通过研究及临床证实:证明经皮测胆红素数值与血清胆红素值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经皮黄疸仪测出的数值比较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在临床推广应用。能够辅助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以减少新生儿的伤残率。也通过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好围产期保健是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等.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14.
[2] 金汉珍,黄德眠,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