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管理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仓储管理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仓储管理发展趋势

仓储管理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仓储成本;预测与决策;模拟预算;最优方案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storage cost forecast and decision. Describes the basic program storage cost forecast and decision. The key problems and forward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steps.

Key words: warehousing cost; forecast and decision making; simulation of budget; the optimal scheme

仓储成本预测与决策是企业经济预测与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企业进行有效地仓储成本预测和决策,对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仓储成本预测的概念与作用

1.1 仓储成本预测的概念:仓储成本预测是以预测理论为指导,根据有关历史成本资料、成本信息数据,在分析目前技术经济条件、市场经济环境等内外条件变化的基础上,对未来成本水平及发展趋势所作的定向描述、定量估计和逻辑推断。

1.2 仓储成本预测的作用:预测作为一项探索未来的活动,早在古代就已出现,只不过当时是一种经验式的直观预测。在经济、社会和科技迅猛发展的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的发展使生产规模日趋扩大、社会分工日趋明细,同时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加强,使决策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而带动了经济预测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经济预测逐渐形成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

1.2.1 仓储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依据。仓储成本预测是对成本变动趋势作出的一种估计,回答“将如何”的问题,提供被选方案;仓储成本决策时对成本预测方案的选择,回答“如何办”的问题,确定备选方案。预测的要点在于揭示和描述经济变动趋势,从而为确定经营目标和方向提供依据。但预测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反映未来状况的情况,以便作出尽可能合理的定性分析和尽可能精确的定量分析,为成本决策提供有科学依据和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仓储成本预测,对未来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尽可能准确的分析,以避免仓储成本决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将未来不确定性的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

1.2.2 仓储成本预测是成本计划的基础。计划是对未来的具体要求和部署,预测是对未来事件的描述,两者通过决策环节相联结。预测提出可行的备选方案,决策从备选方案中确定最佳的可行方案,计划则是对决策确定的最佳方案作出实施的具体规划。因此,仓储成本预测是企业编制成本计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科学分析手段,是成本计划的基础工作。没有仓储成本预测工作。也就无所谓仓储成本决策,更谈不上对决策所选方案进行成本计划。

1.2.3 仓储成本预测是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社会性日趋强烈,企业外部环境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必然要通过仓储成本预测分析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获利水平,并不断将预测数据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相比较,克服盲目性,增强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越发展,仓储成本预测越重要。

从企业内部管理出发,企业一方面要不断对历史成本资料进行测算,根据目前状况,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对未来经济、技术情况作出适当的估计,不断开拓新产品,并预计其成本水平,扩大和加强企业的生存能力。

2 仓储成本决策的概念与作用

2.1 仓储成本决策的概念

决策就是为了达到所期望的目标,根据事物现状、环境条件及有关信息,对未来可能采取的行为作出选择的过程。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作出决策,以规划自己的行为。正确的决策产生正确的行为,得出满意的结果;反之,一旦决策失误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决策的作用在于保证行为的合理有效性。

仓储成本决策一般无需记录在账本上,而只是在决策过程中为了分析评价不同的备选方案而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也是成本管理的另一重要环节。

2.2 仓储成本决策的作用

2.2.1 仓储成本决策是现代化成本管理的重要特征。现代化成本管理由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环节构成,仓储成本决策是现代化成本管理的前提环节。而且,仓储成本决策决定着其后成本目标计划的先进性和成本目标实施的可能性,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仓储成本决策具有较大的综合性,它对其他经营决策起着指导性作用。

2.2.2 仓储成本决策是经营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越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与外界联系日趋复杂,影响决策的因素也日趋增加,决策的影响后果也就越大。企业必须扩大市场和降低成本,在市场竞争中以提高经济效益求生存,加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一切都依赖于科学的成本决策。决策的产生和完善标志着企业经营管理已由过去经验式固定性管理发展到科学的定量管理。

3 仓储成本预测与决策的基本程序

3.1 仓储成本预测的基本程序。预测并不是空想和臆造,科学的预测,首先要对预算对象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收集和利用尽可能全面的信息资料,然后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寻求预测对象的内部和外部联系、演变的逻辑和发展规律,并利用这种联系和规律去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仓储成本预测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如下步骤:

3.1.1 确定预测目标。首先,要确定预测对象,既要求对什么事物进行预测。例如,是对总成本还是单位成本进行预测?是要求预测社会总体成本的变动趋势,还是本行业成本水平?等等。其次,要确定对预测有那些要求。例如,是要求定性化的趋向预测,还是定量化的数据预测?对预测结果的精确程度有什么要求?等等。

3.1.2 收集处理信息资料。要得到比较准确的预测结果,必须要有能揭示本质的足够的资料信息。根据预测的需要,应该收集成本预测对象本身的历史资料以及进行预测所需的其他资料。主要对预测对象起影响作用的各种因素的历史资料以及在计划期内这些因素可能发生变化的资料。在收集资料时,除了应注意与预测对象直接相关的因素外,还必须注意可能对预测对象的未来造成较大影响的间接因素;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应随时分析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补充必要资料、剔除虚假因素和偶然因素,保证预测结果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3.1.3 建立预测模型。影响成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准确地进行预测,应当建立预测模型,使预测规范化和科学化。对定性预测设定一些逻辑思维和推理程序,对定量预测则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这些推导和模型进行成本分析。预测模型是对被预测事物过去和现在发展规律的模拟,它是否与实际相符将直接关系到预测结果的精确程度。

3.1.4 利用模型预测。建立了成本预测模型后,就可以将有关成本历史资料或变动因素置于预测模型中进行成本预算。不过,预测模型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它的应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必须对预测期内的具体条件加以分析,在确认该时期具备模型的应用条件之后才能把模型用于预测,去计算和推测。同时,也需要假设和判断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规律性能够延续到需要预测的时期,即认为预测对象的发展规律在这期间内依然起作用;否则,也就无必要利用该模型去进行预测了。

3.1.5 分析预测结果。预测模型测算的结果并不能直接使用,还必须进行分析并修正。这是因为制定的模型和利用的资料是过去和现在的反映,所预测的未来只是近似于该模型反映的情况。而且在计算和推测过程中又会产生一些误差,再加上模型本身又是在许多假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因而预测的结果假定程度较高。这样,每次得到预测结果后都应对预测的结果加以分析和评价。分析评价的内容有两个:一是根据经验和常识去检查与判断预测结果是否合理,是否与实际存在较大的误差,并判断未来的条件变化会对预测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二是在预测方案实施后,及时与实际结果相比较,以检验预测结果是否准确,即误差大小,如果误差大,则应建立新的预测模型或采用多种预测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预测,比较并修正预测结果。

在上述基本程序中,关键在于处理和分析环节。一是对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和处理,二是对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和修正。前者直接决定后面接力的模型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后者则限定了提供给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使用的预测结果的质量,这两个步骤所涉及的大多数复杂的不确定因素不像其余步骤那样有章可循。预测是一种技巧与艺术,预测方法只是工具,使用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使用者的运用情况,而灵活运用预测方法使预测结果有效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和分析环节。

3.2 成本决策的基本程序。科学的决策程序贯穿于决策全过程,也是决策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决策程序由若干相互联系的步骤组成,其基本步骤如下:

3.2.1 提出决策目标。决策目标是决策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没有明确的决策目标只会引起决策过程的混乱和决策的无效。成本决策的总目标是成本最低,在这个总目标下,要注意几点:一是需要与可能相结合;二是目标要具体明确,并尽可能量化;三是适当考虑目标的约束条件;四是正确处理多重目标间的相互关系。

3.2.2 拟定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是能保证决策目标实现的可行方案,拟定备选方案的过程实际上是根据决策目标的要求对预测资料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设想、分析的过程。一个成功的决策应有一套完备的可行方案作为保证。因此,一定要在可靠的、充足的预测资料前提下,制定多个可行的备选方案。在拟定备选方案时,还应注意:一是保持备选方案的全面完整性;二是满足备选方案之间的相互排斥性。

仓储管理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仓储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顾客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迫使物流服务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给供应链环节上的物流服务提供者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物流服务者要想在竞争的市场中寻求到生存的土壤并赢得市场,寻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及时准确地为客户提品和服务,已成为物流企业之间除了价格以外的重要竞争因素,直接影响着物流企业的生死存亡。

物流企业服务能力评价是对厂商能否在尽可能低的总成本下提供有优势的顾客服务的一种相对评估。从战略角度看,物流的重要性取决于强调积极地利用服务能力获取竞争优势;从整体角度分析,对物流能力的关注和研究也就自然地扩展到供应链的层面上。由于物流企业研究在国内兴起不久,物流服务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还不够成熟,随着物流企业的大量涌现,为如何评价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提出了实践管理需要,也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必要样本,使得物流服务能力研究既在实践上具有现实意义,也在理论上可行。

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1 物流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物流能力(Logistics Capability)方面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Fawcett等(1997)认为物流企业的物流能力主要与其信息系统能力、运作计划能力和规模效应有关,他指出物流能力的柔性、质量、成本是企业提高绩效、对资源和市场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能力。汪鸣等(2002)在《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书中提到——“物流能力—指开展物流运作和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在实现创造客户服务价值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对物流的计划、控制及过程实施的能力”。马士华等(2004,2005)从供应链的角度指出物流能力是由物流要素能力(capacity)和物流运作能力(capability)综合而成。姜继锋等(2005)从物流企业层面界定,指出物流能力就是指物流服务商利用所拥有和所控制的资源满足顾客物流及相关需求的能力,包括物流硬件能力和物流软件能力。Lu(2006)等指出4个重点物流能力,即创新能力、基于物流知识的灵活经营能力、对客户的响应能力、获取规模经济能力。Mernedovic(2008)提出了物流能力的指标,包括5个基本方面:管理(软)基础、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物流服务、传统基础设施对多式联运的适应性、贸易便利化。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关于物流能力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物流能力构成要素及其评价的研究,上述研究成果为本文展开仓储型物流企业物流服务能力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2 物流服务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对于物流服务能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看法不一,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物流服务能力给出了定义,表1汇总了有关物流服务能力的概念。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客户服务角度出发,界定了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服务能力是物流企业为满足其客户的需求以追求更优秀的服务业绩,创造与配置的资源以及对这种资源整合的能力。

Poist和Murphy指出物流服务能力如EDI联接、运输合并、仓储、咨询和运费清单支付等是把企业推向高绩效水平的驱动器。Zhao等人(2003)提出了4种与物流企业服务绩效水平正相关的客户导向的物流服务能力,即灵活性、关联性、等级服务、可靠性。张新安等将物流服务能力定义为物流企业开发和提供满足顾客期望的物流服务产品的能力。Lai KH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资源的角度将物流服务能力看成是物流企业创造和利用资源来满足客户物流需求以达到更好的服务绩效的能力。陈铁巍、马士华(2007)将供应链物流能力分为外部物流能力和内部物流能力,并提出物流服务能力是面向客户的外部物流能力。

上述研究侧重于物流服务能力的概念界定以及物流服务能力的评价,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进行仓储型物流企业物流服务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1.3 仓储型物流企业国内外研究现状

仓储和运输是物流的两大支柱,仓储业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第三产业中的独立行业。仓储业的水平直接反映物流业的水平,中国物流业的现代化离不开仓储业的现代化,现代仓储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所以研究仓储型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评价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针对性的对仓储型物流企业的研究还较少,利用中国知网(CNKI)对仓储型物流企业文献进行检索,搜出相关文献14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现,现在学术界专门争对仓储型物流企业的研究还比较少,相关理论比较分散,大部分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虽然定量化研究已经成为趋势,但是量化模型和评价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2 仓储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构建

2.1 仓储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体系

物流企业能力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概念。其外在表现,即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面向市场,合理地运用企业内外部的经营资源,提供市场和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物流企业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对物流企业而言,产品就是为客户提供的服务)的竞争,实质上是能力的竞争,即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美誉度能力的竞争。

仓储型物流企业是以从事仓储业务为主,为客户提供货物储存、保管、中转等仓储服务,具备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随着对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建立一套适用于仓储型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体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能有助于仓储型物流企业提高仓储能力、服务能力、配送能力等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能力。

2.2 仓储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体系构建

从资源的角度来分析,物流企业核心能力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的两个方面。静态能力,是企业迄今为止所创造和配置的资源;动态能力,是企业通过这种资源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建立竞争优势的能力,也就是对这些资源的整合能力。

物流企业服务能力可以被定义为物流企业为满足其客户的需求以追求更优秀的服务业绩,创造与配置的资源以及对这种资源整合的能力。

根据这个描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对物流企业服务能力进行研究:静态的能力包括物流企业所拥有的能够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重要资源,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和人力等方面,如仓库数量、车辆数量及装载量等动态的能力,包括物流企业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以为客户更好的服务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流动资产及管理水平上,如运输需求满足率、仓库利用率、库存周转率,等等。

概括来说,物流企业需要具备较大的运营规模、有效的地域覆盖、强大的指挥和控制中心、强大的网络聚集和辐射能力、高水准的综合技术和财务资源、正确的经营策略。具体而言,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对这些能力的重视度又是不一样的。

综上所述,仓储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体系构建如图1所示。

3 仓储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评价方法比较分析

企业在选择物流服务提供商时,其物流服务能力如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正确、客观评价物流提供商的物流服务能力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3.1 仓储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评价内容与原则

3.1.1 仓储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评价内容

仓储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它由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相互作用而成。因此,对仓储型物流企业评价应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以及各部分所包含的具体要素,并根据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将这些要素转换为可以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评估。

静态部分,主要根据公司的以往历史数据对其拥有的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动态部分,则主要是加强对流动资产和管理水平的评价,具体包含对物流服务的一种事后的评估和度量以及事前的控制与指导,衡量物流企业为某种商品或服务创造时间和空间效用好坏,从而判断是否完成既定的目标、计划和是否达到指定的水平标准、根据动态评价可以确认对客户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满足服务客户需求的最大限度,做到既不丢失客户资源、又不会为过分要求满足顾客需求而损害企业自身的利益。

3.1.2 仓储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评价原则

对仓储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评价,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1)可得性原则

在选择指标体系的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现实可获得性,指标体系中每一个评价因素都应该有理有据,且可以通过时间调查得到或计算求得。

(2)针对性原则

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应当重点建立涉及到仓储能力、基础设施设备能力、配送能力、运营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信息化水平能力等几方面的指标。

(3)综合性原则

仓储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综合时应当综合考虑影响它的定量和定性指标,采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

(4)非相容性原则

在选取指标因素时,因子之间应当具有最小相关度,即指标完全相同或一个指标与另一个指标只差一个常系数的指标,只选取一个。

3.2 仓储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评价方法

企业在选择物流服务提供商时,其物流服务能力如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所以,客观并准确的评价物流提供商的物流服务能力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物流服务能力评价研究的方法大体上可归为两大类:主观赋权评价法和客观赋权评价法。主观赋权评价法是采用定性的方法,由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得到权数,如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客观赋权评价法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来确定权数,如TOPSIS法、灰色关联度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评价者对复杂系统的评价思维过程数学化,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要素,并在同一层次的各要素之间简单地进行比较、判断和计算,得出不同替代方案的重要程度,从而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2)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在模糊的环境中,考虑到影响事物的多种因素,对该事物做出的综合判断或决策,是一种以模糊推理为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的分析评判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对仓储物流企业服务能力进行评价。

(3)TOPSIS

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er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方法是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对样本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测度各样本的指标值向量与综合评价问题的理想解与负理想解的距离,将其作为评价值进行排序的一种方法。

(4)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在不完全的信息中,从系统行为特征数据和其相关因素数据入手,对所要分析研究的诸因素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在随机的因素序列间找出它们的关联性,并量化表达灰色系统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发现主要矛盾找到事物的主要特性和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依据关联度大小对灰色系统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

(5)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主要原理是将一组具有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相互独立的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并反映原指标的主要信息。

以上几种常见的评价方法的特点比较见表2。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仓储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评价的分析,探讨仓储型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的定义、构成,并建立相关的指标体系,同时,对现阶段学术界主要采用的几种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物流服务能力的评价提供了思路。

对于物流服务能力,尤其是针对于仓储型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评价的研究,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都较少,刚刚起步,尚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由于参考文献资料来源有限,本文还存在较多的不足,还缺少相关的实证分析,在今后的研究学习中,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孟庆鑫. 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1(3):12.

[2] 马丽娟. 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及服务评价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12(1):26.

[3] 闫秀霞. 物流服务能力的支持向量机评价[J]. 生产力研究,2006(10):232-234.

[4] 李少蓉,赵启兰. 基于熵权—双基点的物流服务能力评价[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4):37-41.

[5] 马士华,陈习勇. 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构成及其特性研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6):21-23.

[6] 袁炎清. 以顾客为中心强化物流服务能力[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8):48-49.

[7] 陈建国,魏修建,朱丹. 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物流能力构成研究[J]. 新疆财经,2008(6):45-47.

仓储管理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企业物流;管理;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物流管理的任务是计划和协调所有活动,以便在达到期望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因此,物流管理必须作为连接市场和供应的基础。在我国企业物流发展迅速,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要大力提高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树立现代化企业物流观念,逐渐强化物流管理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一、传统物流概念制约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传统物流的概念

物流概念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引入中国是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但物流知识,尤其是现代综合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甚至许多人不识物流究竟为何物。即使有所了解,也只是知道它主要的业务领域是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不知道它是对这些传统业务的新的整合。企业管理人员没有紧跟现代物流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没有认识到其业务领域也远超过单纯的运输和仓储而成为连接原料、半成品供应附图生产过程中物料流动附图成品配送的全过程的服务,成为涵盖商流、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子系统的综合体系。

(二)现代物流的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传统物流已逐步向现代物流转变,包括运输现代化和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现代物流水平已成为一个地方或国家体现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企业物流管理应摆脱受传统物流概念的制约,大力向现代物流发展。

二、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更是主要的发展趋势。在新的世纪,我国确定了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为了推动我国物流业、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大力提升我国物流信息化水平,进而带动制度创新、物流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管理者没有完全认识到信息化的便捷和重要。许多企业物流设备落后,物流过程中机械化水平还很低,设备陈旧。虽然多数企业物流过程中也使用了信息化,但计算机技术水平低,达不到信息化操作要求。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在物流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很多先进经验,但对物流系统升级和完善还有待加强。企业没有逐步形成适合本企业自身的物流信息系统,建立自己比较稳定的物流信息管理模式。企业对物流管理信息的利用还很不够,对建设物流管理信息化投入的资金也不够,总体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还较低。

三、企业物流管理创新意识淡薄,模式有待提高

虽然大部分企业都会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但是他们对物流管理部门的职能却是认识不足,只是简单地进行传统的计划,负责产品的采购、仓储和运输等,统一协调、信息和资金的管理,能力也非常低。有的甚至还存在企业内部管理脱节情况,能够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去思考物流管理问题的很少。这样一来,企业的物流管理就被深深地烙上了“计划”的印记,按指标粗略制定物资计划,物流系统化、信息化的构建指导思想、专业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基础还存在很大不足,缺乏灵活性和扩展性,难以进一步优化。因此,创新企业物资管理模式,并使用顺应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已经显得愈发重要。

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一)物流管理人才缺乏

人才是企业重要资源,对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企业物流管理部门来说,起步发展较晚,企业储备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较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强建设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急需要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对于物流管理的认识不了解,甚至存在一些部分员工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悉,这对企业物流关系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二)物流管理人才要求具备创新意识

创新、创意、创业知识是物流企业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同时,绝大多数企业认为物流基础知识、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运输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是比较重要的,但缺乏相应的人才培训和培养。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公司引进或培养懂得业务知识、拥有业务技能的各个层次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人员。

(三)物流管理人员流失

所以企业要做好物流管理,一方面要在市场竞争中培养和发现能为企业所用的现有人才,通过提高人才管理水平和待遇水平来留住他们,在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情况下,还应该积极引进一些关键人才,来持续物流管理的发展,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该企业的竞争力。

仓储管理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EPC;供应链

1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知识化、数字化的转变,企业运营模式正发生巨大的变革,协同合作成为企业界的主旋律,企业早已融入企业群体当中来参与市场竞争,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正成为许多企业或组织运用的战略方法,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机遇。

供应链由直接或间接地履行顾客需求的各方组成,包括制造商、供应商、运输商、仓储商、零售商以及顾客在内,各环节通过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彼此相连,其所包含的功能有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生产营销、生产运作、分销、财务和客户服务等。供应链产生的价值为最终产品满足顾客的价值与满足顾客需求所付出的供应链成本之间的差额。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使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有诸多方面值得优化,例如,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商品信息数据库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供应链各环节中的服务效率低下,售后难以保障;企业间因信息交流匮乏和交流不畅而产生放大的“牛鞭效应”,增加了无谓的库存成本及相关费用;供应链运输环节中运输效率不高,可靠性和安全性难以保证等。然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根本性地改变了供应链流程和管理手段,成为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工具,为供应链管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探讨和研究物联网在优化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2物联网概述

2.1物联网概念及技术支撑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的《未来之路》一书,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目前较为公认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系统可以自动地、实时地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其本质就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对物品上的EPC标签进行扫描和解读,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射频识别技术是“通过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的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既可读出信息,又可写入数据,数据携带量大并难以伪造,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ProductCode,EPC)采用一组代码来代表制造商及其产品,用另外一组数字来唯一标识单品。EPC物品识别模型功能的实现主要由EPC编码标准、EPC标签、解读器、Savant(神经网络软件)、对象名解析服务(ObjectNamingService,ONS)以及物理标记语言(PhysicalMarkupLanguage,PML)六方面组成。

EPC物品识别模型图资料来源:现代物流信息跟踪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物联网的网络结构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RFID、传感器、二维码为主的用于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的传感网络;二是通过现有的三网(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计算的传输网络;三是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它通过物联网与各行各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来实现行业的智能化管理。

2.2我国物联网应用及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工业、智能农林业、智能教育等。物联网的存在,使我们生活周边的物品都有可能实现智能化,通过无线网络我们便可实现对这些智能物品的对话和控制,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将得以提高。

我国已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各地方政府也纷纷瞄准信息技术第三次浪潮的战略机遇,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并进行产业规划布局。例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与云浮市政府举行了协议签约仪式,将共同打造畜牧养殖物联网项目,这是国内首个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的项目;无锡大力发展传感网技术,已建“感知中国”中心等。我国目前在传感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起步较早,标准化和技术具有一定优势,但不是最领先的,也面临着一些难题需要克服,这主要有:高端技术缺乏,影响国际标准制定竞争;信息安全难以保障;污染及能耗影响严重等。

3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及影响

3.1物联网技术对各供应链环节的影响

(1)运输环节。在运输车辆上安装GPS定位系统便能使管理者实时获取车辆行驶位置和状态,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及时调整运输策略和行车路线等;同时在车辆上安装无线数据采集器,当货物入车时,数据采集器便可扫描到贴于货物上的EPC标签中的货物基本信息,并将采集信息同步传输到管理系统当中,当卸载货物时也同样扫描到出货的EPC标签信息,并同步到管理系统中,这样不仅可以准确地获知在车货物的基本信息、货物数量,还可及早发现和预防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丢失或被盗的事件。

(2)仓储环节。首先建立仓储数据库,将货物编码设为数据库信息主键。当货物入库时,预先为每一个入库的货物设置一个信息编码和储位码,并将基本信息写入货物上的EPC标签中,当货物入仓时,仓库门口的阅读器便可扫描货物基本信息和仓储信息,同时将采集信息更新到仓储数据库中,并根据要求将货物放入指定储位;当货物出库时,仓库管理员按照由系统自动生成的出库单找到指定货物并将其运输出库,门口的阅读器读取货物上的EPC标签获取出库信息,同时将采集信息同步至数据库中,并将相应储位状态归置为零;此外,仓库管理员还可定期手持扫描设备对所有在库货物进行逐一扫描,通过无线网络将扫描信息与数据库中信息进行核对,返回盘点结果。通过对货物的智能化管理,不仅提高了仓储利用率,利于减少库存,节约库存成本和相关费用,还使企业对库存货物了如指掌,在作订货和生产出售等决策时做到科学准确。

(3)生产环节。在生产线关键位置装备阅读器,监控工作点的情况,以便控制生产线的成品质量,当遇到突发状况时,读取的数据还可以给予提示和预警,方便操作工人及时应对。

3.2物联网技术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可视性

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供应链过程中的可视性,从制造商、供应商到分销商、零售商甚至顾客,均可以实现可视化操作。顾客对所购买商品信息准确了解,有效保证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还便于获得良好的售后服务;零售商通过对商品流动性分析,作出适当的订货决策和营销手段,不仅减少了库存浪费和相应成本,还便于零售商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做好营销策略;分销商通过零售商的订货策略和营销策略,及时调整自己的库存情况,向供应商做出订货单,供应商也是如此向制造商提供订货单;制造商通过货物订单适时调整原材料库存和生产量,并通过物联网技术有效控制产品质量。整个供应链可视化的加大,使得“牛鞭效应”得以缓解,整体供应链价值增加。

3.3物联网技术加快了企业信息自动化,实现了管理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得企业之间、整个供应链环节间信息得以共享,使企业能有效整合其业务流程,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诸如库存管理、生产订单、配送路线优化、问题产品召回等问题都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及时优化处理,由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各环节的优化及其自动化智能化,使得企业人力成本、库存成本、运输成本等费用得以减少,决策更加合理科学,同时决策时间进一步缩短,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供应链的管理效率。

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是未来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是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的体现。物联网的兴起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物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少技术瓶颈,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在企业应用范围上也有局限。这不仅需要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大力扶持,尽快完善物联网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也需要一大批企业放眼未来,及早将物联网技术用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决策当中。

参考文献:

[1]陈荣秋.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8

[2]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12-14

[3]陈子侠,蒋长兵,陈达强.现代物流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98-100

[4]孙泽生,任志宇,阎换新.现代物流信息跟踪技术研究进展综述[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17(2):126-130

[5]徐涛.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0(32):96-98

[6]朱哲学,吴昱南.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分析[J].当代经济,2010(9):36-37

[7]侯赟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39-41

仓储管理发展趋势范文5

一、供应链管理及现代物流理论

供应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重要的流通组织形式和市场营销方式。具有市场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经营的优势,能有机地联结生产和消费,对生产和流通有直接的导向作用。供应链的概念是年代初提出的,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里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及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供应链管理则指在人们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供应链管理是在现代科技及产品极其丰富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它涉及企业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跨行业的管理,并且企业之间作为贸易伙伴,为追求共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共同努力。这一管理要以客户为中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目标。从而缩短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缩短供给市场到需求市场的距离,降低物流成本及物流费用水平,使物、货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库存下降,并且通过供应链中的各项资源(人力、市场、仓储、生产设备等)运作效率的提升,赋予经营者更大的能力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并做出及时反应,从而做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方面是它的战略方面。它的实际应用是以一个共同的目标为核心组织在一起的。

最初,供应链管理被认为是一种关于加快物品和信息在供应通道中流动的运作管理活动,这种活动可以优化业务环节,并能使企业和供应链中的伙伴的活动保持同步,以在供应链中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然而这只是供应链管理概念所涵盖的一部分,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作用可以使得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达成共识,构筑发展和互利的供应链联盟,管理复杂的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市场中处于领导地位,并开拓业务,探索新的机遇。总之,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为寻求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中的各种竞争能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并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从而形成高度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物流的概念是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最初的物流是指发生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一定组织条件下凭借载体从供应方向需求方的商品实体的定向移动,这是在流通的两个阶段上发生的商品实体的实际流动,表现为一种中介和企业管理的辅助活动。现代物流的概念则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军方的“后勤管理”理论,并在欧美、日本等国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出现了商物分流、黑大陆学说、物流冰山说、第三利润源、效益背反说、成本中心说、利润中心说、服务中心说、战略说等观点,目前形成了“物流是指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所发生的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物质、服务和信息的流动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的认识。可以看出,物流概念及理论经历了从物质实体的流动中介到通过物质、信息的流动来满足顾客需要,实现顾客服务的转变。现代物流专家把物流以较低的成本和优良的顾客服务完成商品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概括为“$%”:将合适的质量、合适的数量的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成本、合适的方式和合适的状态、在合适的时间送达合适的地点交付给合适的顾客的整个流程。在这个流程中,核心是顾客需求响应和顾客需求满足,目标是企业价值与顾客价值的平衡和最大化。

二、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全球竞争的加剧、客户要求以及能否获得原材料等因素的不可预测性,使企业意识到只有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才是提高竞争力的最佳手段。其中加强和深化物流管理是提高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

传统物流的四个主要缺陷传统物流是围绕满足生产商和销售商的安全库存需要而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四个缺陷:

(1)企业内部物流职能被分割。官僚化层级制管理导致企业的物流管理职能的分散,表面上看,这种层级式的管理似乎很严谨,权责相互关联,其实这种管理方式的核心是“控”而不是“流”,在企业内部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

(2)库存太大。传统供应流程上的库存缓冲,使得供应商、制造商与零售商都有库存,而这正是造成供应链中其他环节变异的原因。在供应链中,如果各个企业都有库存,必然会导致仓储和存货,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有存货,加之库存管理的失误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相互影响,当货物到达供应链的终端时,库存水平与实际的货物需求几乎毫无关系。因此这种缺乏整体性的物流规划,常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需求出现时又无法及时满足,这样,企业就会因为物流系统管理不善而丧失市场机会。

(3)反应过缓。由于传统销售渠道的松散性,信息的封闭性,利益的分割性和区域的割据性,加上供应链上再定货过程的脱节,以及企业内部的分权、专权,导致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而市场信息反馈速度的缓慢,又可能导致不能满足产品的即时需求。

(4)风险大。由于企业部门内的人为割据导致物流管理的四分五裂及业务链过长,经手物流的部门和人员过多,导致损公肥私现象严重。同时由于库存大,反应缓慢,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许多学者将供应链管理认为是物流一体化管理的代名词,其原因是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供应链管理从物流管理发展而来的,但是供应链管理已经超出了物流管理的范围。

其演化分为四个阶段:仓储与运输、总成本管理、物流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物流一体化管理将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和战略同供应链上贸易伙伴的物流活动和战略进行集成,以增进整个渠道的顾客服务和降低总成本,而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通过供应链上贸易伙伴的密切合作来获得潜在竞争优势。物流是为满足顾客需求,对来源点到使用点的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活动和储存,是进行计划、执行与控制的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可见物流管理的战略导向是顾客需求,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物流一体化将物流视为获取最大的内部战略优势的资源,而供应链管理则以物流运作的一体化为基础,来创建“虚拟组织”,它超过渠道界限,将所有的核心竞争力联结在一起,以便所有的供应渠道来探求竞争优势的未知领域。

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一体化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供应链管理是物流运作管理的扩展。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从仅关注物流活动优化,转到关注优化所有的企业职能,包括需求管理、市场营销和销售,以及制造、财务和物流,将这些活动紧密地集成起来,以实现在产品设计、制造、分销、顾客服务、成本管理以及增值服务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供应链管理是物流一体化的延伸。供应链管理将企业外部存在的竞争优势机会包含在内,关注外部集成和跨企业的业务职能,通过重塑他们与商、顾客和第三方联盟之间的关系,来寻找生产率的提高和竞争空间的扩大。通过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将整个供应链联结在一起,企业将视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伙伴为一个扩展企业,从而形成一种创造市场价值的全新方法。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新战略。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方面关注传统的物流运作任务,如加速供应链库存的流动,与贸易伙伴一起优化内部职能,并且提供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上持续降低成本以提高生产率的机制。但供应链管理更重要的在于战略方面。供应链管理扩展企业的外部定位和网络能力将使企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竞争视野,构造一个变革性渠道联盟,以寻找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重大突破,并且管理复杂的渠道关系,使企业能主导市场方向,产生有关的新业务,探索关键性的新机会。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的特点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是以业务流程简捷合理为基础的,因此物流管理权限在物流管理中心的统一分配与调节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连接保证管理的统一。在信息技术的沟通下,实物并不必在每个环节流动,只是在流程的最后一环才完成交接,整个运行过程公开,增加了物流管理的安全性和响应的敏捷性,表现出管理统一、响应敏捷的特点;其二,信息共享。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物流模型相比,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的流量大大增加。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传递不是逐级传递,而是网络式的,企业通过可以很快掌握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达到信息共享和协调一致。共享信息的增加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使供应链上任何节点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上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同时,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过程和时间,使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为实现供应链的敏捷性、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由于供应链网络规划的科学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物流流程的敏捷化,使企业对物流的跟踪能力提高,使供应链物流过程更加透明,也为实时控制物流过程创造了条件,这样就实现了物流供应链的全程化管理。其三,过程同步,配送合理。就像戴尔一样,收到顾客订单,下达组装任务,安排配送,启动服务程序运行,使物流通过信息流一步到位,使顾客得到“一站式”服务。其四,服务满意。管理的统一性、响应的敏捷性、交付的准时性的结果是减少了环节,缩短了流程,提高了效率,顾客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所需的质量与数量的货物和服务。

三、未来物流管理的三个趋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企业理论的发展和先进管理方法的采用,现代物流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第一,以供应链技术来提高物流的敏捷性。以供应链技术来提高物流的敏捷性已是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的共同选择。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在积极实施供应链管理,目的无不是希望以供应链技术来提高物流的敏捷性,从而保证以最高的效率来满足顾客的要求。如果说部门间的产、销、物结合追求的是企业内部经营最优的话,那么,供应链管理则通过所有市场的参与者的联合,追求生产、流通全过程效率的提高,这种供应链管理带来的直接效应是产需的结合在时空上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并带来了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即从原来的投机经营(生产建立在市场预测基础上的经营活动)转向实需型经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生产)。其次,以战略联盟的合作行为降低风险和提高物流效率是物流发展的另一个趋势。现代企业已摈弃自产、自运、自销的经营模式,代之以在战略联盟基础上的非核心业务外包。从实际情况看,合作行为可以排除浪费和重复努力,降低风险和大大提高物流过程的效率,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使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第三,为顾客提供增值化服务。物流已经不仅仅是将原料、货物,按照要求送达那么简单了,为顾客提供增值化服务以成为物流功能多元化的核心。传统的物流功能仅仅是在企业生产、营销之外的仓储和运输。现代物流在市场环境的压力和顾客需求变化的影响下,功能大大扩展了。物流不仅是仓储和运输,而且也是提高生产率,增强营销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的目标是为了满足顾客的及时可得性、服务一致性和质量可靠性,三者统一于顾客服务的完美性。

参考文献:

[1]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仓储管理发展趋势范文6

所谓价值链管理模式,是指企业集物资采购、生产管理、营销、服务以及财务活动于一体的一种管理方式,使企业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面对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与价值链管理的有效整合,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一、财务管理与价值链管理的关系研究

在价值链管理中,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可以被描述出价值链条,并且围绕价值链条展开,这就要求在价值链管理中企业要全面、系统的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企业的资金流、现金流等能按照链条的形式进行调控和适应,从而真正做到生产、营销、服务以及财务管理之间的环环相扣。由于企业创造价值是在价值链管理基础上实现价值流动的,并不是成本流转。价值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性和辅的价值增值活动,由于不同的产业和行业的价值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同一个行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价值链也是不同的。为此,在价值链管理模式下,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改变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传统的财务管理主要以企业作为整体进行管理的,而价值链财务管理主要以企业管理作为主线,其是传统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通过对整个企业的价值链的价值运动进行财务管理,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价值链管理中,主要是对企业的资金流、实物流及信息流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而实现监控功能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可见价值链财务管理将重点放在了企业的增值管理活动上,以达到价值最大化的目的。除此之外,与传统的财务管理相比,在价值链财务管理中,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主要因为价值链上的任何一个组织对企业整体性的决策都有重要影响,价值链财务管理是围绕多个企业战略联盟展开的。为此,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有必须从整体上、全面按照价值链管理的思路进行财务管理。

二、实现价值链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整合

由于价值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管理企业的价值链流程,这就要求企业从原材料采购,直至服务等全过程的现金流、实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和转化的管理。通过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整合,可以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可以实现价值的创造。为此,在价值链管理模式下进行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价值链管理的概念主要来源于管理学,主要将价值链管理活动分为原材料采购、生产、产品存储、货物运输及营销等几个基本活动,其创造价值主要是在几个基本活动中找到价值链管理的关键点,如减少生产成本、控制运输费用等,可见价值链管理与财务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在价值链管理中,其本身蕴含着财务管理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的财务管理一直处于价值链管理的边缘地位,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忽略价值链管理中所具有的财务管理。面对这样的现状,虽然企业管理者从价值链管理的思路去分析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作业链管理,并找出了企业的成本动因,为企业减少成本和创造价值带来了机会。但是,若企业反复使用这个价值链管理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价值链管理,可以发现这种管理模式成本减少、效率提升并不是很乐观。而财务管理活动本身整合了资金流、实物流和信息流的全面信息,同时实现价值链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整合,形成价值链财务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现金流、实物流及信息流的流动和转化进行管理,有效减少了成本。另外,价值链财务管理上,其重点放在企业财务成本驱动因素方面,其是财务成本汇集及资产分配的主要依据,通过分析财务成本的动因因素,对减少企业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据当前的财务管理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在价值链管理中只注重价值链中容易被识别的有形成本和自身企业的成本,如货物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等,将价值链的有形成本和自身企业的成本看作成本优化的主要目标,却忽略了价值链中的无形成本,即财务成本,其可以通过价值链优化降低成本。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的财务绩效管理,可以通过核算投资效益进行财务绩效的评价,而影响投资效益率的因素主要有利润和资本周转量,只要任何一个指标达标,投资收益率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其中,在利润核算中,主要与物流相关的成本因素有销售及采购中的订单处理,以及运输和仓储所产生的成本费用等,同时还包括利息支出,例如货物库存持有成本和租赁费用。在持有库存财务成本中,主要包括应收账款、销售成本、交际成本及信用风险成本等。

三、基于价值链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已进入创新时代,这就要求在价值链管理中必须注重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把对人的激励与约束放在首位,建立责权财务运行机制,并且在信息化时代下,加强对信息的及时收集与整理,突出财务管理在价值链管理中的地位,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作用。另外,由于价值链管理赋予了财务预算管理以新的内涵,价值链财务管理中,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为导向,在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基础上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实现对价值链上现金流、实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和转化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使价值链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应用的作用,推动企业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