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产业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休闲农业产业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休闲农业产业规划

休闲农业产业规划范文1

关键字: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融资;对策

宦溪镇山区位于福州北面,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山峦起伏、溪流纵横、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宦溪镇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宦溪镇从事休闲农业的人有0.11万,占从业人员的11.9%,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如何充分运用自然资源和当地人力资源,多方位、多角度地发展当地休闲农业产业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福州市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始于80年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旅游成为人们的一大选择。宦溪镇结合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休闲农业产业,不过初期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国家休闲农业产业政策的出台及人们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宦溪镇引进台湾的休闲农业新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宦溪镇拥有6家休闲农业企业,休闲农业年产值达到700万元。

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自发式、自主式、开发式。

1.自发式

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地区的许多农户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活动。例如,萝卜山庄的农户利用较好的山头资源,修建萝卜山庄,通过农家乐的小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在山庄内设立小鱼塘钓鱼、拔萝卜等休闲娱乐活动,年收入达到50万元。

2.自主式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众旅游的兴起及游客需求呈多样化,使人们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旅游”项目融入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2005~2011年,宦溪镇将茶叶园、萝卜和园甘薯园打造成为休闲体验模式,让顾客充分体验农事的快乐。

3.开发式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崇尚绿色消费,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相结合,更加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科技农业示范区园区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旅游功能的要求。例如,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注重人们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在园内设立茶叶采摘体验园,设立茶叶文化广场,游客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二、休闲农业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资本持续投入不足

由于休闲农业具有前期投资较大、回报慢的特点,资金充足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访谈中我们得知宦溪镇6家休闲企业投入的资本各不相同,企业投入的规模大小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例如,福州满堂香公司、登云休闲农场和北郊华侨农场在中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扶持,一系列新型项目进展缓慢,有的项目甚至被中途搁置,这严重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政策落实不到位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福建省的战略定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定位就是把福建省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福建省政府和福州市政府也制订了《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福建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宦溪镇镇政府也相应的制订出《宦溪镇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促进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意见》等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宦溪镇镇政府由于人力、物力及财力的不足及政策的实施缺乏一个可靠的监管机制,所以政府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从访谈中得知,3家企业对于政府在政策实施方面较为不满意,政府的行为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对休闲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我们通过采访了解了宦溪镇休闲农业企业的员工基本人数,其中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现拥有职工102余人,其中园艺师3人;福建美地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的员工有120余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绿色农城拥有员工50余人,没有一个高级农艺师;福州满堂香公司拥有员工134人;登云休闲农场拥有员工57人;北郊华侨农场拥有员工50余人。

这6家休闲农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比较落后,员工的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这是与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相比竞争力较弱的一个因素。在访谈中我们得知,这6家的休闲企业员工年龄大部分在40~50岁之间,并且在经营管理上不规范,经营者多为农业生产者,大多数民营资本进入后,采用家族式管理,制度上存在重大缺陷,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宦溪镇休闲农业的竞争力。

4.缺乏企业特色和战略指导

企业特色对于游客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每个企业休闲园的独特性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选择,努力吸引游客提高其经济收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宦溪镇大多数企业只提供最基本的休闲服务,在企业风格上明显不足。

部分企业缺乏观光“战略”,农业的季节性变化性较明显,因季节性对农业观光活动的影响,资产的闲置浪费等问题比较明显。宦溪镇还需加强同相关指导部门的合作,合力解决问题。

三、提升休闲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1.实现商业化运作,拓宽融资渠道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要靠政府的力量,更需要企业的力量,因此要想积极地把休闲农业商业化运作,宦溪镇休闲产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管理推广部门为指导,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共同开发宦溪镇休闲农业健康运行的一种新型商业化机制,从而提高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宦溪镇发展休闲农业时应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开发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水平。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集团投资福州宦溪镇休闲农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格局。

2.加强政府对休闲农业产业的调控与服务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研究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第二,要修订发展休闲农业有关法令,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第三,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第四,要协助休闲农业业主进行人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及业务能力;第五,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规范监督休闲农业运营、顾客服务、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定期进行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评估;第六,在目前休闲农业项目中选择―些基础条件好、区位优势佳、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景点及项目,通过政府的适当扶持,建设一批全镇休闲农业示范点,带动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3.提高员工素质,培养人才

休闲企业应该对员工开展培训,应该制订全面、系统、科学的休闲企业人才培训规划,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员工轮训制、选派优秀的年轻的员工到高校深造学习,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还应该经常举行讲座,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且通过学历教育模式和福建省高校、行业协会或企业联合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的技能。宦溪镇和企业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人才需求摸底,建立人才交流平台,面向全省大力引进高水平、懂规划的专门人才,为宦溪镇休闲农业更好地推广做好充分的准备。

4.对接高校、科研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

将当地休闲农业产业对接高校,共同解决休闲农业产业的布局及设计,并且积极吸收高校大学生,对休闲农业园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积极联系农科院、科技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共同解决动植物种植、养殖和卫生防卫的问题,达到分工负责、协调管理,为发展休闲农业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在多方合作、共同努力下对宦溪镇丰富的农业资源有计划、有针对、积极合理地开发。

参考文献:

[1]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01).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程叙,雷炎炎,杨晓霞等.休闲农业用地浅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

[4]胡巍,楼凌雁.休闲农业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03).

[5]张振海.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6]宋章海,马顺卫.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05).

[7]陈敏健.走进专家大院-晋安区农业信息专家大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

[8]程道品,梅虎.桂林市郊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2).

[9]向平,唐江云,雷波.基于钻石模型的四川水稻种植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作物杂志,2011(01).

[10]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06).

[11]黄靖,李艳.借鉴台湾经验发展福建休闲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2011(01).

休闲农业产业规划范文2

产业化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一种集约经营的运行机制。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不尽相同。余方镇学者在《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系统构建及运作协调》一文中的阐述比较全面,具有代表性。按照其阐述,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立发展的基本经营方式和运转机制。余方镇认为:农业产业化系统是一个包含农产品生产子系统、经济合作组织子系统、农产品加工子系统、市场销售子系统组成的高级复合系统。

如果把农产品生产子系统看成是传统农业系统,农业产业化实际就是打破传统农业生产与其他系统相分割(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等)的局面,实现社会分工逐步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通过产业化把各个分离的产业链接起来,整合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商品化的开放式农业系统,使农业系统具备了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而且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二、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内涵

我们构建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共包括七个子系统。其中,硬件系统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和经济组织四个子系统;软件系统包括技术、文化、信息三个子系统。软件系统为硬件系统提供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硬件系统不断向软件系统扩展,与软件系统的联系更加密切。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新”主要表现在: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融合,打破了传统的相隔离的局面。它既体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特点,也体现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和旅游业在“三农”问题上找到了结合点。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独特之处是强调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贯穿于整个产业链中,进行技术创新并融入文化因素,不断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价值,成为现代产业链不断延伸的动力源泉。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集合了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新、信息服务、技术创新等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不断扩展、涉及更大产业链、更为高级的复合型开放系统。随着现代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系统不仅需要传统产业间的整合,而且需要适应经济和产业发展背景,不断扩展、涉及新兴产业,增强其“动态性”。

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是一种更加注重“服务型”产业的系统。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更倾向于向现代服务业扩展,如旅游业、文化产业、商贸服务、信息服务等等。这种系统适应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将在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很强的竞争优势。

三、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的探索――成都“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一)“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所谓“五朵金花”是指成都锦江区在东郊三圣乡建设成的5个农业产业化基地: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其中,“花乡农居”以观光、赏花为主题,主要发展小盆花、鲜切花和旅游产业,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幸福梅林”通过展现以梅文化为主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将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农耕文化的休闲产业;“东篱菊园”突出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主要种植观赏性荷花,形成大面积的生态荷塘景观和优美田园风光,成为了艺术创作基地。“五朵金花”已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并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

对于“五朵金花”的模式,主要提法有两种:乡村旅游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这两种提法经常被混用。其实,二者的内涵大致相同,都是以农村和农业为基础,将产业延伸至旅游业,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因此,从产业化的角度,我们认为“五朵金花”构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在农业的基础上,高度融合旅游业、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即“农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业”。

(二)“五朵金花”的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度融合

“五朵金花”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现代服务业得到重视。锦江区在2007年通过的《成都市锦江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07―2011)》中,将现代商贸、金融、专业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信息服务和总部经济七大领域划定为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并将形成“一个核心、两条经济带、三大功能板块、四个产业集聚区”的现代服务业总体发展空间格局。其中,三大功能板块之一的旅游休闲功能板块将以三圣乡为核心区域,不断探索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模式,积极打造休闲旅游业集聚区。

“五朵金花”探索出了一条以旅带农、农旅互补的新道路。它巧妙地将旅游业与农业进行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大田种植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它还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实现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完美结合,土地产出效益大幅增加。“五朵金花”将农村旅游与农业观光休闲有机的结合起来,整合了农村旅游资源,提高了旅游总体实力,丰富了农村旅游的内涵,促进了农村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也形成了农业发展新模式。

成都锦江区“五朵金花”将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体现了上文构建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按照新型农业产业化系统,农业的发展融入了现代服务业,将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并将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新的方向。同时,农业产业化系统融入技术、文化、信息服务等子系统的因素,将为农业产业化系统增添新的内容,并为农业产业化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休闲农业产业规划范文3

1.1休闲农业发展的目标导向

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必须服务于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要求。具体来说要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福建省“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政策为其发展导向。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约束着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依据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做出的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未必必然正确。实际上,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是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正确选择的必要条件。只有当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目标能有效挖掘休闲农业资源时,才能说符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的正确选择。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手段。同时,福建不同的休闲农业发展目标,引导着不同的休闲农业类型,不同的发展类型又要求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作为基础和保障[2]。

1.2休闲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

通常情况下,行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交叉形成的新型行业。其也必然可划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在休闲农业幼稚期阶段,主要以模仿创新为主进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在休闲农业成长期阶段,主要以合作创新为主进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在休闲农业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主要以自主创新为主进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3]。据福建农业资源区划部门统计,2011年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500多家,其平均投资额达2000万元,投资总额近100亿元,从业人数25万余人,年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0亿元。因此,从投入水平及效益水平来看,目前福建休闲农业产业已经处于从幼稚期向成长期过度。在此阶段,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要从模仿型向合作型转变。

1.3休闲农业的资源禀赋

休闲农业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三个层面。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受到休闲农业资源的制约,如土地、气候、乡村景观、农业作物、农耕文化、区位经济等,这些因素决定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休闲农业作为自然和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对休闲农业资源的依赖是一种连续的、持久的经济过程。当前,福建休闲农业资源可划分为6种类型:特色农业资源、森林生态资源、休闲渔业资源、高优茶区资源、观光果园、民俗农庄资源[4]。这6种资源类型都决定了相应的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方向。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目的在于通过选择适当的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发挥福建休闲农业的资源比较优势,形成持续的竞争力,提升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益。

2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

当前,福建休闲农业正处于转型期,经历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单一型向多元功能型,从注重休闲产品数量向休闲产品品质等方面的转型。要实现上述的转型,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并且随着福建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赖性越强。福建休闲农业企业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结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福建休闲农业资源禀赋,进行合理定位,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路径。

2.1政府部门制定以合作创新为主、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为辅的战略框架

首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实质是为满足休闲者的需要,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引入到休闲农业项目中来,实现休闲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新的休闲产品与服务。由于,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对其他产业技术创新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加强福建休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服务业,餐饮业的技术创新合作是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必然的选择[5];其次,福建休闲农业当前正处于成长期这个阶段,根据上述技术创新模式与行业生命周期的关系分析,选择合作创新能较好的促进当前福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最后,目前福建省休闲农业已经逐步形成西部山区生态型休闲农业产业带、中部都市城郊型休闲农业产业带、东部滨海、岛屿蓝色型休闲农业产业带的格局,且福建三个产业带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协调发展各个区域的休闲农业,需要建立以合作创新为主、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路径。

2.2中介服务部门建立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的互动式信息平台

休闲农业是融合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如何实现“三生”功能及构建福建美丽乡村,关键是靠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当前,在福州、厦门、泉州3个现代都市农业圈以及漳州、莆田、三明、南平、龙岩等6个中心城市圈及周边,发展了各类设施农业型及综合服务型的集生产、科研、观赏、体验、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打造城郊型休闲农业密集区,把城市周边郊区的休闲农业纳入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核心区,把郊区以外的大部地区纳入都市型休闲农业的区,美化了城市郊区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接受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辐射,密集区的出现加剧了城郊休闲农业的竞争,有效促进了福建城郊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而中介服务部门建立休闲农业互动式信息服务平台,能更加有效引导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首先,能够为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提供决策资讯信息,为休闲农业企业家和科技人员者提供技术情报、市场信息、政策咨询等。其次,能够为福建休闲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相关的国内外市场动态、技术支持,以及最新科研成果信息等。最后,提高福建休闲农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实现信息化带动休闲农业的现代化,最终促成“科技兴农”战略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

2.3休闲农业企业加强吸收与转化其他行业技术创新成果

休闲农业产业横跨了第一、二、三产业,其技术创新融合了三大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并通过创意元素,进行新的要素组合。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是建立在对其他行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吸收与转化的基础上[6]。因此,为了避免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技术创新“陷进”,应加强对其他行业引进技术的模仿、消化与吸收,实现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与其他行业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特别是营销、服务、信息等技术创新成果的引进、吸收与消化,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的引用能直接提升当前福建休闲农业经济效益。但,在引进、吸收、消化的三个环节中,始终以掌握核心技术为最终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福建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对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具有福建休闲农业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争取早日实现从模仿创新向合作创新及自主创新的自然转移。

2.4政府部门积极促进闽台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合作

休闲农业产业规划范文4

【关键词】 国际旅游岛 产业集群 生态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的热带农业旅游机遇

农业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了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因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由于交通设施的完善,乡村的易达性,使欧洲阿尔卑斯山和美国、加拿大落基山区成为世界上早期的农业旅游地区。目前,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农业旅游已具有相当规模,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20世纪70年代后,农业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大,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

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海岛,气候条件优越,素有“天然温室、热带果园”的美称,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热带农业旅游资源。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发展农业旅游千载难逢的机遇,应充分发挥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的特殊优势,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在全国先行一步,实施热带农业旅游精品建设战略。海南的农业旅游定名为“海南热带农业旅游”,在农业前面冠之“热带”,以彰显海南农业资源特色、旅游特色,区别于中国内地一般性农业旅游,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热带休闲农业旅游开辟了广阔前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进行海南旅游要素的全面国际化和社会要素的全面旅游化。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海南将从生态、文化、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和文娱八个方面进行国际化改造,同时从旅游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得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在政策、制度、投资、基础设施、技术、旅游发展方向等方面给海南热带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进而提高农村农业旅游的贡献率,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改变海南农村面貌乃至整个海南的面貌。与此同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也给海南热带休闲农业旅游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其要求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把热带休闲农业旅游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次,要求突出热带休闲农业旅游独有的旅游特色和国际化优势,提高旅游质量和效益,为海南新农村建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研究产业集群对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是区域经济寻求差异化发展空间、获得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有效发展模式,也是中国制造业获得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产业集群开始在我国兴起并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浙江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发展势头迅猛,并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数以百计的各类产业集群;在浙江省88 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800 多个产业集群(浙江省内称为“块状经济”),分布于纺织、制衣、珍珠、电器、机构制造、医药等175 个大小行业。此外,江苏省内的产业集群也较多,而在北京、上海、山东、福建、辽宁、河北、江西、云南等省市区也存在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各类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致使这些产业集群所在的地区目前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而海南省的产业集群发展比较缓慢而且规模较小,在2008年最新出炉的中国百家优秀产业集群的评选中,海南省无一入选。由此可见,海南省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是刻不容缓的,这也是海南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近年来,旅游业呈现出空间聚集和集群化发展趋势。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培育旅游产业集群作为发展目标并写进议事章程。农业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化,农业旅游项目应运而生,种类不断增加,一些原来分散经营的品种通过不断地优化组合,逐渐集中到一起,农业旅游产业集群进入萌芽期。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了定义和研究。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是以农村区域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以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发展农业旅游产业为目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旅游企业及其机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在地理空间上的趋向和集聚的现象。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必须依据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稳定关系,从而获得规模经济与聚集效应,形成更具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组合形式,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海南热带旅游产业集群将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一是经济方面。发展热带旅游产业集群,可增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休闲化、功能化转变,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海南旅游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二是生态方面。发展热带旅游产业集群,必然要整治和改造农村和农业的卫生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农村的自然、人文景观,从而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三是文化方面。发展热带旅游产业集群,必然要进行农村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建设,从而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文化支持。综上所述,热带旅游产业集群可丰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内涵,增加海南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优化旅游产业的区域布局,减少城乡差别,成为海南旅游新业态,并将与其他旅游形式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三、热带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构建的建议

1、加强学习

一是提高认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农业仅为满足人们的温饱而存在,未意识到农业的其他用途和功能,未认识到其旅游价值和市场潜力,对于绝大多数海南人来说,农业旅游产业集群还只是个新事物。因此,政府公务员、企业人员和公众均要加强学习,结合本地区实际领会发展热带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内涵和其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的旅游价值,树立热带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观念。二是建规立制,保驾护航。在海南相关旅游法规、农业条例及政策中,增加热带农业旅游条例和规章,体现对其的政策倾斜,通过法律法规保证热带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各方的权益和责任,保证其沿着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发展。学者要侧重于地方农业产业集群的个案研究,探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而提出有效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2、科学规划

为避免低水平开发、重复建设和破坏环境资源等现象的发生,需要进行热带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规划。一是进行基础分析。包括资源调查与评价、客源市场的调查与分析和宏观环境背景分析。二是确定旅游规划的目标。即确定旅游发展的规模、景区景点的数量和质量、接待人数和收入水平,以及对经济的贡献等。三是进行旅游规划定位。包括旅游主题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等。将海南旅游的主题定位为热带农业旅游,重点突出度假、体验功能;市场定位以海南境外市场为主,以本地市场为辅;产品定位既要注意单个景区、景点的鲜明特色,又要兼顾其组合优化。四是确定旅游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结合海南农村农业的特点以及国际旅游岛的功能分区和区域布局,海南中部山区突出自然、生态特色,东部海岸以文明生态村为特色,西部海岸以乡村原始自然、文化景观为特色。五是提出保障措施。包括景区景点管理、环境管理、村庄管理、安全管理、游客管理等保障措施。六是与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相衔接。旅游规划是一个体系,省级规划、市县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应相互配合,形成整体。海南各市县要按照全省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的要求进行建设,各乡镇应按照市县的规划和功能要求进行建设,充分进行类比调研,吸取先进经验。

3、注重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建设的“生态”的理念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德国兴起,20世纪30至40年代在英国、日本、瑞士等国也得到发展。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 W.Albreche 提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农业”概念,其主要优势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正如农学家石山所指出的那样,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人类将由自然界的主人转变为自然界的伙伴,由征服自然界转变为与之和睦相处、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必须以现代生态农业为基础,必须体现“生态农业”的理念。农业产业集群建设要改革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能为了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要用全局的观点正确处理好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农业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从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海南旅游资源的优势就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倘若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环境遭到了破坏,那么也就破坏了海南旅游的根本竞争力。所以,海南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建设要至始至终突出生态保护的理念,这就需要加强教育宣传力度,更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符国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热带休闲农业旅游[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

[2]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6.

休闲农业产业规划范文5

【Key words】Ecological Leisure Agriculture;Development;Problem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在19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为满足人们对舒缓工作压力,体验乡村生活,享受悠闲宁静的需要,产生了生态休闲农业这一经营模式,随后又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早期的生态休闲农业一词是由农业(Agricuture)和旅游(tourism)两个词组合起来翻译的,即包含农业和旅游两个方面,而现在更大程度上是指在农业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经营活动等,并强化农业结构调整、技术提升等内容,从而既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又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到现在其规模已经日趋壮大,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8月,我国农家乐的经营数量已经超150万家,较大规模的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各地园区年接待人数超过4-5亿人次;在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方面的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以上,带动了1500万农民受益。另外在休闲农业的经营类型上也先后形成了民俗村、农家乐、采摘园、特色农庄等多种形式,为进一步加深现代农业产业开发提供了指引。

生态休闲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这一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包括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及经营者的资金、技术等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能够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将农村的山林、草地、水库等,开发成供人休闲参观、娱乐度假的旅游景点,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在此基础上,生态休闲农业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贯通发展,打破产业界限,实现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了产业收益,形成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新兴产业。另外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合理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部分产业转移,即通过提供相关的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岗位,实现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也为农民就业创收提供了有益途径。

1 当前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思路存在误区,创新理念不足

目前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利用当地资源推进生态休闲农业,但是在发展思路上存在不足,很多火爆的园区仅仅是拿农业做旅游。如建民俗旅游点、建农业采摘园区、农家乐等,靠门票或饮食收益来发展,却忽视了将生态休闲农业作为新型产业来深入挖掘其经济价值,很多休闲农业园区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创新而逐渐衰败,更别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这说明当前我国的专家学者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尚缺,各地政府也普遍缺乏对生态休闲农业经营的实践性指导,从总体上来说,当前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者还缺乏创新思维和开发理念。

1.2 项目设计缺乏规划,重复现象严重

自改革开放伊始,在市场需求拉动下,我国各地的生态休闲农业开始自发发展起来,地方政府希望借助这一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来激发投资者的热情,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普遍看来,各地目前发展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项目多以农家乐、采摘园等为主,项目单一,无特色,内容重复,缺乏个性和文化价值,难以充分调动大众的消费热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地基层管理部门缺乏市场研究和科学规划,加上很多前期的投资者缺乏对市场的周密论证和规划,对当地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也没有仔细分析,对市场缺乏必要的调查与了解,进而造成了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1.3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金投入不足

从表面上看,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先决条件是各地优势的农业资源条件,但是作为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顺利延伸,需要做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但资金缺乏制约着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地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大多采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简单组合形式,还远不能体现生态休闲农业的深层次价值,但就实现这一组合收益而言,经营者在硬件的投入上还比较薄弱,以城郊或农村为据点的多数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在交通、水电、食宿等配套设施、安全条件、卫生状况等差强人意,难以形成回返游客群体。从这一点来说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发展仍需要在食宿设施、安全设施、卫生设施等建设标准上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

1.4 经营管理理念落后,水平有待提高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生态休闲农业主要以各地农民自主开发为主,有一部分在政府的扶持下正在积极推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但是由于园区经营者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缺乏管理经验,其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传统农业产业经营的水平上,经营服务理念落后于休闲农业的项目开发,管理方式粗放,市场定位不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档次低、产业整合度低,缺乏可持续经营理念,因此,一方面,难以满足市场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也难以满足大众对生态休闲农业深层次文化和生态内涵的心理需求。从根本上来说,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的经营需要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1.5 开发人造痕迹过重,环境受破坏

生态休闲农业虽然是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增加地方收入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但其本质上是以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和良性循环为基础的。目前,在某些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忽视其地方化、民族化和特色化的文化内容,而是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味模仿外来文明,过分采用人工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对生态环境和景观进行破坏性开发,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有部分园区因为配套设施不完善,游客垃圾四处乱扔,环境卫生状况较差,也因此衰落而停业。

1.6 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效益低

在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增收模式,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贯通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各类产业之间应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但就总体而言,当前的生态休闲农业忽视了各产业之间的联动,也没有充分发挥对相关产业诸如农产品种养业、农产品精加工业、手工艺品制造业、农产品物流业等的推动作用。另外就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内部而言,各地的生态休闲农业园区大多采取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之间合作较少,产业链的整合力度不够,以致对产业经济的拉动作用,还远远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1.7 政府管理机制无序,法规不健全

生态休闲农业虽然是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快速发展起来的,但它作为产业综合性较强的新型经营模式,其宏观调控涉及农业、工商、旅游、环保等多个行业政府部门,但到目前为止,这些政府部门尚无针对休闲农业管理的统一标准和尺度,经常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尺度不一的现象。另外许多地方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尚未制定统一的全国性休闲农业管理办法。在诸如税收优惠、银行贷款、用地规划、食品卫生、安全保障等政策方面也没有具体政策法规。没有政策和法规,就难以进行常效管理,也难以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2 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整体布局、分阶段推进原则

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当前,各地政府应遵循目标管理的思想,分阶段实施,促使其产业价值逐渐实现。即需要按照整体布局的构思,明确近、中、远期目标,根据目标分解落实建设任务,过程中突出各阶段、各部门的建设重点,组成重点建设项目,再分阶段、分部门组织推进。

2.2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原则

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优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而,在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中,既要考虑到产业发展的经济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环境学的要求,不能以毁坏环境来获取不当的经济利益,即在园区的规划布局中,要进行合理的空间开发和适度的人工建设,一方面在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适度建设,最大程度上保留园区景观的原生态性,各种园区项目的经营活动要与自然和谐共存;另一方面也要确保产业价值的实现,既包括对国民经济收入的贡献,也包括当地政府、园区经营者、农民个人收入的增长。

2.3 突出自身特色

生态休闲农业既然是利用各地生态资源条件发展的农业经营模式,就应该以特色资源作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物质基础,形成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在各地政府在进行生态休闲农业的规划布局中,应强调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以当地自然特色生态资源为中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和服务,凸显本地民族习俗、历史文化特色,科学合理地规划园区项目。

2.4 政府主导,经营者推进原则

在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政府和经营者应各司其职,发挥不用的作用,对政府而言,需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科学规划,明晰本地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特色等,加强系统协作,促进生态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和安排一定的扶持资金来引导和支持,充分激发和调动园区经营者的积极性;对园区经营者而言,要能有效地将当地景观资源、风土文化、生态价值等内容进行整合,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方案,增强生态休闲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3 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良性发展的相关措施

3.1 全面科学规划发展方案

各地政府的基层管理部门应该从产业整合的角度,做好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在区域建设规划上优化布局结构,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和投资浪费。规划要突出特色,重视区域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形态定位,融入科技、高效、循环的新概念,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战略发展规划。

3.2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除了要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又要保证农业生产、休闲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将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为一种造福大众、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态。以“农”为景,而非毁“农”造景,促进生态休闲农业园区整体环境的优化和美化,改善硬件环境设施,增强民众珍惜资源、爱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3 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及季节特点,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各地发展生态休闲农业还要注重特色开发,展示地方特色,反映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及时调查了解大众的消费心理,明确市场定位,优化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和结构。

3.4 积极发挥产业联动作用

生态休闲农业在产业规划的道路上,必须打破单一封闭的产业发展思维,树立统筹开发、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将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动结合起来,做好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整合循环农业、科技农业、特色产品种养、加工等产业资源,实现各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休闲农业产业规划范文6

关键词:风景园林;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休闲农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925-05

The Agri-tourism Planning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With the Planning of Agri-tourism in Zhuge Village as an Example

ZHANG Jian-guo,MENG Ming-hao,CUI Hui-ping,YU Yi-wu,ZHANG Ming-ru

(School of Tourism and Health, Zhejiang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Zhejiang,China)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always faced such key issues as urban expansio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villagers' life quality. Attemp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eripheral agri-tourism industry was construsted. A plan was drawn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circle development model including ancient village core zone, agri-tourism belt and peripher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rea was formed. It would constitute the ecological walls around the ancient village, which could dissolve the threat from the city expansion. Tourism functional areas were distributed by the agri-tourism middle belt to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tourism reception capacity of Zhuge village scenic zone, reduce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villager's life, promote the villager's employment, protec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i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village and commun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gri-tourism planning

古村落是区域文化遗存的载体之一,它不仅是被物化了的砖木石材和视觉中林木覆盖的园林景观,还是饱有特定生命、文化意味的艺术形式,是凝固了乡土化精神的象征性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对古村落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而城市扩张、旅游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质量改善之间的冲突,一直是古村落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2]。

合理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可以尝试破解古村落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休闲农业是发挥农业“三生合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生态保护)功能,形成的“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休闲游憩服务)新型产业形态[3]。通过农业与旅游结合,旅游业借农业经济之优势求发展,农业借旅游业之优势求进步,两种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本研究以浙江古村落型旅游区――诸葛村为例,通过在其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带,提升诸葛村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减轻旅游对村民生活的冲击,促进村民就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古村落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我国古村落保护提供思路借鉴。

1诸葛古村景区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诸葛村景区概况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城西18 km处,古称“高隆”,村中有3 000余人,是诸葛亮嫡传后裔,为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集中聚居地[4]。村中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建筑200多处,1996年被确定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它还是中国第一座八卦布局的村庄,村落格局按九宫八卦图式而建,整体布局以村中钟池为中心,全村房屋呈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8条弄堂,将全村分为8块。村内弄堂似通非通,似连非连,曲折玄妙,是国内少有的古文化村落。

诸葛村依托奇特的乡村聚落景观、秀丽的田园山水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发了古村落观光游、修学考察游等旅游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社会效益[5]。1994年,村民自筹资金开发旅游,采取滚动开发式,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后,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旅游业呈稳定发展的态势。1994年试开放,门票收入仅2.2万元;2005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近2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不久前有关部门已做出决定,把诸葛村纳入黄山、千岛湖、西湖国际旅游专线,诸葛村的旅游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1.2诸葛村景区发展面临的困境

与国内其他的古村落景区一样,诸葛村的发展受到多方面问题的困扰[6]。古村落内的环境质量受到了旅游活动的影响。诸葛村早期保持了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环境问题开始出现。调查结果表明,水体质量和空气质量有所下降是居民和游客普遍反映的问题,旅游给诸葛村的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比较严重。水体景观是江南古村落的精神和感动旅游主体审美心理的亮点,但诸葛村内的钟池水质开始变得混浊,严重影响古村落的内在气质和外部形象。

诸葛村目前对诸葛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但深度不够,以观光旅游为主,无法满足游客休闲体验的消费需求。诸葛村旅游经济表现出门票经济的特征明显,旅游总收入中门票收入占比重非常大,其他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方面的收入比重小,旅游综合效益不高。2005年游客人(次)均花费约50.00元,远低于同年浙江旅游人(次)均花费的971.64元,且旅游形式单一,娱乐活动单调。游客普遍反映来诸葛村就是走马观花,看看老房子,逛完一圈就走了。此景区一般是旅行社安排的二日游、三日游线路中的一站,停留时间在1d以内,不会在村里住宿用餐。除了门票和少量旅游纪念品销售收入外,游客消费很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古村落现有布局空间狭小,承担着村民生活和游客活动的双重功能,旅游接待规模进一步扩大面临着旅游承载力的限制。村民已经认识到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破坏了村落的宁静环境、旅游发展引起了村通拥挤,不过还没有感觉到打乱了日常生活,出于经济收入的考虑非常欢迎旅游者的到来,但说明二者已经出现矛盾。随着更多游客的涌入,这个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旅游开发与经营中,村民被有选择的加入,造成了新的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问卷调查中,“发展旅游只使少数人受益”的认同率较高,说明旅游导致村民收入两极分化,大部分村民从旅游发展中实际受益程度较低。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村民通过参与旅游产业提高经济收入,是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村民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景区地形和植被的破坏,导致景观层次不丰富,美感质量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景区周边的城市不断扩张。距离最近的兰溪市建成区不断向外蔓延,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蚕食诸葛古村周边的农田,对古村落的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如何进一步扩大接待规模发展旅游业,改善村民生活的环境质量,促进村民就业,通过增加游憩活动项目来提升游客消费,坚守保护红线,已经是摆在诸葛村景区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2基于古村落保护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休闲农业景观规划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实施农旅互动,可以显著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减轻传统耕作方式对景区环境造成的压力;可以丰富诸葛村的旅游产品类型,拓展游客活动空间,缓解高峰期游客压力,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可提高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程度,协调旅游发展与村民受益的矛盾,提高旅游开发的综合效益,为诸葛村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7]。

2.1休闲农业产业规划中的古村落保护规划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提和核心是促进古村落的保护。因此,对现有诸葛古村落以保护为主,主要进行配置环卫设施,完善解说牌识,实施墙体绿化和庭院绿化,丰富古村落景观。在保护古村落景观的同时,改善村民的生活与居住环境。

2.2基于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休闲农业产业带景观规划

2.2.1规划原则规划原则是整个规划设计工作的统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规划原则是根据指导思想所确定的基本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对开发中所必须突出的重点,所必须达到的要求,所必须协调的关系和所不可违背的条规进行明确的界定。借鉴国内外同类规划项目的编制经验,根据本项目的基本情况,提出编制规划应依据的主要原则。

1)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特别需要把握对风景资源、生态环境、文物和游客安全的保护。对观赏、游乐和基础设施的位置、体量、风格等的规划,必需以保护为前提,与资源协调。对环境容量、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等,必需有到位的措施。对文物资源、不限于已经列入全国或地方政府保护名单的所有历史或民俗文化性资源,都应该予以保护。

2)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符合地方文脉的原则。诸葛亮对后世留下遗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此在诸葛古村中遍布的中药植物和远近闻名的药堂,是诸葛良医文化的遗存,在休闲农业规划中应充分把握这一文脉。

3)情境化与体验化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应对观赏性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情境化改造与设计,形成情境化的场景、情境戏剧化的环境;通过情境化设计,将自然与文化资源转变为人性化的观赏过程,转变为具有吸引力、可使游客兴奋的产品。在诸葛村休闲农业产业带开发中,自始至终都要把握情境与体验的设计。

4)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突出乡村休闲度假、观光娱乐、文化体验等功能的原则。

2.2.2目标定位发展目标是对开发宗旨所要达到的目的作出具体规定和对未来形象的一种表达,目标定位决定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企业的成败。

本规划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以满足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求为目标,抓住机遇,拓宽思路,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融乡村休闲度假、农家餐饮、乡土娱乐、乡村观光、中医保健、诸葛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乡土风格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

通过发展景观和经济效益均佳的大田农业,建设和完善乡村游憩及休闲设施,完成区内植被抚育和景观改造,彻底改善整体卫生及生态环境,并进一步健全经营管理机制和社区参与制度,打造乡土风格突出、产品多样化、文化特色鲜明、社区参与度高、经营管理机制高效、与诸葛村相互配套和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

2.2.3空间布局根据诸葛古村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需要,将整个项目分为古村落建筑保护核心区、农业休闲旅游区和景观恢复区3个圈层。农业休闲旅游区分为入口景观服务区、乡村休闲度假区、中药保健游憩区、田园观光体验区、景观林带和景观恢复区六大功能分区(表1、图1)。

2.2.4分区功能设计

1)入口景观服务区。主要承担游客集散、团队餐饮和旅游购物等功能。①生态停车场:占地

10 000 m2,60个大车位,30个中巴车位,100个小车位。外来车辆不允许进入村中,由电瓶车接送游客。②游客中心:占地面积1 200 m2,将现有游客中心外移至此区并改造,包括旅游商品廊、入口管理处、客栈等,床位数200个,具有旅游纪念品、土特产销售、售票、游客咨询、旅游住宿、停车服务等功能。③餐厅:设置可容纳600人同时用餐的特色餐厅,建筑面积1 200 m2,为江南民居式风格,砖木结构。

2)乡村休闲度假区。此功能区融农家餐饮、乡村休闲度假、乡土娱乐、中医保健、诸葛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建筑景观突出乡土风格,与诸葛村整体氛围协调。①水上餐厅:设置休闲钓台和水上餐厅,餐厅建筑面积300 m2,可同时容纳150人就餐,以诸葛八卦宴、农家土菜、中药饮食为特色。②药浴中心:建筑面积600 m2,砖木结构,开展保健药浴和中医专家门诊等。③休憩广场:按八卦阵图设计,中央设置七星台,占地面积160 m2。④度假中心。建小木屋、草庐、竹屋各1栋,建筑面积1 000 m2,床位数56个。乡土风格,简约明快,功能实用。⑤盆景园:占地1 150 m2,设置奇花异卉、珍稀植物盆景,供游客观赏、休憩。盆景园可分为中心小广场,盆景展示区和盆景培育区。⑥说书堂:游客喝茶、品评三国故事的场所,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00 m2。⑦戏憩园:占地560 m2,网格形的农作物种植区,游客参与采摘,采摘的农作物可在水上餐厅烧制品尝。⑧弩箭场:占地800 m2,游客可用弓弩对草人和箭靶进行射击。⑨兰苑:占地2 800 m2。以种植兰花为主,搭配种植如菊、梅、海棠、牡丹、芍药等。⑩观光果园:占地面积54 000 m2,种植桃、梅、李、杏等水果品种,营造出春花秋实的乡村农业景观,为游客提供林果观赏和采摘品尝场所。其他项目包括亭、台等,供游客观景、休息,如望远亭、赏花台等。

3)中药保健游憩区。结合诸葛村的“药文化”营建特色景观带,以药用蔬菜为游客提供餐饮原料,以中草药炮制品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以药用植物的植物精气为游客提供林间养生保健活动场所。①鹿苑:占地1 000 m2,用于饲养梅花鹿,为中医保健药浴中心和村中寿春堂提供制药原料,如百补全鹿丸等。游客观赏梅花鹿、了解梅花鹿的药用功效、购买滋补鹿制品等。②药林浴:游客在药用植物林中漫步、休憩,沐浴植物的芬芳,达到养心舒肺、美容养颜的养生效果。③中药坊:建筑面积200 m2,砖木结构,游客可现场参观草药茶、丸、片、饮、散、膏的制作过程。④钓鱼台:半圆形,占地300 m2,钓位8个,为游客提供钓鱼、观景平台。⑤水上植物浮岛:在北漏塘中设置人工植物浮岛,植物浮岛上以荷花、睡莲等水生花卉为主,以千层菜、菖蒲、梭鱼草、美人蕉植物为辅。植物浮岛不仅能有效地利用闲置的水面,而且能净化水质,美化环境,扩大生物栖息范围。⑥水车阵:在北漏塘与荷花塘交界处设置水车阵,供游客游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田园观光体验区。以农业生产过程形成的农业景观、农事操作活动和农俗体验活动为主体,形成富有乡土特色的农业观光体验功能区。①蔬菜采摘园:种植豆角、樱桃番茄、葫芦、苦瓜、黄瓜、丝瓜等藤蔓类蔬菜,形成瓜蔬满园、绿意盎然的田园景观,开展蔬菜采摘、农事操作。②经济作物观光园:旱地作物采用以“油菜+油葵/向日葵/芝麻”为主的景观经济作物种植模式,提供“春观菜花,夏赏葵花,秋采葵盘”的观赏景观和参与载体。③水生植物园:对池塘、水稻田和荷塘进行整理,种植水生植物,营造景观水体。调减水田面积,扩大荷塘面积,增加荷花品种,丰富荷花景观并提供采摘莲子的场所。④传统作坊:以传统的“前店后坊”的形式,把具有江南特色的民间作坊展现在游客面前,既可参观,品尝,又可亲自动手制作,让游客参与,乐在其中。主要的作坊项目有豆腐作坊、蒸酒作坊、榨油作坊、草编作坊、竹木器作坊、孔明锁作坊、孔明灯作坊、孔明扇作坊等,建筑面积300 m2。⑤景观长廊:长20 m,宽3 m,木质结构。内设桌椅,供游客休息,近可欣赏田园风光和古建筑,远可观青山如黛,层林尽染。⑥特色表演区:占地500 m2,开展斗牛、斗羊表演,推诸葛车竞赛,敲诸葛行军鼓等项目。

5)景观林带。①入口景观林:原进村公路、330国道、古村落、入口景观服务区之间的区域,与入口景观服务区一起构成第一印象区,对游客及过往行人车辆形成诸葛村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采用自然更新和人工恢复相结合的途径进行乡村风貌保护,景观林营建。对于不影响观瞻的地段采取封闭保护,让其自然更新。对于处于紧靠道路一侧的地段,采取栽植绿墙和攀缘植物的方法予以隐蔽和隔离保护,并使其自然更新。②四季景观林:位于“卧龙度假区口道路――古樟树”谷地两侧的山坡。主要结合现有竹林、楝树等植被树种,人工补植色叶植物和观花植物,如山麻杆、女贞、含笑、广玉兰、杜英、香樟、桂花以及无患子、枫香、栾树、乌桕、三角枫、郁李、鹅掌楸、银杏等乡土树种,营造乡村四季景观。建观景亭一座,面积15 m2。③竹林:诸葛小学南面一块三角形地带,植被以竹子和少量的香樟树为主。在此区域引进竹子新品种,形成竹林种植区,并开展竹林迷宫游憩活动。

6)景观恢复区。①景观恢复工程:人工环境整治结合自然恢复,构筑生态屏障和景观带,保护乡村风貌,占地100 hm2。禁止破坏性开发,避免大挖大填,造成景观创伤面;对集镇、街区进行环境整治,形成秩序井然、整洁卫生、风格统一、富有特色的环境氛围;保护基本农田,不乱占、乱建,保持田园风格;对山体植被封禁,以自然恢复为主。②牌坊:恢复重建。北漏塘东南角是诸葛村中水口,过去曾有一座关帝庙和一座贞节牌坊,坐东面西,并肩而立。按照风水学说,关帝庙像锁,贞节牌坊像钥匙,庙和牌坊关锁住水口,有利于“藏风聚气”。③隆丰禅院:历史上又名高隆寺,位于村西南面,恢复重建,占地面积约0.5 hm2。高隆寺供奉者观音、关公、文昌、土地、五谷、真武大帝、天王、十八罗汉,还有“子孙堂”,体现乡土生活各种需求。④卧龙坡度假村:位于村西面,占地10 hm2,三面环山,植被茂盛,开展森林休闲度假。

3结语

休闲农业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和游憩休闲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建设和开发休闲农业区不但对现有农业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提升效应,而且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8]。

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开发,是古村落型旅游区保护和发展双赢的战略选择。通过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开发,可以实现诸葛村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产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经济收益,扩大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升旅游经济效益;提供第一、第三产业就业机会,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扩大旅游开发受益面;通过发展旅游购物,促进农副产品就地销售、就地升值和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本地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还可以为古村落提供大面积绿化景观背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阻止城市向诸葛古村扩张的屏障,可有效促进古村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高 飞,郑永莉,许大伟.安徽古村落园林景观的开发与保护[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4):59-61.

[2] 王晓阳,赵之枫.传统乡土聚落的旅游转型[J].建筑学报,2001(9):8-12.

[3] 张建国,俞益武,朱志泉,等.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5):581-587.

[4] 孟明浩,俞益武,张建国.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研究――以浙江兰溪市诸葛村为例[J].商业研究,2008(1):195-198.

[5] 诸葛坤亨.诸葛村文物保护与旅游管理体制[J].今日国土,2006(Z4):35-37.

[6] 张慧丽.基于风水文化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以浙江金华兰溪诸葛八卦村为例[J].传承,2008(8):66-67.

[7] 张建国,俞益武,蔡碧凡.海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对浙江的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51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