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技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装设计技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装设计技能

服装设计技能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职业素养;综合素质; 技能竞赛; 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138-03

How to Make the Students Have the Skills and Quality of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Quality in the Training of the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CAO Chun-nan(Qiongtai Teachers College, Haikou 5711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number of apparel design graduat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social effective demand has no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the recruitment unit is difficult to recruit graduates. These qualities, awareness level, including order, cooperation and respect for consciousness, from the technical capabilities, including the practice of garment design and customization capabilities, innovative apparel design and customization capabilities, etc.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skill competition; garment design customization capabilityv

Internet :.cn

职业技能竞赛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来说,是一个补充和激励的机制。事实上,很多专业课程理论的学习对学生灌输过多,学生一直在被动的接受,没能把学校的学习和将来的职业挂钩,只把课本当作概念来学,自己思考的空间太小,没有自主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的体会,就没有渴望学习的动力,更不可能把知识变成一种意识和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通过比赛,可以使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整合并运用,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服装设计与工艺的技能竞赛是展现学生专业技能素质最直接的平台,它展现出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实体现,服装设计定制工包括服装理论、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立裁、服装工艺等诸多方面,技能竞赛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学生本专业的综合素质。由开始技能的比拼,到理念、创新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合作及表现技法综合的比拼,不仅巩固知识,磨练意志,更开阔了眼界。参赛的同学们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培训和比赛过程中充分的认识自己,客观分析当今人才需求环境的前提下,重新定位自己,树立科学地学习目标,做出未来就业岗位和方向的正确选择,为了日后在选择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个过程不是个独立的程序,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链接这三方关系的纽带就是――职业技能竞赛。

一、竞赛文化引领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导向式教育

“竞争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在校开始,打造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提升社会的适应性,实现职业技能竞赛学习过程上与企业竞争就业工作中的无缝对接。在此当中我们要强化实践服装设计定制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大学校以培养职业技能能力和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为本的教育特征: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力量,教师成为教与学的辅助力量。一方面,把竞赛带到课堂之外,通过模拟练习职业技能竞赛练习题,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不断践行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观念,以此作为教学环节的延伸和补充;另外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量的加强实践课程环节,特别是职业实践和技能环节的特训和练习,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方式融入到教学,把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与个性发展,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改革理念,已经渗透到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高职毕业生,将是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也是企业未来创新的主导力量,因此不仅要有适度的职业专业理论知识,职业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是服装专业学生谋生就业的根本,全国性的竞赛活动,更是对服装专业教学的引领促进,倡导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专业教师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鞭策学生操作技能。全国高职高专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检验和评价高职高专办学成果,是直接主导各项办学中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是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化改革,推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能够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服装专业人才的制度保障。

二、个性化培养推动全面素质教育

职业技能竞赛这项活动是个性发展的大舞台,个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个性化培养目标是培养个性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好学生来参加比赛。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要对尖子生进行更深程度的培训;高职高专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制度推行在实际过程中同时包含了全面基础性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训两个方面。

以琼台师专美术系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开展基础素质教育的同时,系部采取以项目虚拟教学(课堂)项目车间实训(校内)企业顶岗实习(校外)的“三段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生产现场型教学平台,成立校内实训车间、校企创意生产基地、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授课过程采用项目虚题拟做、实题拟做、实题实做、实题跟做等形式,通过项目跟进,将专业教学融入实际生产过程,参照企业生产标准,制定教学的质量标准,项目实施过程中融入师生与企业员工角色的互换,培养学生较强的服装专业基本功、专业操作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训练、专业综合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实训实践等,充分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推进服装设计与工艺职业技能竞赛、服装设计定制工职业技能证书辅导、考证等环节的个性化培养。

利用技能竞赛这个平台,还可以使各地选手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增强交流、沟通,学生可以通过竞赛,找准自己的定位,使自己在以后的就业中找到对口专业的某一方向工作;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检省自身教学的水平,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校与校之间通过竞赛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企业对校企合作办学和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热情很高;通过技能竞赛这个平台所使学校和就业单位取得大量地联系,探讨比赛相关制度,制定详细的校企合作协议,在校企合作的相关模式下把企业的资源引进学校,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教学、实训车间、校办工厂等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把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服装专业学生的重点,这样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指导教师的团队合作培育学生的高技能素养

指导教师团队的成员把学生们学习的过程、职业技能赛事活动的过程与学生们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发展、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的技能鉴定和就业职位的个性统一起来,尽量的做到能够完善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系统的制定实践技能的培训过程,在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环节课时上适当的调整,给予实践教学环节一部分时间;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的专业方向特长和技术能力的个性特点,该同学就业方向的兴趣爱好以及同学们对未来就业发展的愿望来指导每一个学生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让同学们通过自身条件来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选择就业方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解决工作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超高的服装设计定制工技术能力;指导老师团队要帮助同学们提高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从校赛、省赛到国赛,获得的经验是后期学习、工作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也将伴随着学生终身成长,最终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培养的实践进行研究,合理的制度配给也是改革推行的必要因素。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期末问卷调查中问道“你对在校学习哪个方面最不满意”,其中选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占了四分之一,这说明学生在入校前并不知道自己喜欢的行业,进校后对课程更是提不起兴趣;新生教育就应该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让同学们在学习态度、专业认知、知识技能这三个方面来提高。同时,引导学生立足专业实际,规划职业未来,尽早对今后求职方向进行定位。选择实践操作不够的占四分之一,这项本身在于教学课时的不够和学习实践教学场地所影响的结果;选择教学质量不高的占四分之一,这说明新的职业岗位导向教师配备上没有跟上;在选择人才市场建设与管理混乱的、选择学校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力度不够的、选择自己在就业中的表现不佳的、选择其他的占了四分之一,这些数据说明了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重,给实训基地的拓展提供便利,让学生能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实践实训和与社会工作的接触中提高实际工作中的服装设计定制工能力,在实践实训环节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就业观点。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学校在学生求职择业的指导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点、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鼓励他们务实择业调整就业期望值;在新生报道的时候积极的把专业就业导向讲给同学们,让大家知道在校期间几年都要做什么、学什么、怎么做,同时大二、大三期间将技能竞赛项目内容融入到学校制度中,提高学生参赛积极性;在最后一年的教学中,做好毕业设计的指导、答辩、实习等工作。

传统的教学观念、早期硬件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和导致同学们的少实践、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很多学校主管领导都认为教学改革步伐不能太快,否则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学校的前途和命运;教学改革中还不能区分文科、数理化的教学模式和实践型专业教学模式的不同性,还不能适应在专业教学中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授课环节。事实在我国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观点还是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辅助,这样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在教学中实践教师的比例严重不足,这样就严重影响实践教学、实训车间等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企业看重的是同学们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岗位综合素质。这些要求让同学们明白了要想成功就业就要求同学们能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实训车间工作的环节,把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实践教学活动、学校社团活动、各等级职业技能竞赛等各个方面,通过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方面来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素养。同学们最好主动走出校园、教室、课桌到企业、车间当中去,更深入的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形势,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的竞聘企业的岗位,这样能够成功就业、高质量就业,能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学校是人才枢纽的传送带,学校中的校园招聘会、校企合作、老师通过自身社会关系的大力推荐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我们提倡企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可以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的方式,这样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来培养同学们的专业素质;企业也可以与学校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见习、实习的实际操作工作平台,又可以通过见习、实习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岗位培训和筛选,第一时间发掘好的苗子,成功为企业培养他们急需的优秀人才。无论是学校还是人才招聘市场、各政府有关执行部门,都应该大力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规范和管理,应该积极建立和完善更大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使就业更加的规范化,开发更多的就业市场渠道。

总的来讲,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技能,需要学生、高校及社会三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有效。通过技能竞赛这一平台使同学们把专业知识、就业知识、创业知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融入到比赛中,并学习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激发创业热情;拓展高职高专生就业渠道,鼓励高职高专生树立新型就业理念。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的社会影响力、社会认同度,检验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实力、人才培养水平、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服装设计专业近年来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多次在校赛、省赛、国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并从竞赛中不断分析总结经验,进而改革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架,大力推动与海南省各大中小服装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有效促进与海南省服装设计协会合作,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开展和深度培训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为企业推送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

项目来源:本论文系2014年度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从职业技能竞赛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tky201420。本论文系2015年度全国纺织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从职业技能大赛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成果,项目编号ZWH-15004。

参考文献:

[1] 陈曙平,孙敏.浅谈高职服装设计职业技能竞赛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3(4).

[2] 蒋红枫.论技能竞赛在技能培训中的作用[J].职业,2009(23).

服装设计技能范文2

(一)思维能力是服装设计的基础

设计就是将抽象思维在脑海中形象化并创作出来,而思维能力是一切设计的基础。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为了创作出新的设计,需要查阅很多资料,而在查阅资料的同时需要强大的思维能力配合,在图纸上不断勾勒出思维中显现的服装形象,这就是所谓的有效思考过程。

(二)思维能力是创新设计的关键所在

创造性是一名合格设计师的基本原则,创造性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成果,这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高校教师应该着重培养的部分。对于一名服装设计师而言,作品必须注入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设计理念,而完成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

二、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原因

(一)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而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一些学生因为文化积累不够,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吸收专业知识时进度较慢,缺少大胆创新的意识,设计思维能力倦怠不前。

(二)高职院校教学忽视了学生与市场接触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将设计出的服装推向市场,并得到市场的认可。好的设计必须以市场发展为导向,顺应潮流、引领潮流。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忽略学生与市场的联系,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教学内容本身上。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服装工业制版技能,减少了学生接触市场的机会,使得很多学生设计出的作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导致其设计与市场发展相脱节。

三、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服装设计思维能力来自于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着装变化、这些着装蕴含的意境,以及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穿着的服饰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具有怎样的联系等,让学生在思考中发展设计思维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

教学方式是决定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多以灵活轻松的教学模式进行。比如多给学生观看一些有指导意义的服装表演,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或者给学生提供题材和背景,让学生自由发挥,设计出一套衣服或者一套配饰,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一些新材料和新技术,让学生了解不同材质设计出的服装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运用动态、静态、剪贴、图片、摄影等多种视听方式感染学生,营造出浓烈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对服装设计充满想象。

(三)给学生灌输市场为导向的设计

让学生在完成设计时,应认识到设计是为市场服务的,否则设计的产品将不会被市场认可。服装设计专业要多组织学生和教师深入市场,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紧跟时代,并将这种实践活动作为服装专业的必修课程。

四、值得采用的因材施教的高效教学方式

(一)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方式

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同时,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擅长的方向选择其他对应的课程,扬长避短,专攻自己擅长的方面。这样学生不但自己有兴趣学习,而且能够在某一项专业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这种教学模式能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探索式的学习,开启设计的自主思维模式。

(二)采用教育游戏方式教学

寓教于乐的方式一直是教育学者比较推崇的教学方式,对服装设计来说同样适用。例如手机换装游戏“暖暖环游世界”,这款游戏让玩家在环游世界的途中遇到很多关卡,通过闯关,能够得到更多的服装款式以及更多的色彩和面料的选择权利,从而搭配出更多的服装效果。而只有搭配出符合游戏场景的服装风格才能过关,在成千上万的服装面前,这无疑是对学生审美和搭配能力的挑战。一旦自主搭配的服装闯关成功后,学生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对服装设计的兴趣。此外,游戏中还能够自己设计制作衣服,运用游戏中获取的材料和设计图,制作出衣橱里没有的服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游戏中提供多种服装单品设计、整体设计方案,每种方案包含子目标和子问题并各有侧重和特色,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喜好确定不同的设计风格。注重“方案非唯一化”的游戏机制提供给学生分层学习、因材施教的可操作性,学生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被里面的游戏情节吸引,从而不断探索服装设计和搭配的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动力,从而带动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

五、结语

服装设计技能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服装艺术设计 智能培养 行业结构 升级 行业转型

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很快,以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现在正处于从加工型向创造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的拥有服装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强调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智能培养却提及甚少。其实在我国服装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目前处于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结构要和行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因此在目前形势下,既要加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强调人才的智能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智能培养也必将成为服装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的内涵

关于智能的内涵有过诸多的阐述。亚里士多德就曾在《形而上学》中提到过知识、技术和智慧的分类问题。他认为知识注重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来源;技术则侧重动手操作,是劳动者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手段;在知识与技术之间,还有一种,是通过思维的分析和判断,利用头脑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智慧,这里的智慧一词和我们提的智能的作用很接近。

事实也是如此,在服装专业中,一个服装款式的设计与结构设计需要的能力,完全来源于人脑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通过服装效果图和服装样板表现出来,人的视觉观察到的是效果图和样板的绘制技术的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它们内容呈现的依据,现实工作中,基本上没有在学习中学过的现成款式,解决服装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是智能,总的说来,服装设计的能力,应属于智能范畴。

智能,它是与技能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的说智能,是将各方面的知识及所积累的各种经验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可以把这种综合能力转化为实践规划及实践行为的能力。动手做某事的技能,则是智能实践化的具体操作。

能力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训练人身体的肌肉协调来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一种是训练人的意识控制,依靠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来完成任务实现目的的能力。前者通过反复的演练可以形成行为模式,达到自动操作的效果,甚至不需要意识控制即可完成;而后者的培养则不同,它离不开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运作,这种能力也需要反复的演练,但即使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所操作的每一步也必须是在意识的监控之下,不可能产生自动化的效果。如:创意、设计等,它是通过特定的意识规则或操作程序的训练而形成的,它的成果是在智慧运作中实现的。

二、智能培养的必要性

现阶段加强服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的智能培养,是服装产业发展,服装行业结构的升级及其所带来的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要求。

1、智能培养是服装行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富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层次就越高,服装产业发展的结构层次也就越高,而服装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岗位分工和就业结构的转换。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已经进入加工阶段的中后期并向创造阶段转移,岗位分工与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带来对智能型人才的需求。

第一 品牌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更多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企业载体特征是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源资本依赖型企业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越往后,对技术知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产品和工艺中的智能成分就越高。之所以是智能而不是技能,是因为在工业化后期,产品要迎合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需要更富于个性化的创新意识,要通过精彩的创意、设计和精心的策划、包装才能实现。而技能是靠规范、重复的设备或仪器操作来生产模式化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所对应的只能是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产品,因此随着品牌化进程的推进,设计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智能型人才。这一点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也得到了验证,即一方面我国的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产品档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产品的附加值低,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等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其矛盾的根源也正是产品的智能成分不高所造成的。

第二 现代服装文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服装在社会上的表现都是以社会文化和个体文化为背景的,作为服务主体的人就必然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而智能运作的服装产品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发展型的需求而设计的,是更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展,人的需求就会越发展和提升,就越需要以现代服装业为主的时尚业发展,那么智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就会越有发展。因此说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智能型人才。

2、智能培养是实现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的必然途径。

第一、 区别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是实现转化的前提。长期以来,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是为了画而画,在美术基础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了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没有培养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一定专业课所要求的效果。只有通过教师在素描等基础课上的引导,而改变学生的训练意识,才能达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第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智能培养的基础。事实证明,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的设计水平的强弱。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可以增强人对事物的情感体会。更可以将文化课的学习融入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

三、智能培养的可操作性及思路分析

服装设计技能范文4

关键词:主题教学法;服装设计;教学设计

一、引言

在我国大多数的服装院校,学习服装设计的过程是:先学习素描、色彩、三大构成、效果图技法、图案设计、服饰设计、服装材料、服装制图、服装工艺等课程,然后进入“项目设计、制作教学”,让学生复习、运用前面所学到的课程知识。“项目设计、制作教学”,有些学校统称为“毕业设计”,基本步骤是教师先给出一个题目,例如“春季女装”“婚纱设计”“职业女装”等等;接着学生上网、翻杂志,组合着去设计出一系列衣服;然后再找面料制作成成品。这种学习过程的弊病在于:由于教师给定的题目是具体的、有特定人群指向的,所以学生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很难摆脱他人构思的影响,比较难获得创新和超越,作品容易沦为各种部件堆砌在一起的“大杂烩”,而缺乏某种风格或者说内在的文化。

作为教师,我们一直想办法引导学生冲破意识形态的禁锢,希望能将其想象力以千姿百态的形式释放出来,使他们的作品不只是一个空架子,而是能经得起推敲的,富有内涵的,从资料收集、意境图、面料小样、造型表达、流行趋势分析、款式图、成品制作、首饰配件到展示,整个构思都是完整的、原创的,从而使消费者能够领略并感受到其服装本身的语言。

笔者在苏州工艺美院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种名为“主题教学”的教育方法,它是苏州工艺美院借鉴法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经验,结合我国传统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在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和实践验证后逐步完善建立的一种新型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法对开拓学生创作思路、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从服装设计师的能力结构去分析主题教学法为什么适用于服装设计课程。

二、服装设计师的能力结构

服装设计师的能力应该是宽广的,但其核心的能力结构不外乎观察能力、艺术感知能力和时尚敏感度、借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观察能力。

会观察,是获取灵感的重要途径,是服装设计师的首要能力。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观察细节,抓住特征,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不平凡的美,不断发现、不断寻求,设计思维才能如同高山清泉一般永不枯竭。

(二)艺术感知能力和时尚敏感度。

服装设计和其他艺术一样,以追求美为目标。在艺术、美术等各个领域里博闻强见,形成综合性的专业素养,艺术感知力才能提高。关注流行,具备审美能力,有较好的时尚敏感度是设计师的必备能力。

(三)借鉴能力。

服装设计是一种创造,但不是发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设计是不存在的。因此,设计就必须要借鉴前人,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单纯地借鉴服装,设计思路就容易越来越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要广泛地借鉴不同专业的知识。

(四)想象能力。

想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具体化,是人脑借助表象进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是人类进行创新及其活动的重要的思维形式。展开想象的翅膀,一切都可以成为设计灵感的来源。

(五)动手能力

如果手头上拿到的就是这样一块面料,怎样将这块面料改造得更符合设计意念?这块面料要怎样的工艺手段才能处理得更好?衣服设计好后怎样陈列才能烘托出它的意境?如此种种,都要求设计师具备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还包括手绘能力、电脑绘图能力、面料选择鉴别能力等,能完成服装设计、制作、展示的能力。

(六)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 服装设计师要会表述自己的设计意图,才能打动消费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要寻求帮助,这些都需要表达能力。

三、主题教学法对设计师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在做完毕业设计后,都觉得有相当的收获,因为它是对学生此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归纳和提升,比如,以某种类型的服装作为毕业设计的学生一般会对这种类型服装的面料、款式、文化有相对系统的了解。主题教学法和毕业设计不同之处在于,它一开始不以服装设计作为切入,它是以教师给出的一个词汇作为切入点,比如“网”“开合”“几何”“穿越”等等,学生一开始想到的并不是服装,更加不是具体的款式,而是身边的或具象或抽象的一些东西,所以他们不会直接找现成的款式去抄袭、模仿或借鉴,而是先抄袭、模仿或借鉴别的东西,最后再将这些东西揉入服装里面,形成了他们所独有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不断强调的“原创”。主题教学法也不像传统的服装毕业设计那样只要求学生呈现最后的成品结果,它要求学生展示的是整个思考过程,它的重点是学生循着教师给出的条件和预期目标,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寻求“表达”与“实现”的方法。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面对的主题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才能处理好,而那些促成他们成为设计师的能力也得到更多的提升。

(一)主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教师提出主题――学生自主探究(构想、设计、制作)――交流展示。

1. 提出主题。

根据学习进程中要解决的问题,由教师确立一个主题,教师要能预期到学生完成这个主题后能形成怎样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图1中,我们看到所谓的主题,就是一条主线,从设计到工艺都是围绕着这条主线进行的,而设计中的信息处理、形态研究、流行趋势、款式研究、手册设计与制作,工艺中的缝制实验、样衣制作、成衣制作、展示与交流等的目标都是为了体现这个主题。

2. 自主探究。

(1)构想研究阶段。针对主题特点,让学生以一种探索的态度,去尝试各种不同的创造方式。这对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学生从思想文化、生活环境等诸方面不加限制地进行可行性和可能性的探索、实验研究,在不知不觉中开阔眼界,提升艺术感知能力。

(2)创意设计阶段。在前阶段对主题研究的基础上,将获得的丰富资料和设计元素从意境图、面料小样、造型表达、流行趋势分析到款式图等进行设计研究。最终形成能够体现主题思想的、原创的、可行的设计方案。

(3)工艺制作阶段。根据设计方案,对面料进行改造,或者使作品呈现出某种肌理效果并且使整件作品成衣化。在面料印染、立体裁剪、平面制图、缝制中,提升动手能力。

3. 交流展示。

把主题研究与创作的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以实物和画册的形式展示出来,并有一定的文字说明。表达能力、排版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摄影水平等都得到提高。

(二)主题教学法对设计师能力培养的举例。

设计主题:网。

1. 引导学生如何组织资料,获取灵感。

首先,让学生对“网”这个主题形成自己的主观感受,并加以提炼,形成关键词,如:量、密度、交织、包围、束缚、排列、层叠、镂空、复杂、生命、循环、传媒、组织、渐变、规则、凹凸有致、重复、无序、互通、下水道、商业化、方与圆、单纯、承载、思绪、交流……

接着,学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关键词,尝试以不同的形式去表现或收集资料:方案1:摄影,通过拍摄照片形成参考资料。方案2:网络搜寻,选择一些符合主题的视觉作品和图像。方案3:三维研究,选择一些特定的材料表现主题,8×8厘米的小模型,之后拍照留存。方案4:剪纸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收集资料。方案5:平面研究,通过一系列造型研究,草图,形成资料,使用各种工具。方案6:研究团队组织,通过团队的动态结构构建资料。方案7:图像研究,收集关于主题的图片资料,打印材料(说明资料来源)。

从各方案可以看出:同一主题下,资料的载体或表现形式是很不一样的,就是说要求学生可以掌握不同的载体、资源和方式。当我们面对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的时候,他们的特长也是不一样的,可能有些学生他的绘画基础比较好,在造型表达方面有很强的能力,有些学生虽然没有很强的造型表达能力,但是他有独特的思维、思考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在面对一个主题的时候,可以以各种方式把它表现出来,这是主题教学法的特点之一,也是培养设计师的方法之一。

2. 如何将别人的资料转化为自己的设计素材。

能从搜集的资料中获取灵感,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过程,也是作品体现原创的重要步骤。

图2中,学生以数十种造型去表达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在这里,他们暂时抛开了服装设计这一概念,不去考虑在服装上的应用问题,由于没有束缚,所以天马行空,铁丝、花瓣、发泡纸、树枝都成为创作材料,这里涉及到材料印染、缝制工艺、面料造型、图案设计、三大构成等等内容,在主题教学中,教师没有独立地讲授这些课程,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确实是在实践着这些教学内容。

在图中,我们看到天马行空般的造型表达是很重要的,在教师提出的这个没有现成答案和固定解答方式的主题中,它体现了学生能不能充分地理解教师给出的主题精神,体现了学生能不能根据主题呈现出多种的可能性,而在后面的这个逐步成型、设计的过程中,这个造型的表达在服装上的运用是需要适情变通、逐步完善的。

3. 如何让学生的作品具有风格。

在着手设计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寻觅一张意境图,相当于这个作品的一个广告,它是服装作品的风格定位,或者清纯、或者卖萌、或者金属感很强等等,有了这种意境,学生就要在设计作品中通过色彩、图案、肌理、服饰表现出来,随着服装设计的渐渐引入,学生可能需要借鉴别人的款式,但这种借鉴是有选择的,它不同于一开始时东找一个袖子,西找一个领子的借鉴,因为要切合主题,所以必然要筛选、批判、再造地借鉴,它揉入了面料改造,揉入了色彩,也揉入了作品的魂,而不在于某个袖子、某个领子的借鉴。

四、主题教学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适应性

我国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划分,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在主题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是先行的,因为情感态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价值观、态度、兴趣,以及对自我的认识等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认知的发展。主题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个宽泛的主题作为切入点,它一开始并不与服装相关联,所以学生对这个抽象的词汇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会使用不同的形式去描绘、表现这个“词”,会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寻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兴趣所在,他们会认为接下来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是为自己而做的,而不是单纯地完成教师给予的任务,从而形成珍贵的各自不同的一手材料。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如果细看主题教学法下的学生作品,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作品最少溶入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面料印染、面料造型、图案设计、效果图、款式图、服装制图、服装工艺、服饰配件设计、摄影、PhotoShop、CorelDRAW、版面设计、服装展示等内容。在服装设计一年级的学习中,在没有前置课程的前提下,学生为了完成某一主题的学习,他们会面对很多问题,如在色彩搭配上,如果没遇到对的颜色,他们就需要去染色,怎样染色呢?去问老师,或者上网查资料,或者去找高年级的同学帮忙……不知不觉他们就拥有了设计师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掌握了服装设计者所要掌握的知识。

“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构建。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没有孤立地去“传递”这些知识和技能给学生,所以学生也没有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和技能,他们是在积极地完成教学任务中主动“获得”了知识和技能。

(作者单位: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 徐逸. 观念、方法与创新――服装设计主题教学法考察体会[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06,(11).

[2]张荔.综合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

服装设计技能范文5

孕妇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所穿的服装有很多需求,其中舒适度和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在智能孕服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胎心、血压、环境等诸多因素。符合要求的高质量智能孕服应该做到监测孕妇在孕期过程中的各项生理指标。而且,为了更好地保护孕妇,要能够及时对孕妇采取护理措施。

一、智能孕服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从孕服的特殊设计结构和实际的使用需求角度出发,从孕妇的生理特征指标和服装的系统参数信号等方面进行信息的采集和监测。

(一)智能孕服测量要素分析

孕妇服装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孕妇的各项生理指标信息传送到服装的信息传感器中,通过对孕妇服装的参数信息进行实时监测而方便为孕妇提供及时的护理措施。在各种测量要素中,孕妇的体温变化是胎儿和母体的身体状况的最佳诊断书,血压作为人体的重要生命特征,维持着人体血液的正常循环。而在整个孕期护理过程中,心率则是决定胎儿是否健康的关键衡量指标。综上,血压、心率、体温成为智能孕服测量的重要因素。

以下再从孕妇身体与服装的热湿程度关系及孕妇服装的款式、材质等外在影响因素进行探析。

1.热湿影响因素。涉及孕妇的体温变化与服装的透气性及智能服装所能控制的温湿度参数范围。通常情况下,对孕妇服装的热湿舒适性的研究主要基于“服装―人体―气候”系统模型。

2.孕服的款式。孕妇主要需要经历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孕妇的形体特征变化比较明显。根据不同的孕期阶段设计合适的款式,可以极大提高孕妇服装的舒适度。

3.孕服的材质。作为一种特殊的服装,孕妇服装尤其是智能孕服对服装的材质要求比较高。在材质的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多采用无污染的天然纤维等生态面料,如大豆蛋白、甲壳等生态面料。

(二)智能孕服测量手段

1.体温监测。在体温监测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孕妇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恰当的测量方法。因为孕妇一般行动较为缓慢,在测量的过程中也不易脱衣,因而不便对腋下和进行测温,而且如果对进行测温,则会对胎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可以采用智能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测量。

2.胎心测试。传统的心率测试一般都是采用人体脉搏信息处理法,即在一个脱机系统中进行人体脉搏信号的采集和运算等操作。而现在采用一种新型的胎心测试方法,通过一种专门的硬件设备采集人体脉搏信号,再联机将信号上传。考虑到孕妇的脉搏信号一般比较弱,采用微型硬件系统进行胎心测试可以满足运算速度及准确性方面的需求。

3.血压测量。血压测量装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监测母体在孕期中的血压情况,以便在出现突况时能对孕妇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一个简单的血压监测系统可以实现:

(1)对孕妇的血压进行实时监测,并实时显示监测到的信息数据,测试的误差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2)在监测的终端显示器上可以有血压的上下限值,超过了此限值系统会有提示,而且这个上下限值是可以调整的。

二、基于孕期监测功能的智能服装设计考虑因素分析

(一)信息科技信息探析

基于孕期监测功能的智能型服装设计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信息技术在孕妇服装设计过程中的应用。采取服装与微电子元件和智能元件有机结合等方式,使服装能监测到孕妇体内的变化,以便采取更好的护理措施。在信息科技的运用过程中,通过对人体生理特征的监测,能够预防孕妇所处的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二)材料复合因素探析

材料是服装设计的基础,作为一种特殊的服装,孕妇服装对材料的选择更加谨慎,所以,材料设计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环节。材料复合主要是通过微胶囊化加工等手段从而实现材料的多功能化。在目前采用的材料中有形状记忆材料、光学纤维等材料,而且有的材料设计利用到面料分层系统,利用多层面料系统设计的方法可以使孕妇服装更加舒适安全,最大限度地满足孕妇的需求,保证孕妇健康。

三、智能孕服设计原则

(一)满足应用需求

孕妇服装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孕妇的需求,从而给服装厂商带来利润。因此,在设计之前,应该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建立决策树模型、文献分析等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孕妇服装在应用调研的过程中应该更加细致和全面,所采用的调查方法也应更加科学。通过调研了解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喜好,从而设计出更有价值的服装。

(二)确定安全隐患

安全因素是孕妇服装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安全隐患包括服装固有的和外界对孕妇的伤害两大因素。服装固有的安全隐患主要是由服装的材质及服装的加工两方面因素决定的,而外界的因素主要是孕妇所处的环境对孕妇影响。只有确定安全隐患的因素,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应对孕妇服装设计过程中的安全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

四、总结

服装设计技能范文6

关键词:智能服装;安全设计;设计模式;体验

中图分类号:TS935.1;J523.6 文献标志码:B

A Study on Designing Models of Smart Safety Clothing

Abstract: Based on discussing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smart clothing design and the incompetence of traditional clothing design theory in smart safety clothing design, the paper worked out a basic framework of smart and safety clothing design model from the inspiration of interactive application. It hold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relatively complete designing system that integrates with user’s emotional experienc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and situation experience by taking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all key design points, including the positioning of the smart safety clothing, user’s experience on the clothing, design strategy, design mode, etc.

Key words: smart clothing; safety design; way of designing; experience

智能化安全服装是指模拟生命系统,以感知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的变化,通过各元件机制的反馈,实时对各种变化做出反应,以此消除外界环境对人体产生安全威胁的服装。

1 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发展与市场现状

1.1 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发展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是近几年来可穿戴服装设计研究的重点,是“十三五”规划中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升级的重点突破口。自上世纪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的智能可穿戴计算机问世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可穿戴技术及其与时尚的融合创新应用设计研究。同时,随着时尚文化产业的跨界发展,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仅在于追逐于艺术美感,更在于对通过以智能化手段来满足人体穿着舒适性与安全性的要求。于是出现了以电子材料为元件、智能传感技术为手段、现代新型纺织材料为主体的现代新型服装设计。不同领域的技术融合为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提供了多科学理论技术支持与设计方法。

国外,J Rantane在设计雪地救援智能服装时,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对人体产生的安全隐患,并将电子元件隐性设计于服装内部结构中,从而达到保障人体在特殊环境下的活动安全。L Li等创造性地将电子智能材料与纺织材料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将针织技术应用在智能服装面料中,从而形成有特殊安全功能的服装,并从美学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面料与人体的的紧密结合度,既实现了服装的特殊安全功能性,又改善了服装的美学效果。在今后的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中,其设计领域不延伸拓宽,因此,一个生物医学领域的智能化安全服装项目VTAMN通过在服装面料上嵌入设计柔性电子线路,将服装结构中的传感元件、传输模块、接收模块相连,从而通过微型传感探头对人体的生理信息传输,实现实时监测人体基本生理指标。

国内,逐步开始对智能化安全进行系统开发研究,主要在航空航天、军事军工等方面将电子元件技术植入服装中。随后,根据热湿传递原理、智能传感原理等,设计出符合人体舒适的智能化安全服装。例如,以智能传感器为安全因子的尿湿感应短裤设计,将微型湿度传感器融合设计在服装内部结构中,并结合人体活动需求,及时将婴儿尿湿信号反馈于家长,从而起到及时护理的作用。以iBeacon为定位元件的智能化安全童装设计,将热敏感材料与电子元件组合设计而成的荧光反光校服。

1.2 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市场现状

智能化安全服装市场消费多样,无论是对消费者的个体差异,还是商家与企业对市场的把控与分析,都出现不同的层次化。这是由于智能化安全服装面对穿着者所具有的特殊性,服装所穿着的环境具有针对性,因此,整个市场应用中应充分考虑以上两点要求。由此,目前我国的智能化安全服装市场的业务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两种:(1)国内运动(针织)品牌为主的高端智能化安全服饰设计,如李宁与QQ物联联合设计的儿童智能定位安全鞋、智游人律动智能内衣等;(2)个体定制设计的智能化理疗功能为主的安全服装设计,如无锡华晨之光设计有限公司独立设计的智能理疗安全短裤、理疗保健腰带等。

在目前的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领域中,品牌服饰逐渐将智能化时尚设计作为企业与公司转型升级的又一条出路,而这无不反映着中国服装制造逐步走向“智”造,因此不断出现了一批智能化服装产品。而作为特殊而又实用的安全功能性服装产品,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服装技术相结合的设计,其主要市场应用领域为运动休闲、生理监测与健康护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针织运动休闲服装品牌纷纷将设计转向智能化,转变其传统的设计理念,以通过智能化优势代替成本优势,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在未来服装市场中将占据较大的份额。

2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理论

2.1 基础理论

智能化服装设计是关于服装的计划和科技文化的规划,它以外部轮廓造型为基础、内部结构为核心、智能科技材料(元件)为关键的整体性融合设计。因此,其不仅是对服装材料、色彩、工艺的设计,更是对科学技术与服装内在局部细节的完整性设计,从而实现穿着者着装状态和方式的改变。

2.2 相关设计思考

2.2.1 融合性设计

对于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其智能设计要求相对较高。调查表明,在借鉴功能性服装设计模式与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其过程相对于常规服装设计周期长、过程复杂,尤其在考虑与人体融合的设计时,是体现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展现。

为了使所设计的服装产品能更好地适应人体的穿着,在进行智能化元素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其物理性能与人体表面接触的障碍,并将其与纺织材料的物理性能充分比对整合应用。与此同时,应思考智能化元件与服装工艺、结构与色彩的融合,使其既能实现产品实用价值,又能展现其艺术美感,真正实现服装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2.2.2 系统化设计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本质要求是智能化的元件优化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间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使其智能化元件模块与服装基础工艺形成良性的无缝对接。同时,使产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与安全设计目的呼应,从而实现新型服装在元件模块组合选用、结构工艺、面料色彩上的系统完整性。

2.2.3 评价体系设计

在进行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时,以服装美观性、经济性、舒适性、时尚型、安全性和智能化等作为其系统评价指标。在智能化安全服装产品设计中,其评价指标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使用-保养的体系,逐渐将智能化安全服装引入市场,最终实现其产业化应用,从而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关注度和品牌核心竞争力。

2.3 设计理念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完成,一方面基于服装工艺设计、款式设计、色彩设计、结构设计等基础设计内容的完善,另一方面强调设计过程中消费者的体验、科技与服装结构融合的手段,还依赖于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用户需求体系。其特点是:基于用户面对外界环境产生的安全隐患,以通过智能化手段在服装中的设计得以消除为目的的设计;基于纺织材料的可纺性与智能材料融合的改性设计;基于完整新型服装的结构化设计。因而智能化服装设计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款式、色彩、面料的设计,而是科学技术与服装工艺的结合应用,从科技的手段出发,结合传统服装设计理念,将现代服装设计赋予智能化功能,以此进一步完善现代服装设计的智能化应用。

3 智能化服装设计模式

3.1 用户体验

就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而言,用户的价值体验是围绕其需求与服务同时进行的。因此,应分析消费者在不同环境的需求诉求点,例如根据用户在不同环境下的活动与作业,确定其活动与作业的规律,从而确定服装的穿着场合,进而将服装各部位结构设计具有特殊安全功能。服装款式、色彩、面料与工艺引领的时尚潮流也是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标准,但这并不是最高标准。只有将科技与服装融合才是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最高美学标准,才能最终得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体验。

3.2 评价策略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核心策略建立在产品评价效果之上。与传统服装区别,在智能化安全服装效果评价时,策略的重点是基础物理性能分析、电子元件性能测试、服装系统功能测试的组合。

3.3 设计模式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模式如图1 所示。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模式包括需求部分、战术部分和评价部分:(1)需求部分完成从用户群区隔到用户特定生活模式的设计定位,主要包括智能化安全服装消费群定位;(2)战术部分是基于设计定位的服装设计方法研究,包括设计的技术应用、材料应用、融合应用和服务设计以及科技与服装结构工艺的融合设计研究;(3)评价部分是智能化安全服装产品在应用中的检验,通过在各设计环节中的精细化设计与效果评价,实现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的体系化。

4 结语

智能化安全服装设计区别于传统服装的设计方法与流程,其主要差异为:(1)重视设计动机,将用户需求作为重要设计定位依据。作为特殊服装的艺术形式,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安全威胁成为整体设计关键要素;(2)基于设计个性化需要,将用户的智能交互体验融入到设计细节中;(3)强调智能化安全服装的复合型需求,为设计提供一个包括交互性、系统化、精细化,智能化等多个环节在内的“体系化产品”。

参考文献

[1] KIEKENS P,LANGENHOVE L V,HERTLEER C. Smart clothing:a new life [J]. Internation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16(112):63-72.

[2] 沈雷,洪文进,唐颖. 基于绿色时代下的新型安全性服装设计[J].上海纺织科技,2013, 41(6):48-50.

[3] COATES J F. From my perspective the future of clothing[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5,72(2):101-110.

[4] TENG X F, ZHANG Y T, POON C C Y,et al. Wearable medical systems for P-health[J].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08(1):62-74.

[5] DELKUMBUREWATTE G B, DIAST. Wearable cooling system to manage heat in protective clothing[J]. The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2012(5):483-489.

[6] FINLAY D D,NUGENT C D,DONNELLY M P,et al. Optimal electrocardiographic lead systems:Practical scenarios in smart clothing and wearable health system[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2008,12(4):433-441.

[7] BONATO P. Wearable sensors and systems[J].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agazine,2010,29(3):25-36.

[8] Pantelopoulos A,Bourbakis N G. A survey on wearable sensorbased systems for health monitoring and prognosi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 Cybernetics Part C Applications & Reviews, 2010,40(1):1-12.

[9] Bahadir S K,Koncar V,Kalaoglu F. Wearable Obstacle Detection System Fully Integrated to Textile Structures for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J]. Sensors & Actuators A Physical,2012,179(4):297-311.

[10] LI L,AUWM,LI Y,et al. A novel design method for an intelligent clothing based on garment design and knitting technology[J].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2009,79(12):1670-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