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

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1

一、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设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演示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的时候,一提起哲学,学生就把他和深奥、难懂等词挂钩,这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因此在讲第一课时,我就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关于“哲学”的含义,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话:“在古代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的内涵,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我环顾教室寻找素材,发现很多同学的桌子上都放着装水的杯子,其中一位同学的杯子里还有一点水。我问道:“这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同学们答道:“是水。”然后,我请求这位同学把杯子里的水喝完。这下全班同学都乐了,带着一种莫名的微笑看看我再看看这位同学。我举起那个空杯子问刚才同样的问题。同学们毫不犹豫地答道:“里面什么也没有。”于是,我笑着说:“请同学们再想想看,里面有什么?”忽然一位同学说:“老师,里面装满一杯空气。”“恭喜你!答对了!”我答道。这时大部分同学都很惊讶。此时,我顺势向同学们解释,这就是有智慧的表现。因此,要有智慧就要学习哲学。同学们恍然大悟,深深理解了“什么是哲学”。

二、模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思想政治课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模仿、模拟活动并用激励性的语言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例如,在《政治生活》“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中讲到公民可以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我根据课程标准关于本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模拟了一场关于“中学生是否应该带手机进校园”的听证会。第一,确立听证会的主题:中学生是否应该带手机进校园。第二,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分别扮演申请人、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学校代表、专家代表、新闻记者等角色,并分别准备相关资料。第三,模拟听证会的程序,各小组推荐代表陈述观点。举办模拟听证会,引领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认识到民主决策的意义,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责任感。通过开展实际活动,放手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内容的认识,在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升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体会到政治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学习政治并非空洞、无味、无用。

三、乡土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d趣。人们的需要、兴趣、魄力对创造、发现、处理未知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动力和源泉。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积极主动。因此,教师必须善于用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例来剖析教材中的原理。我们不妨从当地的市情、县情甚至是村情校情出发,寻找宝贵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2

心理暗示。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认知心理学认为,面对同样的事件,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下,人们会积极地评价和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和启发性,能够保持弹性的思维方式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并由此提供更多具有积极意义的防范措施与灵活合理的行为选择。我常用的积极心理暗示的做法是:一是学生自信心不足的时候。比如对学生能力的细微进步,给予小题大做式的高度评价、赞誉、表扬和鼓励。二是学生获得成功的时候。如学生成功完成《壮乡美》试唱的时候,我会积极传达自己对学生审美能力训练所持的肯定态度,向学生转达了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和对学生学习前景充满乐观的潜在信息,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走进经典作品的强烈兴趣。三是学生过于热衷流行歌曲的时候。我会以音乐对比欣赏的形式教学生如何欣赏流行歌曲,学生会在教师的审美评价中获得信息:流行的未必是经典,提高音乐素养的要诀是走进经典。

意识唤醒。追求真善美的本性,人皆有之。正如孟子所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音乐教学,教师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要唤醒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意识。就民族音乐的审美意识而言,教师首先要以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积极地影响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鲁迅,《致陈烟桥》,1934年4月19日,见《鲁迅全集》第13卷第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的民族音乐意识。今天校园音乐的现状表明:校园音乐能否在流行音乐大潮中保持校园音乐本色,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教师能否唤醒学生走进校园音乐的意识。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协调师生关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是意识唤醒的前提,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二是力求充分利用教学生态资源,不着痕迹地渗透激活学生的音乐潜能。三是丰富第二课堂,积极营造音乐实践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民族音乐意识的唤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因为,我们确信“功夫在课外”。只有校园音乐的审美意识被唤醒,学生才能在直面古曲《关山月》、《阳关三叠》时,感激1000多年前古人创造音乐的智慧;才会在回望平川中,感受到天高云淡,在歌曲哼唱中撩起无尽情思;才会感慨流行音乐的源头活水原来来自于深广厚实的民族音乐……

教法巧用。我的做法是:一是通过创设音乐情境的方法,带领学生进入经典的民族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欣赏能力。二是通过演(奏、唱)经典作品,再现音乐情境,提高学生热爱音乐的审美意识。三是通过分析讨论经典片段,认识音乐,提高审美能力。

如教学《喀什的春天》这首维吾尔族民歌,开始的情境创设一:大屏幕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学生伴随音乐走进教室。优美的音乐,动人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春日里美丽的新疆。开课便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境中有情,以情引趣,为学新课做铺垫。然后再进行听辨导入(情境创设二):分别播放轻音乐《青春舞曲》和歌曲《青春舞曲》。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音乐体裁所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与意境,获得不同的听觉体验,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同时导入新课。还是以《喀什的春天》为例:进入新课,感性欣赏之后,让学生分组编创表演,尽管学生的表演很稚嫩,又缺少艺术性,但是大多数人都能按照歌曲节奏表演,有些学生还能表演出新疆舞的基本动作。这一环节使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构思动作,为歌曲表演,给学生表现特长的机会。为分析歌曲、理性欣赏作铺垫。

智慧点拨。我们要敢于直面流行音乐充斥校园文化的现象,因势利导地引领学生辩证吸收流行音乐的营养。流行音乐一夜之间可以红遍大江南北,这是校园音乐文化不得不直面的事实。如果音乐教师缺失引领校园音乐文化的使命感,那么,流行音乐就会主导校园音乐文化。急躁的、激进的、颓废的音乐将充斥校园音乐文化。以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而言,他们将有可能全盘吸收消极的音乐素养,还可能会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一洗音乐课堂里教师灌输的热爱经典、热爱民族音乐的思想意识。某中学的一名广播员一本正经地说:我们的副校长亲临广播室,要求我们播放红歌,我们按要求放了,你知道校园里的同学们是什么反应吗?捂着耳朵,冲着广播室抗议:太不fashion了,难听!所以,我们只要一有机会,就放前卫流行的歌曲。急躁、不安的青少年学生对经典的拒绝,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对校园音乐文化的担忧吗?我们提倡的做法是:一是适时开设音乐的审美讲座。内容涉及认识流行音乐,应如何对待流行音乐以及民族音乐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二是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以民族音乐为主体,同时吸收优美的流行音乐进入校本课程。三是对比欣赏同一类型的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因为优美的流行音乐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到民族音乐的影响,学生在对比学习中习得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培养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

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经典诵读 礼仪培养 文明校园

文明礼仪是衡量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程度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尺;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实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其重要。自古以来,中国就号称“礼仪之邦”。 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儒家的“仁、义、礼、信”就是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精髓。诵读经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人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诵读经典能更好植根传统文化,掌握优雅的祖国语言,使学生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修养的现代中国人。下面,我就怎样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促进学生修身立人,构建文明校园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1.观经典,净其心

校园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彰显了学校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一个充满文明礼仪的校园无不给人以清新、优雅、朝气蓬勃的感觉。传承经典文化,构建文明礼仪的校园,首先从校园文化建设开始。整洁的校园,醒目的宣传牌,精心打造的楼道文化,美轮美奂的诗词壁画,主题鲜明的班级文化建设,经典读书角的设置,黑板报中的每周的经典语录……校园处处散发着国学的魅力,时时纯净学生的心灵,让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濡染熏陶的教育功能。

2.读经典,晓其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无不蕴含在经典诗文之中。选取国学中经典的篇目,开设经典课,让经典走进课堂,让教学内容与国学精髓有机的组合。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表演,或质疑,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经典,理解其蕴含的道理,了解祖先质朴的人生指南,精辟的世界观,精准的为人处世,儒雅的接物待人,从而达到陶冶心灵,塑造健全人格的教学目的。周一国旗下齐读、天天午间诵活动,学生通过读和练字潜移默化地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和识字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读诵的过程中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根基上自然生长,获得语感语境。与此同时,将道德礼仪,生活知识等教育融入其中,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展 “师生共读经典”活动,通过读书笔记、读书研讨会、读书沙龙等各种形式,让教师体会以德明志、博学多才的内涵,在诵读中感悟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荣耀,感悟诗文中的真善美,礼义信,体味国学的精美,积淀教师文化底蕴。

3.记经典,正其身

学校开展每日师生同背经典活动,不求甚解,主要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让经典语句牢记脑中,让经典的思想根植心中。“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我们学生的成长。一支文明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带出高素质学生的关键。因此,学校可聘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培养指导,使教师不但要诵读,还要用经典指导自身行为方式,学礼,懂礼,施礼,并以此在实际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灵活运用,积极影响学生,培养出文明习惯好、素质高的好孩子。“诵经典,正其身”,让经典的思想精髓在天天诵记中不知不觉修正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身的礼仪,端正个人品性,从而逐步内化成个人品格。

4.践经典,督其行

一种好的思想,需要反复的检验。一种好的行为,需要长期的修得,一种好的人格品质,需要漫长的塑造。因此,传统诵读中付诸一系列实践活动尤为重要。 “学会感恩”“孝敬长辈”“热情待客”“清明祭祀”“走进孔子”“经典伴我成长读书节”“文明在我口中”等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古代圣贤胸怀的宽广与学识的渊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开展校园礼仪大讨论,看专题片,结合传统礼仪规范,制定详细的校园礼仪、班级礼仪标准,比如:要求走廊无声、教室轻声、讨论小声、课堂发言要大声、公共场所卫生,问候柔声,询问用敬语,交谈要和声……同时设置红领巾文明、礼仪监督员、卫生监督员、礼仪标兵示范岗进行督查,利用周一升旗对一周的活动进行总结,宣讲全体师生有了文明意识和具体的行动后,校园所发生的实际变化,表扬先进班级及个人,探讨小文明如何变成大礼仪,变成学校特色文化。

5.赞经典,立其志

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4

没有预设的课堂生成往往是盲目的,面对不期而遇的非预设生成,教师常遭遇无法驾驭课堂、无法引导学生的尴尬场景,因此只有做到对课堂的精心预设,才能够提高学生动态生成的有效性与教师应对动态生成的从容自如,使课堂呈现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1)学情预设: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是教师预设的起点,是预设生成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必然影响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进程。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苏科版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第六章第一节《图片的获取与加工》的教学中,美图秀秀的内容与新版的三年级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有重叠,教师如果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没有准确的了解,所做的预设只能是盲目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查阅各年级各学科各学段的教材来了解学生大致的知识水平与已有经验,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等。只有深入了解学生,预设的有效性才会提高。

(2)教学预设: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留有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在教学程序设计方面,应着眼于宏观设计,尽可能考虑到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为教学的动态推进和有效生成创造条件。

在《演示文稿设计制作》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突破教材中“饮料与青少年健康的研究报告”这一主题,以苏州园博会为情境,以园博会小导游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将“谈谈对园博会的印象与感受”作为导入,把探索成果交流、小导游的演示讲解等环节确立为主要内容,进一步体现了作品的完整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互动交流――为课堂生成创造精彩

生成性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智慧火花,学习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制造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更多地向全体学生提出具有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网上信息的下载》时,笔者课前准备的很多资料在发送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导致一些学生未收到文件。“老师,通过网上邻居共享吧!”有位学生建议。“好啊!那请你来帮老师共享一下吧!”这位学生熟练地完成了文件夹的共享。未收到资料的学生纷纷下载。“老师,我的网上邻居打不开,但是能打开网页。”“大家讨论一下帮他想想办法吧。”“老师,放到FTP上就可以了。”“上传云盘共享吧。”“用QQ的传送文件功能。”……在这个环节,围绕着“文件的下载”主题,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解决了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提高了信息素养。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内容,运用互动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知识的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创设情境――为课堂生成创造条件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夸美纽斯一语道出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为有效生成教学资源创造条件。课堂生成需要有一定的情境,而对于创设的情境则要求具有真实性,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这样才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有了好奇和兴趣这两个生成的起点,教师如能及时抓住这些生成的机会,并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妥善地处理这些生成的教学资源,便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六章第二节《图片制作》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Photoshop图层含义及使用规则的理解,笔者没有直接讲授图层的概念、使用图层的注意事项,而是创设了一个将两种校园垃圾(橘子皮和废纸)分别放在不同图层的情境,让学生先完成橘子皮的清除,再接着完成废纸的清除,此时学生的操作就进行不下去了,这也正是教学要达到的预设目的,这时笔者立刻组织学生发言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说说问题的可能所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有效的课堂生成,同时也有效地突破了图层教学的难点,培养了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意识。

信息技术课堂应以“趣”引路,以“情”导航,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挖掘知识的生成点,才能最终达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效而全面的统一。

多元评价――为课堂生成注入活力

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的态度及评价,将决定课堂生成是否精彩、是否充分,所以教师的课堂评价应追求智慧化。在生成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评价坚持正面引导,倡导无错原则,让每一位勇于回答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都毫无遗憾地坐下,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即使是即兴评价,也不能草率、片面,力求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抑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创造精彩。

在苏科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一节《封面制作》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的作品展示评价环节,有太多不确定的生成可能,学生对作品的评价教师无法准确预测,为此笔者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评价情况制定了应对策略,如当学生给出浅层次的评价,“整体设置很美观”时,笔者则引导:“你的直觉整体感很强,不过如果评得具体些则更有说服力。”当学生给出了恰当的评价,“封面素材和色彩与主题搭配和谐,且各部分大小比例设置合理”时,笔者则点评:“你的评价很专业,让大家知道了今后该如何设计美观的封面。”……

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5

中国德育:鹿局长您好。近年来,晋中市教育局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那么,在追寻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您对德育有着怎样的定位和谋划?

鹿建平:这个问题我不妨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回答。培养什么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目前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方针在各个层面的落实还远远不够。德智体美,在我们的学校中真正落到实处的只有半个字——知,把智育简化成了知识教育,“智”指的是智慧,孩子在学校中不应该像容器一样被简单地灌注知识,而是应该体会到智慧的欢愉。体育是关乎健康的,而人的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长期以来,学校却把体育简单地理解为竞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美育是要让孩子们能够去懂得美、欣赏美、追求美,而我们有的老师对真善美的欣赏水平并不高。德育简单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而学校德育工作却在“高度重视”声中被轻视、被忽视。德智体美,为什么把“德”放在第一位?先生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可见,德育是方向,智育是基础,体育是保障,美育是境界。四个层面四件大事,目的是要实现“活力教育、魅力校园、智慧课堂、幸福师生”的教育追求。“德智体美”四个字丢了哪一个,都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而其中德育尤为重要。

正是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市整体构建了富有晋色的中小学序列化德育体系——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民素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市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和内涵式发展。

中国德育:在2011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晋中市中小学序列化德育体系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请您介绍下晋中市序列化德育的成功经验。

鹿建平: 2011年5月,我市下发《晋中市教育局关于整体构建中小学序列化德育体系的意见》,短短一年的时间,中小学序列化德育工作之所以能够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表彰,我的体会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体系构建要科学。德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中小学序列化德育也应遵循系统论原理,将其视为一个可控制的系统工程,注意整个德育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要有个“序”,也就是层次性。因此,我市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在小学阶段侧重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初中阶段侧重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阶段侧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整个中小学阶段开展公民素养教育,从而达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整体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推进措施要给力。我市在落实序列化德育方面坚持党政主导,注重顶层设计,强化保障措施,成立了全市德育工作领导组,市委副书记亲自担任组长,21个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坚持“一条龙”推进战略,形成了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尤其是“全市中小学德育序列化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已经成为我市督查指导和考评激励各项德育工作的重要参考标准。此外,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网络,建立了内外衔接和分项实施机制,即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形成了家庭、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按照“月月有重点、年年有侧重、整体有突破”的思路,把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校,逐月考评,季度总结,年度表彰,有效地保证各项教育目标的落实。

可以说,科学化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化的推进策略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就自然地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国德育: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合理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养成为目前中国教育理所当然的重要任务。然而,公民素养教育像晋中这样在全市中小学全面铺开的做法并不多见,请谈谈您的认识和理解。

鹿建平:这就要回到刚才我们谈到的人才培养问题。权威调查显示,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各个省区的状元很少有人成为某个领域最杰出的人才。如何来界定“人才”?与其在中小学阶段盲目地渲染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倒不如把基础教育定位于培养合格的公民,如果我们基础教育给社会输送的都是合格的公民,那么人才就在其中。

为什么中小学要普遍开展公民素养教育?我认为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开展公民教育目的就是让人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如果你身处西方国家,一个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那里的公民素养较高,公共场所没有人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大声喧哗,而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的成功之处。

第二,公民教育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就是忠和孝,对皇帝、君主要忠,对父母和长辈要孝,但除此之外对社会公共生活的规范却比较少。所以说,公民教育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完善。

第三,公民道德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现代诉求。学校教育就是要“奠定学生的幸福人生,成就家长的美好愿望,输送社会合格公民,培养国家优秀人才”。校长和老师应该清楚自己的责任是沉甸甸的,一肩挑着千家万户的期望,一肩挑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了这样的共识,那么公民素养教育就应该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

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 学校;自主;德育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G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

德育作为教育之魂,是一个学校是否走向更远的未来的关键,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要用教育的智慧引领。

人们常说用心做教育,在做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这点体会的更充分。做好学校德育管理要爱心――热爱德育工作;有耐心――对自己充实的工作永远抱有热情;有恒心――在育人工作的漫漫长河中坚持一颗年轻的心;有信心――相信因材施教的德育定会让孩子们感受到教育的细致和细腻。从而让学校成为学生的乐园、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

作为德育工作者,我深刻的知道学校德育管理的高效与否,直接决定着德育工作者的实际教育效果,更直接影响着教育者的成长。我一直倡导为幸福教育流淌师爱、为教师德育队伍的发展编织理想之翼、为未来人才的成长奠基幸福。在德育工作中感受生命的成长,倾听教育花开的声音。

一、德育工作者首先应是一个研究者

做好德育工作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有研究意识,做一个专业的人。要认真研究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发展的需要,通过德育创新逐渐积累学校教育文化的底蕴,赋予学校精神引领人才发展的灵魂,赋予教师的人文精神的支撑、启迪学生自主德育的智慧。

研究这个词极具魅力和吸引力,如果一个喜爱研究的人,一定可以心灵似花园,在这样芳香满园的花园中,一定可以撷取到丰收的果实。德育工作者首先应该有研究的意识,研究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研究学生发展的内心需要,研究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困惑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研究学校咋德育管理工作中的大背景下的人文关怀和理念引领……在研究中思考和时间,将会对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德育管理过程中在和谐中引领生命

打造专业化的班主任团队,在德育队伍整体提升的过程中提高的育团队的管理水平,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充满生活、生态、关怀、智慧的特质,增强德育的时效性。和谐的育人环境中体现学校育人的志向与情怀,更在一份热爱和喜爱中提升德育的内在引领价值。

对于生命的引领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的成长,二是学生的成长。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就会逐渐产生自觉吸取知识的要求,主动地去求知,去发问,去探索,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具有更高的求知欲,更敏锐的观察力,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坚韧的意志力,这些理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一章之后,结尾处的一句让我受益匪浅。“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就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可见,德育管理过程中在和谐中引领生命是德育管理成败的关键。

三、德育实践中将心比心育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到一种疲惫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身心充满快乐”。

德育是零散在整个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而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要有处处都是德育的意识。并在无形中渗透,有效的德育是学生日常行为中的道德行为,更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如果我们的德育实践中能做到此,就是成功的德育。在我们的教育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的感恩心、责任心、进取心,等等,都应该成为德育的工作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采取有效的教育形式展开,将心比心,把心理的幸福流淌到学生的心间。

四、开展德育活动在灵动中拓展生命

在德育工作的整体过程中,我提出这样的口号,“认真只能完成,用心才能做好”,用来指引自己,也用来激励他人。管理过程精致化、精细化。以学校品牌创设为亮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在学生喜爱的形式下开展德育工作,以“校园文化”为重点,拓宽育人渠道。

在以往的工作过程中,我们更好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结合教育。不能单纯的开展学校内的德育活动,因为一个孩子一出生接触的家庭,之后是学校,最终将走上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有职责和义务引领学生在家校与社会之间为学生寻找合适的教育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志愿者行动,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点,感受感恩、体验环保,为社会做些力作能及的事情,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这样的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锻炼和体验,让学生自主的接受教育,改变传统的说教,通过为孩子们床在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来激发他们内在的生命热情,更深刻的感悟到对生命的理解。

五、不断以德育科研来引领学校德育创新和实践活动,持续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提到科研,很多老师认为只有教学才需要科研,其实德育科研却更应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新颁布的《中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课标的要求内化到内心,德育科研会给自己和他人一个很好的提升空间。德育工作者只有真正的了解了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认知规律,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才能够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