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

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1

汇编内容主要包括:

主体层面

一,课程建设自评

1.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2.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①队伍结构

②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③综合素质

3.教学基础建设情况

实验室,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

教学资料

教学文件

教材

教学手段和考核管理

4.教学改革

改革方案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考核改革

5.教学效果

学生成绩

教学评价

6.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及后续建设方案

二,课程特色

支撑材料层面

一,课程介绍

二,课程组主要成员简介

三,课程建设结题书附表(在主体层面中没有体现的数据表)

另: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考核大纲等纳入学院课程建设备查材料中.

课程建设结题书附表参考清单:

一,师资队伍建设:

1,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

2,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及立项文件复印件

3,教学研究成果一览表及实证材料

4,科学研究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及立项文件复印件

5,科学研究成果一览表及实证材料

6,学术活动开展情况一览表及证明资料

7,教研活动开展情况一览表及证明资料

8,教学研究情况一览表及论文复印件

9,科学研究情况一览表及论文复印件

10,教研获奖情况一览表及获奖证书复印件

11,教学获奖情况一览表及获奖证书复印件

12,任课教师综合奖励情况一览表及证书,文件复印件

二,教学基础建设:

1,实验开出率统计表及实验课程安排表

2,实习基地情况一览表及实习基地合同复印件

3,实验室管理人员情况一览表,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规划措施及效果实证材料

5,实践活动情况材料

6,反映现代本学科教学和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的教学资料数目,清单及资料

7,教学资料管理制度,查阅制度,查阅记录,资料建设负责人

8,教材,教学参考书选用情况一览表

9,多媒体,录像等电化教学配套教材一览表

10,教师自编教材一览表

11,试卷库,试题库

三,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及落实记录材料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材料(思路,方案,标志性成果)

3,教学方法改革方案,成果

4,多媒体课件研制,引进,推广计划

5,课程教学考核内容改革材料(方案,考试样卷)

6,考核方法改革材料(方案,试卷,答案)

四,教学效果:

1,统考,抽测成绩表及及格率统计表

2,学生,专家,后续课评价材料

(以上材料目录仅供参考,请各课程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作修改)

附件: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任课教师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教师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年龄

职称

学位

备注

数据统计

任课教师数

高级职称教师

30-50岁教师比例

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

学位的比例

人数

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项目名称

主持人

立项时间

结题时间

立项机构

立项教师数:立项教师数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课题立项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项目名称

主持人

立项时间

结题时间

立项机构

立项教师数:立项教师数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成果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成果级别

成果应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成果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成果级别

成果应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学术活动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学术活动名称

活动主题

主办单位

参加人员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活动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教研活动名称

活动主题

主办单位

参加人员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论文名称

作者姓名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论文名称

作者姓名

刊物名称

发表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研获奖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教研奖项名称

获奖者姓名

设奖机构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科研获奖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科研奖项名称

获奖者姓名

设奖机构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任课教师综合奖励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奖项名称

获奖者姓名

设奖机构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实验开出率统计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应开实验个数

实开实验个数

实验个数开出率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个数

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校内,外实习基地情况统计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实习基地名称

签约时间

指导人员

备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实验室管理人员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序号

实验室名称

管理员姓名

职称

备注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选用情况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教材(参考书)名称

主编

出版单位

教材类型

选用时间

注:教材类型单元格中填写获奖教材,规划教材,推荐教材,新教材,外语教材.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电化教学配套教材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电化教学配套教材名称

主编

出版单位

教材类型

选用时间

使用占总

课时比例

注:教材类型单元格中填写录象,课件,幻灯片,投影片等.

湖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自编教材一览表

学院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立项时间

自编教材名称

编者

出版单位

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2

关键词:信息类专业;成人教育;教改方案

收稿日期:2007―03―05

项目来源:兰州交通大学教改资助项目,编号:0006。

作者简介:王吉吉(1956―),女,汉族,辽宁凤城人,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

为迎接21世纪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社会发展对信息类专业人才需求的挑战,紧跟信息专业发展前沿,满足和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倡终身教育的理念,近年来,高等学校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积极挖掘办学潜力,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广泛开展了函授、夜大以及脱产、短期培训等教育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据教育部2006年5月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①,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504.46万人,在校生1561.78万人,毕业生306.8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共招生193.03万人,在校生436.07万人,毕业生166.79万人。无论是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还是毕业生人数,成人教育在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由于信息类专业成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与应用脱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模式等都缺乏成人高教特色等问题,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必将影响信息类成人高教的发展。

一、现阶段教学情况的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类技术发展尤为显著,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据了解,目前国内信息类专业的成人教育教学远远落后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有教学计划陈旧,教材落后

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行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接轨差距较大,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信息类专业成人教育的专用教材严重缺乏,长期以来基本上沿用全日制本科的教材,在课程编写中,忽略了成人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照搬全日制本科教材的编写方法以及教学计划,造成了教材、教学计划与教学、学习的脱节。教材也由于出版周期长资金短缺人力不足等原因无法满足需求。

2)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时间严重减少,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

老化的设施、落后的手段极不适应现实教学的要求。教学手段一直沿用粉笔黑板模式,效率很低,缺乏相应的教学软件(音像、电子教学、教学光盘等)和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条件。成人教育由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平时工作任务繁重,参加函授或夜大班学习时,由于课时短,又缺乏配套的短期培训教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实践性教学环节无相应匹配环境,实验室不能对成教学生提供开发动手做实验的环境,现场实习也只能走马观花,缺乏实际操作的条件。这些不利因素对培养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影响较大,使得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动手能力、增加高新技术和专业前沿知识等受到了严重制约。

3)成人教育学生知识水平不同,层次差距大,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成人学生来自社会的不同地区部门、阶层,层次差距大,他们基本上是在职从业人员,工作学习矛盾突出,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大多是搬用全日制的方式,从而造成成人高等教育的普教化。这种方式培养的成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没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所学知识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难以得到运用。作为信息类专业学生,缺乏现代化的网络学习条件,不具备配套的试验基地能够随时上网查阅、答疑、练习,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对现阶段信息类专业成人教育教学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面临形式的严峻性和确立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应加快对教学改革方案的探讨、制定与实施。

二、教学改革方案预期目标的确定

信息类专业成人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根据信息类专业成人教育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具体现实,确定教学改革方案的预期目标是:

1.研究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和相关的课程设置,制定出新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优化选择基础课程教材,积极编写包含知识内容广、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结合实际且技术知识介绍通俗易懂的适合于成人教育学生的信息类技术新教材。

2.拓宽教学组织形式,可与企业进行合作办班,如短期的基础知识培训班和学历班,组织安排有关专家为成教学生进行新技术专题讲座。

3.充分利用高校的实验设施,提高成教学生的实验水平。多方联系具体的实习单位,使学生能够在现场实习中掌握实践经验,以便在工作岗位中得以运用。

4.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手段,提高成教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充分利用Internet搜集资料,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动向,察看Web课件和网络教程,便于课后对知识更好的掌握。也可以通过E-mail、QQ及QQ群、MSN或是远程视频与任课老师和同学及时联系,实时进行学习交流。

根据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目标,设立专项经费,加强对专业教育改革的管理,确保教改方案取得预期效果。

三、教学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

信息类专业成人教育教改方案应紧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适用信息类专业各种函授、夜大学以及脱产、短期培训等成人教育形式。对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从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更要看重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培养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研究成人教育培养人才模式,制定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

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各种实用型或继续教育提高型的人才,是一种应用型、提高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信息类专业成教学生成功的培养模式,调研现代社会各行业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研究培养适合现场工作需要的人才模式。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和新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专业课程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对一些专业课程重新进行设置,增加一些有市场需求的新兴的课程,将一些知识点落后或是市场没有需求的课程删除,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使开设的课程既实用又能代表信息类专业的发展方向。

2.优化选择基础课程教材,编著相关教材

根据成教学生知识水平差异大、层次多、学习实用性强等特点,优化选择一些基础的信息类课程教材。在教材选取上遵循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通俗易懂性和结合实践性的原则,适于脱产、函授、夜大等各种形式的成教学生的认知学习。关注新技术应用,突出现场实际,力求简洁实用,注重培训效果。

积极编写包含信息类技术知识内容广、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结合实际且通俗易懂的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新教材,对成教学生来说更具有理论学习性和实践指导性。教材应重点突出原理,网络结构、实际操作和组网应用,有实际应用案例,力求教材生动,贴近现场,满足信息类用人单位的需要。

3.拓宽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走出去”的方式,与企业签订合同联合办学,如开办短期的理论知识培训班,对新上岗的员工进行基础知识技能培训,帮助单位对员工进行平时工作中的知识考核。开办学历班,使学生在不耽误平时工作任务的情况下,进行培训拿到相应的学历,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打破沿用粉笔黑板授课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以计算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多媒体课件完成课堂授课,丰富课堂气氛,增强教学的效果。

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满足在职成人教育学生学习的需求,利用音像、电子课件、视频、光盘等教学软件和网络教学方式,实现师生、学生间的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提高教学交流的质量。例如,授课教师利用网络手段向学生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知识和一些与所授课程相关的最新视频教材;在开课前向学生公开其电子信箱和QQ、MSN等网络联系方式,便于与学生及时交流,进行课程辅导和网上答疑;在学校网站的服务器上建设专用的BBS社区,供教师和学生以及其他对相关主题感兴趣的人员参与讨论;授课教师在一些知名门户网站开设博客(Blog),就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

5.改革考核模式,充分挖掘成教学生的自主能力

成人教育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大以及知识基础薄弱的缘故,对于精深的理论问题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对于一些应用类型的问题,往往因为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反而有比较强烈的兴趣。因此,在成人教育的实践中,不能对其照搬全日制教育的考核模式,应该尽量做到以实践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以灵活多变的开卷考试或专题研究论文为主、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或与实际应用无关的知识点考核为辅;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考试成绩为辅。对于一些以实验为主的课程,采取开放式教学和考核。总而言之,我们认为,成人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行收集资料、采集数据的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改革考核模式的意义不言自明②③。

6.对实践性教育环节进行改革,与企业合作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实验设施,提高成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水平。加大对成教学生实践教学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多方联系使学生去现场实习,使学生能够在现场实习中掌握实践经验。对于在职学习的成教学生,结合其本职工作的特点,在实习中尽量安排或设计一些与其本职工作有一定联系的科目,提高学生本人的学习兴趣,摆脱一般的学历教育一切以文凭为重的窠臼,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7.对成教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改革,结合实际进行自主选题

对于成教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求应更贴合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实践经验和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利于所学知识在今后工作中的应用。而对于没有工作的成教学生来说,由指导教师给出参考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或根据爱好和未来工作需求自由命题的方法,通过自选课题满足他们的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他们今后从事工作的实用性。

四、结束语

为紧跟信息专业发展前沿,信息类成人教育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实施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进行课程改革,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模式进行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难点,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市场需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电子课件、视频讲座、网络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人教育人才。

注释:

①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6.5,moe.省略/edoas/website18/info20464.htm

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3

【关键词】课程规划 课堂教学 拓展课程 课改保障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育人模式,课程改革又是转变育人模式的重要因素。本轮深化课程改革把“选择性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本质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余姚教育内在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四个点”,以此推动本轮课改向纵深发展。

一、抓实课改规划――深化课改的起点

个性、拓展、整合是浙江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词,它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权”,需要校长有卓越的课程领导力,切实做好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确保深化课改有序、有效地进行。为此,在加强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强化“论证指导”这一关键,对76所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论证全涉及、指导全覆盖,整体提高学校课改规划的质量,使之成为这轮深化课改的一个亮点。

(一)明确顶层设计内容,搭建课改方案框架

习惯于执行课程计划的学校,缺乏对课程规划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内容和框架。于是我们根据这次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出学校在深化课程改革顶层设计时,务必编制好“三方案+三表”。“三方案”(一总两分):《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总方案》+《学校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三表”:总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教师任课情况一览表。

(二)指导课改经典案例,提高课改方案档次

要整体提升每一所学校课改方案的档次,需要有几个高质量的样板作示范。我们在课改初期,重点打造了两所学校的课改方案:长安小学“BEST”课程和实验一小“实美”课程,点亮深化课改的航行明灯。

(三)研制方案论证要点,明确课改方案标准

有标准才有方向,“怎样的学校课改方案才是优秀的”,一直是我们重点思索的问题。为此我们研制了以下七条论证参考要点,促使学校课改方案更规范、科学、系统:①能依据校情和核心素养理清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明确且合理,关键词提炼恰当;②课程结构符合上级规定,且能支撑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逻辑性强;③方案结构完整,责任落实明确,措施具体到位,安排合理有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④围绕课程改革的立德树人、拓展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改进、教师团队、互联网+教育等方面全面推进,且主攻方向明显,亮点突出;⑤课程建设的程序明晰,有一套课程开发、选用、审核、选课、实施、评价等具体要求和做法,力求拓展性课程精品化、系列化;⑥课堂教学改革追求“学为中心”,组织保障到位,措施手段有力,任务目标明确;⑦方案整体性和统领性较强,与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体现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教研组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四)论证学校课改方案,把握深化课改方向

方案在实施前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确保方向正确、目标合理、措施到位。而这单靠学校的力量明显不足,我们就抓实“论证”环节,确保学校方案有思想、有措施、符合逻辑。我们组织部分优秀校长和专(兼)职教研员成立学校课改方案论证指导组,分学段分类分组对各学校“三方案”“三表”进行论证,分别采用A、B、C、D等级赋值,对相对优秀的A、B类学校进行指导,C、D类学校则要求重新设计,并将达到A、B类学校的课改方案编入《启航深课改》专辑。目前这样的论证和指导已经历时一年半,已汇编三个专辑,直到所有学校“全通过”。

(五)组织现场交流观摩,提升课改领导能力

深化课改需要校长卓越的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学校课程规划总体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中。它需要一个交流学习平台,需要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为此,我们在培训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对所分城区学校、中心学校、非中心学校分别召开课改推进会和现场会。目前,已举行3次大型活动、6次分组活动和10余次小组活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明显提升,学校课改方案的质量明显提高。

至此,我市已构建一套学校课改方案论证和指导的工作流程(如下图),有效地提高了学校课程改革方案的整体质量,为深化课程改革开了个好头。

二、优化课堂教学――深化课改的重点

课堂改革始终是课程改革的灵魂,仍然是这次深化课改的重点。课堂改革的方向是:推进体现学科本质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项目驱动,课堂改革成为核心任务

自2008年起余姚市就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实验,2012年起启动“快乐学习行动”项目,以深化课改的余姚行动来打造减负提质的余姚模式。这些项目的重点在于打造高效常态课,建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该项目及子课题分别获省市成果一、二等奖。

(二)专家引领,“以学定教”成为课堂方向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专家的引领。2016年,五十多位省市专家指导我市课堂教学改革,“以学定教”“学为中心”已经成为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体系的基本特质已经明确:①以学生的“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为价值追求,突显育人目标;②以“简洁活力、扎实有效”为组织要求,注重课堂效率;③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方式,注重学习方式转变;④以“分层―合作”为教学模式,突显“学为中心”理念。

引入STEAM课程,探索“跨界”整合。我们引导优秀教师组成研究团队,跨学科进行课程拓展与整合,推进项目学习,将科学、技术、数学、工程和艺术整合起来,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如我们开发的《快乐科学》《神奇的光》等课程就体现了多学科跨界整合的特点。

四、夯实保障机制――深化课改的支点

深化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来保障。我们在硬件和经费有效保障的基础上,着重从以下方面来支撑深化课改的推进。

1.厚实德育功能。立德树人既是深化课改的起点,也是终点。因此,一方面强化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我们在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突出育人功能,将教书与育人相融,将育人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编写基于余姚地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材。结合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开发了两套义务教育段德育教材:《姚江情》(初中)和《姚江行》(小学),探索和构建基于余姚地方文化进行核心价值观浸润的德育教育体系。

2.提升教师素养。深化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进一步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研训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倾注了不少心思,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新教师的初始指导和目标引领;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名师的阶梯培养体系和考核奖励制度的制定;开展规范、示范、名牌教研组评比,规范区域教研和师徒结对活动;开展专题和项目研究等。

3.丰富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标,引领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抓住了“评价”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目前相对成熟的评价改革有:小学低段全面推行“模块游考”;小学音体美课程实施水平评估;义务教育段期末质量数据采集分析;推行“等第”和“星级+特长”评价等。正在开展的评价专项研究有:基于现代技术和大数据的评价和改进;关于拓展课程实施水平的评价;学生拓展课程过程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测评等。

回顾近两年的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余姚教育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选择性教育”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可,课堂教学改革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拓展课程为有特长的教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学校课程改革的意识和热情持续高涨等。

毋庸讳言,深化课改也存在许多瓶颈和节点。如:习惯于执行的校长还缺少课程实施顶层设计的能力;习惯于拿来的教师还缺少课程开发的水平;评价制度改革滞后制约着深化课改的推进;课堂中理念与行动脱节、技术与应用脱节、教学与练习节等现象时有存在等。为此,我们将从“德育课程整合”“主题下的基础性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实施”“基于互联网的生本课堂教学”“评价引领教学改革”“体艺课的分层走班”等方面入手,组织研究团队,确定实验学校,结合课题研究,进行深层次的专题研究,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做好探索性工作。

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4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电气信息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菲露(1981-),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赵彦强(1962-),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安徽 合肥 2306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教研教改项目“电气信息大类学科环境下“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YX14)、2012年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教研教改项目“电气信息类专业信号处理课程群优化整合研究”、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示范专业专项基金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45-01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而改变传统招生和培养方案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类学科招生不分专业,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平台学习后,根据本人意愿、兴趣、就业去向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电气信息类是飞速发展的大类学科之一,其培养面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人才,强调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增强基础、选择专业的机制。[1-2]

电气信息类各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紧密,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在高素质应用型电气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程序设计能力是衡量学生专业水平的关键因素,[3]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高等院校加强电气信息类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体系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创新性培养势在必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电气信息类各专业方向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具体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软硬件课程奠定牢固的基础,提高其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因此,在电气信息大类学科环境下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特点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面向电气信息类各专业新生开设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该课程是以C语言为基础的高级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将对学生的程序设计技术、能力、风格和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4]“程序设计基础”是具有奠基性地位的课程。作为多门课程的前导性课程,该课程对电气信息类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是一门对实践要求非常高的课程。[5]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使初学者真正掌握该语言的语法知识,锻炼其程序设计能力,逐步理解和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最终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但并不能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工程实践能力弱,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在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和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后,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内容与实施方案

本教学改革按照学校“以人为本,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基础实、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目前电气信息大类环境下“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与实践研究。

1.大力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充分将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学科竞赛相结合

积极探索电气信息大类环境下“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大力实施课程教学改革,认真做好课堂教学设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电气信息类各专业方向“程序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与交流。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算法原理及实现过程。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以程序设计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其重点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路。在程序分析和程序设计中让学生熟悉语法和应用语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上课、作业、实践等环节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软件进行分析、设计、开发的能力,不断提高其技能和在社会中的竞争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将课堂教学与大学生学科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程序设计技能应用于各类大学生竞赛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采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深化工程实训,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关键是实践。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理解、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最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课程实验课时不足,但又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二者间的矛盾促使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增加实验时间。因此,要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在保证原实验课时的基础上大力增加学生自主实验时间,并从原实验学时中从抽取部分课时用于实验能力考核。为此,我校网络中心公共机房全面对学生开放,为学生自主增加实验时间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为督促并检查学生自主实践学习的效果,在用于考核的实验学时中教师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设计若干难度大致相当的程序设计题,学生以随机的方式选择1~2道题目并且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教师现场予以评分。这样,既遵循教学计划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以实践和项目设计为核心,采取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的多方位教学模式与方法。同一类问题用几种不同的方法编程,在实践中设置几类实例,让学生分析它们的异同。教师做好实践设计,使之成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依托。以工程实践项目作为基础知识传授与基本技能掌握的载体,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切实参与工程实践或教师的科研项目设计,将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其有目标地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拓展网络化教学平台

深化“程序设计基础”网络课堂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课堂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延伸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基础”网络课堂包含教师讲义、教学课件、教学大纲、实验内容、教学辅导、学习资料、网上答疑、经验交流等。所有教学资源实时到网络,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部分作业可通过网络提交,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4.变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以往的考试成绩以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安徽考区)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为主,这容易造成学生以该考试的过关为主要目的进行学习,而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无形中缩小了学习范围。在实际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变革传统考核方式,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自主出题构建试题库、扩大考试知识点,把平时实验及其考核、实践、实训内容均纳入课程考核体系。

三、结束语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电气信息类各专业方向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效果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电气信息大类招生模式下程序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对当前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探讨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改革实践表明,该改革方案有效提高了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教学效果,实现了对教育机制改革的探索和实验,创新了人才培养机制,更新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继远,刘跃峰,李天博.电气信息类专业C语言课程设计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108-109.

[2]吴家州,黄华,赖薇.电气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31):7823-7824.

[3]谢竞博.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137-140.

[4]方红萍,陈和平.C语言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学报,2007,27

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5

关键词:网络工程;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0 引言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等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系统不断完善、网络应用不断扩大和深入,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产业急需大批网络工程专业各类技术人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2010年我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开设了网络方向,至2014年开始招收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作为西部地方师范院校,与传统的工科院校相比,不仅在起点与行业背景上存在着先天劣势,在其他方面也存在巨大差距,尤其在实践教学上问题特别明显。

(1)网络工程专业需要各类专业实验室,此类实验室完全建成投入巨大,我院地处西部,经费有限,实验室建设无法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导致一些实验暂时无法开出。

(2)由于是新兴专业,专职教师偏少,且大多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致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同时由于特别缺乏具有网络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使得培养的学生缺少实战经验。

(3)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合理,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创新性、综合性实践环节。

(4)学院缺乏工科背景,与相关行业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以上问题的存在,会导致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影响今后的就业,并且今年我校将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所以改革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必须遵循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综合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及“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具体包括:

1.1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遵义师范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定位于:“立足黔北,面向全省;面向一线,服务地方”,培养基础宽、实践强,具有一定工程素养、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具备计算机网络工程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应用和管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在这样的定位下,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用“大学科+小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成了“网络设计与管理”与“网络应用开发”两个方向。基于此,本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必须包括数理基础、工程基础、创新素质部分,涵盖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技术等多个学科,强化网络工程专业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包括两个专业方向实践教学内容。

1.2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多维一体实验教学体系实际是以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为基础、以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做综合,以开放实验、科技活动、科研训练为补充,以参加各类竞赛为激励手段,分层次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基本技能培养由学科基础课程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以及金工实习、电子实习等组成;专业技能培养包括专业核心课程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及学期专业实训;综合技能培养由各专业方向综合性实践环节、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构成;创新技能则涵盖了科技活动、科研训练、各类竞赛以及资格认证等。

1.3 多种手段拓宽实践教学方式

(1)实践教学不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学、课内教学,可开放专业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益补充。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参与开放式实验教学完成教学计划外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参加科技活动、科研训练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

(2)加强与知名网络企业合作。一些知名网络企业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成熟的培养体系,特别是实践实训体系非常完善,可引入其培训资源作为教学计划中的专业任选环节,学生完成企业教学内容后,既能获得这部分内容的学分,又能取得企业相关资格认证,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施建议

2.1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校内实践条件

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平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证,专业目前已有的网络工程实验室不能完全满足校内实践的需求。应借助学院转型及搬迁新校区的契机,争取专项资金,构建完善的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平台,使学生在校就能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缩短就业适应期。

2.2 注重“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施的关键之一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体应以“引进来、送出去”为措施。对于“引进来”,首先是通过校企合作,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任教,其次是通过与其他高校或研究所合作,邀请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最后是给予政策,优先引进具有工程经验的技术人才;“送出去”则是指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专业技能培训或到高层次院校进行课程进修。

2.3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是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院应积极与企业合作,构建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共同制定实习方案、引入企业学期实习等多种措施,使学生能够尽早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研发、设计与实施全过程,积累实践经验。

教学改革方案及措施范文6

贵州财经大学在2012年以来确立了以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主基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长期以来教学范式上的弊端,根据财经类大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深化高等教育变革的背景下,学校以从传统教学范式向建构型教学范式进行转变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范式改革,提升本科教学水平,着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1)改革理念。a.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前,受传统教学范式和教学内容的影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不高,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范式改革。b.确立新型梯度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上转向“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三种共生且梯度渐进的目标。c.彰显三大教学范式观。第一,是教学学术观。教学是一种学术,教学范式改革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学民主观。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学;第三,教学协同观,通过教与学的协同与相互启发,促使学习更富效率。

2)改革目标。以教学范式改革作为本科教学改革的工作重心,坚持现代主流教学范式的核心理念,推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实现观念转变,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既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又体现教学个性化的教学范式,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改革内容。改革内容包括深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建设完善课程网站、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方案、将课程实践多元化、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和培育优秀的教学团队等。同时实现几个转向:教学重心由教师向学生转向、教学目标由单一向多维转向、教学重点由知识向能力提升转向、教学方式由凝固向动态转向、评价方式由结果转向过程等。

4)改革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改革方案也是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改革后的课程,考核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注重教学过程考核,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现象,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注重引导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考核由平时考核、能力考核和知识考核组成,且必须有口试这一环节,以强化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通过考核改革,使课程评价真正起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能力水平和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作用,并以此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革。

5)保障措施。a.加强研究,以评促教。学校建立一套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试点课程评审标准及评审方案。包括课程要件、课堂教学、特色与成效三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其中课程要件要求授课教师提交“件”,包括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进度表、课程设计表、教学使用案例集、教材及参考书目录、考核方式改革方案。b.强化导向,完善体系。推进教学导向,积极探索适应教学范式改革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院年终教学工作考核和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方式,进一步完善教学评教方法。c.加大投入,完善激励。学校利用中央财政资助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教学范式试点课程,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对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教学效果突出的试点课程,学校给予相关教师在考核、评优、职称晋级以及岗位聘任优先。

二、关于教学范式改革推进中的思考

目前,虽然教学范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教学范式改革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暴露出新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

(一)影响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因素通过对教师的调查访谈得知,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教师参与教学范式改革的积极性。第一,认为学校制定的范式改革试点的实现目标要求过高且申报程序过于繁琐。学校制定的试点改革课程对试点课程的评审标准是高标准的,同时要求教师的申报准备材料比较多。每门试点改革课程都会接受三次审核,第一次审核主要是课程要件的审核;通过第一次审核的需进行全程录像;最后是专家组的审核和学生评教。这对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造成了一定影响。第二,是试点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尽管学校对试点课程范式改革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即通过评审以后达到优秀的按正常课酬的3倍奖励,评审为合格的试点课程按照正常课酬的1.5倍奖励,但教师认为达到优秀的标准非常高,按照学校的标准能达到优秀的比例不高,因而这样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二)教学范式改革路径研究有待于加强首先,要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是教学范式改革的核心,在教学范式改革中应以教学方法创新为抓手来推进教学范式改革。其次,应该着力加强路径的实践研究,争取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多种范式供教师参考利用。最后,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身心发展水平,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固守一种教学范式,需要根据实际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