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据中心指导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据中心指导意见范文1
2016年,遴选有条件的专科启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力争到202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形成较为完善可行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培训体系,形成完整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
《意见》 主要内容
全国统一制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
培训基地设在经过认定的条件良好的三级医疗机构,培训基地下设若干专科基地。
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监测评估机制,对培训基地加强检查指导,建立不合格退出机制。
完善临床带教师资的遴选、培训、激励与管理工作,将带教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培训基地临床医师绩效考核、薪酬发放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参加培训人员是培训基地临床医师队伍的一部分,可享受同级同类人员相关待遇。
完成培训并通过结业考核者,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可申请授予相应的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在符合规定条件的前提下,申请个体行医时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者予以优先。
申请参加规范化培训的对象
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拟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工作的医师,或需要进一步整体提升专业水平的医师。
具备中级及以上医学专业技术资格,需要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
纳入试点范围的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指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研究生,在读期间需要接受培训并参加考核。
Good News好消息
国务院发文规范学术环境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科技工作者不准以任何形式抄袭盗用他人的论文等科研成果,不准通过金钱交易在国内外刊物上等。同时,实行严格的科研信用制度,建立学术诚信档案,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
整合城乡医保6月底前须明确时间表
2016年1月18日,人社部副部长游钧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视频会上指出,整合城乡医保,各省份要在2016年6月底前对推进工作做出总体规划,加强制度顶层设计,明确时间表与路线图。
上海精准医疗大数据中心成立
日前,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与上海张江转化医学研发中心联手打造的上海精准医疗大数据中心正式成立。据悉,该中心试运转期间,在国家“863”计划资助下,已建立了标准化的食管癌患者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初步搭建了精准医疗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Bad News坏消息
四川成都确诊1例H5N1病例
2016年1月12日,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1名成都市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中检出H5N1病毒核酸阳性。患者此前因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症状入院,病情极其危重。目前,58名密切接触者经医学观察均无异常,未报告新的病例。
贵州一医院热气管道爆裂致4死2伤
2016年1月11日16时40分许,贵州省铜仁市玉屏县人民医院内,一间洗衣房熨烫车间蒸汽管道发生爆裂事故,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救援人员介绍,爆裂点位于医院保障楼一,楼现场房间窗户被气浪炸飞,设备散落一地。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数据中心指导意见范文2
关键词:信息安全;设施云;云安全;渗透测试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用户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性、低成本等优越性的同时,也对其安全性疑虑重重。如何保障云计算安全成为云计算系统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外,从近期发生的与云计算相关的一系列安全事件可以看出,传统的安全威胁在云计算服务中同样存在,而且由于云计算虚拟化、资源共享、弹性分配等特点,相比传统的IT系统,又面临新的安全威胁。辽宁省交通厅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平台于2015年全面启动建设。为解决辽宁省交通厅尤其是云数据中心面临的安全问题,辽宁省云环境下交通信息安全策略研究课题以辽宁省交通行业重要信息系统为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与挑战,以提升辽宁省交通行业现有信息安全水平。本文首先总结了云安全的新威胁,然后通过分析辽宁交通云安全的风险,明确辽宁交通设施云安全建设目标,提出辽宁省云环境下交通信息安全策略的研究重点和相关内容。
2云安全新威胁
2.1虚拟化平台的安全威胁
如同传统的IT系统一样,虚拟化平台也可能存在大量漏洞或错误的情况。如果VM上存在漏洞,使得攻击者完全控制一个VM后,通过利用各种虚拟化管理平台安全漏洞,可以进一步渗透到虚拟化管理平台甚至其它VM中。这就是所谓的虚拟机逃逸。同时还可能导致数据泄漏以及针对其它VM的DoS攻击。
2.2隐蔽信道攻击
隐蔽信道(CovertChannel)是指允许进程以危害系统安全策略的方式传输信息的通信信道,通过构建隐蔽信道可以实现从高安全级主体向低安全级别主体的信息传输,是导致信息泄露的重要威胁。这种攻击的源头可以是来自虚拟化环境以外的其他实体,也可以是来自虚拟化系统中其它物理主机上的VM,还可以是相同物理机上的其它VM。
2.3侧信道攻击
侧信道攻击是一种新型密码分析方法,其利用硬件的物理属性(如功耗、电磁辐射、声音、红外热影像等)来发现CPU利用率、内存访问模式等信息,进而达到获取加密密钥,破解密码系统的目的。这类攻击实施起来相当困难,需要对主机进行直接的物理访问。例如通过监控数据进出运行着加密算法的硬件系统上的CPU和内存所花费的时间,来分析密钥的长度。再例如,可以对CPU或加密芯片的功耗进行观察分析。芯片上的功耗可以产生热量,冷却效应可以将热量移走。芯片上温度的变化引起机械伸缩,这些伸缩可以产生音量很低的噪声。在虚拟化环境下,通过查看计算机的内存缓存,攻击者可以获得一些关于什么时候用户在同一台设备上利用键盘访问启用SSH终端的计算机等基本信息。通过测量键盘敲击时间间隔,他们最终可以使用和Berkeley他们一样的技术来计算出通过计算机输入了什么。还能估算出当计算机执行例如加载特定网页等这样简单任务时候的缓存活动。这种方法可以被用于查看有多少因特网用户正在访问一台服务器,甚至是他们正在查看哪一个网页。为了让他们简单的攻击行为奏效,攻击者不仅能计算出哪一个服务器正在运行他们希望攻击的程序,还能找到一个在这台服务器上找到特定程序的方法。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从定义上来看云计算会让这种信息对用户是不可见的。
2.4虚拟机的安全威胁
(1)虚拟机资源隔离不当,出现非授权访问。多租户共享计算资源带来的风险,包括一个租户的VM资源故障导致另一个租户的VM不可用,或一个租户非授权访问其他租户的VM。(2)虚拟机镜像文件或自身管理防护措施不足,引发安全问题。(3)虚拟机访问控制不严格或不完善,对虚拟机账号、密码或认证方式控制不足,导致非授权访问。(4)虚拟机之间的通信安全防护不足,导致出现攻击、嗅探。(5)VM之间的攻击和嗅探。VM之间进行嗅探或窃听,监视虚拟机网络上数据(例如明文密码或者配置信息)传输信息的行为。利用简单的数据包探测器,攻击者可以很轻松地读取VM网络上所有的明文传输信息。虚拟机迁移时安全策略不足,引发安全问题。(6)虚拟机迁移过程。虚拟机迁移过程中出现安全策略、安全参数的改变,导致错误授权、计费错误等问题;攻击者利用虚拟机迁移过程中的漏洞对虚拟机形成攻击。(7)特权(超级)虚拟机存在安全隐患,造成对其他VM的非法攻击或篡改。
2.5API安全
云计算系统通过开放应用程序接口来对外提供各种云计算服务。因此,开放应用程序接口的访问控制、操作权限管理以及恶意代码审查等在整个云计算系统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旦应用程序接口的访问控制或权限管理不当,将会对云计算系统造成非法访问,导致不必要的数据泄露。具体包括虚拟机与云管理平台之间API的通信安全。
2.6数据安全
(1)数据隔离在云计算系统中,当一个文件存储到云计算系统中时,它可能会被分割成若干个碎片并存储在不同的存储空间上。而且来自不同租户的重要数据和文件可能会被存储,因此数据隔离和数据保护在云计算系统中非常重要。数据隔离不当,就会造成其他租户非法访问别的租户的数据,从而造成数据泄露。(2)数据泄露、隐私保护云计算系统的防数据泄露和隐私保护,一方面需要防止来自云平台中其他租户对数据的窃取,另一方面还需要防止来自云平台内部,如系统管理员对用户数据的泄漏。在传统体系中,信息是存储在单位内部的服务器或者个人电脑、设备上的,能够保证较好的数据隐私性。然而,在云计算中数据是存储在云端服务器上的,因此用户丧失了对隐私数据的物理保护能力。同时,用户需要通过互联网传输数据,更加增加了数据泄露的风险。除此之外,数据的完整性也是用户数据安全的重要需求。如何保障用户数据不损毁、不受未授权修改,以及所有合法的用户操作被准确执行是云安全的重要议题。最后,云平台还需要保证用户数据的一致性,即多个用户所看到的保存在云端的同一份数据是完全相同的。攻击者可以通过数据的不一致性访问未授权的数据,或者实施进一步的攻击。(3)删除后剩余数据的非法恢复用户数据被删除后变成了剩余数据,存放这些剩余数据的空间可以被释放给其他租户使用,这些数据如果没有经过特殊处理,其他租户或恶意运维人员可能获取到原来租户的私密信息。
2.7云计算资源的滥用
丰富的云计算资源极其强大的处理能力,在向用户提供正常服务的同时,也有可能成为攻击者通过恶意使用或滥用并发起网络攻击的有效工具。一些恶意用户通过利用云计算服务的这些特性,更加方便地实施各种破坏活动。密码破解者、DoS攻击者、垃圾邮件发送者、恶意代码制作者以及其它恶意攻击者都可以使用云计算环境提供的丰富资源开展攻击,从而进一步扩大攻击面及其影响力。
2.8恶意的内部运维人员
与传统计算模式相比,云计算环境下用户所有数据全部在云端。云服务商内部的运维人员能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云租户的数据,这种访问范围的扩大,以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增加了恶意的“内部运维人员”滥用数据和服务、甚至实施犯罪的可能性,也使得恶意内部运维人员的安全威胁变得更为严重。
3辽宁省交通设施云安全建设目标
3.1辽宁省交通“云”数据中心建设目标
在辽宁省交通厅的《辽宁省公路水路信息化发展指导意见》的发展总目标中,特别指出:“建立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省级交通“云”数据中心,实现交通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在建设任务中,明确了“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的内容,其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提到:『完成基于“云”架构的近远期规划,先期完成对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硬件资源的整合,实现负载均衡、资源动态分配,提高整体工作效率,降低建设、使用及维护成本。依据《辽宁省公路水路信息化发展指导意见》的指导内容,根据辽宁省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考虑行业未来几年的业务发展需要,紧随国际上先进的、成熟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规划辽宁省交通云基础设施平台,充分满足省厅及各直属单位三到五年的基础设施需要,并为未来建设“云”数据中心做好准备,秉承“理念先进、结合实际、投资节省、适度超前”的思想,为全省信息化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支撑。
3.2辽宁省交通设施云安全风险分析
辽宁省交通“云”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是满足省厅及各直属单位三到五年的基础设施需要。其特点包括:辽宁省交通“云”数据中心目前只涉及设施云,没有架构云和服务云,结构相对简单;只考虑省厅及各直属单位三到五年使用,规模有限;只在行业内部使用,信息安全管理有保障;此外,由于系统采用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云管理产品,云产品自身安全风险较低,而且对于发现产品的漏洞厂商也可负责解决。辽宁省交通设施云安全管理目前最大的风险是由于辽宁省交通“云”数据中心建成并使用后造成的风险集中,而现有的省厅及各直属单位是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进行管理的。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云安全的技术要求。由于目前国内没有可以参考的技术要求,因此要首先编制云安全的技术要求标准。其次,由于云安全的技术要求标准是个新要求,与等级保护常规检查依据不匹配,因此要有配套的信息安全渗透测试检查标准。此外,还应把交通厅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达到信息安全三级的要求,应补充满足相应级别要求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最后,为保证信息安全管理的落地,应有配套的管理软件。
3.3辽宁省交通设施云安全建设目标
依据《辽宁省公路水路信息化发展指导意见》的指导内容,根据辽宁省交通“云”数据中心发展规划,建设设施云安全技术标准、渗透测试检查标准、厅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和云安全策略管理软件,关注省厅及各直属单位三到五年的“云”数据中心需要,并为建设和管理“云”数据中心做好信息安全策略指导,为交通“云”数据中心安全管理及厅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4辽宁省云环境下交通信息安全策略研究重点内容
辽宁省云环境下交通信息安全策略研究的重点包括设施云安全技术标准、渗透测试检查标准、厅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和云安全策略管理软件。
4.1设施云安全技术标准
设施云安全技术要求标准的编制目的是为指导和规范针对云环境下交通行业相关信息安全管理,介绍了云环境下辽宁省交通信息安全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针对交通行业设施云及相关信息系统提出了设施云管理框架、安全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
4.2渗透测试检查标准渗透测试检查标准的编制目的是为指导和规范
针对辽宁省交通行业信息系统的渗透测试检查工作,明确了渗透测试检查的基本概念、原则、实施流程、在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
4.3辽宁省交通厅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辽宁省交通厅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的编制目的是辽宁省交通厅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达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水平及云环境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建设包括覆盖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方针、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规定、信息安全管理、计算机机房管理、计算机设备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介质安全管理、人员信息安全管理、软件系统开发安全管控、数据备份和恢复管理、第三方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检查管理、信息安全审计管理、信息安全审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日志管理、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变更管理、账号与密码管理、防病毒管理、信息资产安全管理、信息资产分类管理和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等多项管理制度。
4.4云安全策略管理软件
云安全策略管理软件设计的目的是保障上述研究成果在辽宁省交通行业快速推广以及相关信息安全管理要求落地。其主要内容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开发B/S软件,实现信息安全知识共享,并依据上述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实现过程控制和信息管理。
5结论
数据中心指导意见范文3
重点推进应急系统建设,加强行业监管系统建设
智慧交通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嘉兴智慧交通为浙江省2012年首批13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之一,通过几年的努力,以“一平台”(智慧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中心”(综合交通指挥中心)、“二服务”(公众服务、物流服务)、“一张图”(基础设施管理、运载装备管理、运行监测管理)、“一模式”(商务模式)为重点,初步建成综合交通信息服务、行业监管和综合指挥功能。
重点推进应急指挥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应急指挥信息系统项目,主要集公路、水路、城市道路等车、船、人、物资、视频等相关应急信息,整合了各业务系统,开发建设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投资198.87万元,已基本完成建设。系统的建设,实现市交通运输局、各业务局、县(市、区)交通运输局及基层管理站所的三级应急联动,初步建立管理统一、上下联动、互为协同的交通应急指挥体系,实现了应急处置、现场执法、交通管制和组织救援等实时指挥能力。
贯彻落实《浙江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编制并印发《嘉兴市交通运输“十三五”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十三五”主要任务,从完善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装备智能化感知体系、提升公众服务水平、改进提升行业管理业务系统和建设“1总+N分”综合交通协同指挥体系四大方面,分步有序开展“十三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工作。
加大行业监管系统建设力度。公路部分。一是完成嘉兴公路综合数据交换平台(一期)建设,实现了与智慧交通综合数据中心、社保管理中心及嘉兴政府服务网的数据实时交互。二是推进嘉兴公路管理原有超限处罚单机版软件的联网升级,配备全市联网数字对讲设备。三是积极做好辖区内公路视频的规范整合工作,现已基本完成对嘉兴境内高速公路的视频接入工作。
港航部分。一是积极推进杭平申线(浙江段)航道改造工程平湖段航道信息化工程,完成“1251”的建设任务,即升级、完善1套应用体系,完善2类支撑平台,完善5种信息采集、手段,完善1类运行维护制度的建设任务。二是持续推进浙江省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工程(嘉兴段)二期项目建设,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在重点水域补充建设五个AIS船舶动态监控系统。三是积极做好G20峰会安防保障信息化支撑工作,站点安防监管信息化系统在安防监控中起到了辅助监管的作用。
运管部分。一是持续推进运政指挥中心建设,做好“两客一危”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做好统一通信调度平台项目建设,做好各县视频资源的级联工作。二是抓紧做好业务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包括综合监管平台、货运电子路单和监管理平台等。三是做好公交民生工程,提高公交出行服务能力,将公交出行服务和公交运行监测系统合并,接入市本级二家公交公司的动、静态数据和车载视频数据。
以公众服务、行业监管和综合指挥为重点继续推进
根据《浙江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嘉兴市交通运输“十三五”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发展目标,2017年嘉兴市交通运输局围绕智慧交通建设总体目标,以公众服务、行业监管和综合指挥为重点,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
完善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在嘉兴智慧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期)的基础上对数据中心的数据拓展,接入嘉善县综合交通数据,建设智慧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展现平台,完善数据交换平台。充分挖掘和利用交通大数据信息资源,为公众服务、行业监管和综合交通指挥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建设。继续完善智慧公交、公共自行车、城市道路交通运行指数、行(停)车诱导等服务,通过门户网站、移动终端、电子站牌、交通广播等渠道向公众提供智慧公交、公共自行车等动态交通信息查询,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
提升行业监管水平。一是建设绿色交通能耗统计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根据交通运输部绿色交通城市试点建设要求,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能耗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体系。
二是推进嘉兴公路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包含公路路政日常管理、公路应急车辆管理、路政、养护协同业务操作的业务管理平台。同时,推进公路三维信息平台及应用项目(一期)的开发,重点建设涉路施工许可管理、位置查询、属性查询、地下管线查询,公路路线平面、纵断面以及横断面自动生成等应用,实现公路三维与公路管理的有效融合。
三是继续推进2016年已批复的智慧港航建设项目(一期)项目建设。建设内容为水上应急无线调度通信系统、航道扫测系统升级及GIS航道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基于激光扫测等多技术融合的船舶航行监测系统、平湖独山排涝泄洪闸区智能监管系统。
数据中心指导意见范文4
回顾2013年水运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四大看点值得关注。
1 “大信息格局”基本形成
2013年,水运行业信息化以顶层布局和战略谋划为特征,在快速发展与理性思维中实现了新的跨越。
随着水运行业信息化规模基础建设逐步向集成应用转型,信息化发展面临“投资不等式”(即投资≠应用≠效益)的挑战。如何挖掘整体规模效益,如何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率,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数据表明,现阶段90%以上的应用需求都可通过小规模的信息化模式来解决实现。随着信息化的纵深发展,系统的复杂度、关联度将呈指数型增加,单纯“小”信息化带动“大应用”已困难重重。基于“大信息格局”规划未来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布局,是航运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13年年初,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明确了信息化、智能化的引领作用;9月,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10月,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大会进一步强化了信息化在行业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
2013年,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四大重点工程”的稳步推进,从顶层视角编制了总体实施方案和工程建设指南,突出工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和集约性,为后续实施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水运行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方案顺利出炉,首次基于行业层面,以全面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和行业服务能力为目标,统筹推进行业信息化顶层互联、跨部门应用及业务协同;海事信息化在“海事信息化顶层设计”框架下,有序推进“一系统、两平台”(即中国船舶动态监控系统和海事协同管理平台、海事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破传统单项应用自成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同年,长江、珠江、京杭运河等区域的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稳步推进;11月,国家级行业物流服务平台建设纲要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融合和共建。
2013年,港航企业进一步强化了顶层思维和战略布局,高质、高效地推进信息化转型工作。青岛港实施了“信息化升级”战略,加速“港口信息化”向“信息化港口”转变;天津港以“世界一流港口、世界一流企业”为战略目标,积极推进港口信息化产业发展;连云港制定了“绿色低碳智慧港口发展战略”,促进港口转型升级;中远集团以打造世界航运领先企业为愿景,完成了集团信息化战略布局,将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化有机结合,促进战略转型发展;中海集团加强统筹规划,重点推进集团信息化业务的全覆盖、系统的高集成以及应用的深融合;民营物流企业仁建集团应对国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新态势和机遇,围绕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制订了集团信息化的总体规划,推进了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历经大步伐的推进和投资困局的考验,水运行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日益成熟。航运界逐渐意识到,当行业信息化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范畴概念,而是与政策、体制、文化、法规等密切关联的社会性事务时,更需要理性思考和战略布局。正如美国施乐(PARC)首席科学家约翰布朗嗽:“冠专注于信息回然造成对社会环境的忽视!恰是后者有众人们该地认识和理解信息唬”以闯的工业嚼赐平幸敌畔⒒厝慌霰冢涑尚б不岽蟠蛘劭邸?
未来,基于哲学、社会、战略、系统层面建立的水运行业信息化“大格局”,将其纳入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全盘规划中,顶层谋划、战略布局,行业信息化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应用前景。
2 “数据瓶颈”效应正在破局
2013年是水运行业的“大数据年”,各种基础研究、探索实践、交流研讨交织开展。
在大数据时代,谁获得了战略意义上的数据控制权,谁就掌握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随着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再加上持续低迷的全球航运市场,核心数据资源控制权的明争暗斗,成为了2013年不言而喻的事情。一方面,航运界在加强数据积累和沉淀的同时,人为地增加了核心数据获取的难度;另一方面,数据质量差、共享难、开放度低等“三大问题”,成为困扰行业信息化纵深发展的最大障碍。数据的自我封闭和人为割裂,无形地放大了“数据瓶颈”的掣肘效应并出现新的“数据怪圈”:有数据的不挖掘、不应用,想挖掘、想应用的却没有相应的数据。
为突破数据“瓶颈”和“怪圈”,2013年水运行业动作频频,相关的政策法规、方案设计、建设指南、工程实施齐头并进。在部级数据中心的框架下,全国水运行业数据中心建设方案顺利出炉,进一步推动了行业数据资源的聚集、整合和深度应用;8月,在交通运输信息化主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理清了新形势下行业数据共享应用和信息化转型推进的思路;9月,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强化了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和综合利用。
同年,海事云数据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全国海事系统基础数据的汇集和筛选,为下一步大规模的数据挖掘应用奠定良好基础;上海航运交易所定期的《港航市场动态》、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定期的《水运决策参考》等,为行业提供了鲜活、权威、准确、系统的资讯服务;港航企业以数据资源为核心,积极建设信息枢纽平台,在数据积累和应用服务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例如:福州港通过港口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相关港口物流企业的生产动态信息,为目标用户提供完善的“一站式”综合物流信息服务,未来将重点推动口岸相关部门的信息互动;上海港在推进集团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升级、口岸协同发展;大连港依托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很好地满足了口岸监管机构、港航物流企业及货主等在物流操作、物流跟踪、通关监管、增值信息服务等业务方面的需求;尤其是由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启动的“中国航运数据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整合了我国港航领域统计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源,数据量突破80万条,与克拉克森和德鲁里的航运数据体系相比,尽管还不够成熟,但为未来大数据的挖掘、应用迎来了良好开端。
在用“数据和逻辑”说话的大数据时代,行业数据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数据资源的垄断和相互割裂,必然引发一种新的现象“纳什均衡陷阱”①,受伤害的最终还是水运行业本身。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创造使用、信息的开放共享乃大势所趋。只有打破信息不对称格局,建立开放、共享、创新、文明的水运大数据应用体系,终结“数据瓶颈”掣肘效应,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大解放”。
未来,随着航运界对大数据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大数据的应用将逐步变成常态,水运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将提速。
3 精细服务成为行业转型的利器
2013年的水运行业可用“乍暖还寒”来形容。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三大市场(集装箱、干散货、油轮运输市场)蹒跚前行,转型升级成为业界关注最多的话题,但如何转型、转什么型,一直是航运界争论的焦点。
2013年,为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相关指导意见先后出台:6月,加快物流业发展;9月,促进航运业转型升级;12月,促进港口转型升级的调研全面展开。“转型升级”是国内各大相关论坛最为关切的话题。10月,中国港口协会主办的“2013年中国港航发展论坛”讨论了“转型与合作”的主题;11月,享有“海运达沃斯”之美誉的国际海运(中国)年会在宁波召开,业界权威人士热议了“经济变革中的航运”;12月,由中国航务周刊举办的“中国航运业创新大会”探讨了创新服务模式促进航运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2013年,国内航运业经营惨淡,中国远洋、中海集运、中海发展、中远航运等公司均告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航运巨头马士基超预期地实现了全年盈利,仅前3个季度就累计盈利11.97亿美元(第一季度盈利2.04亿美元、第二季度盈利4.39亿美元)。为应对全球航运业的严峻形势,2011年推出“天天马士基”服务模式后,又于2013年积极倡导和推动了P3联盟,引起航运界剧烈震动。马士基的“逆势”盈利,固然离不开其对市场形势的准确预判和成功的商业运作,但与其对行业态势、市场格局、港航动态、客户需求等内涵式挖掘和分析不无关系。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信息服务为核心,面向客户和市场需求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精细化服务,才是马士基盈利的关键所在。
航运界在谋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学习和借鉴马士基的精细化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必然带来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产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革。在信息化时代,行业的转型升级必然烙上深深的信息化印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以知识化、服务化、共享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服务经济,正焕发着青春活力。根据阿里研究中心数据,2012年中国网络经济体规模为8.2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达47.8万亿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网络信息服务收入突破亿元,其中,信息服务亿元,同比增长32%。
对于水运行业而言,由面向供应链管理向物流需求链服务转型,提供精细化服务和增值信息服务产品,即时响应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成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利器。未来,精细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将成为衡量综合软实力的新基准。
4 启航的“智慧水运”
相对“大数据”的广泛理解和认识,航运界自“智慧水运”理念提出以来一直充满了种种疑惑和不解。
IBM公司于2008年率先提出“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理念,两年后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发展愿景,从而引爆全球“智慧风潮”。在此背景下,“智慧水运”理念得到萌芽和发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和示范试点陆续开展。2013年,“智慧水运”理念的实践逐步渗透到了行业监管、经营生产和运输服务的方方面面。惠州将2013年定格为“智慧港口启动年”,促进港口提质增效;在浙江宁波举办的“2013中国国际智慧航运高层论坛”上,就以“智慧航运”打造中国航运升级版达成一致共识。
2013年,各种“智慧水运”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浙江“船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广州“智慧港城”一期工程、长江“智慧巡航”工程、天津“智慧海事”二期工程、舟山“智慧港政”等。不少部门也在积极谋划2014年“智慧水运”实施方案。一年来,航运界的积极探索和努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智慧水运”的内涵,使之更加务实、接地气,从而有力地促进和加快了水运现代化进程。
数据中心指导意见范文5
然而,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面临不少问题及挑战,比如,智慧城市的概念并不清晰,盲目炒作、基础不扎实等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对智慧城市内涵、发展路径等认识不统一
智慧城市的提出,是为破解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民生等一系列问题的。有人误把城市信息化或数字城市等同于智慧城市的全部,有人以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建设数据中心、宽带网,缺乏对智慧城市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的考虑。人口膨胀、城市扩张、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等,对城市基础设施造成日益增大的压力,智慧城市建设应当破解这些难题,并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放在重要位置。
二、信息孤岛广泛存在,互联互通的难度不容小觑
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信息共享成为难题,有价值的公其信息资源和商业数据的开放程度较低。究其原因,收费政策的实施惯性,一些单位或部门把公共财政投入建成的数据库作为“摇钱树”;政府部门有各自独立的垂直信息系统,存在数据不统一、标准化程度不高、互联互通程度不足;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有部门甚至表示数据不能给其他部门使用。“三网融合”的提出不下十年,但迄今为止,尚未融合,今年文再促进“三网融合”,可以印证信息互联共享的难度。“信息孤岛”问题的解决不会轻而易举。
三、智慧城市建设出现过热苗头
建设智慧城市,要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信息化水平处于世界中下游,却有50%的城市声称要建设智慧城市,显示出过热的苗头。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走理性务实、健康有序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但文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背后的原因需要深入研究。
四、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数据中心建设和开发利用,而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尚不成熟、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涵盖数据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和应用的全链条大数据产业和生态体系不健全;部分核心技术来自国外,一些城市规划和丁程由国外企业承担;安全经验的匮乏和安全系统的漏洞,也将增加智慧城市运行和管理的脆弱性,甚至对国家信息安全构成威胁。处理好信息安全与信息透明的关系,需要政府的智慧。
五、信息服务不够
虽然互联网企业推出了众多的服务平台,但政府引导不多;尽管住建部强调要因地制宜建设智慧城市“一城一策”,而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评审、通过;但在实践中,跟风、随大流问题广泛存在,除展示馆外还没有更多的用途,缺乏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相关服务;如果不重视信息系统建设的后续开发利用,会留下新的“烂尾工程”。因此,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应当更多地听取当地政府、企业和百姓的意见,而不能任由技术导向。
六、建设资金不足
在我国城镇化初期,各地主要依赖土地财政为主的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转型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在下降。理论上,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和维护资金,可以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但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公益性项目或能力建设项目,PPP模式并非最佳选择,需要创新融资模式,改善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数据中心指导意见范文6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文件列入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改革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网信办等部门也正在加速推进相关的顶层设计工作。
2014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建成统一规范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国办将目标细划为19项重点任务,分工到各部委,并将对落实工作进行统筹协调、跟踪了解、督促检查。
目前,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已经基本建成,政务内网正由国办直接负责推动各部门、地区加快建设,预计两年内基本建成。
“国务院已经决定,将全面推进建设全国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审批系统,这将为各级政务部门提供一个纵横贯通的信息协同共享通道,循序渐进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兼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主任杜平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迁网行动
“信息孤岛首先就体现在网络分离上。”杜平说。
中国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从部门发展起来的,先天不足。各部门有自己的专网,一个部委一个工程,一个办(厅、局)一个信息系统,投资浪费、重复采集、重复建设等问题非常突出。由于标准不一致,相互隔离,各部门投入越多,信息壁垒就越高,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现象就越严重。数据共享和交换困难重重。
“十二五”期间,信息互联互通的重要性被提上议事日程。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部门曾联合发文,明确要求各部门不允许独立自建专网,而对于已建成的专网,要求的迁移到政务内网,非的迁到政务外网。
“政务内网是物理隔离的,独立于互联网之外,这个工程量很大,现由国办直接负责推动建设;政务外网通过防火墙和互联网逻辑隔离,走互联网的通道,用身份认证、数字认证进入,不需要单独建网。”杜平告诉记者,政务外网是公共通道,各部门各地区政府非信息都无须再建专网传输,这将大大减少财务成本,而且能够统一保障网络安全,并实现信息互联共享。
据了解,政务外网由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负责建设,2013年开通,带宽155M,对各部委免费开放。实际应用中却不尽如人意,“叫好不叫座”。
比如,政务外网通过专线接入方式覆盖了90多个中央政务部门,却只有26个部门使用,且主要用于开视频会议。
“尽管是免费的,很多部门却不愿意在这个高速路上走车,宁愿挤在自己带宽顶多10M的羊肠小道上。”杜平表示。
不愿意使用的根本原因,一是数据垄断,二是为了部门养队伍,三是财政分灶吃饭的心态。
此次国办文件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对现有业务专网应用进行合理分类,分别向国家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迁移。”但依然是原则性要求,约束力有待提高。
“要打破信息孤岛,就必须把部门和地方各自建设专网这条路卡死。新建的严格控制,老的逐步迁移。近两年新建专网卡住了,但还有已建专网在不断扩带宽。”杜平表示。
数据整合
长期以来,各部委、省市都在大力兴建数据中心。由于国家层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各个中心的数据接口、信息编码五花八门,导致里面的信息出不去、外面的信息进不来,互相之间不联通。
“用公共财政采集的公共基础数据,正在变成部门化,并慢慢转移成私有化。”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前述国办指导性文件的任务分工中,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是重点。国办牵头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可开放的信息资源分别在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平台上普遍共享;发改委、公安部、工商总局和测绘地信局等分工负责加快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库共建共享;发改委、工信部负责研究建设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平台。
杜平介绍,国家信息中心基于政务外网承担国家法人库数据交换平台及跨部门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在保证“网通”的情况下,正在向“数聚”的阶段迈进,已经在大规模跨部门信息共享上找到了突破口。
“数据整合,理想的情况是分级整合。”宁家骏表示,将来一个城市至多有一两个数据中心。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级地方和66个市县区开展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和应用试点”,出现不少成功案例。
比如,陕西省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自2002年以来,已承载40个省级单位的111个系统,建设资金降低了50%,基础信息共享率达55%以上。
标准建设
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从2002年至2012年,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花费逾6000亿元。且基本还是以部门、地方自建自用为主,离实现跨部门、跨地区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了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随后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力求解决信息重复采集、部门垄断、共享困难等问题。然由于始终未见相关实施细则,加上法律效力也有所欠缺,导致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此次国办文件一大特色是对各部门接下去的工作分工明确,在信息资源目录梳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以及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等方面都专门指定负责推进的部门,但没有给出具体的落实时间表,也没有明确的监督评估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