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范文1
[关键词] 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04-04
学科是大学的基石,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是人们按照一定的价值目标、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水平的主动行为,学科建设的成果应该体现在促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科研产出。同时,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多,牵涉的方面广,需要处理好内部与外部多个方面的关系。就学校内部来说,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主要关系。
一 院系谋划与学校顶层设计的关系
院系是大学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大学的基础学术单位,是学科建设的依托,也是学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教师工作在院系,学术生活在院系,院系最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及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最知道学科应该如何发展及其努力方向、目标和实现的途径。因此,院系是推动学科建设的关键,学科建设必须紧紧抓住院系这个关键。院系的谋划是基础,只有每一个院系都动起来,才能谋划出一个好的全校的学科建设蓝图。但是,仅仅有院系的谋划还不够,因为学科建设中许多谋划仅靠院系是难以做到的,需要学校进行顶层设计。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概括起来看,学校的顶层设计应该在“整体、交叉、超前、聚合”等方面做好工作。
(一)整体:制定学科发展战略
学校要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科发展的态势,立足学校的历史与现实,认真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与不足,对学校发展科学定位,优化学校的学科布局结构,制定学校学科发展的战略,明确学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实现路径、保障条件等。
(二)交叉:推动跨学科的发展建设
随着科学的发展,许多知识的生产和重要发现已经不是在传统的单一学科内部,而是在学科的交叉处、学科的空白处产生。许多以问题为导向的重大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不同学科的参与。因此,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重视跨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在实践中,跨学科的发展建设常常受到现存的学科组织和院系行政壁垒的限制,跨学科难以规划、难以推进。这样,就要求学校必须担负起规划、推进跨学科建设的责任,根据本校学科发展的现状,做出顶层设计,或建立跨学科的研究机构,或推动跨学科的研究项目,或开展跨学科的人才培养。
(三)超前:前瞻部署建设高峰学科
超前部署和建设一些与科学前沿或与国家重大需求相关、未来可能成为学科高峰或办学特色的学科。超前部署和建设,实现异军突起,这样的例子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有很多。比如,我国的华中科技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以前瞻性的眼光发展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如该校的光学学科,超前部署、重点建设,较早地建成了国家实验室,并带动和辐射了武汉的“光谷”。超前部署和建设一些学科,需要学校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顶层设计。
(四)聚合:集中力量形成学科优
集中现存的、分散在不同院系的力量,形成某一领域的学科优势。如某所大学有化工、环境、生命、土木、机械、运载、信息技术等多个院系与海洋学科有关。学校要发展海洋学科怎么办,靠某一个院系很难担负起这个重任,这就必须把分散在各个院系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在海洋领域做更好的文章。而这一工作单独依靠某个院系是难以做到的,必须由学校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找到办法实现集群优势。化分散为集中,可以组建相应的机构,这涉及许多问题,实践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障碍。
二 学科高峰、学科高原和学科生态的关系
一流学科处于学科金字塔的顶端,是同类学科中的卓越者或出类拔萃者,是某类学科的高峰。学科高原可以看作具有比较优势和实力、具有良好发展性和成长性的学科。学科高峰和学科高原相互依存,学科高峰不是“拔地而起的高山”,它根植于坚实的学科高原。没有学科高原的高峰,难以成为真正的学科高峰,学科高原孕育了学科高峰。
学科高峰和学科高原的概念已经在政府的文件中和学界广泛地使用。在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就使用了学科高峰的概念。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高校学科发展优化布局规划》,启动了《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实施方案》。一些大学也制定了学科高峰和高原建设计划,如山东大学制定了《学科高峰计划》,浙江大学制定了《高峰学科支持建设计划》,等等。
学科高峰、高原是相对的概念。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学科高峰应该是能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学科。上海的方案中,规划到2020年,力争2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使180个左右一级学科跻身国内学科排名前20%,且这些一级学科点中至少有1~2个二级学科或方向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前者应该是学科高峰,后者应该是学科高原。规划中提出了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瞄准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发展需求,推动学科高原崛起学科高峰。每个学校有各自的校情,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定义学科高峰和高原。每个学校有各自的学科高峰和学科高原,学校应该清楚本校的学科高峰和学科高原,努力去建设学科高峰和高原,形成、巩固和发展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学科特色。
学科高峰和高原是学校建设的重点,学校要花大力气建设,但仅此不够,学校还要重视学科生态建设。学科生态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好的学科生态很难支撑和发展学科高峰和学科高原。
学科生态是学科之间、学科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整体性的生态系统。[1]学科生态涉及的问题很复杂,既涉及学校内部又涉及学校外部。从学校内部来说,学科生态建设应该重视学科结构、学科生长文化环境和学科生长制度环境等。
第一,学科结构。合理的学科结构是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学科生态的基础。综观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结构,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文理基础性学科雄厚,基础研究能力特别强;二是有若干个强大的应用学科,如工、经、管等;三是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特别多。目前,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趋势有两种:一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二是高水平有行业背景的大学在多学科的基础上重点突出行业特色。
学科结构的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内外一些以工科为主的著名大学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一些成功的发展轨迹。第一步是由单纯的工科院校发展成理工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其核心是理工渗透,重视理科在学校发展的基础地位和对应用学科的支撑作用。第二步是发展文科,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实现更高层次的综合,形成文理渗透、理工融合、文理工等协调发展的大格局。第三步是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派生出一些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跨学科,产生知识创新成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领科学与社会进步。
学科结构的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它需要学校立足本校实际,着眼历史、现实和未来,把握科学发展的大势和学科发展的未来,对本校学科结构做深入的分析,谋篇布局,优化学校的学科结构。最近,一些大学在优化学科结构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给学科“瘦身”,改变学科结构趋同、学科齐全但一些学科平庸的状况,坚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结构,这很值得关注。
第二,学科生长文化环境。人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着学科建设。人总是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受到文化氛围的影响和规范,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人,因此,良好的学科生长文化环境对学科生长非常重要。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应该重视营造促进学科生长的文化氛围。大学通过价值塑造、精神弘扬、人物传奇等,鼓励创新、追求卓越;鼓励竞争,同时鼓励相互协同,鼓励在学科内部特别是不同学科之间加强合作;鼓励教师潜心治学、诚信治学,反对急功近利、反对学术不端。
学科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科生长有着更直接的促M作用。伯顿・克拉克认为,“每一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即思想范畴和相应的行为准则。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有一种新成员要逐步养成的生活方式,在发达的系统中尤其如此。刚刚进入不同学术专业的人,实际是进入不同的文化宫殿,在那里,他们分享有关理论、方法论、技术和问题的信念。”[2]这告诉我们,大学的学科不但是一种知识类型、组织建制,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有其内在的规训力量,影响和规范着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托尼・比彻按照“硬科学―软科学”和“纯科学―应用科学”两个分类维度将学科分为四大类,据此分析了四大类学科在知识特性、价值取向和学科文化上的各自特点。[3]
学科文化影响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影响教师在学科领域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工作绩效,从而影响学科的生长。我们在重视大学整体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看到学科文化的存在及学科文化对教师和学科生长的影响,重视学科文化建设,发挥好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学科生长制度。大学治理的完善,特别是与学科建设相关的制度建设,对学科建设有直接的影响。与学科建设相关的学术事务应让教师更多地参与,这在理论上已经形成共识。《高等教育法》等一些法律法规对大学的学术委员会均有明确规定。在现实中,改变过强的“行政导向”,发挥“学术导向”的作用,在大学中已经取得很好的实践成效。在形式上,各个大学都设置了学术委员会,也注意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教授治学”似乎找到了实现路径。但是,历史的惯性还是很大,对此我们不能有过高的估计。从观念到实践,真正使“教授治学”制度化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也影响对学科建设重要事项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完善学术治理的制度,对学科建设至关重要。营造促进学科生长的制度环境,还包括制定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的各种政策。在学科生态中,如果说学科结构是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植物”,学科生长的文化环境和学科生长的制度环境就是“阳光、水、空气”,没有这些,“植物”难以百花竞放、树木葱茏。学科生态还包括更复杂的内容,如学科与外界的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与适应、学科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相互关联、学科之间的共生互动与协同进化,等等。
三 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关系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学科建设水平高低,不仅体现在科学研究上,还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学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学科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与依托,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很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从这一点来说,学科是办学的基础和条件,具有工具的性质,因此,学科建设可以成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但是,一定要和学校的办学目的联系起来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学科建设的成果一定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学科建设的成果要体现在科学研究的产出上,这一点人们已有共识,实践上也不成问题。但学科建设的成果还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却在认识和实践上没有到位,这也正是我们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重点解决好的问题。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关键是把学科建设的资源、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这要求我们处理好学科、专业、课程的关系。学科、专业、课程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弄清楚三者区别与联系,处理好三者关系,是处理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关系的前提与关键。
学科与专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于学科概念理解很多,但有两点是重要的。其一,学科是知识存在的形态。知识的存在不是混沌一片,知识是以分门别类的、学科的形态存在的。其二,学科是一定领域的知识的系统化。在一定领域中,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产生一系列的概念、命题、推理,并形成相互联系的逻辑体系,就产生了相应的学科。关于专业概念的理解也很多,有两点很重要。其一,专业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学生来到学校总是在一个一个专业学习,学校总是在一个一个专业来培养学生。其二,专业就其本质来说,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的课程组合。一个专业总是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围绕这个培养目标设计一系列的课程,这样专业就形成了。
学科与专业二者虽有不同,但又密切相关。大学的专业要依据社会分工和社会职业进行设置,社会分工和社会职业需要不同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这成为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但是,专业又离不开学科,要依托学科。因为,培养学生所需的知识来自于各个学科,构成专业要素的课程要依托各个学科。一个专业常常要依托一二个主干学科,同时,由于课程的性质、类型不同,如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等,由此构成一个专业的课程常常要依托若干学科。高水平的学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谈不上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但是,是不是说学科水平的高低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一回事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科与专业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学科建设并不等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可以促进专业建设,但不能代替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二者有不同的规律和内涵,二者要素不同:学科建设的要素主要是方向、团队、平台;而专业建设的要素主要是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实践环节,甚至包括培养模式,等等。学科建设的成果需要转化成专业建设的成果。但学科建设的成果不能自动转化成专业建设的成果,必须经过人们有意识的转化。同时,专业建设好了,也会促进学科建设。
学科与课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单元,是高校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科本质上是知识,课程本质上也是知识。学科的概念体现了一种知识的分类,课程则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课程是“对值得传授的知识形态的界定”[4],即大学要根据培养目标,把最有价值的知识纳入大学课程。因为“学问本身太丰富、太广泛,不可能全部容纳在课程之中”[5]。课程存在与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适切性问题,课程的适切性始终是高等学校在设计课程时绕不开的问题,是学科与课程之间需要处理好的问题。大学的课程是分层分类的,如公共课、通识课、专业课,同属专业课又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研讨课等,形成一个体系复杂、门类多样、数量巨大的集合体。不同课程有不同的课程目标,按照培养目撕涂纬棠勘辏不同的学科知识通过结构化、逻辑化和系统化转化为课程。
高水平的课程需要高水平的学科支撑,但高水平的学科不会自动转化为高水平的课程,需要我们有意识、自觉地把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课程。前边已经谈到,专业是课程的有机组合,因此,学科建设的成果如何转化成专业建设成果,核心的就是转化为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能够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和跨学科的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能够讲授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在教材建设上,学科建设成果要转化为教材,编写好高水平的、体现学科建设成果的教材,等等。总之,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科建设的成果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转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常常是直接的,其成果直接以论文、论著、专利等形式体现出来。而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体现常常是间接的,需要通过若干中间环节。在若干中间环节中,专业和课程是关键环节。就是说,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果,然后再通过专业和课程,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复杂的,需要我们对此有清醒认识,努力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四 学科、人才和体制机制的关系
人才和体制机制是学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两个关键,抓住了这两个关键,学科建设就能够按照规划设计的目标和路线图扎实推进,因此,学科建设要紧紧把握住人才和体制机制这两个重要抓手。
学科建设靠人才来实现。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学科,有什么样水平的人才就有什么样水平的学科建设成果。国内外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践告诉我们,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核心要素是人才队伍,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学科,更不会建成一流大学。
在院系学科规划中,常常看到讲学科发展目标、未来努力方向、预期成果头头是道,但对现有的人才队伍状况、每个方向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师如何培养、引进、使用等,一带而过或语焉不详。这不禁让人担心,没有好的人才队伍的规划,学科建设的目标如何实现。一个好的学科规划,一定有好的人才队伍规划,学科方向、任务都要落实到人,现有的人能做什么样的事,要怎样的培养和使用,还缺什么样的人,在哪里能找到这样的人,怎样去找,怎样去引进,都应该心中有数、规划落实到位。没有人才队伍规划的学科规划只能是一个“动听的故事”,听听可以,很难实现。这样的学科规划,要么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工作布置,要么是为了向学校争取资源。
建设一流学科,要有与一流学科相匹配的人才队伍,特别是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同时,要有“聚天下英才”的胸怀与气魄,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在人才引进中,常常看到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主动出击。千方百计,以三顾茅庐的精神去争取人才。第二种是守株待兔。缺乏主动争取的工作态度,坐享人才上门。第三种是“武大郎开店”。心胸狭窄,不希望比自己好的人才进来。三种情况中,守株待兔是多数,主动出击和“武大郎开店”的是少数。抓人才队伍建设,对主动出击的要提倡,对守株待兔的要推动,对“武大郎开店”的要批评,努力形成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的局面。
学科建设持续稳步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体制机制。我们经常讲跨学科,但跨学科真正做起来很难实现。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在体制机制上突破学科壁垒,没有打破行政藩篱的限制。学科一旦形成,其自主性、保守性也相应产生;学科建制一旦组织化,排他性和封闭性也会相伴而生。要推动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找到有利于和能够促进跨学科建设的办法。完善体制机制,要加快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评价与考核机制,真正调动广大教师投入学科建设的积极性。此外,学科要发展繁荣,离不开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竞争与协同,离不开资源的科学配置与管理,离不开完善的服务与保障,这些都需要学校很好地进行制度设计和实施。
五 学科建设的规划、实施和评价的关系
学科规划是学科发展的长远计划和学科建设的依据、蓝图与行动纲领,制定学科规划是一流学科建设有序推进的前提,这也是各大学花大力气或集全校之智慧制定学科规划的根本原因。学科规划一旦经过论证和确定之后,就要狠抓组织实施工作。
学科的规划和实施不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全部,学科评价同样很重要,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规划、实施与评价三位一体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链条,才能更好地实现管理的目标。
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坚持以绩效为杠杆”,“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目的是充分激发高校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政府、社会要对高校学科建设进行评价,高校内部也要重视学科规划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价,推动高校内部学科、院系和相关部门完成规划设定的任务和目标。加强高校内部学科建设评价,是高校学科建设走向理性和成熟的表现。
学校内部如何评价学科建设完成情况,是需要很好研究的问题。比较传统的做法是学校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按照这个指标体系去考核学科或院系。或者依据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的学科排名来检验学科建设的成果。比较而言,二者各有自身的特色和功能。前者可以依据规划来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能够更确切地考核规划的完成情况。后者可以把学科建设放到更大的坐标系、更大视野中来看学校的学科建设进步与否。当然,对各种排名和评价需要理性看待,各种排名的价值取向以及指标体系不尽相同。
除了上述的评价外,学校还可以实行简便易行的考核评价办法。如各学科、院系定期与学科规划时确定的“标杆学科”、“标杆院系”对比,在管理学上一般称为“标杆对比法”。
如何评价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一件很难操作的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核心与关键的问题,也许可以厘清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系,推动学科建设的资源与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资源与成果。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受很多因素制约,如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学术水平与对教学的投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保障条件与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对学习的投入等。这些因素中并非所有的因素都与学科建设有关,与学科建设关系密切的因素是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这两项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核心要素。教师与学科建设是双向的,一方面,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教师参与学科建设促进了学科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自身的学术水平也获得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师的学术水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即课程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课程这一要素与学科建设关系最为紧密,因此,学科建设的成果能否转化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也就成为衡量学科建设是否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前面已经提到,学科和课程密切相关。学科建设的资源和成果如何体现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可以通过学科建设的资源和成果是否转化为课程资源以及转化得怎么样来评价,而且比较容易测量。很多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将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管理学上也称为雇主满意度)用于分析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但从以成果为导向评价的角度看,可以间接地反映学科建设是否能促进人才培养。总之,要加强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持,高校应努力探索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
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52.
[2][4]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
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87、12.
[3]托尼・比彻.学术部落及其领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5.
[5]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
大学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校治理 内部管理 意义 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见,治理理念已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充分体现了加强治理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和促进社会各领域健康蓬勃发展的共性需求。高等学校是科技与知识的集散地,作为国家教育领域中的典型代表,深化自身治理结构改革,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无疑是完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题中之意。
国务院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1]。时下,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的“双一流”建设工程,已成为绝大多数高校的注意力集中点,这在客观上促进了高校内在发展潜力的激发,但也为高校的社会评价和内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流的大学和学科建设,更需要有一流的治理结构,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流的高效管理。结合加强高校治理及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实际,科学地实现高校领域多元主体间利益的平衡,逐步实现制度硬管理与文化信仰软管理的有机结合,是当前高校内部管理的应有之思。
一、内部管理对高校治理的现实意义
一般认为,“治理”侧重权力与资源的配置,侧重决策与控制,而“管理”则侧重组织的运营与执行,是基于“治理”架构下的具体执行与安排,是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协调人们的行动以实现组织共同目标的活动[2]。对于高等学校而言,“治理”包含了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立足于协调平衡政府、社会、市场与学校之间的责权利;内部治理则立足于校园内部全体教职员工、各层次学生的多元利益主体间的权利平衡。
(一)管理着力于目标的实现,对高校的发展定位具有深刻的现实作用
从大学章程到高校综合改革方案,乃至学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拟定实施,高等教育领域内呈现出战略规划式发展在实现高校发展目标中的独特优势和管理特征。科学而有效力的高校内部管理,无一例外地在以制定战略规划的方式定位着高校发展的愿景和方向,并积极探求与外部治理结构中政府、社会、市场的和谐关系,建章立制,争取和维护自身的办学自、发展权;更是毫无疑问地把执行战略规划以及实现高校自身发展的特定目标作为内部管理工作本身的价值定位。
(二)管理的落脚点在于任务的完成,符合高校治理体系中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需求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内部管理是高校管理者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威,通过执行或订立特定的制度和规则,对其可调动的组织资源通过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进行优化配置,以有效实现学校阶段性发展目标,完成学校阶段性建设任务的常规性活动。在以任务完成为落脚点的内部管理机制下,学校治理框架越清晰,越具体,管理的效力就越具有现实意义,越有利于高校治理体系中内外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基于深化治理结构改革的国家战略,科学完善高校内外部治理结构,建立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完成预期任务,一定程度上有赖于高校内部管理任务的执行和完成。
二、强化高校自身内部管理的现实举措
(一)以育人视角提升对管理工作的认识
管理是一个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组成部分,更是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从高校的领导者到管理者本身,需要科学地认识和评价管理工作,要真正把管理工作放在育人的视角下,正确理清行政管理、学术管理、思想文化管理三者间的辩证关系;明确管理不单纯是行政事务的执行,同时也是学校育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管理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完善内部管理体制,以学生和教职员工为本,集思广益,使学校内部各系统协调一致地运转,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造条件;将管理和服务的过程真正纳入育人的过程,实现管理、服务与教书育人内在目标的统一。
(二)完善制度体系硬管理,与时俱进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制度本身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是传统管理中的硬性指标,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基础。在当前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切实贯彻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充分认识和强化制度管理在自身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和规范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为核心的学校制度体制,有效强化制度硬管理。一方面,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实践,以《大学章程》为统领,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启学校规章制度,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和发展定位的党务、人事、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保障、安全稳定等完备制度;另一方面,通过有效措施加强制度本身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事无大小,有章可循,依规而行,以促进师生对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掌握,确立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思想基础,养成从有为到无为的管理习惯。这样,逐步形成完善的大学制度文化,夯实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制度基础,明确自身的责权利,切实为自身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理清制度清单。
(三)强化文化软管理,形成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
“所谓文化管理就是学校组织内形成一套被其师生员工认可、接受并纳入到自身观念中的价值体系,能使学校内部成员自觉地用这套价值体系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形成一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学校组织氛围。”[3]与制度管理相比,高校文化管理是一种建立在师生共同认可基础上的主流精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柔性管理。高等学校在尊重师生个体价值观和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建设目标和发展定位的确立与解读,打造体现院校特色的校训、校风,建立涵盖校友、毕业生的学校文化印记,为学生及教师员工塑造主流的内在文化气质。从高校领导到管理人员层面,都要注重营造学校信仰文化软管理氛围,通过开掘教职员工和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相似的专业背景和教育经历,充分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和存在方式,形成师生共享的价值观与信仰。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以人为本,民主管理,厘清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权力边界,最终形成师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组织氛围。
总之,要全面完善高校治理结构,高校的内部管理应该成为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完善制度硬管理与突出强化文化软管理双管齐下,实现学校师生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与自下而上的自我管理完美结合,达到管理与治理互为补充的内在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Z].2015.
大学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范文3
关键词:创新设计;物理样机;虚拟样机;教学实践
1 前言
机械创新设计是指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结合现有科技成果,设计出具有创造性和使用性的机械产品的一种实践活动,涉及到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工艺、材料及处理、机械结构、机械产品维护及管理等机械工程领域的多种创新。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能力教育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与历来对于机械创新教学研究重视不够有直接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迫切而主要任务,可以改善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到动态仿真再到整机结构优化的各个阶段。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建立零件的模型,进行虚拟装配,并检查零部件的装配间隙和干涉,应用分析软件对样机进行运动仿真并对关键部件进行校核、计算。及时发现错误,优化结构,可以方便地更改模型,从而提高设计效率、优化设计方案、缩短设计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可见,虚拟样机技术是进行机械创新设计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以机械创新设计需求为主导进行技术学习的思想,虚拟样机技术的学习应该结合机械设计原理与机械设计的具体要求。课程注重对虚拟建模、虚拟装备、运动仿真和优化设计等各个阶段进行综合培训,同时在课程的不同阶段安排相应的设计实习任务,促使学生在学习这些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对其在机械创新设计中具体应用的思考。
在虚拟样机优化设计的基础上要同时加强学生对物理样机创新设计能力的培训,从加工图纸绘制、非标件加工、标准件选购到样机的装配和调试都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并且根据所设计产品的技术要求和使用要求进行试验。样机试验也是一门科学,根据培养进度应适时开设《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详细介绍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对比试验等科学的试验方法以及方 差分析、t检验等数据统计方法和数据结果分析方法。通过合理的试验和科学的数据分析可以进一步优化参数,修改样机结构,对虚拟样机的设计结果进行验证和修正,直至产品定型。可以说,虚拟样机与物理样机研究并重是促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提高的一条有效途径。
3.3 指导学生申请或参与相关项目
在具备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技能的基础上,吸引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相关科研项目,从基础设计工作做起,逐步了解和熟悉项目的论证、设计和运行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组成团队申请校级、市级或者自治区级的大学生创新设计项目,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立项、方案设计到具体的技术创新设计和产品设计都由学生亲自参与。这样学生既可以得到项目的锻炼又可以得到经费支持,可以有条件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利于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通过市场调研和查阅文献提出设计任务并通过可行性分析明确设计的功能目标,然后,进行团队讨论,根据成员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发挥创造思维确定总体设计方案,下面,进行团队分工,依据个人所掌握的不同的创新设计技术和方法进行虚拟样机创新设计,做出三维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和结构优化,与此同时不断对总体方案进行修正;接着,团队合作完成物理样机加工、装配、调试和试验改进工作,最后,完成整个机械创新过程。
3.4 校企联合培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经过参与项目锻炼后,学生对整个设计流程有了切身体会,同时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具备了进行创新设计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安排实习机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到工厂一线去了解企业和社会对创新设计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求,并进一步了解企业创新设计流程。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也使得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有利于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机械人才。
4 结语
培养大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过程存在的问题的探讨和分析,通过对教学改革的思考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样机与虚拟样机并重等四点解决方案,还需要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对方案进行补充和验证。期望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机械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春林. 机械创新设计[M]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 王胜曼,张建华,陈占伟. 关于培养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的探讨[J]. 科技信息,2010,(15):182-183
[3] 孟飞,刘平安.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138-139
[4] 李自胜,肖晓萍. 机械创新设计实践教学与实验室管理探讨[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3):71-73
[5] 刘平安,孟飞,平学成. 机械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22-23
[6]马强. 机械工程类学生的创新素质、知识与能力结构[J]. 高等教育,2011,(1):19
[7] 陈海波. 机械设计类课程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实验室科学,2010,13(2):31-32.
[8] 马玉钦,曾斌祥,张勇杰. 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综述.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6):596-600.
大学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范文4
[关键词] 高校;学风建设;PDCA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4-0086-04
学风是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从狭义上讲,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在人格作用于主体本身而产生的外部反映;从广义上讲,学风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1]本文所称的学风特指高校学生的学习风气。
当前,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既是高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参与国内外办学竞争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参与人才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实际上,高校学风建设从来都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但应当在不同时代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构建不同的模式。当前,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构建PDCA模式十分必要。.①
一、高校学风建设构建PDCA模式的必要性
学风是高校的灵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针对高校学风建设实施难、见效慢、难持久的特点,将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模式引入高校学风建设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1.良好的学风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优良学风是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努力成才的内在精神动力。明确的学习目的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实现人生价值;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不仅是大学生当前学习、科研的必备条件,也是将来工作和生活中的必备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汲取新知识,是大学生不断成长的前提,能够使人终生受益;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努力成为善于吸收各科知识和信息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的重要保证。
2.学风建设是高校的立校之本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风建设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学风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高校人才输出的质量。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指出: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学风建设是学校的根本。学风不正,学校声誉难以维持。大学要有浓厚、宽松的学术氛围,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科学、民主、创新的大学精神。如何创设既宽松又严谨的学术氛围,塑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各大学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2]事实证明,学风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狠抓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走质量立校、质量强校之路,才能增强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
3.学习型社会呼吁高校优良学风建设
学习型社会倡导人人要终身学习。由于大学是拉动社会进步的源头,因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就需要高校的拉动。因大学期间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校的学风建设决定了高校能否使大学生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使大学生将学习作为自己终生的信仰,能否使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高校加强学风建设。.[3]
(二)当前高校学风问题的严峻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尽管每个高校均认识到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加强学风建设,但是,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仍不容乐观,高校学风问题亟待解决。
1.学习目标不明确
当前,高校中一些学生学习缺乏计划性,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存在盲目学习的状况。虽然大多数学生知道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求学的主要目的,但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学生急功近利,他们热衷于考各种资格证,以此作为就业的敲门砖,却往往忽视了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研究,导致顾此失彼,失去了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有部分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跟风投身于考研大军,终日只复习考研的相关科目而忽视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可以预见,这部分学生即便考研被录取,他们也会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再次迷失前进的方向。
2.学习态度不端正
一些学生经过高考的紧张学习,考入大学后就开始放松自己,追求玩乐,失去了原有的学习目标和动力。这部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忽视自身能力的提升,对待专业学习缺乏踏实、严谨的态度,对待考试往往敷衍、蒙混过关。大学期间的学习环境相对自由宽松,对学生的自制力要求较高,一些学生习惯了中学时期的被动学习,对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生活不能及时适应,产生了学习怠惰心理,这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一个突出表现。
3.学习纪律不严格
大学生严格遵守学习纪律是高校优良学风的突出体现。而当前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玩手机,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还有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成瘾,多门功课挂科,大学生活刚刚开始就受到降级甚至退学的处分。
4.学习方法不科学
一些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及时与教师交流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见解和疑问,也就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部分大学生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记忆,缺乏理解和应用,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以至于许多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才发现自己脑袋空空,学过的知识几乎随着考试的结束全部还给了书本,才发现应急式的学习根本起不到提升能力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学生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到了工作现场难以很好地开展工作。
(三)PDCA循环模式的优越性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Deming Circle),是管理学中的一种通用模型,最早是在1930年由美国现代质量管理的奠基者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提出的初步构想,1950年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Edwards Deming)博士再度深入挖掘,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成为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 循环理论认为管理中的任何工作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计划阶段(P)、实施阶段(D)、检查阶段(C)和总结处理阶段(A),这四个阶段紧密衔接,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PDCA循环模式之所以能够应用于创建高校的优良学风,关键在于它的长效性、循环性和可改进性等优点。.[4]
1.长效性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一个不断循环、可时时改进的管理方法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PDCA 循环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它不是一般意义上周而复始的简单循环,它的每一次循环都将原有的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一个阶梯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高校的学风建设之中,能够推动高校学风不断改进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2.循环性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牵涉到各方面资源和投入的综合工程,而PDCA 循环恰恰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循环组成,大环套小环,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衔接。一所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就是一个大的PDCA 循环过程, 每个学院的院风建设、每个班级的班风建设、每个学生的自学管理等就是一个个小的PDCA 循环过程。其中,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根据,下一级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化,各循环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3.可改进性
高校学风建设的宗旨是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但学风建设的实施方式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学风建设模式既要具有核心目标,又要体现灵活性。PDCA循环的优越性在于一直都是围绕标准在运转,每一次循环都要依据前期所定目标及时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修正错误,防止错误的再次出现。同时,由于将有效完成目标的工作方法提升为标准,对未完成的工作以及新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继续进行循环,这样就能够防止学风建设偏离正确的轨道,使学风建设始终围绕着核心目标不断改进。
二、高校学风建设PDCA模式的主要内容
依据PDCA 循环理论,高校学风建设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方案—计划阶段、学习—辅导阶段、检查—考核阶段和总结—提升阶段。
(一)制定方案—计划阶段(Plan)
在制定方案—计划阶段之前,首要的任务是进行调研工作。应通过开展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团体讨论等形式查找学风建设和个人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应着重调研那些未能完成学风建设目标的事项,根据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制订学校整体的学风建设方案和班级、个人学习计划。如,针对学生学习纪律差这一问题,可以分别开展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教务管理人员等多角度的问卷调查或座谈,找出导致学生迟到、旷课、抄袭作业等现象的主要原因。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改进方案,面向班级要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面向个人要明确每一个学生学风建设的职责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并尽可能用可量化的数据表明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可改进的程度,以确保学校的整体管理效果和学生的自我提升质量目标的实现,以便为下一步教师监督并检查执行方案做好准备。
(二)学习—辅导阶段(Do)
在学习—辅导阶段,学生应按照学风改进计划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教育管理人员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共同为实现学风改进的目标而努力。在这一阶段,学生应严格按照学风建设总体方案行动,同时,学生还应结合自身特点完成自我提升的学习计划目标。如总体方案和自我提升计划发生冲突,教师应协助学生对个体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做出调整。其中包括学习方案实施的具体时间、效率、效果等,都要在每个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这一阶段在整个PDCA循环模式中是最关键的,同时,也要求教育管理人员身体力行,切实帮助学生克服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因为只有将学习质量改进方案认真贯彻执行,才能保证以后的检查工作、提升工作以及整个循环的有效进行。
(三)检查—考核阶段(Check)
学风检查—考核阶段是贯穿整个学风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当学生按照要求落实学风改进计划时,需要教育管理人员根据方案计划和具体考核标准,对每一个学生的计划执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考核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效果。检查内容可依据学风改进目标进行调整充实,包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班级学习风气、宿舍学习氛围等方面。通过检查总结学生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明确以往工作的不足及其成因,及时发现问题,以备下一阶段的处理。
(四)总结—提升阶段(Action)
经过以上制定计划、执行方案和检查阶段的努力,学风建设肯定会有成效也有不足。因而,在总结—提升阶段,需要将以上工作进行汇总,把成功完成学风改进计划的学习方法提升为标准,对在学习上有显著进步的学生进行表彰,以此发挥激励和示范作用。同时,发现并记录整个循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有待解决的和新出现的问题的成因,以便转到下一个PDCA循环进行解决。
三、构建高校学风建设PDCA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诸多方面,同时,PDCA模式的各个环节对解决特定问题都有其针对性,所以,在运用PDCA循环模式逐步改善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一)对学风问题现状的调查要全面真实
对学风建设现状的调查是PDCA循环模式的基点,因此,对学风建设现状的调查尤为重要。如果不能明确了解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就无法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方案,PDCA循环也就无法进行。所以,调查工作应注意广度和角度,即要注意调查对象的广泛性、调查问题的普遍性和调查分析的针对性。应针对学生的年龄、专业、性格特点采取多种调查形式和方法,包括问卷、访谈、团体讨论等,以便于了解到真实情况。还应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级骨干等集思广益,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逐一分析论证,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前提。
(二)制定的学习目标要明确可行
在制定学风建设的预期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行性。首先,需要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长期目标,并将其作为学风建设的总目标。其次,在制定各阶段的目标时,要特别注意目标的可行性,并分阶段具体执行。制定的方案要具体到目标实现的时间、效果等,以便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制定目标过程中还需注意的是不能急于求成。超出学生的实际而提出过高的目标,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改进学风是极为不利的。此外,还要尽量使各项目标量化,便于下一步考核。
(三)考核评价指标要具体细致
检查—考核阶段是PDCA模式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应检查学生是否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是否纪录成功的经验和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同时要将检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汇总分析, 形成最终检查报告。因此,对每一个学风问题的考核评价指标都要细致、明确,要使每一项考核评价指标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中反映出来。各项考核评价指标要与制定的预期目标保持一致,明确规定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到何种程度,尽可能量化。通过数据说明执行情况,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反映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总结、提升做好准备。
(四)奖惩要及时适度
在总结—提升阶段,教育管理者要根据前一阶段的考核情况,对顺利完成预期目标、达到良好学风效果的团体或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团体或个人进行相应处罚。在此阶段,要特别注意奖惩的适度性和及时性,否则,将难以起到激励和督促的作用。这一阶段也是下一个PDCA循环的基础,因此,要注意及时总结这一循环中未解决的和新出现的问题,为转入下一循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四、结语
在当前高校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探索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模式是符合个人、高校及社会长远发展需求的一项工作。教育管理学认为,学校管理过程要严格遵循四环节(PDCA模式)运行规律,即计划、执行、检查、修正四个环节,并使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循序渐进、首尾相连而形成封闭性的系统.[5]。要使高校学风建设的管理过程在这种PDCA循环的滚动中不断向前发展,每一次循环都要使学校管理和学校各项工作提高一步。
由此可见,将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理论应用到高校学风建设中,创建一种具有长效性、循环性、可改进性的学风建设模式,是克服长期以来高校学风建设的难点、适应当前高校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管理学关于加强学校管理、推动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注释:
① PDCA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其中P、D、C、A分别代表Plan、Do、Check、Action。
[参考文献]
[1] 郑镇锋.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6):237238.
[2] 瞿祥华,邓云涛.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6668.
[3] 刘潇.学习型视阈下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辩证与路径探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870.
大学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范文5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星移斗转,物替更新,每年的金秋九月,是属于教师自己的节日。在教师节这一天,校长们都准备了怎样的致辞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教师节校长致辞,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节校长致辞1
金秋沃野,丹桂飘香,伴着丰收的喜悦,我们共同迎来了第___个教师节。在此,我谨代表重庆市北碚区__中学校党政工团向为全校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每一位教职工表示最崇高的敬意!祝你们节日快乐!
老师们,同志们,正因为有了你们的无私奉献、无悔付出,才有了我们王朴中学的跨越发展。20__—20__学年度,是令人欣喜的一学年,是满载收获的一学年,是王朴中学全体师生追求梦想,放飞希望,风雨兼程,实现跨越的一学年。这一学年,我们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重庆市重点中学;这一学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建校六十五周年校庆暨市重挂牌庆典”。
这一学年,学校的内涵发展得到了进一步丰厚:教育教学管理不断加强、德育活动不断丰富,办学特色不断彰显,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这一学年,我们的名师队伍不断扩大,区级以上骨干教师达到29人。
这一学年,我们的教育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又一次收获了中考、高考的喜悦,中考、高考上线的人数和比例,远远超过了联招学校,尤其是20__级高考成绩尤为喜人,本科上线九十余人,上线比例达到历史新高,其中王小辉、杨玉旋、陈果、曾太会等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大学,为学校争了光、添了彩。这所有的成绩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这是大家的光荣,是我们学校的光荣!
老师们、成绩属于过去,荣誉归功大家,未来在于创造。作为重庆市重点中学的__中学的每一位教师,在收获果实的同时,也注定我们必须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新学年已经开始,创重成功只是学校发展的开始,我们将在新的时期里迎接新的挑战。我们将以提升档次、打造名符其实的重点中学为目标,进一步践行“德铸群英兴华夏”的办学理念,以“忠、勇、仁、义”为校训,营造“立德、砺志、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
希望全体教职工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精神境界,以学校发展为重,严格要求自己,热爱学校,关爱学生,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扎实工作的作风,不断更新知识,刻苦钻研业务,积极投身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去,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淡泊名利,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老师们,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新学年,新高度,新起点,新希望,新面貌。我相信,只要我们心系学子,情归校园,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人人争先,个个奉献,全情教书,全程育人,学校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让我们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为美好明天共同拼搏奋斗!最后再次衷心祝愿全体教职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节日愉快!
谢谢!
教师节校长致辞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在这金秋时节,我们共同迎来了第__个教师节。镇党委、政府在这里为我们隆重举办教师节表彰大会,全镇教师欢聚一堂,借此机会,我谨代表镇一中全体教职员工,向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呕心沥血、恪尽职守的每一位教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在大会上获得表彰的教师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祝全体教师节日快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近年来,我们镇一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镇党委政府、县教育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镇中心校的具体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帮助下,一马当先,努力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我们镇一中始终把“以师生发展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办学思想,以“对得起学生,不辜负家长,让人民满意”作为办学目标,以“用三年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作为办学追求,努力营造阳光和谐校园,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我校重视养成教育,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入手,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坚持德育为先原则,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学生的完美品格。
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我校每位教师能够模范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真正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执教、以德育人。能够净化言语,规范行为,为人师表,以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感、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顾全大局的风格,兢兢业业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能够立足本职工作,志存高远、与时俱进、励精图治、开拓创新;能够用爱心做清泉,洗涤学生的心灵,用知识做云梯,引领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能够在三尺讲台上燃烧自己的青春,无悔无怨,奉献自己的真情,无怨无悔。
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我们狠抓内部管理、强化教育革新、加强协作、建章立制,分工明确,层层负责,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完善教师量化制度,充分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铸就了严谨治学、诚信质朴的优良校风。
为实现这一教育理想,我们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带领教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取四方真经,采八方来风,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先后到焦作永威学校、河北衡水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旨”的课改理念;制定了“突出实、落实改、体现新、激励活”的课改方针;确定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一代代优秀教师的创新开拓、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敢为人先、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才铸就了镇一中的卓而不凡与灿烂辉煌。如今,学校实现了五大跨越发展:办学理念全面提升、管理制度日益完善、教育资源整体优化、教学科研上档升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校中招考试成绩连年位列全镇第一。升学率连年攀升,达到全县先进水平。
几年来,我们学校可以说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发展,学校先后荣获市、县、镇先进单位。教学成绩尤为突出,20__年年终在镇中心校组织的教学评估调研考试中,三个年级22个学科,我校就有16个学科取得平均分第一名;
20__年中招考试,我校110名考生就有41人被县一中录取,11人被县十中录取,2人被河南宏力学校录取为免费生,中招录取率超过全县6个百分点,达到全县先进水平,再次续写了我们农村学校赶超县城学校“低进优出”的教育奇迹,将大批入学时成绩平平的学生送入县重点中学的大门,让他们在三年时间内进步幅度达到最大化。
20__年全县43所初中教学综合水平考核评估中,我校取得第八名,其中7年级为全县第五名。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也同时明显提高,20__年春,徐修勤、李萍取得镇优秀班主任论坛演讲赛第一名和第二名,董凤娟、付俊平、李萍、侯立勤在县优质课大赛中分别取得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一等奖,董凤娟取得县师德演讲赛一等奖,李晓鸣取得镇教师技能大赛第一名,校体育代表队又一次取得镇春季运动会团体第一名。我们深知,荣誉的取得是领导和社会对一中工作的认可,但如何保持这一荣誉乃至更进一步是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镇一中从昨天到今天日趋成熟,从今天到明天任重而道远,在我们学校进入跨越式快速发展的今天,敢于超越,永争第一的一中人将一如既往地追求教育理想: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在现实中寻求灵感、于实践中求证真谛、在发展中创造奇迹,齐心协力、集思广益、振奋精神、发奋图强、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充分施展我们的抱负和才华,倾尽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谱写魏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努力把镇一中打造成具有“一流办学思想、一流育人环境、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质量”的魏庄镇品牌学校。
最后,再次向与会的领导表示感谢,并祝愿大家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全家幸福!
谢谢大家!
教师节校长致辞3
亲爱的同志们:
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在这洋溢着喜庆的报告厅,我们一起欢度第__个教师节。这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她带给我们的是尊重、是充实、是幸福。
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我们自己,今天我和你们一样自豪、骄傲,充满荣光!
为了教师的荣光,我们通辽实验中学人在“内涵、特色、品牌、多样化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我们铭记“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典礼上,全校师生的心一起雀跃一起传播感动;我们铭记樊子健高考不负众望摘取通辽市文科桂冠,学校中高考再创佳绩后师生真诚的喜悦。
我们铭记通辽市首届中学生运动会上,我们的孩子们包揽篮、排球等五个团体冠军,获得田径项目六枚金牌,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的酣畅淋漓的胜利;我们铭记自治区校安工程现场会上区市两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扬……美丽的校园,记载了我们朝夕相处的时光,留下了我们美好的耕耘岁月!
为了教师的荣光,我们通辽实验中学人在最普通的事情上汇聚了最可贵的点点滴滴。我记得老师们对学校发展提出的一条条好的建议;我记得在通辽实验中学崛起的道路上我们共同奋斗,战胜困难的每个精彩瞬间。
我们的班主任们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奉献乐章;我们的青年教师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奏响了一个又一个如火的事业壮歌;还有老教师们,老当益壮,奋斗不息,我们要特别感谢教龄已满25年、30年的老教师们,你们把全部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学校教育事业,你们那厚重的教学经历,你们那因操劳而微霜的两鬓就足以感天动地!
今天,我们又有22位新教师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教师节,在实验中学这个大家庭中,在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岗位上,希望你们求实创新,把自己的优秀延续,把通辽实验中学的光荣传统延续!
我知道,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我们的付出与回报还不能完全成正比,教师的社会地位还不象理论上说的那么高;我知道许多老师还在还着住房贷款;我知道老师们渴望有更宽松的工作环境,渴望有更好的福利;我知道老师们希望有更多锻炼身体的时间和场地……
大家的要求也是我的要求,大家的企盼也是我的愿望,虽然很多事情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但我们一定会努力,我相信,只有我们团结在一起,学校真正发展了,才能让那些不尽如人意变成人人满意!
同志们,我们的学校正在蒸蒸日上,我们的事业正在蓬勃发展,通辽实验中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最后,祝愿各位老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幸福、愉悦!
谢谢大家!
教师节校长致辞4
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学校召开会议隆重庆祝第32个教师节。刚才,我们共同见证了一年来广大教师在各个方面取得的喜人成果,一起倾听了几位教师代表分享的教书、治学、育人的真挚感言,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全校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离退休老教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受到表彰的各位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在多个场合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近年来,我校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辛勤耕耘,在科学研究的征途中奋力探索,用心血和汗水、学识与智慧,培育出丰硕的成果。刚才受到表彰的各位老师就是学校各方面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他们或老骥伏枥,甘守讲台,一心教学谱写育人诗篇;或风华正茂,醉心科研,攻坚克难傲立学术前沿;或立德树人,爱生如子,以身治教尽显仁师风范。正是因为有了广大教师的默默坚守、辛勤耕耘,潜心教书、精心育人,才有了陕西师大今天的辉煌成就。在此,我要向全校教职员工道一声:辛苦了!衷心感谢你们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
20__年是国家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我国社会发展走到今天,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经济发展如此,教育发展也是这样。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国家加强高等教育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行动纲领。它为中国高校冲刺国际前列、打造一流大学吹响了“冲锋号”。形势追人,时不我待,面对兄弟高校特别是同类高校的发展劲头,陕西师大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如何站稳脚跟,如何彰显特色,如何争创一流,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就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深化各项教育改革的生力军,是推进学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建设者。我们只有紧抓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把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作为当前事业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才能争取发展机遇,抢占发展高地。教育部确定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老师”,我想,这是我们全体教师应该共同遵循的准则。借此机会,我想结合学校实际,就做好“四有”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在座的老师们交流几点想法。
第一,加强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
作为师范大学,我们担负着“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光荣使命。育人先要正己,己正才能育人,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将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做好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留学归国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师守好政治、法律、道德三条底线;加强教育阵地管理,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加强教师的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职后提高,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事业观和价值观。
第二,坚持立德树人,崇尚以德立身
“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个模范应该是道德上的模范、情操上的模范、责任上的模范。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把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传授给学生,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有高尚的情操和深厚的修养,面对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问题时,胸中自有丘壑,不媚俗、不低俗,坚守人格底线、守望精神家园;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把教好书育好人作为自己的责任与追求,并把这种责任落实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中去,不忘初心、潜心育人,使自己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好朋友和引路人。为此,学校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推进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深化教师综合评价体系改革,在全校形成崇尚师德的良好氛围。
第三,勤修教学内功,提升培养质量
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能力欠缺,就无法承担得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全球化、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条件更加便利,因此,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时刻站在知识发展前沿,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勇于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着眼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从学校层面来讲,要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通过信息化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通过加强名师培育和教学团队建设,力求在重大教改项目和教改成果上取得新突破;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赛教、培训,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切实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教学终身成就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教学标兵、好导师评选等活动,推选出一批深受学生爱戴拥护的名师。
第四,增强担当意识,勇于开拓创新
统筹开展“双一流”建设,是国家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这样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师范大学来讲,要看到近些年来学校办学取得的成绩,更要清醒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大变化的新形势下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当前,学校正处于深化综合改革、推进转型发展的攻坚爬坡阶段,必须知难而进,蓄势追赶。蓄势追赶,必须直面学校发展的困难和瓶颈,比如在学科建设方面,我校高水平学科还比较少,学科优势和特色不够明显;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应用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发展缓慢,解决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学科声誉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科之间联系不够紧密,跨学科平台建设滞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优化有待升级,亟待整合与形成优势的学科群。蓄势追赶,必须坚持内涵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增强软实力,解决硬问题。对于广大教师来讲,要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树立校兴我荣的意识,把推动学校、学院、学科发展的责任担在肩上;要切实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办学目标中“教师教育特色”“综合性”“研究型”的具体含义,明确使命担当;要树立远大的学术志向,瞄准学术前沿,勇于创新,敢于突破,追求卓越,有拿大项目、出大成果的气魄与能力,目标指向国内一流甚至世界一流,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要让自己的研究志趣符合学科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关切及需求,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承担和解决国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五,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做好教师工作,关键要为好老师源源不断涌现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坚持“择优引进、强力培养、优化结构、培育团队、成就名师”的建设方针,搭建高层次人才成长的“金字塔”体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深化教师职称、评价、薪酬等方面改革,改进教师管理,激发教师活力;要坚持教师为本,进一步改善教师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更加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不断提高教师待遇。
老师们、同志们,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乘势而上,蓄势追赶,这既是学校目前所处的阶段要求,更是学校发展的时代主题。让我们以深化综合改革和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实现学校既定的办学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节日愉快!
谢谢大家!
教师节校长致辞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在今天这个空前隆重的庆祝大会上,我以一个山东师范大学教师的名义,向在座所有的老师,道一声教师节的祝福!
我说“空前隆重”是有根据的,在山师我正好经历了32个教师节。我来山师的时候,正是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的前夕。教师节那天,学校召开了庆祝教师节大会,仅次于今天的隆重。当天晚上还办了一场庆祝晚会。主持晚会的是当时山东电视台的头号明星,表演者有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玉梅,还有当时刚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倪萍、徐少华等。他们向山师的教师们朗诵了歌颂教师的诗歌和文章。现场的教师何曾享受过这样的礼遇?我和现场的观众一样心潮澎湃,真觉得:当教师,光荣啊!
30多年过去了,一年又一年关于教师节的庆祝和议论,国人对教师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教师的变化而变化。突出的变化是,教师节的味道越来越淡了,社会对教师的尊重感下降了。从媒体上来看,对不合格教师的负面报道增多了。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合格?怎样就是不合格呢?
合格教师首先有相应的学历、学位和职称等。从这方面来看,这三十多年,中国的师资队伍建设突飞猛进,以我校为例:1985年我校专任教师800多人,现在接近20__人,人数增长了两倍多。其中在岗教授由1985年的17人,增加到20__年379人,增长了22倍还多;在岗副教授1985年78人,20__年565人,增长了7倍多;当时的在岗教师没听说谁有博士学位,有硕士学位的也不到十分之一;现在拥有博士学位者占在岗教师的近一半,有研究生学历的占三分之二以上。
然而,合格的教师更要有真才实学。在这方面,中国高校的师资并不理想。别说和国外的名牌大学不能比,就是和自己学校历史上的老师比,也显得相形见绌!还是以我校为例,真才实学如章益教授。他一专多能,学贯中西,且不说他在心理学、教育学的成就,单说他的业余爱好:今天中文系的教授有谁敢比章益的旧体诗?英文系的教授有谁敢比章益的莎士比亚翻译?再如,田仲济教授。他去世多年后,三个冠以“中国”的单位在北京纪念他一百周年诞辰,还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再比如管梅谷教授。他原创的运筹学模型被国际数学界以他的姓氏命名,就像陈景润的“陈氏定理”一样,管梅谷的科学发现叫“管氏邮路”……
最重要的是,合格教师要有起码的师德。这是合格教师的底线。除医生外,教师应有高出其他行业的职业敬畏。家长把自己的心肝宝贝送到你的手上,你得好好地教育人家,至少你不能耽误人家啊!你缺乏才华可以原谅,你缺乏师德是不能原谅的。去年学校人事处让我带领新入职的教师宣誓,我就把“决不误人子弟”写进了誓词。
今年又有100多位青年教师入职我校。有人已经开始讨教如何做一个好的老师?我的回答是“上练内功,下守底线”。
“下守底线”是要保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那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以任何理由做误人子弟的事情。“上练内功”就是提高你的真才实学。你的榜样就在你的周围,今天的山师毕竟还有许多优秀的教师在。我身边就有一位80多岁的老教授,至今还在课堂上无比投入地讲课,至今依然站在学术的前沿发表成果。在他81岁高龄,第三次获得我校文科科研所获得的最高奖。
最后,我要说:
让我们向60多年来山师历史上那些杰出的教师,致敬!无论他们是否受到过表彰,他们是学生心中的丰碑!他们是山师的光荣!
让我们向今天山师所有合格的普通教师,致敬!即使他们没有获得任何称号,他们也都是山师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