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生态环境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乡村生态环境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乡村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关于乡村生态环境调研报告范文1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认真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乡党委及时召开党委会、乡村干部会等会议,安排布置全乡精准扶贫、县乡村三级新村规划全覆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当前重点工作;现将工作推进情况汇报于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乡成立精准扶贫等当前重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班子其他成员及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制定了《乡人民政府精准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方案》;各村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各自职能职责,同时加强对乡村干部进行扶贫的动员、培训,联系我乡工作的县组织部部长同志就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专题做了培训。

二、摸清情况,制定规划

目前,全乡共有建卡贫困人口802人,311户,贫困率为5%。在深入调研的基层上,对两个精准扶贫村制定3年发展规划即:《乡村2015-2017年发展规划》、《乡村2015-2017年发展规划》,同时对全乡的贫困情况进行了摸底。

三、落实帮扶措施和责任

全乡311户贫困户每户门口悬挂精准扶贫帮扶信息牌,对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人及责任人电话进行公示,方便贫困户的联系。

要求帮扶领导及帮扶干部每周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帮扶次数不得少于1次,每月不得少于4次,及时解决在脱贫过程中遇见的各种困难、问题。

明确帮扶部门责任,乡政府已制定出贫困户信息明细表,增收产业培育类由乡畜牧站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养猪、养牛、养羊等建设内容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农户环境建设类由乡农整办、国土所、房管所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硬化院坝、硬化入户路、危房改造建设内容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能力提升类由乡农业服务中心和乡劳保所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劳务扶贫、职业教育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类的有乡农业服务中心牵头,帮扶领导、帮扶干部配合对安全饮水、改厨改厕的贫困农户进行帮扶。

四、抓住时机,把扶贫项目落到实处

省市县全委会的召开给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抢抓政策、人才等机遇,落实好方家嘴村、花朝门村、地母哑村等村的生猪、肉牛、白羽肉鸡产业.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五、幸福新村建设稳步推进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前已完成养老社区安置近400户,撤迁钉子户5户,落实了小区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和人员,基本完成村办公室的整改装修,新村文化广场建设正在有序进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二)

按照区委《关于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同办公室的两名同志组成调研专班,到联系村樟村坪镇黄马河村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与保康县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14年农民人平纯收入996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村共硬化村级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组晴雨通车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8处;新建沼气池150口;培育牲猪规模养殖户4户、山羊规模养殖户3户、特种养殖户3户(其中,大鲵养殖户1户、山鸡养殖户1户、鸽子养殖户1户);发展核桃70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200亩。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村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该村有村级债务43万元,现有贫困户171户333人,其中低保户65户,五保户14户。饮水困难207户,土坯房412户,危房382户,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户未通宽带网,是全区26个特困村之一。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贫原因

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村内无集体企业,20**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条件差。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全村80%农户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在调查中了解到,黄马河村贫困户171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42户,占贫困户的83%;缺劳力12户,占贫困户的7%。比如,黄马河村五组的常昌贵,患有癫痫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残疾人,儿子读初一,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诱因。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

三、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要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武装骨干,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克服项目争取难、资金筹措难、群众组织难、短期脱贫难等思想障碍,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到扶贫攻坚的热潮中来。

二是要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三是要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谋划项目。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后,各级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就要认真谋划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四、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在黄马河村了解到的有关情况,现对我区即将展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进一步弄清情况。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在进一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贫困状况,扶贫才能有的放矢。现有的贫困村是根据每年年报上人平纯收入的多少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根据历年减少的脱贫户、人口的基础上确定的,与实际不完全相符。建议对全区的贫困户统一设定标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对贫困户、人口和致贫原因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识别,把这些基础数据汇总后,根据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确定重点贫困村,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根据全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进一步完善1十N的精准扶贫规划,即一个总体规划,外加扶贫搬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基础设施(水电路网)建设规划、无能力脱贫人口的基本保障规划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本次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贫困人群的脱贫,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一家一户贫困人口的脱贫上。为此,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通过扶持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收入,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因此要增加医疗救助的投入,放宽大病救助的条件,提高新农合报销的标准,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贫困地区面上的贫困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要下决心集中一定资金,进一步改善边远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面上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是适度发展养老产业。由于客观因素,边远贫困地区光棍家庭呈增长趋势,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五保户将大幅增加,乡镇福利院要适当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现在,子女在外打工挣钱或在城镇落户,老人不愿离开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也将有一定市场,另外,现在城市居民也有季节性到农村居住的愿望,这将给农村的养老产业带来机遇,应统筹规划,逐步发展。

五是统筹考虑扶贫搬迁。扶贫搬迁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行搬迁扶贫难度很大,多种原因不愿搬迁,囊中羞涩无力搬迁,有求于人难以搬迁。要做好搬迁扶贫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核心是三点:①科学合理规划居民点。②加大对居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③结合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做到这三点,然后逐步引导,必有所成。

(四)进一步创新方式。总结以往扶贫的经验,这次精准扶贫在方式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实效。具体就是搞好五个结合。

1、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政府在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建专班、强力推进的同时,要充分动员,武装骨干,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才有不竭的动力。

2、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如在扶持产业发展时,先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利用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股份,既让贫困户受益,又促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又反过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此外在资本下乡、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方面,动员和组织好了,潜力巨大。

3、扶贫开发与城乡统筹相结合。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夷陵区全域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谋划部署,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城镇化建设上丰富完善、同步推进,不搞成两张皮。

4、帮助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重点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这无疑是正确的。有些贫困家庭,因年老体弱、长期生病、智障残疾等原因,通过帮助发展不可能脱贫,需要通过提高保障水平、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

关于乡村生态环境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三门峡;发展研究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休闲农业概述

2016年01月04日,我国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要求我国农村城市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当前农村产业经济链新道路,促进广大农民的就业及创业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对原有产业、产品运营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升级与融合。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表现。具体的是农业提供资源,以旅游服务为表现,通过农业产业链中的与旅游产业链的价值模块相契约的部分以新的商业价值向市场全方面的渗透,而旅游产业因农业价值的融入,大大增加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使得新的产业链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简单的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休闲农业更具有市场价值,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

2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

三门峡市所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位于我国内陆区。平均气温高,日照充足,很适合种植业和林果业等的发展。而且三门峡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合开展体验性的观光项目。再加上三门峡市的人口众多,为当地休闲农业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2010年7月5日,我国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提出“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政策。政策主旨从三方面出发:一是进一步完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尽快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三是以重要活动为载体,形成全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并召开2010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目前,三门峡市全市已建成数家大型果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品主要包括果汁、果酒、果奶、果番等系列100多个品种。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全市形成了“果一菌一肥一果”和“果一加一畜一肥一果”两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本市的产业经济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扩大社会就业,提高综合效益。

3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3.1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成就

沿黄带观光农业创收。沿黄河农业带由本身的传统农业带转变为现在的观光旅游带,借助天鹅湖湿地公园,黄河公园,天鹅岛,天鹅湾等自然景观和坡沟,发展特色小镇,旅游度假村,吸引大部分游客入境消费。可以促进销售当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旅游业中的民宿,农家乐,特色美食街,风情表演等等都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特色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小镇,投入了科技含量,培养了一批人才,如花卉,有机蔬菜水果领域,建设了特色农业产区,打造了特色休闲农业后,加强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区促增效。将农业和服务业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园区提高了科技含量,对缺水地或水源不足的地带,建设了生态农业带,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

3.2三门峡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2.1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三门峡市的有效灌溉面积为5.27万平千米,只占耕地面积的32%。当地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现象日趋严重,三门峡市中低产田占地面积约为80%。干旱发生频率高达80%。当地节水灌溉等面积较小,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较低,仅为0.56,当地旱地水分利用率为55%。3.2.2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瓶颈三门峡市果品业在全省有较高领先地位,然而其在国内的影响力度较低,规模和质量效益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异。当地畜牧业面临着用地、环保条件制约,以及当地烟叶受政策影响较大,发展空间均被压缩。渔业、食用菌、蔬菜、药材等体量小、产品粗放、名优产品少,优质高端产品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开发。3.2.3产业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休闲农业的创新型人才,对产业链的延伸没有进行深度研究,产业链条没有得到充分完善,而且当地产业化发展缺少引领其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仅有的两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困难,当地省级龙头企业仅占全省的3.4%。3.2.4管理体制不完善休闲农业作为新兴旅游产业,更作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具备开放性、综合性的多元化旅游主体,因而对管理层次的要求要远高于简单的农业及休闲业。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目前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员工相关知识较为缺乏,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服务人员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3.2.5缺乏宣传力度由于使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和各个经营主体零散、分布不集中,各个经营主体之间没有形成经营圈,宣传力度比较小。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经营者投入的资金较少,公益性的产地宣传、地理标志品牌宣传缺失。

4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为经营者可以借助政府的支持,建立蓄水池实现涵养水源,减少干旱带来的深度影响。在道路方面,加大力度改进开展休闲农业村庄的道路,还可以建设乡村观光旅游专用道路,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在供水、停车场、网络设施方面,要加大建设力度。对于游客的接待,要做到一条龙服务,时刻为游客准备时间和精力。

4.2创办三门峡市特色休闲农业

当地休闲农业没有突出的特色优势,因此可以鼓励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聚集村,当地经营者可以通过农村的各种资源加强特色农业的创建,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建立特色村镇景区。三门峡市果品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可以加大力度发展观光果园,创办具有特色的果品采摘园。吸引游客体验当地农业活动,促进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可以发展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活动,但是得大力监管食品安全,确保游客的健康安全状况。其次加强景区的安全防护,为游客打造一个舒适满意的旅游环境。同时可以提高当地服务质量,可以使游客充分享受乡土田园的乐趣。

4.3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通过把农业产业链的价值融入服务业里面,增加了休闲农业的价值,也可以休闲农业为依托,把地产、创意等相关产业在农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的服务功能。农业不再局限于在生产以及产业经营,还可以展现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从而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4.4合理规划布局

作为农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加强规划引导,将农业资源和人文艺术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要按照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并且学会借鉴其他城市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合理的优化发展布局。作为政府,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使三门峡休闲农业走上合理规划的发展道路,防止在经济开发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5加强宣传、铸造口碑

由于半数以上的休闲农业游客是在亲戚朋友口中获得信息的,所以这说明休闲农业园区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做得不好,行业缺乏系统性的营销策略。在宣传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如农村宣传片,向全国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广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还可以举办影响力大的农事节庆活动,吸引各地的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

5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意义

目前休闲农业在我国的整体发展潜力及发展趋势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并对我国近年来关于社会生态环境的维护及产业经济的优化及提高都有良好的帮助。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更为当地的农村经济效益带来了巨额提高,并对现有的资源实行了进一步利用。

5.1对当地资源的进一步利用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处理中,因地制宜发展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这次农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争取能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带动当地的产业经济链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三门峡市由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改变为多类产业共同发展,产生了特色产业,发展了循环经济,建立了新兴产业园,以工带农,以旅游资源带动农业的发展,延长了当地经济产业链。确切培训与发展“互联网+产品”行动,大力运行新型营销模式,促进发展果品电子商务对于销售主体的吸引力,不断拓展销售市场的覆盖面。如建立产品的特色馆,通过特色农产品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2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通过旅游产品整合,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近年来在我国政策引导下,农业经营模式有着不断的创新与开展。农业旅游的模式更突出了乡村旅游也将会更好走向广大群众,传扬我国本土文化。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开展更是在当地作为一个很好的开端,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5.3推动当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产业融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长农民经济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当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贯彻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丰富的产业链发展,推动了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葛小平,林雪涤,王玲.挖掘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芜湖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

[2]孙洁.农业三产融合来了,解读《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农村科技,2016,(03).

[3]王兴国,史晓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6,(02).

[4]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

[5]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02).

[6]舒绍茂.南京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J].江苏农村经济,2016,(05).

[7]潘利兵,李增杰,刘晓军,梁漪,孙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J].农业工程技术,2015,(35).

关于乡村生态环境调研报告范文3

科技调查报告是针对科技领域的某一事物、某些现象或某些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研究,得出规律性认识之后所写的一种报告性文书。科技调查报告要陈述事实、列出数据、分析特征、把握规律,是一种将叙述、说明、议论多种方式融为一体的实用文体。

科技调查报告的作用是为科技领域的决策、管理、研究等提供参考资料。

(二)科技调查报告的特点

1.针对性

科技调查报告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文体,它或者针对科技领域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力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针对科技领域里的某些情况或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力求对其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科技调查报告所提供的材料、数据、意见、建议,往往会对科技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数据性

科技调查报告对情况、现象和问题的揭示并不是主观印象式的陈述,而是要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提供大量确凿的数据,把认识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和科学分析归纳的基础之上。大量来源可靠的数据使调查报告显得内容充实、真实可信。

3.及时性

科技调查报告是针对当前科技领域里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而进行调查、写作的,它在时效性上有较高的要求。当前的社会是瞬息万变的,科技领域也日新月异。如果调查和反映内容已属时过境迁,其意义和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三)科技调查报告的写作

1.标题

科技调查报告的标题有三种写法。

一是直接由调查课题和文体名称组成标题,如《光电技术产业动态调查报告》。

二是用提问的方法拟制标题,如《cad能够帮助我们干什么?》

三是正副标题写法,正标题用来陈述事实或提出疑问,副标题写明调查课题和文体名称,如《无证造缆车,六成不合格——对×市七家游乐场游览车质量的调查》。

2.导言

导言是科技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用来简明扼要地介绍调查展开的背景,交代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范围、方法等,阐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3.主体

主体是调查报告中是篇幅最长、内容最重要的部分。对基本事实的叙述,对各种现象的统计和分析,对特点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都是在这一部分中进行的。

科技调查报告的主体要分出不同层次进行撰写,每一层次可以有一个小标题,也可以用标序码、层间空行、段首关键句提示等方式显示层次。

4.结语

科技调查报告的结语,也就是全文的结尾部分,它可以用来概括全文的中心观点,可以用来预测未来、提出希望,可以用来作些补充说明。

【 例 文 】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创新与实践

——关于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调研报告

科技部赴福建南平调研组

20__年5月25日

【摘 要】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福建南平市地方党委和政府为探索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在干部交流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与实践。南平市通过大批机关和事业单位有特长的科技人员直接下派到农村一线工作,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求为农民提供服务,把科技直接导入农村基层,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科技特派员制度”不同于“科技下乡”和“科技进村”活动,把短期行为转为长期行为;不同于科技副职,把对基层的行政领导转为直接的参与农村生产实践;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把生产咨询行为转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和面向市场需求的经济行为;不同于“定点扶贫”,把农村的脱困解难转为示范带动;不同于机关的“分流下派”,把干部的“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发展,使广大科技干部的人生价值得到最直接的具体体现;也不同于简单的技术服务,把个别项目的个别行为转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注重农产品品质、品牌、专利和标准,兴办农村龙头企业,实现了产供销的集成运作和系统运转。通过综合调研我们认为,在闽北贫困山区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和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带动了当地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市场资源的进一步作大,实现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科技特派员”,使当地农民尝到了用科技增收快、增效快、致富快的甜头,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的基层政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具体实践,是在地方农村经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鲜活的新生事物,是一种适合于相对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项创举

1.积极探寻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南平地处闽北山区。建国以来,南平一直是福建的经济重地。南平山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称。近年来,随着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长期统购统销环境下形成的闽北传统农业面临着重大挑战。原有的单一以粮林为主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经济发展减缓,农民收入增幅下滑,局部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村各种矛盾进一步加剧。农业成本提高,卖难问题加剧。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农业和非农业的收入落差增大,一部分农民抛荒土地,外流发达地区,农村出现了严重的“人才”空缺。

南平“三农”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农民科学

文化素质低与先进生产力要求的矛盾;二是农业发展亟需加大投入与农民收入低、乡村财力弱、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的矛盾;三是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与分散的农民小生产的矛盾;四是基层各级党政领导方式上下自成体系与农民自发性生产经营“两个循环体”相互游离的矛盾;五是群众需要干部转变作风、贴近服务与干部作风不深入、脱离群众实际需要的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是闽北最突出最迫切的要求,也是全国农村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南平市领导班子通过调研认识到,在众多矛盾中,农村基层科技力量不足与科技服务“缺位”,成为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农民十分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另一方面,现有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已是“线断、网破、人散”,大量的科技人员养在机关,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解决南平农业问题最终要靠科技,只有科技才能救“三农”。

2.积极探索把科技直接导入农村的新途径

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把大批科技人才派到农村,在科技与农民之间建立起一个直接联系的机制与平台。1999年2月,首批225名科技特派员进驻215个行政村。这些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市县两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有涉农部门干部、农业科研院所和乡镇农技站,一般任职时间为1~3年。这其中不少人员,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只是普通干部,他们比农民科技、文化、政治素质高,派到农村后就好像进入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找到了干事业的舞台,发挥了超乎预料的作用。三年多来,已先后分四批选派2238名科技人员,进驻1364个村,覆盖了闽北85%以上的行政村,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浪潮。

南平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步推进的过程。其主要做法:

一是实行双向选择,寻找科农的结合点。(略)

二是创建利益共同体,科技进大户,形成龙头企业示范。(略)

三是高位嫁接,重心下移,成果转化一步到位。(略)

四是建立保障机制,解除科技特派员的后顾之忧。(略)

五是小农经济与集约化联动,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略)

二、“科技特派员制度”“特”在哪里

经过调研和实地考察我们认为,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特”就特在制度、机制和途径等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1.特殊的抓法(略)

2.特殊的政策(略)

3.特殊的使命(略)

4.特殊的地位(略)

5.特殊的工作方式(略)

6.特殊的效果(略)

三、启示与思考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南平市在经济发展遭遇诸多困难、经济增长陷于低谷、经济结构面临艰难调整之际,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南平市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也没有一味向上伸手“等、靠、要”,而是自寻发展路径,在发展中创造条件,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致富,使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呈现出良好的开端。这一制度的创新与实践,也给我们科技管理工作者带来许多重要的启示和深层的思考。

1.在落后地区把资源做大,在农村基层“筑巢引凤”,使科农携手,实现了“双赢”。(略)

2.突破“三部曲”,三个资源一起抓,以人力资源重组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略)

3.重心下移,高位嫁接,营造农村科技创新平台和网络,为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奠定基础。(略)

4.机制重于技术,防止市场失灵,激活农村经济细胞,做到系统有效。(略)

5.在农村播撒科技种子,把点的技术固化转为面的技术辐射,是新时期农村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使命。(略)

6.通过农村基层社会组织资源的重新整合,巩固和稳定党的基层政权,是我国结构性稳定的前提,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略)

四、西北地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刻不容缓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西部的经济发展与西部稳定问题密切相关。同志最近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机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出一条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子。”

西北五省区是我国最大的贫困、半贫困地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区,那里的农村经济能否通过引入科技实现较大发展,闲置的科技人力资源能否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得到盘活,特色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系统建设能否同步进行,是新时期的重大政治问题。根据调研,我们认为南平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在革命老区、闽北贫困山区进行的一场制度和机制创新,是我国由“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时期在地方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鲜活的新生事物,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可以在西部进行“移植”和试点。下一步,我们建议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宣传福建省南平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经验。

2.科技部将选择西北地区条件适宜的地区进行试点。并在进一步总结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示范推广。

3.认真贯彻《20__~20__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关于西部地区人才政策、人才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等精神,在促进西部人才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积极鼓励东部地区科技人才以科技特派员的形式向西部选派和流动。

4.目前,西北地区正在积极制定有关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方案。拟于下半年在西南地区试点,进而辐射到整个西部地区。科技部应对试点进行政策上的指导。与此同时,对西部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地区和城市给以一定的经费支持。

关于乡村生态环境调研报告范文4

一、休闲养生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告别温饱逐步走向小康和富裕,对延续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生也就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课题,寻找一个适宜养生的地方去旅游、常住甚至永久性居留,也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当然,并非什么地方都适宜养生,也并非什么地方都能成为养生佳处。总体来看,一个适宜养生的地方,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完善的生活设施、丰富的资源物产。同时,作为旅游休闲养生地来打造,还必须要有便捷的交通条件等。所以,作为一个养生之地,应是一个全方位概念。

二、打造养生之城的必要性

将打造成休闲养生的生态福地的定位和设想,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科学定位的需要。这些年来,为提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促进旅游等发展,形成的独特品牌效应,全县在对外宣传、推介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一江两岸”的打造等,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总体来讲,还缺少一个如同婺源县“中国最美乡村”一样的定位,也使我县在旅游宣传、项目推介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处于比较滞后的境地。因此,有必要对进行一个科学的定位。而休闲养生的生态福地的提出,则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地域人文的特质。

第二,是整合品牌优势的需要。近年来,我县着力打造“一江两岸”的同时,各乡镇和各旅游景点,也纷纷打出了对外的品牌,如“温泉度假村”、“雅溪围屋”等。我们感到,这些品牌从相对的个体来讲,确实体现了一定的独特性。但作为一个县的对外宣传来讲,相对太过繁多,难以让外人形成一个对的鲜明印象。并且,品牌多了以后,还可能互相之间形成影响。所以,有必要有一个总体的定位,一个总的品牌和口号,从而有利于对外宣传、推介。休闲养生生态福地的提出,较好地涵盖了多种品牌。

第三,是展现比较优势的需要。目前,在全市旅游发展的整体格局中,我县旅游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旅游景点、产品的同质性。单纯从自然风光看,难以与邻县小武当和九连山媲美;单纯从知名度看,也与兴国、瑞金存在很大差距。但是,的优势,在于几乎所有不同风格的旅游产品都有。所以,我们不应再在“单打”上与其他区县竞争,而应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比较优势,简而言之,要努力去谋取“团体冠军”。因此,对旅游要重新定位。而生态福地的提出,应该讲几乎囊括了我县所有旅游产品,也不同于其他区县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细分上,也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三、关于打造休闲养生生态福地的可行性

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地方,这是肯定的。但是,定位于休闲养生生态福地,则意味着要比其他相类似的地方有更好优势和更大特色。从实践来看,我们认为,定位于生态福地,在于有着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综合优势。

第一,有着稀缺的养生环境。是山区县,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从养生角度看:一是山地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79座,1000米以上的有6座,其中地形又以山地、丘陵为主,拥有山林1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5%,是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二是气候非常宜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降雨量1709.5毫米,平均日照时数1554.3小时,年平均气温18.8摄氏度,无霜期301天,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这在全国是不多的。二是水好,水质优良率高。水资源丰富,全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700.6毫米,春夏两季为雨水集中季节;特别是水质很好,污染少,没污染的水对身体健康极为有利。三是空气好,负离子含量高。由于山好、水好,的空气相应的也非常好,特别是其中的负离子已成为“人类生命的维生素”。我县曾获得“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第六”的荣誉。拥有清新洁净的空气和高质量的水体,是久居都市樊笼、备受工业污染、城市噪声困扰的都市人逃避城市喧嚣、获得身心愉悦的理想净土。

第二,有着独特的养生物产。谈到休闲养生,如何吃出健康、吃出好身体就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按照现代养生学的观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养生的首选。而这,也恰恰是我们的独特优势。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全县形成了以绿色蔬菜、绿色果业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主要农业特色产品有高山蔬菜、西瓜、椪柑、竹笋、脐橙、板栗、香菇等,产品远销粤、港、澳地区和北京、上海等全国大城市及东南亚各国。拥有“高山牌”无公害蔬菜国家级商标,是国家级高山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同时,还是省重点蚕桑县和椪柑生产基地县。茶叶和茶油,我县也是远近闻名的,茶叶以高山无公害而闻名。而茶油作为环保的高级食用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成分,长期食用,对身体有着较好的保健作用,并且不会导致“现代病”和“富贵病”的发生。

第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要打造休闲养生生态福地,还需要有完善的接待、交通等基础设施为保障。一是地质安全。县位于最南端,东经114°10′—114°50′,北纬4°30′—25°10′,由于降水丰沛,植物茂盛,温度适宜,所以这条地带应该说是最适于人生存的地带。从有史可查的资料来看,几乎没有发生具有灾害性的地震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地质非常安全,宜人宜居。二是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突出。县城处于105国道与106国道、赣粤高速与京珠高速的公路连接线上,距赣州火车站142公里,至龙南火车站45公里,至广州泛珠三角经济圈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2009年10月开工建设的大广国家高速公路途经县内,通车后将融入珠三角二小时交通圈。三是居行方便。近年来,我县相继建成了一些较高品位的旅游接待宾馆酒店,特别是希桥宾馆,为四星级服务水平;宾馆由于位于县城含江路与寿梅路繁华地段,交通方便,为三星级服务水平。同时,我县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较快,以江畔湾、明珠新城等为代表的一批旅游地产项目发展趋势较好,但房价并不高,十分适合外地人来此置业,也适合旅游投资,增加旅游接待量。四是社会和谐。人以客家人为主,而客家人一直以来以热情好客著称。同时,民风淳朴,整个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即使在乡间居住、生活以及漫步旅游,也非常安全。所以总体上讲,确实是一个宜居、宜游、宜业、宜人的养生好去处。

第四,有着广阔的养生市场。紧邻中国最富裕的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这一经济圈内,有着中国相对极为旺盛的养生市场需求,包括“银发阶层”、“白领阶层”以及“圆领阶层”,都对生活质量、生活品位和身体健康有着更为考究的要求。同时,省级重点工程“寻全高速”,东接福建武平,西接,横向连接厦蓉高速、大广高速,建成后养生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如果能牢牢抓住这个重大机遇,无论是对旅游发展,还是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带动,都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打造休闲养生生态福地需要着手的几项工作

基于对生态福地的定位,我们要立即着手统筹谋划,加快推进。当务之急,以下几方面工作必须加强:

第一要科学谋划,打造支撑体系。围绕这一全新定位,我们必须对全县的旅游、宣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等工作方向进行一个适当的修改和完善。特别重要的是,休闲养生生态福地不能只作为一个口号,而要尽快形成三个层面的支撑:一个是品牌内涵。要系统挖掘并包装我县的生态、文化、人文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并通过拍专题片、专题研讨会,请专家论证等方式,使这一定位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二是建设体系。打造生态福地,必须要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推进体系,包括吃、住、行、游、养等各方面如何去打造,都要有一个规划和谋划。三是项目支撑。在明确了建设和打造的思路方向后,把规划变成行动,重点还是要落实到一批项目上来。目前,我县的旅游地产项目有待加强,有一些还处于规划状态,必须要求业主按照我们这样的一种定位,来进行项目的规划设计。同时,要加大对外招商和对上争取力度,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国家部委的休养基地项目,要大力争取落户我县。

第二要围绕养生,壮大绿色产业。由于世界对绿色食品需要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在推进绿色有机产业发展上还要加快。重点来讲,还是要突出“高山、绿色”,着力在壮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其中,尤其要围绕休闲养生的主题,对现有绿色产品的保健功能、养生功能和防病抗衰老等功能要大力开发,才能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加快产业发展。

第三要保护生态,保持绿水青山。生态是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定位的重要基础,所以,一定要把生态保护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推进:一是要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的长期化、长效化,保持公益林建设的成效,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林种结构调整,科学发展林业旅游。二是要继续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河道采砂治理、流域禁渔以及保护桃江等活动。三是要继续抓好工业的环境问题,改善化工安全生产和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增强企业环保意识,提升环保部门的环境管理水平,从而确保生态建设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关于乡村生态环境调研报告范文5

人大关于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一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与保康县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14年农民人平纯收入996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村共硬化村级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组晴雨通车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8处;新建沼气池150口;培育牲猪规模养殖户4户、山羊规模养殖户3户、特种养殖户3户(其中,大鲵养殖户1户、山鸡养殖户1户、鸽子养殖户1户);发展核桃70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200亩。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村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该村有村级债务43万元,现有贫困户171户333人,其中低保户65户,五保户14户。饮水困难207户,土坯房412户,危房382户,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户未通宽带网,是全区26个特困村之一。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贫原因

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村内无集体企业,2014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条件差。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全村80%农户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在调查中了解到,黄马河村贫困户171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42户,占贫困户的83%;缺劳力12户,占贫困户的7%。比如,黄马河村五组的常昌贵,患有癫痫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残疾人,儿子读初一,家中无任何经济来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二是观念落后是根源。调查发现,贫困户绝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无劳动,又无技术,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观念比较传统、保守,守摊子的思想比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诱因。在农村,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严重不足,标准不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因病因残,极易返贫。

三、黄马河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统一思想认识。要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代表会,武装骨干,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克服项目争取难、资金筹措难、群众组织难、短期脱贫难等思想障碍,主动适应新常态,提高扶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充分发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入到扶贫攻坚的热潮中来。

二是要完善发展思路。根据精准扶贫的有关要求,重新调整发展规划。在产业上,积极探索发展高山蔬菜和特色养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进一步优化方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减少浪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班子建设,村民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软环境建设。

三是要充分体现精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一家一户的脱贫上。根据对黄马河村贫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会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个贫困户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谋划项目。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后,各级将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就要认真谋划项目,并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力争有较多的项目落地,并产生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护生态环境。黄马河村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植被良好,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资源环境的破坏,着力打造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房靓物丰、人和家兴的秀美风光,为夷陵区保留一方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

四、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在黄马河村了解到的有关情况,现对我区即将展开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进一步弄清情况。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在进一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贫困状况,扶贫才能有的放矢。现有的贫困村是根据每年年报上人平纯收入的多少确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根据历年减少的脱贫户、人口的基础上确定的,与实际不完全相符。建议对全区的贫困户统一设定标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对贫困户、人口和致贫原因进行调查摸底,准确识别,把这些基础数据汇总后,根据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例确定重点贫困村,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扶贫工作规划。

(二)进一步完善规划。根据全区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结合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和政策,进一步完善1十N的精准扶贫规划,即一个总体规划,外加扶贫搬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基础设施(水电路网)建设规划、无能力脱贫人口的基本保障规划等,同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使全区精准扶贫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重点。本次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贫困人群的脱贫,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一家一户贫困人口的脱贫上。为此,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通过扶持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增加收入,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投入。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因此要增加医疗救助的投入,放宽大病救助的条件,提高新农合报销的标准,加强基层卫生事业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三是大力改善基础条件。贫困地区面上的贫困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畅、信息不灵。要下决心集中一定资金,进一步改善边远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为面上的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四是适度发展养老产业。由于客观因素,边远贫困地区光棍家庭呈增长趋势,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五保户将大幅增加,乡镇福利院要适当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现在,子女在外打工挣钱或在城镇落户,老人不愿离开农村,农村社会养老也将有一定市场,另外,现在城市居民也有季节性到农村居住的愿望,这将给农村的养老产业带来机遇,应统筹规划,逐步发展。

五是统筹考虑扶贫搬迁。扶贫搬迁无疑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行搬迁扶贫难度很大,多种原因不愿搬迁,囊中羞涩无力搬迁,有求于人难以搬迁。要做好搬迁扶贫工作,必须统筹谋划,综合施策,核心是三点:①科学合理规划居民点。②加大对居民点基础设施的投入。③结合城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做到这三点,然后逐步引导,必有所成。

(四)进一步创新方式。总结以往扶贫的经验,这次精准扶贫在方式上要有所创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实效。具体就是搞好五个结合。

1、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政府在做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建专班、强力推进的同时,要充分动员,武装骨干,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把群众发动起来才有不竭的动力。

2、行政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如在扶持产业发展时,先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利用扶贫资金让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占有股份,既让贫困户受益,又促成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后,又反过来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此外在资本下乡、社会救助、志愿服务等方面,动员和组织好了,潜力巨大。

3、扶贫开发与城乡统筹相结合。要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夷陵区全域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去谋划部署,在产业布局、项目安排、城镇化建设上丰富完善、同步推进,不搞成两张皮。

4、帮助发展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重点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这无疑是正确的。有些贫困家庭,因年老体弱、长期生病、智障残疾等原因,通过帮助发展不可能脱贫,需要通过提高保障水平、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

5、经济脱贫与精神脱贫相结合。在开展精准扶贫的同时,高度关注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新型农民教育、星级农户评选、宣传正反典型等方式,提升思想素质,学习创业技能,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文明新风,有效解决在部分贫困人群中存在的不团结、不勤奋、不养老的问题,提振精神,树立信心。

(五)进一步注重实效。新的历史时期的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重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转变作风,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方能取得实效。切忌情况不清,有失精准;切忌一哄而上,龙头蛇尾;切忌好大喜功,不办实事。总之,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人大关于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二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中央、省扶贫重点区域以外的县,在20xx年编制新十年扶贫规划时,全县核定的年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45507人,贫困率达到 16.3%。经过两年的扶贫开发,目前全县贫困人口降为33399人,减少了xx108人,贫困率降为xx.4%。贫困地区的道路等基础设施有了改善,以茶叶、蔬菜、林竹为主导的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xx年起建立和完善了贫困信息系统,贫困人口信息全部录入,实现了动态管理。

(二)主要工作

1、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我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行业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全面规划落实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全县各项扶贫项目的审核、落实、监督。

2、制定落实扶贫开发规划。按照中央新十年扶贫规划纲要的要求,县政府结合实际,分别编制了《夹江县扶贫开发规划(20xx-2020年)》《夹江县市列重点贫困区域扶贫攻坚规划(20xx-2020年)》,并经县政府常务会通过后,报上级扶贫开发部门备案。规划将我县的河西和河东片区作为市列重点连片扶贫区域,明确了每年的扶贫开发目标、任务,落实了扶贫开发经费,其中,每年市财政投入每个片区25万元,县财政投入每个片区100万元。

3、建立了扶贫工作机制。一是考核机制。制定了《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扶贫开发工作中重大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和各部门工作职责》,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年终目标考核,使扶贫开发工作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二是监督检查机制。制定完善了扶贫项目资金申报、扶贫项目综合验收、扶贫资金县级财政报账、群众监督员、扶贫项目公开公示、工程项目招投、大宗物质政府统一采购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扶贫项目置于社会监督之下,透明运行、阳光操作。三是扶贫投入机制。制定《夹江县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促进助农增收工作的意见》,成立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集聚各部门、各行业支农资金,向贫困地区集中投入,捆绑使用,提升开发效果。20xx年,县财政投入市列重点贫困区域扶贫攻坚资金200多万元。

4、大力实施扶贫开发项目。20xx年以来,我县实施了扶贫项目3个,获得省上专项扶贫资金708万元、市上扶贫资金50万,县上配套215万元。先后建成新场镇黄林村、普益村、江山村40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新增大棚面积100多亩;建成三洞镇建新村、双路村、仁心村、永青乡永兴村 2779.4亩茶叶基地,并建成水井水塔10套、灌溉管网500多亩、蓄水池57口;建成歇马乡、麻柳乡2万亩石斛种植基地,带动歇马、麻柳、木城、龙沱等贫困山区修建村、社道路36.9公里。

5、扎实推进各项扶贫工作的开展。一是开展行业扶贫工作。加大行业资金整合力度,全县在涉农资金的安排上尽量向贫困地区倾斜。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部门在20xx年的涉农资金中投入贫困地区2465万元,20xx投入贫困地区的资金达到3452万元,呈现逐年递增之势。二是开展社会扶贫工作。通过挂包帮活动的开展, 全县落实了定点帮扶单位84个,投入社会扶贫资金xx56.3万元,帮助 625户3456人摆脱生产生活困难;每年争取市扶贫基金会和相关部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对特殊贫困群体进行看望慰问,两年来争取到市扶贫基金会近30 万元资金,整合县工会、妇联、残联等部门资金近240万元,直接资助贫困学生和看望困难群众;加大社会扶贫宣传,引导社会成功人士对口帮扶。三是认真落实金融扶贫。建立了马村乡碧山村和中心镇杨湾村两个互助合作社,互助资金总量达51.xx万元,扶持农户总数 271户,其中扶持贫困户 62户,社员户均增收 725元,有力的解决了当地贫困人员的资金需求,促进了产业发展。出台各种财政贴息小额贷款政策,帮扶贫困群众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四是加大智力扶贫力度。每年组织安排职业技能培训3000多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6万人次。目前,全县农民已有五分之一接受过各种培训,计划通过5年时间,力争让每户农民掌握一至两项农村实用技术。同时,我县还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于20xx、20xx年分别对金口河的林丰村、铜河村、新乐村、建设村各给予100万元,共400万元的对口扶贫资金,帮助彝区贫困村脱贫致富。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扶贫开发资金缺口大。从20xx-20xx年,三年内仅有省级扶贫资金708万、市级扶贫资金50万,实施的扶贫项目只有3个。由于项目少、扶贫开发资金缺口大,扶贫规划实施推进缓慢。

(二)扶贫项目实施难度大。一是有的行业和部门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二是项目实施管理难。由于扶贫项目限制的条款太多,很多与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使方案和实际操作不能做到很好衔接,甚至出现无法按规划实施的情况;三是贫困对象多为老弱病残,有的扶贫项目到户后无法实施。

(三)社会扶贫资金参与力度不够。一是扶贫项目中,扶贫资金只能到扶贫户,不利于吸引和引导社会人士参与投资扶贫项目。二是扶贫项目只在于解决最基本的问题,不能形成连片和规模效益;还有项目区有的贫困群众素质不高,不利于社会资金进行企业+协会+农户的模式参与扶贫。

三、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十年扶贫规划纲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调动各扶贫联席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任务,扎实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要继续争取省、市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增加县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加大扶贫投入力度;联合金融部门开展好政府主导的贴息或无息创业贷款,扩大互助合作社数量,政府要尽可能将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发展,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的良好格局。

关于乡村生态环境调研报告范文6

2.把粮食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访黑龙江省副省长吕维峰

3.宝泉岭分公司实施"绿满家园"纪实刘晓燕,徐宣凤

4.海伦农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路径探析陈克发

5.创新,撑起腾飞的翅膀——黑龙江省创业农场党委带领职工群众建设新农村工作纪实范克栋

6.又好又快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转型薛敏,李宏剑

7.论科学发展观与当前中国的经济战略新农村(黑龙江) 程竹青

8.科学有效处理民生问题,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基于衢州市司法鉴定的实证研究毛玲英

9.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邓舒平

10.从西方城市化历史进程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孙广迪

11.浅谈"小组化"班级管理张亚玲

12.浅谈贫困地区多渠道搞好农经工作严敏,郑国贵

13.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措施张羽刚

14.松阳县农机化发展的策略分析陈孟法

15.浅谈拖拉机行业发展趋势王海英,刘松蔚

16.葡萄疏花疏果"四字经"麻海燕

17.浅谈白念珠菌与酿酒酵母菌的相关性鲁伦文,刘毅

18.浅谈景谷甘蔗低产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沈志焕

19.案外人异议之诉与执行异议竞合白洪江,范艳伟

20.浅析法律传播学杜开华

21.夫妻一方出卖夫妻共有房屋的效力林镇海,张贤

22.论司法鉴定的规范化建设刘青

23.谈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和法律思考李敏

24.浅析农民工婚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王珏

25.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李慧敏

26.用民心办民事解民忧顺民意李春君,范艳伟

27.路由器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孙飞艳

28.浅析西方国家惠农政策对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启示潘永金

29.浅谈电力油化班组技术管理刘艳

30.浅析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朱飞跃

31.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探究杜志坚

32.浅析VLAN配置方法成年胜

33.弥勒县蔬菜产业发展探讨张明福

34.小学体育教学的艺术性金立珍

35.《电路》课程学习策略分析赵彤

36.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王玺

37.校企合作模式中机器人教学初步探索蔡敏,武传宝

38.浅谈数学中的合作学习董德蓉

39.浅谈力量训练在跳高运动中的作用庄岩

40.小学美术课中多媒体教学策略张静

4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吕琳

42.我国农村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华冰

43.农村宅基地闲置原因调查与分析-以赣南瑞金市为例曾令权,张立亭,陈荣清

44.独立学院教师流失问题的分析信红娜,杜瑞涛

45.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王朝辉

46.当前农村财务管理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李永兰,王艳,黄冬娥

47.新农村(黑龙江) 试析我县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崔亚利

48.农民增收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班毛展,李娟

49.浅谈园林绿化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解决办法臧旭

50.排污权交易理论制度与实践研究综述李婷

51.学困生也有"开发商心态"王善香

52.防治葡萄灰霉病的优势拮抗细菌的筛选崔欣,李伟

53.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思考撒玛

54.试论基层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郑国贵,严敏

55.浅谈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王艳

56.浅谈农机监理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潘志辉

57.浅谈企业理财中的税务筹划刘洁

58.当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探讨强海龙,郑绪宝

59.水利工程混凝土外加材料的性能张岩

60.浅析行政调解制度孙言朋,郭爱荣

61.瑞金市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高敏,杨羽,杨长彬,刘小林

62.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杜丽

63.强化农机科技入户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梁桂银,于振和

64.浅谈体育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孙玉巍

65.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祝煜凯

66.一种简单的遥感影像位置精度的评定方法曲洋

67.业余文化团队是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赖启和

68.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蒋伟

69.中学学生英语口语调查分析——天水市石马坪中学学生英语口语调查赵凌,余敏

70.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对策宋德梅,李洪刚

71.各国农村水污染控制经验和借鉴幸红

72.农村财务管理的主体转变分析张海琛

73.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适应性曹慧芳,余敏

74.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夏兆友

1.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关红庆,苗秀珍

2.新农村建设中支农资金管理措施探索张玲

3.新农村建设需要文化支撑周亚文HttP://

4.浅淡农村文化的软件建设新农村(黑龙江) 赖启和

5.扎兰屯市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情况调研报告刘朝晖,刘朝霞

6.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新论冯先灵

7.闽西农村"留守妇女"相关困境分析江小敏

8.农村电力市场的发展分析胡琛

9.浅谈对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刘明川

10.论农村社区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闫培林

11.村支书的人口计划生育观罗炳锦

12.高新农业技术走进移民搬迁贫困乡村-和静县贫困乡村额勒再特乌鲁乡察汗乌苏村的农业变革楼爱玲,赵慧,屈涛,顾健,吐尔洪,张爰浩

13.青牛黑液肥在油茶低产林上应用效果试验吴承文

14.5%天然除虫菊素(云菊)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杨美秀

15.大棚蔬菜灰霉病发生严重的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耿梅凤

16.旬阳县农田地膜残留情况调查与分析钱宝花

17.浅谈如何防止化学除草剂的药害王遐务,王家东

18.提高农作物杂交种子的生产效率的思考高伟

19.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技术刘艳丽,陈建华,王芳,李伟

20.大棚草莓异常果的发生及预防措施陈志霞

21.贵州侗族传统糯稻种植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潘永乐

22.苹果树腐烂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丁学功,赵怡红

23.绿色水产饲料添加剂刍议梁德才

24.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抚顺辽五味"简介刘非,都惠中

25.日光温室黄瓜连作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朱四平,李喆

26.蔬菜农药残留问题解决途径探讨李红

27.贵州普安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邓忠治,张杰

28.化解村级债务推动农经发展葛正秀

29.天目山野山茶资源的利用及其效益顾红英,过婉珍

30.加快基地建设发展蔬菜产业徐俊彩,南洋换,陈俊科

31.强化组织优化服务全力推进农业保险池建梅

32.裕安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苏强

33.莲都区黄村乡杨梅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陈德松

34.缙云县大洋镇高山蔬菜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邓建平

35.发展"前家后"庭院经济模式促进山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水泉坪发展"圈、沼、厕、厨、园"五配套农业循环经济的启示钱宝花,冯自社

36.对祁阳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现状调查与对策赖赚生,王善元

37.浅议农用地拆迁补偿评估与土地发展权价值刘勋涛,靳剑辉

38.新农村(黑龙江) 浅谈农业信息产业发展张学莲

39.湖南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对策方威,李冲

40.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陈芳

41.推进旬阳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王东顺

42.凤县种植业现状调查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途径于明新

43.试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陈风华

44.对发展静宁纸箱包装产业的几点思考李娟

45.用SWOT法分析成都市一般乡镇发展策略犹明波

46.谈农业企业生物资产的计量祁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