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调研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工作调研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工作调研方法

社会工作调研方法范文1

一、社工咨询室的建立,在学校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之网”

2013年5月10日,江苏省睢宁县妇联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在睢宁县魏集镇中心小学成立的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服务能力实践创新基地正式揭牌。同时,“三工助梦八方倾情——撑起留守儿童爱的天空”项目也一同启动。同时,徐州市去年成立了第一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徐州鹏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借助高校和服务中心的专业力量,同学校进行联合,开辟出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新模式。

魏集镇小学作为中国矿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基地,同时也联合徐州鹏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魏集镇小学设立社会工作咨询室,为学校的留守儿童提供包括心理疏导、提升成绩等相关服务。具体的工作可以按照如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定期开展个案、小组活动

此次调研共开展了六次小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以通过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使之成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进行。据参与小组活动的儿童反应,他们平时的课堂学习比较枯燥,老师也因为学生众多,不能进行更多的关心,而在小组活动中,他们得到了放松,展示了更加真实的自己,同时也在这样的小团体中产生了被重视的感觉,而对于收获,组员们纷纷表示,他们不仅收获了快乐,更在一个个生动的活动中,获得了很多道理,这样的学习形式是他们喜欢的方式。

(二)定期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心里健康问题的讲座

在调研中,笔者通过访谈留守儿童及班主任,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很多沟通上的问题,班主任并非十分了解留守儿童内心真实的想法,老师的印象中,这些儿童大多“调皮、不认真学习”等等,但是通过笔者对于留守儿童的访谈发现,他们的世界远远没有这样简单,由于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他们会对周围发生的很多现象产生出更多的困惑,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这样的困惑和问题也是他们社会化“白板现象”的重要成因,因而,在学校中定期开展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讲座,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可以为其普及社会化的必要知识,帮助其顺利成长。

(三)在学校组织留守儿童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心声

睢宁儿童画1955年孕育破土,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睢宁儿童画不断发展、壮大,1981年南斯拉夫世界儿童画创作展览中,中国儿童画有15幅获金质奖章,其中7幅是徐州市睢宁儿童的作品。从此,睢宁儿童画受到了省内外美术界专家和各级领导的关注。睢宁儿童画以新颖明快的乡土气息,充分表现出孩子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非凡的创造力,洋溢着童心的天趣和光彩。

鉴于睢宁这样的优势,社工介入时也尝试运用图画表达心声的方式,让组员们将自己的心里话通过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定期寄给其父母,也是作为亲子沟通的一种尝试,通过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社工采用家庭疗法,在家庭建筑留守儿童“情感港湾”

所谓家庭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就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 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 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家庭社会工作方法的干预时,不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更要从“家庭诊断”或“家族疗法”的角度对整个家庭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把握。尤其特别要注意的是使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人在情境中”这一方法原则,把“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解决,例如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临时的环境等。因为只有了解人所处的环境对其生活的影响,才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个人的问题以及问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工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社会工作者建立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长效机制,并对其进行监督

在调研中,许多留守儿童反应其家长与其联系较少,而且内容单一,主要询问学习成绩以及生活的基本情况,因而出现了儿童与父母关系逐渐疏远的情况,面对这一现状,社会工作者应建立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长效机制,首先保证亲子联系的频率,这是感情沟通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也对于沟通的内容加以指导,例如,家长可以给子女介绍一下城市的生活情况,同时对于子女的心里情况进行更多地关注,这些知识的普及以及情感的沟通是儿童社会化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应该起到监督的作用,只有将工作坚持进行下去,才能真正发挥效果,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二)社会工作者介入监护人的相关倡导工作

在留守儿童家中,监护人往往是隔代的亲人,由于观念以及年龄的原因,监护人在家中对于儿童的作用往往比较局限,“我觉得我奶奶根本就不理解我”一位小朋友这样说道,对于监护人在家中的作用,留守儿童表示,他们主要是解决他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但是对于其它方面,如教育、指导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因而,社会工作者也需要综合运用家庭介入的方法,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特点,对其进行指导,在监护人的能力范 围内,提升对于留守儿童精神关怀、教育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帮助留守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

三、社工进行资源整合,在社会开启留守儿童“成长之窗”

(一)社工与妇联进行合作,组织多项活动,或成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此次关于留守儿童调研的目的启动旨在通过 “妇工+社工+义工”三工联动,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在睢宁妇联的协助下,笔者所在的中国矿业大学社会工作系组织进行了关于留守儿童的许多活动,例如积极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睢宁县儿童画中心的相关活动等等,得到了留守儿童家长和儿童自身的热烈欢迎,妇联对于当地儿童情况的熟悉程度是社会工作者值得利用的很好的自愿,与妇联的合作,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起到推动性地作用。

(二)睢宁县“爱心妈妈”的动员,一对一结对子,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睢宁县妇联别出新意地组织“爱心妈妈”志愿者,通过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活动,使得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母亲的关爱,同时也是对于社会风气的一次正向引导,通过妇联与社会工作者的合作,社会工作者可以定期对“爱心妈妈”进行志愿者培训活动,帮助其“科学”地关心留守儿童,从而助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综合来看,留守儿童社会化“白板现象”目前存在着多方面的表现,其出现是由于综合因素所导致的,总体来说,社会工作综合层面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白板现象”介入的实际作用,可以达到“内部增能”和“外部扩展”的效果。这是一个由外到内,由分散到整合,由功能并重再到资源协调运用相融合的过程。其中内在增能即通过发现问题来寻找案主的潜在能力,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力量。外部扩展,即链接案主外部资源,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网络,为案主增能提供持续不断的外部力量。在笔者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实践证明,在白板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介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介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为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具有“睢宁特色”的方法。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调研方法范文2

一、基本情况

县县下辖1个街道、10个乡镇,124个村(居)委员会,人口23.46万人,按去年底的统计,我县有3363人从事社会工作,其中持证上岗2人。目前,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尚处在自发起步阶段,没有建立健全配套的制度,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我县社会工作者主要由义工、志愿者,愿发挥光和热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其主要来源是:一是各单位各部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二是义工、志愿者,三是村(居)委会服务机构。

二、今年开展工作情况

1、总结了我县去年社工人才工作,肯定了成绩,分析了形势,找准了不足。同时,要求全县民政系统要提高社会工作的认识,加大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

2、为使我县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有较全面的认识,5月28日举办了全县社会工作人员培训班,有52人参加社工基础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社会工作人员加深了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了解和掌握了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此次培训提高了社会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为做好社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组织了我局相关人员2人参加了省、市的社工基础知识培训,

3、为提高我县社会工作人员的持证人数,向民政系统的干部职工传达了省、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通知精神,采取报销差旅费的鼓励措施,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全国统一的社会工作者水平考试,今年共有7人(我局5人、司法局1人、长江镇1人)参加了考试,有3人通过了全国社会工作资格考试,目前我县社工持证人数达到5人(其中中级1人)。

4、为推动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尽快出台,组织了相关人员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结合省、市精神和我县实际情况,草拟了我县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三、存在的问题

1、社会工作人才缺少交流平台。目前,我县社会工作人才缺乏交流平台,许多社会工作者或热心于社会工作的人员不知道以何种形式和何种途径加入社工队伍,上级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2、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水平较低。我县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参差不齐,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低,社会工作人才大多是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社区工作者按照现有的居民组织法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我县现有的社会工作人员未接受过专业学习,工作方式方法比较落后,对社会工作的丰富内涵涉及面不广、深度不够、专业不强,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3、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由于社会工作职业尚未得到广泛了解和认可,目前,社会工作人员的地位、待遇相对较低,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需要。

四、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培养造就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构建和谐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一、整合工作资源,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好现有工作资源,切实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组织部门综合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和团体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实现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形成工作合力。

二、构建培训体系,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程度。

组织部门要通过构建和完善培训体系,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大规模的培训和严格的职业评价,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逐步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并且组织好考试,让更多的人员通过考试,拿到社工人才证书,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社会工作调研方法范文3

【关键词】大陆 社会工作人才 研究综述

20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培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并于2011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自此,学术界开始较多关注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状况。文章梳理了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研究文献,并对已有研究成果和缺陷做了总结,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社会工作人才概念、内涵的界定

雷洁琼提出中国民政工作就是社会工作之后,王思斌对实际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作了区分,他指出,与专业社会工作相比较,实际社会工作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实际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职业,二是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并没有受过社会工作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此基础上,袁光亮将社会工作人才区分为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和实际社会工作人才,甑炳亮、王秀江认为社会工作人才包括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性的社会工作者和从事相关社会服务但没有专业性要求的社会工作人员,易钢则认为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人员构成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在界定社会工作人才相关概念之后,刘华丽对成功社会工作者所需要的素质进行了概括,认为一个成功的社会工作者对人性持关怀和乐观的态度、对自我具有合理定位且自尊自信、对他人尊重信任接纳友善以及诚实务实有活力。周宏、付尚媛、梁楠从初级、中级和高级社会工作者三个层次,与社会工作者能力素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交叉建构了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需要具备的具体能力素质,朱雨欣等人还以西部农村为考察对象,也从社会工作者能力素质的职业知识、技能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社会工作人才素质指标体系进行探讨,李林凤还针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社会背景,提出社会工作者向少数民族群体提供社会服务时应具备的素质除一般社会工作专业能力素质外,还应具有掌握案主族群文化和特征、挑战并改变自己对少数族群案主具有的成见以及了解中国民族政策与法规等素质。

中国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现状

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中国社会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人才,二是需要多少社会工作人才,现在已有多少社会工作人才。王思斌、仲祖文、戚欣、徐永祥等学者的研究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王思斌认为市场化改革的后果及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仲祖文认为壮大社工人才队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保证;戚欣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及社会转型的角度阐述了建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迫切性;徐永祥则从社会工作对和谐社会的体制建构三个方面,即社会工作是政府社会职能转移的促进者和主要承担者、是第三部门发展的促进者和示范者、是公共财政体系的催生者,论述了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需求。

在社工人才需求量及现状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以区域为例,如孙中锋、王邦虎以安徽为例,认为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制度设计等因素的制约,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普遍存在总量偏少、结构分散、身份尴尬、待遇偏低等问题,提出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探寻适合的模式,通过舆论宣传、科学规划、岗位开发、完善体制等路径来推动,进而促进本区域的社会工作发展。还有张小蕾对天津,石方军对河南,彭鑫对上海卢湾区等省市社工人才在年龄、专业化、职业化和服务领域等方面的分布及需求和存在问题的调研,研究结论大致相同。

另一是以服务领域为例,张时飞通过对广州养老院社工人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提出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三点建议,即率先在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福利单位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率先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入手,推动农村地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把发展社会工作的“核心服务”作为建设社会工作职业权威的重要突破口。周胜和周爱萍通过厦门市救助领域社工人才调研,认为明确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身份,进行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发展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构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及经验总结

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学院式培养,建立在国际经验借鉴基础之上。20世纪90年代,王德丰、陆士桢、陈树强、孙立亚、张作俭、马凤芝等先后撰文讨论了新加坡、美国、香港、挪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在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直接指导了20世纪末期大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发展。21世纪以来,周湘斌、李迎生、张朝雄等人在全面考察英国社会工作的资格教育及其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研究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实务导向的资格教育体系并行不悖的二元结构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大陆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认可、多方参与以及专业教育和资格教育相结合的思路。

在经验借鉴基础之上,中国学者也努力建构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王立红、周光亮认为应依托需求发展社工教育、实行正规教育与短期培训有机结合,并进行分层分类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周林波认为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养与本土实践具有强大的“嵌套”关系,坚持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政府、学校、教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学院社会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总结代表性成果:顾海霞、罗观翠通过总结中山大学采用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通过尽可能地挖掘、动员、整合资源,以构建社会工作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达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目标;高崇慧、吕涛、姜敏以云南各高校为例,研究NGO与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师资培训、资料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力图总结“双赢”经验,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理想途径和模式。

地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经验总结代表性成果是民政部对全国有代表性的四个地区(上海市、深圳市、江西万载县和浙江宁波海曙区)以及四个试点单位(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二精神病院、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和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总结。上海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成立社会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积极培育社会工作者的行业管理机构,注重加强社会工作教育培训机构建设;江西万载县从三个方面形成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基本格局,一是开发一批社工岗位,二是创建与高校社工专业和社工、从工(准义工)、义工的两个联动机制,三是培养三只社工队伍,即专业化、职业化社工队伍、本土化社工从业队伍以及志愿服务的社会化社工队伍。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和未来取向

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反思和未来取向主要集中在学院式专业社工人才培养上,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文军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专业教育与实务能力培养脱节”、“职业社工培养中价值理念与实务技巧的错位”等十个挑战分析;王思斌对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阶段、动因、非均衡性的分析,指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未来在数量与速度、人员与素质、专业化以及社会责任方面需要在发展中取得平衡。

史柏年总结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四个特点:后生快发、教育先行、师资滞后和拿来即用,并提出社会工作教育在教育目标、道路、管理和人才培养四方面面临的严峻选择。向德平分析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一系列问题,如本土化理论和方法缺乏、专业价值观和理念缺乏、专业师资缺乏、培养目标模糊、教学脱离实际、就业渠道狭窄等,提出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教育要坚持国际通则与本土经验并重、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并重、知识传送与能力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专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的取向。

总结与反思

从上述文献综述来看,学术界对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已取得若干共识。第一,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包括两部分,一是受过系统社会工作专业训练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一是没有受过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但实际上又从事社会工作相关服务的人员;第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是中国转型社会建构和谐社会,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第三,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必须走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道路;第四,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必须嵌入到现有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环境中,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多方参与形式开展。

此外,对于中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理论研究居多,来自于地方性实践并提升为本土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需要加强;第二,主要关注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对实际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研究不足;第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现有研究涉及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的还很少。

社会工作调研方法范文4

在社会工作教学中,教师希望实践“头脑风暴法”,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创新的能力,实践该方法在社会工作课堂中的运用。实践背景: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和社团活动,锻炼了个人品质,实践了专业要求。Y社团因成立时间较短,缺乏规划和宣传,基于社团发展需要和学生基本需求,教师提出“Y社团怎么样开展社会工作宣传”为议题的“头脑风暴法”,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合。1、准备阶段:(1)公布“Y社团怎么样开展社会工作宣传”这一议题,鼓励学生找寻相关资料,对该社团运作现况做出了解和简单调研,并要求其查阅关于“头脑风暴法”的实践案例。(2)挑选10名学生参加此次“头脑风暴法”,主持人由教师担任,记录员由参加者A担任。(3)准备好白板、笔、工作纸等道具。(4)通知与会者时间及地点。2、实施阶段:启发参与者就“Y社团怎么样开展社会工作宣传”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担任主持人角色,对时间进行控制。由于事先参与者对此话题已产生兴趣和思考,因此讨论较容易开展,但参与者之间的职责和干涉较为严重,教师需对此进行矫正。B记录员由于是第一次担任此角色,忙于参与讨论,教师亦提醒其应及时记录。3、结束阶段:此次讨论共产生106条记录,组员均能有效投入到会议中,并对Y社团的职责和功能有所了解,对社团宣传社会工作产生了一定的主人翁意识。

二、过程分析

本次实践效果明显,以贴近学生需求和专业发展的话题展开,对“头脑风暴法”具体过程进行了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首先,在会议原则的执行上,参与者均需严格遵循该方法要求。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你的这个想法太幼稚了,不可操作”等批评语句;“天马行空”的跑题现象;私下交谈干扰别人思维现象等,这些情形是禁止出现的,只有有效提醒和控制,才能使与会者在充分放松的心境下,在别人设想的激励下,集中全部精力开拓自己的思路。其次,在会议实施步骤上,需关注课题目标--即讨论话题生的数量。突破思维惯性,大胆进行联想是进行“头脑风暴法”重要环节,对相关讨论进行设想开发,引起脑力激荡,以便产生更多想法和创意。再次,在整体方法的原则设计上。遵循的原则大致包括“非评判”原则,即不管设想是否适当和可行,对各种意见及方案不能当场做褒贬;“自由畅想”原则,创造一种自由、活跃的气氛,激发参加者提出各种创意的想法,使与会者思想放松,这是该方法的关键。“以量求质”原则,追求数量是“头脑风暴法”的量性目标,想法越多,产生好创意的可能性越大,这是获得高质量创造性设想的条件。“协助发展”原则,鼓励参与者对他人已经提出的设想进行补充、改进和综合,强调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和相互完善,产生启迪和该方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限时限人原则”这亦是有效维护秩序和氛围的规则,从时间和参与人数上控制方法进程,保证效率。

三、实践启示

首先,该实践对Y社团如何宣传社会工作产生了有效启示,得出的讨论结果经过社团商讨进行了部分采用,包括“建立学校社团联席宣传制度”“Y社团新媒体宣传攻略”“社会工作服务站在学校的建立”等,这些创意实施后均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其次,为营造自由讨论的氛围,需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比如,将“头脑风暴法”与德国的“开放空间”技术相结合,包括对现场场地道具摆放、灯光控制、主持人语速、中途茶歇等进行设置和调整,使参与者身心投入。第三,在小组规则设立方面。建议参与者轮流发言,自行制定规则及投票,主持人只需进行引导,强调组员的参与感,突破传统的规则有组织者制定的束缚弊端,将“风暴”理念从开始即传达出来。第四,在休息时间,可设置相关小游戏调解氛围,以帮助参与者放松精神,提高注意力,聚焦话题讨论。第五,有必要对“头脑风暴法”进行实践效果跟进--即进行质疑式“风暴”,对首次进行的创意另辟时间二次讨论,在质疑的过程中可以排除限制因素,进行可行性方案评估,确定一种或几种实施方案,用于回应及解决需求。最后,头脑风暴的缺陷可以通过一些途径进行弥补,比如头脑风暴使得参与者的责任分散,引起集体的惰化现象,主要解决方法是在平时进行班级团队建设,增强参与者的责任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风暴。

四、结论

社会工作调研方法范文5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化,高校大学生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然而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后期,这一年龄段的少男少女正处于“感情萌芽”阶段,加之高校的管理环境较为宽松,从而为他们提供了“爱情成长”的环境。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经济不独立,大部分对爱情缺乏正确的认知,可能会将个人心中狭隘自私的一面带到恋爱当中,以至因恋爱导致的物欲过重、心理疾病、犯罪行为、为情自杀等层出不穷。现如今,众多高校对如何建立健康的恋爱心理及行为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然而高校毕竟是教学育人的地方,对于恋爱方面的实践及指导经验极为缺乏,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本文主要就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必要性做具体研究。

一、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现状

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高校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状。具体来说,现如今,高校大学生恋爱主要呈现以下几大问题:

1.恋爱人群比例大,并从隐蔽性向公开化转变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大学生恋爱比例高达六成以上,尤其是大学新生在老生“面授”之下,恋爱基本上已经成为大学的“必修课”。而且,随着社会恋爱观念的转变,高校大学生在面对恋爱问题上也逐步“开放化”,在学校教室、食堂、操场、校园、树荫下等公众场合中都极尽暧昧,这些举动无疑都破坏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2.产生众多社会问题

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嚣嘈杂的社会当中,高校大学生往往也不可免俗。包养、凤凰男、物质女等都开始进入高校当中,并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状,这些与个人物质条件挂钩的男女交往已经严重背离“爱情”的学术定义。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更是不会处理学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过分忙于花前月下,旷课、早退、厌学等现象极为多见,为了“爱情”耽误自己的学业和前程。现如今,社会对“大学生”这一名词更多是贬义,“大学生高分低能”等偏激化的论调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3.因爱生恨引发犯罪的现象层出不穷

由于校园恋爱多不成熟,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心理承受能力不高,一旦出现“爱情悲剧”,往往会悲观厌世,更甚至选择伤害对方、自杀等过于激烈的行为。据统计,高校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仅为2%~5%,且自杀大学生中有51%为因情自杀。不仅如此,大学生因感情纠纷走上犯罪道路的问题也频繁地见诸各大媒体。

由上可见,高校大学生恋爱依然较为盲目,且多数心理并不成熟。一旦恋爱受挫,更会做出过激或极端的行为。

(二)高校大学生恋爱观念评析

总体来看,高校大学生恋爱观念可以总结为五种:第一,把精神慰藉当爱情。大学生远离家人求学,尤其在大一期间,往往会感到孤独、苦闷,甚至会因寝室相处不融洽而倍觉烦恼和委屈,为了找一个倾吐的对象、一个避风的港湾,往往会选择找个男朋友或女朋友;第二,贪慕虚荣。在此种类型中,男学生谈恋爱是因为带着女朋友出去有面子,是自身能力的体现,女学生谈恋爱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女性魅力,也能无形中抬高自己的身价;第三,从众心理,“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此类学生谈恋爱并没有确定、明晰的标准,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出双入对而“紧跟形势”,甚至有些学生并不会过多考虑自己和对方的实际情况,不假思索地挤进恋爱行列;第四,恋爱目的不纯洁,恋爱根本不谈爱情。处于青春期后期的高校大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极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加之这些大学生的社会及家庭责任心依然不强,从而导致男女双方交往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不纯洁的恋爱。根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附近的酒店及旅社客满期多数为周五及周六晚上,且入住人员多为校园大学生;第五,寻找终身伴侣。虽然大学生恋爱动机多样,但也不可否认仍然有一部分是秉持着寻找人生伴侣的动机。不管由于什么原因,这些男女朋友之间的感情往往并不稳定,尤其在面临毕业择业之时,多数会选择“分道扬镳”,从而导致高校大学生恋爱的成活率极低,也充分说明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重要性。

二、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必要性分析

从情感角度和专业化角度上讲,高校的教育形式并不适用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解决,必须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具体来说,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现阶段高校处理大学生恋爱问题困难

现阶段,高校处理大学生恋爱问题多数是采取教育和引导等措施,从教育方面来看,主要是开展伦理道德教育、两性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等课程;从引导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工作队伍人员介入引导。但是该团体往往会出现心理学专业方面的技能和修养不够以及人手不足等问题;第二,辅导员介入引导。有些高校辅导员可能管理着几百个学生的思想、生活工作,显然顾全不了这么多。如果学校只是采取上述这些引导性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不痛不痒”,但是如果过于“粗暴地干涉”,强势介入肯定也不妥。学校毕竟是教学育人的地方,对于恋爱方面的实践及指导经验极为缺乏,如果行为过激,极有可能引起学生心理反弹,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对此,需要其他的工作组织来弥补高校对大学生恋爱教育的不足。

(二)社会工作对高校工作具有补充作用

对于高校工作而言,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具有补充作用。具体来说:第一,以服务弥补教育的不足。高校主要的工作是教育,在恋爱问题上也强调以思想教育为核心,教育方法过于生硬。社会工作是从服务角度切入,在学生遇到挫折、困境等问题情况下提供帮助,例如个案工作具体针对某个学生的实际恋爱问题做相应的心理辅导,小组工作更是以丰富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们针对恋爱问题做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第二,以需求为本替代以任务为本。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之时,往往是秉持着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等目的,考虑更多的是上级的意愿、要求而非学生的要求。社会工作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采取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形式,分析学生对恋爱方面的实际需求,并帮助学生解决恋爱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作用显著

区别于高校以德育教育形式来解决大学生恋爱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是通过调研形式了解学生恋爱的实际需求,通过个案访谈、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化服务等形式进行专业化服务,不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婚恋观,并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两性相处技巧,缓解恋爱受挫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社会工作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例如心理知识、沟通技巧等)沉淀,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从客观角度为受助者提供恋爱辅导和咨询。

三、针对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展开社会工作的具体思路

(一)利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

针对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可以利用以下几个方法:第一,个案工作介入。即以个别化的方式为受到情感困扰的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其他服务。社会工作者要与受助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个案专业关系,并分析他们的信仰、态度、价值观以及在感情方面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心理抑郁无法缓解的受助大学生,必须要给予他们一个宣泄的出口,而且要营造一种安全、开放的氛围,倾听他们的心声。总体来看,在个案工作介入过程中可以采取情感治疗(情感认同及倾听)、行为认知疗法或环境治疗(亲朋好友的动力和支撑)等方式;第二,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即通过小组活动形式解决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社会工作者要将那些具有类似恋爱情感问题的大学生组织起来,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内心情感感受,并鼓励他们进行彼此交流,通过以身说教的形式讲述自己的经验,以获取成员的认同和开解。而且,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划分社交小组、情感治疗小组、情感分享小组、情侣互动小组等,以帮助大学生真正获得情感帮助;第三,社区工作介入。一般大学里都有社区学生会,社会工作者要与社区学生会合作进行社区情感调研,而且可以排演一些情感类的小话剧等让学生们在欢乐中获得正确的男女交往知识。

(二)构建社会工作治疗模型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需要构建社会工作治疗模型。具体来说:第一,个案要采取人本治疗模型。以受助案主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重,社会工作者要注重工作氛围的营造,在情感治疗中要明确地表现出非技术化色彩,强调工作者对案主的无条件接纳,帮助他们打造一个情感宣泄的通道,从而将内心最隐秘的情感挖掘出来,让案主正视自己内心最强烈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寻找正确的情感发泄出口;第二,在小组社会工作介入中可以引入交互模型和治疗模型。其中,交互模型要作为社会工作在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上的主要模型,帮助大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尤其是对于面临共同感情问题的大学生,这一模型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心理支持,分享自己的感情经验,从而缓解个人的恋爱感情问题。治疗模型引入主要是针对那些情感受挫,并有明显显性特征的大学生,尤其是那些因感情受挫而出现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大学生。小组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对他们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

社会工作调研方法范文6

关键词:社会工作;青少年;实践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20-02 收稿日期:2016-07-13

基金项目:此论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尤文静(1978―),女,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实践调研

1.背景介绍

内蒙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3年7月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建立了分中心,成立以来对辖区青少年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分析社区青少年基本情况和建议,评估其需求。通过补位传统教育,运用个案辅导、小组工作、社区发展等手法,开展了体验式学习、潜能开发、家庭亲子教育、人生规划指引等有别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关护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成效显著。

2.调查目的

通过对辖区内青少年的发展水平、身心健康、学习情况、人际态度和家庭状况等方面的调查了解,较客观地掌握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使社会工作者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契合需求的服务。

3.调查方式

调查分为访谈式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访谈式问卷调查主要由社会工作者按照问卷内容对调查对象进行转述解释,并按照其意思填写。访谈是拟订访谈提纲,随机抽取服务对象进行深入交流,以便获得更全面的信息,确保所得到的信息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社会工作者深入9个社区,对260名青少年进行了访谈式调查,其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本次调查青少年群体年龄段分布为13~15岁。

二、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成长教育的实践依据

通过对访谈式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青少年在自我保护、个人健康方面存在普遍性问题,特别是留守青少年的表现更为强烈。

1.青少年成长教育问题呈现多元化

(1)学习压力大。

尽管教育部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困扰着广大青少年,加之父母的过高期望,使他们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造成青少年学生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神经衰弱、注意力分散等多种症状的出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

(2)亲子间交流障碍。

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易产生矛盾。随着青少年成长中独立意识增强,他们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子女包办,子女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产生了思想上的矛盾冲突。还有的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仅是定下严格的规定来限制子女的人身自由,这些都使矛盾更加尖锐。

(3)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众所周知,网瘾已经成为一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病症,它被称为“电子海洛因”,对于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孩子来说危害极大。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会出现厌学等现象,甚至陷入虚幻的网络中不与外界接触,使网络真的成为“逃不出的网”。

(4)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只要求他们搞好学习,不让他们承担家务,久而久之,子女养成了懒惰的习惯,自理能力变差,一旦离开父母,他们就会觉得生活处处充满困难。

2.青少年安全自护教育存在隐患

(1)未能形成青少年安全自护教育体系。

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系统接受过安全自护方面教育的青少年不到10%。大部分青少年接受到的安全自护知识是零散的、非系统式的,使青少年在面对危险时无法做出积极、正确的反应。社会工作者在系统地组织学生做小组活动时,以专家指导和现场模拟演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们将所学的安全自护知识和能力及时付诸实践,有助于学生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形成自救能力。

(2)青少年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及能力差异较大。

青少年之间由于个体及环境的差异,掌握的安全自护知识及能力差异较大。自学能力强,愿意主动从外界吸收信息的青少年能更好地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实践调查显示:经历过逃生演习的青少年比未经历过演习的青少年掌握的安全自护知识多。然而,绝大部分的青少年没有机会参加灾难模拟演习,也没有专业的队伍对其进行素质拓展和安全自护教育的引导。

(3)青少年未能形成安全自护习惯及本能。

安全自护知识访谈中获得高分的青少年在面对面征询中承认:他们曾有过明知不对却仍去做的行为经历,如违规横穿马路。同时90%的青少年在访谈中提到如遇到灾害发生时会惊慌失措,奔逃中完全忘记自护要点。因此,要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安全自护习惯及本能,非一朝一夕之功。

3.留守青少年社会问题多样化

(1)心理健康方面。

留守青少年缺少与父母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往往无暇顾及他们的心理情绪变化,这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非常不利,常常引发种种负向心理情绪,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等,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病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