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商业银行的研究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外商业银行的研究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外商业银行的研究现状

国外商业银行的研究现状范文1

【关键词】中间业务;定价;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显现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银行资金成本逐步上升,利率管制对商业银行的利差保护逐步被打破,单纯依靠存贷利差获取收益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开始向中间业务领域迈进,开展多元化经营,向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能否通过加快发展中间业务,进而加快转变以利差收入为主导的传统盈利模式,成功实现转型,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战略选择。正视中间业务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已刻不容缓。

一、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只重视发展资产、负债业务,而忽视中间业务的发展,虽然开办了少数中间业务,但大部分是提供无偿服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各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一些中间业务,如银行卡、信用证、收付、承诺、承兑等业务。21世纪初以来,人民银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使得存贷利差急剧缩小,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快速上涨,银行的盈利空间变小,加上历史上形成的大量呆、坏账无法收回,造成银行难以医治的“内伤”。种种迹象表明,银行业微利时代已经到来,通过传统的存贷利差给银行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少,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空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如品种单一,滞后于需求;服务成本高,收益占比小;业务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等发展上的不足。

(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外商业银行仅开办一些支付结算、、外汇买卖等服务类中间业务,各商业银行并没有对表外业务的发展加以战略考虑。80年代末,在金融外部环境趋向于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银行业的竞争空前激烈。新世纪以来,在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信息科技浪潮推动下,新的融资工具和业务方式层出不穷,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逐渐向表外业务方面拓展。银行利用其拥有的广泛的客户群体、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所掌握的社会经济信息、可调用的高级人力资源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等,发挥其强大的金融信息服务功能,大力开发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中间业务服务项目,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业务。从目前来看,国外商业银行不仅服务类中间业务品种多、规模大,而且表外业务发展迅速,完全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量体裁衣”,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型的表外业务。

(三)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比

从盈利结构和产品构成上来看,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差异:

1.国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明显高于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国外先进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大多高于40%,有的甚至达到80%,截止2010年,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该比例也仅为20%,形成较大反差。

2.经营品种比国内银行业更多样化。与美国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同业经营的中间业务品种还不及美国现有业务品种的一半。

3.国外银行高附加值、风险型中间业务发展较好。由于经营环境的较大差异,美国等发达国家托管、保险产品和信用卡等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高,且明显高于国内商业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分业经营体制制约发展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本质上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优化和配置资源,涉及金融不同行业之间的协作与联系。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虽然对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国内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我国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基本框在传统存贷业务范围内,商业银行不能从事相当一部分资本市场上的中间业务,如股票承销、经纪与基金管理业务,难以开发高层次、综合化的业务,很难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分业经营保护着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影响了商业银行提供综合性、多功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市场恶性竞争,产品服务收费无序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总体水平较低,有些甚至不能覆盖成本,成本倒挂现象严重。制约中间业务收费的因素是银行间的恶性竞争,某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你高我低,你低我免”的策略,在中间业务项目争夺中开展不正当竞争,造成银行业的混乱,导致中间业务在恶劣的环境中挣扎生存。尽管人民银行已颁布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的范围、准入制度、收费标准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但各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通过高成本提供中间业务以争夺客户资源,维持传统存贷业务经营的稳定。个别银行对工资、汇兑等不予收费,甚至出现为取得中间业务权而代客户支付费用的现象。

(三)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

国内商业银行在服务定价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定价机制不完善。银行间定价政策不统一,分支机构拥有较大的定价权,致使同一类服务在同一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收费标准的差异;某些银行定价决策机制极不规范,银行内部多个部门同时拥有一定的定价决策权,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银行服务定价缺乏有力的信息系统支撑。第二,定价能力亟需提高。目前大多数银行都是采用市场跟进型定价,瞄准大银行,但是这些占据市场优势的大银行的服务定价也普遍缺乏科学的定价理念,定价方法较为粗糙:采取市场跟进定价法不能与国外业务价格水平接轨,采取成本加权定价法无法准确计算作业成本,采用客户导向定价法又不能有效地观察客户行为以及客户对价格的敏感性。

(四)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需要调整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功能单一,技术层次低,盈利能力弱,创新步伐跟不上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部分业务无偿服务,大多中间业务仍是空白。国外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品种多达数十种,如证券投资、信托租赁、黄金买卖、对外开放贷款、保险、信息服务以及电子结算服务等,都是朝着多元化、多功能方向发展的,中间业务在其业务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大型商业银行拥有“金融超市”的美誉。相比之下,我国的中间业务不仅品种少、层次低、手段单一,而且业务范围和发展空间限制多,报批手续繁琐。在“银证”、“银保”合作方面,开发创新的品种少,难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电子银行服务方面创新品种缺乏,银行的科技资源未充分挖掘使用,没有体现出商业银行科技资源的优势;高附加值、高收费的品种开发少,导致中间业务收入总量小、占比低、盈利差。商业银行在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一定要重视调整中间业务结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迅速找出相应策略,突破约束,使中间业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逐渐松动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

从长期来看,全能银行是混业经营的最高层次。我国应未雨绸缪,把建立全能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要有步骤、有层次、有选择地推进。首先,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在坚持分业经营的前提下,适度地开展混业经营业务,同时由于我国还不具备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为此不能走得过快过急,否则可能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混乱。其次,充分利用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源整合优势。虽然我国还不具备全能银行存在的金融环境,但是金融控股公司已经显示巨大活力和影响力,如中信集团、平安集团、招商集团等。在过渡阶段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整合金融资源,实现规模经济,达到中间业务利益最大化是可行的。

(二)规范同业竞争

建立公平竞争环境,需要做到:1.规范对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在《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规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严控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改变各商业银行自成一体,费率千差万别的情况。2.制止不正当竞争。相关监管部门应引入反不正当竞争机制,加大管理力度,避免恶性无序竞争。3.建立中间业务服务收费观念。各商业银行自身要积极引导广大客户对合法收费的认识,通过积极宣传和营销,让顾客认同中间业务服务收费的目的,使顾客明白对中间业务收费的依据及其合理性。

(三)提高银行自身的综合定价能力

商业银行要采取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实行有偿服务,以中间业务作为银行新的盈利渠道。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管理应重视对中间业务的统计分析,积累经验教训,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历程,并综合考虑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竞争程度和客户认同度,合理引入数学模型,区分不同市场、不同产品,相机抉择,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当的定价策略。在对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时,一定要树立效益第一的原则,使服务与价格相匹配。

(四)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力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藻生机的源泉。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制度创新。国家要尽可能实现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这是依靠外部环境的制度创新;2.技术创新。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要发展,必须依托技术创新,要引入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客户管理三个平台,以客户为中心,实行科学、有效、统一的管理;3.产品创新。商业银行要做到:积极发展各种结算、业务,开展有偿国家政策性银行业务,清理债权、债务业务,不断拓宽结算领域,大力发展国际结算,科学推出新的结算承兑工具;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稳妥地拓展网上银行、企业银行等新兴业务,还要开展专用卡、智能卡的研究开发,向更高层次迈进;集中人才、信息、技术、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融资策划、资产管理、工程预算等服务,同时开展一些带有潜在风险的具有信用性和融资性的中间业务及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如提供远期、期货、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业务。

四、结束语

在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商业银行共同的目标。中间业务作为无资本要求、盈利性强、成本较低的一种商业银行业务,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形势使然,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推进中间业务已毋庸置疑。开展中间业务,既可使商业银行摆脱传统存贷业务利差逐渐缩小的困境,又可壮大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以提高其信誉。更重要的是,中间业务风险相对较小、收益比较稳定,不至于使商业银行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惊慌失措;但是,商业银行也要慎重发展风险较大的表外业务,尤其是衍生金融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允许程度的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加大创新力度,不可一蹴而就,盲目只追求中间业务的“量”而忽视其“质”。

参考文献

[1]王兆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姚先霞.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J].华东经济管理,2005(10).

[3]黄军勇,陆秋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J].MARKET FORUM,2009(08).

国外商业银行的研究现状范文2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商业银行;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银行作为企业殊的服务型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有着更为敏感的反应,随着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的程度不断加深,银行的服务意识也在不断改进和加强。如果还是依靠原有的财务会计模式,银行将在市场的竞争中面对极为不利的局面,所以基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通过对商业银行引进平衡计分卡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希望可以对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有所帮助。

平衡计分卡是有卡普兰和诺顿于1992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次提出的,卡普兰和诺顿两人通过对12家在业绩评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理论。平衡计分卡是一套能够使高层管理者快速而全面地考察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创新四个角度来评价企业的业绩。财务指标是企业追求的结果,其他三个方面的指标是取得这种结果的动因。在平衡计分卡的管理体系中,非财务指标不是对财务指标的取代,而是对于财务指标的补充。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服务性企业,所销售的一方面是能够给客户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则是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服务,这样的特殊性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在内部管理上要不断改进,同时要注意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正是由于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有着这样的特点,所以平衡计分卡对于改进企业管理,增强银行在市场中适应性、持续增长能力、随时对于风险的管理,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提高作用。

随着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化发展的深入,国内商业银行全部面临着同国外商业银行竞争的局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利用利差来维持银行盈利,所以造成不管是从竞争意识合适竞争能力都远远落后于外国商业银行。这样的问题在原先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国外银行大规模进入的背景下并没有明显的显示出来,但随着我国外资银行的增多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前进,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问题日益严峻。尽管近些年商业银行不断调整经营模式,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不管是从银行结构还是银行盈利方式上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上级来解决,所有的责任都是由下级来承担。而商业银行每一个层次的管理者对于自己所应该承担责任和义务并没有明_的划分,这种问题尤其是在大型全国性的商业银行显示的十分明显。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广大的实际情况,使得大型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通常实行多层分行制,这样的好处虽然是便于垂直管理。但是弊端也十分明显,所有的分行并没有足够的自和处置权,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如果不能有效的对市场的变化做出有效的反应,其结果将是致命的。另一方面,由于利率市场化是近几年才刚刚才全面实行的,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利率的使用并没有丰富的经验,只能在适应中学习和使用。而以上这些问题对于国外商业银行来说已经有了十分完善的解决方法和经营模式。由于商业银行曾经是由政府支持建立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的有着十分严重的官僚思想,而这些不仅仅是影响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中带来一种十分不好的氛围,那就是经营者的行为只用对领导负责,而对于银行本身的经营并不是十分在意。而一旦一家银行所有的管理者只是将银行的盈利作为自己的政绩和升迁的手段,他将放弃商业银行的未来的盈利能力。同时,由于升迁是一种短期行为,这样管理着将不会花费十分长的时间来进行一些花费时间很多的基础性工作,但正是这些基础性工作将会塑造商业银行风格和灵魂,而使得这家商业银行在市场中有着十分明显的辨识度,真正的在市场中树立自己的成熟的客户群,形成本身的品牌价值,产生成熟的经营理念。这儿才能在中国产生类似于国外历经几百年而不倒的大型商业银行,能够抵御危机,鉴定国家金融信心维护国家经济的独立。而这些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更是不可能作为利润体现出来,这样就显示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对于现在使用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所拥有过的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是政府部门,所以商业银行中的客户通常是按照行业属性的划分来选择银行的,而政策的倾斜也是按照银行本身的出身来进行倾斜的。本身这些现象应该是随着改革开放得到改善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大型商业银行拥有着较为成熟的客户群,而利率和服务都是大同小异,所以造成所有商业银行从一开始就坚持保住原有的优势领域,这样的思想本身是没错的,但是由于这样的客户群本身是由政策划分拥有的,并不是由于这家银行有什么优势条件吸引客户所造成。这样使得一旦外国商业银行一旦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利用更加有力的投融资条件和完善的服务来吸引这些客户,中国本土这些商业银行将面临十分被动的局面。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全世界的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在银行内部进行培训,也常常邀请专家对管理层进行理论教育。但是,问题也就出现在管理层上,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本身就具有服务企业的性质,这样使得当商业银行所进行的每一笔交易都是由处于柜台上的普通员工来完成的。在未来的银行发展方向上,柜台作为还要有人工来进行的场所,如果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存贷款和基金产品交易,不但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更是将浪费掉直面客户这一十分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温素彬,薛恒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J].新会计研究,2005(4).

国外商业银行的研究现状范文3

摘 要 作为重要的金融主体的中国商业银行正肩负着推动经济平稳增长、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责任,这些责任的实现都必须以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能力与效率的提高作为基础和保证。本文简述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效率的文献,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效率 数据包络模型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成为了商业银行业界乃至我国金融体制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及课题。本文将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回顾,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评价。。

一、国外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概述

(一)商业银行效率定义

Allen N. Berger(1997)认为由于选取数据的标准不同会导致效率定义、测量技术方法以及研究假设出现差异,从而导致结果的差异。因此在效率研究前,他将银行效率分为三类:成本效率、标准利润效率和替代利润效率。Michael Skully(2005)将效率定义为决策单元在投入不变时产出的增长量,或者是产出不变时投入减少的程度。并将效率分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和X效率。Maudos和Pastor(2002)等人则认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利润效率的分析才是商业银行决策中的重要信息来源。

(二)商业银行效率的分析工具

Berger和Humphrey(1997)在研究中发现在130篇研究21个国家金融机构的前沿效率的研究结果中发现,研究效率使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数据包络分析、自由排列包法、随机前沿面方法、自由分布方法和稠密前沿面方法,并认为DEA方法是最具有应用优势的银行效率评估方法

(三)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

首先,银行规模和效率关系研究。Girardone和Molyneux(2004)等人分别利用参数与非参数估计方法欧洲银行业的生产效率,结果表明效率增长主要是由于科技进步和追赶最佳效率银行的结果;其中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效率呈现较低的水平;Isik和Hassan(2002)通过研究土耳其银行业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发现造成效率水平低下主要原因是由于规模不经济导致的技术无效率。

第二,资本水平与银行效率的关系。Carvallo和Kasman的研究结果表明银行效率的低下与各个国家银行的整体效率水平直接相关:那些盈利表现不佳、存款基础不稳定,中间业务偏小的银行导致资金不足的银行往往表现出较低的效率水平。

第三,在对于成本投入、银行利润、市场竞争等其它因素与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也有大量成果。Ataullah 和Le(2004)的研究结果发现利润越高的银行通常会表现出越高的效率。而成本控制力量较弱的银行则会表现出较低的效率;Casu和Girardone(2009)通过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了五个欧盟国家银行部门的效率,结果发现市场力量与银行效率之间产生了积极的正相关关系;Carvallo和Kasman(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承担着越高风险性的银行(即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效率水平越低。

二、国内商业银行效率研究概述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将各种效率分析工具运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姚树洁等人(2004)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对1995―2001年内中国的商业银行所有制结构和硬预算约束对银行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于非国有商业银行约11%―8%。刘志新,刘琛(2004)认为银行效率是评价银行经营成果的重要标准,并通过自由分布方法分析了1996―2002年间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效率,结果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较低。郭旭(2009)采用自由分布法对2000―2005年我国8家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四大国有银行由于政府对银行干预的存在使四大商业银行无法发挥出其较大的效率增长空间及潜力。欧阳以标和阳清金(2007)则通过对区域性银行盈利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运用数据包络法分析了2006年我国13家主要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及盈利管理效率,结论认为在银行进行规模扩张时,若其他相关业务配套没有得到同等力度或程度的调整,则无法立即实现效率的增长;本地化银行由于观念和技术的限制使其盈利水平受地方经济影响较大。

三、DEA模型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现状

秦宛顺和欧阳俊(2001)利用DEA方法测度出我国1997―1999年间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效率偏低的特点,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于其它银行的原因是银行规模不当。张健华(2003)运用了完整的DEA模型,并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分析规模效率,在严格界定投入与产出的指标体系后,将我国商业银行分国有、股份制和地方商业银行,定量分析了1997――2001年间银行效率状况并进行了排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高效率银行集中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低效率银行集中于地方商业银行。刘汉涛(2004)运用DEA的研究结果显示国有银行效率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技术无效率主要是由规模无效率引起的,当规模报酬递增时,规模效率与资产规模具有显著正相关,而当规模报酬递减时,规模效率则与资产规模有显著的负相关。毛定祥(2009)还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后的效率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其效率的各种因素,包括银行在市场中的市场份额、规模大小、资产收益率、权益比率、存贷比率、是否为上市银行对银行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第一,国外文献中各国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结论相差较大。由于国外文献中所研究的样本范围不同(有美国、欧洲、日本、印度等各个国家的研究),导致样本银行所处的宏观环境、金融监管、金融体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出现不同的效率评价结论。

第二,国内对商业银行效率评价结论有较大的差异,有些结论甚至相反。这主要是由于测量方法、指标选取和时期选择的不同造成的,通过比较国内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主要文献可以看出这一问题。

五、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方向

第一,将风险因素纳入投入指标。商业银行的经营是伴随着风险这一投入的,但目前的国内外研究中并未将风险因素纳入效率评价的投入指标,因此如何在效率评价体系中将风险这一因素考虑为投入指标,成为未来探寻商业银行效率状况的一个突破口。

第二,研究配置效率。在测量商业银行效率的过程中,配置效率也是衡量效率的重要标准,配置效率往往需要获取价格信息才能够测量出来,但是信息不透明,指标设定复杂等原因难以确定出的投入与产出指标的价格信息。因此利用有效的价格信息测量商业银行的配置效率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Allen N. Berger,Loretta J. Mester. Inside the black box: What explains differences in the efficienci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7-12

国外商业银行的研究现状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创新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的发展现状

(一)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但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有17%。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低,产品雷同,造成盈利能力差,“没卖点”

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中,大多数停留于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中间业务,这些传统结算业务、服务性的收付款业务品种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收入的90%左右。比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结算类、类、外汇买卖及结售汇、咨询类和房改金融业务等,这6项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6%。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但60%集中在代收代付、结售汇、结算等劳务型业务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润率很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却很少。

(三)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

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科技投入,不短提高中间业务品种的科技含量,但是却相反专业人才,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五)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并且错误理解“关系营销学“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多,营销已经成为只有战略者才能生存的阵地。西方商业银行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这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二)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三)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二)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三)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五)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孙连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辽宁经济,2007.3

国外商业银行的研究现状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创新;客户

相比于其他企业的创新,服务创新有着很多方面的优势:投入少、开发过程短以及扩散度快等。因此,许多企业在服务创新上下了很大的手笔,这也正是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取利益的直接手段之一。服务创新最终要达到通过低成本来提供个性化和高质量服务的目标,从而通过很低的成本来间接提高整个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服务的创新分为两个方面:制造业中业务的服务化,整体的现代服务业呈现蓬勃发展。

金融业是最典型的服务型行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中国的金融业在其性质上更偏向于财政性,其在中国从建立之初到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显现出了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金融服务业的创新主要还是呈现出追随发达国家脚步的特征,在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种服务的创新才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而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来建立和完善我们的服务创新的管理体系,力争将创新作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主打牌。

1.金融服务的创新

金融业的服务就是给其他的行业提供金融服务,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金融机构运行过程中的货币交易手段等其他的过程给顾客提供能够共同受益和获取满足的一种活动。金融业的服务与非金融业的服务相比,有共性也有特性。共性表现在都是提供不同领域的专业化的服务,都是一种通过低成本的方式来获取企业最大化效益的过程。比如在餐饮业中,作为实体店,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节约了顾客做饭的时间,同样,一些缴费的公司都是通过自身的服务来节约消费者时间。

商业银行是整个金融业中存活时间比较久的金融企业,同时通过历史的发展成为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中心所在。

1.1国内外商业银行服务创新比较

从我国进入WTO开始,我国的一切经济都是整个世界经济体中的一小部分,经受着很多国外企业的竞争。商业银行作为竞争尤为激烈的金融业的核心,其服务业的创新必须能够赶上世界金融业发展的潮流,才能让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有存活的空间。所以通过对比国内外商业银行在服务方面的创新,找出各自的优劣所在,才能取长补短,最终完善自己的方案。

我们在衡量一家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过程中,主要的标准有总资产、支行的数量以及在国外经营的状况等等。通过对我国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与美国的花旗、美洲以及德意志银行作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总资产方面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可以说从我国商业银行进入世界经济大平台的时候,就并不比其他几家全球性的商业银行差。而且我国由于幅员辽阔,所以在支行的数量上是远超过几家大的全球性银行的。但是因为我们加入WTO时间较短,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之路才刚刚开始,最大的不足之处也是表现在全球性分支机构布局中有明显缺陷。

1.2业务比较

在业务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的跨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范围相差无几,仅仅在混合业务方面,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等于银行业无关的金融业务,所以在这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没有涉及的。

但是非银行业务类的金融类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的诱惑力是十分巨大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想要跨入全球性商业银行比较快捷的方法。所以近些年,我国几大商业银行已经通过合法的方法绕过这种限制,在境内外收购和设立一些投资类银行的机构,加强了自身在证券类业务,同时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就。但是国内市场上商业银行还无法涉及,尤其在证券的一、二级市场上。所以,加快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1.3业务创新的比较

如前面我们所说,创新是一个企业能够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所以要看一个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不得不考虑的就是其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的业务创新都还是借鉴了国外七八十年代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所附带的个人企业业务服务需求的增加以及国内外金融联系的日益密切,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方面创新能力的不足已经逐渐显现,许多市场化程度高,科技含量大的业务品种都急需开展,例如:金融衍生品交易、期货期权、利率调换及消费贷款证券化等等。

1.4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的现状

通过国内外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的比较以及业务方面的剖析,简单总结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创新反面存在的问题:

1.4.1创新方式肤浅,科技含量低

我国商业银行的许多创新服务把重点放在易于掌握及操作的流程上,未能从服务需求的本质上进行创新,改善业务的需求,导致许多银行的创新业务内容肤浅,科技含量低,远远无法满足现代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业务的需要,使得金融业务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例如在国外银行常用的数据仓库,至今国内没有一家银行着手建立。

1.4.2管理的落后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上世纪80年代逐步建立,短短十几年间,银行在体制上逐渐完善,但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管理理念和经验的不足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阻碍;近些年虽然逐渐提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但执行力的缺乏还是导致新的服务理念流于形式,无法对商业银行的管理产生质的影响。

1.4.3创新盲目

创新项目往往基于详细的市场调查以及客户的业务需求,商业市场的金融创新也是如此,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市场调查不足的情况,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盲目,外加银行的营销工作滞后,管理粗放,使得个银行之间恶性竞争,流程复杂,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2.国内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必要性

在中国的不断努力下,我们终于在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银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也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的各种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在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所以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在服务的创新中有所作为。

2.1金融创新是市场的必然要求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导者,必须通过在服务上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这也是国际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的必然需求。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国内外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就必须在金融业务方面不断地创新,让自身的服务业多样化才能更好地抢占市场的先机,维护和扩大自己在市场上的份额,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也是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中必须拥有的一项能力。

2.2创新是金融资产增值的必然需求

当今的金融业环境并不是很好,国际的金融市场上利率以及各种货币间的汇率都随着各国发展的不断变化处于变动比较大的情况。如何在这种变化比较大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自身的风险成为每个参与金融市场的商业银行必须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商业银行需要密切地关注金融市场中利率的走向,并且要结合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压力来主动地预测利率的变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在服务上呈现多样化来应对这种变化不定的环境。这样才能让自身不至于在不利的利率变动下增加自身的成本或者说减少自身的价值量。现阶段下,国有商业银行都通过一定的金融创新手段对现有的金融产品进行了符合市场需求的调整和创新,以及有一系列的金融产品和组合出现。相信国有银行通过这种手段能够避免国际金融环境不稳定下带来的风险,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

2.3市场经营变化的压力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各种融资带来的收益。而国际投资渠道在过去的几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激烈的竞争导致了各商业银行经营空间变小,很多商业银行也只能是靠利差来过活。为了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西方的一些国际商业银行首先做出了一些调整,从吃利差转变为通过拓展业务来增加银行服务费的收入,从而让自身的服务费作为自身的主要收入,这也是金融服务业创新带来的结果。所以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在新的市场经营变化压力情况下的一种可行的借鉴。

2.4满足顾客需求

顾客永远是一切服务业的上帝,在金融业这种大型服务业中也不例外。随着金融业纵深的不断加深,顾客由于自身对于金融知识的不断丰富,对于商业银行的要求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各类商业银行的评价也越来越强,从过去单纯地对金融服务单纯地融资收益考虑发展到现在地多种考虑因素下的更多要求。商业银行只能通过不断地创新自身在金融服务方面来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

3.金融服务创新策略

3.1创新开发策略

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在创新方面首先要满足顾客的需求,从顾客对于金融产品心理方面的需求着手,通过广泛收集各类资料来了解不同客户对于金融服务具体内容的意见,并且从中挖掘新的服务和内容。在创新自身服务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从而形成一种可行的产品。

3.2密切关注竞争者

在激烈的市场上,竞争对手也是影响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自身服务创新的过程中时刻关注潜在竞争对手的行为,及时通过研究和跟进的措施来补充自身的不足,争取更大的市场,变被动为主动。

3.3运用新技术

现代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在自身金融服务的创新中一定要运用能够给自身带来效率和效益方面的高科技的运用,尤其是对电子自动化的推动以及各类平台的运用,更能够在自身服务创新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对于一个商业银行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发展规划,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地满足顾客和是市场对于新的金融服务的要求,在能在新的市场上占据主动的位置。相信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在自身服务创新上会有一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桂琴.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和国有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05.4:15-16

国外商业银行的研究现状范文6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自2007年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推进,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争夺已扩展到银行业等金融领域。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已从传统的实体竞争演化为全方位的品牌价值、商业方法等无形资产及智力层面的较量(何崇阳、杨飞,2008)。依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我国已经开始逐步开放或扩大金融市场准入,国际比较优势原则将在更大范围内与更深的程度上作用于我国的银行业;此外,随着商业银行金融监管制度的变化,过去意义上的分业监管将被新的监管措施所代替,金融创新的空间加大。不论是整个国内银行业之间还是中外资银行之间都存在着更为严峻的知识产权创新压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意识有待加强

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决策者与经营者还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对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及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一方面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明显少于外资银行,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的流失,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参与国际竞争、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处于不利地位。受传统经营思路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对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漠,倾向于专利及产品的简单复制与模仿,打击了创新者的积极性,导致了产品的同质化程度严重(何崇阳,2008)。

(二)内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

知识产权规范内容的缺失。在现有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规定中,对专利、商业秘密等内容有所涉及,但对自身经营中涉及到的著作权、商标或服务标志等内容则涉及较少,拥有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全面保护。

规定缺乏系统性。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规定的制定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使银行内部规定与国家法律间未能有机衔接,导致内部规定只是国家有关法律的重复,并没有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管理规定,使内部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激励机制的缺乏。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大多缺乏良好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激励和制约制度以及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与人员。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大多缺乏激励员工研发金融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机制和要求员工保护金融产品的制度。与国外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对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有限,致使我国商业银行研发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较低。由于缺乏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造成我国商业银行难以形成有效的、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与战略。银行业普遍未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纳入自身工作的经营决策、技术改造与研发工作之中,知识产权流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陈少松,2005)。

(三)申请知识产权数量较少且技术含量较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申请知识产权数量少且技术含量较低的问题。如在专利的申请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申请的专利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主;在为数不多的发明专利中,也大多只是识别人民币的方法和装置等较为简单的内容,而对涉及金融产品发明的重要领域则较少涉及,受自身研发能力的影响等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往往直接购买国外的产品或利用通用平台加以改造,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能力薄弱,申请的专利科技含量较低,缺少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基础专利。我国各商业银行申请的专利存在着创新点雷同、技术方案大同小异的情况,离专利审查的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的审查标准普遍相差较大,导致出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在专利申请方面重复率较高、授权数较低的现实存在。如果不认真地加以引导并确立可行的审查标准,一方面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能会由于授权不慎而出现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对金融秩序造成破坏的后果(叶莉、陈立文、马璞,2008)。

(四)商标管理有待加强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品牌意识有所加强,但是文化含量显然不足、品牌定位缺乏个性、品牌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指导。我们较难从市场中发现具有感染力的、体现商业银行经营宗旨与服务理念的内容。由于细分市场是商业银行品牌战略的逻辑内涵,是品牌战略最为基本的特征。商业银行的品牌要占领市场,所期待的是消费者中一类特殊群体的忠诚,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品牌的定位上缺乏个性。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与传统的部门设置使得商业银行的品牌战略在各部门之间的执行不统一,在战略品牌上缺乏统一的品牌指引,品牌产品基本由各业务部门分散营销、缺乏系统的整合(胡忠,2008)。在现有的品牌上也缺乏采用商标制度进行有效保护的措施,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品牌建设上明显弱于外资银行。

(五)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对知识产权的研发投入不足,大多是购买国外相关产品进行改造后使用,这使得我国银行系统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

(六)商业秘密流失未得到足够重视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各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对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直接导致银行间人员流动频繁,特别是银行管理人员的流动会导致银行的经营状况、经营模式、客户档案等商业秘密随人员的流动而泄漏,银行的商业秘密由于人身的流动而被竞争对手所掌握,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障碍。此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流动较为频繁、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客户档案、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商业秘密也随人员的流动而泄露,银行间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时有发生(孙晓英,2004)。此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自身研发能力不强,所需要的软件很多都是由计算机软件公司设计完成,引起了商业秘密的泄漏。

金融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一方面,我国大陆商业银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深度与广度均不足,技术含金量普遍不高,品种较为单一,缺乏有价值的战略储备,与之相对应的是,外资银行及金融机构在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针对性较强,质量较高(李岚,2007)。

我国商业银行专利权的管理

截止至2009年12月,国内外商业银行与银行业相关行业共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738件,其中发明专利563件,实用新型专利114件,外观设计专利61件。国内银行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识别人民币的方法与装置、办公自动化设备等硬件方面,对于作为商业银行电子商务发展支柱并与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密切联系的商业方法专利则涉及较少(陶红武,2010)。

商业银行专利战略是指银行基于自身条件、竞争环境等的分析,充分运用专利制度、打开市场、占领市场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保证自身权益而实施的专利工作的总体规划。

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除要树立专利保护意识外,在专利授权后,加强对专利的经营管理,对专利的价值与市场进行科学的评估,以决定从转让、许可、自行实施、作价投资、质押、维持、放弃等方面运用专利。在防止侵权同时,要加强对专利权的维权保护,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特有的易模仿性的特点,在专利实施后,应密切关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如发现被侵权的现象,应采用包括诉讼措施在内的策略进行应对(温英杰、李镇西、邱洪华,2008)。

从金融商业方法专利国际保护的发展趋势看,跨国金融企业与发展中国家围绕此问题展开的斗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欧盟专利局曾研究报告指出,在民族、文化的竞争中,知识产权将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新加入者在影响进化系统的定型方面会取得很大的成功,并以次建立自己的经济发展优势,在自身地缘政治优势扩大与增强的同时,不断改良旧的游戏规则(杨振东,2009)。以美国花旗银行为代表的外国银行在我国申请的专利均为价值高、有前瞻性的金融服务系统和方法专利。其中的大部分是与网上银行业务相关的方法与系统,如“电子货币系统”、“用于在账户间传递资金的面向用户的自动系统”等。这些基础性的银行网络结算系统被授予专利权后,必然会对我国商业银行今后在创新网络金融产品、开拓市场方面造成阻碍。花旗银行在网上银行业务取得优势,可抵御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劳动力成本低、营业网点多的优势,挤占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陈向阳,2010)。

比如,在日本政府及各界的支持下,日本商业银行商业方法专利在1997年以后出现了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相关专利的研发与申请更加合理。日本银行业专利布局稳定了在亚洲的领先地位,并与欧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邱红华、金泳峰、余翔,2008)。

此外,日本许多大银行都有专门研究专利的战略部门,当一些基础专利被授权后,资料便公开,他们在这些公开的专利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更适合本国国情,并属于自己的从属专利,取得了后发的优势,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借鉴(胡梦云,2005)。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专利积累、人才及技术的储备等方面均相对薄弱,因此,应将专利的经营重点转移到培育相互之间的合作力方面。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联盟、各银行间加强信息的沟通与合作,在银行商业方法专利调查、申请、纠纷解决与专利的购买方面,形成联合机制,协调行动,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风险应对能力(苏婷,2007)。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必要建立高效的商业银行专利数据库,加强各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专利战略战术实施的状况,也有助于我国社会公众对金融产品及其专利保护等的了解,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赢得广阔的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的商标管理

商标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不仅是企业的商品标志,同时也是企业的象征。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商标管理工作,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张琪,2002)。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推出了个人理财、网上银行等金融业务,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各商业银行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但却忽视了对自己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品牌的商标注册,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基于这种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对商标的管理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及时对商标进行注册与续展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监会应当充分发挥管理者与监督者的作用,我国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有助于锁定市场与提高经营效率,展示银行自身的产品与服务特色、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誉与竞争力(张金星、李名银、许祖明,2009)。

国外商业品牌建设主要是具备较高的客户认知度和较强的情感渗透力、具备品牌一致性和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具备长远发展、兼顾社会进步的价值理念(庞加兰、白兰,2009)。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借鉴。

(二)注重防御商标与联合商标的注册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日益成熟与发展,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潮流。我国商业银行注册防御商标与联合商标,有助于开展新的业务领域、维护品牌的统一与加强品牌的保护。

(三)及时制止商标侵权行为

当出现侵犯我国商业银行商标权行为时,应当及时运用行政、司法等手段进行解决,运用法律手段对侵权行为进行打击,加强对自身商标权的管理与保护。

在我国商业银行知识产权管理的过程中,品牌建设是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增强银行员工的金融服务意识、形象意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在建设现代金融企业的过程中要实现质的飞跃,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应当确立新的品牌发展目标,运用法律武器对侵犯商业银行商标权的行为予以制裁,以确保自身的商标权不受侵犯。

我国商业银行著作权的管理

除了商业银行的承销指南、招股说明书、银行支票或股权凭证上的艺术性创作受到著作权的保护外,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数据库也应当受到著作权的保护。商业银行的数据库,可以使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迅速找出客户经济活动的规律、筛选出优质的客户群体、预测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能力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汇编作品对数据库进行保护,虽然可以是数据库的权利人获得一定程度的著作权保护,但使用著作权商业银行的数据库存在较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使用的数据库由于缺乏独创性而被排除在著作权的保护体系之外。而商业银行的数据库收集的信息越全面,对构成数据库的信息资料的选择性越小,因而无法在数据的选取上体现出独创性。越发难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我国著作权法保护数据库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只保护结构,而不保护数据库的内容,因此商业银行数据库中大量的事实材料,因属于著作权法中的思想范畴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李镇西、金岩,2008)。因此,对于商业银行经营中使用的数据库,可考虑采用商业秘密的方法进行保护。

我国商业银行商业秘密的管理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中外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商业银行对自身的如客户档案等商业秘密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商业银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职工泄露企业商业秘密法律责任的规定主要采取要求侵权者承担停止侵权、消除影响等方式,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商业秘密的泄露会给银行的经营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根据各银行自身的情况,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与职工约定保守本银行的商业秘密,并且要在劳动合同中对职工竞业禁止的事项作出规定。此外,各商业银行还可以依法确立本银行商业秘密的内部保密制度,以加强对自身商业秘密的保护,应对市场竞争。

总之,商业银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已成为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商业银行经营的创新与发展,也必然伴随着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与外资银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当将自主创新成果申请为专利、将自身的技术品牌注册为商标,同时采用商号权、著作权、商业秘密权等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与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服务能力,使金融产品日趋品牌化,还可以从知识产权转让中获得收益,推动金融创新的广度与深度,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崇阳,杨飞.中外银行专利及其战略比较研究[J].金融论坛,2008(4)

2.何崇阳.银行专利竞争:没有硝烟的战场[J].中国城市金融,2008(4)

3.陈少松.商业银行知识产权战略管理问题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8)

4.叶莉,陈立文,马璞.我国商业银行专利申请与知识产权保护策略[J].学术论坛,2008(1)

5.胡忠.商业银行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的管理[N].中国金融电脑报,2008(2)

6.孙晓英.商业银行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N].中国金融电脑报,2004(5)

7.李岚.金融知识产权保护中国银行业怎样走向主动[N].金融时报,2007-11-3

8.陶红武.我国商业银行专利战略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0(3)

9.温英杰,李镇西,邱洪华.我国银行业专利现状及其战略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

10.杨振东.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的攻与防[J].电子知识产权,2009(10)

11.陈向阳.美国商业银行专利战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

12.邱红华,金泳峰,余翔.基于专利地图理论的日本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8(4)

13.胡梦云.论金融创新的专利保护[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

14.苏婷.中资商业银行商业方法专利保护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6)

15.张琪.论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商标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4)

16.张金星,李名银,许祖明.我国商业银行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今日财富(金融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