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博物馆研学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博物馆研学方案范文1
从1914年华西协和大学古物博物馆(今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开始筹建到2014年,四川大学博物馆已历经了100年的历史更迭。它是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这个创建百年的博物馆本身就是巴蜀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单单是载体和窗口,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高校博物馆的优势在科研和教学”
20世纪30年代,华西协和大学古物博物馆馆长葛组织了对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首次发掘,三星堆早期文明碎片随之进入博物馆。而后来三星堆的持续大规模发掘,川大博物馆和考古学科的师生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博物馆还先后组织和参与了汉墓、唐朝石刻、宋瓷、三峡等多次考古活动,拯救了众多珍贵历史文物,为古巴蜀文明的再现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优势在科研和教学。它面向的受众更多的是高校老师和学生,为他们的科研教学活动服务。”霍巍馆长说道。
其实,早在1984年,著名考古学家童正恩出任川大博物馆馆长时,这一理念就已被正式提出。正是在这一时期,川大博物馆进入重要转折期,其中一项是改造陈列,打破国内博物馆当时传统的通史陈列形式,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推出了石刻、书画、葬俗、民族学、民俗学、教学参考六个陈列室,在全国博物馆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仿效一时。
反过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又为高校科研学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自1929年开始,博物馆主持编辑出版了《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南方民族考古》等大型学术刊物,成为研究我国西南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的重要参考文献。而民族、民俗、考古、历史也一直是四川大学的优势学科。
2010年8月,川大博物馆陈列设计小组承担了四川丝绸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方案,前期完成了内容设计方案,后期协助共同完成了展馆的形式设计、展厅施工、文物复制和展厅布展等系列工作。同年12月,又和四川博物馆联合成立“科研规划与研发创新中心”,进行优势资源组合、合作双赢的探索。
川大博物馆在科研、教学、人员、场地等各方面都根植于四川大学深厚的土壤,成为巴蜀大地上重要的文化机构。
“博物馆应该透物见人”
四川大学博物馆曾被杨振宁称为全球前十的高校博物馆,如今又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综合博物馆”的目标。
何为“研究型大学综合博物馆”?霍巍馆长阐述道:“一方面,不同于其他类型博物馆的重展览轻研究,川大博物馆把每一件收藏品都放在学术研究的思路中,挖掘它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博物馆要充分反映四川地区的巴蜀文化和考古发展,要以物观史,透物见人。”
走在川大博物馆展厅内,声响、音乐、光影都被恰到好处地运用,营造出和谐、均衡的展览空间氛围,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其中石刻陈列馆更打造成特别的洞窟效果,让人感觉不仅仅是在观赏藏品,而是在体会历史的美。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展区面积7000平方米,展出的文物达到2000件,说明图版400余幅。但事实上,除去展示出来的文物外,未展示的文物更达到了8万多件、5万多套。
“藏品是很丰富的,但是一股脑儿把他们灌输给观众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让展出的每一件文物都能自己述说历史。”
霍巍馆长说,川大博物馆有一个目标是研究的“全方位化”,让馆内的每位工作人员都是一个研究者,这样文明基因就能流淌在城市空间的各个罅隙。
四川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博物馆融入城市人群生活,唤起他们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从文物大省到文物强省”
对于如何建设文物强省,霍巍馆长有着自己的看法:
“首先,应加强对现有文物的研究。四川的研究成果远没有同为文物大省的陕西多,而陕西文博产业发展之所以快,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对研究的重视。
其次,应加强对文物价值的宣传。目前四川博物馆还没有针对不同的受众形成不同的宣传趋势。博物馆的宣传之学其实就是经营之学,在这方面,川大博物馆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比如,借助每年春节武侯祠大庙会的平台,展出博物馆相关文物藏品,介绍三国文化。让博物馆主动走出去。
最后,要在研究成果和受众之间建立起联系,博物馆应该主动走出象牙塔,贴近老百姓。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推出流动博物馆、电子博物馆等,还可以在展厅内增加大荧幕,充分满足受众的文化体验。西安老百姓的博物馆素养普遍比较高。
对此,川大博物馆应该发挥起引领作用,因为它在西南地区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拥有高水平、高水准的学术研究。”
如何建设文物大省、文化大省一直是四川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全面推进高质量高水平的博物馆建设就是众多思路中的一条。因为博物馆对城市和区域文化有着提升效应:通过博物馆,城市原有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文化得到了质的飞跃,例如武侯祠博物馆很大程度上活跃了成都的三国文化,同时又使得市民的生活品质和人文素养得到了提高。而在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博物馆通过延伸文化产业链,形成品牌吸引力,更是加强了这样的效应。
四川文化的发展在博物馆和文博事业的助推下,未来似乎可以预期。而四川大学博物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值得期待。这似乎有些许象征意义:锦江一衣带水,潺潺流过成都平原,滋养着天府之国,连接着巴蜀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四川大学博物馆就矗立在锦江畔,与百年川大的建筑融为一体,临风而立,衣袂飘飘。
馆藏文物部分亮点
石刻艺术陈列馆:
“东方维纳斯”
石刻艺术陈列馆中,四川邛崃龙兴寺佛教石刻尤具特色。它们玲珑剔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高达198厘米的唐代断臂观音立像,面容端详,服饰华丽,体态丰满多姿,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堪称“镇馆之宝”。
民俗学陈列馆:
精致的旧成都花轿
民俗学陈列馆以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俗类文物为主,包含婚俗用品、工艺、文房用具和成都皮影4个主题。其中一台精致的旧成都花轿出自清末民初一家轿行,整个场面数十人才能驾驭,排场之大、礼仪之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民族学陈列馆:
博物馆研学方案范文2
根据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部署要求,结合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的工作实际,我们围绕全面提升张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水平专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以期总结经验,找准差距,明确思路,强化措施,不断提升张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风光秀美,地貌景观独特,是国家历史家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绿洲、彩色丘陵、丹霞地貌、沼泽湿地、河流峡谷等多元地貌聚于一域,被誉为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
张掖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322平方千米,由彩色丘陵、冰沟丹霞、大肋巴沟景区组成。拟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1289.71平方千米,由彩色丘陵、冰沟丹霞、中华裕固风情走廊、九个泉景区组成。公园主要发育有1.35亿年至6500万年前的白垩系“红层”,经构造运动、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彩色丘陵和红色碎屑岩地貌。公园地貌景观独特,文化积淀深厚,地质遗迹和动植物种群丰富,彩色丘陵、冰沟丹霞、九个泉蛇绿岩套地质遗迹世所罕见,裕固族民族风情浓郁独特,榆木山岩画、冰沟肃南二齿兽化石、冰沟硅化木等历史文化和自然遗存丰富多彩,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是一座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地质遗迹保护于一体的大型地质公园,对研究自白垩纪以来青藏高原及祁连山隆升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和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同时,独特唯一的地质地貌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近年来,张掖地质公园立足落实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任务”,积极开发地质旅游资源,着力催生旅游新型业态,张掖地学旅游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张掖地质公园先后获得“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全球最刻骨铭心的二十二处风景之一”和“全球二十五处梦幻旅行地之一”“三十个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中国最美外景地”等殊荣。2008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被原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命名为省级地质公园,2016年被原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2013年、2014年彩色丘陵景区、冰沟丹霞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先后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强化统筹指导,地质公园发展动力不断增强。2017年6月,张掖市坚持高点定位,立足品牌引领、提升张掖整体形象,作出申报创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决策,确定以张掖地质公园为龙头,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对地质公园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对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进行统筹谋划,形成了创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鲜明导向。甘肃省政府高度重视张掖地质公园建设工作,连续两年将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推进地质公园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坚持规划引领,精心编制张掖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和彩色丘陵景区、冰沟丹霞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及丹霞口民俗文化旅游、丹霞七彩镇修建性详细规划等15个专项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为加快推进地质公园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市上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县区和市直部门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申报创建工作的统筹指导。认真按照《世界地质公园指南》,精心制定申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向3个县区和30多个部门单位交办了申报创建工作任务清单。市、县政府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对地质公园科研科普及地质遗迹保护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地质公园建设政策扶持、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目标考核、景区晋等升级重奖等制度,形成了各级领导干部亲自谋划部署地质公园建设、各级党政组织整合资源强力推动地质公园建设、旅游企事业单位着力打造地质公园特色品牌、社会各界倾心支持地质公园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全力补齐短板,地质公园科学研究成效明显。张掖地质公园坚持把地质科学研究作为重点任务,深入开展地质科学研究活动,地质公园科研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认真开展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共调查和定性评价地质遗迹景观点115处,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世界级和国家级地质遗迹景观点21处;对彩色丘陵、九个泉蛇绿岩和丹霞地貌3处世界级地质遗迹点进行国际对比研究;完成地质遗迹资源综合调查评价报告。争取原省国土资源厅项目资金60万元,我市配套20万元,与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省地质博物馆共同立项进行彩色丘陵地貌和冰沟丹霞地貌成因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已出版发行。编制完成公园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动植物多样性名录,设置安装一批植物解说牌。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公园科研设施建设,地质公园科普研学基地、九个泉野外科考站、冰沟丹霞地质展示馆建成投入使用。在张掖召开甘肃地质公园地学科普创新文化建设研讨会,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与湖南湘西国家地质公园、安徽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敦煌世界地质公园、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福建平谭国家地质公园缔结为姊妹公园,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安地质调查院、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省地矿局水勘院、省地质博物馆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教学研究及科研科普合作关系。
(三)创新方式方法,地质公园科普宣传力度加大。张掖地质公园坚持把提高社区居民和广大干部群众地质科学素质作为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地质科普活动,地质公园科普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投资1.6亿元,建设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教五大功能于一体张掖地质公园博物馆。馆内设置科普影视厅、VR体验厅,布展大量文字、图片、实物,并通过声、光、电等设备,全方位、立体化介绍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彩色丘陵与丹霞地貌的形成与特点,多角度展示张掖神奇的地貌景观和地质变迁。张掖地质公园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甘肃省特色科普基地”“甘肃省科普示范基地”。2015年9月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多万人次。编制完成中英文版地质科普教材、科普读物、公园导游手册、公园科学考察指南等科普系列丛书及地质公园与社区建设、地质公园与民族文化、地质公园与妇女发展、地质公园与生态环境保护、地质公园与科研科普、地质公园与旅游开发主题系列读本,设置科普解说牌102块、地质科普长廊4处,建成地质公园学校建设,张掖中小学地质科普读物出版发行。精心策划开展大型恐龙及古生物化石展、“万名学生科普行”主题研学、主题广场快闪、“我眼中的张掖地质公园”主题科普绘画和“2019地质科普培训月”等系列活动,对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地质科普教育培训。张掖地质公园网站、微博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及自助讲解小程序“两微多端”自媒体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自助讲解小程序集地学科普讲解与导游于一体,可满足公园内30个景点的双语解说及云导览服务。
(四)科学开发资源,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张掖地质公园积极开发地质旅游资源,着力催生旅游新型业态,张掖地质旅游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市、县政府和公园社区先后投资30多亿元,建成丹霞七彩镇、丹霞快速通道、丹霞景观大道、综合游客服务中心、广场及环形干道、内部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河西民俗博览园、丹霞通用航空机场、地质公园博物馆、丹霞民俗文化旅游村、华夏牡丹文化旅游观光园、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冰沟山庄等重点旅游项目22项,新建和改扩建高标准旅游厕所16座。多方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配套完善地质公园供水、供电等设施,地质公园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2018年,张掖地质公园接待游客254万人次,同比增长19.6%。张掖地质公园已成为甘肃省成长性最好、发展最快的大景区和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景区。
(五)积极宣传推介,地质公园显示度不断提升。坚持以深化“张掖文化旅游全民宣传行动”为统揽,着力构建地质公园宣传推介新机制,公园的品牌形象和显示度进一步提升。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读者》等主流媒体投放丹霞宣传广告;冠名开行“裕固风情号”“张掖丹霞号”“冰沟丹霞号”品牌列车。先后邀请2000多家国内知名旅游企业负责人和300多家境外知名旅游企业负责人考察踩线,邀请400多家国内媒体和100多家境外媒体拍摄制作专题宣传节目。精心策划举办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直选赛、冰沟丹霞大型徒步活动、马拉松骑行大会、首届国际美食节、健美黄金联赛张掖菁英赛、国际旅游摄影大赛、丹霞首届热气球节等节会节会赛事,面向社会征集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形象标识和吉祥物,对获奖作品进行重奖,广开渠道开展地质公园宣传推介,地质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六)强化保护措施,地质公园遗迹保护扎实到位。张掖地质公园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对地质资源实施分区管理、严格保护、适度开发、精准监测,实现了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联促共进。对公园内的地质资源,按特性和功能进行分区管理,划定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1个,一级保护区5个,二级保护区3个,三级保护区3个,分别按照不同级别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制订了保护措施。先后埋设公园边界及各级保护区边界界碑172块,设置交通标识、环保及地质保护警示等引导说明牌152块。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原则,点面结合,多措并举,对公园内因人为活动所造成的山体破损、矿石弃渣堆积、河道破坏等原生态受损区域进行了恢复治理,为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地质公园地质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有效空间。同时,将公园管理区域纳入了张掖市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定期对公园内的各类自然资源进行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对比,为公园开展地质遗迹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旅游开发建设等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动态监测数据。督促景区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智慧景区管理系统,架设监控摄像头300多个,实现重点地质遗迹和生态保护区域全覆盖。并通过指挥调度中心,及时掌握游客流量、分布区域和游览行为,适时实施管控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地质公园科学管理与风险预警防控能力。
(七)推动社区发展,地质公园助农增收成效显著。张掖地质公园立足推动社区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指导公园社区和经营主体积极开发休闲度假、文化演艺、科普研学、摄影采风、健身露营、民俗文化体验、低空观光、驼队观光、现代农业观光等适合社区群众参与的旅游产品,积极动员社区群众开发原生态餐饮、养生美食、风味小吃等地方餐饮和主题酒店、民宿客栈等住宿业态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拓宽社区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地质公园社区群众开发销售七彩玛瑙、临泽小枣、山丹马油、牛羊肉、临泽小枣、野生蘑菇、和祁连玉、刺绣、剪纸、彩岩画、民族服饰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200多种,建成酒店、客栈、商铺及餐饮门店330家,接待床位总数达到5689张,吸纳群众就业4000多人,为群众增收致富搭建了良好平台。2018年南台村有286户1033人参与旅游发展,379户参与经营主体入股分红,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82元,高出临泽县平均水平2000多元。肃南县康乐镇、白银蒙古族自治乡投资1.5亿元,开发旅游项目,引导群众建成蒙古大营、冰沟山庄、绿之源、梨园河等旅游观光、服务设施4处。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充分征求贫困户意见,将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五万元产业扶贫贷款以入股形式全部投入民俗文化旅游村建设,2017年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获得分红11.7万元,让旅游红利直接惠及到了贫困群众,贫困综合发生率从15.5%降至1.61%。
(八)完善制度机制,地质公园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张掖地质公园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地质公园管理工作逐步规范。近年来,先后组建张掖丹霞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冰沟丹霞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和裕固风情走廊开发公司,对公园重点景区进行统一开发和经营,地质公园旅游经营管理和开发建设进入了市场主导的新阶段。市上成立张掖丹霞大景区管委会,加挂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牌子,核定编制14名,为县级建制事业单位,隶属市政府管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保护”和“市场主体、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实行管委会(管理局)领导下的股份公司经营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走上了规范化轨道。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巡查制度、地质遗迹保护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地质公园徽标授权与使用办法、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地质遗迹与环境监测系统设计方案、社区村规民约等制度方案,与3家景区经营单位签订地质遗迹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市政府聘请10名地质专家建立地质公园技术指导专家库,指导地质公园开展科研科普、地学旅游开发和地质遗迹保护等工作,并制定下发了《张掖地质公园管理暂行办法》,对地质公园管理的范围、管理机构的职责及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地质公园管理工作日趋规范。
二、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张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工作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世界地质公园建设的标准相比,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
(一)公园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制度及公园管理运行机制亟待健全完善。
(二)景区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冰沟丹霞、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道路、观景台、观光步道、导览标识牌、地质遗迹保护设施等诸多方面尚需进一步提升。
(三)地质科研科普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对景区景点从业人员、旅行社导游、出租车司机、学校师生、社区居民等重点对象的地质科普知识培训,还存在覆盖面窄等问题。地质科研工作存在明显短板。
(四)地质公园经费保障需进一步强化。地质公园正常工作经费需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地质科研科普、人员培训、对外合作交流、地质遗迹保护设施建设等工作顺利推进。
(五)专业人才需进一步补充。地质公园博物馆讲解员、地质专业工作人员和翻译人员数量不足,难以保证工作需要。
三、下一步的思路与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以申报创建世界地质公园为契机,紧紧围绕“保护地质资源,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不断加强张掖地质公园的保护、建设和管理,让张掖地质公园自然人文资源得到更好地保护,让地质科学知识得到更广地普及,让地质旅游产业得到更好地发展,让世界了解张掖,让张掖走向世界。
(一)全力做好地质遗迹保护设施建设工作。在市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建设完善地质公园界碑、界桩、围栏、警示牌等保护设施。指导督促相关景区进一步建设完善景区道路、观景台、观光步道、导览标识牌、警示牌等保护设施,不断加大地质遗迹保护力度。
(二)全力做好地质科研科普工作。进一步编制完善地质公园系列科普丛书、科普教材、科考指南等资料,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地质科普培训力度。进一步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地质科研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真正补地质科研短板,为世界地质公园中期评估奠定基础。
博物馆研学方案范文3
1民间医药搜集的方法与途径
1.1文献收集
文献收集是收集古代流失于民间的医药书籍或地方志中与民间医药相关的内容和民间医药专著、民间医药科技论文和会议论文中的内容等。利用文献收集研究方法,整理收录于文献中的民间特色疗法与方药。包括民间特色疗法的临床疗效报道,民间常用草药的名称、起源、变迁、流传、分布和用药方法以及相关的文化、生态、社会记载内容。为抢救民问中医药传统资源.许多民间医药的研究和工作者均做了大量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如甘肃省宕昌县中医医院杨明胜医师用十余年的时间搜集挖掘、整理研究民间中医中药资源.出版发行了大型中医药史书《宕昌羌藏中医民间医方录》,记载了清未至今中医药人员225人,收集整理羌藏民间土单方1000余首.经验方100余首,并对宕昌羌藏医族传承演变进行了详细考证研究。笔者查阅1979.2009年的CNKI文献.以“民间医药”作为检索词,“摘要”作为检索项迸行检索,仅有227篇文章涉及民间医药的研究.目前对于民间医药研究报道的科技文章与论文相对较少。可见,科技和会议论文收集并不是民间医药挖掘整理的主要途径。
1.2田野调查收集
田野调查是指深人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间医药资料的方法。也是民间医药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之一。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专职或兼职从事民间医药活动的人员大约有50多万人,其中包括乡村医生、街道个体开业医生、散在城乡的民间医药医生.以及部分在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的医务人员等,这些民间医生许多身怀绝技和特效方药。但这些民间医药大多仍在小范围内口授心传,缺少记录、整理。田野调查法在民间医药研究中的主要任务是调查搜集记录各种民间医药及其适宜技术。在田野调查中。调查者运用勘测、询问、交谈、考察等多种方法对民间医生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对当地有名的民间医生访谈、参观、群体访问调查及口传习俗的内容等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成为工作日志。对于民间医药的田野调查,许多民间医药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多已自发开展。田野调查法收集民间医药资料的优势在于为民间医药研究可提供第一手的感性资料.不足之处在于收集的方药和疗法仅在当地使用.而且有的仅为121述相传,缺乏确切的临床验证资料。且疗效的确切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1.3献方献技收集
1958年。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收集民间秘方验方的采风运动。鼓励民间医生献方献技。采风运动采集的秘方验方数量多至千万项。2006年出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受理中医药无偿捐献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对受理范围、受理部门、受理程序、处理原则等事项做出了明确规定,对民间中医药的捐献及收集整理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长期有效的献方献技的邮政信箱、电话和网站。办法实施以来,通过无偿捐献,受理了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和方药200多项。献方献技收集法到目前为止。已经收集到了大量的民间验方和适宜技术,但这些验方的疗效确切性亦有待进一步验证。
1.4民间医药数据库
民间单方、验方和诊疗技术浩瀚,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分门别类。取其精华,民间医药数据库的建立是基础。采用数据库构建技术及检索技术.将收集和整理的民间方药和疗法资料录入。包括民间方药、技法的源流,地区分布和应用情况,药物的品种质量、加工方法、用法用量、已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效用属性、临床经验功用主治、不良反应以及开发应用前景等一体化的信息,建立开放式民间方药、疗法的综合信息数据库.实现民间方药和疗法信息的检索、查询、应用、开发和多数据库信息共享的自动、自助作业。目前我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民间医药发掘整理及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已通过调查研究初步建立了民间医药有关的3个数据库,即民间药材数据库、民间方药数据库和民间疗法数据库。通过这些相关数据库的建立为民间方、技的定性研究、医疗价值评价、医疗作用分析比较研究等提供了基础资料,有利于对民间方、技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或知识发现研究。
1.5民间医药陈列馆/博物馆
民间医药资料原始传承的特点则为缺乏记录,口耳相授的资料较多,因此,为了更好的保存,进而有效的实现对于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我国部分地区、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包括地方政府均着手建立民间医药陈列馆。陈列馆对收集到的民间方药。应结合来源地区的物种分布情况,采集原植物,进行品种鉴定,制成标本、图谱等保存。对民间技法中独特的医疗器具进行收藏,并拍摄民间疗法的治疗过程,保存为影像资料。我国民间中医药博物馆早在1996年重庆建有重庆民间医药博物馆,近年来北京御生堂博物馆在北京崛起,该馆藏品数量较多,又曾于2008年7月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英国查尔斯王子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中国中医药文化周”活动,影响日渐扩大田。民间医药博物馆成为民间医药文物抢救和民间医药古籍藏品征集整理的重要场所。有效的保存民间医药资源.为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和研究活动提供了支撑。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集的资料数量少,品种较单一,加之民间医药博物馆多为民间医药爱好者的自发收集行为.因此,博物馆运行经费紧张。且缺乏专业的民间医药工作人才,导致民间医药博物馆仅为初级的陈列和参观作用。缺乏系统的挖掘。
1.6民间医药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
充分发挥民间医药科研学术团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发挥民间力量已成为搜集民间医药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所成立以来.已研制出治疗眩晕症的药物“八仙宁”、“八仙丹”: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妇科良药。阿莫诺期”、“妇乐康”等一批疗效显著的药物。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通过对散落在民间的壮医学长期的挖掘整理。先后收集了10000多个壮族民间医药验方、秘方及一些医药价值较高的医药手抄本和古籍文物,编辑出版了《中国壮医学》、《壮族医学史》、《广西壮药新资源》、《观目诊病》等论著,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壮医诊疗技法.从而为形成独立的壮医体系奠定了基础。于1997年成立的南宁广博民间医药效方开发研究所。研究成功的苦丁降火茶被誉为居家旅途的方便饮品。民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近年亦呈现逐步开展的态势。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多次有关民间医药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国民间医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95年.陕西省首届民间中医药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交流有关学术论文60余篇。2006年7月。中国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分会成立,有效地促进了中医药民间特色疗法的挖掘整理、发展创新。
1.7网络收集
随着医药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资源的普及,网络也成为许多民间医生展示其特色方药和医疗技术的平台,同时,网络也成为民间医生交流经验和民间方药收集整理的有效来源与方法之一。目前能在网上找到的民间医药网站已有不少,诸如中国民间中医药网、民间医药网、民间传统传承医药网、济南华佗民间中医药研究所网、刘氏医圈网、黄家医圈网等。
2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措施
民间医药的搜集、整理、挖掘、开发和推广应用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国的民间医药开发目前正在朝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方面。优良民间中医方药和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有的甚至濒临失传的边缘;另一方面,一些虚假民间医药确在扰乱医疗市场。如何有效的挖掘整理成为民间医药工作者面临的挑战。综合目前我国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工作开展的现状。对于民间医药挖掘整理提出以下措施,以进一步加强对于民间中医药的保护和开发。
2.1加强民间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民间医药的传授特点及民间医生生存的需要决定了民间医药的保守性,部分特色医术与验方轻易不会外传。致使这些民间医药技术时时有失传之虞.这将对我国的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方法,更好的保护民间医生的权益,进而促进民间医药知识的挖掘。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主要有:中药品种行政保护。中药发明专利保护.中药商标保护,中药原产地、地理标志的保护。中药的外包装设计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国家科技秘密保护和著作权保护。我国目前的中药专利保护主要是照搬西药的专利管理办法,由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性.对散于民间的秘方、验方等很难提供有效的保护。因此。必须建立起适合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传承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或行政法律方案,加强民间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有效的维护民间医药工作者的既得利益,只有在民间医药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对民间医药的深入挖掘。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在逐步开展针对民族医药地区和民间医药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工作。初步选取贵州省作为试点省,结合贵州省正在制定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工作,选择1—2个苗医苗药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探索民族和民间秘方转变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方法和路径。促进出台民间秘方转变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措施,促进民间医药知识的有效挖掘整理。
2.2进一步加强民间医药科研研究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民间医药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进行专题研究.同时将进一步完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基地对民间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孵化功能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国家也在进一步支持民间中医中药发展.充分发掘我国丰富的民间资源。但“十一五”期间对于民间中医药的研究仅处于收集和整理阶段。如何从民间中医药中挖掘出优质的医药资源则更为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将民间中医药的研究纳入“十二五”国家发展规划中.在国家各项研究课题中。成立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专项.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并整合国内中医药研究与开发的著名科研机构,建立完善的民间中医药人才资源、医疗和技术资源数据库。
博物馆研学方案范文4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它是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统一起来,实现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校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学校通过各种活动使全校师生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活动内容
1.考察探究活动
2.社会服务活动
3.设计制作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
4.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
三、活动形式
1、师生互动合作 ,主要通过双向互动、情意交流合作参与。
2、学生自主探究。
四、活动开展
1.考察探究。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2.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
3.设计制作。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手脑并用,灵活掌握、融会贯通各类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知识迁移水平,体验工匠精神等。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与改进。
4.职业体验。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它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经历过程;概括提炼经验,行动应用。
5.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活动设计时可以有所侧重,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合贯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6.各班积极开展自办手抄报宣传栏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宣传。
7.各班自选主题活动并将活动情况上报学校。
8.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交流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的方式有:活动报告、调查报告、调查表、实物标本、图画、摄影、活动日记、活动记录、手抄报和展板等多种形式。
五、活动安排
1、9月:制订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和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一些案例,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支持。
2、10月:指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3、11月: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
4、12月:各年级推出一节研究课,进行交流。
5、12月:关于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研讨会。
六、活动总结
每学期末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专项总结。对成功的经验积极推广,对不足之处及时改进。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路子,并不断提高。
博物馆研学方案范文5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的培养和成长要有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工作环境,只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增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持续提高。为了抓好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主钻研,主动发展,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本年度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各项管理、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校本培训学习平台,以求实求效的务实精神,努力寻求学习型校园文化发展特色,引领教师队伍逐步向专业型、专家型、名师型角色转变。
一、主要亮点工作:
1、学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乒乓球小组、篮球小组、足球队、声乐队的活动有序开展,并组织了学生到淄博黑铁山、足球博物馆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当地历史文化。
2、深化课堂改革,提高质量,在县教育主观部门的综合中居全县上游,教学成绩稳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学校立足校本,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开展学科教研日活动,以磨课为中心,打造名师课堂,2018年我校1人次获得市一师一优课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
3、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负提效,省研修平台、市、县教研平台、空中课堂等网络手段,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学习先进教学手段。创建了一对一数字教学班,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4、提高德育素质,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
(1)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班主任外出学习,学习周边学校在学生培养、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优秀做法进行借鉴,与“陈庄小学”、“莲池小学”等10余所优秀学校形成“结对子”,每学期组织管理干部、班主任等不少于50人次“走出去”。
(2)崇德好少年评比活动。依托北京崇德文化有限公司的支持,结合我校作为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方案。通过班主任协助制定不同的目标,由全校师生及家长进行督促完成乐学奖、友善奖、孝敬奖的评比。例如,问卷小调查发现,一个15分钟的课间收到的“老师好!”比往年至少多出50%,一个小的细节折射出,孩子在文明礼仪方面的提升。崇德好少年活动的开展,真正从根源上提高了孩子的德育素养。
(3)开展各种班级“争星夺牌”的比赛活动,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9月份进行“文明餐桌”评比活动,各个班级就餐纪律明显好转,剩菜剩饭由上学年一盆(每天)到现在1/3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9月最后一周时,甚至有的学生主动帮助餐厅服务人员收拾餐桌。“绿色校园”行动,学校的卫生环境焕然一新;“国防小竞赛”、“趣味运动小达人”……
5、家校共育新举措。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家长、学生对学校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为使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生活,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在9月份一开学,面向一年级家长开课。从作息时间、课程安排讲起,到如何注意培养孩子做人及习惯的养成,再到教育孩子的艺术技巧等;其它年级的家长会不再是成绩的分析更多的是教育家长如何更好的培养孩子和引导教育孩子。加强后进生管理。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各班都能结合本班实际,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建立帮教档案,并制定了具体的帮教措施,记载好帮教情况,努力做到用爱心去关怀他们,用耐心去感化他们,尽量把一些苗头性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对重点的问题学生“一对一”个别谈心,对本校的后进生、落实结对帮教教师和措施,增强教育转化的责任感。
6、加强电化教育
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通过教师培训、外出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参与信息化的积极性,三名教师参加了NOC大赛并获奖。新建“一对一”实验班一个,使农村的孩子与城市孩子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投资20余万新建高标准计算机教室一个。
7、加强美丽校园、智慧校园、人文校园建设。认真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把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与文明校园创建、校园环境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发展结合起来,投资6万余元,栽培海棠、国槐、法桐、紫薇等二十余品种近千颗。2018年推进数字化校园提升工程和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升级改造老化的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室,建立“一对一”数字班。。
8、学校对饮食、用水、用电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与维护,新购笔记本两台,点读笔10个,并新购5000余元教学用品,另对校园文化进行添置和更新,花费65000元安装了石头凳子休闲椅,花费4300元疏通了下水管道,花费8434元安装西厕所自来水,花费5300元对校园路面进行平整, 花费9500元为音乐教室铺地面砖,花费1700元对教学楼个别个别存在安全隐患的门窗进行更换,花费1000元对教学楼污水池进行疏通和改造。为保持校园美观及消除安全隐患,对教学楼前车棚和教学楼防盗门进行了拆除,确保了学校教学、生活设施、设备、饮食、住宿、用水、用电等正常安全使用。饮食、住宿、水电暖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到位。
9、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门卫值班、巡逻值班、防火防灾、食品卫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体育器材检查、健康体检等规章制度。严禁私自组织学生群众服用药品和保健品,严禁组织学生从事不贴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危险性工作,严禁教师个人利用假期(日)私自带学生外出,在校外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就近、徒步原则。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10、积极改善办园条件,提高了办园水平。4月份学区统一给每个班级购置了毛巾架、水杯架、保温桶、烧水桶,为每个幼儿购置了小椅子、小缸子;7月份给西马幼儿园每个活动室配备了空调4台,9月份又安装了电暖器,实现了冬能暖夏能凉的保教环境;10月份为每个班级购置了消毒柜。关切教工核心利益,提高幼师待遇。7月份开始给幼师上调工资100元,9月份又给幼师上调工资100元,人均工资达到了约计2200元(含各类保险等);对2018年暑期进行保教活动的幼师,发放补助人均800元。
11、开展“我的中国梦”系列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开展“我的中国梦”宣传活动,举行了“我的中国梦”朗诵比赛、征文比赛,“‘情系祖国,我的中国梦’班班有歌声”比赛,“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队日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师生们进一步认识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含义。
二、存在问题和差距:
1、幼儿园管理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一是某些设备利用不合理,造成人为浪费现象,如空调的使用;保教意识不够,幼儿园曾经存在短时间内的无人看护现象;门卫执勤不能履行职责,存在会客登记不严格、“八佩戴”不执行、甚至出现脱岗现象。
博物馆研学方案范文6
2013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同时,纲要要求改善国民旅游休闲环境,稳步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免费开放。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中小学生有望除了暑假和寒假以外,另外再增加春假和秋假两个假期。
一时间,“一年四假”成了公众热议的话题。虽然这一政策还“八字没一撇”,但不少学生已经开始计划如何度过新型假期,学校则担心频繁放假会影响教学质量,家长则忧虑一年四假会让孩子玩得迷失了方向,而校外培训机构则高呼“万岁”……究竟这“一年四假”政策是好是坏,请看――
围观平台
“一年四假”就是好
网友剑指天山:我为一年四假鼓与呼。一年两假,中间的上学时间太长,暑假炎热漫长,寒假意犹未尽,我们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疲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个“一年四假”政策好。
网友我是莫愁我不愁: 我觉得挺好的。一年只有两个假期,学期太长,学习时难免倦乏。隔一段时间放个假,有助于我们调整心态,重新投入新一轮的学习中。一年四季都可以放个小长假,想着就蛮开心,再也不用掰着手指算几时放寒暑假了。
网友“青林的花”: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圈着,在家里宅着,在辅导班熬着!如果说小朋友整天看“喜羊羊”,见了真正的羊却不认识,这难道不是现代教育的罪过?咱们的教育真该多走出校园!所以这个政策好!
网友有儿上高中:我赞成放春假和秋假,此举可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在感受大自然四季轮回的同时,让快乐得以延续整年。避开寒暑假的繁忙时期,在春秋好时机带孩子出去“亲子游”,未尝不是一个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好机会。
网友慈祥的母亲:这个政策当然好啊,平时带孩子出去旅游,不是在最热就是在最冷的时候,有春秋假就好了。
网友医学权威:春季是青少年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世界卫生组织对世界各国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统计材料表明,青少年的生长速度在一年四季中并不相同,春季长得最快,尤其是4、5月间,平均达到7.3毫米,比10月的平均3.3毫米多一倍以上。
网友救死扶伤: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在原有寒暑假之间增加春秋假,能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春天是青少年身体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活动空前活跃、新陈代谢异常旺盛的时期,是他们生长发育的最佳季节。春天的空气格外新鲜,多一些户外活动,还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工作能力,增强骨髓的造血机能等等。
“一年四假”有些悬
网友辛苦爸爸:放两个假就够热闹了,再多放两个假,岂不是让孩子玩疯了?另外,家长要上班,把孩子关在家里我们怎么放心?纠结!
网友兰花指:政策规定假期总量不变,给孩子放春假、秋假,意义不太大,尤其是在武汉等火炉地区,夏天热冬天冷,把假期都集中在寒假、暑假,孩子也可以少遭些罪。
网友高度透明的心:一年四个假让孩子们暂搁书包、走进社会,初衷是好的,但是“配套”工作跟得上吗?考虑家长的实际问题了吗?能否统一组织学生活动,带着孩子们集体玩?不然,真的就“不在学校圈着,就在家里宅着,或在辅导班熬着”。
网友我是专家不是砖家:目前中小学学期总体设计是两个学期,与之配套的是寒假和暑假。如果在假期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春假和秋假,势必要缩短寒暑假时间。寒假时间原本就不长,其间还含春节假期,不方便调整;暑假时间较长,有两个月时间,但是部分地区七八月份天气炎热,如果提前开学,不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网友校长兼书记:增设春秋假,这会让两个学期变成四个学期,所有教学计划均需调整。而目前的教学计划是和教材、课程方案等配套好的,如果调整放假方式,需要变动的工作太多,是个“大工程”,可能会影响到中小学的正常运作。
网友我能代表家长:增加放假次数无疑增加了我们的负担。我们平时都上班,不能和学校一样放假。孩子放假在家,看护工作是一件头疼的事。再说总放假,孩子也不容易静下心来学习啊。
网友生活不易:本来,两个假期挺好的,但是这个政策把一个学期分割成一块一块的,不利于孩子集中精神学习啊。
网友未日先觉:“一年四假”看上去挺美。不过,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尚不能完全自主独立,放假不等于“放羊”,得有人看着。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家长没假,孩子去处在何方?
网友一地~~鸡毛:既然要成为“假期”,就不能是两三天,而至少要有一周。以春季学期为例,一般2月中旬才开学,3月还比较寒冷,而4月有清明节的3天法定假日,5月会有劳动节的小长假,有时还会遇上端午节休假,如果要在这当中再插上1周的春假,会使得整个学期被过多的假期冲得支离破碎,我看有点悬。
网友咱不坑爹:有人认为,增加了春秋假,可以到更多地方旅游了。可是有这个能力的家庭,毕竟是少数。怕就怕,增加假期能为城里富裕阶层的孩子锦上添花,未必能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里的打工者子弟雪中送炭。
理性看待好政策
网友学校公仆:四个假期是可行的,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更好地调整休息。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中间多一些假期,可以让学生休闲放松一下。国内的寒暑假集中在夏天和冬天,夏天太热出游不易,寒假赶上过年,又要走亲访友。而如果分散放假,父母可以分别休年假,带孩子出游,而且春天和秋天更适合旅游。当然,没有旅游条件的家庭也可以变通处理假期。关键是要让学生放松下来。
网友理性认识:我国各个地区的气候等条件不一样,能否放四个假还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比如太冷的地区寒假就应该长一些,不然学生上学易冻着。我想,如果在放假时,名人纪念馆、革命历史纪念地、文化科普、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馆,免费对学生开放,或者门票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这样学生放假才有去处,且有利于学习。
网友教育专家:一年内设置春假、暑假、秋假和寒假四个假期的目的,是在总教学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安排学生假期和作息时间,减轻目前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个初衷是无可置疑的,不过,实施起来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将好事办好。
链接一
春假设想源自《论语》
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在杏树下设坛授课,教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论语》中描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春假的雏形。
目前我国大中小学的假期主要实行双假期制,即每年分为寒、暑两假,冬季、夏季各一次。这是来自晚清学制改革的产物,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链接二
部分国家中小学假期设置
因特殊的气候条件、社会习俗等原因,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放假方式。
美国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享受长达3个月的暑假,美国的学校3月中旬放春假,假期10天。美国中小学全年教学时间大致为180天(各州小有不同),等于全年有半年的时间不上课,寒暑假特长。每周课时约30~36小时。
日本的中小学采用三学期制,假期一般为每年三次,春假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一般不到两周。以东京地区为例,春假11天,暑假42天,寒假13天,周日以外的假期还有15天。周一至周五各5节课,下午二点半结束课程,周六中午12点20分放学。
俄罗斯学校每到三、四月份会放10天春假。虽然大部分地区仍被严寒笼罩,但学校还是会组织学生开展野外活动。
新加坡中小学假期3月中旬,1周;6月,4周;9月中旬,1周;11至12月间,6周。
澳大利亚学校每年有4个学期,除了寒、暑两个大假,还有两个小假,大假1个月,小假期是1周。
德国国民学校放假,各地有所不同,大体上全年放假约12周,其中暑假约6周,寒假及复活节的假期共4周,圣诞节至元旦的假期约10天,此外还有秋假1周。
链接三
杭州已试水8年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都实行一年两学期和寒暑假制度(双假期制),即每年分为寒暑两假,这是晚清学制改革的产物,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一学期的学习时间大约为20周左右。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上学时间太长,暑假炎热漫长,寒假意犹未尽,期中考试后普遍感觉疲倦。
据此,杭州市教育局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决定:从2004年开始,在保持学年总教学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中小学实行一年四个假期制度。在学期中间腾出2周的春假和1周的秋假,其中初三、高三年级春季放“五一”法定假,春假延迟到升学考试后,秋假照放。同时,缩短暑假时间,假期为7月中旬至8月30日;推迟寒假时间,3周左右的假期安排在农历除夕前5天和除夕后15天,元宵节后开学。另外,根据南方时令变化,小学分春夏和秋冬两个时段安排课时。夏季昼长夜短,春假后,小学上午为4课时,下午为2课时;冬季昼短夜长,秋假后,上、下午各为3课时。这样,在寒冷的冬天,学校可推迟上学时间,保证小学生有更多的睡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