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行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行业分析范文1
技术创新 为教育行业定制产品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持续火热,相关教育装备产品层出不穷、亮点不断。企业纷纷依据教育发展态势进行产品研发,不断推出优质解决方案,爱普生的投影机产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据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的统计,爱普生投影机成为2013年度教育信息化十大最受关注产品之一。
据业内人士分析,爱普生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紧贴国家教育政策规划,深入发掘教育行业顾客需求,更在于以其技术优势,不断开发创新出符合中国教育市场的优质产品。短焦、超短焦等多媒体投影产品,就是爱普生根据教育行业特殊需求引入新技术的产物。
比如,Epson EB-C1020XN就是专门针对教育行业推出的一款防尘教育投影机,白色时尚的外形设计,却拥有细致的防尘设计。拥有亮度高达3500流明和XGA(1024×768)标准分辨率,可以满足多数初高中教室内的演示要求。该机型采用3LCD投影技术,3500流明亮度,可以有效克服环境光线的影响,为教育演示提供清晰的大屏幕展示效果。
而爱普生最新推出的Epson CB-X25投影机,同样是爱普生面向教育行业定制打造的一款投影产品。该机的一大亮点,就是机身上特别标注了“教育行业版”字样,这是教育类投影机第一次旗帜鲜明地定位自己的产品,更开创了教育行业定制标准的先河。该机为了满足教育行业的应用需求,不仅提升了亮度,还对灯泡寿命、防尘过滤网进行了全新提升,满足了教育行业用户的应用特点。不管是高清图片、视频还是教学课件的投射,投影效果都十分突出,是教育行业的专业之选。
植根西部乡村教育 打造公益平台
除了在教育领域产品上不断创新之外,爱普生对教育信息化作出的更为具体的贡献就是通过“爱普生・多媒体爱心课堂”这一已持续4年的公益项目为西部乡村教育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化帮助。
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指出,“中国的教育体制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合理有效的部署,使之成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和有力保障。”多年来,爱普生助力西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可谓不遗余力。据了解,自2009年“爱普生・多媒体爱心课堂”项目启动以来,四年时间,从甘肃、陕西再到青海、云南,“多媒体爱心课堂”的足迹深入西部。在播下希望种子的同时,共为30所学校捐建了多媒体教室,培训了250余名中小学教师。
教育信息化行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安徽出版集团 传统出版 电子书包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4-0054-04
信息技术在当前的变革中,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认为,每个企业都要有一个大数据的战略,有的话,你会在数据鸿沟的右面;如果没有,可能就在数据鸿沟的左边,这样企业之间就会产生竞争差异。面对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传统产业必须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并与之融合、再融合。
1 教育信息化对出版产业的深刻影响
众所周知,出版产业中最核心的板块是教育。行业人士都清楚,当前中国的传统出版行业中70%的产值都是由教育出版贡献的。根据《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要)中披露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前10位中,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教育类出版单位占据了半壁江山。从各个省的出版情况看,也是如此。人口多的省份,相对来说出版产业规模就比较大,究其根本,也是因为学生人数较多。因此,教育对于出版行业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1 挑战――由内而外
随着全球性教育数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数字教材、数字教学资源和出版服务将成为未来教育出版的主战场,教材教辅图书的生产、提供和服务的方式势必发生革命性变化。从发展趋势看,传统出版社提供的纸质教材单一产品形态,以及一年两季的征订销售方式等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是系统的变革,从产品的设计思路,到内容的呈现形式、介质和载体,再到分销渠道、服务平台和盈利模式等都与传统的图书出版不同,因此对传统教育出版造成很大冲击。
2012年,244岁的《大英百科全书》停止了纸质版的出版。近两年,从《牛津词典》到《纽约时报》,大牌新闻出版商不断放出要停止出版纸质读物的风声。在维基百科的冲击下,《大英百科全书》无奈倒下。或许所有的传统读物,都将面临一场“维基百科们”的狙击。在互联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今天,中小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已经不是去查阅《新华字典》,而是打开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就能即时获取所需的知识。遇到不会念的英语单词,不再查电子词典,而是用点读笔一点,马上就能听到纯正的发音;遇到不会做的数理化题目,已经不需要打电话询问同学或者老师,只需要联网与网络上的名师视频即可。技术的变革让教育出版从服务模式上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传统出版行业还在死死抱着教材教辅这一简单粗放式的出版发行模式,势必被新兴的技术“拍死在沙滩上”。在这种境遇下,国内很多出版集团纷纷“抢滩”数字教育,电子书包应运而生。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教育信息化还不会对传统出版产生足够致命的冲击,但传统出版面临的新技术、新手段、新媒体挑战已深入骨髓,迫使每一家传统出版单位都不得不严阵以待。
1.2 最大的挑战――人才问题
从当前的形势看,教育信息化对传统出版实质上的冲击还不是很明显,但不出三五年,传统出版编辑就会慢慢感到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各项工作。传统案头工作中只会看稿子的编辑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既懂技术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时代的需求。如果这个核心问题得不到解决,传统出版就会逐步陷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的尴尬境地。
1.3 机遇――由外而内
挑战和机遇总是并存的,挑战越大,机遇也就越多。虽然教育信息化的日新月异对传统出版造成越来越多的冲击,但作为在教育行业“深耕细作”多年的出版行业,仍然掌控着数字化教育领域的主动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012年,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快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大力打造政府主导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要实现上述种种,没有强大的教育内容做支撑,各种平台也好,手段也罢,通通都是摆设。而恰恰传统的出版单位,特别是教育出版单位,在几十年的出版实践中,积累了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必须了解到:出版与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在数字化环境中,出版工作的社会地位和重要意义将依然存在。拨开“数字化迷雾”,数字化教育出版的本质仍然是出版,各种终端设备取代传统出版的纸张,数字技术取代复制,网络传播技术取行,这些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编辑出版工作对知识内容的聚合、加工、提炼在数字时代将始终存在,并将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2008年由湖南出版集团与深圳华为技术公司合资成立的天闻数媒科技公司,就是传统出版内容与先进技术结合的一个典型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教育出版仅限于教育部门,只和学校打交道,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让传统出版将业务面拓展到技术研发部门、硬件生产部门、系统集成部门、平台建设部门等出版的,大大拓展了教育出版的外延。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所广一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未来各种线上的课程教学、课外辅导、家庭作业、虚拟体验等方面应该会有盈利前景。另外,在各种移动终端上的应用会越来越丰富,比如教育游戏、电子书、案例库等,尤其是手机上的应用可能会是教育出版盈利的突破点。
2 安徽出版集团在教育信息化出版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2005年底安徽出版集团成立之初,就把教育信息化出版方面的探索作为集团新兴业务模式的一个核心板块,由分管老总带领以安徽电子音像出版社为主的多家单位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安徽出版集团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教育出版模式。这里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安徽的教育出版在全国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省份:首先安徽没有自主教材,也就是没有任何可以依托的“源”,这给出版集团的数字教育开发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其次安徽的出版和发行是独立的,这让出版集团在新产品的推广上也遇到一定的政策壁垒。但这些并没有阻碍安徽出版集团在数字化教育出版上的前进步伐,反而更促进出版集团在新一轮的教育市场分割中积极抢占更大的市场。
总的来说,安徽出版集团的教育数字出版实践可以总结为:充分孵化,汇集平台,形成品牌,全面推广。
2.1 孵 化
依托时代数码港建设一个1000平方米的“教育数字出版研发与示范基地”,搭建教育云计算中心、数字教育培训中心、教育产品体验中心。全面整合集团公司教育资源,实现科研技术集成创新,形成教育出版信息化产业示范应用。当前安徽出版集团内部已基本形成以时代新媒体出版社为龙头,以安徽教育网络公司和安徽时代漫游公司为主力的多方位布局,分别在视频教育、电子书包、数字校园和幼儿互动教育等多领域拓展。
2.2 平 台
依托安徽出版集团与安徽省教育厅联合创办的“时代教育在线”,搭建教育数字出版云平台,建立面向区域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两级云平台服务体系,实现与政府主导的省级教育云平台的互联互通。
2.3 产 品
经过多年的探索,安徽出版集团形成了多方位的产品线。
2.3.1 无纸化教材的开发
针对来势汹汹的电子书包,安徽出版集团早在2009年就开始立项“无纸化教材”的开发,并被省发改委列入安徽省861项目,现在首套无纸化教材――初一《信息技术》已经开发成功,正在16个地市的学校进行试点。地理、历史、生物等科目也已经立项,正分步骤开发和学校试点同步进行。
2.3.2 时代e博・智慧校园
安徽出版集团围绕学校搭建自主管理的分平台,提供“云+端”技术集成研发和教育资源数字出版双重服务,以“创新服务模式,共享教育资源”为建设目标,重点为学校提供应用服务。目前这个系统正积极与人教社的数字校园系统进行嫁接,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地方版“数字校园”。
2.3.3 时代名师堂
集团旗下新媒体出版社作为国内首家主动从传统音像出版单位转型的出版社,近几年整合省内外一线名师的资源,利用先进的演播设备,自制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视频节目。内容涉及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历年中高考经典题型的讲解等。经过对这些视频的各种技术加工,逐步形成了以多屏融合的“空中课堂、在线课堂、移动课堂”为一体的内容库。
总的来说,安徽出版集团结合数字教育产业特点,重点围绕技术集成创新、教育资源编辑策划、硬件设备集成应用和市场运营推广,形成了支撑数字教育产业的四大业务板块,拓宽了数字教育产业链。
2.3.4 推 广
教育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前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更改变了传统出版行业的市场推广模式,以前单纯的跑学校找模式不实用了。安徽出版集团在市场拓展上也是积极寻求突破,另辟蹊径,以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等方式形成新的市场诉求。比较典型的有:全国出版领域首款平板电脑――少年派名师教育平板,已经推向市场两年多时间,销售一直很好;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数字校园”,实现教育的全面增值服务;开发基于互动点播技术的“教育频道”,在电信、广电的双向网络上进行付费点播,已经实现在多省份接入运营;通过自主的技术开发,针对社会教育推出了自助式点播系统。全国首套学生心理健康自助交互式咨询系统已经在合肥一中等名校试点,里面不仅结合国内知名心理专家的海量内容,还有美国当前最主流心理专家的内容。以上的推广模式,都是基于安徽出版集团海量的内容体系,而且这些内容均为该集团所独有。
3 对出版产业全行业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客观地说,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对出版全行业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更是积极的。曾几何时,人们对电子书包的认识仅限于电脑终端等硬件取代纸介质图书,因此传统出版的业内人士处于害怕失去教育这个主导出版行业主要利润支柱的恐惧之中。从最初的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教育信息化对传统出版产生的变化,经历漫长的纠结过程,才意识到唯有从思想上彻底转变,积极适应教育信息化对传统出版带来的影响,最终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
3.1 不惧怕,不抵触,积极应对
安徽出版集团在3年前就在人才上特别是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上进行布局,这两年又大胆创新,提拔了一大批70后、80后干部,让他们充实在业务一线;给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去闯、去干。
3.2 急不得,缓不得,分步实施
从宏观上说,教育信息化要想全面在出版行业有所建树,最重要的还是要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作为出版行业最大的教材板块,目前仍以政府采购为主,而各种新型的信息化教育产品,要想纳入国家采购的范畴,从操作层面来说还有很多的问题。
3.3 丢不得,乱不得,内容为王
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汹涌浪潮,传统出版决不能乱,要胸中有丘壑,更不能把自己擅长的内容策划整合等优势丢失。从长远来说,电子书包也好,教育平台也罢,最终都需要海量的优质内容方可落地生根。
3.4 左不得,右不得,适时整合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产业链,不可能是一两个行业所能完成的,比如技术开发商、渠道建设商、硬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都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这也是当前很多行业都介入电子书包开发当中的缘故。但从各个省实施电子书包的情况看,只有整合成一个完全的产业链,方可顺利实施。所以出版行业要介入到技术商到硬件生产厂家,深度整合,形成合力。
4 结 语:对政府主管部门的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关乎国家大计,关乎子孙后代,作为国家主流的传播阵地,更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把好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关。从近五年来电子书包发展的各种现象来看,笔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订相关政策并给予大力支持,要明确标准、规范管理。
一是确定标准。教育信息化也好,电子书包也好,现在都是莫衷一是,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都说自己是电子书包,但其实是不是真正的电子书包,恐怕全国目前没有几家能排得上。政府部门应确立电子书包和教育信息化的标准,确定准入门槛。
二是规范管理。对于开发电子书包和进行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的企业和单位,政府应确定主管部门,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陈伟,徐建华.试论我国出版业融资的基本环境[J].大学出版,2004(2)
[2]汪湛彬.浅谈全媒体时代出版编辑的流程再造和文化责任[J]. 新闻世界,2013(7)
[3]唐乘花,张波. App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技术应对[J]. 科技与出版,2013(6)
[4]马艺波.数字出版环境中的编辑思维[J]. 新闻爱好者,2012(15)
[5]赵杰.浅析数字出版背景下的业务流程再造[J].新闻传播,2012(7)
[6]吴永和,雷云鹤,马晓玲.电子书包中的电子课本应用需求研究:基于电子课本标准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3(5)
[7]周荣庭,谢广岭.云出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的理念构建和方案设计研究[J].中国出版,2013(10)
[8]祁庭林.传统出版该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J].编辑之友,2007(4)
教育信息化行业分析范文3
>>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辽宁省布局校园足球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百所数字校园的建设特质与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辽宁省阜新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辽宁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现状及对策浅析 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抗战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对策建议 山东农村地区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 辽宁省铁岭市滑雪产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辽宁省的有机肥料市场现状及优势分析 辽宁省农村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浅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失衡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四川甘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苏北农村地区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辽宁省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农村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E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伍海燕.中小学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16-20.
[5]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zwgk/zwtz/280773.shtml.
[6]马娜.英语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7]张屹,黄欣,周平红,范福兰,蔡园园.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X省16个市区的问卷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36-41.
[8]赵岩.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师,2015(S1):38.
[9]郭小娇.高等学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7.
[10]唐松林,廖锐.搭建城乡交往平台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5(2):32-37.
[11]杨志和.云计算:教育信息化转型的助推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9-12.
[12]赵志勇,肖俊洪.浅谈超越技术层面的社交软件在学习中的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88.
教育信息化行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区域教育;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67-04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信息化效益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共识,但由于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校际差异,各个地区的成本总量、成本结构以及效益的表现各不相同。如果建立一套能够普遍适应而忽略区域、学校个性差异的评估体系,既不能真实、客观地评估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状况,也不能发现影响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深层次原因,更不能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个性化建设策略与方案,效益评估也就没有了意义。[1]
本文在充分调研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建立符合宁夏实际的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体系,从而使该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走以效益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评估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基于经济学的量化评估,也有基于教学变革的质性评估;既有侧重信息化环境建设的评估,也有侧重信息化资源应用的评估,同时也有侧重实际效果的评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与归纳,可将目前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概括为四类:第一为“STaR类”,即美国STaR (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评估模型,其基本方法是从财务、内部业务、变革与学习、客户以及其他视角(方面)进行,从不同的视角(方面)提出对应的评估指标。同时,把学校按照信息化水平分成不同的等级,将学校等级与相应的评估指标对应进行描述性评估。第二类为“模糊综合类”,其基本方法是建立指标,确定权重,构造模糊评判矩阵,运算。第三为“绩效类”,这类评估的基本方法是确定绩效评价指标,确定权重,确定评价标准,绩效评估。第四为“其他类”,这一类有的从设备(装备)的角度分析信息化效益,有的从风险管理角度评价教育信息化效益,有的以时间衡量信息化效益,也有教育信息化效益“说得清、算不明”的论述。总之,这一类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来分析、评估教育信息化的效益。[2] [3][4][5][6][7][8][9][10]
通过文献分析,目前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第一,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结构复杂、名词概念多,评估体系大多停留在深奥的理论层面。第二,谁来评估、评估谁,主体不够明确。第三,放大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概念,将教育信息化的效益等同于教育效益,忽略了当前国家、区域教育信息化目标与建设任务,忽略了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水平与区域差异。第四,将教育信息化效益基本等同于教育信息化水平,效益评估实为水平评估。第五,注重投入与收益分析,忽略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的分析。因为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取决于建设与应用过程。
三、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体系
笔者在充分调研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借鉴上述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的优点,构建宁夏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以期对该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改善各环节中的不足,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向效益最大化方向发展。
1.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概念及内涵
教育信息化效益是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没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就没有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同理,没有教育信息化的产出,效益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说,教育信息化的效益是指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使教育增加的那部分效益。[11]结合具体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实际水平,可以将教育信息化效益理解为“教育信息化目标实现的程度”。[12]其内涵是“教育信息化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与信息化投入有对比关系的对人们有益的结果”。[8]祝智庭教授将教育信息化定义为“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13]这可以理解为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教育的变革。由此可以借鉴生产领域通过改变工艺或者流程来计算效益的办法解释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概念,公式如下:
效益=变革后总产出/变革后总投入-变革前总产出/变革前总投入
2.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原则
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要回答两个问题,即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是否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如何得到应有的回报。要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效益评估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评估过程科学规范,评估结果客观。其次,评估对象与主体明确,评估方法简单易于操作。第三,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不是终极结论,而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评估发现问题,从而确定未来区域教育信息化新的起点,即所谓“去此生彼,不断轮回”,使教育信息化向着效益最大化方向发展。
3.教育信息化评估的主体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经费的主要投入者是政府,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经费的投入者是地方政府(国家的经费投入通过地方政府进行分配、国家的规划通过地方政府实施),学校也能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来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学生为了工作与学习的便利也会投入一定的资金。同时,教师、学生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精力,花费了很多时间,即为心智与机会的投入。由此可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主体为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
通过信息化建设,对地方政府而言,地方教育信息化体系得到完善,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快速发展;通过信息化建设,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得以改善,信息化教育资源得以丰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得以提高;通过信息化建设,教师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以提高,教育教学方式得以改变;通过信息化建设,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提高,学习方式得以改变,学习效率得以提高。由此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是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最大受益者,即为利益主体。
当然,基础教育信息化也有其他社会投入者和其他社会效益。但现今各行各业高度交织,如果把每个行业、每个社会成员都算做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者和受益者的话,教育信息化效益只能成为一个说不明、算不清的抽象概念。郭莉博士认为“如果没有潜在或预期的教育利益,就不可能有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力量不是教育信息化的社会成本收益率,而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率, 除非这种社会成本收益率是预期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率的先导”。[14]可见,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主体应落脚于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教育信息化效益的主体关系如图1所示。
4.教育信息化投入与效益结构
投入是指教育信息化的总成本,包括教育信息化主体投入的资金成本和心智与机会成本。产出是指通过教育信息化使其主体(学生、教师、学校、地方政府)得到利益回报。同时,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环节――建设与应用过程,过程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建设与应用过程既有投入(心智与机会投入)也有产出(建设经验、管理经验、应用经验等)。并且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建设与应用过程可以提高效益。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效益结构如图2所示。
5.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
综合上所述,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可用图3表示。
本模型由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建设与应用过程组成的一个动态三维模型,通过模型可以看出,投入的改变会影响到建设与应用过程以及效益的改变,建设与应用过程的改变既能影响到效益的改变,也可以通过反馈使投入改变(主要体现在投入结构的改变),效益的改变可以使投入以及建设与应用过程改变。同时,模型体现了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目的,既能回答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是否得到回报的问题,也能回答如何提高效益的问题,即通过评估效益,改变投入方向与渠道,改进建设与应用方式,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6.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要从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教育信息化各主体利益两个角度来考察”。[15]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同水平阶段建设目标不同,效益的表现形式也有差异。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要与当前教育信息化水平相结合,要与教育信息化目标与建设任务相结合,其评估指标也应紧扣目标与任务。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的改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变化,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也应随之改变。
2012年3月,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是“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并在专栏一中提出了“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16]
2013年6月,宁夏出台了《宁夏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3-2017年)》,对宁夏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与发展任务做了明确的要求。[17]
2011年9月,宁夏了《宁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定。[18]
对以上相关文件中同义词、近义词进行合并后归纳总结,针对各主体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指标,在进一步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54个细化指标(不同主体指标下细化指标可能相同,如主体1和主体2的经费数额、经费方向下的有些细化指标相同)。主体指标的建立,可通过“投入―收益”对比分析的办法评估每个主体在一定的投入下,实际收益达到理想收益的程度。用“一对一分析”和“整体分析”相结合的办法使每个主体将教育信息化视为以效益为导向的主体行为。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指标如表1所示,鉴于篇幅限制,细化指标在此省略。
7.指标分析模型
由于涉及教育信息化效益的相关指标绝大多数难以量化,特别是效益指标更难量化,同时也不宜量化,所以本评估体系主要采用对比描述的办法分析。
主体的投入用i表示:
主体1的投入i1=i1.1.1.1+ i1.1.1.2+…+ i1.1.4.n
……
主体4的投入i4=i4.1.1.1+ i4.1.1.2+…+ i4.1.4.n
总体投入i=i1+ i2+ i3+ i4
主体的收益用e表示:
主体1的收益e1=e1.2.1.1.1+ e1.2.1.1.2+…+ e1.2.4.n
……
主体4的收益e4=e4.2.1.1.1+ e4.2.1.2+…+ e4.2.4.n
整体收益e=e1+ e2+ e3+ e4
通过i1与e1的对比分析,可知主体1的效益情况,依次类推。通过i与e的对比分析可知整体效益情况。这样既能对每个主体按照投入与收益的“一对一” 分析,也能对整个投入与收益进行整体分析。
在此前,我们运用这一评估体系对宁夏固原市的中小学校进行了效益评估,分别对市电教中心(代表地方政府)、中小学校领导(代表学校)、一线教师、学生分别进行投入与效益的对比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固原市教育信息化效益做了整体对比分析评估。针对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对个别的细化指标做了相应的调整,以期能对宁夏吴忠地区的中小学校进行评估,最终实现对宁夏全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进行评估。
四、结束语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的评估可以借鉴经济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思路,但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效益难以量化并且也不宜量化,对相关评估指标的对比描述分析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简单实用的评估方法。同时,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不能一味地由上而下,更不便以专家代劳,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的理想状态是每个主体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根据需要适时开展工作,以便通过调整思路、改变方法来提高效益,但这毕竟需要一个过程。就现阶段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来讲,至少在地方政府、学校层面能自主适时开展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永贤,罗瑞.国内外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述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1):14-16.
[2]汪琼,陈瑞江,刘娜,李文超.STaR评估与教育信息化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4):10-11.
[3]戴锡莹,王以宁.柯氏成效评估模式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评估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55-57.
[4]顾小清,林阳,祝智庭.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7(5):23-27.
[5]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龙.《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25-31.
[6]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龙.《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下)[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9-29.
[7]焦宝聪,赵意焕,董黎明.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7(4):38-42.
[8]郭莉,许逵.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研究框架与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06(6):18-22.
[9]左明章,易凌云.基础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评判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6(6):14-17.
[10]李普聪,钟元生.基于WGCA与DEA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09(5):76-78.
[11]郭莉,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成本效益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6):15-18.
[12]郭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8(18):3-5.
[1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1(2):55-56.
[14]张喜艳,解月光,魏俊杰,王海.教育信息化绩效特征结构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8):24-27.
[15]郭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系,2005.
教育信息化行业分析范文5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上海 200233)
摘要:随着信息化教学的逐步深入,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教学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探讨了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成因,并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特点及现实情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了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 :职业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硬件基础;软件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20-04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指职业教育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新型教育体制,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个体本身发展需求的过程。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通过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所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40亿元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这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家组织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支持;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入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原始动力。基于此,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各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形成了规模化的教育信息化趋势,为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和提升水平奠定了基础。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巨大优势,促进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和有效配置,推动职业教育的快速普及。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对现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课程整合,使得知识和技能的展示方式更加多样化,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快捷性,促进学习内容和策略更新,提高技能培训质量和效率。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够以网络技术优势打破学校围墙、突破学历边界、跨越时空限制,融合各种教育形式的优势,将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传输到四面八方,提高学习的开放程度。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专业技术人才稀缺,职业教育的地位开始转变。自2004年以来,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力度加大,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根据教育部对1939所职业学校的调查,有42.14%的学校建有校园网,8.35%的学校校园网为千兆干线。职业学校学生人均计算机0.1台,教师用计算机人均0.87台。21.09%的学校拥有教育资源卫星接收系统,48.32%的学校拥有闭路电视系统,平均每个学校有多媒体教室1.82个。22.69%的学校拥有互联网域名,并通过网站对外消息,24.14%的学校对图书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环境。总体来说,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职业教育专题网站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开发、信息化课程建设、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人口大国,职业教育规模非常庞大。虽然当前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在实际运行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也存在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薄弱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部分资金用于校舍和基本实验设备投资,用于投资信息化设施的资金极其有限。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基本停留在校园网和一般的机房建设层面上,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专业实验信息化设备、电子图书馆等的建设几乎是空白。信息化硬件设施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硬件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良好的信息化设施及环境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装备水平,加快技术标准规范建设,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我国整体教育信息化覆盖面已经扩展到农村,普及率也在逐年提高,信息化水平也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相对来说发展比较滞后,信息化资源建设稀缺。大部分学校仅仅完成网站建设,网络学习资源以文字为主,网络课程、学科课件、视频资源、电子图书等相对来说非常稀少。硬件资源是基础,软件资源是核心,没有软件资源,硬件设备如同摆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职业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 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前几年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招生与就业上,教师的信息素养更没有引起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普遍比较薄弱。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在自身原有的知识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搜索、信息加工整合、信息创新和信息传递。教师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教学方法老套,教学模式单一,信息技术掌握不足,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有限,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是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大瓶颈,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进。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就目前整体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应用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应用层次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性内涵;应用方法简单,没有发挥出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和研究学习方面的独特作用;应用模式单一,不能根据不同对象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应用过程模式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不是所有课程、所有内容、所有时间都要用多媒体教学,学生长时间呆在多媒体教室容易产生大脑疲劳,眼睛长时间盯着银幕,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模式化的多媒体教学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应用特色不明显,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照搬普通教育的应用策略,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特点。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内容的实践性、专业性、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很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更加展现出职业教育的学科性特点、特色和特长。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职业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学问题,还包括数字化校园、电子化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等,涉及很多影响因素。政策的支持程度、管理的水平层次、评价的科学依据、实施的可行性、信息化产业平台的形成、信息化标准的制定、信息化资源的共享机制等都是保障职业教育信息化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当然,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评价体系、考核机制、产业环节、管理措施、共享原则等都还不够完善,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问题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既有国家层次上的,也有学校管理层次上的。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缺乏统一的规划,重复建设现象突出,资源配置不平衡,软件信息资源层次低,教师信息技术与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都反映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程度偏低,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及学校联起手来,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实际情况,加强战略谋划,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制度规范,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策略和途径。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明确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及任务 刘培俊认为,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包括三个层面:立足于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培养中初级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化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教育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都不同于一般的高等教育。基于此,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不能照搬普通教育信息化目标,而是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具体实际情况确定明确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信息化总体目标可以理解为: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教学水平,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工作效率,构建职业教育远程培训体系,促进在职人员终身学习,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有了明确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目标,我们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就有了方向,避免盲目追求和模仿。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任务:第一,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主要是校园网络建设及其与外网的对接、扩展、兼容和升级;第二,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增加教师的信息知识、提升教师的信息能力;第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共享;第四,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化评价;第五,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
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由于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存在很多困难,信息化教学设施也是比较零散、陈旧、不配套。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没有基本的硬件设备,后续的信息化教学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所以,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系统规划,考虑未来的扩展、升级、兼容和维护等问题,依据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构建符合专业要求的硬件设施及平台,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硬件支持和平台支撑。依托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示范学校、职教中心等项目,不断加大学校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教学课程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同时要求地方和学校配套相应经费,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方案 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年年都在进行,有大批的教师通过培训提升了自己开发教学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但是,目前的培训模式单一,内容简单,培训时间短,教师、专家和技术人员难以实现很好的协作,他们之间的反馈、交互和交流比较少,导致培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这就需要探索和创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方案。第一,要激发教师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和自愿参加培训。第二,精选培训内容,使之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能够发挥职业教育的特长,能够展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第三,严密规划培训流程,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科学安排培训时间,选择有利的培训环境,确保培训效果,教师培训更多倾向于实践性技能和能力培训。第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研发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校长)和应用人员(教师)培训,并将国家培训基地和校本培训基地结合起来,实施国家和地方联合培训。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综合系统,涉及目标选择、课程设置、模式构建、服务体系等,需要综合考虑。
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个过程,网络是基础,资源是核心,没有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就只能是一张空白的纸。有了资源不一定就绝对有好的信息化教学效果,因为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但没有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实践绝对是不可能搞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需要创新思路,不要走普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老路子:资源重复开发、质量不高、信息孤岛、配置不均衡等。第一,要建立由专家、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组成的资源开发团队,将需求分析和任务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组建成集资源开发研究和实践于一体的工作组。第二,职业教育资源开发要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不同的职业领域,职业特点有所不同,这就需要针对具体的专业技术开发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视音频资源等,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起到有效辅助教学和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第三,要组织专家、教师和学生对职业教育资源实施评价,确定资源等级,便于对资源归类和有效利用。第四,建立资源服务机制。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得不少,能够很好使用的却不多。资源虽然是核心,但是关键在于应用,应用中资源的作用才能够得以发挥。否则,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信息化资源服务体系是当前整个教育信息化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再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质资源,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其作用和价值就难以发挥出来。对此,笔者有几点建议:第一,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职业技术学校近几年招生规模非常大,大量的全日制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采用情景教学、虚拟实验的技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相互讨论,把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第二,借助网络平台有效实施远程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有大量的远程学习者,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将优质资源传输给在职学习者,使他们在工作的同时还有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第三,利用网络资源为自主学习者提供职业培训和提高的机会。有很多农民需要掌握技术,实现高科技种田;有很多毕业生需要掌握技术实现就业和创业;有很多在职技术人员需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提高。所以,利用网络资源为自主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和自我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不断提高。远程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例子。远程职业教育的出现使得职业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传统界限,使得职业教育的模式更加灵活,同时扩展了职业教育的规模,使人们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价值诉求得到满足。
职业教育信息化保证体系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环节多,影响因素多。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保证体系来保证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效进行。第一,国家在出台支持性政策的同时,还要出台相应的保障性制度。第二,地方政府给予多方面支持和鼓励,为发展本地职业教育信息化做出相应的努力,给予必要的支持。第三,学校本身要克难奋进,抓住机遇,统筹规划,在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在培养教师、支持青年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综合考虑,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和发展。第四,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要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面向应用、分类推进”的原则,制定统一的全国远程职业教育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促进远程教育软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最大化,鼓励和推动远程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文化结构转型阶段,就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压力依旧很大,这为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普遍提高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实施“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重点推进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加快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需求为动力,以应用为导向,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巨大潜力。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任务非常艰巨,在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维华,杨志芬.浅谈我国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J].才智,2009(25):230.
[2]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DB/OL].(2009-
03-30).http://openedu.cn/openpeixun/news/summary/
2009-03-30/1237887091609462.htm
[3]张启珍.浅析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甘肃科技纵横,2007(1):13.
[4]黄保德.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1):83.
[5]刘培俊.中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宏观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4):9.
[6]李凌云.农村远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87-89.
[7]曾兰芳.基于工作情境的在职成人远程教育课程开发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9(3):65.
教育信息化行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三网融合;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5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102-02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九章明确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三网融合技术逐渐成为了新的技术亮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投入。培养高质量的三网融合人才,一方面需要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支撑,另一方面也将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两者相辅相成。
1 培养高质量的三网融合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此次会议明确提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第一次将三网融合发展路线图清晰地摆在大家面前。2010年7月确定的第一批12个试点城市目前三网融合的推广工作进展顺利。
三网融合试点的顺利推进,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更是人才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三网融合后的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将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而这其间不断涌现的大量技术革新与市场开拓,都需要更多合适人才来助推。
根据国外经验,三网融合后的市场规模将是单网发展的3倍,随之而来的人才需求量也将呈现同步增长。可以预见,融合后的人才需求增长将远超3倍以上。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估算,三网融合在未来3年内包括投资与消费在内的市场规模将高达6 000亿元以上,由此带来的人才需求量可见一斑。
人才需求量的暴增,并不代表所有通信和网络人才都符合三网融合后的人才需求。技术的融合化发展,使得单一技能的人才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更需要适应产业发展的复合性人才。相对于以往各自为政的发展时代,三网融合后的这几个领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培养高质量的三网融合技能型人才是当今社会的要求。
2 三网融合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2.1 高职三网融合人才岗位群
三网融合发展至今,技术已经成熟,大部分企业人才储备也在逐步完善中,新增就业岗位主要属于原有就业岗位的增员及职业技能的扩充,其中技术类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如下几类:
(1) 通信设计工程师:主要负责三网融合工程的规划与设计;
(2) 通信工程监理:主要负责对三网融合工程项目的质量管控;
(3) 通信网络管理员:主要负责三网融合运营设备的调试与维护;
(4) 接入工程师:主要负责用户三网融合业务的开通与维护;
(5) 网络安全管理员:主要负责保障网络中的信息安全。
2.2 三网融合人才职业技能
就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而言,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毕业生很难真正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因此,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应先对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进行细化,然后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去。上述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具体可细分为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
(1) 专业基础知识模块:
熟练掌握数据通信、光纤通信等通信基础知识,包括电话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熟悉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方面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及技术、网络互联、网络布线、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三网融合的基础知识,包括光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宽带接入技术、软交换技术等。
(2) 职业技能模块:
具有三网融合工程勘察、设计、优化和概预算的能力及常用测试软件、网络规划软件、优化软件、概预算软件的使用能力。
具有通信工程的项目管理与施工组织能力。
具有常用三网融合网络设备的调试与维护能力。
具有三网融合业务的开通测试及使用、业务开通阶段的线路测试能力。
具有FTTH常见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
具有三网融合末端安装与维护的能力。
具有根据网络安全需求制定及实施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能力。
3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三网融合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3.1 校企深度融合,建立“共建、共享、共赢”的长效机制。
目前的校企合作最大的难题是“校热企冷”,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投入校企合作,但企业参与的动力和热情明显不足。要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必须把要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以合作发展为动力,校企合作的双方秉着合作互利、互惠互赢的目的而开展合作,只有这样合作才能长久坚持下去;以合作育人为模式,校企合作的成功依赖于一个理想的合作模式,对企业和高职院校来说公共的目标就是合作育人;以合作办学为机制,通过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争到更多的资源,这样就才能办更好的高职院校,更能提升为行业、社会及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以合作就业为目标,通过订单式培养等合作途径,一方面学校为企业输送了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真正达到“共赢”的目的。
三网融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只有和通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或者通信工程公司联合办学,才能走上三网融合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
3.2 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网融合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交叉应用性学科,积极开拓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力推广学校与企业联盟,让高职院校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各项技术研发中。不仅能够提高科研成功转化效率、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又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掌握企业的技术发展动态,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网融合的产学研相结合可以走自己的特色之道,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工程公司、实验实训室、“企业孵化器”等多种模式,为很多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也为通信企业输送了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3.3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从本质上来说,高职教育是典型的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就业机会与岗位。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办学思想,从三网融合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培养在三网融合技术生产、设计、工程中需要的各种高级技能人才。
三网融合的技术特征,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能够掌握通信专业的基本技能,还要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广电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于是,三网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就需要综合光传输技术、宽带接入技术、移动通信技术、VOIP技术、视讯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IPV6等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只有适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三网融合行业。
3.4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大的特色与优势,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离不开企业与行业的支撑。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充分体现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出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不会与行业脱节。三网融合技术技术具有更新快的特点,课程的设置应紧随技术发展新动态,培养更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2) 课程设置应注意职业技能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比例的合理性,防止课程设置中本末倒置。高职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不能像社会培养班那样只开设专业技能课程,但是也绝不能降低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必须在兼顾文化基础课程的同时适当提高职业技能课程的比重。
(3) 课程设置上应以一个至两个岗位群为主干,同时辐射与之相关的多个相近的岗位,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3.5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创新和促进教育改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加速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成为了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在高职的三网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
(1) 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合理应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重点抓教学过程、方法,加强技能训练,提升教学的实用价值,在教育信息化道路上起带头作用。
(2) 强化教学研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为每门专业课程设计出高质量的实用教学模式,提升课程的实用价值。
(3) 创建具有互动交流功能的网上学习平台,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的特征,积极运用和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平台上来,培养其良好的自学能力与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