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感 朗读背诵 学用结合 细品精摩

语感是一个人语文综合能力高低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既能很快地抓住语意,还能很快地体会到言外之意。语感得到培养,悟性和灵性也就自然而然生成了。培养语感应该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读背结合,激发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背诵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感知语感,全面把握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1.强化阅读。在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强化阅读,掌握阅读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准确地感受作品的表情达意,在潜意识上不断强化语感。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注意传授阅读的技巧,包括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和语调的抑扬等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巧,初中生就能在阅读中感知《变色龙》的虚伪和见风使舵;体会《孔乙己》的迂腐和穷困潦倒,就能在内心喊出《我的母亲》。注重了阅读技巧,学生的阅读量也会不断增加,可以有效拓展视野、体会语言底蕴。这也就是语感形成的重要过程。

2.强化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也就是说,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本都是出自名家之手,文风优美、质量上乘。通过背诵,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美文,不断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还能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领会作者表达方法的奇妙,充分吸收和借鉴名家和大家写作的精华和精美。

3.强化想象。要想激发学生的语感,必须将读、想二者有机结合,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有效引导和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让学生通过作品对具体场景能够做到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对语文教师而言,要着力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只有通过想象才能让学生充分领略李白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陶渊明的田园之情。笔者在教学“岳阳楼记”时,要求学生针对“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说说古文中展示出来的具体景象。让想象在阅读的基础上,将古文的意境变成学生鲜明的内心视像,让学生读起来身临其境。

二、学用结合,感知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生活和学习中,有更强的运用技能、更高的运用水平。

一方面要在动笔写作中激发语感。动笔写作是培养语感有效方法。不断地动笔写作也能将感性的语言积累转化清晰明确的语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写作方式来培养语感。例如:坚持让学生写日记以及让学生仿写、改写等。坚持让学生写日记能让学生在写作积累中形成主观的语感意识;让学生仿写可以有效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改写则可能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另一方面要在强化课外活动中激发语感。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也成为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外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写作能力,有效的感知语感、培养语感,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针,不断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语文课外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以社会热点、生活趣事等为辩题,着力训练学生的听、说、思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感。再如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比赛以及进行口述新闻事件、成语接龙等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不断锻炼学生的语感。

三、细品精摩,提升语感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范文2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概述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顾名思义,指的是对教材阅读文本的一个补充,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恰当的完善。教师在教学操作中,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除了进行教材内容的阅读训练外,还应当增加课外材料的辅助阅读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挖掘学生的语文阅读潜力能,有助其培养起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当然,并不是所有课外的教材都适合拓展阅读教学,教师在选择拓展阅读教学材料时应当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课本教材为中心,向外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避免拓展阅读材料与教材脱节现象的产生,以此帮助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内涵及其相关外延知识都有较深刻的理解。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目标

教师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为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本身就是一项较挑战的事情,无论是教材上的阅读,还是拓展知识的阅读。但这种挑战并不是坏事,有效的阅读训练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知识的阅读量,拓展其阅读视野,更重要的是帮助其形成阅读基础能力,包括如何使用工具书辅助阅读、如何更好地领悟材料上的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如何在遇到困难时更好地解决困难等。这些基础阅读能力对小学生日后更深入地学习语文及提高自身文学欣赏能力和水平都大有裨益。

(二)帮助学生培养语感

衡量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看其是否拥有很强的语感。语感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经过不断反复阅读慢慢积累起来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是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小学生在做拓展阅读时,通过阅和读,纠正自己的发音,从而做到朗读流利、准确,并通过阅读做出符合语境的联想,建立良好的语感。

(三)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地阅读方法

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拥有一种魅力就是让人读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多。拓展阅读极大程度地丰富小学语文阅读知识,学生通过大量、有效地阅读,不仅增加自身语言知识的积累,而且从中探寻到许多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学生在“博览群书”之后,便对很多书上描写的情境进行联想与想象,这种联想对学生捕捉阅读材料的重点,更好地理解文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种良性的循环、互动之下,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从拓展阅读中摸索到多种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为其未来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策略

以上我们提到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相关概念及实施目标,接下来就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以教材为中心,有效地向外拓展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拓展阅读教学的现象不少见,相反,很多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下,积极寻求有效开展小学拓展阅读的方法。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拓展阅读内容不精,学生对拓展阅读不感兴趣,教学的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未能有效地选材。拓展阅读是对语文教材的一种补充,因此在选材过程中应当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外做相关的拓展。教师如果将拓展阅读教学与教材剥离出来,那么就容易造成阅读的内容与学生知识、能力相脱节,最终不利反弊。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范文3

一、广泛的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写作的语言应用能力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活动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保障,更是锻炼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遣词造句能力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方向、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的应用等等。比如,在阅读《春》时,感受作者在文本中运用的拟人、比喻、排比等。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话,采取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反复的阅读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拟人手法应用的价值,提高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修辞手法的应用能力,而且也能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二、有效的阅读能够加强理解,提高学生写作的语言表述能力

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表述能力的重要方面。例如,在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我组织学生在反复阅读之后,对文本描写的故事进行复述活动,该活动的组织不仅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概括能力,而且有效的复述活动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述能力。也就是说,复述不是中心思想的概括,也不是全文的背诵,而是用自己的话将故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这样的过程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有效的阅读能够丰富知识,提高学生写作的语言组织能力

“丰富知识”包括的意思就是说让学生积累一些好词好句,然后,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活动之中,这样不仅能够给自己的文章增加亮点,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阅读的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语感,提高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而为学生写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范文4

关键词:语感;阅读;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63-01

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顾名思义,语感即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也指把自己对语言的感受表达出来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而且应把它放在重要地位,因为它对学生学好语文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下面我联系实际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二、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了小女孩因寒冷、饥饿、痛苦、孤独而在大年夜悲惨地死去。小女孩的四次幻想“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是全文的主线,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将这一过程变为“内心视像”,使课文描绘的四幅幻景依次在脑海中浮现,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这可怜的小女孩就在我们眼前,她是那么孤苦无望,那么令人同情。这些浮现的图像越清晰,就越说明学生的语感强,对文章的内容,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把握的就更准确了。

三、在比较和评价中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评,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

例如《燕子》中有这样的描写:“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先让学生读这个句子,然后删除句子中的“偶尔”、“一圈一圈”,再让学生读。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出用上“偶尔”一词能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小燕子飞行时轻快、敏捷。“一圈一圈”能形象地描写出燕子沾着水面后波纹荡漾的情景,反衬初春湖面的平静。在教学中,如果能紧扣这些精彩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艺术匠心,感受文章所要传授的思想感情,就会获得强烈的语感。 再如《山中访友》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为什么不取名为“山中赏景”。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品评领会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

四、在语言实践中强化语感

“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促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把握言语之精髓,也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自身的语感得以发展。

1、口语表达

在阅读教学中,可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深化感悟。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朗读、说话、演讲,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转述等,深化感悟。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畅谈自己想象中的“鸟的天堂”的样子,随后可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文中的“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自己想象中鸟儿自由自在生活的姿态。这一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而且使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内化了语言,培养了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勤于动笔

“勤于动笔也是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⑥当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之中,用心用情去感悟语言文字时,已经不是单向的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因为每篇文章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作者,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实质是与作者进行着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传递,经验的融通,这必将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唤醒沉睡在学生内心当中的与之相似相通的生活经历、经验和感受,从而会产生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此时教师要为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将积蓄于胸的所思所感彻底地宣泄出来,以达到升华感悟,积淀语感的目的。

语感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语感,就是要通过训练使自己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旨趣。”的确,语感的培养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现象,诵读时入情入境,才能逐步培养良好的语感。

参考文献: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范文5

【关键词】语感 感悟 研读点 情感体验

当前,阅读教学从字词句段到篇,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都进行肢离破碎烦琐分析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这造成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享受、读书的美感等读书的本意一扫而光。“充分读书”阅读教学模式,本着还给阅读自由、尊重个性、不求强解,读书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积累的思想,批判地继承古代读书的优良传统指导阅读教学,似可矫正当前阅读教学弊病。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辨、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结构的使命,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崔峦老师在第三次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也提出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观点,并且进行了精要的阐述:“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和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恰如其分地演绎读的方式和效果呢,现举例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读在语感障碍处

新大纲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何为语感呢?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是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这种能力是要通过长期有意识地科学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

依据文本的特质,作者的语言习惯,尤其是学生语感差异等产生的文本朗读中的障碍,是一种最本质的语感障碍,这些障碍是需要老师有充分的认识和敏感的,抓住这些朗读障碍一遍又一遍地读,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请小老师助读,跟老师读,赛读等,让学生通顺连贯地读好文本,就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因此,读的演绎最基本的就是让学生加强对易错字、易漏字、易添字、易产生语序谬误处进行练读,多遍的准确的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一些常见的语法形式心领神会,才能具有良好的语言感知和预测能力。长此以往,熟能生巧,就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二、读在语意误解处

为了引导思辩,或者引起情感冲击,或者表达特定的含义,文本在一些细节处会设置一定的悖于逻辑思维处。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引导学生在沉痛、压抑、真情激荡的氛围中学习和交流,在学到长安街人们目送灵车时,一学生举手提问:“老师,大家那么不愿的灵车远去,为什么课文中写道:可是灵车渐渐远去了,终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这个‘终于’给人的感觉是盼望了很久的意思啊!”我心中一愣,这样一误解如不处理好,会跟整篇课文情感取向背道而驰,于是我将问题抛给学生:“这个‘终于’是人们盼望灵车快点走吗?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终于’呢?大家再细读课文,联系前后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有的学生眼珠子一转,马上就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这个‘终于’是指人们眼睁睁地看着灵车远去,而没有任何办法。”

“我读到这个‘终于’是很残酷的,就这样让敬爱的总理离开了人们。”

“我也读到这个‘终于’是人们不忍心,悲痛欲绝又无可奈何的终于。”

“我觉得这个‘终于’最能看出人们与总理那种割舍不断的情感。”……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地谈自己的见解,我点头向他们表示赞许。这是一个由于学生对文本把握不当产生误解而引发的思辨。通过这样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将感受依附于朗读表现出来是一种丰富的读,学生通过这样的读和辩的方式,不仅完成了文本的朗读理解和感悟,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于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们当时的心境再体验,最后的朗读成了一种水到渠成的情感喷涌。

三、读在意犹未尽处

语言文字,因其本身的平面和含蓄常常使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产生一定的空间,很多时候,一个短句,一个标点,却蕴藏着丰富的文本信息。而这些地方也往往是文本表达意犹未尽之处。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地方,设计一定的读悟形式,使文本内涵得以充分显现,也使学生产生语言敏感,进一步学会研读和思考。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在理解小利比向先生解释:“珊迪受了伤,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这一部分时,我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等读充分了,于是层层质疑:你们从这个省略号里读到了什么?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小利比当时的处境,再读一读小利比的话,看看有什么体会?经过不到两分钟的阅读,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我觉得小珊迪太可怜了。”“小珊迪伤得那么重,又没钱治伤,哎,真可怜。”“宁愿自己死去,小珊迪也要让弟弟把钱还给别人,真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小利比仅仅是担心哥哥吗?“不,哥哥如果死了,小利比怎么办呀,他也很担心自己。”“本来就靠哥哥卖火柴维持生活,可哥哥一走,小利比就会更可怜了。”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伤心”,“可怜”,“害怕”……通过这样深入地交流体味,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也使朗读演绎得情真毕显。

因此,读在文本意犹未尽处,是“读中感悟”的直接体现,只有抓住这样的研读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朗读,才能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博大丰富的内蕴空间,才能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思考。

四、读在情感共鸣处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范文6

一、创设语境,激化语感训练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小幼稚,无意注意占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因此,在一堂课中要充分运用好直观性原则,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们有形可见、有话想说。

如在进行《再见了,亲人》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先用幻灯机放出中朝两国人民友好的图像,然后进行与课文有关的背景介绍,让学生在大脑中树立直观的形象:“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支援朝鲜战争中浴血奋战,与朝鲜人民建立了浓厚的感情……本文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和朝鲜人民告别时说的话。”既是“话别”,就不是一方的事,肯定有话别时的场景。这时,趁机利用多媒体教学,放出真实场景:“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志愿军战士等好多人,他们你拥我抱,痛哭流涕,依依不舍……”这样力图把学生的视线引到情境中去,使他们身临其境,有所感悟。

二、比较语句,强化语感训练

语句比较是语感训练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常言道:有所比较才有所鉴别、有所感悟。可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语感训练。

著名作家老舍的《我们家的猫》中有一句:“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们体会“乖”字好在哪儿,可采用先质疑启发思维,再进行语句比较,从中感悟的教学思路。

师:“乖”是什么意思?生:听话。师:可不可以把“乖”替换成“听话”?(生):答案不一。趁机投影句子:(1)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2)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听话。究其原因,同学们可能吱吱唔唔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不妨出示句子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老师很听领导的话,他们都很‘乖’。”同学们看了这个句子不禁哈哈大笑。由此可见,通过以上几个句子进行比较,同学们从中悟出了“乖”与“听话”两词的适用环境。虽然教师并未深入解析,但是同学们凭借着对语句的比较,对语言文字特有的感觉,就能感悟出其中的道理。可见,教学中对词句与原句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揣摩出关键词的含义或适用环境,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强化训练。

三、语言重组扩展,深化语感训练

儿童语言的发展大致要经历“不理解——理解——运用”三个环节,经历两次飞跃,即“不理解——理解”属于第一次飞跃,“理解——运用”属于第二次飞跃。怎样加速第二次的飞跃,深化语感训练呢?提供以下教学设计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