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对人们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对人们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对人们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对人们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引言

高校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劣直接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强弱。大学生作为社会各项事业的未来接班人,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生活、恋爱、就业、交往等诸多问题,他们渴望成长、成才,希望及早实现人生价值,而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需要和时展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要培育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本文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据平时工作中的深入观察,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迫切要求

21世纪是科技蓬勃发展时代,知识猛烈增长时代,这一切终归是靠人才推动的,这也是一个人才培育和人才需求性迫切的时代,中国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和谐社会都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作为社会人才培育的摇篮,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并且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是否能够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能否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关系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心理、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心理素质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性课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竞争不断加剧,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越来越多,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的威胁和危害也越来越大。

事实证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注重加强对人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国家而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国际上,我们正面临着世界经济竞争、政治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在国内,社会环境急剧变化,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要在这样一个严峻而紧迫的局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后盾、作保证,方能适应变化、克服阻力、承受压力,方能执着追求、锐意进取。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素质培养,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除了具有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严于律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及与不同人协同工作的能力;具有积极适应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乐观对待人生、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精神的心理素质。只有优化人的心理素质,个体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才会拥有更高的起点、更大的潜能。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参与国际竞争和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大学生追求梦想,渴望实现自己,证明自己,心理素质教育是他们提高自我修养,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和必修功课。他们具有观念与行为分离、稳定性与波动织、成熟性与不适应共存、人际交往与交往障碍同在等四个明显心理特征,影响其心理发展。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能够使他们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关注百姓,首先必须是他们能够关注自身的发展状况,只有先关注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培养自己完善而独立的人格,才能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唯有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才能将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统一起来,从而追求和实现美好的人生。大学阶段是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大学阶段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和个人自我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重视个人全面、健康而均衡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大学生所承担的和将要承担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较为繁重而复杂,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也更为殷切,要求更为全面和严格;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过程,这一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活将经历个体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重要历程,这时的大学生不但具有一般青年心理不成熟的特点,而且他们还要面对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就职择业准备、交友恋爱等人生课题,他们常常由于对自身估计过高、家庭与社会期望过大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品德素质、思想素质、智能素质乃至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早在2009年就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美国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在调查了美国诸多成功人士之后提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在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在于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1]。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时展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高度重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和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注重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课题,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帮助学生摆脱心理上的困扰,在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患等方面施展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它给予大学生的指导和支撑是其他教育形式和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只有具备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代。只有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促使身心和谐统一,才能谋求适应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更大潜力和空间。

(四)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诸多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室友案、药家鑫撞人后捅死伤者案件、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2013年4月硕士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死亡事件,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退学、杀人、自残的社会现象不断增多。据报道,仅2010年上半年就有54名大学生因各类原因而自杀身亡[3]。《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大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2%的大学生存在敌对情绪。近年来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的频发率高达30%左右,并明显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五)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学科教学教育的基础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辅导员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学生会等活动工作中。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感情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感情生活。新课程的理念最重要的有几点:一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绪,使学生喜欢上学习;二是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特别是班级的“后进生”,应该给他们机会在课堂上展示,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三是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善于观察学生,引导学生。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良好的师生之情,对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也是重要的保证。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我们应该强化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充分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且意义重大的。在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我们应该更积极主动,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心理健康对人们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生活化 心理健康 逻辑

出于对科学主义世界观及其工具理性所造成的现代社会的种种危机和异化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自胡塞尔在其哲学论著《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中首次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以来,“生活世界”很快成为现代众多哲学家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回归“生活世界”也成为一股席卷世界哲学、文化界乃至其他众多领域的重要潮流。当代教育因其唯理主义倾向忽视对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关照而呈现出种种危机的时候,回归生活便成了教育改革自身弊端的一种尝试和选择。在此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化”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当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形式化、个别化、课程化、医学化等不良倾向表现出隐忧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化”便愈发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然而,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的时代召唤,我们不禁要追问,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的必然性是什么?如果对这个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与分析,“生活化”只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髦口号,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景之策。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化”有其逻辑必然性,“生活化”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生活的本质对人的自我生成的规定性

西方哲学家的生活世界观尽管不尽相同,但在其思想深处都表达了对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世界观所带来的人类社会的生存危机、文化危机、人性危机的反思,并力求在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中恢复人类生活的面貌,恢复人的本性。以胡塞尔为例,胡塞尔出于对欧洲科学和文化危机的洞察,认为不能以物理主义的科学世界来覆盖和遮蔽人性化的生活世界,从而导致意义的丧失和文化的危机。因此,他认为哲学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我们对日常生活直观理性的信任。在他看来,生活世界是前科学的、直观感性的、主体可经验的意义世界;身在其中的人们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形成了交互主体性。西方哲学中的生活世界观有其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和无法消除的逻辑鸿沟,但其广阔的多元视角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拓展加深了我们对生活之于人性、人之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性的认识。

国内学者李文阁从的原理和立场出发,认为“生活的内涵或本质是人的自我生成的过程,在外延或范围内包括了所有人的自我生成的活动”。[1] 首先,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方式,并指向人的生成。马克思提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人的存在既非纯精神存在,也不是动物式的自然存在,而是对象性存在,即在对象化活动中创造自我和对象即对象性的人的存在,而人的对象化活动所指向的就是人的生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说:“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3] 其次,在内涵上,生活与生产、人自身的生成这三者是一致的;在外延上,生活则包含了“类生活”“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个人生活”等在内的人的一切自我生成的活动。马克思“不仅仅使用‘生产生活’这样的字眼,并把劳动这种‘生命活动’或‘生产生活’直接称为‘类生活’”。“事实上,当马克思使用诸如‘物质生产’‘精神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国家生活’‘个人生活’‘日常生活’等概念时,这些‘生活’也是指人的生成:如若生活只是指衣食住行,何来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呢?”[4] 由此可见,生活是属人的,人的生成不是一个自然性的过程,而是通过人自身的对象化活动来完成的。生活、生产(实践)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成的过程。可见,的“生活观”则从总体上为我们准确地把握了生活与人的本质关系。因此,人只有将自己置于现实的生活之中,并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达到自我生成与自我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旨在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个体解决在适应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优化心理素质,以实践幸福生活,达到人性的完满、精神境界的提高和自我的实现。如前所述,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过程,每个人的生活所追求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就必须面对生活,并通过生活,让个体实践幸福生活,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这是生活的本质之于个体自我生成的规定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要求。

二、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要求

既然生活是属人的,表征着人的存在方式,并指向人的生成,且生活、生产、生成这三者是一致的,那么人的心理的生成与发展就离不开生活,它与人的生活、生产是密切联系的,或者说人的心理的发展过程本身就内在于人的生活、生产的过程。其实对人的心理发展的机制,不少心理学家都有着相似的观点。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5] 朱智贤先生既讲外因,又讲内因,并强调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说明,心理的发展既不是单纯由外因决定,也不是由内因决定,而是两者的相互作用。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需要的作用。这个新需要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目的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和教育的要求,个体的心理发展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既不来源于独立于某一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来源于客体之外的某一主体,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不能分离的相互作用,或用更普通的话讲,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6] 换言之,人的心理的发展不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对客观的适应。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他认为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但他强调主客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每个阶段环境、教育、文化等的作用,即人的心理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人的生活过程本身,换言之,它是人的“活动”在其每个阶段的生活过程中展开的过程。

在西方享有盛誉的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实践论和活动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创立了文化历史学派。维果茨基既反对心理发展的自然主义观点,也反对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他通过一系列的系统研究,初步揭示了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人所特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2)人所特有的新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7] 维果茨基关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揭示说明了人的心理发展首先缘于人的外在的社会集体生活,藉由劳动、交往和词的中介,才转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另外,维果茨基在研究思维和语言时曾指出,“思想本身不是从其他思想中产生的,而是来自我们意识的动机领域,该领域包含着我们的欲望和需要、我们的兴趣和诱因、我们的激情和情绪”。[8] 这说明,思维不能自身产生自身,而是与包含着人的欲望、需要、兴趣、激情等的心理生活紧密联系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上心理学家尽管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复杂机制的看法存在差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人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它与人的外部世界、社会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离开了人的现实生活,人的心理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作为将培养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自身目标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到包括环境、教育、实践、人际交往、社会文化等一切在内的现实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托生活,优化生活,引导学生实践一种幸福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升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意义。

三、心理学学科发展的逻辑必然

心理学作为人对自身心理的探寻和把握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多变的过程。一般认为西方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哲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时期。也有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如石凤妍根据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变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从属于思辨哲学的心理学、成为独立的自然科学分支学科的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心理学;[9] 张向葵等根据对心理的研究范式,将其分为“本体形而上”的心理学、科学心理学、关注人现实生活世界的心理学。[10] 笔者认同张向葵等人的观点,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哲学心理学。这一时期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叶,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之前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在这一时期,人们主要是借助于哲学的思辨的方法对心理进行考察,“把心理看成是独立于人现实生活之外的、具有本体性的实体”[11],古代和中世纪主要为灵魂,17世纪至19世纪以前主要为心灵。

第二阶段,科学心理学。其标志是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的实验室。以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来研究心理固然使得实验心理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我们认识“独立的”心理结构与机能作出了贡献,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以行为主义学派为例,尽管“他们(研究者)确信,一种严格的行为主义态度是通向科学的心理学的唯一可能的途径。但是,一种始终如一的彻底的行为主义是不足以达到科学的心理学这个目的。它能告诫我们提防可能的方法论错误,却不可能解决关于人的心理学的一切问题”。[12]

第三阶段,关注人现实生活世界的心理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人们(主要指美国)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加之在精神领域和文化领域内弥漫的“人性异化”“人性萎缩”“文化危机”等现象迫使人们对人的尊严及其内在价值的重视。于是,注重探讨人的意识经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强调对人自身价值与意义认识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就应运而生了。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直面真实的社会生活及现实生活着的人的心理本身”,“就不再需要将心灵本体化、对象化、实体化来逃避人生的真实”,从而“实现着心理研究的‘生活世界’转向”。

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成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从而指导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心理学从把人的心灵本体化进行哲学思辨的考察,到在实验室里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人的心理进行对象化实体的测量与分析,再到对现实生活世界中人的本性、价值、意义与自我实现的关注与探讨,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了心理学自身发展的轨迹,也为我们把握时代精神,真正地了解“人”、认识“人”,从而为我们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宏大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参照。从这个意义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放在“生活世界”的理论范畴内加以探讨和研究,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人的现实生活才能找到自身的生长点。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诉求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保证。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诉求是为了使人实践一种幸福生活。需要指出的是,“实践幸福生活”有别于“过幸福生活”“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或仅仅“追求幸福生活”,因为这里的“实践”有其固有的本质内涵。

第一是实践的主体性。“幸福的生活”并非是设计好了、预先摆在那里等着去“过”的,而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实践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才能表征出主体性,即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促成心理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体验到生活的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第二是实践的发展性。实践的发展性是指由于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及生活自身的不断生长,个体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实践幸福生活的内容、途径、方法是发展的、变化的,即在每个阶段都能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体验其生活的幸福,同时随着个体的成长又指向更高层次的实践。从这个角度出发,“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或“追求幸福生活”都可能将目标指向未来的某个生活阶段而忽视或牺牲学生当下的幸福生活,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应有的成长。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实践当下的幸福生活,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同时为接下来的生活奠定基础。

第三是实践的创造性。生活本身是自成目的性的,“这种自成目的性是生活的存在论决定事实所决定的目的论性质”。[13] 生活以自身为目的,即指向自身的不断生长、不断完善。但生活本身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离不开生活的主体——人的创造性的发挥。事实上,正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从而使生活不断发展、“不断精炼”。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有意义的,而“有意义的生活必须是创造性的,这是因为人的目的论本质是创造性,否则人的存在目的不可能被实现”。[14] 人的这种创造性在人实践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就表现为一种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实际上就是个人潜能的发挥乃至自我的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诉求是实践幸福生活,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对学生当下的生活,通过生活实践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被生活奴役;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阶段、各个层面都能体验到幸福,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诉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

综上所述,从生活的本质对人的自我生成的规定性、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要求、心理学学科发展的逻辑必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诉求这四个方面来看,“生活化”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只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的必然性,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心灵与成长,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幸福,从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才能获得自身的生命与成长,完成自身的使命。

(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210014)

参考文献:

[1][3][4]李文阁.生活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德]卡尔 · 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 冯·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瑞士]让· 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7]杜殿坤,高文.维果茨基教育思想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8][苏]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石凤妍.心理科学与哲学:现代心理学导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10][11]张向葵,丛晓波.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心理健康对人们的重要性范文3

摘要: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生物教学是一门与学生健康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也就变得越来越为重要。本文针对当今高中学生健康现状和高中生物教学的具体情况,针对人们所关注的一切特点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一步探讨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生物教学 健康教育 教学渗透

健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关注的问题,而孩子的健康更是每一位家长所尤为关心的。对于高中生来讲,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认知。那么在现在的高中学生中存在哪些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呢,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有哪些实施方法呢?本文接下来进行简要阐述。

中国的教育方式一直有它本身的压力和弊端,作为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虽然这些年在不断的呼吁素质教育,但是不可避免的在高中教育中高考这一最终目的。然而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生物教学也越来越关注在课程中对健康教育的渗透,下面本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重要性,现在高中学生的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绳头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讲解。

1、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高中学生往往面临着空前的课业和升学压力,这使得很多一部分同学的精神和身体都处在紧张状态。随之而来的一些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就会开始困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识问题,例如吃什么样的事物有助于脑力的恢复,什么食物与什么食物之间会发生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伤害。同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有效的释放自己的学习课业压力,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日常起居,对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也有举足轻重的效果。因此,不论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的角度考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都十分重要。

2、高中学生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高中学生,在面临严重课业压力的情况下有哪些健康教育的现状呢?

2.1身体健康教育现状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很多学生往往更注重课业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同学就没有合理饮食的意思,往往在生活中喜吃零食,一些精加工的小食品往往是他们的最爱。但是殊不知这些小食品往往在威胁着他们的健康状况。学生只注重美味,并不注重营养性,往往就造成了身体的营养不良和亚健康状态。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像火腿肠、榨菜等食物中都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过多食用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在这些方面以往的教育中并没有涉及,所以有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

2.2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除了身体健康教育现状不理想外,现在的高中学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封面的问题。很多同学只注重学习,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养成。在繁重的升学压力下衍生出的种种心理问题正困扰着现在的高中学生。很多同学往往自私自利,不懂得在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更有的同学在重压之下还产生了叛逆甚至轻生的想法,这些现状都说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3、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

要想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那么要分别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渗透,以使得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健康两方面都得到应有的教育。

3.1生理健康教育研究

对于生理健康方面,这涉及到学生的身体情况,也就同样涉及到同学的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细胞癌变这一课程时,就可以深入渗透健康教学,在课程上列举出学生日常使用的零食中哪些具有致癌因子,例如“火腿肠和腌制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等是致癌物质,还比如在运用电脑和手机时产生的辐射也会有致癌的可能,从而增加学生在生活中的健康认知。进而转变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自己生命的保护意识。

3.2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除了生理简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更不容忽视。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要怎样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呢?笔者认为,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课时是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章节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渗透教育。在讲“进化论”时,教师可以拿出相应课时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进行渗透教育,告知学生要适应周围的环境,要善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还有在讲述“细胞分离和受精过程”章节时,教师可以深入讲述生命的受精过程,讲述受精卵在母亲体内经受的发育过程,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承受着什么样的变化和痛苦,生命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的脆弱和来之不易。从而让学生明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不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明白,母亲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承受的痛苦,使学生能够明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的道理。

3.3时时课程渗透健康教育

不论从学生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健康的角度进行渗透教育,这都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多思考,在授课时多引导,要时时秉着在生物课程中渗透学生健康教育的理念来讲授每一节生物课,同时在课程中加深与学生的互动,进而了解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所遇到的健康方面的问题,并给与正确的引导和解答。相信这样的生物课程在同学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对他们日后的生活会更有帮助。

4、结束语

以上内容是笔者对在高中生物课中渗透健康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意见。俗话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作为教师应带在“领进门”方面做得更为充足,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渗透健康教育就是教师给学生开启一扇走进健康教育的大门,让学生有了健康学习的意识后才能进行自我“修行”。淡然,教育的方法博大精深,本文只是简单的介绍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一些简要看法,而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广大教育从业者的深入探索和经验,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一定能够改变现今高中生的健康教育现状。

参考文献:

[1]梁欢欢.新目标下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经验谈[J].学科研究, 2011(16).

[2]任芳.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意识教育[J]. 中学生物学, 2003(6).

心理健康对人们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音乐艺术;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心理无疾病,这也是最基本的含义;第二方面是指具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这是其实质的内容,它是指一个人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的态度,即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处理问题。

(二)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无法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缺乏社交能力;二是缺乏自信,无法承受失败,进取心不坚定;三是无法正确处理情感和恋爱方面的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10年对6000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该部分人中3%-5%的学生达到了严重的程度。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相关部门专门颁发了相关文件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①

二、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一)音乐艺术的本质音乐艺术起源于人们感情的倾诉与表达,发展于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升华于人们对音乐的感触。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类的情感表达。从创作音乐、聆听音乐到鉴赏音乐,不同的人群因为同样的情感走到一起。作为当前义务教育的必修课,以及大学生的选修课的音乐课程是传播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音乐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除了作为一门课程,在情感的交流方面也有着很大作用。作为各个高校的重要基础教育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情感与审美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艺术通过音乐教育得以发挥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把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等各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表现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真正的音乐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他们能够通过声音来激发人们的共鸣,唤醒内心的情愫,陶冶情操以及塑造高尚人格。音乐作品的本质不仅在于其本身所具备的物理特征如音色之美,更在于其所具备的表达情感的独特形式。

(二)音乐艺术的价值音乐艺术是人类创造、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②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品,具有其他一切艺术品的全部价值如历史价值、经济价值以及艺术价值。不同时代的音乐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通过特定时期的音乐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特定时代的生活面貌以及社会思潮。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音乐艺术的经济价值也成为音乐艺术的重要价值。音乐的经济价值在当代社会更加明显,其经济价值的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如各种音乐学习班、演唱会、音乐会、版权等等。其次,音乐作为一种无形的特殊艺术品,主要通过声音语言来表达内在价值。在表达情感、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各种情感通过音乐得以传达,人们通过演唱音乐释放情感,调节情绪。通过聆听节奏舒缓、曲调悠然的音乐,压力得到释放,身心得以放松。欢快的曲调、流畅的旋律,让那些情绪低沉、心情沮丧的人得到激励。失眠的人们可以通过聆听催眠的曲调缓解失眠症状。音乐艺术的价值是多样的,音乐在情感方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要远胜于其他艺术。同时音乐课程作为传播音乐艺术的重要方式,其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文化的传承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在培养审美观、陶冶情操、疏导情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音乐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音乐传播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音乐课程传播音乐艺术,大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会更加深入。而教育的独特方式又进一步增强音乐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音乐艺术的创作往往需要一个团队,而通过音乐课,学生们学习团队配合,互相交流音乐认识,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其次,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在音乐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去理解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音乐,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感情的表达。一首积极健康的音乐作品总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③众所周知,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音乐能对这种压力进行有效疏导,缓解高度紧张的神经。在音乐的熏陶下,心理压力得以舒缓,因压力所带来的人格上的缺陷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音乐欣赏活动、歌唱比赛等在促进音乐艺术传播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实践性很强的方式,音乐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加深刻。首先,通过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增强了自信心。其次,通过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此外,通过欣赏音乐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音乐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进一步发挥音乐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校园音乐环境如果能够做到多姿多彩,就会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其音乐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学生因为学习压力、情感波动等问题而呈现的不同心理状况所需要的心理疏导方式也不尽相同。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通过聆听、欣赏以达到舒缓心情的作用。从而让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改善当前的心理状况。

(二)不同类型的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类型的音乐在影响人们心理的作用上并不相同。④流行音乐节奏鲜明,内容简单通俗,因其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和内心情感而为大学生广泛喜爱。在调节大学生心理,缓解精神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欣赏或演唱流行音乐,作为宣泄情绪的有效方式,在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上发挥着巨大作用。严肃的音乐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所谓严肃音乐通常是指经由专业作曲家、歌唱家或演奏家为了表达个人思想或达到学术目的而创作和演绎的音乐作品。⑤这类作品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表现形式,有着极强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往往能给大学生以深刻思考,教育学生用一种勇敢的心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去接受挑战。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到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实践中去。

(三)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产生于各个环节音乐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产生于各个环节。创作音乐、聆听音乐、欣赏音乐、演唱音乐每一个环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都有着自己的特性。通过创作音乐,学生提高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音乐之中,并通过音乐创作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懂得如何表达感情,有利于缓解内心焦虑。同时又学会音乐创作技巧,提升个人能力。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让自己更加热爱生活,并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享受,缓解了内心的压力,削弱了由学业压力、情感烦恼等给学生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欣赏音乐时,通过理解音乐的内涵,与创作者达到共鸣,心灵得到升华,同时提升了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演唱音乐是最直接的情感倾诉,释放了内心的喜怒哀乐。以表演的方式去释放情感不仅能够提高表演技巧,也能增强自信心让学生更加自信地去面对学业、面对生活。音乐艺术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样的。不同的艺术传播方式,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大学生应该积极投身音乐实践,主动接受音乐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学校应积极丰富校园音乐环境,充分发挥音乐对促进大学生成长的正面作用,引导学生接受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音乐艺术是具有多重功效的艺术品,无论是在帮助当代大学生减轻由于学业、情感和生活等所造成的身心压力和消极情绪,还是在帮助其释放和抒感,陶冶情操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音乐作品还可以弥补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不足,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培养和树立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行。

心理健康对人们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健康观念;问题;预防保健;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58-02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群体,不仅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道德素养、牢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又具有健康的身体。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由于缺乏对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在学校很少注重健康活动的训练,学校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活动也很少,使得大学生普遍处在亚健康的状态,身体素质不佳。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各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他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对于大学生的自身的个性形成和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校和学生都要加强对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

1 现代健康观念的主要内容

现代的健康观念主要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三个方面,我国公民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健康要求,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

所谓躯体健康就是指身体各个发育正常,身体各个机构性能完整、无缺陷,具有健康的体魄。躯体健康从六个方面要求人们,分别时体型匀称、体重达到标准,具有抵抗普通的传染病和感冒等病情,眼睛敏锐明亮,发泽光鲜发亮、头屑较少,牙齿没有龋齿,干净、颜色正常,牙龈无出血现象,身体肌肤具有弹性。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精神健康、心理素质良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优点和缺点、自身的能力特长等,有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对于自身的缺陷能够坦然面对,接受自己、认可自己。个人具备发育完善的大脑,与年龄特征相符的智力条件,没有智力障碍和大脑疾病等。个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接受自己,也可以接受身边的人,乐于助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并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工作、生活的乐趣,认可他人与自己一样有着重要的存在性和价值,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等。此外,良好的心理健康还表现在热爱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激励自己在工作中进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持有一颗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变化不大,不会亦喜亦忧、多愁善感,不自卑、不焦躁,不自暴自弃,遇到困难不畏惧,能够勇敢面对,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总是处在乐观、满意和愉快的状态。所谓社会性健康又包括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两个方面。社会适应良好是指个人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明确的观点和认识,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适应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能够承担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道德健康是指在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尊重健康准则,重视对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促进和维护。道德健康还包括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如捐献爱心、献血等,不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等,这些都是衡量道德是否健康的标准。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性健康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具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也能相应地推进躯体健康的发展,保持自身的整体健康状况。

2 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轻微或者严重的健康问题。大部分学生熬夜现象严重,晚上一点以后才睡觉的学生大有人在,晚上不睡,白天不起,周末可能会睡一个上午或者直到下午才起床。不重视早餐的重要性,早上为了赶课,不吃早餐,导致上午的课程还没有结束,就出现饥饿、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喝酒、抽烟等现象较多,一些男生甚至女生都会存在抽烟、喝酒的问题,他们认为生活中的压力太大,抽烟、喝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心情,调节情绪,却忽略了这些行为对健康的损害程度之大。大学生的生活缺乏规律性,最终导致了躯体健康受到损害。另外,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中,结果显示,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轻微的心理障碍,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缺乏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心理障碍使得他们产生自卑感,学习成绩下降,生活态度不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降低,最终导致轻微的人格障碍和精神障碍的出现。

大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针对躯体健康问题,是由于大学生的睡眠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因素形成的。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居住在集体宿舍中,舍友之间的干扰性较大,又由于自身压力等的原因,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足够的睡眠时间,形成睡眠障碍。大部分学生的校园生活比较慵懒,很少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体育课程减少,更加得不到有效锻炼。锻炼意识薄弱,特别是女生,更加缺乏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影响自身的健康素质。大部分在校生缺乏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起床吃早餐,而三餐中最重要的则是早餐,它对于人的营养的补充十分重要,大学生却不能引起对早餐的足够重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和自理能力都不高,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表现出生活懒散、对事物不能提起兴趣、对生活的积极性不高等。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积极性下降,成绩不好,影响到自己的心情,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导致变得自卑、情绪不高等,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认为别人不如自己,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很大的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学生为了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忍受对他人的不满情绪,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心理健康。还有恋爱问题,由于被别人拒绝,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不能正确与异往,导致在爱情中受到挫折,从而不能正视自己所面临的情况,最终使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3 针对大学生健康观念转变的预防保健对策

对于学校而言,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定期向学生灌输健康知识。完善学校内部的医务室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增加设备,选择优秀的医护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给学生开设一条良好的健康预防保健通道。此外,学校还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保证学生的健康,及时发现有健康问题的学生,并进行及时的健康维护,防止流行疾病在学校内部的感染,定期对宿舍卫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保持良好的宿舍卫生等,从各个方面做好学生健康的预防保健工作。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注意调整自己学习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熬夜现象的出现。增强体育锻炼,坚持每天散步、跑步等,增强自身的体质,调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促进发育,增强自身的健康状况。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注意合理的饮食,保证一天三餐在规定时间内进食,一定要重视早餐的重要性,每天都要吃早餐,补充自身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杜绝暴饮暴食和节食等现象的出现。此外还要减少饮酒量和吸烟量,要充分了解酒精和烟草对身体的危害,自觉地维护健康,对自己的健康负责。针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预防和保健。首先,要增强自己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特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时刻考虑别人的感受,坦然面对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和客观现象。有不良情绪要及时与他人交流,防止走极端、钻死角,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从书中学到更多的交往知识。最后,要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和规划。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思考未来想要达到的目的,并制定一定的计划,有步骤地一步步达成目标。避免失去方向、生活迷茫现象的出现,及时根据所处环境进行规划的调整,增强生活的计划性,为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对于社会性健康的维护,要在维护自己健康的同时,加强对他人健康维护的意识,提高个人素养,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定期的鲜血,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健康质量,还能帮助到需要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能力和特长,承担起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4 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一定要加强对自身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好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己的体魄。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从各个方面加强自己对健康观念的转变。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和健康同时发展,共同进步。此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做好健康的保健和维护工作,自觉提高自己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小兰,李永红.体检信息化系统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5):225-227.

[2] .高校医院在医疗改革中定位的几点思考[J].中国学校卫生,2010(02):102-103.

[3] 崔月颖,王小万.《塔林:增加财富与促进健康的卫生系统[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02):23-25.

心理健康对人们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的一种测量手段,以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和道德情感体验为目的。它可以帮助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及正确的情感取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进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积极心理学被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积极心理暗示、积极情绪、积极行为表现,促进着大学生积极道德的发展,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为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注入新的力量。

一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1.积极情绪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能够很好地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发展。根据观察身边人的心理发现,人们经常会将自己的心理变化比作天气的变化,有时候是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的。但是有科学实验研究发现,人们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并且有研究证明对自己情绪很好地控制,有助于促进自己身体健康成长。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者娱乐节目,在与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会给人类的身心带来快乐,进而促进人类的积极情绪和生理健康的发展。根据积极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可以使人的体力和精力充实,使人充满活力、容光焕发、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工作积极有动力,使工作效率直线上升,从而给人们带来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人类生理的良好发展。

2.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人类知情意行的发展,增加人们的心理资源,这是积极情绪对个体心理健康作用的核心。心理学研究者指出,当人们的精神能量得到满足时,对人类情绪的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要使人的心理得到满足,必须要使人的心理资源得到发展,这样才能支撑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由此可见,人的精神资源与情绪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要参加体育比赛了,平时训练得好的运动员把握也大,他们的心里是很平静的,心理暗示是“自己一定行”,这种积极情绪会对心理产生正强化,使精神能量很充足。而对于平时训练不行的运动员,他们提前几天就会担心,焦虑不安,心理暗示是“明天比赛输了怎么办”,这样会使自己的精神能量亏损。长时间下去,这些运动员的心理压力不能很好地释放,导致精神能量失衡,心理问题重重,甚至严重的会患上抑郁症。因此,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够帮助人们消除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难过、伤心等,有助于人类转化消极情绪,促进人们积极健康的发展。

3.积极情绪与适应社会的关系

对社会的适应主要是指适应周围环境和社会交往两个方面。社会交往往往指的是与身边人和群体、社会关系之间的交往,这也是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表现,积极情绪会对其产生影响。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对新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毕业就业和感情纠结这几个方面,而这些问题主要会通过情绪表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社会适应与大学生情绪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人际关系不错,常常会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一直处于积极状态;而有的同学因不愿与人交往,人际关系不好,往往会采用消极情绪调节,使自己的情绪越发糟糕。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用采用积极的策略进行调节,从而使自己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挫折,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积极心理学在团体辅导中应用的重要性

1.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得出:积极心理学能够很好地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团体辅导时心理教育所采用的形式不同,依照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原则是:弘扬正能量,沐浴阳光,共享喜悦,递送幸福;依据心理学的主要方法是:探索与辅导、暗示与训练、激励与观察等。除此之外,创建一定的情景,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亲自体验来培养其积极情绪,学生自我调整可以为管理和调整情绪提供帮助。

2.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科学模式

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思想认识是团体辅导方式的主要依据。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以培养积极心理为目的,并且将积极心理品质作为研究内容,以便更好地激发人类的潜力,激发人的生机与活力。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把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积极的渠道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提高学生的健康心理水平。这种辅导方法将会更好地将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时效性体现出来,同时将学生的幸福感作为奋斗的旗帜,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情绪的发展,塑造积极的人生。

3.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教学目标

团体辅导需要积极心理学提供教学目标。然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让人们拥有积极的心理和精神,用开发、乐观、赞赏的眼光去挖掘人类的潜能,使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得到更好的提升。比如积极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情感体验、坚定的意志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等都会帮助人们积极情绪的发展。让学生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感受幸福与喜悦,学会分享快乐与幸福,激发每个人的最大的潜力,是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目标,是每个生命健康快乐成长的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积极情绪的理论依据策划团体辅导活动。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的策划要在理解积极心理学与身心健康关系的基础之上,从活动的目标、参加活动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策划的过程着手,如活动实施方案的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最后的评估等。为了使活动很好地表现出积极心理培养的目的性,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做好准备,确保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准确、简洁,使团体辅导的效果达到最佳。一份科学、实用、具有指导意义、针对性强的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策划能够很好地使积极心理学的教育作用发挥出来,能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和发展。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宽松安全的环境有助于大学生改善情绪状态。例如团辅老师可以创设一个小社会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被别人接受的感觉,并且通过他们的分享快乐,找到彼此的平衡点和共同点,帮助学生放松自己的情绪。

1.把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作为团体辅导的重点

目标是活动开展的依据,只有围绕目标,才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有积极的心理感受,而且对自己的心理有积极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班级中个体能动性的变化多端,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对团体关注度和角色的不同,辅导者对团体辅导时也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辅导者要对积极心理学情绪管理和调节的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培训,创新团体辅导的方法,挖掘学生的积极情绪,在辅导中让学生体验到积极情绪的价值和优点,并且要以把培养学生积极情绪作为团体辅导的重点,采用积极的评价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2.根据学生情绪的特点来进行团体辅导

如果用惯用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团体辅导和调整情绪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团体辅导对象动力不足。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团体辅导时对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应该根据他们的情绪特点进行。例如,在团体辅导时有些大学生表现出对感情迷茫和恐惧的情绪,辅导者就应该对造成这种感情迷茫和恐惧情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够分析自己对待感情的态度,认同积极心理的优点,从而使团体辅导的效果发挥得更好。总之,对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时要充分了解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也要明白积极情绪对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重要性。开展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时要以积极情绪的理论为依据,并且要根据学生情绪的特点把积极情绪团体辅导作为重点,促使学生积极健康快乐成长和发展,使团体辅导的效果发挥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邓剑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滕晖.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才智,2015(5)

[3]赵琼,才忠喜.浅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