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山生态修复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山生态修复报告

矿山生态修复报告范文1

【关键词】土壤修复;风险评估;设计原则

一、辽宁省实施生态修复的意义

辽宁省已正式被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为了建设生态省,辽宁省已制定了《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将辽宁省生态省建设规划期限定为20年,分为起步、整体推进、完善提高3个阶段。《纲要》提出,到2025年,辽宁省将基本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生态省。其根本目的是要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辽宁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农田土壤因多种污染源受到污染,工业企业搬迁及固体废弃物堆放造成遗留污染废弃地;矿山及基础工程建设造成土地生态破坏;因自然、经济及人为因素形成生态脆弱区。煤矿和铁矿,采矿、地表剥离、矿渣、煤矸石等占用大量土地。

二、生态修复技术及管理现状

1.土地生态修复技术现状

生态修复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它既包括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也包括非污染环境的生态系统的修复,即通过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修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需要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学等多学科的参与。生态修复技术还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卫星影像,航片),结合区域绿地、土壤、气象资料,以及规划区域的建设历史和未来发展规划进行详细调查,注重社会、经济、文化、景观等全方位的生态化。针对于污染土地的修复,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和针对工业企业搬迁及固体废弃物堆放造成遗留污染废弃地的修复。对于非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则包括对矿区、重要基础工程建设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区和处于农牧交错带的生态脆弱区进行的生态修复。对于污染土地、生态破坏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各国对修复和管理具有特定的规范、方法与程序,虽然在规范的具体内容上有各自的特点,但均涵盖土地的评价与分析、修复方案与措施及修复实施与管理维护三大部分。

修复区土地评价与分析包括修复区调查、风险评价和修复目标的确定,污染土地调查涉及土地物理条件、污染特性、暴露途径、受体调查;生态破坏区和生脆弱区调查包括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状况、土壤保水能力、矿区塌陷、植被情况、土地利用等,风险评价是判断污染土地风险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修复目标制定的重要基础,生态修复的目标有两种:一是认为将污染或生态破坏环境恢复到接近于它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的管理和操作过程,即回复到生态先前或历史上的状态;另一张是污染或是生态破坏环境的修复要在于消除对任何生物有害的污染,重建适宜人与动物,植物等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无需回到先前的历史状态,而是重新建立新的生态环境。

修复技术的选择是土地修复的核心内容,根据实施的位置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利用特异生物对污染物的代谢过程,借助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污染环境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物理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分离修复技术、土壤蒸气浸提修复技术、固化/稳定化土壤修复技术、玻璃化修复技术、热力学修复技术、热解吸修复技术和低温冰冻修复技术等。化学修复技术包括:淋洗技术、溶剂浸提技术、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化学还原于还原脱氯修复技术、原位化学反应处理墙修复技术以及电化学修复技术等。在修复技术选择的基础上,针对整个污染土地进行技术集成,形成总体修复技术体系,制定修复方案。对于矿区及基础工程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区,可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土地整治、安全防护、生态功能重新设计、植被修复等。矿区生态修复技术主要有:露天采场的工业旅游场地开发、固体废物处置场、恢复为水面等二次开发用地形式的生态修复;露采场边坡的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边坡的排险,消除崩塌和落石隐患,这是治理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植被恢复,充分发挥植被的固土、滞尘、涵水、同化和改善气候的生态功能;废石场、尾矿库的全面整地覆土、穴状整地、穴内客土、建立植被的生态修复;塌陷区的安全防护措施建设的生态修复;将矿山废弃的机械、建筑、道路、矿床以及矿产品堆放场等建设成为矿山公园,将矿山废弃的水域建成矿山人工湿地,将矿山废弃的平地建设成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将矿山废弃的洼地、盆地建设成为养鱼场、垂钓园,将矿山废弃的坡地建设成为林业和畜牧业基地。公路、铁路、风电、水利工程等基建项目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括边坡锚索加固工程、生态护坡工程、植生层修复、植被层修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具体体现为大型植物坡面建植技术,坡面植被景观造型技术,厚层基质锚网喷附技术,棉网状植生带技术和连续纤维加固喷附技术、还包括了对退化河流、退化绿洲、退化水库和退化矿区等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修复方案是指导修复工程实施的依据,方案的合理性、系统性直接决定了修复工程能否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的修复目标。尽管现在已经有较多完整的生态修复技术,但目前还不能从整体层面上提出适合于解决辽宁省生态环境问题的技术,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生态修复技术进行集成,以利于辽宁省对生态修复进行规范化管理。

修复工程的实施、管理与维护则是土地生态修复的具体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修复工程实施运行、维护和监测、修复效果评价等三方面的内容。修复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土地条件,按照修复技术方案,明确修复具体过程;修复工程运行、维护与监测贯穿整个修复过程,以确保修复有效性和修复目标的实现;土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则是考察修复目标的达到程度与修复工程成败的重要参数。

2.土地生态修复评价

不同的受污染地,不同矿山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的占地类型,生态修复的制约因素、修复目标和重点是不同的。对于污染土地的生态修复,修复后目标污染物应该达到规定指标限值。评价范围应该与制度的修复方案确定的范围一致,根据生态修复报告中定桩资料和地理坐标勘察确定修复范围和深度,核实修复范围是否符合修复方案的要求。制订采样方案应包括采样介质、采样区域、采样点位、采样深度、采样数量、检测指标。应根据目标污染物与目标修复值进行分区采样,对于异位修复应在原址边缘和内部进行采样,对于原位修复主要在修复区内进行采样。根据生态修复的面积进行污染物目标值比较,小型修复项目可采用逐一比较法,大型生态修复项目可采用t检验法评价修复效果。在对污染土地进行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修复后,土地再利用前需要根据再利用目的对可能残留的污染物或修复剂是否会产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问题进行风险评价,可以采用原位观察法,实验室模拟观察法,微宇宙法和现场经验与推导方面分析如何对修复土地再用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矿山生态修复考核指标也应根据矿山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的占地类型,不同的受污染地,分别设立,分别考核。矿山施工期结束后即为生产期,对于整个工程是以投产为标志。对于单个工程以单个工程投产为标志,服务期以单个工程服务期满为标志,如有的矿山设有二个以上废石场,在生产初期用一个废石场,待第一个废石场服务期满后再启用第二个废石场,以此类推。矿山塌陷地、受污染地也是一定得范围为标志,所以矿山生态修复应以单个工程和场地为单位考核较为合理。露天采场、废石场、尾矿库、塌陷地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在生产期,只有永久边坡、平台可以进行生态修复,因此这类场地在生产运行期只能对这部分进行考核,在服务期满后应对整个场地进行考核。塌陷地是随时间推移逐步塌陷、逐步稳定的过程,对塌陷地只能对稳定区进行生态修复,在时间上有滞后效应,对于塌陷地一般是对相对稳定区进行生态修复,进行生态修复考核。工业场地、办公生活区主要是建构筑物,生产期用绿化率来考核,一般按15%计,在服务期满后,则要看工业场地是否作其他工业用地,如用作其它工业用地,则仍用绿化率考核,如拆除,则用生态修复率考核。道路管线区达到国家关于道路管线绿化要求即可。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应立即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率应达到90%以上。

三、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工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农田污染土壤修复可以削弱和降低污染土壤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风险,从而保障食品品质,降低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2.农业生产最小化原则

农田是农村农民生活保证的根本,因此,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应建立在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小化的基础上,最优选择是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实现土壤中污染物的有效去除。

3.成本最低原则

大面积农田的修复需要考虑农田所有制和修复技术特点。对于承包责任制大面积农田,修复过程涉及不同富裕程度家庭,修复周期会影响政府扶助资金数量,因此修复技术所需材料和工程的成本应保持最低化,从而保障农民的积极配合和政府资金投入。

4.土地利用决定原则

污染物修复限值由土地利用形式决定,总体上可以将污染土壤分为自然用地、农业用地、商业/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修复限值不同。

5.修复技术无害化原则

农产品直接进入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因此,修复过程尽量减少污染物中间代谢产物的二次污染和修复技术本身带来的污染或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

四、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现状分析与评价

采用科学的布点方式对修复场地的污染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和科学评价,掌握场地内土壤污染物的种类与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了解污染场地的地址、水文、气候和土地用途等情况。

五、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

在了解场地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农业利用方向,根据暴露途径和暴露人群特征,结合大气悬浮颗粒物中污染物状况,进行健康风险分析,并结合污染物迁移特征进行风险预测。

六、示范区建设和运行、监测及效果评价

根据场地评价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污染场地,进行征地及试验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

对示范修复的运行效果进行连续综合监测、生态毒理评价,确定修复运行的最佳参数,并进行运行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朱航.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J].科技信息. 2010(28)

[2]杨秋红,吕航,宋倩,但德忠.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08)

[3]Mullainathan L,Arulbalachandran D,Lakshmanan G MA,et al. Plant Archives . 2007

[4]周启星,宋玉芳等著.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04

[5]王世明,李天石,贾鸿社.矿产开发的土壤污染和生物修复技术[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4(06)

[6]郭观林.东北黑土重金属污染发生机理及健康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06

[7]林莉.典型化工污染土壤的微修复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8]吴春发.复合污染土壤环境安全预测预警研究[D]. 浙江大学 2008

矿山生态修复报告范文2

露天的开采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首先在对矿石进行开采的时候要对岩石进行层层的剥离,这就需要对岩石进行大面积的破坏,甚至还有一些较深的矿石的进行破石处理的时候要对很多的岩石进行破坏。破坏岩石不仅占用了很大的面积使很多的原本的农田无法耕种,在前期也要对这些地皮的购买上需要很多的购置费用,在矿石的开采的前期需要很大的资金的投入。其次是露天作业受到天气的严重影响,在对矿产进行露天的开采的石油需要工作人员和机器设备的露天的工作,于是工作的效率和设备的效率都收到气候的影响。最后,随着我国资源的不断的开采,目前的露天开采的范围也不断的加大,在露天开采的时候慢慢的对很多的较低的品味的矿床以及一些地下的残矿也进行不断的开采。

2露天开采所引发的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

在对矿产资源进行露天开采后会引发很多的地质环境的问题,这些的问题主要有对土地资源的大面积的占用,对地形地貌的严重的破坏,破坏了很多的自然的景观,影响了生态的平衡,甚至引发了严重的地质的灾害的发生,如坍塌和滑坡事件的发生就与现在的露天开采具有很大的联系。

2.1露天开采造成的土地资源的大量的占用

随着现在的矿产资源的不断的开采,矿业的开发的活动不断的持续,很多的地区都对天然的矿产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和采集,在对矿区的矿产进行开采的时候,采用露天的开采方式更利于对矿产的资源的充分的利用,于是很多的土地资源都被征用,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农田和土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在开采中需要对土地的矿石进行爆理,开采完狂时候对开采区的破坏是无法进行修复的,这就造成了农田的失去,和土地类型的转变,造成了很大的土地的浪费现象。

2.2露天开采对土地的地形地貌以及自然景观的严重的破坏

很多的原生态的山林,因为矿石的开采而导致了当地的山林和丘陵以及很多的植被和生物链发生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植物退化,土壤贫瘠,这种严重的破坏之后,原有的生态平衡再难恢复,荒山荒地不断的增加。

2.3露天开采导致的滑坡和崩塌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由于对矿石的开采需要对地表进行爆破和挖掘,这就需要对当地的岩石以及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和考察,在开采中要做好相关的开采的边界以及开采的深度和很多的参数的确定,在开采中如果对这些的参数没有做好合理的安排和布局,就很容易造成对一些岩石的爆破的失稳,造成岩土的坍塌和岩石的滑坡的现象的发生。在开采的过程中,进行爆破的时候对开采的边坡比较陡的地方进行震动的时候或者在自身的重力的作用下,岩土进行了岩体的失稳,这就导致了滑坡和崩塌的现象的发生,这种地质灾害对施工的现场和人员设备的伤亡非常的严重。

3对矿山的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的措施

3.1对矿山的地质灾害的防护

如果已经发生了滑坡的事件,要对现场进行及时的清理和处理,以防事故的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台阶的处理。对矿石开采完毕后的闭坑的工作中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的隐患做好排查和处理,确保坡度的安全和减少岩石的崩塌的隐患的发生。做好警告牌的设立,和现场的管理和建设工作,做好安全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施工人员以及设备的破坏。

3.2地形地貌的恢复

对于一些开采后对地形地貌进行破坏的开采的矿区,要做好对废石场的填埋和修复美化的工作,主要是做好相关的措施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防止泥石流的发生。对一些矿场进行植树造林的绿化处理以及对一些矿坑的台阶进行美化处理。对工业的场地以及生活场地进行美化和生态的修复的工程,要对一些设施进行拆除来挖树坑,将客土进行回填工作,做好植被的种植和美化铬规划,修复生态环境。

3.3做好矿山的地质环境的检测工作

对开采的矿场进行灾害的隐患的检测和位置的确定,做好测量和检测结果的记录,及时发现及时汇报。还要做好水质的检测,在开采过程中尽量做好水质的保护工作,不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破坏,设置好水质的监测点,做好检测和记录。对土地的占用和地貌的破坏也要做好检测和报告,每月都要进行如实的调查和汇报。

4结语

矿山生态修复报告范文3

这些城市以自己的矿产资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现在资源面临枯竭,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瓶颈。如何走出困境,取得新的发展,成为下一步这些城市工作的重点,也是当地群众解决群体性贫困、集体性失业和人居环境恶劣等问题的希望。通过转型升级推动这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湖南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工作目标:2013年前,资源型城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建立接续替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援助机制,非资源型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左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前,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工作重点:明确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是此次《实施意见》明确的工作重点。

伴随着资源开采而来的常常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植被、土壤、水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开采遗留的地质灾害隐患更是像一枚定时炸弹,威胁着矿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实施意见》对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提出了相应要求,要求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明确资源开发企业是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责任主体。进一步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完善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补偿机制实现平衡发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的有力手段。明确一个原则,按照环境法的基本原则“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付费”,要求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不良影响的生产者、开发者和经营者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行补偿。

在具体做法上,将加强对矿山资源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源开采前必须进行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专项评估,对可能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应禁止开发;经评估可以开发的,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制定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进行矿山资源开发规划时,应编制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开发矿山资源,在项目立项审批、核准前,应进行矿山开采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工作的矿山开采规划和项目,各级相关部门不得批准和核准(备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加快林权制度改革,调减木材产量,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继续做好采矿沉陷区治理,抓紧组织治理废存的矸井、矿石山等形成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有效预防矸石山自燃和坍塌事件发生,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矿山环境治理。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加大共伴生资源的尾矿、废弃物综合利用力度,加强尾矿资源综合评价,逐步实现尾矿回收再利用。

扶持政策:优先保障城市转型项目和城市建设用地

为实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施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

首先,这些资源型城市优先列为国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市,将其省级经济开发区优先列为国、省循环经济或低碳产业试点园区,优先支持其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申报,鼓励资源型城市纳入两型社会建设。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加大资源型城市生态环保建设投入力度,着力抓好资源型城市土地开发整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及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重点工程。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力度,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加快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抓紧组织治理废弃的矸井、矿石山等形成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加大共伴生资源的尾矿、废弃物综合利用力度。

生态环保政策方面,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资兴市东江湖等资源枯竭片区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将资源型城市列为国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市,将其省级经济开发区优先列为国、省循环经济或低矿产业试点园区。优先支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申报,加大项目和资金扶持力度。优先安排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多途径保障生态环保费用,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采)矿权使用费、耕地开垦费、排污费、植被恢复费和育林基金中以项目形式重点支持资源型城市。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

在土地利用政策方面,湖南省将优先保障资源型城市转型项目和城市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前提下,省国土资源部门将优先予以保障,其占用的耕地由资源性城市人民政府负责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的原则予以补充。

同时,支持园区扩大规模,国土资源部门在用地安排上,按照与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规模,支持资源性城市建设产业园区,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转型路径: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与集聚产业发展

冷水江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长期依赖锑和煤两大主要资源发展。由于长时间大规模开采,主体资源逐步枯竭,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接续产业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下岗人口增多、维稳压力加大等诸多问题。

在转型路上,冷水江首先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引导现有产业与接续产业滚动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冷水江是湖南的工业重镇,有工业企业1200家,拥有闪星锑业、冷钢、金电、湖南宜化、金竹山矿业等大中型企业,形成了钢铁、有色、煤电、煤化、建材五大产业体系。为顺应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该市每年投入工业技改资金30多亿元,推进现有产业提质发展。从2011年开始在开发区建设电子科技产业园和循环经济产业园,目前已签约引进平板电脑、智能手机、LED照明和百加壹再生资源等一批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日益加速。

冷水江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实行污染防控与生态恢复双管齐下,促进生态转型。2007年以来,该市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涉锑企业整治行动,取缔非法冶炼企业61家,关闭合法冶炼厂17家,整合保留9家锑冶炼企业;启动实施历史遗留砷碱渣无害化处理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实施生态修复,环境发生了有效变化。同时,冷水江因先有工厂后有城市,大量污染企业聚集在城区。该市从2007年开始启动“退城进郊”战略,将一些技术落后的企业通过“退城进郊”和技术改造搬入工业园区。

通过几来的转型发展,该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可喜变化。2011年,全市完成GDP182亿元,增长13.5%。完成财政总收入 17.92亿元,增长14.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61亿元,增长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0352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15元,增长17%。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6亿元,增长20.3%。

资兴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加速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大力实施“园区兴工、特色兴园”战略,积极推进政策向园区倾斜、投入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以园区跨越发展带动工业转型升级。一是高标准建设园区平台,增强转型发展的承载力。对工业园区进行高起点规划修编,建立了“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园区面积由6.15平方公里扩大到15.32平方公里。投入500余万元完成了食品工业园和江北工业园标志建设及园区美化、亮化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新建标准厂房18.89万平方米,新增工业用地2000多亩,园区的承载力持续增强。二是多举措优化园区环境,增强转型发展的吸引力。改革园区管理体制,出台《关于授予资兴经济开发区行使部分市级行政管理权限的意见》,率先将园区管辖范围内由市直单位和中央、湖南省省、郴州市驻资单位行使的60项行政审批权依法下放到园区,设立“政务超市”,实现“并联审批”。创新融资方式,成功引进浦发村镇银行、盈通担保投资、鸿通仓储物流等新型金融企业,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生产经营项目的对接,帮助中小企业贷款融资12.62亿元。三是大力度培育园区产业,增强转型发展的硬实力。围绕打造“千亿园区”目标,推进以华信有色、展泰有色和丰越环保为代表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以杉杉新材料、鑫阁铝业和华康新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向百亿元收入级产业迈进。2011年,园区成功落户项目26个,园内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235亿元,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5.8%,进一步突显了工业核心增长极地位。

煤炭是耒阳的主要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依靠煤炭资源的支撑,耒阳的经济曾盛极一时,经济实力得到飞速发展。然而,资源型城市固能因资源而兴,但亦因资源而困。多年来,“一煤独大”的资源格局造成了煤炭型城市发展的严重依赖,耒阳亦即如此。近年来,受煤炭资源锐减和煤炭价格波动的影响,耒阳单一资源型经济所带来的问题逐渐显露,经济发展后续乏力,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调整产业结构,向纵深发展已到刻不容缓的边缘。

矿山生态修复报告范文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的重要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从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科学合理开发山石资源,切实维护山石资源的开发秩序,全面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为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基本原则

按照“政府引导、统一部署、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依法推进。合理调整矿山开局,优化配置资源,严格控制山石开采企业的数量和生产规模,对布局不合理的山石矿山限期关闭,统一规划到集中开采区。加大对已破损的山体和废弃矿井(坑)恢复治理力度,逐步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工作重点和目标

(一)工作重点

1、整顿的重点:查处无证勘查开采、越界勘查开采、持勘查许可证非法开采山石资源等违法行为;整顿和关闭破坏地质环境、“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的露天建筑石材矿山;针对山石资源开采现状制定科学的整治方案。

重点矿区:镇的矿区;、等乡镇的岩矿区;矿区。

2、整合的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山石开采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山石资源开发的规范化、科学化。

重点区域:矿业权布局不合理,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的矿区,可以集中开采而分散开采的矿区,主要是、、建筑用岩开采区;生产规模与储量规模不适应的矿区;矿区范围平面或立体交叉重叠的地区和地质环境脆弱区。

3、地质环境治理重点:积极开展省级地质公园评审及筹建工作;落实治理资金,大力开展损毁山体、采石坑的治理工作。

重点区域:省级地质公园申报区域;京沪高速公路段。

(二)工作目标

1、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规划区和主要交通沿线可视范围内及其他禁采区内山石矿山全部取缔关闭,做到“三不留、一恢复”,即不留人员、不留采矿设备、不留建筑物并开展损毁山体恢复治理。

2、制定综合整治规划和实施工作方案,建立治理资金筹措机制。

3、结合实际,制定符合省内标准的山石资源开采规模标准。

4、划定山石资源集中开采区,开采布局合理,基本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开采。

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开采方法、开采工艺和技术。2012年6月底前,建筑石料推广应用中深孔爆破开采技术和机械化装载设备达50%以上。

6、通过专项整治,山石资源矿山比2005年压减20%以上。

7、2012年6月底前,城市周边和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可视范围内70%的被毁山体必须得到有效治理。其中城市规划区及周边可视范围内的被毁山体,限于2012年9月底前治理完毕,已恢复山体有根本性改观。

8、进一步制定完善山石资源勘查开采管理办法,山石资源开发要更加规范、科学。

三、工作安排

(一)工作方法

一是依照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整合方案的要求,按照“禁采区关停、限采区收缩、可采区内聚集”的原则,大力推进山石资源整合工作。要按照已划定的禁采区、限采区、可采区,对现有的石材矿山进行清理,凡是不符合规划、整合方案要求的一律予以取缔关闭,避免山体自然风貌继续遭到破坏。要认真编制山石资源整合方案,合理调整开局,优化集中开采区设置,严格控制山石开采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对布局不合理的山石矿(点)进行资源整合或关闭。整合后的矿山要符合法定条件,并达到规定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对生产规模达不到标准的已建矿山,要按要求限期达到最低开采规模。对破坏浪费资源、不符合资源整合条件、限期内生产规模仍达不到标准及其他达不到整顿规范标准的各类石材(料)矿山,2012年6月底前全部予以关闭。各级资源整合方案未批准前,不得设置新的山石资源采矿权,对已设立的要进行清理。

二是严格矿权准入门槛。按照资源整合方案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科学设立采矿权。严格新建山石矿山准入条件和最低开采规模标准,适度控制山石资源矿山数量和规模,对矿业权设置实施源头管理。新设立矿山的建设规模必须与矿产资源储量规模适应,不得大矿小开、一矿多开、化整为零。严格审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凡达不到国家技术规范、开采回采率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不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批复文件、生产能力达不到5万方/年的建筑石材(料)新设矿山一律不予批准。生产能力小于2万方/年的已建小矿山,均要进行整合,整合后仍达不到最小开采规模的,一律予以关闭。

三是切实做好对已毁山体和废弃矿坑的修复工作。因历史原因遗留,特别是“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的被毁山体、残留矿坑,要认真编制修复治理工作方案,提出具体工作计划,落实治理资金,分步骤、按计划的综合整治。对新建和生产矿山,必须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认真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申请新办矿山,未提供矿山环境影响批复文件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已建矿山未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限于2012年3月底前制定完成。矿山企业未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要限期予以治理,否则,不予办理延续、变更和转让等采矿登记手续。对逾期不治理或治理达不到要求的,除治理保证金不予返还外,还可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采矿许可证。要认真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督促矿山企业缴纳治理保证金并签定治理责任书。一次性缴纳治理保证金的,要于2012年3月底前缴清;分期缴纳保证金的,首次缴纳时间不得超过2012年3月底。对于拒不缴纳和不足额缴纳的矿山企业,要依法严肃处理,坚决杜绝只开采不治理现象的发生。

(二)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和部署阶段(2012年3月下旬)。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山石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顿规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11]105号)以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山石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顿规范工作实施方案分通知》(临政办发[2012]5号)要求,宣传山石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顿规范工作的重要意义,召开专门会议,进行整顿规范工作的发动和部署。

2、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4月至2012年6月底)。根据山石资源专项整规和批复的矿产资源整合方案要求,按照“政府调控推进,企业平等协商,合理划分利益,依法规范管理,促进企业提高,争取做大做强”的原则,积极实施山石资源专项整规工作。对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破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无保障的矿山坚决予以关闭;积极引导矿山企业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开采方法、开采工艺和管理经验;切实搞好对已毁山体和废弃矿坑的修复治理工作。

3、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7月下旬)。对本县的整顿规范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本地矿产开发秩序长治久安的措施和方法,7月底前写出总结,申请市政府进行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这次工作中,要充分考虑保护国家资源,体现国家利益,最大限度的提升资源价值;要妥善处理好政府、集体、投资者和群众的利益关系,做到国家资源不浪费,资源性资产不流失,农村集体经济不受影响,投资者权益不受损害,群众利益不受损失;充分考虑资源有偿使用与资源整合的有关衔接,坚持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与矿业产业政策衔接的原则,坚持政府规划引导和企业资源结合的原则,稳步推进资源整合和采矿权的市场化改革,全面实现矿产资源资本化管理和有偿使用。县政府把整顿规范工作列入工作责任考核目标,主要领导亲自抓,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签订目标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分管领导要靠上抓,把目标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矿,落实到人。对管理不到位,特别是“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山石资源开发秩序得不到有效治理的,要追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矿山生态修复报告范文5

【关键词】煤炭塌陷;综合整治;经济转型

随着煤矿资源的大规模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面积和煤矸石及粉煤灰堆场面积也日益扩大。淮南矿区是安徽省最大的煤矿区, 在全国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探讨安徽淮南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整治的方法与模式, 对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 乃至全国其他矿区的塌陷综合整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淮南煤炭区域分析。

淮南市地处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中游,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尤以煤炭资源为最。是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大市,其资源量达173.44亿T, 占安徽省煤炭潜在资源总量的70%,占华东地区煤炭潜在资源总量的31%。 就煤炭生产规模而言,淮南早已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的大型煤炭基地淮南地处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是一座“缘矿而建、因煤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截至2009年底,累计生产煤炭8.2亿吨。根据国家和淮南市的发展规划,2010年、2020年全市煤炭产量将分别达到1亿吨和1.5亿吨,被誉为苏、浙、沪的“工业粮仓”。

二、淮南煤炭塌陷状况。

淮南煤矿区地跨淮河两岸,可开采煤炭11~15层,开采厚度25~33m。淮河以南矿区多为急倾斜煤层,采煤塌陷深度大,开采万吨煤塌陷面积约为0.11km2,淮河以北主要为缓倾斜煤层,采煤塌陷深度小,开采万吨煤塌陷土地面积约为0.27km2。至2010年9月底,全市采煤塌陷区面积已近26.06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6.7%,塌陷区受损居民31.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3%。目前全市每年仍以约1.8-2.5万亩的速度塌陷。具体的分布见下表:

三、采煤塌陷地对淮南矿区的影响

1、对自然的影响。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地主要三种形式:一是地表下沉形成下沉盆地,或地表塌陷;二是石灰岩地区由于井下排水而成的岩溶塌陷;三是矿井排水或地面抽排水引起松散层失水面压,造成大范围的区域性地面沉降。这些不同形式的采煤塌陷地直接导致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破坏,使矿区生态环境恶化。

2、对经济的影响。由于不同形式的采煤塌陷地降低了土地生产力或使土地丧失了使用功能,严重破坏了矿区的土地资源,使矿区部分农民丧失土地,收入减少,而采矿企业和政府每年支付的采煤塌陷地征用费、复垦费以及塌陷区居民搬迁费和受损建筑物的补偿费也成为其沉重的经济负担。

3、对社会的影响。一方面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恶化,对矿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造成部分人员无地可种、无工可做,矿区的刑事案件呈上升趋势,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制约了城区和村镇的发展建设。

四、加强煤炭塌陷区的综合治理,促进经济转型。

1、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采空地质灾害防治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预防为主、破坏者赔偿、综合治理”的采空地质害防治新模式,核心是要把采空塌陷治理的重心前移到采空区治理和预防塌陷上。

①强化矿山开采企业审批和管理制度。新建地下矿产开采项目由独立机构提交采空区地质灾害预测报告,已投产企业每年提交采空区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主管部门依法限定企业开采范围、审核企业采空区治理计划,监督企业按规范对采空区进行治理,对违反规定的企业吊销生产许可证。

②将采空区地质灾害监测列入日常安全管理之中。地方政府建立采空区地质档案,明确采空地质灾害责任人。矿山开采企业配置地质灾害监测设施、健全采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编制采空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2、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用循环经济的方法来改变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把废弃物治理的成本支出转变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来,可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无力消解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①资源型城市应依据现有的产业特征,按照生态产业链模式,在企业集聚区构建纵向闭合产业循环链、横向耦合产业循环链或区域整合产业循环链,以达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零”排放的目标。

②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动工业余热、煤气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城市煤气和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不同工业行业之间、工业与农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构建废弃物回收和再生资源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全社会资源共享的产业循环系统。

3、创新经济转型资金筹措机制。参照国内外经验,应区分“新”、“老”问题分别制定相应的对策。一是新矿区和新兴煤炭城市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未雨绸缪、构筑长效的经济转型资金筹措机制。二是根据矿业经济效益递减规律,对处于稳定生产期的矿山企业按煤炭销售的一定比例征收转产准备金。三是国家对处于衰退期的矿山企业采取税收减、免政策,制定矿山技改投入抵扣增值税政策。

4、建立健全地矿统筹发展机制。坚持规划领先,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在交通方便、地域开阔、位置居中的迪沟区域,结合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建成了以住宅、商贸、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搬迁安置区。对旧村庄、旧宅基、旧沟塘和低洼地进行改造,发展种养殖业。建设服装、鞋帽、农贸三大专业市场,拉动商贸、旅游、教育、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统筹乡村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

煤矿塌陷区的综合治理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着煤矿城市的形象和地方经济能否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必须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塌陷区综合治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阎伍玖.淮南采煤塌陷区环境综合整治分析[J].中国煤炭,2007.

[2]崔龙鹏.对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思考[J].中国矿业.

矿山生态修复报告范文6

从植被恢复、工程治理和废物处置利用等方面分析龙岩市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建议

1自然地理概况

龙岩市位于福建省西部,北纬24°23′~26°02′,东经115°51′~117°45′。东西长约192km,南北宽约182km,总面积19050km2,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5.7%。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龙岩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适宜亚热带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境内溪河众多,为山区性河流,分别属于汀江、九龙江北溪等,多为各水系源头溪流。

2社会经济概况

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5亿元,增长12%;财政总收入237.3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101.5亿元、增长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5亿元,增长2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65元、增长12.7%,农民人均纯收入9396元、增长14.1%。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龙岩市已开发利用无烟煤、地热、金、银、铜、钼、铁、锰、铅、锌、稀土、石墨、萤石、硅石、膨润土、水泥用灰岩、高岭土和饰面石材等矿种40个,全市已建设29个大中型矿产资源开发基地。至2014年底全市持证矿山515个,按矿山建设规模分,大型矿山109个、中型矿山65个、小型矿山341个。矿业产值超亿元的发利用矿种有煤22.49亿元、金矿43.44亿元、铁矿8.71亿元、石灰石4.76亿元、高岭土2.22亿元、建筑用石1.10亿元。年产矿石量8871.92万t,矿业产值达87.31亿元,占全省的62.2%,是福建省重要的矿产地。

4植被恢复存在的问题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中所规定的植被恢复治理分区主要包括采区、工业广场、排渣(矸)场、尾矿场、生活区和矿山道路等,在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国土、林业、环保等各级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大多数矿山对本矿山某些治理分区局部进行了一定植被恢复,主要措施是针对露天采场周边、工业广场、工业广场边坡、废渣堆、矸石堆及暂时无利用价值的场地种植马尾松、木荷、桉树、类芦、草皮等植被,矿山植被恢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立面挂白植被绿化难度较大。据调查,龙岩市立面挂白现象普遍存在于露采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山和露采金属矿山,仅个别矿山对终了边坡立面挂白采取了绿化措施,一些简单实用又廉价的土办法如攀爬植物的上爬下挂(如爬山虎)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例如永定县某建筑石料场立面挂白,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为安装种植构筑槽植草,但由于水分供给不足,导致植被成活率极低。大多数矿山企业由于缺乏矿山植被恢复专业技术或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不懂得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恢复,针对立面挂白基本上都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

(2)植被物种多样性差,缺乏景观效应。矿山种植的植被物种主要包括马尾松、木荷、桉树、类芦、草皮等,但单个矿山种植植被物种单一,有的只种植马尾松,有的只种植类芦,有的只种植桉树,适宜立地条件的外地树种应用很少,绿化树种不够丰富,不符合物种多样性的要求,同时也缺乏景观效应。

(3)覆土种植力度不够。龙岩市作为福建省重要的煤炭产地,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数量较多,若要对这些矸石堆进行植被绿化,必须借用大量的客土覆盖。调查发现,仅个别矿山对矸石堆进行了覆土绿化,大多数矿山未对矸石堆进行覆土,或仅在所挖的草坑、树坑内填少量客土,导致在矸石堆上种植的草和树苗成活率很低。

(4)露采矿山台阶式开采不规范,后期复绿难度大。大多数露采小型矿山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通常采用一面墙式不分台阶开采,且坡度大都在60~90°之间,有的甚至还是倒坡,既不安全也给后期的复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5)业主生态恢复意识淡薄,植被管护力度不够。矿山业主未能全面认识矿山植被破坏带来的影响,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有的矿山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降低矿山植被恢复工程费用,应该绿化的地块只是零星栽植了部分苗木,以应对检查。有的故意拖延,导致植被恢复工程进展缓慢。部分矿山企业在种植植被以后,未对植被进行后期管护,导致植被成活率降低。

(6)局部区域权责不清。调查中发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在某些矿区范围内通过简单的植被绿化就可以达到不错的修复效果的部分区域,业主不愿投入任何资金进行植被恢复治理,主要原因是该区域是业主投产之前被取缔的无证矿山或附近居民开挖所破坏,业主不愿承担该区域的植被恢复责任,导致该区域无明确的植被恢复责任人。

5工程治理措施存在的问题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中所规定调查当年以前应实施的工程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危岩清理、边坡防护、修筑截排水沟、挡土墙、沉淀池、疏水涵洞等,大多数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针对不同的工程治理措施分别进行了工程量和资金投入的预算,但由于方案均依据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工程量布置并预算,部分矿山进入开采期以后没有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分开采,导致方案中规定的某些工程治理措施与实际应实施的治理工程不相符,也给本次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量和资金投入对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部分矿山工程治理投入量偏低。一些私营露采小型矿山,由于业主生态意识淡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节约治理工程成本,投入工作量少,甚至无任何工程治理措施,导致剥离部位发生水土流失、采场或道路边坡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2)工程施工质量不高。矿山业主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工程措施虽然有一定的投入,但工程施工质量不高,例如有些小型私营矿山挡土墙采用单层砖块修砌,挡墙一推即到;排水沟仅开挖了U型槽,未采用水泥进行砌护,导致截排水效果较差;边坡治理力度不够,未能有效的防治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等,反而增加了矿山企业的经济负担。

(3)标准化意识不强。矿山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把标准化作为适应当前发展的战略途径,一些企业安于现状,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增加工程治理,制约了矿山建设项目的规范化,没有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随意建设。

(4)后期管护力度不够。工程措施建设完成以后,部分矿山没有把后期管护作为一项工作来抓,导致水沟、沉淀池被淤泥填满,无人清淤;拦渣坝、挡土墙被大水冲垮或被人为破坏,无人修砌等。

6废物处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废物综合利用率低下,导致废物累计存量逐年增加,且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尾矿、矸石等)需要大面积的堆置场地,从而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破坏,矿石、废渣的固体废物中含酸性、碱性、毒性、甚至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污染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通过实地调查,矿山废物处置存在以下问题:

(1)废物处置技术落后。废弃物的堆积一方面打破了原始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又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其突出表现在:侵占土地、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粉尘污染及水体污染等。矿产固体废物具有再资源化和能源化的潜力,目前龙岩市矿山废物主要采取就近依山建坝对其进行封闭处理,综合利用率低。

(2)历史遗留废渣堆放量较大。仅新罗区铁山镇岩山溪-美丽溪沿岸就有大大小小几十座找不到责任主体的矸石堆,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导致岩山溪-美丽溪一带局部河床显著抬高,河道严重淤塞,而且长期暴露在岩山溪和美丽溪两岸,雨水冲刷后重金属物质进入水体和土壤中,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及自然景观。

(3)废渣堆放不合理。部分矿山企业为了追求方便,未开辟专门的废渣堆放场,直接将废渣排放于矿山道路两侧,在长期雨水的冲刷下,废渣被冲入河道,导致河床显著抬高,河道严重淤塞,有害物质被淋滤进入下游水体。

(4)矿山废液的深度处理有待加强。除个别大中型金属矿废水循环利用情况较好外,绝大部分矿山废液的处理仅停留在简中和沉淀的阶段,且循环利用率很低甚至有些矿山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使土壤或地表水体受到污染,此外,由于排出的废水入渗,也会使地下水受到污染。

7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矿山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新技术、新方法亟待研究和推广。

(2)矿山废液的深度处理亟待加强。

(3)投入低、效果好的立面挂白治理技术亟待示范和推广。

(4)植被恢复和工程治理措施的质量和后期管护亟待有关部门监督管理。

(5)矿山规范化开采问题亟待解决。

8建议

(1)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尽快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立法调研,出台地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步入法制轨道。

(2)确立环境产权和复垦土地使用权。经政府土地部门批准,矿山已征用或长期租赁的土地范围内,经过环境治理而产生的环境资源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开发权,应归属于此项治理的投资者。

(3)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实施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对于矿山因采矿或固体废石堆放造成的地质灾害要加强监测与防治。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进行实施勘察治理工程,消除隐患。对大面积的地面沉陷地段可进行土地复垦。对于危害程度较小的地质灾害要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加强预报预警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加大矿山污水治理力度,减少水土污染。对废水排放量较大,污染严重的矿山企业,要求同步建设废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对于规模较小,污染严重的小型矿山应坚决关闭。

(5)对已缴纳了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的已关闭的矿山、停产多年的矿山、在生产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较差的矿山,将其所缴纳的保证金作为专项治理资金,对该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参与文献

1HJ652-2013.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规划)编制规范(试行).环境保护部,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