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字:能源管理体系 机场大型公建

中图分类号:X738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节能低碳”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应对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能耗增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自第一版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自2009年以来,电力、钢铁、煤炭、化工等许多重点用能企业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能源管理体系,随着2012年体系的换版及2013年底认监委的RB/T107-2013《能源管理体系 公共建筑管理组织认证要求》,大型公建也有了一套相对特有的体系建设与认证标准,但其中并未涉及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场所的认证内容。而目前民航局也在大力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同时“建设绿色机场”的规划在各枢纽机场也已陆续提出,建议一套适合机场行业的能源管理体系迫在眉睫。机场作为以航站楼为主要载体,结合飞行场区与楼外公共场区为附体的能源使用单位,在总体上符合大型公建的体系建设要求。本文依据GB/T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研究建立机场能源管理体系。

图1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一、法规、标准识别

分部门、模块、岗位的法规及标准对应“关键岗位”的识别在体系建设之初十分重要,是体系有效运行及能源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体系建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法规、标准来参照,使能源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必依。除去通用的法规标准,机场行业还有些行业内特殊的法规标准需要执行,例如跑道灯光的照明,须遵守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附件六 机场进近和跑道灯光系统强度);为航空器提供电源的桥载设备也须遵守业内相关标准。对于航站楼内的各类能效标准均可参照大型公建的相关标准,例如对楼内采暖季和制冷季温度的规定及二氧化碳浓度可参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而目前机场内有些系统的能效控制还需研究制定业内规范统一的参考依据,例如高杆灯照度的执行标准及桥载设备、行李系统的经济运行标准等等。

二、能源评审

能源评审作为新版国标不同于老版最大的区别,其包含主要用能环节与节能机会识别,进行用能系统和能源结构分析,需要做能流图的绘制,以此形成主要用能环节清单,机场主要用能环节可考虑如下:

图2机场主要用能环节

在监测与分析机场能耗状况之后,找出控制用能的薄弱点对症下药,这好比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识别,节能机会识别作为后续技改项目与运行控制的基础,节能机会可根据系统诊断、能源审计、头脑风暴等各种方式来识别。

三、指标体系的建立

通过能源评审中主要用能系统分析,来建立机场的能源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图2所示系统。可根据不同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如单体航站楼、停车楼、各单体办公建筑、飞行场区。同时,各用能系统也可继续向下分解,例如电扶梯、步道系统,航显系统可按功能模块进行拆分。汽柴油中车辆用油则可按照公共摆渡车辆、飞行区指挥车辆、办公用车这三大类进行划分。以此来做到精细化管理。

能源指标体系的建设是能源管控的基础与根本,是监视、测量以及后续考核的依据,上游依据国家及业内指标设定能源基准,中间根据各功能区域、各系统设定指标,下游分解精确到每台主要能耗设备的能源绩效参数。例如每基高杆灯、每台电梯、每条滑行道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并根据能效的横向对标,同时参照相关国家推荐性标准,确立各能耗系统的运行参数,这也作为确立能源基准的基础。以此构成机场广义范围的能源指标体系,并随时对各指标进行监控,定期进行分析总结,相关报告。做到精益管理的关键还需计量的完备与准确,按照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的要求,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完善机场计量器具。同时,建立能源管理系统,其作为能源精细化管理的手段,是把能耗数据监视、测量智能化的载体,目前,针对大型公建的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在机场内应用较广,例如把暖通空调系统参数与耗电数据及楼内末端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结合到一起,经过测算寻找适宜的运行方式。

为了支持能源指标的完成,需有支持过程进行保证,包括:按照政府部门要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合同中对能源服务商有要求;能耗设备及维护服务的采购考虑节能;能源供应商评价考虑节能。人力支持中应确保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所需的人员配备,并通过培训等方式使其具备所在岗位需要的能力,目前对于能源管理师、建造师(机电)、计量师等要求,在企业中已在逐步明确。对于记录,公司各部门应根据需要建立记录用来证实符合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由于各机场所处地理环境、体量、服务标准及能耗设备不同,整体能耗对标存在一定困难,可按照不同系统进行对标比较,考虑设定行业内的标准,以此不断学习改进。

四、节能管理方案

节能管理方案由能源评审中主要用能环节中发现的节能机会转化而来,经过专家论证,对于现实可行的项目形成节能管理方案,分为管理类与技术类两种,以此来保证能源指标的实现。以机场电扶梯、步道系统为例:

图3机场电扶梯、步道系统节能管理方案

节能管理方案应囊括节能效益测算、节能效果验证方法、方案实施中及实施后的各项记录以及推广应用等。技术类的节能方案转化为节能项目,可参照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进行节能项目的实施,同时,在项目立项与验收时,做好节能量的测算与验证。管理类的节能方案转化为运行管理,作为2012版《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与老版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加侧重于运行管理,而不只是单单识别出用能环节、找出节能机会。

五、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包含内部与外部交流,内部交流包括:员工提案及合理化建议、部门之间横向和公司与部门的纵向的问题反馈。对个人与团队奖惩制度的建立也是内部交流的一种,这在某种程度是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剂。

外部交流包括:对相关方的管理、行业内的交流、节能宣传等。机场内相关方是作为可控方的租赁用户(含商户、航空公司),和不可控的驻场单位(如海关、边检等)。可控方对其进行计量与收费管理,不可控方对其进行行为约束。而双方均应知晓公司节能政策并自觉节能。行业内交流可以是机场业内交流也可以在用能系统行业内交流,这在对节能机会的查找方面尤为重要。节能宣传是提升企业形象和促进全员节能的手段,机场作为窗口,每年结合6月份的国家节能宣传周组织各式活动进行必要的社会宣传是应该的。

六、结论

能源管理体系是在进行能源评审的前提下,以管理和技术手段达成能源目标。故它融合了多个管理与工程学科,其核心是确保企业合理用能,达到持续降耗的目的。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员工能养成习惯,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节能意识,标准化、固化各种节能动作。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范文2

1建设独立的能源管理体系

按照能源管理体系的标准要求,结合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节能管理现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手册的编制、建立所有标准要素范围内的程序文件、形成相应的记录及文件管理,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节能工作的PDCA循环管理。建设独立的能源管理体系,可形成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节能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但该建设思路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体系建设工作量大,并且与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现有其他管理体系(如HSE管理体系、ISO管理体系)的运行造成大量重复的管理内容,导致体系运行管理可能出现界面不清的问题,有碍于节能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实施。

2充分利用现有管理体系进行体系整合

2.1建设思路GB/T23331明确规定了“组织可将本标准与其他管理体系要求进行结合”。参考该项规定,可考虑充分利用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现有体系资源,简化体系建设内容。结合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目前已建立并有效运行的管理体系,进行体系整合,形成包含能源管理体系要素的管理体系,达到节能工作的全面受控。该建设思路可避免建立独立的能源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即体系建设工作量较小,并且与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现有其他管理体系进行有机融合,其运行管理不会造成大量重复的管理内容,有利于公司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目前,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实施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HSE管理体系、内控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其中HSE管理体系是依据集团分公司企业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Q/SY1002.1—2007)建立的,其要素构架与《能源管理体系要求》要素构架基本一致。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Q/SY1002.1—2007)与《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12)[1]体系要素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09)包括六大项36项要素[1],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Q/SY1002.1-2007)[2]具有共性的要素有33项,这33项要素均能够在西南油气田分公司HSE管理体系相同要素管理框架下实施运行。2)具有能源管理个性要求,不能与HSE现行体系要素实施有机融合的要素共3项,分别是“4.4.3能源评审”、“4.4.4能源基准”和“4.4.5能源绩效参数”[1]。因此,结合西南油气田分公司HSE管理体系开展体系整合,形成包含能源管理体系要素的新版HSE管理体系,是一种可行的建设思路。

2.2建设方式通过能源管理体系与HSE管理体系进行整合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形成以下基本建设方式:1)以西南油气田分公司HSE管理体系为基础,不建立独立的《能源管理体系手册》及配套的程序文件。2)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要素有机融合到西南油气田分公司HSE管理体系中,《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12)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Q/SY1002.1—2007)中相同要素部分,均执行西南油气田分公司HSE管理体系相应规定,仅需结合公司节能管理工作,在对应的各要素中增加节能工作的管理内容。3)个别具有能源管理个性要求,不能与HSE现行体系要素实施有机融合的要素,则在HSE管理体系中进行相应的增加。需增加的要素分别是能源评审、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1],该三项要素在标准中属于“策划”[1,2]部分,因此,可增加在分公司HSE管理手册“5.3策划”部分。4)形成的新版包含能源管理体系要素的“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可实现能源管理体系要素在HSE管理体系的主体框架下运行,全面纳入分公司HSE管理。

3结论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范文3

【论文关键词】新能源建设;后续管理;问题;对策;北京;农村地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的一个长久战略,而农村地区的新能源建设更是“三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来,北京市紧抓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的有利时机,投资数十亿元到“三起来”(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工程中,引进、开发、推广了太阳能、沼气、风能等多种适合北京地区的新能源技术。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新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是全国新能源建设的工作典范。但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新能源建设的后续管理与维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学习,认识到完善新能源项目的后续管理,对改善农村能源利用状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确保政府投入实施的各项新能源项目充分发挥长久效益的关键所在。

1新能源项目的后期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随着北京市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广新能源建设,目前,北京市的新能源利用情况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普及率逐年上升。据统计,到2007年年底,远郊区县约有823个村安装了太阳能灯,占村庄总数的20.7%,累计约8万盏。每年可节电1 317万mj,节约电费近200万元;同时还有大中型沼气工程53处,总池容达到l.5万m3,供气1.4万户;即将建成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约60处,可满足l.8万户村民炊事用气。

然而,随着各类新能源项目在北京市农村地区的推广,其后续管理工作也逐渐显现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据了解,大部分项目仍然是“重开发,轻管理”,工程方只关注项目的开况,而在设施修建完成之后,忽略了其后续维护工作。很多项目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因缺乏维护、无人看管而效率降低甚至荒废,进一步可能造成整体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实际上违背了使用新能源的根本目的。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北京市农村地区的新能源项目后期维护工作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后期管理维护的服务网络不健全

目前,北京市农村地区新能源建设的后期管理维护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部分地区的新能源工程设备在后期的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出现技术问题时出现了权责不明的情况。是由政府负责,村委会负责,还是设备的建造厂商负责,或者由农户自己解决,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少区县也组织了一些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负责维护的工作,但全市范围内仍没有形成完整的、分层分级的维护体系和合理的服务网络,各项后期管理所需要的配套设备准备不够充足。在新能源设备设施发生了问题之后,没有合理的机制确保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将问题上报并解决。

例如,在“亮起来”工程中,北京市近郊大部分地区都引进了太阳能路灯项目。这个项目耗资很大,每个路灯的价值在1.1万元左右(包括了灯杆、太阳能板、蓄电池)。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建造的工程,仅因为缺乏合理的后期管理,当开关或者其他零部件损坏就放弃使用,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1.2缺乏有关新能源后期管理维护资金的支持政策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在新能源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大多是用在技术引进、项目开发上,对项目的后期管理维护很少重视。笔者从村委会基层工作人员的描述中了解到,绝大部分的乡镇,政府都没有投入专门的、定向的后期维护资金。正因为如此,当很多地方的新能源设施出现故障问题后,村委会没有资金去组织维修,而农户也不愿意自筹资金修缮,部分项目就出现了“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垮”的局面。

对于后期管理的资金问题,一方面是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管理不充分。政府没有对后期维护资金的配置、使用方式、负责部门做出规定,从而使得基层工作人员无奈于没有合适的方式和可依据的政策对新能源进行后期管理。

1.3缺少专职的技术人员

一是缺乏日常的看管、维护员工。很多大型的新能源项目,例如沼气池,需要固定的人员负责看管和定期清扫,才能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设施出现不必要的故障。而目前北京地区很多沼气设备都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二是缺少相关的专业维修人员。新能源设施设备的很多问题比一般设备复杂,需要专业的维修技术。而北京市农村地区配备的相关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很多区县存在几个村才有一个沼气技术员。同时,农民普遍欠缺相关知识,不能及时解决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就使得大量沼气池及其他新能源设备“因病报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4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新能源设施设备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最终的服务对象、受益者和最重要的工作支持者都是农户本身。对于北京地区的农户而言,新能源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物,农户对新能源的绿色环保性、科技性等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农户对使用新能源、维护新能源设备设施的主动性却不高,大多数仍处于如果政府提供就接受,而不会自主去购买的状态。农户对“花钱买环保”的态度并不积极。因此,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环保意识的培养,解除其可能存在的误区,以加深其对新能源的认识[1]。

2新能源建设后续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建立完备的后期管理与维护体系

政府应该牵头,针对现有的各种新能源项目,根据各区县各自的实际情况和长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尽快建立完善的后期管理与维护服务体系,实现包含新能源项目设计、生产、施工、使用、管理、维修在内的整体服务网络,以推进农村能源的管理标准化、服务专业化,改变项目覆盖面小、组织化程度低的局面。

就此,国家在2007年推出了《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其中提到了建立乡村服务网点的建设内容、标准和补助标准等等。关于这一点,房山区政府率先做出了创新,到2010年,共建设1个区级服务中心、2个镇级区域服务站、120个村级服务队,形成一个3级实时监控服务网络,实现“管理维护一条线”,同时运用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进行标准化管理。目前,已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典型示范模式,而这样的服务网络尚未普及到全市的范围内。

2.2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

目前北京市的新能源项目多在各区县农村地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农户的收入水平较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北京市政府每年在新能源整体上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例如,自2010年1月《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实施后,政府每年用于支持太阳能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不低于2亿元[2]。然而,到目前为止,北京市政府对于新能源后期管理与维护的资金投入的重视仍不足,支持力度较小。因此,各级财政应该制定长期规划,合理利用资金,加大对新能源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维护的重视,做到“重开发、重维护”,这样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在新能源设备设施的后期维护工作中,技术是关键[3]。只有在专业的技术支持下,才能够切实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设备的完好及正常运行。故政府应该定期组织开展农村能源技术的普及,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实际操作水平和科学理论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例如,2010年大兴区青云店镇会同区能源办公室组织孝义营、大谷店等村的8名太阳能公共浴室管理人员参加了太阳能利用工专业等级知识培训,学习了有关太阳能公共浴室配备设施的维护、操作,太阳能路灯的安装、日常维修等知识。这样类似的活动都非常实际,能有效提高新能源项目后期管理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

2.4引入物业化管理服务的模式

对于部分类别的新能源项目,在其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中,可以引入物业化的管理模式,例如沼气池的管理。由于沼气池本身具有物业的属性,其后期管理也符合物业管理的一些特征,目前国内很多省市都开始引入物业管理与服务的模式[4]。沼气物业服务模式是指由政府引导,个人、企业或政府承办,建立沼气服务站或专门的物业服务公司,聘用具有专业资格的员工,以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对沼气及其系统提供全方面的管理、维护服务,并通过对农户定期收缴一定的费用来支持其自身的运营[5]。

这实际上是公益化和市场化的结合。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沼气池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水平,提升沼气池使用率、保有率,而且可以增加农村的工作岗位,故这一模式是非常可行而有意义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对用户物业服务费如何规定,政府对此类物业服务公司提供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何制定以及优惠幅度等等。

2.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和科技意识

政府应该及时加强新能源的宣传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户对使用新能源、维护新能源设备、设施的热情。让绝大部分农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能源建设中,而不是单纯得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动。首先,对于新制定的新能源政策,基层政府机构应该积极向农户宣传,让其了解到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实施步骤;其次,可以用农民通俗易懂的形式,例如张贴宣传画报、组织培训、向农户发放科普资料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环保意识和基础科学知识

3参考文献

[1] 大兴区青云店镇对太阳能公共浴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eb/ol]. [2010-04-14]. /cxyth/jcssjs/201004/t20100443-246943.html.

[2] 北京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介绍[eb/ol]. [2007-07-13]. /eijiansuo/" target="_blank" title="">eijing.gov.cn/zhuanti/zwgk/jujp/zdjngc/t796432.htm.

[3] 张明娇.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的探索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9(11):28-29.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范文4

体系管理部门与能源管理部门相融合,使现有节能管理网络和体系管理网络从组织机构上统一。公司在运行部设置节能技术监督岗位,能源管理体系也由运行部牵头归口管理。DL/T1052-2007《节能技术监督导则》规定,节能技术监督应全面覆盖火电企业的规划设计与基建、生产运行、能源计量多方面。能源管理体系是将监督覆盖的各方面分解到能源消耗的各个环节,体系要求影响能源效率的能耗环节和管理体系结合,使现有节能技术监督工作融入体系管理并得到延伸。

2火电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

2.1能源评审能源评审是指基于数据和其他信息,确定组织的能源绩效水平和识别改进机会的工作。能源评审内容和步骤包括以下3点。(1)能源使用和消耗的测量数据分析,包括:生产指标统计结果、主要耗能设备及系统的能源消耗、运行及试验参数监控结果等。(2)基于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的分析,识别主要能源使用区域情况,以及对能源使用和能源消耗有重要影响的设施、设备、系统、过程和人员,并确定其现状。评估未来能源使用和消耗以及需求变化。(3)识别改进能源绩效的机会,并进行排序,包括但不限于:采用、推广行业最佳节能实践经验;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提高发供电设备能源使用效率;充分利用余热、余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与本企业能源流有关的部门协调、配合,提高能源绩效水平。通过能源评审确定优先控制能源因素时,考虑消耗能源最多的因素、决定能源使用或要求的因素、最具节能潜力的能源因素[1]。公司通过2013年度能源评审,明确优先控制能源因素,进而明确能源管理的重点部门(见表1)。表中补充控制措施可以是以下一项或几项组合:a.制定能源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b.制定运行控制程序或作业指导书;c.制定岗位责任、人员能力要求、培训要求及能力评价准则;d.制定应急预案;e.制定现场监督检查制度;f.技术改造(技术方案)。在识别后重点结合能源因素控制情况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方案,形成年度节能计划,实现能源因素的闭环控制。电力企业能源消耗主要种类:煤炭、电力、淡水。按能源消耗种类分析电力生产过程中影响能耗的因素。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主线是能源控制(运行过程控制),而前提是能源评审。在进行能源评审过程中,各部门均参与了本部门的能源评审,这项工作在各部门的开展中取得了良好效果。部门员工通过应用科学合理的标准化方法,识别出本部门的能源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其是否为可控能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出能源因素控制的优先级别。生产中严格按照对应级别进行控制,并将可行的控制方法纳入到操作规程中实现标准化,真正使节能工作深入到生产过程中,将节约能源变为每个员工的具体行动。

2.2法律法规收集和评价公司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多方面收集能源管理和节能管理相关的国家、地方节能法律法规、政府文件、行业标准、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等。依据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进一步规范公司节能管理和能源管理方式。优化生产工艺、挖掘生产过程中节能潜力的同时,通过增加环保投入、淘汰落后工艺、采用循环利用等措施,加大减排工作力度,做到清洁发展、循环发展,谋求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对火电企业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提供指导,以促进火电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体系要求在规定时间间隔内评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公司规定每年进行法律法规收集和评审,收集和重新整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广泛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要求并切实执行。

2.3基准标杆和能源绩效参数管理对能源实施体系化管理,先要建立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先进的耗能标准,应考虑以下3点:(1)符合国家对能源管理的要求;(2)达到或超越本企业的历史最佳水平;(3)以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为目标。这个标准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特性:(1)标准的可持续改进性,即标准要随着企业能源管理水平的提升而提高;(2)标准的动态适应性,即标准既要符合企业正常运营状态下的要求,又要在企业产能发生波动,在高负荷和低负荷等非正常状态下,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并继续保持标准的动态先进性[2]。火电企业节能管理的初衷是在保证外部需求的前提下不断降低能源消耗。在实际评价能源消耗水平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参照值,即基准和标杆。中电联每年收集国内部分火电机组能耗指标情况并进行比对。企业通过将自身能耗情况与其他发电厂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制定公司能耗基准和标杆,见表2、表3,明确公司努力的方向。公司采用上年度能耗水平作为基准,选取中电联年度能效对标结果中公司同类型机组前20%能耗水平作为标杆值。在确定基准和标杆后,分解到部门有对应的能源绩效参数,比如运行部作为能源消耗的重要操作部门,确定其能源绩效考核项目,见表4。

2.4制定全面综合的节能管理方案通过用能结构分析、用能系统各环节分析梳理节能措施,有效识别和评价出适合公司的各项节能技术和方法,形成年度节能计划作为管理方案。梳理能源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接口,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组织结构,通过识别节能潜力以及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节能管理中的短板,针对性地制定持续改进措施,从而实现制定的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提高节能工作整体效果和效率。公司在确定机组能效短板后分析得出优先控制能源因素是汽轮机热耗,果断制定了汽轮机通流改造的方案并实施,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2.5形成能源管理方案的闭环管理与传统的节能管理模式不同的“能源管理采用PDCA系统管理模式,强调体系运作、全员性与、全过程控制的理念”,节能变成公司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共用环节,扭转节能工作仅仅是单一部门责任、单独一项工作的意识。落实运行控制,加强培训,提高意识;通过监测机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公司针对能源短缺、能源设施故障或设备状况欠佳造成能源消耗上升等情况,制定整改和改善措施,降低能耗并定期对其开展评估;实施闭环管理对不适合的措施进行纠正,最终消除造成能源浪费的因素;对节能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闭环,对制定的节能技改进行跟踪,做到“事前有可研,事后有评估”;改造后的经济性评估作为管理方案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估总结节能技术改造的经济效益和改造中遗留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确保改造取得预期的效果。

2.6监督审核推动节能管理工作规范性能源管理应实时跟踪、实时监视、评价。公司明确衡量公司能源效率管理的重要指标是供电煤耗、综合厂用电率、发电水耗,对照基准、标杆以及上级考核要求定期开展评价和分析,做到指标闭环控制。管理方案的评价,将每项节能技术改造前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实施后评估引入能效评价。针对体系的运行情况,公司内部每年安排对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根据国家规定每年组织4次专业机构外审,对公司能源管理体系开展评价,始终保持体系的正常运行。

3结论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 农村沼气 后续服务 能源 服务体系 模式分析

这些年来,我国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沼气能源事业的发展,并取得长足且显著的进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新能源的发展也不断深入,其中沼气能源的普遍推广具有代表性,农村沼气池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增大。但是随着发展的推进,后续服务和管理问题也越为明显地显现出来,推进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当今农村沼气事业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一、我国南方农村能源沼气存在的后续服务体系不完善问题

我国的农村能源在功能上主要涉及建设、农业、环保和能源等多个领域,在目前来说,我国的农村能源仍然处在多头监管的状态,这种不尽科学的管理体制削弱了农村能源的主体地位,更不利于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的协调性、综合性以及整体性的建设。

虽然我国南方适宜建设农村能源沼气的地区市县大都设有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如浙江一省就有70%左右的市区县设立农村能源管理机构,但是这些机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很多问题。有的管理机构因为人员配备不足,出现人才缺乏,甚至人力不足的亲故康,有些没有对外挂牌,未能充分履行管理的职责。与此同时,还有些乡镇一级的农村能源管理体系出现机构断层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成为了建立完善沼气后续服务体系的障碍。

还有些突出且不得不提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地方政府整体对能存能源后续服务体系的建设扶持力度不大。虽说财政有专项资金用于农村能源服务体系,给县市一级的农村能源机构也发放了建设资金,但是针对沼气后续服务体系的建设,我国尚且没有颁发相应的支持政策,农村能源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的报酬也不高,甚至有的没有得到公务员应有的福利保障,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建设我国南方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体系的典型模式

建设科学的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体系,既能促进我国南方农村沼气的长远发展,发挥农村清洁能源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又可以保障我国农村沼气的安全生产,可谓一举多得。这些年来,我国各级农村能源管理部门依据管理物业化、服务专业化、政府引导、方式多样,多元参与的原则,对我国南方农村沼气的后续服务体系模式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典型的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体系模式。

1.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专业合作社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农民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沼气服务组织。依照退会自由、入会自愿,民管、民建、民受益的原则,订制沼气合作社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合作章程,明确沼气后续服务的收费标准和服务内容。

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专业合作社模式建立具体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到集资工商局登记许可领得许可证后组建沼气合作社,分区域在各村建立能源服务推广站,服务网点以及一些村级的沼气能源后续服务站,让服务网络尽量覆盖整个区域的所有沼气项目村。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专业合作社要购置的主要专业设备污水泵、沼液车、沼气检测仪等应配置有专项资金。村民加入沼气合作社每年缴纳一定的费用便能享受规定的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

2.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依托型服务模式

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依托型服务模式是指沼气后续的服务组织依托该地农村能源推广机构建立,并为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组织配置专业人员以及设备,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

3.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的市场化服务模式

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市场化服务模式指的是成立独立的法人工资,实施自负盈亏、有偿服务的市场化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运行模式。这种模式由个人或者是集体成立一个沼气服务企业,承接农村沼气池出料、维护、施工、配件供应以及沼肥施肥等业务,为沼气用户体用专业且全方位的服务。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企业在硬件设施上争取政府补贴,由政府搭台,在运作上采取沼气用户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运作模式。

4.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建管合一模式

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建管合一模式指的是乡镇建立沼气服务站,依照政府扶持、谁建谁管、建管合一、自负盈亏、有偿服务的运作模式,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建管合一后续服务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农村沼气建设责任、服务责任以及所得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确定为服务站的主要任务和职责。

三、各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模式优缺点对比分析

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专业的合作社模式有可操作性比较强而且关系简单的特点。这种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模式能调动农民积极性,但是缺少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合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

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依托型服务模式在技术、政策和资金上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但其缺点在于农村能源机构在编人员不足,难以满足大量沼气用户的需求,因此这种模式适用于以沼气建设散户为主的区域。

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市场化服务模式通过市场化竞争,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和管理,但是我国沼气配件产品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生产企业间有激烈的竞争,这也影响了沼气配件产品的质量。再者,这种模式缺少技术支持和政策保护,推广起来也有一定困难,所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

农村能源沼气后续服务建管合一模式实现了农户、技术和行政之间的对接服务,而且组织方式比较灵活,无论是技术上、管理上还是政策上都有比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值得进行深入探索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炳照. 闽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猪—沼—果产业化发展的探讨[J]. 海峡科学. 2011(09).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低碳交通;重庆;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客货运输需求旺盛,交通运输能源需求快速增长。

1.重庆市低碳交通建设成果

至试点项目推进至今,重庆市围绕试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了建设低碳交通城市工作的开展中,在建设低碳交通基础设施、推广应用低碳交通运输装备、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模式及操作方法、建设智能交通、提供低碳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体系等6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1.1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网络化建设情况。2013年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312公里,省际通道增加至11个,全面实现“4小时重庆”。国省道改造全年完成1210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2846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49.2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0599公里,在路网结构中占8.6%;

1.2低碳交通运输装备推广应用。节能与新能源客车推广应用情况。截至2013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投入LNG班线客车112辆,清洁能源汽车在区域性城市间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推广;

1.3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模式及操作方法。甩挂运输示范推广顺利进行,截至2013年底,长江水路甩挂运输示范已完成投入牵引车30辆,挂车50辆,主要线路为重庆至荆州线路,陆路甩挂运输示范已完成投入牵引车154辆,挂车124辆;

1.4智能交通建设。主城区公交电子站牌手机查询功能实现50%公交车到站实时信息查询,共涉及230条公交线路,2300个停靠站点、5300辆公交车,公共交通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同时,完成了5000余台出租车电召系统智能终端设备以及数据资源中心、监控指挥中心、电召服务中心、企业在线业务管理平台建设;

1.5低碳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基本建成重庆市高速公路网出行信息系统,有效提高了公众出行效率和高速公路交通运行效率,降低拥堵发生的概率,为高速公路交通无效碳排放的降低提供了有力手段;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手机版)系统已完成路况模块(高速、国省、市内)、信息交互模块、轨道模块、出租车模块等,方便广大群众及时了解与自身相关联的出行信息,协助制定出行计划;

1.6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体系。正逐步建设营运车辆能耗动态监测系统,建立能耗统计基础数据库,摸清营运车辆能源消费水平及车辆技术状况,实现能耗实时动态监测;已完成2家大型航运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使企业清楚掌握用能结构和能源管理状况。

2.重庆市低碳交通建设成果分析

重庆能够位列试点城市,其低碳城市建设成绩带来的累积效应是主要原因之一。根据《重庆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重庆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12个试点项目分别是:靠港船舶岸电系统示范、公交与轨道交通接驳线路应用、新能源汽车应用、模拟驾驶器应用、船型标准化、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运营信息平台、港区智能调度系统、成渝复线高速公路低碳示范工程、重庆交通电子口岸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工程、果园铁公水联运、废旧材料再生技术在国省道改造中的应用示范、长江水陆甩挂运输示范工程。

2.1重庆市低碳港口建设。靠港船舶岸电系统示范工程的建设,完善大水位落差码头岸电系统,推广使用斜坡码头驳岸电源(简称岸电),对现有码头进行岸电使用改造,在码头设置岸电系统,保证船舶在靠泊码头后能够完全使用码头提供的岸电电源。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减少了码头船舶停靠期间辅机运行造成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为靠港船舶提供相对价廉、高效能源,减少轮船公司燃油消耗,降低船舶在港期间运营成本。每万元直接投入将减少CO2排放约2.2吨/年,每年可节省60万元。

2.2重庆市低碳公交建设。重庆市公交与轨道交通接驳线路应用、是以轨道交通1、2、3、6号线沿线常规公交线网为优化对象,通过线网重组、优化、调整方式,对轨道交通沿线的公交线路进行优化,实现地面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高效接驳,减少沿线交通拥堵。通过对线路、车辆、资产等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形成4个经营主体,即北部区域(江北区、渝北区)、南部区域(南岸区、巴南区)、西部区域(渝中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域(北碚区)。每万元投资可减少CO2排放约12800吨/年;年节约燃油成本约31万元。

2.3重庆市低碳技术运用。模拟驾驶器应用,重庆市规定:市内一级培训机构配备15台以上模拟驾驶器、二级培训机构配备10台以上驾驶器、三级培训机构配备5台以上驾驶器。模拟驾驶器的应用,减少了场内训练道路总长达25%。每万元投入节省燃油约2.1万升/年,减少CO2排放约47吨/年。

2.4低碳材料运用。成渝高速公路复线(重庆段)低碳示范工程,从前期设计、建设施工到后期的管理运营,全过程中坚持低碳理念思想。坚持,低碳路面、低碳隧道、低碳服务区、收费出行系统、太阳能照明等举措。

3.探索城市低碳交通建设新方向

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务院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对重庆市来说是巨大的机遇。重庆市应牢牢地抓住这次机遇,建设区域交通,建设低碳文明城市,把重庆市打造成为国家实至名归的中心城市之一。

3.1完善制度法规体系,灵活财税政策。在制度的制约下,还必须出善的交通产业政策,且还需充分利用经济杠杆,运用专项资金及财政税收等措施推动低碳交通新技术的研发及普及,加快能源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要运用税费等约束性政策严格征收与汽车消费及排量相关的车辆购置税、车辆消费税、碳税及拥堵税。

3.2合理建立道路运输行业节能技术标准,探索碳排放交易。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所以交通运输燃油消耗必须是低碳交通战略中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我国应建立合理的与国际同步的燃油消耗限值标准,以进一步完善交通体系中相应的硬性技术标准。

3.3加快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轨道交系统建设。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建设长江黄金水道,这也是重庆市航运发展的黄金时代。建设高等级航道、港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市中心交通拥挤。

3.4注重交通科研创新。“创新”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听到。尽管重庆市在低碳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重庆市低碳交通建设仍需创新。优化低碳建设管理体系,寻找出更加迅速、高效、节约的管理方式。注重交通运输设施设备科研创新,创造出更加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CO2排放等交通运输工具。

4.结语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是实现低碳交通必经之路,也是实现城市建低碳建设必不可少的一步。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R].北京:交通运输部,2011.

作者简介

梁喜(1978-),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赵寅(1990-),男,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