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生态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科学生态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科学生态学

环境科学生态学范文1

环境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国内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几乎都有开设。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生态学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而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涉及到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保等学科,是生态学的应用学科之一[1]。同时,“环境生态学”为《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在学科构建和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选择问题自1992年金岚主编的最早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出版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有教材版本达十几个,总的来看,大多数是面向不具备生态学背景的专业编写的,生态学基础知识所占篇幅较大,适合林业院校非生态类的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类专业采用;而林业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开设有普通生态学或生态学基础课程,在修读“环境生态学”课程时,其内容有较多的重复,因此,该专业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有较大的困难。

1.2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重叠问题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大二开设《普通生态学》课程,大三开设《环境生态学》,由于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是随着人类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变化、以及适应生态建设和资源利用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与生态学必然存在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象。从教学内容来看,普通生态学的内容一般包括生物与环境、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规划等内容[2-3];而环境生态学的内容一般包括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特征及动态、生物群落特征及动态、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工程、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4-9]。不难看出,二者主要在环境、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及生态系统生态等方面存在着大量内容的重叠。据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统计,两门学科的内容交叉点达到了40%~70%,这种局面不利于建立优化的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也造成了教学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1.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普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较传统的单一板书有其优势,如信息量增大、动态过程可再现等。但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也有不足之处,如大量使用相对浅白的图片,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可能会产生抑制作用[10]。诚然传统的粉笔授课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但也不应完全摒弃。据学生反馈,板书授课在强调细节(如公式推导)、思维跟随方面好于电脑。故建议依赖电脑教学的年轻教师增加些板书,善于粉笔授课的年长教师适当扩充些PPT。再者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授课多为“授-受”单向式,对学生参与引导不充分,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经过积极思考,课后很难提出问题,知识得不到升华,这种局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11]、“情景再现法”、“互动式多媒体”[12]等,根据学生的听课反应,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发言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到“受损生态系统”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同学们所在家乡有哪些生态破坏现象和环境受污染的案例”,学生发言后,归纳常见的受损生态系统类型。

1.4考核问题“环境生态学”课程考核主要问题是考试未能体现出课程性质。环境生态学在学科性质上是属于应用生态学,但在目前的考核中,这一性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目前的考试还是比较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应用能力的考核则比较轻视。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生态学”课程分理论与实践2部分,理论部分考核采用“笔试”,实践部分考核依据“实习报告”。单一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大突击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实习报告”存在同组内大同小异的现象,体现不出学生个体应用能力的差异,不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提高。

2优化“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对策分析

2.1课程建设要有统领大纲“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

要取得良好效果,首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统领大纲,包括制定详细知识点的教学大纲、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时数、教学内容优化体系、目标明确的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

2.2选择适宜教材环境生态学教材的选择是关系到教

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首要因素。教材选择的标准应当根据林业院校环境类专业自身的特点来确定。通过比较国内外环境生态学教材,一般来说,国内教材比较简练,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国外教材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比较深入,但信息量太大,条理性不强。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二者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基于环境科学专业具有生态学背景知识,在授课时可选择生态学内容精简的版本;当然有条件亦可建立教材建设制度,鼓励教师自编符合林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特色教材。

2.3改进教学方式,强化自主学习

2.3.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环境类专业本科《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应用生态学理论及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专门研究环境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环境生态学”本科课程应当处理好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重点放在课程应用方面。另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学生并不满足于课堂上有限的知识传授,学生本身对课程的理解差异很大,需要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很多学生在大学4a中从来没有与专业课教师交流过,教师缺乏来自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现代网络技术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理想的纽带[10],学生可以随时到授课教师的教学网站上浏览信息、查找辅导材料、提出问题或建议,教师对网站的维护更新过程中,需要收集整理大量的课外辅导材料,解答学生的问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延伸了教学时空,同时也对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2.3.2整合教学内容环境生态学经过30~40a的发展,基本确立了独立的学科框架。在教学内容上,“环境生态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当前人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为干扰下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物体及群体对环境的响应,以及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为主要内容,以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健康及评价理论作为有机补充,突出课程实际应用性,简化或摒弃生态学基础知识部分。对于不具有生态学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可以在各个应用章节中穿插讲述生态学知识。

2.3.3加强实践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野外的生态环境考察是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本课程选择滇池流域作为生态考察区域,在生态考察实践中,通过学生对入滇河流水质、西山周边采石场植被破坏和恢复情况的调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态环境评价中,使教学效果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也可针对教学中所涉及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设计成小型的研究课题,如针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理论,提出“××公路护坡及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初探”。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环境生态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加强了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3.4营造学生参与式教学环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生态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可能把相关内容组织成相应案例,以案例分析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教师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及实际演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分组编制实际案例、进行课堂阐述或书写实践报告,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综合技能。

2.4改进考核方式

根据“环境生态学”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灵活地选择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并且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开考核。理论课程考核可分为2个阶段,即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以平时考核为主。平时考核又可以采用分组口试、小组专题论文等形式,每个学生有不同分工,他们可以在小组中互相学习、讨论,这样既能轻松掌握考核的知识点,又能增加教学互动性,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期末考核则主要以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由于学生平时能掌握相关知识点,期末考试不及格的现象也大大减少,又进一步提高了下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习课程考核也分2部分,即外业考核和内业考核。外业考核主要从学生的方案设计、方案实施、野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打分。内业考核可以采用“实训单元模块”的方法[11],教师准备几套不同的实践内容,如浸蘸法模拟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等,学生采取抽签的方法进入相应的教室,由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实践操作考核评分,加大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技能等的考核力度,有助于形成知识、能力并重的教学模式。

环境科学生态学范文2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 农业院校 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34-02

环境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发展而兴起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它运用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类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目前我国《环境生态学》的教材有10余部,其主要内容介绍生态学基本理论,而联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内容很少,并且教材之间及教材与其它相关课程存在大量的重复。过去对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生态学课程,而与农业院校生态学专业的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本人结合多年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1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措施

1.1 选择适宜教材,自已编写教学大纲

通过比较国内外多部环境生态学教材发现,国内教材比较简单,但对环境生态问题阐述的不够深入;而国外教材对环境生态阐述比较深入,但知识点太多,知识面太广,条理不够清楚。结合本院生态学专业的自身特点,选择盛连喜主编的《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为主要教材,以卢升高主编的《环境生态学》为辅,从生态系统的破坏与恢复―― 区域环境污染―― 生物入侵生态学―― 全球性环境生态问题―― 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为主线,重新编写教学大纲,作为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见表1)。

1.2 精简压缩或删减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

根据本院生态学专业培养方案大纲,二年级开设一门专业基础课普通生态学,然而该课程与环境生态学课程教材前四章内容完全相同,必须删减这些重复内容。三年级开设了一门专业核心课“生态环境监测”,然而该课程与环境生态学课程教材中的第六章的部分内容完全相同,这部分内容也必须删除。三年级还开设了一门专业选修课“景观生态学”,与本教材的第六章也有部分内容相同,也同样精简压缩,以避免教学时间和资源的让费(见表1)。因此,根据本院生态学专业的特点性,生态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应放在生态环境的实际应用性方面,再穿插一些普通生态学重要的理论展开讲授。

1.3 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增加教学内容

生物入侵是我国当前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特别是烟粉虱和紫茎泽兰等的生物入侵,已成为我国目前重点攻关的科研项目之一。根据本院生态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重点是农业生态学方向。因此,在讲授“环境生态学”课程时必须增加一些与农业生态类相关内容(见表1),而且又必须当前生态学方向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更能体现出教学的时代性和前瞻性。这样使农业院校生态学专业的本科生对生物入侵渠道、危害和控制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也能体现农业院校生态学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1.4 对生态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优化

环境生态学课程内容优化必须建立在对农业院校生态学专业培养方案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教学大纲和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有良好的延续性和关联性。所以,建议在大学二年级阶段设置普通生态学专业基础课;在大学三年级开设环境生态学、生态监测污染和农业生态工程等专业核心课;而在大学四年级阶段开设“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等多门生态类的专业选修课程。而且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每门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实现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无缝衔接,避免重复,提高教学资源的整体效益。

2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2.1 课堂讨论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环境生态学课程的知识面广和多,大多是生态学理论原理。如果教师的知识面不广,而又不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会枯燥无味和沉闷。因此,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授课时要不断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启发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们快乐和轻松得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讲解一些枯燥无味和难懂的基本概念或理论时,可针对性的采用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鼓励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与科研有的效结合

教学是基础,科研是主导,只有将教学与科研效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讲课的内容理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教师自身的科研工作对教学也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素材。在讲授“全球性环境问题及生态对策”这一章内容时,其中有一节内容是“温室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内容明确指出产生温室效应的是主要温室气体是CO2。而本人就将自已获得一个基金资助的课题(高CO2升高下褐飞虱抗逆性变化的分子机制研究)的设计,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融入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根据课题需要,让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作为助手参与实验,老师可适当的给学生发放一些科研补助,同时,也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有一个好的促进。通过鼓励学生生申请和参与大学生科学创新项目等,提高其科研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也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团队精神和自信心。

2.3 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在讲授“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这一章中“区域污染中的水污染”内容时,先通过实例介绍世界十大污染事件,引入水污污的危害。再由此提出问题,然后布置水污染会造成怎样的危害?有怎样的防治措施?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相关教学内容。教师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安排每组学生在课前分别收集相关资料和制成PPT,然后每组派个学生代表在课堂上讲解,讲完后每组相互进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总结与评价。采用这种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本来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变的生动有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4 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为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改变传统课堂中的教学模式,应采用传统式和多媒体手段相结合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通过多媒体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变成合适的文字、图形、图像等多媒体信息,将抽象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再结合传统式教学方法(板书形式)的讲解,降低了教学难度。通过增强和丰富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的方法,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思维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生态理论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环境生态学”课程体系必须紧跟当前形式的发展需求,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动态性。作为农业院校生态学专业该课程更应突出实际应用性和时代性。通过教、学、研的全方位结合,全面提高环境生态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持.生态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2-168.

[2] 卢升高,吕军.环境生态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14-243

[3] 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讨[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92-302.

[4] 雷泽湘,谢勇.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8(2):44-45.

[5] 杨桂英,廖周瑜,曹子林,等.高等林业院校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632-633.

环境科学生态学范文3

关键词:生态课堂 教学环境

罗滕伯格认为课堂是一个由人际互动和心理互动共同组成的整体他将课堂视为一个由物质环境和行为环境构成的生态单位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行为环境对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创设生态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学习生活还可以培植积极的情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那么我们该如何创设生态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一、创设生态的课堂物理环境――凸显儿童立场

物理环境一般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目标、教学活动内容,为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开展所提供的时间、空间、活动材料以及与活动室相关的光线、照明等物理环境因素。

1.精排幼儿座位。课堂教学中,幼儿的座位编排应体现科学性、适应性、合理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视觉、听觉、动觉等因素,还要关注不同幼儿经验、能力、性格等特点,如男女幼儿间隔、能力强弱搭配等。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及幼儿学习与发展需要,适宜、合理安排座位。

2.精放活动材料。教、学具是教师和幼儿进行活动的主要材料。但教师往往忽视教具制作的大小、色彩的选择、呈现的位置、摆放的角度等因素。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具制作及呈现前要感受教具大小及呈现的远近和角度,尽可能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清晰观看,便于操作。

3.精设空间场地。场地设置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适宜的空间有助于幼儿积极主动学习,满足幼儿交流、互动、表达、表现的需要。在场地设置上,教师要考虑幼儿座位、多媒体、教具、幼儿操作材料等的摆放位置。教师活动前要科学规划活动场地,保证师幼间的有效互动。

4.精调温度湿度。活动室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活动室的颜色、温度、光线、湿度等都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效果。因此,活动前教师要适当关注并调节活动室温度、光线和湿度,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舒适、自然、有效的学习环境,避免产生焦虑感,烦躁感。

二、创设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注重和谐共生

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精神环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幼儿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

1.调节情绪,稳定心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组织。教师在进入课堂前要努力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要用积极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去面对幼儿、感染幼儿,努力营造一种温馨愉悦的活动氛围,让幼儿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精神投入活动,努力达到“课未始,趣已生”的状态。

2.点燃激情,呈现生动。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并提出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激励的语言、适度的表情、激情的体态作来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致。如教师幽默风趣的动作,生动活泼的语言,给幼儿一点惊喜,给课堂一点笑声和掌声,这样的课堂定能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趣。

3.激励评价,体验愉悦。积极的评价方式能增强幼儿自信,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活动表现,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如用语言表达,用身体接触(拥抱、点头、大拇指夸奖),或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暗示等。教师的关注和鼓励,都能让幼儿产生愉悦感、满足感,将会帮助幼儿建立学习自信。

4.平等互动,增进交流。良好的师幼互动能增进彼此的交流,让幼儿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让活动氛围显得更加温馨和谐。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安排互动环节,为幼儿与老师、与同伴提供相互交流、探讨的机会。同时,教师还要放下架子,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乐于向幼儿学习,与幼儿探讨,真正让幼儿产生亲切感、归属感。

三、创设适切的课堂课程环境――指向可持续发展

课程环境,是指该学科本身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所呈现的环境样态。课程环境的创设应该体现学科领域特点,把握其精神内涵,具有生命活力,指向可持续发展。

1.摒弃繁琐,凸显适宜性。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要依据所开展活动的性质、活动特点所定,追求生态课堂的绿色、低碳之功效。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领域特征营造与此相适宜、相匹配的教学环境,力求让环境真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

2.摒弃封闭,凸显开放性。开放的环境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座位的编排,讲究材料提供的方式方法,便于幼儿自主取放和操作探究。在场地的设置上利于幼儿与同伴合作表现。在问题设置上给予幼儿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自主畅想,充分想象。

3.摒弃呆板,凸显动态性。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它是动态的。这种动态一方面来自于活动开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来自幼儿自身的兴趣与需要。因此,教师可安排安静的诸如操作、欣赏、讲述的环境,也可安排满足幼儿好动的诸如表演、游戏、体验等环境。

4.摒弃枷锁,凸显生长性。任何环境的建设,其目标指向是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积极关注课堂教学中富有生长态势的教育信息,如临时发生的小插曲、偶发事件等,教师都要给予关注和适当处理。每个教师只有努力追寻幼儿的兴趣点,捕捉幼儿的兴奋点,才能凸显课堂生长点。

5.摒弃灌输,凸显自主性。教育生态学告诉我们,创设自主性的课程环境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领域特点,适时安排幼儿自主活动的环节,让幼儿在自主、自由的环境中充分表达、感受、体验,满足幼儿自主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和水平,要放手让幼儿去尝试,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中体验“真自主”的快乐与成功。

四、创设有温度的课堂文化环境――润泽幼儿童年

文化环境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制度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它是由教学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并对主体具有反塑作用的。

1.融入情感,流淌温暖的课堂。课堂是师生的一段成长之旅,应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温暖,心灵上的感动。在这场旅行中,课堂是师生共同行走的,不仅有师幼间的互动、合作、交流,也有师幼间的成长、收获。因此,课堂应给幼儿一种浓浓的温情,让幼儿在教师温暖的目光中开启新知识的好奇心。

2.开放通道,绽放美丽的课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美、捕捉美、表达美,积极渗透审美情感,让幼儿拥有美的精神气质。教师可通过美的画面、美的镜头、美的色彩、美的音乐呈现给幼儿,让幼儿享受视觉上、听觉上的盛宴,唤醒对美的兴趣与欲望,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美,一种和谐之美。

3.拓展思维,呈现智慧的课堂。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是幼儿的精神引路人,富有智慧的课堂能在幼儿的心中播下智慧的种子。教师要用精深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艺术,让课堂呈现思维层次高、开放程度广、文化意味浓的样态。只有敢于尝试、探索、反思、挑战的智慧课堂才能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最为需要的营养元素。

环境科学生态学范文4

关键词:生态外语课堂 教学环境 优化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Ecological teaching concept is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ecological linguistics. Ecological Linguistics, a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Linguistics and ecology, is the emerging discipline in recent years. Ecological concep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ollows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which stresses that many factors exist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d that the factor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active. It is crucia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i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factors are dealt correctly and adequately .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an brief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mbalance in multimedia-bas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It discusses the basic ecological concep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proposes that, in order to create a harmonious, op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theory is an approach to optimizing the imbalanced environment of multimedia-based college English calssroom by intergrating teaching modes,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evaluation of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key words: Ecological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environment; optim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30-05

1 引言

在我国过去的十多年,多媒体从一开始就被热情地迎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到如今广大师生越来越离不开它。多媒体和网络课堂教学丰富了课堂上的语言操练形式和操练手段,提供了方便的教学资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是,正如有专家说过的那样,任何一种再革新的教学理念或者再高端的教学手段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多媒体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被过度地、不当地使用,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没有遵循语言习得的科学规律,丧失语言技能训练课的特色,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相应的读和说的训练机会、缺少互动、学习能力和自主性得不到提高。文章首先将这些失衡现象提出来分析,然后根据他人对生态外语教学观的研究成果来探讨生态外语教学观的产生及其基本理论,试图从两个层面来改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一是在教学模式方面首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营造和谐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个宽松和安全的氛围里大声读出来、大胆地说出来、自信地演出来以还语言技能训练课的特色;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方式以保证学生语言训练的强度和效度;注重个体差异,包容学生个性化学习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获得多元化的发展。二是在教学资源的优化方面侧重探讨了教学目标生态化,即把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作为重点目标;教学评价多元化,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的失衡现象

环境科学生态学范文5

关键词:生态 环境艺术 教学模式

一、导论

“生态型教学模式”是指在对传统教学模式合理扬弃与现代教学模式横向借鉴的基础上,依据教育生态学原理以及现代教学理论,以关注师生生命发展为基点、以教学生态主体和教学生态环境为要素,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创设生命化、生活化、联动化的教学生态氛围,促进多维教学生态因子之间的动态组合与交互作用,使教学生态系统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教学范式。

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高职的建设,构建了适合高职环艺专业课程教学的“双F”教学模式,尝试从教育生态的角度来关注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以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目标,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实现教育的终极功能――人的素质提升、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环艺“双F”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生态教学模式强调既是一种和谐发展观下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不断运用和充分体现生态智慧的教学实施策略,同时把关注的焦点从纯理性的职业培养转为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双F”即四为四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企业为平台,工作任务为中心,包含着项目导入、情境创设、多向交互、多维评价四个环节。

四为是指创设的生命要素(学生和老师)、环境要素(企业、教学基地)、链接要素(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动态组合的高职环艺专业课程教学生态氛围,组成教学生态系统中的教师、学生与教学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发展、发育的过程。学生作为构成教学生态组织的最基层的单位,是组织的细胞。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学生主体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否则将影响学生个体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以企业为主要平台,充分使用社会的、企业的各种资源,开展产学研结合、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该平台使教学生态要素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从而追求生态学意义上的教学生态平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序化知识。

四环则是一种串行结构。项目导入是指通过环境艺术设计项目来选择、组织专业实践课程内容,实作项目贯穿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保证教学过程的延续性和继承性。情境创设是指通过对高职艺术学的认知规律和学情分析,在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作为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塑造者,进行教学行动与典型的职业行动的整合,使教学学习背景与环境易于培养学生的乐学情感,以实现“顺性达情”的目标。多向交互是指教师、学生、资源、环境等双双有较强的相互作用、相互活动、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多维评价体系是指评价考核要体现评价主体、对象和形式的多样化,构建“成果展览、人才招聘、作品参赛”三位一体的高职环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 “双F”生态型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1、遵循平衡发展原理,面向社会职业设置模块课程

按照生态教育的理念,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应进行动态的改变。课程内容结合区域行业现状,使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切合实际需要,保持课程的最佳适用性。用不同的模块课程进行组合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塑造学生向“艺术人”“职业人”“创意人”转变,达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职业知识与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能力-课程”的转换,专业课程分为了设计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岗位技能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和毕业设计项目实践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是为设计基础课程和职业岗位技能课程模块做补充。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诸如建筑装饰材料以及施工工艺等相关知识,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宽度做横向拓展训练。毕业设计项目实践课程模块是根据职业导向,划分为景观、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设计三个职业岗位课程群,每个职业岗位课程群根据设计工作流程设置6-7门单元课程。

2、摆脱限制因子,以真实生产环境为平台,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

我校高职环艺课程体系依据情境化原则来安排和设计教学活动,即要依据企业生产的真实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来组织和安排教学,最大限度地使真实生产的复杂性在学习情境中得到较全面的呈现,从而达到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对自己的设计项目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执行计划。在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小组通过分工协作完成若干个具体的设计任务。强调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环境中,养成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等工作能力。初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组合模式:一方面由我校提供场地设备和管理,企业提供设计工程项目的相关资料、工程考察地、施工现场、技术指导,把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另一方面以企业设计任务驱动环艺毕业设计教学组织、以市场设计项目为导向增强学生的环艺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3、遵循平衡发展原理――坚持多向交互,实施企业人员介入,建立工作室的教学环节

高职生态系统大体上可以看作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多向交互关系。依照环艺专业产业链构成,从生产层面、技术层面、创意层面三个层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已建成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动画等九个项目研发与技术推广中心。通过企业化运作,强化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设备一流、管理运作模式一流”的开放性校企共享平台,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满足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需要,又满足教学功能实现的需要,在企业真实的生产运作中完成教学任务。

4、实施合理定位,建立具有环艺专业特色的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生态型教学评价主张通过多元主体参与、集体协商的途径,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去了解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的发展历程,包括师生自我反省、不断调控;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发展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与生命价值的体现;评价功能由以往的甄别与选拔转向为激励与促进。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生态型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人的发展源自生成”的理念。该模式强调对教与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教师的课题设计、教学指导,学生在过程中参与活动、提升自我等方面的情况。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师生还应有目的地进行阶段性小结,以完善过程性评价的内容。由于在生态型教学模式三个阶段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价值观的体现都会不尽相同,加之这三个教学是相互交融和相辅相成的,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既要考虑到这三个教学阶段中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价值观三项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又要注意到三项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

(2)动态性评价

动态性评价不是等待他人评议或依据学习成果进行,而是主体在教学中动态地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联系起来,以便于师生获得改进教学或学习行为的信息,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动态性评价的主旨在于以积极评价取代消极评价,强调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遵循“主体发展向前看”、“主体发展看转变”的思路模式,通过引导、鼓励、表扬等方法来促进优良品质的形成。其中,学生的动态评价来源自己、同伴、教师,而主体之间的充分交流为这种评价提供了条件。

(3)综合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是指对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知识技能、人格特征及发展状态等方面进行考察评估,并结合其他形式的评价结果,对其进行较全面的综合性评估。生态型教学模式强调参与者、观察者都有评价发言权。首先,主体自己的评价是他人对其进行评价的最重要的参照。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针对基本素养而非考试分数,遵循“纵向看进步”重于“横向做比较”的原则。另外,企业也是综合性评价的一方意见来源,由此构建起由校内师生、企业考核课程质量,学校考评课程质量,教育部行政部门主办优秀作品大赛,接受专家的质量评估的“作品展览、人才招聘、作品参赛”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四、结语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生态型教学过程中通过可实施性的、针对专业设计课的生态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师生的“交互性”、教学的完整统一性、和谐生态性的探询,这是实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教学的生态观道路。

参考文献:

[1] 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人学出版社,2001

环境科学生态学范文6

农业产值是新疆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气候干旱和降雨量少导致了灌溉成为新疆农业的命脉。新疆的农业用水中存在着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新疆农业的发展。

1 新疆农业灌溉现状

新疆的水利建设在发展农业和经济建设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今已经建成500多座水库,灌溉面积超过400万公顷。新疆地区有两处国内仅有的大型输水灌溉网,分别是克拉玛依市1.33万公顷规模和兵团14师皮墨垦区1.47万公顷的大型自压灌溉网络。新疆农业灌溉中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很高,引水量达460亿立方米。

2 新疆农业水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春旱问题严重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国的西北部,四面远离海洋,属典型的大陆干旱性气候。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45毫米,并且降水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极不均匀。山区降水量和冰川融雪水是新疆水源的主要来源,这使得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导致春季严重缺水,春季缺水量占全年缺水总量的40%以上。

2.2 水利工程配套率低

新疆的渠系水本应该是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输配水渠道的老化、水利工程的不配套,导致渠系水利用系数降低,从而使得灌区用水极为困难。新疆大部分地区渠系水利用系数都在0.7以下,甚至有的地区只达到0.4,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2.3 灌水技术落后

新疆地区的灌溉技术比较落后,其中大部分地区仍然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此方式会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甚至严重浪费,并加速土壤板结与盐碱化,降低粮食产量与质量。

2.4 生态问题严峻

新疆生态环境正面临严峻的问题:由于长期过量及不科学的灌溉,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大量从河流上中游引水造成河流短缩和土地荒漠化;湖泊数量也逐年减少,据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起的30年间,新疆地区湖泊总面积减少一半,大约522平方公里。

2.5 水资源管理混乱

《水法》的颁布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了水资源,但是由于地方法制和基础设施的不健全,水资源很难实现有效的管理,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高效使用。

3 解决水利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3.1 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于新疆而言,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前提。一定要节约用水,科学用水,避免土地的沙化和板结。肥沃的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石,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按照供需平衡的原则,合理配置生态和农业用水。

3.2大力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

优先种植耐旱高产的农作物或者改进栽培技术,并且尽可能地增加春季需水量小的作物的种植面积;在冬天灌溉提高土壤存水量,采用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改变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多采用滴灌、喷灌等灌溉方式替代以往大水漫灌的不合理灌溉模式。

3.3 着力改建水利工程设施

针对新疆地区总体的水利工程配套率低的情况,可以建设合适的设施配套渠系水与灌溉系统,以发挥其最大效益,并大力改建渠道防渗工程避免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来。

3.4 加强盐碱地的整治

具体的措施为水利改良措施,增强田间排水能力,控制灌溉量,做好放淤、防渗等举措;农业改良,具体包括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田间套种等;生物改良,可以通过种植一些耐盐碱植物增强土壤肥力,进而改良土壤;化学改良,具体包括施用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改良物质。根据每一块土地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3.5增强灌区科学管理

经常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保养和维修,使其在安全高效的状态下运行,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益;建立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机制,建立一些比较权威的机构来严格有效的统一管理水资源,监督水资源的利用;强化依法管理是相关方针能得到贯彻实施的必要条件,新《水法》的颁布让水资源在各个环节的管理都有法可依,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有助于新疆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水资源的利用是新疆灌区科学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建立一个高效完整的用水管理系统是科学灌溉的第一步,应用相应的经济和行政的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是建设量水设备和完善的用水管理制度,通过计费的方式减少水资源浪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