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相关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责任相关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责任相关概念

社会责任相关概念范文1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摘 要】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要,同时随着全球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进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几年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和评价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建议。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CSR;利益相关

0 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是在美国经济萧条期,大型企业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经济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产生的。

1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进入国内,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持有肯定态度,认为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企业应遵守权责对等的原则,企业占了社会资源,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占有的资源越多责任越大。

1.1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观点

1990年出版的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国内较早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著作。书中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并围绕企业在纳税、自然资源、能源运用行为、环境保护、基本建设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责任介绍了企业在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及法律责任。

刘俊海(1999)以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为依据,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道德上的责任和法律上的责任,他认为企业不仅以最大限度为股东盈利作为唯一存在目的,应最大限度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包含员工、消费者、中小竞争者、当地社区、环境、社会弱者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1]。

卢代富(200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包含对员工、消费者、债权人、环境、当地社区、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2]。

曹风月(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即要对股东、雇员、消费者、政府和社区负责,另外提出了企业对环境的责任是不可回避的,因此,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有6项内容,即股东、雇员、消费者、政府、社区和环境[3]。

周祖城(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内的一种综合责任[4]。

黎友焕(200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某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及其他相关的责任,这个概念是目前内容较完整的、较严谨的、动态的定义[5]。

1.2 对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研究的评价

从企业社会责任进入国内以来,国内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基本上所有学者都认同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近几年很多学者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倾向于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定义。统观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发展的20年,所呈现出的现象是:一是,研究成果少而且观点片面;二是,缺少创新型研究;三是,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应用研究,而比较忽略理论研究。

2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

至企业社会责任进入我国以来,学者们大多认可企业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在肯定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采用各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中国企业进行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常用方法有模糊数学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判断法、主成分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

2.1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的主要观点

李立清(2006)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省293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这些企业包括石油化工企业、建筑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等9个行业,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五个方面,这套指标体系不仅涵盖SA8000的主要内容,而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两个要素,然后采用主观赋权法由不同领域的社会责任研究者、管理专家等确定权数,最后发放问卷让企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打分,应用模糊评价法评价湖南省293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6]。

李正(2006)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中采用内容分析法的指数法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高低,如果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描述了各个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作者构建的活动体系)的某一类,则分值为1,如果还有相应的金额再加1分,最后由小类得分加总得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比较各样本企业的得分[7]。

梁杰、王铁成(2007)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研究》中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通过spss软件技术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标与财务业绩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建立一般评价模型。运用模型对上市公司进行个体评价时,依据上市公司实际的财务业绩指标测算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理论值,再与实际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评价结果[8]。

牛丽文、符丹等(2008)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通过模糊数学的评价模型评价企业社会责任,首先建立科学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活动因素集,然后分配权重,对这些因素分别进行评价,最后用模糊矩阵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评价值,将评价值和事先建立好的评价集E={1.0,0.8,0.6,0.4,0.2}={优秀,较好,一般,较差,差}对比,找出相近的数值做出评价[9]。

2.2 对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的总结

以上讲述了近几年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趋于定量分析社会责任,定性分析的文章很少,定量分析的过程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或其他理论,比如SA8000标准、社会契约理论等,构建定量指标体系,这些定量指标中或者是财务指标体系,或者要采用社会数据的指标体系,如污水处理费用,具体的数据方法是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综合指数法等,通过这些方法评价社会责任的结果都不一样,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角度研究社会责任。

3 结语

至企业社会责任传入我国以来,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于我国的研究者,应该继续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借鉴先进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经验,继续开展本土化的探索,加强规范和实证研究,及早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进而引导政府制定与社会责任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7.

[2]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3):1.

[3]曹凤月.企业道德责任论-企业与利益关系者的和谐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7-40.

[4]周祖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形式与内涵[J].理论学刊,2005(2).

[5]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西北大学,2007.

[6]李立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下转第373页)(上接第209页)例[J].南方经济,2006(1).

[7]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泸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8]梁杰,王铁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5.

社会责任相关概念范文2

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中央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事关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共分八个部分,包括前言、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调查、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典型案例、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选择、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促进机制。

报告前言阐述了研究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

报告第一章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演变历程着手,立足适应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进行了原创性的探索。

报告系统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国际上的发展,按照社会关注的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个别研究、广泛关注、全球发展三个阶段。在个别研究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焦点主要在于理念的纷争,争论的重点是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否应该承担利润目标以外的其他社会目标。在广泛关注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展,研究主体从学者、NGO一直覆盖到研究机构与政府;聚焦重点涵盖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和动力等各个维度。在全球发展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众多国际组织都试图提出标准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此外,报告还简单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我国的发展,从简单的贸易壁垒认识、公司法学角度的研究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已经在我国形成了初步共识,即企业不仅要对所有者负责、追求利润目标,而且要对员工、用户、供应商、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负责,以追求可持续发展。同时,报告指出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需要。

报告重点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报告在深入分析国际国内超过50个定义的基础上,原创性地提出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维度:内容(履行哪些责任,WHAT);方式(如何履行,HOW);动力(为什么要履行,WHY)。报告按照WHW三个维度对国际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分歧和不同的关注重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提炼,为未来我国研究人员剖析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内容与结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报告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应该满足四条标准:一是有利于准确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二是有利于指导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深入推进;三是符合常识和中文的表达习惯;四是符合企业社会责任深入研究的需要。按照这四条标准,报告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应该系统回答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企业要履行哪些社会责任,如何履行,为什么要履行;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专业术语,实际上是中文表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简称;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应该引入利益相关方概念,这样既能适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需要,又符合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基本趋势。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引入利益相关方概念,有利于深入研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范围、方式与过程,同时适应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客观需要。

报告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遵循法律、道德和商业伦理,自愿在运营全过程中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负责,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按照这一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指企业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负责任的行为,所谓负责任是指企业行为要符合法律的强制约束、社会道德的价值规范和企业推崇的商业伦理,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延或内容,按照企业能否自我选择的程度,可以划分为必尽之责任、应尽之责任和愿尽之责任;按照企业负责的对象不同,可以划分为利益相关方责任和环境责任。利益相关方责任又可以划分为:股东责任、员工责任、用户责任、伙伴责任、社区责任、社会公民责任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一是要把社会责任理念和要求全面融入企业运营过程;二是强调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自愿追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包括:两大内部动力,分别为价值观推动和企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两大外部动力,分别为法律规章和社会道德的约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企业发展方式提出的要求。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本质是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机制,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推进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括而言,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法律规范的自觉遵守;第二,道德伦理的高尚追求;第三,企业价值的充分体现。

报告在分析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和中央企业需要面对的主要社会责任议题基础上,提出了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履行社会责任是中央企业的天然使命,也是社会对中央企业的普遍期望,并且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议题,既包括了一般企业的社会责任议题,也包括了中央企业的特殊社会责任议题。

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可以按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是中央企业作为整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报告梳理了八个方面;二是中央企业作为特定个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报告梳理了两个层次,基本责任和表率责任,各包括六个方面;三是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报告梳理了六个方面。

报告第二章回顾了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主要理论。介绍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两次著名论争。分析了企业社会回应思想和企业社会绩效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三个主要支持理论:利益相关方理论、社会契约理论和“社会投资”理论。并重点介绍了利益相关方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的贡献。介绍了企业社会绩效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促进企业财务业绩的提高。

系统整理分析了欧盟、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多个西方国家和机构的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规政策及其发展的情况。从公司法、环保政策法规、劳动法、产品责任与消费者保护四个方面介绍了上述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的演变过程及其企业社会责任法规政策环境的特点。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健全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环境对我国的启示:一是创造条件让职工参与立法,二是公司法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条款应为授权型,三是改善我国慈善捐赠减免税收制度,四是征收环境税,五是政府公共环境信息,六是建立公益诉讼制度,七是完善劳动立法,八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九是发挥中间力量和非官方机构在政策法规制定中的作用等。

综合归纳了当前国际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发展的五方面趋势:一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力量多元化,二是企业社会责任国际化趋势日益发展,三是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呈现标准化趋势,四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五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约束力量不断增强。适应国际社会责任实践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当形成多种力量共同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局面,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与提高企业竞争力密切联系起来,高度重视社会责任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报告第三章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现状。系统梳理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规范,从人权保护、就业促进与社会保障、劳动用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反腐败与反商业贿赂、公益捐赠与社区共建等方面介绍了有关政策法规的基本内容。研究了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十个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消费者、环境保护力量、员工、媒体监督和责任评价、责任投资运动、行业协会和企业组织、商业伙伴、世界社会责任运动和研究人员。按照国有企业、外资在华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类型划分介绍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的情况。

报告第四章根据调查问卷对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为今后推进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从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看,当前中央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知识储备较为丰富,社会责任意识总体水平较高,对国有企业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认识较为统一。积极看待社会责任作用,认为提高企业形象和员工凝聚力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驱动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量力而行。从利益相关方看,中央企业最为重视股东和政府的需求,外部利益相关方并非其履行社会责任主要压力,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多是出于“内生”考虑。从社会责任内涵看,许多企业认为保持良好财务状况、确保企业利润、技术自主创新并非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多数中央企业认为社会责任的具体范围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来确定。从社会责任实践看,中央企业表现良好,企业经济业绩突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积极反对商业贿赂,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客户关系,接受客户反馈意见,重视供应商的社会责任审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积极参与社区公益事业。从社会责任保障机制看,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社会责任的管理机构,没有在董事会决策中建立保障利益相关方利益的机制,绝大部分企业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责任的融合程度很高,与股东、员工、社区的信息披露和沟通及时,向社会信息的渠道不够畅通,社会责任报告的比率不高。

报告第五章介绍了六家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实践,按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了国家电网、中国海油、中远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移动的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

报告第六章介绍了近年来中央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中央企业在上缴国家财政税收、保障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承担完成国家重大项目、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企业自主创新、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成绩突出,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发挥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报告提出中央企业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努力成为国家的经济栋梁和社会企业的榜样。一是要做依法经营、诚信守信的表率;二是要做坚持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的表率;三是要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表率;四是要做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表率;五是要做以人为本、推进和谐创建活动的表率;六是要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表率。

社会责任相关概念范文3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概念 本质 功能

自1924年英国学者谢尔顿在美国首次提出现代意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以来,企业经营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已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然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一些关键问题,如:何为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应怎样履行社会责任等,学界却并未取得观点上的一致。针对上述学界少有的“乱象”,笔者认为应借鉴系统空间思维,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与功能。

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

(一)对象维度

即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上对其做出界定。例如,Bowen(1953)认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政策、作出决策、采取行动,因此在Bowen看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是社会,至于何为“社会”,Bowen并未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再如,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对其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在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外延也在发展。

(二)内容维度

即从企业应承担什么内容的社会责任的角度对其做出界定。例如,Friedman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在Friedman看来,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承担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责任;再如,Carroll(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四种,因此在Carroll看来,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营好企业以使股东财富最大化,而且还包括企业在经营中应遵守法律、符合道德标准以及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慈善责任。

(三)表现维度

即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上对其做出界定。例如,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责任原则、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企业行为结果的统一,因此在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学者看来,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实在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还包括指导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体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态度的社会责任原则、象征社会责任行为效果的社会责任信息等。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不能只强调上述的一个维度或两个维度,要同时在三个维度上做出把握,而不能偏废任何一维度。而且,从上述三维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做出把握,实际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立体概念,因此可称之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维”立体模型。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

(一)企业社会责任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对经营目标和经营手段所持有的基本信念和根本看法,是得到企业全体或大多数员工认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是企业对好坏、善恶、美丑的判断标准,是企业生存、发展与经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李季芳,2010);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内外矛盾的价值标准与准则(孙育平,2011);杨慧(2012)总结Dolan.S.L.等学者的观点认为,价值观可分为终极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终极价值观指关于企业存在的目的、目标,如“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未来是什么?”;工具性价值观包括伦理价值观和能力价值观,伦理价值观是有关达到终极价值的行为和方式的合法性问题,而能力价值观指有关达到终极价值观的个人的方式和做法的问题。

作为一种企业价值观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处理经营中的内外矛盾要以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为准则。具有社会责任价值观的企业在经营目标和经营手段上都体现了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其对企业经营目标与经营手段、经营行为的好坏、善恶、美丑的判断也以是否承担了社会责任为标准,因此企业社会责任规定了企业生存、发展、经营须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如果有企业将对社会负责上升到为社会谋福利,企业的目标在于社会价值最大化,则企业社会责任就成为终极价值观,如:“和谐”社会理论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经济组织,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终极使命;如果企业仅局限于在经营目标和经营手段上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则企业社会责任只是一种工具性价值观,如: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是要求企业承担所有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有选择性地承担能有利于企业业务经营的社会责任项目。

(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利己”、“利他”的价值平衡观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企业价值观,主张在企业目标、经营手段上体现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然而,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不是空洞的,何为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笔者认为,企业在政策制定、生产经营、非市场活动中处理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间、与社会间的利益关系,是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本质。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从本质上说是利益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间、与社会间的关系,是企业在经营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该关系的本质也是利益关系。因此,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就是要求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社会的利益负责,不要因为追求企业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利益。然而,在实践中,企业利益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往往存在矛盾的一面,因此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往往是在与利益相关者的合作、竞争中争取更多利益,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被理解为博弈关系。易开刚(201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了如下四种利益博弈关系: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经济利益的博弈、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博弈、企业自身利益和相关者利益的博弈、企业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博弈。但笔者认为,博弈仅当“棋逢对手”时,该游戏才为博弈双方带来真正的快乐和价值;企业在与利益相关者、与社会的博弈中,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往往由于信息垄断、资源垄断而占据着优势地位,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在与企业的博弈中,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其结果往往是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等“他者”的利益,企业往往难以处理好“利己”、“利他”间的平衡。因此,不能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间、企业与社会间的竞争和合作看成一般的博弈关系,而往往应该看成不平等对手间的竞合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和价值就在于平衡这种竞合关系产生的利益不平衡。由此,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了“利己”、“利他”的统一,其本质是“利己”、“利他”的价值平衡观。

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功能

(一)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价值创造功能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功能,国内外学者都有关注。Anderson(198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指企业和社会都采取适当的法律、道德伦理和慈善行为,以保护、改善企业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福利;李伟阳等(201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企业特定的制度安排下,有效管理自身运营对社会、利益相关方、自然环境的影响,追求在预期存续期内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福利,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的意愿、行为和绩效。根据上述观点,企业社会责任以改善、增进社会福利为目的。企业社会责任何以能做到改善和增进社会福利?李伟阳等(2011)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点主张,企业应有效地管理自身运营对社会、利益相关方、自然环境的影响;Anderson(1989)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点主张,企业和社会都采取适当的法律、道德伦理和慈善行为。上述两种观点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共性的一面是,两种观点都主张:企业不应只关注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仅关注自身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导致受企业行为影响的社会整体福利的损害,企业应转换思维,通过有效管理其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差异的一面是,李伟阳等(2011)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企业的“事”,企业要自觉、主动、有效地管理其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企业有效地管理了其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减少了企业行为的负外部性,对社会福利整体能起增进作用;Anderson(1989)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不单纯是企业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因此主张企业和社会“都”采取适当的法律、道德伦理和慈善行为。笔者认为,企业采取适当的行为主要指企业有效管理其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而社会也应当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一个适当的法律、伦理、道德环境,社会提供的环境既不能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太高,也不能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太低,太高、太低都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从企业社会责任能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价值创造的功能。当然,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功能也不是绝对的,其条件是企业有效管理其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同时社会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一个好的、要求适度的社会责任环境。

(二)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价值分配功能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须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作出回应,因此企业不仅应对股东负责承担股东财富保值、增值责任,还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承担社会责任。此外,根据利益相关者概念的发展,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范围也逐渐发展到包括人类、自然等一切能够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和能够被企业战略实施过程影响的所有因素。从价值的视角看,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质是企业将资源分配给利益相关者,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分配价值。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价值分配的功能。然而,进一步的问题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丰富,企业该拿出多少资源来承担何种具体的社会责任以及对哪类利益相关者分配价值?笔者认为,企业所在的制度环境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出了“合法性”要求。这里的“制度”是经济、法律、伦理等制度的总称,是嵌入了社会心理因素的;由于嵌入了社会心理因素,制度往往缺乏严密的逻辑,这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也没有严密的逻辑,人们很难对企业该承担多少社会责任进行定量描述,因此,学界出现了诸多的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统一标准的观点(刘强,2013)。在中国的制度背景下,“和谐”是我国社会对企业行为“合法性”提出的最根本要求。因此,作为价值分配的企业社会责任,虽然没有严密的逻辑,但有其准则,即社会“和谐”。从“利己”、“利他”的视角看,“和谐”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利己、利他,为私、为公,为当代与为后代的辨证统一。企业在经营中只有综合权衡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当代的与后代的利益才能真正算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从价值分配的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分配功能只有在综合权衡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当代的与后代的利益的基础上做出,其效用才最大,产生的社会福利才最大。

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功能和价值分配功能不是彼此孤立、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统一。

综上,本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本质和功能的分析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提供如下启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须在其三个维度上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强调在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间实现利益平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重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辩证、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郑若娟.企业社会绩效管理模型与趋势[J].WTO经济导刊,2007(3)

2.李季芳.以社会互利导向构建我国企业价值观―基于“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反思[J].经济管理,2010,32(7)

3.孙育平.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观重构―对我国食品行业道德失范问题的反思[J].企业经济,2011(7)

4.杨慧.中魂西制视角下的中国式CSR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2(10)

5.易开刚.和谐社会背景下当代企业的社会责任观[J].管理世界,2008(12)

6.易开刚.企业社会责任的多重价值博弈与长效实现机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2)

社会责任相关概念范文4

“社会责任会计”一词最早产生于1968年,它是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David・F・Linowes)在美国《会计杂志》上发表的《社会经济会计》(Social Economic Accounting)一文中提出的,文中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初步概念,随着以后各国的深入研究,世界各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不尽相同,在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可谓各有千秋。

【关键词】

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基础;内涵

1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础

“社会责任会计”一词最早产生于1968年,它是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David・F・Linowes)在美国《会计杂志》上发表的《社会经济会计》(Social Economic Accounting)一文中提出的,文中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初步概念,从此以后社会责任会计开始了广泛地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是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开始的,19世纪早期已经开始对其基本概念进行研究。1819年,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西斯蒙蒂首次提出了“社会成本”概念。英国经济学家皮古提出了“外部效应”。 马歇尔提出了“外部经济”概念。

(一)相关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有广泛的思想理论基础。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派从不同角度对社会责任的观念。社会责任会计的服务对象是面向各个社会集团的而不是面向股东。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社会造成的影而应承担的义务。

1.1新福利思想。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根据福利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旧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皮古(A.C.Pigou),他以完全竞争作为前提,在马歇尔(A.Marshall) 等人的一般均衡经济理论和边沁(J.Bentham)的功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对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其中对收入均等化理论、边际效用价值论、最大社会福利原则等理论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建立起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咖儿多(N.Kaldor)、金纳(A.P.Lerner)、萨缪尔森(P.Samuelson)、博克什(A.Bergson)和西克斯(J.Hicks),他们通过“帕累托最适度”、“序数效用论”、“社会福利函数”、“补偿原理”等分析工具来说明个人的自由选择应当得到政府的保证,整个社会的福利要通过个人福利的最大化来增加,最终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1.2新环境思想。新环境思想强调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人类社会以前总是忽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始终认为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看待人们从事地任何活动。新环境思想则认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态环境,它是同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人们的生产活动不仅影响到了生态环境,同时生态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经济的运行。新环境思想积极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社会责任报告也随着它的发展而逐渐完善。

1.3从经济到社会的推进理论。该理论认为,过去人们只关注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社会效益。经济方式和社会方式是企业分析问题的两种不同角度,但是,由于企业经营行为已使人们生存的整个社会环境发生恶化,政府受到公众舆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经济方式较为注重经济效益,主要依赖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社会方式较为注重社会效益,对社会需求和公民利益比较重视,在经济方式和社会方式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相互影响,企业的生存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企业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它与社会各利益集团和个人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

(二)相关学科

2.1环境经济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难以解决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环境经济学应运而生,它成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分支学科。

2.2生态经济学。由于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经济学作为生态学和经济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能更好的解决生态经济问题,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生态和经济系统共同作用下的经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其运动规律。

2.3社会学。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存在问题的一门学科。企业是一种社会关系的集合体,而不仅是一种经济的存在。随着社会伦理观逐渐完善,要求企业在既要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保证社会效益,这样在传统会计不能解决的前提下,必然会产生社会责任会计。

2 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

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各国的观点也不同,美国学者David・F・Linowes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概念(社会经济会计)。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此后学者广泛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C.Mobley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和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美国会计学教授Ahmed Belkaou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防止和处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由于没有很好的履行社会责任而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贝尔考依教授认为,由于传统会计的局限性,它是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之间的经济交换及其结果,而没有反映企业对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因而传统会计不能说明企业经营带来的社会效益。

在吸取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会计学者发展和补充了一些新观点。1992年宋献中和李皎予出版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一书是我国最早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社会责任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并且对企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进行计量和报告。在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可谓各有千秋,但无论是从微观经济角度、宏观经济角度、哲学原理角度还是实用性角度来解释社会责任会计,最终社会责任会计是由于有关各方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强烈要求而产生的,它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有机结合,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它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来反映和控制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其目的在于通过确认和计量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提供给政府和社会公众,以利于企业决定经营方针、评价经营成果和揭示社会责任,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

社会责任相关概念范文5

关键词:公司法;公司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法律保障。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起源和涵义。

公司社会责任思想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1916年芝加哥大学的克拉克(J.MauriceClark)在《政治经济学论文"target="_blank">经济学刊》上发表的《改变中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一文中写到“:迄今为止,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是可查实的、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文献。然而,克拉克虽然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但是他并没有给出公司社会责任相应的概念或定义。直至近四十年后,鲍恩(HowardR.Bowen)才首次明确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鲍恩1953年的划时代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被公认为标志着现代公司社会责任概念构建的开始,其将“商人的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具有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去确定政策、作出决策和采取行动的义务。”

公司的营利性和公司的社会责任并非是绝对对立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若只强调公司的营利性,则会导致公司为了营利而不择手段,尔虞我诈,不惜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这将导致整体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和不安,最终也不利于公司的良性发展;若只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则会令公司背上严重的负担,挫伤公司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最终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同时也损害了职工、消费者等与公司相关的主体的利益。因此,应当用公司“利润最优化”取代“利润最大化”,即公司在为股东追求利润的同时,适当地兼顾公共利益,在满足股东对利润的需求时,又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达到公司的营利性和公司的社会责任两者之间的良性相互作用。

在我国,公司的社会责任通常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些社会利益包括债权人利益、雇员(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中小竞争者、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等内容。

二、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立法的现状。

我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一次以法条的形式规定了公司的社会责任“: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公司法》采取了“应为”

模式的法律规范,强调公司“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这显然与授权性、鼓励性法律规范迥然不同。从约束规范上看,既有法律,又有道德;从约束主体上看,既有政府,又有社会公众;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内容来看,这显然应当理解为公司的一项硬任务、一项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义务。《公司法》的新规定,说明公司已经逐步成为市场中最重要的主体和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公司的一举一动,将影响众多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社会利益。因此《公司法》对公司的社会责任加以规定,是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和世界潮流的。然而,或由于立法水平的限制,或出于对减轻公司负担、促进公司发展的考虑,《公司法》中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和漏洞。

首先,《公司法》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过于狭窄,不够全面。《公司法》及一些相关法规对公司职工的利益保护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然而它对于公司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消费者、当地居民等,公司应当如何尽社会责任以及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限度却没有作出相关的规定。以当地居民为例,公司对其所在地居民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但是在当前的公司法中对这方面的规定却是空白的。而在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中,也仅仅是对公司的排污标准和处罚标准作了相关的规定。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在发生了重大污染事件,致使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后相关部门才对肇事公司进行查处整顿。

因此如何在事前对公司进行法律规制,防患于未然,这就显得极为重要。

其次,《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即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究竟是基于法律义务的要求还是道德义务的要求。我国《公司法》强调公司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却没有说明义务的内容,这又给人产生一种公司的社会责任仅仅是一种道德责任的感觉。这样的一种模糊性的规定客观上带来了实施的不便,因此有必要分清公司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其应尽的道德义务的关系。因此,明确公司的社会责任的性质,有利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落实,杜绝公司以道德责任无强制执行力为由而逃避社会责任。

再次,《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社会责任可诉性不明确。

《公司法》尽管规定了公司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但是却没有对公司如果不承担社会责任时应承担何种后果、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能否以及如何要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以保护自己的利益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如果不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可诉性问题作出规定的话,公司的社会责任制度将仅仅成为一种摆设,而无法落实到社会经济生活中。

三、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与完善。

1.完善与公司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司法的力度。

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和性质,应当在公司法中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明确例举公司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并通过《劳动法》、《消费者效益保护法》、《产品责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有关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劳动者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弱者地位决定了要切实保护劳动者权利和消费者权益就必须辅之以行政行为,加强管理论文"target="_blank">行政管理和监督。因此在执法和司法上,应当加大监管力度,防止公司滥用经济力量,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同时,加大对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处罚力度,将成为维持和贯彻公司社会责任的最后一道屏障和最有效的防线。

2.改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劳动者、消费者与其他非股东利益代表在公司机构中的参与制度。

我国2002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一次以专章的形式规定了利益相关者,并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然而,仔细研读后却不难发现,该项规定仅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公司却并无真正的约束。其原因在于在当前的公司治理结构下,公司中的权力机构———股东会,决策机构———董事会往往都由股东或者代表股东利益的人组成,因此在公司的运作和决策中,都是以实现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核心和出发点的。促进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应当从公司的内部着手,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使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来,使公司的经营真正能够体现社会整体的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

3.建立披露信息机制和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

在我国当前的信息披露机制下,公司信息披露的范围仅限于公司的财务和业务等信息。但是,随着公司的壮大和发展,公司的一举一动已经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有必要扩大公司信息披露的范围,如公司的债务情况、企业内员工权益的保护状况、商品质量及消费者投诉状况、环境污染状况、社区关系状况等也应当纳入公司信息披露的范围。企业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行动纲领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激励因素,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因此,加强公司利益与公司社会责任的一致性,是促使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根本途径和方向。建立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能够使公司的社会责任与营利性目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4.借鉴国际经验,引导公司参与社会责任标准认证。

公司社会责任的推展离不开相关社会责任标准的认证活动。一般而言,这类认证是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认证和审核机构,从社会、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给予客地的评估和审核,并定期公布评估结果,使之成为权威的参考依据。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客观上形成了一种约束机制,可以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政府应当引导企业参与社会责任标准的认证。以SA8000为例,SA8000是1997年8月由美国非政府组织———社会责任国际(SAI)制定的社会责任标准,是全球第一个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认定标准,其宗旨是规范企业道德行为。它把企业的非经营性、非技术性要求如人本管理、商业道德和精神文明等指标化,使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护人有了可衡量的具体量化标准。

社会责任相关概念范文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ulfillment statu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impact of fulfill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is analyzed from stakeholders,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trade and invest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ix perspective an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hina's corporate must enhance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核心竞争力;公司绩效;可持续发展战略

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takeholders;core competitiveness;corporate performan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135-03

1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其理论演进历程

企业社会责任最早于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学者欧文·谢尔顿提出。他认为,企业在追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兼顾除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包括股东在内的整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企业不应该把最大限度为股东赚钱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应该适度均衡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使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整体,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已成为各领域界研究的热点,不断地有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指标来界定社会责任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迄今为止仍未提出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例如,戈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为:解决由企业引发的全部或部分社会问题的责任或义务;博文在研究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后,提出:企业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来制定政策,进行决策和采取行动。其中,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界定的研究中,颇具有影响力的是A.B卡罗尔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和卢代富先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A.B卡罗尔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在国际上颇具有影响力的,他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和法律责任,还应该包含企业的道德和慈善责任。而卢代富先生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国内学术界比较认可,他指出: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卢代富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来看,他更倾向于欧文·谢尔顿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探讨企业经营者的问题。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企业的管理者是谁的受托人”来展开的,由该问题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观点,企业的管理者是股东的受托人,企业应该将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的目的,股东的利益要高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二个阶段主要探讨企业的慈善捐赠和经营者的社会责任。该阶段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来使企业进行慈善活动合法化。第三个阶段围绕三个问题展开:①是否应该承担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②对利益相关者应承担的责任;③跨国公司是否应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2 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谈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伊戈尔·安索夫提出,他指出: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包括股东在内的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他们可能包括股东、管理人员、职工、供销商等。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因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企业是社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组复杂的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交汇的利益相关者的载体。它不仅包括股东、管理人员、员工、供应商、分销商、投资者,还包括政府、社区、消费者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但注入了资金,还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是说,虽然企业的股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承担了大部分风险,但是剩余企业经营风险确实是要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来承担的。既然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了企业的剩余经营风险,他们就应该享有企业经营的剩余索取权,这也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观点。②企业向其利益相关者履行责任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还可以增强顾客的购买倾向,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最终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尊重,如果企业无视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一味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忽视对利益相关者应承担的责任,就会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失去信任,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甚至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提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要对股东负责,也要对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使股东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共同达到最大化。

3 公司绩效视角来谈企业社会责任

国内学者任力等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起来,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下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越好,其财务绩效就越高的假设,并设置因变量: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财务业绩指标的加权得分来衡量),设置自变量:每股收益(净利润/总股本来计算)、总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总资产来计算)、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来衡量)、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上年总资产-1来计算),并设置控制变量:企业规模(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计算),通过变量指标的合理设计,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各变量的线性关系,在合理选取所需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企业社会责任与通过各种财务指标进行衡量的公司绩效之间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就说明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确实能够相应的提高公司绩效。实证研究从数据的角度来证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公司的财务绩效确实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并没有说明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下面我们就从理论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司绩效呈正相关的原因进行分析。①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与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并且还可以直接影响企业制定决策,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显然与股东的利益呈正相关性。②债权人由于企业负债比率的提高所带来的风险不断加大,因此就需要企业对债券人承担更多的责任来进行弥补,由此可见,债权人与企业的日常经营和战略决策也存在很大的关系,这种关系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显然是正相关的。③员工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正相关性是由于当员工达到某一设定的目标时,他们的归属感使得他们将企业的目标更好的融入到个人的目标中,从而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公司绩效。④市场的需要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企业要想长期的存在于社会之中,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市场的主题是消费者,故企业必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前提,以消费者满意为企业的核心目标。⑤政府作为企业运行的监督者,其制定的法律法规都会对企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企业要想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就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4 核心竞争力视角来谈企业社会责任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国内学者杨蓉等也对企业社会责任与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在指标的设计中,考虑到指标的选择应在科学性和正确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作者选用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四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变量),其中,偿债能力采用的是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两个指标,成长能力采用的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两个指标,运营能力采用的是总资产周转率指标,获利能力采用的是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占总利润比率三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因变量)是通过投资者、雇员、政府、社会公众和环境五个指标来衡量的,投资者指标通过分配利润支付的现金计算,雇员指标通过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来计算,政府指标通过支付的各项税费计算,社会公众和环境指标通过环保支出来计算。此外,设置了行业和企业规模等的控制变量。由此可见,该实证研究所设计的指标和数据的获得都较为可取,用来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与核心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是合理的。通过选取合理的样本数据,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成本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间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要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5 贸易与投资视角来谈企业社会责任

在贸易与投资的视角来看,企业应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①外贸原因。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利用社会责任标准,限制进口发展中国家的低廉产品,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遍及全球,这一标准的实施不但影响企业出口订单还增加了企业国际贸易成本,给中国进出口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企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②企业原因。从情感方面来说,企业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企业经营业绩来自社会,若社会存在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出发,企业理应承担社会责任。从企业竞争战略需求来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差异化优势,还会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和公众的认可度。从表面上来看,企业博得了更多的认同感和社会影响,实质上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③投资原因。首先,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合理的引进外资,早期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不惜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要求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合理的引进外资,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其次,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进行跨国投资,国外企业很早就承担了社会责任,中国企业要想立足于海外,就必须“入乡随俗”,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才能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

6 可持续发展视角来谈企业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提出四点新的要求:①企业切不可以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发展。具体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应危害地球生命及其构成要素、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确保不可再生资源在替代物出现之前不会枯竭以及企业应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②企业发展的同时应改善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具体包括: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环境美化、提高福利待遇、创造培训和再教育机会等,企业职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维持者,企业为了自身的持续经营,提高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理所应当的。③企业应积极参加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指的是经济和社会的协调进步,是站在社会的高度来理解发展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社会的协调进步,企业应积极参加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否则只有企业的经济发展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该立足于长远、着眼于大局、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④坚持诚信的基础上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纵观国内外许多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偷工减料等降低成本,结果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损失甚至生命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企业秉承诚信的原则,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关,给顾客提供最满意的服务。虽然表面看起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费用的增加、利润的减少,实际则不然,从辩证的角度来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还提升了公众和顾客的认可度,从而可以扩大企业生产提高销售收入。反过来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因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受益,从而使企业更能积极主动的去承担社会责任。

7 结论

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从利益相关者、公司绩效、核心竞争力、贸易与投资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企业要想长期立足于当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要想做大做强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实现利润,最终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折不扣地推进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段文,晁罡,刘善仕.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9-55.

[2]赵建梅.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4):12-15.

[3]孙艳.贸易与投资视角下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投资与合作),2009(1):55-57.

[4]石友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49-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