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资源价值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资源价值化范文1
关键词 野生观赏绿化植物;资源调查;开发利用;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189-01
野生观赏绿化植物是园林绿化中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也是一类培育低能耗观赏绿化植物品种的重要基因资源与育种材料,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条件使自然保护区成为开展观赏绿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主要基地,开展野生观赏绿化植物调查研究,不仅是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1 自然概况
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位于草原与荒漠生态过渡带上,南北长36 km,东西宽18 km,区域海拔高度1 560.0~2 624.5 m,总面积33 710 hm2,是宁夏三大天然林区之一,是当地唯一的水源涵养林区,森林面积3 239.1 hm2,蓄积量为199 301.8 m3,有维管植物65科204属366种[1],主要保护对象为以青海云杉、油松为代表的荒漠区域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干旱风沙区水源涵养林及其自然综合生态体,以及森林、森林草原、干旱草原、荒漠草原集中分布的典型景观。境内山地起伏,沟壑纵横,山峦重叠,立体小气候复杂多样,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较为明显。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理想场所,作为干旱带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群落,具有自然性和稀有性的特点。
2 野生观赏绿化植物资源
2.1 保护区野生观赏绿化植物种类
经调查,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绿化观赏植物33科58属96种。主要分布在松科、柏科、杨柳科、忍冬科、桦木科、蔷薇科、豆科、毛茛科、百合科和蓼科,以杨柳科的小叶杨、旱柳、皂柳、圆柏、杜松、毛榛、白桦、小叶忍冬、葱皮忍冬、水栒子、蒙古绣线菊、达乌里胡枝子等种类为主[2]。
2.2 野生观赏绿化植物依据不同观赏性状分类
2.2.1 观赏花类的观赏植物。可观赏花的植物有28科46属77种,占观赏绿化植物的80.2%。主要分布在忍冬科的忍冬属、荚蒾属,蔷薇科的绣线菊属、栒子属、山楂属,蔷薇科的蔷薇属、草莓属、委陵菜属,豆科的锦鸡儿属,木樨科的丁香属,毛茛科的铁线莲属,唇形科的兔唇花属、百里香属,菊科的狗哇花属等。主要品种为金花忍冬、小叶忍冬、陕西小檗、蒙古荚蒾、蒙古绣线菊、灰栒子、毛山楂、单瓣黄刺玫、翅刺峨嵋蔷薇、美蔷薇、东方草莓、银露梅、金露梅、蒙古扁桃、山杏、毛樱桃、华北紫丁香、藏青锦鸡儿、芹叶铁线莲、黄花铁线莲、冬青叶兔唇花、阿尔泰狗哇花等[3]。
2.2.2 观赏株形的观赏植物。可观赏植株形的植物有19科29属37种,占观赏绿化植物的38.5%。主要分布在松科的云杉属、松属,柏科的圆柏属、刺柏属,蓼科的蓼属,杨柳科的杨属、柳属,蔷薇科的委陵菜属、桃属,木樨科的丁香属,唇形科的兔唇花属等。主要品种为青海云杉、油松、杜松、刺柏、扁蓄、珠芽蓼、小叶杨、山杨、旱柳、单瓣黄刺玫、银露梅、金露梅、蒙古扁桃、华北紫丁香、冬青叶兔唇花等[3]。
2.2.3 观赏叶形的观赏植物。可观赏叶的植物有20科34属47种,占观赏绿化植物的49%。主要分布在松科的云杉属、松属,柏科的圆柏属,杨柳科的杨属、柳属,桦木科的桦木属、榛属,蔷薇科的绣线菊属、栒子属、山楂属,菊科的鸦葱属、顶羽菊属,百合科的黄精属等。主要品种有青海云杉、油松,圆柏、山杨、皂柳、白桦、毛榛、蒙古绣线菊、水栒子、毛山楂、桃叶鸦葱、顶羽菊、玉竹等[3]。
2.2.4 观赏果形的观赏植物。可观赏果形的植物有12科17属33种,占观赏绿化植物的34.4%。主要分布在忍冬科的忍冬属,蔷薇科的栒子属、山楂属、蔷薇属、草莓属、桃属、樱属,豆科的槐属等,主要品种有的金花忍冬、水栒子、甘肃山楂、黄蔷薇、东方草莓、蒙古扁桃、毛樱桃、苦豆子等[3]。
2.3 野生观赏绿化植物的主要绿化用途
2.3.1 用作庭院绿化。可作庭院绿化的植物有27科44属69种,占观赏绿化植物的71.9%。主要分布在松科、杨柳科、忍冬科、蔷薇科、毛茛科等。主要品种有青海云杉、油松、圆柏、小叶杨、旱柳、小叶忍冬、蒙古荚蒾、蒙古绣线菊、毛山楂、单瓣黄刺玫、东方草莓、银露梅、金露梅、毛樱桃、唐松草、黄花铁线莲、翠雀等[4]。
2.3.2 用作行道树。可作行道树的有16科20属24种,占观赏绿化植物的25%。主要分布在松科、杨柳科、蔷薇科、马钱科等。主要品种为青海云杉、油松、圆柏、刺柏、小叶杨、皂柳、甘肃山楂、山杏、互生叶醉鱼草等[5]。
2.3.3 用作盆景。可作盆景的植物有8科13属19种,占观赏绿化植物的19.8%。主要品种有蓼科的扁蓄、珠芽蓼,蔷薇科东方草莓,豆科的藏青锦鸡儿,堇菜科的紫花地丁,毛茛科的芹叶铁线莲、展枝唐松草等。
3 开发利用建议
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绿化植物资源丰富,具有抗旱、抗寒、耐轻度盐碱、耐瘠薄、对土壤适应性强等特点,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3.1 严格保护,确保资源安全
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被荒漠化土地包围的严酷条件下形成的温带森林草原自然景观,生态系统还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极大,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在依法管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做好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监测巡护等工作,确保资源安全。
3.2 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利用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制订野生观赏绿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进一步挖掘其潜力,加强引种驯化,变野生为人工栽培,大力培育新品种,提高其开发利用的价值。
4 参考文献
[1] 曹兵,李小伟.宁夏罗山维管植物[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1.
[2] 徐秀梅.宁夏大罗山植被的初步研究[J].宁夏农学院学报,1989(2):124-126.
[3] 马德滋,刘惠兰.宁夏植物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
自然资源价值化范文2
Abstract:Natural resource's property management is the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endency, how to continue the subject matter which to the natural resourc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 management the reasonable use natural resource becomes us to face.
关键词:自然资源 资产化管理 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Natural resource; Property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王清梅,女,满族,出生年月日:1970年9月14日。主要负责财务处成本、材料核算工作。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42-02
一、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及其现状
(一)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含义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是遵循自然资源的客观规律,按照资源生产的实际,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对自然资源实行有偿开发利用、有偿使用制度,将开发利用权逐步推向市场,将其收益再投入于资源事业;建立起资源的核算制度、补偿制度、规划制度和监督制度,最后形成以资源养资源、发展资源产业的良性循环,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简单地说,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就是将资源作为生产资料构成的资产来管理。
(二)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现状
1“自然资源无价观”陷阱
过去自然资源的无价观,人们认为可以无偿占用自然资源,盲目开发,对自然资源进行不合理的利用,降低了自然资源的效用,导致了资源利用的严重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降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这种观念下,国家对自然资源享有的所有权只是徒有虚名,经济上得不到实现,这样其价值长期严重背离价格。大量属于国家的自然资源资产因其价格的不合理被无偿或低价占有。实际上,我们在计算自然资源的成本时,只考虑了自然资源的勘探、开发和运营成本,而没有考虑自然资源作为资本的属性。
2. 三权混淆
三权是指所有权、行政权、经营权。法律明确规定国家享受本国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国家所有权受到条块的多元分割,国家作为国有资源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产权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缺乏协调,造成了权益纠纷迭起,并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有自然资源名为国家所有,但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体现,收益却转化为一些部门、集体或个人的利益,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3.管理体制的缺陷
由于管理体制的缺陷,导致对自然资源监管不力,从而在开发利用上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分部门管理,使得批准权限分头行使,缺乏统一规划和开发管理,也使得各部门各地方争权力争资源的现象发生。例如,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实物核算应由地矿部统一进行,但是煤炭部、核工业部、有色金属总公司、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都有自成体系的勘探找矿部门和实物核算,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复勘探,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而且在自然资源资产的计算上导致多次重复登记,人为虚报其实有数量。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的多头管理,使得它们的开发和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具体步骤安排,而各部门各地方为了自身或本地方的利益,往往滥行使其管理批准权限,使得某些资源的开发一哄而上。同时,这也不能满足自然资源资产即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要求,使得自然资源的开发过滥,从而间接地破坏了代际之间的资源配置的公平,破坏了代际之间的利益均衡关系,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一)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标
对自然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就是要通过自然资源的人、财、物等社会投入,保护、恢复、再生、更新、增殖和积累其资产,实现以资源养资源,走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使自然资源的功能持续恒定下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目标: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国家作为所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通过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的管理,培育、保护和有效引导其产业的发展,使之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通过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将自然资源的核算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来,使资源的价值得到真实的反映和补偿;同时,使自然资源产权流转变为现实,将自然资源参与到商品交换过程中去,进而融入到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去。
(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原则
为了实现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的目标,必须确立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原则。
1.国情原则
我国人口众多,基数大,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现阶段自然资源消耗又处于增长时期,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自然资源管理必须以提高自然资源效益、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为中心;同时,我国的自然资源属国家所有的单一所有制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这就决定了我国政府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合理、有效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做到既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也不损害其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市场化原则
在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过程中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市场化原则要求将国有自然资源作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做到技术管理和所有权管理并重,所有权管理适当集中,培育和完善国家调控下的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4.强化国有产权管理原则
自然资源的产权化是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核心,产权管理的重点是国有产权管理的思想,要确保国家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真正做到确保所有权,落实经营权。
5.效益原则
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要有益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资源性资产的利用效益,改变无偿占有资源的做法。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使自然资源的价值效益充分体现出来。
6.合理协调原则
在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中,要做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工作,中央的和地方的,企业的和个人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等要理顺。通过合理协调,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自然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合理利用。
三、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建议
基于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现状认识,在明确了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标及其对原则的掌握后,我们明白对自然资源资产化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应使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产权明晰,使其市场化和法制化。
(一) 产权化,保证资源所有者的权益
对自然资源在实物量上实施产权登记,明确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及其管理者,防止产权管理不严以及产权纠纷造成的资源流失和浪费。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现产权流转。不仅要强调名义上的所有权,更要强调资源开发利用的国家所有。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自然资源所有权分散到地方和政府各部门,经营权与所有权集于一身,从而淡化了所有权。
(二) 建立资源核算体系,实行资源核算
要实行自然资源的资本化管理, 就必须首先了解其实物量和价值量, 以及一定时期内的增减量, 这就要求必须进行资源核算,把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是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资源核算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 资源的实物帐户,以相应的实物单位计量各类资源的存量和流量;资源的价值帐户,在对资源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核算各类资源的价值及增减, 确定自然环境资源财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国民总财富。资源核算不仅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评价未来发展的潜力,更有助于界定资源资产的所有权关系,加强资源有效管理;促进资源资本化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其提供一种操作工具。
(三) 确定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价格理论和定价方法
自然资源无价的观念和定价方式不合理是资源产品低价、价格体系扭曲的根源。合理的定价是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加强对自然资源价格的研究,确定自然资源价格影响因素与计算方法,提出资源价格计算规范,为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提供可操作性与政策研究,对现有政策措施进行评价,研究实行资本化管理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并从宏观、微观层次上研究为实行资源资本化管理而必须的配套政策、保证措施以及应变措施。
(四)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国有资源的管理、保护、开发与利用应该健全法制,坚持依法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应及时进行有关国有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使资源开发选用规范化、法制化,对私自侵占、盗伐、乱采乱伐国有资源,给国有资源造成严重损失与破坏者予以严惩,使国有资源管理通过法制手段建立起国有资源产业化,资产化管理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杨玉画. 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
[2]姜文来.关于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几个问题[J].资源科学,2000.1
[3]黄毅.强化资源资产化管理迫在眉睫[J].煤炭经济研究.2001.8
自然资源价值化范文3
关键词:国体资源;资产化;产权;国情
国土资源的资产化,就是将国土资源作为资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建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核算、规划、补偿和监督制度,达到国土资源优化配置、保护生态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就是遵循资源的自然规律,按照资源生产的实际,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按照经济规律进行投人产出管理。国土资源是国家领土范围内自然赋存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土地、水、森林、草原、矿产和海洋等。它不仅是任何社会生产都离不开的基础和原料,国家的生存之本,即本身就是财富,属社会财产范畴,而且是财富积累的源泉。
一、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必然性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其实质是通过市场机制合理地配置各种资源。市场经济中,任何生产要素均属于商品,任何物品都有物权(产权)。作为经济生产社会发展必须的要素,国土资源也必然成为资产,须实行资产化管理。
1.当前产权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资源的产权制度是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它不仅决定了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开发利用及其收益制度,而且还决定了资源的利用效益及其社会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强化企业的资产经营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和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明晰的产权制度,不但可以保障国有资源(资产)的增值和有效利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资源产业的积累和良性发展;而且还可以有效保护其他债权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土资源的权益不清,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只是以市场交易量为增长测度,资产负债不计算资源和环境成本和代价,资源无偿使用、政出多门使得国土资源的动态变化和破坏被忽略,难以根治,尤其是矿产、森林等资源,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为争得局部近期利益,不惜牺牲国家或全局和长远利益,争相开发国家探明的高品位资源,不仅造成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低效益,资源废弃浪费,而且造成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3.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资源的配置方式实质上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现代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只有建立客观明确的生产要素权益分配和管理监督制度,即科学理性的管理体制,才能在生产要素开发利用、进入生产或市场过程中,充分体现自然资源所有者的地位,反映资源作为生产物资要素的自身价值(资产价值),保障资源由实物形态到价值形态的转换中所有者的经营者在收益分配的合法权益。
二、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特征
资源资产化的目标是改革传统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与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资源国有资产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即与市场经济其他生产要素管理、流转机制接轨,与商品经济的运作机制方式配套协调,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自然资源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化配置,充分体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而资产化管理要确保所有者权益,并具有自我积累增值性与产权的可流转性。
1.确保所有者权益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为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而且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手段侵占这种所有权。所有权有两种意义,一是经济意义,一是法律意义,两者互为条件,不可忽缺。即作为经济资源,所有者拥有所有权的意义,就是由这种经济资源的利用中取得合法的经济利益,否则,这种所有权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中国宪法规定国有资源属国家所有,其目的就不只是强调国家对这些资源名义上的所有权,而是强调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经济利益的国家所有性,目前在中国国有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所产生的“谁发现、谁开发、谁所有、谁受益”现象,就是忽视和无视国家所有权经济性要求的结果。要确保国有资源国家所有权的经济权益,在管理上就必须做到,首先维护国有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这是确保国有资源国家所有权经济利益的前提;其次,明确国有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收益的国家所有性。当然,这里的国家所有性指的是这些应归国家收益的部分,不论以什么形式存在,在哪一种经济主体手中,以及会以什么形式投人在生产及其再生收益,其最终所有权都必须归国家所有;另外,目前由各主管部门以国家所有权取得的国有资源的收益,应集中一部分作为国有资源再开发、利用和耗竭补偿的基金,而不能搞部门所有、地方所有、集体所有,甚至个人所有。
2.自我积累增值性
将国有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就不可避免地要强调国有资源在社会再生产运动过程中的自我增值和积累。国有资源与一般性国有资产在自然特征构成上虽然有差异,但它作为社会的生产资料,作为经济资源的构成要素,同样具有参与商品生产和流转的特性。这样,国有资源在社会再生产,特别是商品再生产中就会自我增值和积累。这种积累在自然形态上具有特殊性,如矿产品开采,它的补偿和积累不是将开采完的矿产品再生产出来,而是指将一个矿产品开采中的收益用来再投资,进行新的同类或不同类矿产品的开采。如果前一个时期积累的资金能够开发与前一矿井同样生产能力的新矿井,对国家而言,就是求得了资源再生产的完全补偿。如果生产能力更大一些,就有了积累,形成了扩大再生产。所以,国有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自我补偿、增值、积累,主要指的是价值运动。当然,这就要求对各类国有资源,无论是附加了人类劳动的,还是未附加人类劳动的,进行科学、合理的经济评价,确认它的经济价值,从而为从价值方面对国有资源加强管理提供前提条件。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是不能回避的任务。中国目前大部分矿产品开采的自我补偿、更新、积累能力差,导致原材料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从表面上看是原材料价格偏低,从更深的层次上看,是不承认稀缺的自然资源具有特别的经济价值,以及对这种经济价值估价不合理所致。
3.产权的可流转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国有资源的所有和占用中,应保证战略性的、重要的、大部分的稀缺自然资源归国家拥有,而一些普通的、能够在流转中不损失其自然性质、其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或严重危害的资源,应允许其他经济主体拥有。这是形成国有资源的产权流转性的基础。市场经济实践证明,生产要素没有流动性(即要素产权没有流动性),其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就极难形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十分困难,资源也很难充分合理利用。因此,对国有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要使资源具有产权流动性,使资源产权可参与到商品交换过程中去。当然,资源产权流转性有自己的特殊性。这要求国家制定专门的法律或法规来规范资源产权的流转,管理资源产权市场。
三、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原则
对国有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是资源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也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有资产管理的新办法、新体制的形成,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新体制的确立有赖于经济体制从宏观到微观的改革,有赖于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以及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有效运转。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一种高效、科学的资源运作与配置体制一一现代自然资源经营制度和自然资源产权市场,使得被消耗的自然资源得以再生和重建,存量的资源得以最有效配置,并最大限度调动起各方面对其投入,使得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在高水平、高起点上得到和谐统一和相互促进,建立起持续、高产、高效、稳定发展的自然资源产业经营的运作体系。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问题是产权市场管理,关键是自然资源的价值补偿与价值实现。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确立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原则。
1.可持续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把环境和发展上升到统一的高度,这标志着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开始。早在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大会就向世界发出了“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的呼吁。此后,国际社会把可持续发展视为新的发展模式,但是,要使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变为全人类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真正的实际行动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它的必要性和实现的可能性。这不仅是对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也同样如此,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样,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由于土地是世代相传的人类所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她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活动的物质载体,今天的土地利用必将深刻地影响到明天。因此,可持续土地利用问题便成为当前围绕自然环境的“持续能力”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接受性这五个目标构成了可持续利用的基本要求,而且必须以这五点来检验和监督土地利用。可持续土地利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世界各国政府都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人们一方面追求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实现”,另一方面人们又不能真正实现理想的可持续土地利用。全世界正是在追求逼近“可持续土地利用目标”的动态过程中,去衡量和调控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能力。因此,各国只能根据国情,制定一个土地利用目标,以保证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得以持续。
2.市场化原则
资源性资产管理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就是以市场经济的要求作为改革的基本取向,而不再走过去条块分割的老路,要有显著的行业特点。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是在自然资源无价、无偿开采利用自然资源的非资产化管理前提下建立起来的。这一套管理体制与中国现阶段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是难以适应的,表现在:①单纯的行政性管理削弱或忽视了所有权管理。②只有实物性、技术性管理,忽视了经济管理。③自然资源的产权不能流转。而国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保证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还要进一步保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得经济效益归属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且必须将国有自然资源作为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做到技术管理和所有权管理并重,所有权管理适当集中,培育和完善国家调控下的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3.国情原则
首先,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的国情、自然资源情况不同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其他一些国家。实行资产化管理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而是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性资产化管理的道路。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现阶段自然资源消耗又处于增长期,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自然资源管理必须以提高自然资源效益,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为中心,二是中国的国有自然资源属国家所有的单一所有制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政府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因此,一方面要实行所有权与开发经营权的适当分离、理清关系;另一方面又要实行所有权管理和行政权管理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的结合,既要改革现行的行政化分割所有权的状况,又要加强行政管理,把行政权管理和所有权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内部把两权分离,形成一个新的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管理体系。
其次,开发利用权的出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性资产不同于其他资产,这一类资产的取得不是通过国家投资形成的,而是经由国家权利的转移取得的。而且,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多次利用或被耗竭,或被污染不能利用。自然资源的存在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财富,而且还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人们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再造,要想做到永续利用,必须有投人,用经济手段来管理自然资源,这就要求国家在不直接行使经营权和使用权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扩大资源性资产产权的流转范围,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开发利用权的出让形式。
另外,发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作用,调动各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作用由于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的管理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资源性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具备进行技术性管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能力。因此,当前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时,应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各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昌明,成金华,邵赤平.资源环境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26-27.
[2]张小蒂.论市场化与环境保护的兼容性[J].管理世界,2003.(2):34-35.
自然资源价值化范文4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环境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1.环境管理要求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
由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水、森林等可更新资源正在被过度地开发利用,耗减速度远远快于更新速度,使其逐渐失去了可更新性;石油、矿产等不可更新自然资源逐渐枯竭;自然资源遭受破坏影响生态环境资源的质量逐渐下降。当自然资源枯竭,生态资源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因此环境资源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迫切地要求加强环境管理。环境管理要求环境会计为其提供有关环境成本的总量、具体的成本项目、环境保护业绩等信息,了解当前环境状况,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环境资源一旦经过耗用,其价值就转化为环境成本,同时对环境资源的关注也转化为对环境成本核算的重视。通过环境成本的核算,掌握自然资源的耗减速度和生态资源质量下降的程度,以及人类为保证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付出的代价等资料,为环境管理提供有关各项环境成本的综合信息。
2.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注重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忽视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单纯追求产值、互相攀比增长速度,而不顾资源毁损、环境恶化。作为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包括了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考虑了固定资产折旧,但没有考虑自然资源耗损的折耗和生态资源恶化的损失。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导致国民经济产值的增长带有不真实性,如果考虑由于环境退化和耗减的直接费用,以及引起未来生产潜力损失的自然资本“贬值”两个方面的费用,核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就会低得多。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必须增加环境成本的核算。
3.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要求
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耗费,包括人造资产的耗费,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等环境资源的耗费,劳动力的耗费等等。产品成本应由物质成本、劳动成本、环境成本三部分组成。但是,现行的成本计算只包括物质成本和劳动成本,不包括环境成本,使计算的产品成本不真实,成本核算也不符合真实公允的原则,进而形成国内生产总值虚增。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主要生产和出口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初级资源产品,使本国的自然资源匮乏,环境资源恶化,甚至造成跨国境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由于出口商品的价格不包含其全部环境成本,造成国际贸易中环境资源负担的不合理现象,造成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剥削”。而环境成本核算就是要求在产品的价格中反映出环境成本,并由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这对于正确计算产品成本,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成本的分类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环境成本按与环境资产的关系可以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保护费用和生态资源降级费用。
(1)自然资源耗减费用是指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自然资源储量的货币表现。在开采自然资源并形成资源产品的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自然资源,其中一些形成资源产品的实体,一些有助于资源产品的生产。如矿产资源、植被、水等数量减少均属于自然资源耗减,其轻减的价值就是自然资源耗减费用。
(2)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是指为保证可持续发展实现的物质基础而发生的人类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存量,需要采取措施,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寻找替代品、需要对矿产品进行深加工等等,这些措施发生的支出构成了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的费用。
(3)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是指为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所发生人类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按照支出的用途分类,又可分为维护生态资源现状的支出、预防污染支出、治理生态资源交出、生态资源破坏损失等等。维护生态资源现状的支出是指生态资源并未受到危害,为了维护生态环境,保护既定质量,进行必要维护活动而发生的费用;预防污染支出是指生态资源尚未受到危害,但已经预料到污染有可能发生,为避免其发生进行预防活动而发生的支出;治理生态资源支出是指破坏生态资源的事件已经发生,要减除已发生的危害,治理活动中发生的支出。人为破坏生态资源造成的损失是指损失已经造成,难以在短期内甚至相当长的时期内得到治理、弥补和恢复,损失本身虽然不是人们的直接支出,但是损失意味着资源的耗损、财富的减少。为了尽量减少臭氧层空洞、土壤侵蚀、沙漠化.洪水及干旱、水质退化等对环境良性循环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为此所发生的支出构成了生态资源保护费用。
(4)生态资源降级费用主要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不反映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如臭氧层空洞、土壤侵蚀、沙漠化、洪水及干旱、水质退化等生态资源降级的损失,其价值表现为生态资源降级费用。
三、环境成本的核算
1.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的核算
对自然资源耗减费用计量的前提是对环境资产进行计价。资源产品生产企业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后就改变其实物形态,它与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一样具有存量的性质。将自然资源作为一项资产核算,可认为是对环境资产存量的核算,而将自然资源的耗减作为一项费用核算,可认为是对环境资产流量的核算。流量的核算总是要受到存量计价的影响,而流量的计价又影响到存量的现存价值。
既然自然资源具有存量的性质,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存量的方法进行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的核算,即耗减费用按照发出存量的方法计量。其耗减费用就相当于生产成本中的“原材料或直接材料”,其确认与计量均可参照
“原材料”项目进行。在会计处理时可以将耗减费用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列入到资源产品成本中去,在成本项目中增加一个“耗减费用”项目,专门核算资源产品耗用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为了保证“环境资产”账户能反映某一会计主体所拥有的环境资产总量,应设置“环境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反映耗用自然资源而减少储量的货币表现。该账户为“环境资产”账户的抵减账户,通过其抵减可以反映该会计主体拥有的环境资产净值。
2.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的核算
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的发生一般表现为人类劳动的耗费,可以按照财务会计的计量方法,按照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即以包含劳动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等作为计量属性,对资产进行计价。维持费用按其支出以及与资产的关系,在会计处理中可分为:(1)费用的发生能够独立形成自然资源,如人造森林、草场的费用。这类费用发生的结果形成人造自然资源,会计上应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环境资产进行核算。但由于人造自然资源形成周期较长,而实际成本原则要求资产一旦入账后,一般情况下不能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在维持费用发生的整个期间内,可以通过“环境资产准备”账户归集发生的费用,待其形成效用能力时,再转为环境资产。(2)费用的发生不能形成独立的环境资产,只是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其功能。如为森林喷洒杀虫药以延长森林提供效用的能力,这些费用相当于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追加的费用。对于这类费用可以参照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追加费用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即在发生时直接计入环境资产的价值或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如果能够增加自然资源的未来效用,则将费用计入相应自然资源的价值;如果不能带来未来相应效用,或金额较小时,可作为当期费用处理。(3)费用的发生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效用,同时又符合确认固定资产的定义时,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进设备所支出的费用等,应将其确认为一项固定资产,进行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
3.生态资源保护费用的核算
自然资源价值化范文5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它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人们是否合理地利用资源环境。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物质文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地球的资源与环境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系统失衡、资源耗竭、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开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威胁。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它没有体现自然资源和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其次,它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生产成果和投资、消费能力的估计过高。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所以,要想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形成绿色国民经济指标核算体系。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结合关中地区自身的自然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体系,并且对比分析该地区2001~2010年GDP与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的相互关系,从而能够对关中地区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同时也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促进关中地区甚至是整个陕西省的经济发展的政策作出贡献。
1自然资源成本核算模型的构建
1.1自然资源成本核算的构成从经济学角度看,自然资源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消耗的各种自然资源本身价值的总和;从环境学看,自然资源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中造成的资源环境消耗或者形成潜在的与资源环境退化相关的成本。因此,自然资源成本实际上就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货币价值,反映为在经济活动中消耗掉的自然资源的投入价值。自然资源成本体现为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和资源环境退化价值。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侧重于自然资源的数量利用方面内容,它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而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导致资源存量减少的这部分价值。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针对主要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耗减价值来进行核算。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资源环境质量的退化是指人们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的掠夺。这样会降低各种资源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同时导致各类资源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主要包括水生态系统退化价值、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价值和土地生态系统退化价值等。
1.2自然资源成本核算模型的构建
1.2.1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模型关中平原由于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适于耕作,自古为天下粮仓;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经探明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铝、锰、铅、锌、铬、铜、金、钨等20多种,矿产资源的开发潜力大,但是部分资源保护程度低;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大;关中地区的森林资源较少,以乔木和灌木为主,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并且分布不均匀。本文根据关中地区自然资源的实际状况,确定具体的核算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4类资源的耗减价值,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式略)
1.2.1.1土地资源耗减价值C土地核算我们通常将土地资源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等几种类型。本文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将林地列入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中,同时目前针对园地、牧草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等几种类型的市场价值难以估算,它们的价值核算方法也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最终采用收益还原法仅用对耕地资源价值的核算来代替对土地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式略)(2)式中,r表示还原率;D表示历年耕地面积的减少量;S表示单位耕地面积的预期收益。
1.2.1.2矿产资源耗减价值C矿产核算陕西省的矿产资源丰富,已查明的矿种就有90余种,其中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是煤、石油、天然气等。本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和获取各种资源的消耗量等数据资料的难易程度,决定采用恢复费用法对上述三类资源类型的耗减价值进行核算,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式略)(3)式中,Zi表示3种资源的消耗量;Hi(图略)种资源的单位恢复费用。
1.2.1.3水资源耗减价值C水核算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指淡水资源,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人类能够使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对水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对地下水采用恢复费用法,对地表水采用市场价格法来进行核算,进而得到了具体的关中地区水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模型:(式略)(4)式中:S表示供水量;H0表示水资源的单位恢复费用。
1.2.1.4森林资源耗减价值C森林核算单位活立木价值和活立木的蓄积量是衡量森林资源的主要指标。本文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资源耗减价值核算的时候采用净价法,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式略)(5)式中:P表示单位活立木的市场净价;L表示活立木蓄积量;n表示年份。
1.2.2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模型在关中地区可以用水生态系统退化价值、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价值和土地生态系统退化价值来核算资源环境质量的退化价值,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式略)
1.2.2.1森林资源环境退化价值(T森林)核算方法据相关研究结果,森林生态系统对环境的服务功能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气体调节、涵养水源、土壤保育、生物多样性、娱乐文化、森林防护、水土保持。本文在模型设计上采用前人对关中地区生态系统的单位环境服务效益的研究成果,得到关中地区森林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公式:(式略)(7)式中:N表示关中地区每年减少的森林资源面积;Pn表示关中地区森林生态环境的单位服务功能价值。
1.2.2.2土地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如果不考虑污染的因素,土地资源环境退化一般是由山地农业生产和其它开发活动等原因造成的。理论上讲,这部分价值损失应该作为恢复土地环境质量的费用在国民经济收入中予以扣除,由于这部分的价值核算需要有完善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当前这部分价值的核算也只能在理论上进行简单探讨,具体的核算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会逐步完善。
1.2.2.3水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人类的经济活动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所以水资源环境的退化价值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水力发电损失、水库泥沙淤积造成的损失、河道淤积造成的航运损失等等。基于这部分价值的核算需要大量水利专业数据,数据可获得性很小,所以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的探索,在今后的研究中会加以完善。
2关中地区2001~2010年自然资源成本核算
本文使用的数据源自近10年的《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及关中地区各地市的各类资源清查数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1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根据本文构建的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模型,同时考虑到关中地区自然资源的实际状况,我们可以得到关中地区的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资源形式的耗减价值,其中土地资源包括了耕地资源、林地资源和草地资源。
2.1.1土地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根据杨凌区位的特殊性,结合陕西省统计习惯,将杨凌区的数据归并到咸阳市进行核算。按照核算模型的要求,结合关中各市现有的统计数据,本文主要对在关中地区范围内由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耕地耗减价值来实现对土地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每个年份的土地面积变化值是由每年耕地面积的期末存量减去期初存量得到的。经过相关指标的核算得到历年土地单位面积价格之后,就可根据公式得到历年的土地资源的损耗价值结果,(表略)。
2.1.2矿产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根据各种矿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的历年消耗量和理论单位恢复费用,采用理论恢复费用法进行核算,得到了关中地区历年各种矿产资源的耗减价值,。
2.1.3水资源耗减价值核算关中地区的水资源受污染的水体体积以及相应受污染的程度没有监测数据,因此我们采用单位资源恢复费用的估算方式对该地区的水资源耗减价值进行核算,从而得到关中地区水资源耗减价值。
2.1.4森林资源损耗价值核算陕西省森林资源的活立木蓄积量在本文研究的时间段内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变,一直保持在36144万m3,所以在本研究中不再对森林资源耗减价值进行核算。
2.2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近几年来,随着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大范围实施,整个陕西省的森林覆盖面积在逐年增加,到2010年末,全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41.42%;但在“十五”规划实施的前期即2001~2003年间,陕西省林地资源的面积呈逐步减少的趋势,进入2004年后,林地资源的面积才逐步增加。所以本课题将对前3年的森林资源退化价值进行估算。根据陕西省2001~2010年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我们采用相关模型对关中地区的森林资源退化情况进行研究,得到关中地区的森林资源退化价值。
2.3关中地区自然资源成本核算综合前两部分的核算结果,可以得到关中地区2001~2010年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自然资源成本的耗减价值。
3关中地区自然资源成本与GDP比较分析
关中地区的自然资源成本与GDP相比较,(表略)。可以看出,关中地区历年GDP增长呈较平稳的态势,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则不尽然,其中2002年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增幅最大;而2003、2004、2007、2009年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呈现负增长态势。经研究发现,在2002年西安、宝鸡、咸阳存在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情况,最终造成土地资源耗减价值较大,从而造成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大幅增加。这与2002年资源价格上涨导致资源市场需求量突增的现实情况相符。在2003、2004、2007、2009年这4年中,在土地资源耗减价值、森林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方面较前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而造成这4年的增长率为负值。
自然资源价值化范文6
关键词:环境会计 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核算 环境成本财务分析
一、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经济活动在对环境作用时,有为社会创造着财富的正面效应,同时又存在着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则表现在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环境资源从数量上逐年绝对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或砍伐资源,使生态环境从质量上日益恶化。而目前在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中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的影响,是不完整的、局限性的,也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对环境造成各种影响日益凸现,主要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从自然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排出的废气物也与日俱增,造成环境超负荷增加,所以研究环境会计中环境成本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环境保护,而在环保活动中关于环境成本又是永恒话题。成本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扩展了原始的成本概念,由最初的成本即生产或取得某一商品或劳务所发生的支出,延伸出了环境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机会成本等,并将其应用于经济管理,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较大的作用。联合国在《环境管理会计一政策与联系》中将环境成本定义为:“与破坏环境和保护环境有关的全部成本,包括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而环境保护成本是指“企业发生的,与预防处置计划控制和改变行为、损坏修复等对政府和人民存在影响的成本。”荷兰统计局为了反映企业环境管理的成本,从1979年起开始对环境成本进行登记,其对环境成本定义为“企业为防止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所采取的行为成本”。ISAR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在《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以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负荷费用和预防措施开支列人核算对象,提出环境成本的目标是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执行环境目标所应达到的要求,处理好盈利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有可能对企业的净利润最终产生不利影响。
二、环境成本理论基础
(一)环境资源耗减经济学理论 从广义上讲,环境也是一种资源,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大多数环境污染问题是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如水环境与水资源的关系即是如此。经济学理论认为:人类的劳动耗费需要补偿,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地补偿,则难以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同理,自然资源的耗费也需要补偿,否则将无法实现资源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无法实现。众所周知,成本是耗费补偿的价值尺度,要求从收入中补偿各种耗费。但耗费以什么标准补偿,如何进行补偿,是经济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会计实践中的重要问题。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需要将成本的研究范围扩展到环境资源领域,从环境方面研究成本费用的确认、计量和补偿等问题;从环境资源角度考察成本理论,发现缺少对环境资源认识和定义的成本理论部分,致使资源产品成本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不包括资源的耗费成本,使得耗费的资源无法补偿。面对这种问题,环境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包括自然资源耗减费用在内的总成本理论。总成本理论的出发点是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来看待成本,它不仅考虑人类劳动耗费的补偿,而且要充分考虑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源的耗费、破坏的补偿及更新或复置,使自然界保持其原有的良好状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总成本理论要求对自然资源在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整个环境系统、物质系统的循环过程进行研究,定义成本的特性、范围和内容的成本理论。研究的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人类劳动的耗费补偿问题,侧重于自然资源的成本确认、计量及其补偿等问题,使人们从更广泛的空间和时间上考虑成本的因素和计量方法,以便合理补偿自然资源的耗费,解决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从总成本的理论来看,资源产品成本的构成应当是环境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以总成本理论作为环境成本确认理论便于解决了环境资源耗费的补偿费用。自然环境资源客观上需要生成、更新、恢复而完成周而复始的循环,否则资源就会枯竭。将自然资源的耗减费用作为资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可以从实现的收入中获得补偿基金,使人们从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自然资源耗减的补偿,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完成良性循环。自然资源耗减费用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将成本与有关的收入相配比,以正确地计量各个期间的净收益。
(二)环境资源最优耗竭理论 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为使社会从一种资源存量中获得的收益净现值最大,资源的价格不应与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相等,而是等于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这种资源未开采时的影子价格之和,资源的影子价格即矿区使用费或稀缺资源租。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经营者往往不会考虑社会环境的损失,社会只能通过收取资源租来增加企业成本,使自然资源产品的价格基准等于边际生产成本与资源租之和。二是资源租需以利率相同的比率增长,即社会持有存量资源稀缺租的增长应等于社会长期利率。当社会利率提高时能促使资源耗用加快;相反,如社会利率降低,则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流失而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资源最优耗竭的第一个条件是最优开采条件,其中对资源产品最优定价作了说明;第二个条件则是最优保护条件,其中对资源租或资源使用费的合理调整作了说明。这一理论揭示了自然资源产品生产最大效率的必要条件是:产品成本等于环境成本、生产成本和时间成本之和。
三、环境成本分类及内容
(一)生产环境成本生产环境成本包括:固定资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构成环境成本的有环保固定资产折旧、污染物对机器设备损害造成的损耗费、现有设备改造或购置新的有利于环保的设备支出、运输工具运行时排出的废气、建筑物自然损耗折旧等;流动资产。有环保原材料成本、包装物污染及治理污染的成本、库存商品可能对环境造成侵害所采取科学养护时所发生的费用、流通加工和废旧物资在回收或翻新或修复或再生产使用方面所发生的费用;管理成本。管理者在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时也会发生大量费用,包括各方面的环境管理支出、环境监测支出、污染清理支出、恢复支出、由于污染严重造成的停工损失、排污费用、罚款与赔付等,而且还包括企业进行环境调查时发生的费用、进行环境研究时所发生费
用,企业内部员工的环保培训支出、企业周围的环境美化费用等。
(二)开发环境成本开发环境成本包括:企业环保系统的研究开发成本,即指在对环保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的调整、材料采购路线的变更和对工厂废弃物回收及再生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开发、增加原生产产品环保功能的研究、企业生产工艺路线的调整及材料采购的选择等方面所需的成本;生产过程直接环境降低负荷的成本,即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生产过程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包括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环境负荷的监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方面的成本;销售及回收过程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即指企业对销售的产品采用环保包装或回收顾客使用后的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包装物等所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环保包装物的采购、产品及包装物使用后的回收利用或处理等方面的营运成本即指企业配合社会地域的环保支援成本:那些有助于企业周围实施环境保全或提高社会环境保护效益的成本。环境广告有关的成本支出,以及在开征环境税的国家里,支付的环境税成本。
(三)管理环境成本管理环境成本包括:环境管理费用,即企业环境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经费支出及其他环境管理费用;环境监测支出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排污收费,即政府对正常排污和超标排污征收的排污费,对生产或使用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产品和劳务征收的专项治理费用;超标排放或污染事故罚款及对污染造成他人人身和经济损害的赔款;计提预计将要发生的污染清理支出、污染现场的清理和恢复支出、污染严重限期治理的停工损失;使用新型替代材料的增支、现有资产价值的减损损失、对现有机器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造、购置污染治理设备的支出;政府对使用可能造成污染的商品或包装物所收取的押金、政府和民间为集中治理污染而建造污染物处理机构的支出等。
四、环境成本会计问题研究
(一)环境成本会计确认 以环境成本理论基础为指导,在研究环境成本确认前,先清楚环境成本和产品成本异同,产品成本是以产品的形成过程为成本动因,环境成本是以环境负荷的发生及削弱为成本动因;产品成本核算目的是确定产品的劳动耗费,而环境成本核算的目的是确定对环境负荷减少的资源投入。产品总成本包括环境成本,两者都是企业获得收益的一种价值牺牲,其发生的数额一般都要与企业收入相配比。环境成本虽为产品总成本的一部分,但在核算时要认真加以确认为以免与其他成本或费用相混淆。当能够被确认此项费用或支出是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关时,才能被确定为“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确认有两方面:一是微观环境成本确认,是以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必然要发生增加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时,则确认为环境成本。二是宏观环境成本确认,如果是在国家实施经济调节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环境税、环境保护基金的征收和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的排污费等成本费用。
(二)环境成本计量 环境会计计量是把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和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采用科学方法作定量性的测定、定性分析并加以公布。与财务会计计量有所不同,环境会计计量通过对环境综合措施的投入成本、投资额、费用额的计算来评估经济效果和环境保护效果,从而可以量化管理环境保护活动的支出和经济效果并对未来的环境工作进行指导,使人们更好地开展环保活动。如何计算资源资产的价值,从理论上讲,自然资源的价值由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人工价值(劳动价值)和稀缺价值构成。自然资源的天然价值,是指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是由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所带来的,其价值量大小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丰饶度、质量以及自然资源所处的区位。自然资源的人工价值,是人类劳动附加在自然物上所产生的价值部分,既包括自然资源开发的直接性人力和资金投入,也包括为开发自然资源所进行的其他间接附加性设施投入,如道路交通的修建、水电设施的配套等。自然资源的稀缺价值,其价值量大小完全由资源的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
(三)环境成本核算 环境成本核算目的就是严格地控制成本,做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且要始终贯彻节约原则,将资源的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环境成本核算是以货币或非货币的形式对企业环境活动中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损失的衡量,并在其真实统计和合理评估的基础上,从实物和价值两方面运用核算账户和比较分析来反映其总量和结构以及供需平衡状况的经济活动。在以往的会计核算中,当环境成本在与其他成本同时进行核算时,企业并未考虑环境成本问题,只是将有关环境的因素直接计入管理方面的其他项目中,没有单独进行核算,容易混淆。核算的核心问题是确认环境成本时如何资本化和费用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提出资本化的环境成本的范围包括:对现有机器设备进行环境改造和购置污染治理设备的支出;环境污染清理支出中能够提高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率性的支出。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包括:防止环境污染的支出;资产的环境检修支出;环境违规罚款支出。美国FASB提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环境成本应予以资本化:延长企业拥有资产的寿命、改造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保护环境。如果环境成本有助于延长企业资产的使用年限,或者改进了资产的安全性、避免了环境污染发生、为销售企业正准备销售的产品等,应当资本化,否则应予费用化。环境成本基本核算通过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来实现,价值量核算要建立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核算内容:一是对每一类自然资源环境的实物和价值进行核算,即个量核算或分类核算,以反映其在一定统计时段内的增减变化;二是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价值进行综合核算,即总量核算,以反映自然资源环境总量的增减变化;三是将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全面反映国民财富的变化。由于不同类资源实物是无法进行加总的,只有借助于价格这个相同的测量尺度,才能求得自然资源的总量。因此,资源总量核算只能建立在资源分类价值核算的前提下,对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变化的真实、可靠和连续统计,是资源核算的基础。
(四)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环境信息披露以自愿为主。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还是依赖企业的主动性和自愿性。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许多公司开始在其公司网页环境报告。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日趋多样化,在内容上各式各样,有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和收益、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预防污染和改善环境所做的工作,或企业的环境目标与政策等;在形式上多样化,有环境报告表述形式既有货币(财务)形式,也有非货币形式(包括文字叙述或者是数量化),有的采用资产负债表样式,有的采用收益表样式。从环境会计报告与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关系看,有的把环境信息包容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有的则区分开来。我国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且是被动性,仅对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在报表上反映一些环境信息,且多以排污费、管理费形式出现。西方环境
会计披露对我们的启示:一是,环境会计披露必须适应人们对环境关心的要求。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高,应充分考虑自然界多种物质资源的消耗、破坏的更新和补偿,使自然环境保持其原有的良好状态。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应适应人们对环境方面的要求,尽可能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有用的环境信息。二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必须坚持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的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在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先采用文字说明、补充资料、附注等形式揭示一些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如企业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治理环境污染获取的直接收益等,并在会计核算中建立完整的环境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体系。三是,坚持成本效益原则。要合理地将环境信息全面披露出来需要一系列复杂的调查、采集数据、方法研究及计算,成本相对较高,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承受。在现阶段经济条件下,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尽可能用少的成本获取较佳的效益。四是,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通过编制环境会计报告以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及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会计科目来核算,如“环境收益”、“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环境会计的信息可以通过财务报告向投资人和社会披露,披露的形式可独立于传统会计以外,设置单独的环境会计报表,如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损益表和环境现金流量表。
五、环境成本财务分析
(一)环境成本的效益分析 目前,对环境成本的效益分析是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的。经济效益包括由于企业发生环境成本支出而改善环境保护措施所带来的效益。包括排污费、诉讼赔偿额的减少、废物再生利用收益、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节约、环境治理的咨询服务收入、获得优惠利率环境保护贷款的利息机会成本等。社会效益则包括企业形象的提高、企业绿色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企业环境风险的降低、减少职工和附近居民的疾病率、降低建筑物的侵蚀和酸雨浓度等,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予以描述。
(二)环境成本的效果分析 实质上是依据费用与效果的相关关系,借助于两者之间的动态变化比较得出结论。一般来讲,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增加,就会带来环境保护预防。环境保全效果主要体现在排污费、污染诉讼赔偿、三废再生利用收益以及非货币计量的环境风险降低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等方面,企业环保收益则主要体现在因企业环保形象的提高而增加的销售收入,以及因变更产品设计、改造生产工艺而使材料、能源消耗减少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