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文化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文化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小先生制” 实践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68-01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公共基础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要求。注重学生专业续航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努力为社会培养出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应用人才。然而,本人在从事计算机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单靠老师一人的教学和辅导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因为计算机的操作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它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每个学生每天所学的每个知识点,都必须由他们亲自反复实践操作才能掌握,直到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但是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又比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让教师一个一个的辅导,又很不现实。要是为了一小部分的同学,而对全班同学进行广播教学,又会浪费已经掌握这一知识点的同学的时间,怎么办呢?经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本人开始尝试将“小先生”应用到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目前已略见成效。
“小先生制”最先由陶行知先生提出,在推行民众教育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民众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把知识扩散给大众,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都得呼吸,而把知识变成空气最好的方法是运用小先生。后来,陶行知在创办工学团和小学校中,提倡和推行“小先生制”,当时“小先生”的含义是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当时普及教育及教育方法的一个重大发展。他认为: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是小先生,小先生是负着普及教育之使命;穷社会除了重用小先生之外,是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使教育普及。当然,今天的“小先生”制的内涵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和发展,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新的“小先生”制就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承担起教师的助手,在实践活动中与其他同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魏书生先生在《教学工作漫谈》中指出,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像保姆一样,因为害怕学生做不好,就大包大揽,所有的事情都自己亲自去做,不将锻炼的机会留给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自己累了个半死,还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其实教师只要发挥好指导作用就行了,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本人非常认同这种观点。
在实践的教学中,本人具体实施的办法如下:
1、选拔“小先生”
在本班所有学生中,采取自愿报名、严格筛选的方式选拔计算机“小先生”。选拔条件如下:
(1)“小先生”必须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先生”的学习热情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学习状况;
(2)“小先生”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必须把“小先生”当做一份工作来对待,一旦被选上了,必须坚持到底,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
(3)小先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独立、快速、准确的给予解答;
选拔的考核方式为机试和面试。机试可以测试学生是否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面试则用来测试学生是否具备学习热情和责任心。
2、培训“小先生”
通过选拔确定“小先生”名单后,接下来就要对他们进行培训。为了节省所有“小先生”从培训到“上岗”的时间,本人将“小先生”分组,1~2人为一组,每组分配不同的章节。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本人对“小先生”的分未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internet应用六个小组。分好组的“小先生”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学习所分配章节的知识,采取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方式,使自己尽快成为该章节的“专家”。不同分组的“小先生”之间必须相互学习和协作,技能共享,使整个“小先生”团队逐渐掌握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培训中,注重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等等。
3、让“小先生”在实践中起积极作用
通过培训的“小先生”,在课堂上已经能够帮助教师起到积极作用了。根据“小先生”的人数情况,再对班上同学进行分组,每个“小先生”带一个小组,负责这个小组组员的学习辅导。这样比教师一个人辅导一个班的效果要好的多。仅凭教师一个人的精力是不够的,教师在辅导某一位同学时,就可能顾及不到其他的同学。如果把辅导学生的工作交给“小先生”和组长来完成,教师就可抽出更多的时间,更好的起到教师的指导作用。小组的组员遇到问题,先向“小先生”请教。“小先生”能独立解决的就直接解决。如果“小先生”不能独立解决,就合其他“小先生”一起讨论。如果“小先生”们在经过讨论后也无法解决,再由教师来解决。这样对于“小先生”来说,辅导的过程也是再学习的过程。因为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别人遇到的问题,自己未曾遇到过,如果你能将此问题解决,那便是对你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锻炼。他帮助的学生越多,他的能力提高的也就越快。由于“小先生”负责一个小组的学习辅导,他们对该小组的组员的学习情况也比较了解,教师可以从“小先生”那里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从而了解整个班的学习情况。
“小先生”制实际运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小先生”制虽然已应用到计算机的实习教学中,但因实施时间较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有个别“小先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顾自己学习,主动帮助他人学习的意识不太强,对于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辅导不够积极,还应加强对“小先生”管理意识的培养。
2、“小先生”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个别“小先生”责任心较差,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对组员学习状况的检查力度不够。
本人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小先生”制的时间还不长,现在只是刚刚起步,但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将继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小先生”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酒文化基础知识范文2
尊敬的答辩组的各位老师和同学:
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级xxx的学生xx,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我的论文题目是《贵州酒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首先,我想谈谈我写这篇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其实关于酒文化的旅游开发和设计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做了研究,其中关于贵州酒文化的旅游开发也有涉及,但是我依然选择了这个作为自己的论文题目,首先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是基于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现在随着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旅游模式逐步升级,开始由观光游时代向体验游时代转变,旅游类型也开始由大众旅游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专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旅游发展的趋势。本文的酒文化旅游正是一种专题旅游。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就是在专题化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为我省的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一种声音,一个思路。
2.我们知道,旅游的生命在于特色,有了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长远,酒文化旅游就是贵州旅游的一大特色。贵州作为茅台的故乡,不仅有悠久的酒文化历史,更有丰富的酒文化旅游资源。探讨贵州的酒文化旅游开发,不仅对贵州有着特别的意义,对国内酒文化的旅游开发也是一种典范带动。
3.我选择这个题目,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觉得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比较充分,应该易于开展论文的撰写,所以选择了它。呵呵....
其次,我想重点说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探讨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了酒文化以及酒文化旅游的内涵,同时重点对贵州发展酒文化旅游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贵州酒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主要有五个组成部分:
1. 酒文化旅游概述,在这一部分我首先介绍了酒文化、酒文化旅游的定义,并重点阐明了贵州酒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
2. 对贵州开展酒文化旅游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地理气候、资源条件、社会文化、政府政策等方面做了阐述,从而充分论证了贵州酒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3. 对贵州酒文化旅游开发中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如酒旅分家严重,产品单一,开发创新力度低,缺乏专业化的策划、推广和营销等。我认为这是本文的亮点。
4. 针对贵州现存的问题,我尝试给出了贵州酒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通过挖掘﹑整合、再塑造贵州酒文化,进一步开展酒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彻底激活酒旅游的活力,从而塑造民族酒品牌、创造出品牌效应,进而开展酒乡旅游,打造出成熟的酒文化旅游线路,最终结合其他行业推进贵州酒旅游的综合开发,真正实现贵州旅游业的再发展,再辉煌。我认为这正是本文为数不多的一个创新之处。
5. 最后总结全文,给出方向。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对某些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其中关于开发的畅想也只是学生凭着现在学的知识,在分析了贵州现状的基础上给出的一些建议,思考肯定还不够深刻也不够全面。同时我觉得本文的最大缺憾是没有相应数据分析和图表解释,以致文章的阐述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这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数据收集、处理能力不够,另外就是现有专业的、权威的、最新的酒文化旅游的数据缺乏。没有相应部门的统计,获取当然不易。此外虽然我已经很仔细的检查过了,但是依然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错别字或语句不是很通顺的地方。
关于体会:坦白说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在信息检索、阅读写作、基础知识、沟通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真有提高吗?哈哈.......)但是,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分析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分析能力薄弱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的论文写作和分析,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分析不透彻或者建议不具体,还有待改进。所以请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做到更好。
酒文化基础知识范文3
一、葡萄酒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葡萄酒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专项旅游形式,在国外的发展初具规模,并有不错的收益,但在国内相关的旅游研究和实证分析还是比较缺乏。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就葡萄酒旅游的相关概念,已经备受相关组织和专家关注。最早关于它的研究是在1997年南澳委员会指出游客访问葡萄酒厂及相关活动。葡萄酒旅游可以包括游客在访问主要旅游目的地过程中对单一酒窖的短期访问,也可以包括将重点放在葡萄酒产地居住几天以亲身体验葡萄酒的生产过程。Hall等(2000)提出,对葡萄园、酿造厂、葡萄酒节及葡萄酒展览会的访问,这种访问是把品尝葡萄酒和对葡萄酒产地的特征的体验作为主要访问目的。我国的学者在总结国外的分析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李世泰等提出葡萄酒旅游包括制酒,品酒,赏酒,健身,美食,购物和游览葡萄酒厂周围的葡萄园等景点,还包括了解产酒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系列娱乐活动。葡萄酒旅游业的增长与现在注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验” 旅行分不开。由此,Williams(2001)认为葡萄酒旅游是喜爱葡萄酒的人到葡萄产地追求与葡萄酒相关的各种体验的一种旅行。这一定义强调的是旅游者通过葡萄酒旅游获得休闲游憩体验和经历,延伸了葡萄酒旅游概念的内涵。
葡萄酒旅游呈现出以下特点:(1)产业经营的三重性。从资源禀赋来看,葡萄酒旅游资源中既有工业观光旅游中的工业设备及工业产品制作等资源,又有生态农业旅游资源中农业旅游资源的农作物、风景、气候等,同时兼具休闲旅游的特性。(2)较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葡萄酒旅游者的动机就是一种由低至高融入葡萄酒体验的过程,项目也体现出高度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葡萄酒体验旅游的采摘、酿制、品酒、赏酒等环节能充分调动眼、耳、口、鼻等各个感官的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思索,使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3)高品位性和高教育性。国外研究中,对葡萄酒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葡萄酒旅游者具有明显的高学历和高收入特征。(4)文化性。葡萄酒旅游是一种葡萄酒文化之旅,发展葡萄酒旅游过程中可将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充分的融入进去,从而增加葡萄酒旅游的文化内涵。
二、我国葡萄酒旅游开发现状及不足
我国葡萄栽培总面积628万亩,其中酿酒葡萄80余万亩,葡萄总产量627万吨,75%鲜食,15%酿酒,10%制干、制汁/醋。中国葡萄种植历史悠久,但绝大部分葡萄用于鲜食。目前,国内酿酒葡萄的生产集中分布在胶东、西北、京津冀地区。已形成的葡萄酒旅游目的地主要以葡萄酒产业旅游带的形式出现,主要有北京延庆县“酒庄葡萄酒产业带”,烟台蓬莱市“葡萄观光旅游带”等,相对来讲是东部发展较好,西部仍旧处于探索阶段。
从出土文物和历史情况来看,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地带,即美索不达米亚创造出人类最古老文明的苏美尔人酿造出了人类第一桶葡萄酒。而中国的葡萄酒旅游于20世纪9O年代兴起,并且发展缓慢。虽然说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历史最悠久的张裕葡萄酒庄,也才是19世纪末建立的,到现在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开始发展葡萄酒旅游更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中国的葡萄酒庄没能沿袭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葡萄酒旅游的角度来看,缺少西方国家的历史韵味。而在葡萄酒庄的建筑园林设计上,则多采用欧式园林景观,比如张裕。或是中西合璧式,比如云南红酒庄。在游览过程中,多是游客走马观花式地参观酒厂、酒窖、文化中心等地,然后进入到葡萄酒销售中心,这个过程缺少对葡萄酒文化的体验,酒厂商更注重的是销售环节。在导游的讲解方面,也一般在于介绍葡萄酒的相关常识和本酒庄的企业文化,而甚少涉及葡萄酒的历史来源和文化渊源。这使得游客的体验不够全方位,印象不深刻。国内关于葡萄酒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前景的开发,多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出发,例如树立企业形象、规划旅游线路及景区,而没有从体验经济角度展示我国葡萄酒旅游的特点与需求。目前葡萄酒旅游发展中还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不高,散、小、弱以及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等问题,真正懂葡萄酒的专业旅游人才极度匮乏。
三、关于体验经济理论的内涵
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1998 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所谓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道具,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为顾客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体验经济作为一种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主导型经济形态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体验经济的特征体现在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体验是这一过程的“产品”。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每一瞬间都是一个“惟一”。这与旅游产品无形性、异质性、易逝性、生产与消费同步性等特性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人们出游的动机不外乎求知、求新、求异、求乐的精神和心理体验,因此,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在体验经济中,企业不再仅是销售商品或服务,它提供最终体验并充满感情的力量,给顾客留下难以忘却的愉悦记忆。根据参与程度和联系类型的不同,将体验划分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四个部分。最好的体验处于四个领域交叉的“甜美地带”。
全新的体验不仅是满足客户的期望,减少客户的损失,而且是有意尝试超越客户的期望,带来惊喜的体验,创造惊喜的体验需要以满意和减少损失作为平台(谢彦君,2005)。体验经济时代,要问消费者“你记住了什么”,而不是“我们怎么做”或“你需要什么”。
从 2003 年起,国内的体验经济研究开始涉及产品设计、营销、消费需求等多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旅游活动的研究。例如,邹统钎讨论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区分了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5种旅游体验。孙根年教授在体验旅游的经营与策划中,提出“动机―过程―目标”模式(见图1)。其中,过程“三性”: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和可参与性是旅游体验经营的关键;目标“三感”:新鲜感、亲切感和满足感是旅游体验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动机“三求”:求补偿、求解脱、求刺激是旅游体验得以形成的核心动力(张建忠、孙根年,2012)。此外,芮田生在分析游客潜在心理和审美心理的基础上提出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的程序,包括游客行为分析、体验型旅游产品设计原则和步骤等。
四、葡萄酒旅游开发对策
(一)强化葡萄酒旅游景区体验化开发理念
旅游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使各主体获得自身最大收益。对游客而言,要通过旅游活动感受葡萄酒文化和地方特色,以获得难忘的经历;对景区而言,要使经营者在提供旅游体验这个经济提供物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旅游地而言,要获得文化传承、地方宣传、社区获益等综合效益的最优化。游客主要通过精神参与和身体参与来获得深度的旅游体验,在景区的体验化设计过程中,注重真实性的营造,为游客创造真实的葡萄酒酒体验氛围,物质景观形象、地方文化形象、企业形象等多个二级系统,都要与景区总体形象相符。
(二)深度挖掘本土葡萄酒文化
我国葡萄酒旅游现有发展模式多为效仿西方,并没有融入本土特色。葡萄酒文化应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葡萄酒酿造技术、法律法规制度、酒俗酒礼、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葡萄酒相关的书画、诗文等。我国在历史、文化、、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异于西方国家,因而葡萄酒文化旅游也应呈现出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应在葡萄酒旅游体验活动中充分挖掘中国葡萄酒文化的魅力。
(三)大力推行葡萄酒酿造商依托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以品牌葡萄酒酿造商为核心,主要表现形式为以葡萄酒酿造商为名字的企业庄园(例如威龙甘肃沙漠绿洲有机葡萄庄园),或将展示企业文化的博物馆作为单独景区呈现。主要的目标消费者定位为高端的葡萄酒爱好者以及会议、休闲等旅游者。满足旅游者的教育、观光、娱乐等多种体验,综合该酿造商葡萄种植基地、酿造厂酿造工艺和生产线、酒庄及企业文化展示等内容。旅游项目可以有传统的葡萄种植园参观,也可以参观酿造工艺流程、自动灌装生产线、酒窖,酿造者解说工艺、家庭自酿工艺传授,葡萄酒展示与品尝等。除此,还可将地区特色住宿,地区美食体验、地区特色的户外休闲运动、葡萄酒美容产品体验(比如葡萄汁护肤SPA)、葡萄节庆融入其中。典型代表有秦皇岛朗格斯酒庄。
(四)发挥葡萄酒文化博览中心的桥梁作用
目前国内很多葡萄酒产业聚集地建立了以品牌集聚、品鉴欣赏、收藏展示、科普推广、文化交流为主题,融休闲、展览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葡萄酒文化博览中心。博览中心在产品推介、品评鉴赏、基地考察等面对面交流活动,为参展商和采购商创造了更多的交易机会,搭建了世界葡萄酒交流的平台。例如张裕葡萄酒还创新开发了馆藏事件酒、异型瓶酒类产品、小型可储酒橡木桶、不锈钢酒壶、艺术酒架、葡萄酒专业器皿、办公用具等酒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和旅游纪念特色浓郁的产品,深受顾客的喜爱和欢迎,这一点很值得借鉴。
(五)实现旅行社和葡萄酒旅游企业的有效对接
旅行社一头联系着游客资源,一头联系着旅游资源,然后通过对资源的整合、组织,起到中介作用。发挥好旅行社龙头作用,可以大大拓展旅游业集聚效应。目前,葡萄酒企业自身还没有完全认识到旅行社的作用,而旅行社也没有太多懂葡萄酒的导游,因此衔接上出现了问题。葡萄酒企业依托自身的宣传招揽顾客,范围有限。旅行社带领游客去酒庄往往是到此一游,彰显不出葡萄酒文化自身的魅力,游客印象不深,回头率不高。旅行社是旅游产品的总装车间和推销商,在发展和繁荣旅游市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协会要积极组织旅行社实地踩线考察,集中推出葡萄酒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对外推介力度。旅行社要优先开展地接招徕服务,推出风土人情之旅、美食与美酒体验之旅、品酒之旅等旅游产品,按照旅游经济规律,充分体现葡萄酒旅游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葡萄酒旅游企业要注重对旅行社导游的培训,加大培育游客对葡萄酒品牌的忠诚度。提高导游在葡萄酒基础知识、葡萄酒饮用文化、葡萄酒餐饮服务、葡萄酒的历史、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葡萄酒接待礼仪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
五、结语
酒文化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授――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狭义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探求问题,掌握规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所谈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是从广义而言的,它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积极的研究意识,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其本质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包括: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一、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研究的“主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基本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背景差异,在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圈子里,学生只能带着镣铐跳舞。语文研究性学习则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鼓励学生的多元表达。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施展;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发现;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个体只有在自由、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才能使思维敏捷、流畅,从而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参与者,研究性教学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热情,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例如,在教学《曹刿论占战》一文时,我组织了一场“鲁庄公真的‘鄙’
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讨论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得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师生是平等合作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学生不会担心发挥不当而受到批评,不会处于被动、压抑的心理状态,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照各自的能力水平和方式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
二、“以小见大”,正确把握“研究”的内涵。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不同于高校的科学学术研究。这里的研究有其独特的内涵。它是一种学习方法、学习过程,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高校的研究重出研究成果,重出有创新、有社会价值的学术成就,是高级层次的研究,代表学术研究的前沿。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完成基础教育的培养任务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研究不可过于苛求,学生的研究毕竟只是停留在“类创造”的层次上。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确定应根据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应从小处入手,课题小一点、浅一点,待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再搞得大一点、深一点。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教师在备课时,应做有心人,预先准备数个课题供学生选择;也可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师生瞬间的思想火花求疑、求真,从而找到新的课题。
我在教《胡同文化》一文时,在教学中作了这样一次尝试。备课时我准备了三个课题:(1)中国民居建筑文化;(2)“忍”在今天通融继续作为我们的座右铭;(3)简评汪曾祺的散文风格。要介绍作者时,我提到汪先生是高邮人,有时学生立即插言,高邮产双黄蛋,在江苏很有名气。我就讲不仅“居”有文化,吃也有文化,并进一步延伸到酒文化、茶文化、食文化。在讲到汪曾祺的京味语言时,我提到老舍先生的京味语言,初中课本上有《骆驼祥子》的节选,有学生决定选择两位作家语言风格作比较。我首先肯定这样同学的想法,然后建议还是比较这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为什么呢?因为比较两个作家,对一位中学生来说课题太大,阅读量和理论准备都不充分。比较两篇课文的语言风格,课题小但对学生启发大,因为两篇课文均为作者的代表作。一个月以后,不少学生对我所准备的三个课题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见,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切忌过大,否则会使学生无力驾驭;应“以小见大,”小处着手,深入探索。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量力而行,并能成功地完成课题,拥有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以讲为辅”,合理调控“研究”的走向。
语文教学改革易走极端,往往不能客观辩证对待新旧模式。讲授式有其无法取代的地位,它在讲授语文基础知识时极具优势,教师可以系统、科学地传授知识,使知识更具有逻辑性,教学更具实效性,它是一种省时的经济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讲授式的基础上的,绝不能因提倡研究性学习就抛弃讲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科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酒文化基础知识范文5
针对目前各地的葡萄酒俱乐部、品酒会普遍的初生期不确定性,这里做一个小小的展开,以文会酒友,以期做交流。
葡萄酒的品尝鉴赏,可以细分为几种不同的目的:
1,专业的技术性品评。国外对于葡萄酒的品质有着非常细致和规范的法规标准,而国内也正在这一问题上争得不亦乐乎;其实葡萄酒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再细致规范的法规能够保证的也仅仅是某一等级的最低界限,最终为其拍板的仍然是专家的综合性人文品鉴。这样就产生了专业的葡萄酒品评程序,而其过程又是及其复杂、细致、辛苦而无多少乐趣可言;对环境、时间、品评人员的综合状态、设备器具均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并形成了许多的专业词汇和术语。目的是由此达成葡萄酒品质品鉴的最高权威,也是非具深厚造诣的大师而可为之。
2,商业性的品评。一般是由资深并有一定公信度的专业人员担纲、面向市场定期或不定期的一种商业信息介绍行为。目前国内见的不多,而在国外及港台地区则十分普遍。如香港《酒经》杂志的主编刘致新先生就每年汇编一本《平正靓买酒术》;台湾原《酒客》杂志的主编陈匡民小姐也编有《葡萄酒消费指南》数个版本;日本的《葡萄酒王国》杂志(今年开始有了中文版)也会有一半以上的篇幅主要介绍在本土市场上销售的各种葡萄酒;而世界级品酒大师罗伯特.派克每年出版一本的《葡萄酒购买指南》则更是被全世界的歪酒迷甚至投资收藏者成为案头必备的圣经。其间涉及的酒均是在当地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大部分价位可以为大众所接受。一般均罗列有外观照片、酒名、主要酿造葡萄品种及配比、简单的口感和观感、主观评分、搭配菜肴的推介、市场零售价格等内容,有些还会有简短的出品酒庄介绍。这一分类中还包括国内外酒商和营销商经常举办的自身产品品酒推介会。
3,消费性品酒。主要由一些葡萄酒爱好者组织和酒类媒体举办,旨在提高葡萄酒品鉴知识水平、以酒会友创造实际主观品评的交流学习机会、增加精神愉悦享受满足高层次消费需求的活动。
相信目前各地的品酒活动主要的还是上述的第三种类型,因此这里根据自身的一些感受和体会就此着重作进一步的展开。
第一,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在消费领域中并不适合单独净饮,因此作为消费性的品鉴活动建议尽量搭配一些合适的食物来同时享受。可以是酒配菜,也可以是菜配酒;当然贵腐酒、甜白酒、冰酒等搭配合适的蛋糕、水果、冰淇淋也会别有趣味。一般情况下我们品用的还是一些普通等级的酒,因此尽量考虑日常菜肴来搭配会比较有实际意义。不知道如何配?大胆地去尝试!乐趣往往就在寻寻觅觅之间。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作为餐饮酒的葡萄酒只有在与食品的圆满搭配时才会有一个完美的品鉴饮用感受。
有时候同样的一支酒由于与不同的食品搭配往往会在品用时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坊间有一些条条框框,大可不比拘泥;况且西方成熟的葡萄酒文化如何与灿烂的中华餐饮文化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完美融合还是一个崭新的未成熟课题,期待着大家去发掘。全身心地去感受,并时时与朋友们交流分享。
第二,在充满欢乐气氛的酒宴中,一定不要拘泥于“术语”、“专有词汇”的生搬硬套。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在享受葡萄酒给我们带来的深邃文化、情感愉悦中,重要的是整体的感受,试着让自己更轻松一些!基础知识要学一点,但一定不要误入为品酒而品酒的歧途,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专家;作为普通的葡萄酒消费者、爱好者,要做的是饮家而不是专家。电视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但如果在欣赏心仪节目时,不断地考虑对比度、色彩饱和度、扫描线之类的问题,你觉得这场节目有味道吗?同样当人们在美术馆欣赏油画大师的佳作时,努力试图观察这里用了一点土绿色、那边又是由三种不同的基色调和而成……是不是有点乏味?
第三,建议在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以后,每次的品酒活动要事先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目前国内的葡萄酒鲜有突出的个性特色,因此比较、探求会不知从何做起。但是国外有一定品级的酒品一般都会有一些风格、特色、口感上的个性化因素可以去探索、寻觅、比较。并且在不同的出产年份和储存条件、储存期的影响下有明显的差异。确立主题可以有明确的比照对象,可以使品鉴的结论有参考标准,可以使品酒的感官经验积累逐渐地归纳、系统化。不然随意找些酒来瞎品一气,杂乱无章的印象也很快就流逝了。
一般的品酒活动主题可以有:
1,临近(或不同)年份同一国家或地区的、相近酿酒原料品种的不同酒庄、酒商的不同品牌的比较品鉴。
2,临近(或不同)年份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相近酿酒原料品种的不同酒庄、酒商的不同品牌的比较品鉴。
3,临近(或不同)年份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酿酒原料品种(或不同原料品种的不同搭配比例)的不同酒庄、酒商的不同品牌的 比较品鉴。
4,某一小范围产酒区临近酒庄的、同一(或不同)年份相近似酿酒原料葡萄品种(或搭配)的不同品牌的比较品鉴。
5,更精深的可以有某一酒庄某一品牌连贯几个不同年份的比较品鉴(所谓垂直比较)。某一酒庄某一品牌与同一年份其他酒庄同等级品牌的比较品鉴(所谓横向比较)。等等不一而足。
6,也可以就某一风味的菜系,甚至某几道菜肴与初选的不同品种、年份、品牌的酒来进行搭配比较品鉴。
酒文化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法语教学 兴趣教学 第二外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036-02
谈到很多学生选修二外法语的原因,首先要了解这种富有艺术性的语言的重要性,在全球共有68个法语国家和地区,超过2亿的人口以法语为母语,法语是除英语之外学习人数最多的外语,在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等重要国际组织法语也是工作和官方语言。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与法语国家经贸文化合作的日益频繁,对高素质、高水平的多语种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法语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第二外语的首选,因此,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
一 二外法语的特点
我国二外法语教学是以英语本科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学生的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属于成人外语教学的范围,课程在本科一年级已经开设,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外语的经验,因而在学习法语过程中能够较快入门,并且二外法语教学是以零起点为基础的教学,起点相对较低,特别是法语和英语有很多相通之处,在学生学习起步阶段较为容易。另外,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法语实际应用范围广泛,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符合新时展需求,二外法语总体体现为门槛低、提升快、应用广的特点,这些因素对于开展二外法语教学工作十分有帮助。
二 二外法语教学方法
《大学法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法语作为非专业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法语阅读能力,同时具有初步听、说、写、译的能力,能用法语交流简单的信息。注重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规定与要求,综合第二外语的特点与教学对象及教师的具体情况,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要求,我们通过摸索实践,总结出以下若干教学方法,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兴趣教学,就是在初始阶段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功的外语教学应是在教授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同时教授语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介绍,做到在介绍文化中促进语言教学。将二者有机地结合,使得学生在习得外语的同时了解异域文化,逐步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外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高水平人文素养。比如,把法语会话中初次见面和基本的日常用语涉及的词汇和句型教给学生,例如,bonjour salut(您好)、au revoir(再见)、merci(谢谢)等等,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单纯的讲解之外,还可以配合多种教学手法,如设计不同的情景会话等,可设计待客赴约以及餐馆就餐的情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中法传统文化及观念的差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体会,有
利于学生牢记生词句型,培养学生的初步语感,从而提高学生初级阶段的语言运用水平。这样下来,学生们就对法语有了初步的直观认识,另外,还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法国美食、葡萄酒、香水等方面入手,介绍不同地区的食物、红酒文化。同时也可引入法国历史、地理知识,介绍拿破仑、戴高乐、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观看法语电视、电影短片,让学生们在跨越地域穿越历史的过程中了解法国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形成以及法国人的性格特点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法语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法语。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影像多媒体等教材的时候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兴趣选取适当教材。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抛砖引玉阶段,接下来也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法语学习的认真严谨的态度。并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一些考试题型,为他们在今后的法语考试提前做好准备,做到寓教于乐。
三 英语法语对比式教学
我们的授课对象主要为英语专业学生,他们从小学就开始英语学习,多年积累的英语知识,使得初学法语时容易混淆,在我们授课过程中要尤为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法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加上历史及文化的原因,两种语言相互融合影响,英法语言之间的相似之处很多,从传统的语音和词汇以及语法结构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比对。
1.语音方面
法语共有35个音素,其中15个元音音素,20个辅音音素。而英语共48个音素,由于英语各音素之间的差距较小,发音时口型稍加变化发出来的就是另外一个音。法语在发音时,发音器官要比发英语音时紧张有力,一定要注意的是,在发法语音素时,在整个发音过程中发音器官应保持固定位置,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
2.词汇方面
两种语言不仅有大量互相借鉴应用的同形同义的词汇,还有类似的构词规律。英语词汇中有3万多词汇都来自古诺曼底法语,而法语中很多词汇与英语词根相同,词尾相同或有规律可循的词汇占总词汇量很大的比例。如,名词类:attention(当心、注意)、bijou(首饰、珠宝)、voiture(轿车)等等,做好英法词汇的对比就会降低记忆单词的难度,不但可以避免词汇混淆,还能更好地理解词义。
3.语法方面
例如时态,法语和英语在时态上都有三个基本的时间概念,即: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这两种语言在时态构成上也都有简单形式,即依靠词形的变化和复合形式,等等。另外,英语和法语之间的共同点还体现在语态及句型方面:二者都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基本概念、用法和构成方式都大致相同。法语中被动语态的构成是:动作的承受者+être+过去分词+par/de+施动者;英语中被动语态的构成是:动作的承受者+be+过去分词+by+施动者。在句型体现上,法语的关系从句与英语定语从句也有相近之处,二者句子结构都有:主+谓+宾、主+系+表,等等。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英、法两种语言的对比教学中,要十分注意二者相似或相近中的差异,我们不妨利用英法语言之间的区别和相同使学生对这两门语言有新的认识,在我们选用的教材《简明法语教程》中就有大量的英法语言对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凭借自身学习的英语经验,进行有意识的归纳总结,并科学地加以分析比较,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更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互动式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在课堂上发挥出来,久而久之对该门课程失去了兴趣。我们强调互动教学,就要做到不只是教师在讲课,学生也要参与其中。比如,在语音阶段,我们学唱法语字母歌曲,音乐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法语的魅力,而且令学生记忆深刻。在基础法语阶段,根据每节课内容知识点的不同。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收集有关法国的趣闻轶事,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积累了一定的法语知识后,我们会在每次课上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总结以前学习的语法点,让学生来做简短的概述,同时,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法语单词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词汇记忆。通过这些方式,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基本做到每一节课的内容当堂消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 课外辅助式教学
在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个人实际能力,进行相应的扩展和补充。例如,选用法国原版教材做一些有针对性的额外补充,包括一些习题以及介绍性的短文等,帮助学生形成较全面的法语知识结构。指导学生参加大学法语等级考试,针对有出国深造意向的学生,也可辅导其参加TEF、DALF等法语国际通用资格考试培训等,延伸二外法语学习的社会意义,让学生对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定期组织法语歌唱比赛、法国文化旅行、与法国外教及法国留学生组织一些教学活动,克服学生和外国人的交流困难,使法语学习更加丰富多彩。
六 结束语
外语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从以往单一的死记硬背到现代化教学方法,一直是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作为教师,应当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协调好彼此的关系,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法语水平,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外语教学而不断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戴劲.影视字幕与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5(3)
[2]大学法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法语大纲(大学本科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孙辉.简明法语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