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1
1.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是度量贸易利益的有效手段
对外贸易是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直接结果,也是分享分工利益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分工所产生的利益“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各国通过贸易分享的利益份额,反映出对外贸易的宏观效果(包括绝对效果和比较效果)外贸经济效益则是贸易效果的量化,无论对于国家或者企业,贸易利益的度量都是基于经济效益评价这一有效手段的。
2.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是决定贸易可行与否的重要前提围绕某种商品所进行的对外贸易活动可行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两国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贸易政策与措施、货物供应与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状况、经济效益等。从微观角度来看,贸易商决定贸易取舍的关键是经济效益的好坏。理性的贸易商常常将经济效益作为衡量贸易可行与否的重要前提。当然,贸易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既有眼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之分,又有静态经济效益和动态经济效益之别。单就某一项具体的贸易活动而言,贸易商或许更注重眼前和静态的经济效益,而相对忽视长远及动态的经济效益。但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贸易活动)是一个动态决策的过程,针对贸易经济效益所进行的科学的贸易行为决策应追求眼前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静态经济效益与动态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效益总值的最大化。
3.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是衡量贸易质量的主要方式
企业经营活动实现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迁升,是十分必要的。对外贸易经营同样需要这一转变若干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走的是一条粗放型、追求简单数量增长的发展道路;快速的进出口数量增长掩盖了贸易质量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导致规模不经济。转变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方式,以效益型增长替代数量型增长是今后若干年我国外贸发展的基本战略模式注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基础是加强外贸经济效益评价,通过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这对于提高贸易质量无疑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科学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是对外贸易活动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徤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
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包括贸易前的评价和贸易后的评价两方面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所需的数据部分是已知的、不变的;部分则是未知的、可变的,对于后者,我们需要进行科学的假设或预测,避免主观性、盲目性。
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①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②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③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2. 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从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来看,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应有不同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贸易机会的取舍,选择确定合适的贸易对象与贸易条件;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贸易效果的总结,把评价结论反馈到今后的决策中去,推进决策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面的基本程式,即:贸易前的评价—贸易决策—贸易后的评价—贸易决策优化对一项中间贸易决策而言,既要依据上一项贸易效益评价的结论反馈,同时也要依据本项贸易的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客观地检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预测)结果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反映贸易决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3. 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一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正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宏观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负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会损害宏观经济效益的增长。维持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正相关的状况,是国家调控对外贸易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企业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基本准则。因此,坚持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确保两种效益的协调同步增长,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矢量和,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那么从微观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原则考虑,必须剔除和修正有损宏观经济效益的微观经济效益。换句话说,任何建立在损害国家宏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基础上的微观经营活动,不管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如何,都必须加以制止在这一方面,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同时进行所取得的相关结论,是政府行为发生的重要依据。
4.当前经济效益评价与长远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
对外贸易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若干个相对静止的具体贸易活动连接而成的有序轨迹任何企业的外贸经营活动都必须考虑其当前经济效益的好坏,同时又不能忽视它对企业对外贸易长远经济效益的影响;有时为提高企业的长远经济效益,还必须以牺牲当前经济效益为代价,使眼前利益服从于长远利益坚持对外贸易的当前经济效益评价与长远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正是基于上述考虑的。这样做可以避免企业的对外贸易经营活动走向两个极端,一是一味地强调长期经济效益而忽视当前经济效益,二是只注重当前经济效益而不顾及长远经济效益,特别是当二者存在矛盾之时.
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一)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指标
1.出口换汇成本
(1) 计算出口换汇成本所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①出口总成本出口总成本是指到商品出口为止围绕商品的生产、流通和转移所产生的国内总成本。商品的出口总成本所涉及的费用较多,主要包括商品的生产及经营成本(收购出口行为中则属于进货成本)和各种国内费用,如加工整理费用、包装费用、保管费用、国内运输费用、证件费用(包括商检费、公证费、领事签证费、产地证费、许可证费、相关杂费等)、装船费用、银行费用、预计损耗、邮电费用等②出口外汇净收人出口外汇净收入是指出口外汇总收入扣除劳务、服务费用等非贸易外汇后的外汇收入,它是出口总成本与销售利润的合值,表现为FOB净价。
(2) 出口换汇成本的计算及经济含义
①出口换汇成本的概念与计算出口换汇成本是指某商品出口净收入一个单位的外汇所需的人民币成本。其计算公式为:屮口换汇成本-出口总成本_(人民币)出口换汇成本—出口外汇净收入(外汇)②出口换汇成本的经济意义
从上式可以看出,出口换汇成本与出口总成本成正比,与出口外汇净收入成反比出口换汇成本是衡量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V它与外汇牌价进行比较能直接反映出商品出口的盈亏状况。例如,在一笔出易中,计算出口的出口换汇成本为7.3人民币庚元,收汇时的外汇牌价为1美元折合8.3元人民币(买入价),则出口1美元的该商品取得1元人民币的盈利;反之,如果计算出的汇换成本为9.3人民币美元,则出口1美元的商品,就会出现1元人民币的亏损。
2. 出口商品盈亏率
(1) 出口商品盈亏额的含义
出口商品盈亏额是指出口商品人民币净收入与出口总成本的差额如果差额为正数,则表现为盈率;反之,则表现为亏损。
(2) 出口商品盈亏率的含义及计算
出口商品盈亏率是出口商品盈亏额与出口总成本的比率,用百分比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出口商品盈亏率-出出口总盈本额X100%=出口外汇净收入(人民币)-出口总成本-出口总成本100%
(3) 出口商品盈亏率的经济意义
出口商品盈亏率是衡量商品出口最直观的评价指标。也是衡量静态出口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v将出口商品盈亏率同国内商品销售利润率指标进行比较,可以判断出口与内销的优劣,指导企业决策
3. 外汇增殖率
(1)计算外汇增殖率所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①原料及零部件外汇成本在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来件装配等业务中,出口商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料或零部件进口需要支付外汇,或以外汇计算成本原料和零部件的获得方式不同,外汇成本的计算也不尽相同。
——进口国外原材料和零部件要支付的外汇成本以CIF价计算;
——进口替代的国内原料、零部件的外汇成本以实际购买价计算;
——国内部分的原材料,零部件的外汇成本以该原料、部件出口的FOB价计算。
②制成品出口的外汇净收入
利用原料、零部件进行加工、装配后所形成的制成品出口所获得的外汇净收入以FOB净价计算。
③外汇增殖额
外汇增殖额是指制成品出口外汇净收入与原料、零部件外汇成本之间的差额。
(2)外汇增殖率的含义及其计算外汇增殖率是指加工、装配出口商品所产生的外汇增殖额与原料、零部件外汇成本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外汇增殖率-原料、外零汇部增件殖额汇成本100%制成品出口外汇净收入-原料、零部件外汇成本v原料、零部件外汇成本100%
(3)外汇增殖率的经济意义外汇增殖率反映的是加工装配贸易业务中获取外汇增殖的能力,在原料零部件外汇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出口制成品创汇额越高,加工贸易经济效益越好,反之越差。外汇增殖率是衡量取舍加工贸易的重要指标。
4. 进口商品盈亏率
出口要讲求经济效益,进口同样也要讲求经济效益。进口商品盈亏率是指进口商品盈亏额与进口商品总成本的比率,其中:
一一进口商品总成本是指商品的进口价加上进口关税及各种国内费用,如各种国内税、进口商品运输及仓储费用、保险费用、促销费用等。
一一进口商品盈亏额是指进口商品国内售价与进口商品总成本的差纸
进口商品盈亏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进口商品盈亏率-进口商品盈成额x1曝一进口商品国内售价-进口商品总成本x= 进口商品总成本100%。
(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1. 贸易条件
(1) 贸易条件的含义
贸易条件又称贸易条件系数或贸易条件指数,它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率
(2) 贸易条件的计算
贸易条件的计算引用下面的公式进行:
T-上Pm
式中:Px表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表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其中,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x)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Pm)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Px=2PxiXii=1
Pm=Pm1mi
式中Ximi为权数,分别表示基年第i种商品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占总出口额或总进口额的比重,PxhPm,是第i种商品出口或进口的价格指数。
(3) 贸易条件的经济含义
贸易条件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对生产、消费及贸易利益影响大小的重要指标v当贸易条件大于1时,表示贸易条件改善,贸易对国内生产、消费影响的效应扩大,当贸易条件等于1时,表示贸易条件不变,贸易对国内生产、消费的影响效益凝固,当贸易条件小于1时,表示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对国内生产、消费影响的正面效应减小。当然,单纯考虑贸易条件,并不能很好地计量贸易利益,因为贸易条件变动的方向有时与贸易利益变动的方向是一致的,有时则是相反的或“无关”6的例如,当一国的贸易条件恶化时,其同样数量的出口商品创汇数量减少。但如果该国采用了新技术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劳动成本下降,则同样可以实现贸易利益的增长,另外,从薄利多销的原理出发,出口数量扩大带来的效益增长也可能弥补出口价格下降所导致的效益下滑
2. 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
(1) 基本含义及计算
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是指一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的差纸如果差额为正,则表现为贸易顺差或出超;如果差额为负,则表现为贸易逆差或入超。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外贸净出口总额-外贸出口总额-外贸进口总额=么F(mi=1—1其中:FOBrT=第i种商品(Gi)出口的外汇净收入总额CIFGj-第j种商品(Gj)的进口总金额(2)外贸净出口总额指标的经济意义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是计算国民生产总值(GNP)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利益分配的能力与水平。考察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指标,有助于国家制订宏观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改善对外贸易状况能培训,使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顺利实现。
3. 加强行政性措施,对科技投入实行优惠政策导向和科学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政府随时制定和调整有利于鼓励科技投入的优惠政策加强调控和规划布局管理,促进科技力量的联合和集成优化投资结构,继续发展科技基金制,运用价值评仪和同行专家评议等办法,提高资金利用效益。科技计划主要实行招标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保证立项的科学性和定标的公开、公正性^
4. 严格执法,加强科技资金投入产出的监督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法规,其中对科技投入有硬性规定,比如“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等,必须加强监督检查,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切实落实。
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对外贸易;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式
(一)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供多种商品供消费者选择。近年来,我国进口贸易明显增长,表明我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在不断增强。
(二)出口贸易
国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依靠传统经济即可满足,但传统经济形式过于单一,销售收益较低,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规划。出口贸易极大的促进了整个国家的GDP增加。出口贸易可以将本国产品销售国外,使商品市场扩大,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顺差巨大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对外贸易顺差也在不断增大,造成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因素是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1]。我国拥有大量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近年来,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加之加工贸易的保税政策更加快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使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其次,中国的内部经营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外资投资替代了一些进口,且我国国内需求有限,这就使贸易顺差不断加大[2]。
(二)对外贸易非市场化问题严重
1.出口非市场化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有了很大的变化,进行了较大改革,如将进出口自营权赋予某些企业,但仅有少数国有企业享有进出口自营权,且进出口自营权也存在多项约束,严格限制企业的经营范围,因此,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并不能完全独立的经营进出口业务[3]。此外,私有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门槛非常高,数量有限。故我国目前仍是由国家控制外贸经营权,政府指定了一些企业可获得外贸经营权,进入国际市场。非市场化致使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没有淘汰机制,这就造成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并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这就导致对外贸易的低效率[4]。我国私营企业在未得到政府允许的情况下是不能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这非常不利于中国人均出口额的增长。限制私营企业的出口从根本上是限制了中国的出口扩张的能力。
2.进口非市场化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们对外贸易不断降低关税,意图缓解较大的贸易顺差,扩大技术设备的进口,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此项措施并不是真正的实现进口自由化,并没有引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对一些取消许可证管理和配额的进口商品仍然有一定数目限制,且进口产品时需得到政府的批准,且中国进口的程序也非常繁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进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国内企业得到了高成本的生产投入品,使生产效率升高。
(三)商品的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
“技术性贸易壁垒”又称“技术性贸易措施”或“技术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涵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由于这类壁垒大量的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我国约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总额已达450亿美元[5]。涵盖生产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领域等,不仅有货物商品,还包括信息、金融等服务领域,对我国商品出口产生严重影响,使我国贸易成本增加,贸易争端加深。
(四)对外贸易摩擦增多
中国对外贸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正在逐步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对外贸易的增加也使贸易间的摩擦增多。有研究显示,中国已经连续5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2年成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6]。随着反倾销金额的不断增加,已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中反倾销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对外贸易遭受反倾销严重打击我国对外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我国之所有遭受如此多的反倾销调查,一方面与我国政治、经济有关,另一方面是西方敌对势力不希望中国日益强大,借口制裁中国[7]。但对外贸易遭受反倾销调查也有部分内部原因,如企业自身因素,价格策略相对单一;企业反倾销意识不强;对反倾销认识错误;缺乏此方面的法律人才,法制不健全。
(五)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出口比例为1:9,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出口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1:4.2,美国为1:2.6。造成我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如下:(1)我国服务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商品大部分仍然集中在传统领域,此领域对劳动素质要求不高,而技术、资本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仍发展滞后;(2)我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规模较小,整体水平不高[8-9]。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不高;(3)对外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落后,管理人才缺乏,且无同意的协调管理部门;(4)服务贸易缺乏晚上的法律法规,立法滞后,近年来才逐渐得到重视,此前服务贸易领域的相关法律仍是空白,或已颁布的法律操作性差,抽象不具体。
三、我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对策
(一)适当保持出口增长,矫正贸易顺差
平衡进出口贸易,并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环保含量,坚持出口绿色、科技型产品。对外贸易中要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同时对外商投资的奖励应适量减少,与国民待遇相同。对国内需求适度刺激,内需扩大后,出口就相应降低。
(二)对外贸易非市场化方面
政府逐步放松对进出口自营权的控制,允许一部分优秀效率好的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经验权。取消对拥有许可证管理和配额的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简化进口的相关程序。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1)政府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在企业的经营中导入环保概念,研制和生产更多的环保绿色产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对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企业提供不要的对策和帮助,积极与国外沟通,了解国际化标准,尽快是本国标准与国际化标准接轨,使科学技术含量升高。加强对认证市场的控制,规范认证行业,完善认证体系,帮助企业树立产品质量认证意识,提高产品质量。(2)企业方面:①树立标准化意识,并逐渐强化,采用国际化标准,并且严格执行,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各项品质,提高企业的国际地位;②企业适当增加研究开发费用,不断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使产品成为国际认可的“绿色产品”,表面对外贸易争端的出现。一旦出现贸易争端,应积极寻求政府帮助,通过政府交涉,尽量使自身利益降至最低。
(四)对外贸易摩擦方面
(1)政府方面:①减少对经济的控制,取消市场经济标签,逐渐得到其他国家认可,为对外贸易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②经过调研、讨论后方可制定产品出口价格,避免恶性竞争,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使行业协会发挥积极作用;③建立完善的反倾销诉讼机制;④发生贸易摩擦时,政府应积极与外国沟通,对其他国家提出的反倾销进行严格调查,并提出异议,通过双边谈判,将问题澄清,尽量使其取消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降低企业损失。
(2)企业方面:①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研发新产品,使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并增强品牌意识,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10];②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对待反倾销可以依法应对,化被动为主动。
(五)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方面
(1)完善服务贸易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培养相关法律人才,并加强对国际相关法律条款的研究,保障服务贸易养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11]。(2)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3)增强与国际的交流,与世界各组织和政府间建立紧密联系。(4)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服务业。
四、小结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过程中问题也随之增多,增多目前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应加强重视,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解决问题,使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真正转变为世界强国。
参考文献:
[1]胡晓颖.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及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 (14):206-207.
[2]张二震,马野青.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50-55.
[3]曾杰.我国高外贸依存度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8 (09):35-37.
[4]王荣.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2(2):104-105.
[5]杜永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 (5):201-202.
[6]李文蕊.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3 (14):143-144.
[7]徐晓勇,雷冬梅.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生态服务逆差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4(11):57-61.
[8]杨利娟.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 (2):169-171.
[9]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4(2):90-95.
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贸易模式;贸易利益;贸易条件;贸易摩擦;比较优势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劳动力禀赋优势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先导,中国的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且出口商品结构先后实现了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逐步上升等几个重要转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特征也不断加强,近几年的贸易依存度达到60%~70%。
但在依靠出口取得大量外汇并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增多、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等问题。贸易条件恶化直接导致中国当前贸易利益的相对下降,贸易摩擦导致中国持续获取贸易利益受阻,而比较优势升级缓慢则影响到中国未来所处的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中国面临的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比较优势升级也面临很大的困难,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到中国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因此,如何缓解这些不利影响,保证中国当前和长远的贸易利益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出现与中国当前的贸易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在中国发展中大国地位和低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当前贸易模式的选择对自身获取贸易利益产生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根据中国的一些特定条件进行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
一、中国贸易模式的特征分析
1 外需依赖性逐渐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且外需相对内需比例提高,逐渐形成了外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外需拉动,贸易依存度达到60%~70%,2009年中国更跻身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图-1显示了2002年以来中国内外需的比例变化,可以看到外需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内需相对比例的逐渐下降和绝对规模的缓慢增长。从私人消费需求占GDP的比例来看,中国这一比例20世纪80年代约为50%左右,20世纪90年代约为45%左右,近几年降至35%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美国70%的比例。而且图-1数据表明,2002年以来中国国内需求当中消费需求相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当中居民消费需求相对政府消费需求的比例都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吸收的国内生产能力越来越少。从以上几个相对指标值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外需依赖性是逐渐增强的。
2 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大。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对外开放,引入外国直接投资和进行对外贸易就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融合的主要形式,而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大都投向了加工贸易领域,外资企业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对进口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再出口,直接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外资主导下加工贸易占重要地位的对外贸易模式,因此,随着中国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也显着提高。图-2和图-3为根据中国历年统计年鉴数据绘制的趋势图。图-2表明,外资企业在中国货物进出口当中所占比重呈攀升趋势;图-3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工贸易方式在总贸易当中一直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笔者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1980年中国加工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仅为4.4%,而2001-2005年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与进口额已分别占到总出口额和进口额的55%和40%;2006-2008年间,虽然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49.8%和37.1%的高水平。
3 比较优势升级缓慢。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出口大国,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要素禀赋方面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极为丰裕,劳动力成本低,且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大量失业人口和农村的大量过剩人口的流动抑制着工资成本的提高。这样的要素禀赋条件决定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其他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具有长期、持续的成本优势,但也使得中国的比较优势长期停留在劳动密集领域,升级缓慢。二战后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的,其比较优势大约以10年为周期持续升级,现已进入出口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阶段。而中国近30年来出口商品仍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家电、电脑零部件等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已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其中多为金属紧固件、电机、缝纫和纺织机械、变压器和整流器等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品。
二、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分析
1 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影响。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而大国地位在很多情况下会对贸易利益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中国的贸易利益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大国条件。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角度来看,当大国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商品,或者向国际市场大量出口商品时,都会改变相应商品的世界供求形势,并造成本国贸易条件恶化。此外,在大国发生经济增长时,以不变的贸易条件衡量该国国民收入增加,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会通过影响生产和消费而影响到该国的贸易量,可能造成超顺贸易、顺贸易、中性、逆贸易和超逆贸易等几种不同的结果。除超逆贸易型增长外,其他类型增长均导致贸易规模的扩大,并造成大国自身贸易条件恶化,且增长后的贸易规模越扩大贸易条件恶化越严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国民收入增加带来的福利水平提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贫困化增长,即导致该国福利水平较经济增长前绝对下降。
而以上关于中国贸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相当大。加工贸易模式需要大量进口原料和中间投入品,组装后再大量出口,这种“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正与大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前提条件之一相符,因此造成我国进口物资的世界价格上扬,而出口商品的世界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另一方面,关于中国贸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还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伴随着外需依赖性的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是持续扩大的,近年来贸易规模的扩大更为显着,而近20年来中国一直保持着8%以上的高经济增长率,显然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顺贸易或超顺贸易型的,即经济增长增强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意愿,表现为贸易规模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由前面关于大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变化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显然属于会使贸易条件出现较严重恶化的增长类型。
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相结合,共同造成了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很多学者如赵玉敏(2002)、林丽、张素芳(2005)、崔津渡、李诚邦(2006)等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贸易条件呈长期恶化趋势。虽然有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说明了在价格贸易条件下降的同时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仍然是上升的,但笔者认为这是在出口商品单位价格降低的情况下以更大的出口数量去抵补,以避免总收入的下降,从长期来看并不可取。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中国只能以出口更多的出口商品去换取一单位进口商品,即出口单位商品的贸易利益减少,而相应的进口国贸易条件改善,这种相对价格的改变事实上使得实际收入从中国向进口国转移。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由于核心零部件基本都依赖于进口,中国出口企业以收取劳动加工费作为主要收入,其利润是很微薄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则进一步压低了利润,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
2 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摩擦与贸易利益的影响。在大国条件下,中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还带来了另一个对贸易利益的负面影响,即贸易摩擦增多。当某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与他国出现贸易摩擦时,其他国家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对该出口国进行贸易限制,当限制非常严格时,可能导致出口国的出口数量大幅下降,甚至停止出口,这就使得出口国无法持续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WTO等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倡导和推行贸易自由化,但是保护贸易政策仍然以各种相对隐蔽的手段活跃在国际经济领域当中,近几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更是暗流涌动,上升趋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大国受到的负面影响比小国更为明显,尤其是一些商品出口大国受到的影响更加突出。一方面,在产业结构互补型的国家之间,可能出现出口大国从进口大国长期获得大量贸易顺差的情况,以及特定商品出口大国的大量出口冲击进口国相应产业的情况,这都容易引起进口国的反对,导致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竞争型的国家之间,则可能出现出口大国与众多出口小国争夺有限国际市场的情况,这也容易导致同类产品出口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这种贸易摩擦较为隐蔽,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并影响到中国持续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2000年以来,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中美贸易摩擦案例明显增多;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欧盟的贸易摩擦也不在少数;此外,中国与国际市场上进行出口竞争的印度、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自1995年以来,中国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根据WTO网站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12月,中国共遭受反倾销立案677起,而位于第二的韩国遭受反倾销立案仅252起。就对华反倾销的国家结构来看,20世纪80年展中国家对中国反倾销的立案比例仅为3%,而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中国遭受的677起反倾销立案中,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发起的为222起,约占33%,其余为发展中国家发起,约占67%,这一趋势体现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升级。此外,中国还多次被欧美发达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或者实施保障措施,而贸易摩擦最为突出的中国和美国还曾就纺织品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举行过数次贸易谈判。为遏制中国的商品出口成本优势,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2009年后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这样的发展形势显然不利于中国持续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
3 中国贸易模式对比较优势升级与未来贸易利益的影响。贸易利益在不同产品的出口国之间分配是不平衡的,初级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往往是需求收入弹性小的必需品,又由于进入门槛低成为大部分落后国家选择进入的部门,供给增长持续大于需求增长,因此,贸易条件总体呈恶化趋势,导致相应产品的出口国贸易利益递减。相反,出口高端工业产品的国家则得到较多的贸易利益。因此,比较优势的升级关系到中国在未来能否实现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在比较优势动态性的问题上,一些学者如Krugman(1987)、Lucas(1988)、Young(1991)和Redding(1999)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进入具有“干中学”(1eaming by doing)效应的部门,则该国在这些部门的生产经验或人力资本积累速度较快,相应部门的比较优势加强。因此,对于比较优势原本在低技术部门的落后国家来说,如果通过生产补贴或贸易保护促使本国进入具有干中学效应的高技术部门,则有可能通过干中学在以后实现比较优势的逆转。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规模经济性明显的产业来说,如果一国能够提供足够的国内市场,也可以为这类产业的成长提供空间,使其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加强,这些都是促进一国比较优势结构提升的途径。
关于中国贸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表明,中国当前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比较优势升级缓慢。分析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到,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是以外资企业主导下的中间产品进口为支撑的,贸易模式基本上是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经国内组装后再出口欧美的“三角贸易格局”(triangular tradepattem)。这样中国就长期停留在垂直型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并经由干中学效应不断强化产品加工组装的能力,而无法进入高技术含量的关键零部件和终端产业,也就不能通过干中学机制实现高技术产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另一方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性,需要足够的市场容量才能降低成本,实现产业成长,但这类产业不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依靠外部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很小,国内市场条件就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中国贸易模式特征是外需主导性在逐渐加强,居民消费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实际上抑制了国内一些潜在规模经济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外贸战略调整的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可以看到,受中国大国地位、国内要素禀赋条件和需求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当前贸易模式当中的外向型特征、加工贸易比重大的特征和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的特征是不利于中国长期获取正常贸易利益的,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外贸战略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
首先,中国当前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应进行调整。在目前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的情况下,中国必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主导的贸易格局。但以上分析表明,在中国的大国地位条件下,这样的贸易格局如果不断扩大就必然会导致日益明显的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问题。为了避免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加剧对中国贸易利益的不利影响,中国应当适度控制对外贸易规模,调整目前的外向型发展战略。调整方向为逐步将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规模降至一个与中国经济总体规模相适应的水平,与此同时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抑制商品房价格上升和补贴耐用品消费等政策措施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最终形成主要以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来拉动国内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而对外贸易则作为该经济发展模式有益的补充。这样,中国就有可能避免和扭转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趋势,并缓和与他国的贸易摩擦,为自身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更加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其次,从长远角度看,中国不能一直依赖基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获取贸易利益,必须实现比较优势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升级。为实现比较优势的升级,中国有必要在适度控制对外贸易规模的同时培育和发展本国高端技术产业,一方面,充分利用目标产业存在的“干中学”效应,在初始发展阶段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为其提供成长空间。对于中国来说,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条件下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已不太现实,但仍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利用WTO所允许的规则和措施对本国未来战略产业给予适度保护,以及通过生产补贴为其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从而在这些产业积累生产经验或人力资本,形成通过干中学机制不断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考虑到有关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应该通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这些规模经济产业的成长创造市场条件,从而使其通过国内市场容量的扩大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性,降低成本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以上两个途径,中国可以逐渐改变出口商品长期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的格局,推动比较优势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升级,以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
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实证分析
一、引言
自从我国“走出去”战略推出以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即FDI)迅速增加。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经有关方面批准或备案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数量已达9300家,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近42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的出口贸易额也在逐年增长,截至2005年底,这个数字已达7620亿美元。可见,中国的FDI与出口贸易都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为准确衡量中国FDI对出口贸易的效应,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
国内的实证分析大多集中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上,而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较少。其中原因,最主要的是中国企业开展FDI的时间短,FDI的数量少,且占GDP的比重不大,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尚不显著。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融入世界经济进程的加速,FDI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其对中国经济,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影响会进一步凸现,研究这一现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
由于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较晚,加之投机数据的缺乏,样本仅设定在1982-2006年间,本文选取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网站公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和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中国各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经常发生伪回归现象而造成结论无意义,因此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之前,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别序列的平稳性。
图一 1982-2006年,贸易总量和对外直接投资额序列图
图二 取对数后分析线图
由图一可见数据是非平稳的,对原序列取对数以消除其趋势性。取对数后不会改变原序列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由图二,取对数后数据依然不平稳,因此要对数据差分就行ADF检验。可见,应该选择lnofdi的二阶差分,无滞后,无常数项,无截距项,即lnofdi~I(2),同样,lntrade~I(2)。经检验发现lnofdi和lntrade同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3.协整性检验
对lnofdi、lntrade进行协整性检验,Eviews3进行分析,建立的方程为:
对此时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可见,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总量的对数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存在共同的增长趋势。
4.误差修正模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总量的对数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二者之间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的精度,可以把协整回归式中的误差项et看作是均衡误差,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短期与长期变化联系起来。
即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为:
LNOFDI = -5.2383 + 1.0273*LNTRADE + 0.3519*D(LNOFDI,1)
5.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需要注意的是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并不能说明回归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大小,只是说明了二者之间的依存性的高低。需要再对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进出口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单向检验。
由于Granger检验结果对滞后期长度的变化比较明显,即滞后期选择的不同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检验过程中应选取多个不同的滞后期。
经检验可见,贸易总量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原因,而对外直接投资不是贸易总量的变化原因。
三、结论
通过上文的实证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贸易总量是对外直接投资变化的原因,贸易规模推动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贸易规模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非常显著。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贸易规模扩大,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提高。企业在更多地参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的同时,对国外市场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逐渐转向向当地投资,来更好地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市场。同时,由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将会越来越多地遭遇各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了规避这些壁垒而导致的对外投资将会增多,以及为了化解潜在的贸易保护威胁而进行的“补偿投资”也会增多。总之,我国适时采取“走出去”政策是符合现实发展需要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不仅是国家政策推动的结果,也是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是贸易规模变化的原因,对贸易的替代或促进作用还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发展的迅速增长阶段,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目前我国境外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0.15%。并且,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过快,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弱化。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贸易总量的影响必然会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如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3.
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公平贸易;市场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022-02
所谓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进口和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在国际贸易中通常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及该国加入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根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计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9.79%上升到2008年的59.84%,增加了6倍多。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贸易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实力的增强,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依赖国际市场的程度和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那么中国外贸依存度是否真的过高了,外贸依存度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只有充分认识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才能理性看待这些问题,并制定出合理的对外经济战略,保证经济的良好运行。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的原因
1.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外贸易依存度的提升
自从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对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与雄厚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国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对外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外贸出口又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大为提高,迅速崛起为发展中外贸大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5096.5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32.6亿美元,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升高,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这说明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2.人民币汇率水平极大地影响了对外贸易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的高低,既与该国经济总量的大小、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汇率紧密相关,同时还受该国的贸易方式、贸易地理方向和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影响。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使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更具有优势,带动我国的出口。在外贸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中,分子的进出口总额是以美元表示的,而分母的GDP是本币值经汇率换算后得到的,由于我国进出口以美元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以人民币表示,因而人民币的汇率水平极大地影响了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数值。同时全球经济形势稳定,经济回暖,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3.外贸方式不合理导致了外贸依存度过高
我国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我国承接了全球化生产中大量的加工环节,在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一直占40%的比例。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比较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比较低。这种需求弹性的不对称导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实际外贸依赖程度不同。尽管近年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和增值率有所上升,但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根本特点并未改变。因此,加工贸易过快发展推动了外贸依存度的升高。
4.我国的贸易导向战略推动了外贸依存度的提高
我国一直在税收政策上鼓励资本品进口,如进口设备税收的可抵扣。与此同时,国家出台的出口补贴和贴息等政策鼓励了企业出口。近年来,一些地方大搞各类开发区,并把出口创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个主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也出台了出口补贴和贴息政策,企业出口积极性空前提高。对外贸易加快发展,外贸依存度节节攀升。
二、外贸依存度过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外贸依存度的迅速增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表明我国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享受国际分工利益,增进了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对于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都有拉动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外贸依存度过高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1.影响就业稳定
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国的就业依靠这种加工候鸟型经济,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危机,如经济危机、外资撤资等,国内很可能产生大规模的失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沿海的加工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农民工返乡,造成农民收入大量减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影响产业结构调整
在我国近年的外贸发展中,进口与出口同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出口产品结构看,出口加工产业技术含量低,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低;从进口产品结构看,核心技术及关键设备、零部件进口居主要地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很大原因是由于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始终徘徊在加工制造业上,但从长远来看,技术密集型产品过度依赖进口会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3.贸易摩擦频发
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我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欧美国家的加工产业影响很大,欧美国家不断对中国开展所谓的“反倾销运动”。当前,贸易摩擦的方式已由过去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向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以及社会和劳工标准转变,新贸易壁垒将困扰我国的外贸发展。
三、我国外贸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于一个日益开放、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鉴于外贸依存度对经济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对外贸依存度进行合理的调控,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降低高新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依存度
为化解技术密集型产品过度依赖进口带来的风险,我国政府应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将贸易、科技、产业、引资四大政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大政府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力度,减少关键技术设备对国外的依赖。同时,要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机电产品出口生产体系建设,推动以大型成套设备为主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此外,在当前积极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之时,特别要寻求核心技术型投资,将投资集中于欧美地区那些在技术、科技含量都有优势的行业,更直接、快速地掌握发达国家拥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营造公平贸易环境
针对外部贸易摩擦加剧的态势,首先我国应加大对欧、美等与我国经济摩擦较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通过投资绕过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将贸易摩擦变成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易。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我国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其次,应对新贸易壁垒,必须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强环境管理和职业安全管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企业要主动适应国际标准,从综合能力上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同时,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外贸基本法确定后,利用新规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贸易管理制度,创造公平贸易环境,帮助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突破新贸易壁垒。
3.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
我国必须继续调整出口市场格局,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为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传统贸易政策和贸易发展战略进行修订,变数量型、外延粗放型为质量型、结构优化型,实现外贸出口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首先,在巩固以发达国家市场为主的基础上,在新的层次上发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这将有助于我国分散外贸风险,减少贸易摩擦,摆脱传统出口市场的限制,扩大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模,有利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其次,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加工贸易由外资企业主导逐渐转向国内民营企业主导,增强自有品牌、自有技术产品的开发能力。增强国内产品配套能力,提高出口商品国产化率。
4.扩大内需,激活国内市场
我国必须实行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庞大,而且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期,扩大国内需求。把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飞.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3).
[2]晶晶.如何看待中国的外贸依存度[J].当代经济,2005(6).
[3]钟山.理性看待我国外贸依存度问题[J].国际商务财会,2010(3).
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上海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6)11―0103-05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全市进出口总额从1976年的20.0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863.65亿美元,年均增长16.35%。对外贸易进口增加尤其显著,从1978年的1.33亿美圆增长到2005年的956.23亿美圆。2003-2005年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123.97、1600.26和1863.65亿美圆,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3.2%、13.9%、13.1%。而上海在全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2005年上海市CDP分别为625081、7450.27和9143.95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5.4%、5.5%、5.O%。随着上海被确定为中国四个中心和长江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研究上海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在国内外的文献中,大体上存在三种观点:促进论、阻碍论、折衷论。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命题的理论。就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领域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对跨国或地区的截面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二是利用单个国家或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因果关系分析等;三是根据跨国或地区的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混合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由于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样本不同,其结论也不一致。
1.对跨国或地区截面数据的研究。在早期的实证研究中,经济学者们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跨国或地区的截面数据进行检验,实证结果一般都支持出口促进增长的观点。Balassa(1978)利用11个初步工业化国家1960-1966年和1966-1973年两个时期的数据,建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出口扩张型总量生产函数,加入劳动力平均增长、国内投资占产出的平均比例、外资占产出的平均比例等交量,利用OLS法,对GNP平均增长与出口平均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支持出口促进增长。Feder(1983)的研究集中分析了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的外部经济效益,由此推出著名的Feder模型,结论同样支持出口促进增长的观点。早期关于跨国或地区截面数据的经验分析虽然结论相似,但其可靠性值得怀疑,这是因为在选取各国截面数据时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异质性,所选的国家在经济结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要素禀赋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导致了分析结论相似。此外,OLS法得出的结论只能表明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并不能说明两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2.对单个国家或地区时间序列的研究。这类研究利用单个国家或地区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既分析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又分析两者的因果关系,得出的结论各种各样。Karunaxatne(1994)对澳大利亚1959年第3季度至1992年第2季度的数据,运用双变量的Granger检验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出口促进经济增长,但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法(IRFS)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法(FEVDS)分析时,得出的结论却不一样。Dhawan和Biswal(1999)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及JJ协整分析技术,分析了印度1961-1993年GDP与出口的关系,发现在短期内出口增长带动经济增长,但在长期内这种关系并不明显。
3.对跨国或地区面板数据的研究。Jung和Marshall(1985)分析了3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50~1981年出口和GDP的关系,发现有20个国家的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只有以色列存在双向因果关系。Ghartey(1993)对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美国的GDP是其出口增长的原因;我国台湾省刚好相反;在日本,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后两种方法由于能较好地克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异质性问题,目前已成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的主流方法。国内也有不少学者考察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做出了一些成果。杨全发、舒元(1998)在论述了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后,利用Balassa及Feder建立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沈程翔(1999)根据1977-1998年中国出口与GDP的统计数据,利用协整理论,检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出口导向性”学说,结果发现中国的出口与产业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但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宋少华、宋泓明(2001)分析了中国1978~1999年出口与GDP的关系,认为短期内出口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在长期内并不明显。
以上众多的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笔者认为上述研究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以往的研究仅考虑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未考虑进口因素或只是简单地把进口当作GDP的一个减量计算净出口建立模型,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进口因素而建立模型。出口与进口是两个性质相差很大的变量,出口更多是受到经济体外部因素的影响,可以被看作一个外生变量;而进口的变动则更多地受到经济体内部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一个内生变量,显然应该全面考虑出口与进口两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二,在以往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中,特别是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时,除了考虑出口以外,没有同时考虑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从短期关系看,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三个因素。在短期内不考虑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误差修正模型显然缺乏说服力。
第三,国内学者大多对中国整体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地区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较少,并且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和贸易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可能与中国整体的特征相异。因此,本文根据1976-2005年上海市统计数据,运用主流研究方法。在模型中加入进口、消费、投资等解释变量,对上海
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力求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性,使得实证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
二、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
选取的变量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对外贸易进口额(IM),对外贸易出口额(EX),居民总消费水平(c),全社会固定投资额(I),进出口值分别用当年平均汇率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的进出口值。样本数据为1976年至2005年的年度数据,用于分析的数据全部来自《上海统计年鉴》。为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变换后不改变原序列的协整关系。变量的对数形式表示为LNGDP、LNC、LNI、LNEX、LNIM。
(二)方法
协整理论是一种新的建模技术,它从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人手,探求非平稳变量间蕴涵的长期均衡关系。本文运用协整理论时用到的方法有平稳性检验(ADF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
1.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传统上要求所采用的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即没有随机趋势或确定性趋势,否则将会产生“伪回归”问题。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的时间序列通常是非平稳的。为了使回归有意义,可以对其实行平稳化,采用的方法是对时间序列进行差分,然后对差分序列进行回归。这样做的缺点是忽略了原时间序列包含的有用信息,而这些信息对分析问题来说又是必须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协整方法,而要进行协整分析就必须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对如下回归方程中的系数x进行T检验: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在上式中,是一阶差分符号,xt是随机误差项,yt是所研究的时间序列,m是最佳滞后期数,这个滞后期数保证x误差项的平稳性。零假设H0:yt是一个靠平稳序列,当x显著为负数时便拒绝原假设。在实际中,回归的最佳滞后期数m是不知道的,本文采用Engle
LNC、LNI、LNEX、LNIM影响的短期波动规律。这说明上海消费和对外贸易与GDP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消费和对外贸易对GDP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2)式的回归决定系数R2较低,可能是缺省了变量的缘故,但这不影响已有变量间的关系。误差修正模型表明:在短期内,对外贸易进口与投资可能偏离它与国内生产总值的长期均衡水平,但它们的关系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很快。消费、贸易出口与投资分别以0.34、0.14和0.13的比率影响本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量,对外贸易进口则以0.02的比率反方向影响GDP。就平均而言,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以0.42的比率修正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偏离。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对上海1976年至2005年的服务贸易进口、出口和GDP进行了协整检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它们的关系,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虽然中国GDP与对外贸易进口、出口之间的关系是非平稳的,但它们之间的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即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在长期内,它表示上海市消费、出口、投资每增长1%。GDP将依次增长0.52%、0.42%和0.02%;进口每增长l%,GDP将减少0.08%。消费和对外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而对外贸易进口则是向反方向影响GDP。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大量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经验,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与国内经济学者的普遍观点一致。另外也反映了由于中国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比较低、对外贸易人员的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了对外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2.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对外贸易进口和投资对经济没有促进作用,但出口和消费却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对服务贸易进口和服务贸易出口、消费不构成原因,但却是投资增长的原因。以上结论的隐含意义在于,上海经济增长对消费和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投资和进口对上海经济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这与中国现实相符,当前中国还处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各种制度包括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比较松散,单纯经济的增长不足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3.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表明:在短期内,对外贸易进口与投资可能偏离它与国内生产总值的长期均衡水平,但它们的关系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很快。消费、贸易出口与投资分别以0.34,0.14和0.13的比率影响本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量,对外贸易进口则以0.02的比率反方向影响GDP。
短期内,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三驾马车。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出口的扩大意味着有效需求的扩大,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我们同样不可忽视进口的作用,上海的进口品中有大量的市内急需的关键生产设备、高新技术和重要原材料,这些进口品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进口品是直接为出口服务的,进口同样可通过影响出口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短期内,出口和进口共同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把进口仅看作GDP的一个减量的认识是片面的。虽然上海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但是,目前上海的出口贸易还处于以数量增长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传统外贸体制的制约;出口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品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等。对外贸易进口的促进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以实现上海经济增长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