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担保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099-02
[作者简介]孙艳春(1979-),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教学。
小微企业被称作是我国“最活跃的经济细胞”,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壮大,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70%的劳动就业率和40%以上的税收。过去,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企业自身积累,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要求小微企业不仅要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获得内部积累还要进行外部融资。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是由资金供需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并由此而引起的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不匹配造成的,融资难依然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我国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差、难度大、渠道狭窄
银行贷款是小微企业最常见的融资渠道,但由于受小微企业自身特点的限制,经营规模和企业实物资产和符合条件的抵押物较少,偿债能力低,抵抗风险能力差,多数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不能有效传递,外界对企业缺少正确的判断,企业信用度较低,银行一般不愿意发放贷款,即使贷款,金额也较少。同时,小微企业融资贷款利率与大企业贷款利率相同,使得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过高,而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任度远不如大企业高,为规避风险,为小微企业贷款设置了严苛的条件。在办理贷款过程中所需手续非常繁琐,款项到账时间较长。由于国内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可供小微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股票市场对于小微企业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融资条件更加苛刻,想利用股票融资十分困难。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层面
企业担保能力有限,信用水平低。小微企业自有资产较少,尤其是正处在萌芽时期或者初期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能够作为担保抵押的资产更少,虽然有些无形资产可以进行抵押,但大多价值低廉,不被银行认可,导致借贷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同时,营业收入较低,加上内部管理不完善,对财务方面要求不严格,导致小微企业存在信息透明度不高、信息缺失、存在虚假信息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小微企业信用度大打折扣。小微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银行信用记录较少,在评价信用度时往往会出现信用度低的情况,小微企业风险溢价会很高。
(二)政府层面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制定针对小微企业的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文献对象都是泛指“企业”。当小微企业在贷款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存在大量法律空白,对债权人无法进行有效保护,小微企业躲避、逃债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银行对于贷款签批人有着严格的惩罚制度,无形中增加了经办人对小微企业的歧视。虽然相关部门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2.担保体系不完善。我国大部分担保机构初始资金较少,担保能力与社会需求不成正比,普遍存在自身实力不足、经营规模较小、营业收入较少、信用缺失等问题,尤其针对小微企业担保缺失。
(三)金融机构层面
1.银行获取小微企业信息成本较高。银行在面对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时,可以通过相关信息分析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大企业贷款金额较大,审计报告或财务分析都较易获取,相对来说监督成本相对较低。但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资本、债务等信息较少,监管和考察的成本有所增加,所以相对信息获取成本较高,这部分成本最终转化为小微企业缴纳的费用,加大了小微企业的负担。
2.缺少满足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机构和产品。小微企业比较活跃,融资需求多样,而目前信贷机构大多针对大中型企业,缺少针对小微企业发展需要的信贷专营机构。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小微企业融资信贷种类少,大多仍依靠传统的抵押贷款,担保机构功能缺失,而既能有效控制风险,又可以满足小微企业贷款的业务品种匮乏,很难满足小微企业的实际需要。
三、破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
(一)提高企业融资水平,降低贷款风险
小微企业应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建立相对完善的会计监管制度,使其财务报表更具真实性和可获得性,提高信用度。同时,重视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自身融资水平。鼓励小微企业联合贷款,增加担保可能性,争取与大企业同等的贷款程序。另外,企业可以根据当前需要分步向银行贷款,然后逐步向银行申请,降低贷款风险。
(二)政府扩大政策惠及面,建立健全担保体系
政府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体系,鼓励小微企业发展,提高其解决发展难题的能力。提高政策的辐射力度,做到“口惠实至”。重点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问题,可采取企业联保、保险、股权、资产等多种担保形式,也可地方财政部门和企业共同联手创立担保公司,有能力的公司也可以自己出资成立具有盈利目的担保机构,使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得担保。同时,担保机构应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三)商业银行加大金融服务力度
商业银行是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的主要金融机构,应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业务,改变仅仅依靠抵押贷款的单一形式,同时对传统金融体系辅之以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提高传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金融普惠水平,可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提高小微企业放贷金额,满足更多小微企业的需求。金融机构也应适当调整服务对象,将小微企业列为重点之一,满足企业合理需要,简化融资程序,对于国家政策支持、销路较好,能吸收更多劳动力的企业给予优先贷款权利。
[参考文献]
[1]赵恒.我国小型企业融资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4):46-48.
[2]王天骄.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梁志元.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基于信用贷款角度的思考[D].吉林大学,2013.
[4]许晓薇.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5]温衡.我国小微企业民间融资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6]景春梅,陈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J].中国金融,2015(8):88-90.
[7]李泽惠.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建立与完善[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4(7):76-79.
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范文2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继续,追根溯源,首先要认识引发二战的国家间的经济利益矛盾。
一则,“二战的种子深植于1919—1920年签订的凡尔赛、圣日耳曼和特里亚农条约的条款之中。”[2] (P3)在这些条约中,人为地制造了许多国家间的经济利益矛盾。首先,英法等国在和约中向战败国尤其是德国提出了巨额的赔款要求。这一做法激起了德国的强烈不满,并被法西斯分子所利用而成为他们活动的温床[3] (P97),为“希特勒的崛起发挥了作用”[4] (P136)。同时在处理赔款问题时,协约国内部也因国家经济利益的迥异而产生了矛盾。法国在此问题上的立场一贯强硬,希望在经济上击跨德国并谋取经济利益;而英美则主张有限度地索取赔款,不支持在经济上过分削弱德国,以便于其商品在德国市场的销售。这直接导致了战胜国之间同盟关系的破裂。其次,战后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通过国际联盟以“委任统治”的名义接管战败国的殖民地,达到了在经济上占有更多的海外市场和资源的目的,却给德奥等国经济在战后的恢复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成为法西斯发动战争又一借口。同时,战胜国之间因“分赃不均”也引发了冲突,日本和意大利对战后国际秩序不满,走上了武力扩张的道路。[5] (P194-196)此外,在远东地区,《九国公约》使中国重新回到了由几个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得更大的经贸利益而冲突不断。对于持“门户开放”政策的美国、力保帝国利益的英国和图谋“独占远东”的日本而言,矛盾和分歧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
二则,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经济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在整个二十年代,世界经济处于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从宏观上看,一战使以英国为核心以及欧洲居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解体,而新的经济体系却迟迟无法确立。美国虽为一战后的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但在“孤立主义”传统思想影响下,始终不愿在以资本主义为主的世界经济中充当领导者的角色。美国的缺席,使国际联盟协调各国间经济利益矛盾的能力大打折扣。在微观上,美欧之间因一战及战后安排,形成了以“赔款和战债偿还”为中心的经济关系。各相关国家都以本国的经济利益为先,力争这一问题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决。
由此可见,一战后的世界在经济领域的混乱无序,为国际形势的稳定埋下众多的隐患。在这些经济矛盾的作用下,各国的争斗仍在继续,世界孕育着又一次大战的危机。
二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在两次大战之间由和平向战争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在长达四年的危机中,各国在面对共同的经济困境需要通力合作的情况下,不是以世界经济的整体安全为首要目标,而是从狭隘的国家利益出发,采取了损人利己以图自保的极端民族主义经济政策。这使得危机前就存在的国家间经济利益冲突愈演愈烈,并导致国际社会发生严重的分化,向着战争对抗的方向发展。
1929年10月,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为标志,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危机迅速向其他产业部门蔓延,并向欧洲扩散,进而影响全世界。
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中以关税为武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同时“试图通过增加出口将经济损失转嫁给其他国家”[6] (P129)。美国参议院于1930年4月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率使美国商品的进口平均税率达53.2%[7] (P368)。美国的“野蛮的利己主义”[8] (P698)行为引发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5国的立法机构也纷纷通过新的关税法案,加征报复性关税。英国更是于1932年8月宣布,在英联邦内部施行“帝国特惠制”,成员国之间关税普降,促进联邦内的贸易自由,对非联邦国实行关税歧视政策对其商品加征高额的进口税[9] (P153)。由此,各国家展开了以提高关税保护本国经贸利益为核心的关税战[10]。
关税壁垒导致国际贸易量的严重减缩,每一个国家都在同样的时期做着同样的事,都希望以减少进口增加出口的方式摆脱危机,这样只会使危机愈发严重[11] (P130)。1929年1月全球75个主要国家的贸易总额为299770万美元,1931年减为183890万美元,1933年1月更跌至99240万美元[12] (P171)。世界贸易总量的下降带来的是各国出口额的下跌。以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例,美国的出口额在1929年为524100万美元,1932年降为161100万美元[13] (P893);英国的出口额由1929年的72930万英镑跌至1932年的36500万英镑[14] (P329);而德国的下降则更为严重,1929年为1348300万马克,到1932年则为416700万马克[15] (P613,615)。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内市场购买力的下降和资本主义大国间贸易量的日益萎缩,使各国均出现了商品严重过剩的现象,这加剧了它们对落后地区市场份额的争夺,其间最为突出的是英日、英美之间的冲突。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国内市场狭小的日本实行了对外倾销以扩大海外市场的政策,并首先侵入了长期由英国把持的殖民地市场。在印度,日本棉织品销售量超过英国,而后者则利用宗主国的特权地位加大关税阻止日货的进入,直接导致了两国矛盾冲突的激化。同时,英美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市场争夺,两国在中国和南美等地的贸易争端不断升级。
在经济危机中,国家间对市场的争夺使各国分裂对立的程度加深,同时在冲突中出现了以某个国家为核心的集团化对抗的趋势。继英国组建了“联邦贸易圈”后,法德等国也组织起类似的集团贸易市场,形成对自身有利的“经贸势力范围”。在国际金融领域,英美日等国纷纷宣布本国放弃“金本位”货币贬值,以贸易战中通过降价用“廉价”商品对别国进行“倾销”。彼此间金融联系密切的国家,也如法炮制地组成若干个诸如英镑集团、美元集团、金集团、日元集团等相互对立以保有自身利益的封闭的货币集团。资本主义大国的这种做法,扩大经济冲突的范围,在以国家为对立主体的同时加入了国家集团对抗的形式。
贸易和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使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分化,向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德意日等国,因资源、市场、资金等原因在与美英法等国的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企图使用武力来改变现状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以利于自己”[16] (P442)。它们发展以法西斯体制为中心的高度统制的军事经济,试图通过军需工业,实现充分就业扩大消费市场,以缓解经济危机,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也随之向服务于军事扩张的方向转变。与此同时,美英法等国在关税、贸易和金融汇率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导致了1933年6月召开的,为解决关税和货币问题的“伦敦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这更加深了彼此的对立和分裂。
资本主义世界之所以在经济危机后出现上述分裂,根本上是由于利己主义的经济利益观和国家间经济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以国联为核心的国际协调机制的失败。在此之下,各国间的矛盾更加复杂,经济矛盾日益演变为政治冲突,世界逐渐逼近战争的边缘。首先,各国间的经济矛盾开始上升为政治矛盾,用经济手段无法获取的利益,只有靠武力来夺取;其次,各法西斯化的国家由于利益和目标的类似而结成威胁和平的军事集团。与此相对,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内部却因国家间的经济矛盾,而不能形成维护和平阻止战争的合力。可见,经济危机后的世界已潜伏了爆发大战的基本条件。
三
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的打击后,英美等国都片面地认为:经济利益是首要的国家利益,国家政策的重心应是尽快恢复国家原有的繁荣,提升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这种思想对于恢复国民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催生了各国狭隘的经济利益观。英美等国过分注重利己的短时经济利益,与法西斯国家发展经贸关系,壮大了军国主义发动战争的经济基础。
在欧洲,英德贸易并未因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而下降,反而愈加密切。1936年英国对德的进出口贸易额分别占英国外贸的3.9%和4.5%[17] (P287-288),此后又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到1938年德国超过美国一跃成为英国的第五大进口贸易国[18] (P213)。即便在战争的数月前,英国仍继续加强同德国的经贸关系。1938年10月,英国贸易部的官员与德国驻英使馆官员秘密会晤。11月9日,英国提出新的英德贸易计划,即“英国及自治领—巴尔干国家—德国”三边“以货易货”计划,共同开发中欧市场。甚至在德国吞并捷克苏台德区后的1938年12月,英国工业联合会还与德国工业联合会举行预备会议,德国财政部长沙赫特也同时赴伦敦与英国当局就加强两国经贸关系进行非正式磋商。
在远东地区,英国为了保住其在香港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利益,以出卖中国关税主权及停止对华出口贷款的方式,从经济上绥靖日本。从1938年2月起,英国就背着中国政府与日本进行有关中国海关税收的谈判。双方于同年5月签订《战时中国关税抵付外债办法协定》指出:所有在日本占领下的中国海关,税收均存入日本横滨正金银行,1937年9月暂时被中国政府存入汇丰银行的缓付的对日庚子赔款应交给日本政府[19] (P14)。
同样,美国也因为与法西斯国家存在经济利益关系而采取了绥靖政策。以1935年为例,美国全球投资总额为702550万美元,德国占据了当中的82860万美元[20] (P655)。在美国的各大企业中,“美孚石油公司控制着美德煤油公司6300万股本中550万马克,还控制着德国汽油公司股本的25%和德国真空油公司股本的100%”,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则“占有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股本的25—30%”[21] (P961)。诸如此类的投资关系说明美国在德国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与德国发生军事冲突将使其失去这些利益。
在法西斯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美国对意月平均出口从原来的2.5万美元猛增至53.8万美元[22] (P368)。在德国法西斯的发展中,美国非但没有以经济制裁扼制其发展,反而与其大做生意以谋取一己之经济利益。仅在1938年美国就卖给德国1.67亿美元的物资,此外还向德国大量出售诸如化学制品、药品、石油等关键性产品。1934年美国石油界将价值1200万美元的石油售与德国,此后每年都有增加,到1938年超过3400万美元[23] (P131-132)。美国的一系列对德贸易,支援了法西斯的武力扩张政策,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丧失了根本的国家安全。
在对日关系中,美国即便是在法西斯入侵中国东北后,也没有断绝与日本的经贸往来,商品的范围甚至扩大到了直接与军事相关的物资。在美国国内,反对经济制裁日本的呼声高涨,与日本有直接经济关系的美国企业界的主流主张政府与日本保持良好的关系。[24] (P81)许多国会议员也认为:“美国对中国一年的贸易额还抵不上美国与日本打一个星期仗的战争费用”[25] (P41),而与日本发生冲突更意味着将损失美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3。1931年,美国将价值14万美元的枪炮弹药、近600万美元的工业装备、7000万美元的钢铁和1600万美元的石油卖给日本。在1933年到1937年7月期间,日本所需的90%的废钢铁、65%的石油和石油产品、90%的铜、45%的铅以及70%的军事工业机床均从美国进口[26] (P333)。而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美国对日出口的军事物资占总出口量的比例更是不断上升。1937年为58%1938年增至67%[27] (P85),到1939年美国更是向日本提供了其所需石油的90%[28] (P224)。美国的经济绥靖,虽然满足了本国的经济利益,但在物质上壮大了日本法西斯的军事实力,在精神上助长了其扩张的野心。
总体看来,美英等国对法西斯国家的经济绥靖,根源于极端的利己主义国家经济利益观。面对危及世界集体安全的军国主义扩张,英美仍奉行经济利益至上的国家政策,没有充分认识到法西斯扩张对包括自身在内的国际社会集体安全的威胁。这种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政策行为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四
必须指出,二战的最终爆发是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本文仅以经济因素为焦点,揭示出国家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和极端利己主义的国家经济利益观是诱发二战的重要原因。对此加以分析,能有益地指导我们在世界整体性不断加强的今天,妥善地处理国家间经济利益的矛盾冲突,正确地进行国家对外经济决策,建立符合国际社会集体利益的、有序的、稳定的国际经济体系和相关机制,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第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国家经济利益及其与国际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关系,反对极端的经济利己主义思想。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认识到世界经济的整体利益,无法在决策时平衡本国经济利益与它国利益和国际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国家间因经济利益矛盾而引发冲突和对立,最终走向世界大战的历史悲剧。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形势下,各国更需要处理好经济利益的国家性和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在双边和多边的经济交往中,减少关税壁垒和市场、配额的限制,充分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通过国家间经济的“双嬴与共嬴”实现本国的国家经济利益。
第二,充分发挥各类国际组织对于危机和矛盾的调处作用。二战前,国家间的经济冲突不断升级并引发战争,突现出国联协调机制的僵化和国际组织的无力。有鉴于此,在当今的国际活动中,树立联合国的权威,完善以此为核心的国家间矛盾和国际危机的协调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建立和巩固一系列各国认同的国际行为规范和准则,以此作为协调国家间利益矛盾的“法律准绳”,将有效抑制国际社会无政府状况的危害。
第三,注重发挥大国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的关键作用。20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美英等国在极端民族经济利益观的驱使下所执行的经济绥靖政策,对世界和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教训是深刻的,代价是惨重的。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更加明显。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以国际金融稳定的大局为重,实行有别于有些国家利己主义的金融政策,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对于各国顺利度过这次国际性的金融危机起了积极的作用,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的良好形象。
第四,正确分析并处理好国家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对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同等重要。起初英美等国在面对法西斯扩张时,过分注重国家经济利益,忽视了国家安全对于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最终两者尽失。有此前车之鉴,国家在对外关系中努力平衡两者的关系,不以牺牲国家安全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范文3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微创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老年胃癌的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09年2月~2013年8月于四川省崇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78例老年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微创远端胃癌D2根治术组(微创组)和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组(传统组),每组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并发症情况、治疗前后免疫功能、HIF-1α和MACC1表达水平。 结果 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 <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与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gM、IgG、CD4+和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HIF-1α和MACC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微创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传统组(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gA和CD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腹腔镜微创远端胃癌D2根治术可显著提高老年胃癌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相关基因HIF-1α和MACC1的表达。
[关键词] 腹腔镜;胃癌;免疫功能;低氧诱导因子-1α;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3(b)-002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icacy of lapar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distal D2 gastr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gastric cancer and its influnce on the expression of immune function,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 and metastasis-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 1 (MACC1). Methods 78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from February 2009 to August 2013 in People′s Hospital of Chongzhou City, Sichuan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lapar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distal D2 radical resection group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and D2 radical resection group (traditional group) by using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each group had 39 cases. The short- term and long-term clinical efficacy, complications, the immune function and the levels of HIF-1α and MACC1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of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group,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ime of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group,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in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raditional group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operation time and the number of lymph node disse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The average survival time, 1 year survival rate, 2 year survival rate and local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IgM, IgG, CD4+ and CD4+/CD8+ in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CD8+, HIF-1α and MACC1 in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the improvement of these indicators of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raditional group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levels of IgA and CD3+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 > 0.05). Conclusion Lapar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distal D2 gastrectom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hort-term clinical efficac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improve the immune function and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tumor related genes HIF-1α and MACC1.
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世界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经济社会危机,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爆发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用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阐释?
在当代,要证明的科学性,根本上要从理论上科学阐释两大现实问题: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验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规律;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符合的基本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资本主义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与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会引起社会生产宏观上的比例失调,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因经济不能正常运行而爆发经济危机。
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范文5
[摘要]在此次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遇到的困难的性质与世界各国一样,是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制度和积累规律导致两极分化带来的不治之症。但中国之所以能在危机中表现不俗,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主要原因在于坚持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保持了国家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
[关键词]经济危机 内需不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实质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以后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我们不能仅仅从体制运作层面来寻找危机的原因,而要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层面,寻找它的深刻根源。这次危机表面上是金融危机,本质上同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是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这次生产过剩的特点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除了发达国家自身一些产品如房屋、汽车等生产过剩,还包括流通领域各种金融产品的过剩,形成虚假的购买力,刺激了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提供廉价产品,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严重的生产过剩。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经济体受到为满足人民需要而生产的目的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规律的支配,本质上没有资本主义经济那样的矛盾,所以理论上不会发生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上世纪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就是一个例子。那时候苏联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交往不少,主要是以资源换取装备和技术,以此来进行五年计划的建设,蓬蓬勃勃地发展经济,并没有受到当时世界经济危机很大的影响。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两种社会制度,受到两种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所以社会主义的苏联没有被卷入上次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危机。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不同在于,社会主义的中国被卷进去了,受到危机严重冲击。GDP的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13%,一下子降到2008年的9%,第四季度降幅为同比6.8%,使我国的经济遭受到极大的困难。这种情况与前苏联在上次世界经济危机时遇到的情况全然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正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涨阶段的长周期相适应。此时中国经济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初段阶段的要求,实行了允许私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使资本主义因素得以在社会主义条件和框架下,大量生产起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同时中国加速对外开放,逐渐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这一方面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使中国经济逐步卷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的轨道,受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越来越大的影响。
多年来,我们实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了GDP70%以上,出口依存度接近GDP40%的空前高度,致使我国经济相当大的一部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达国家发生了周期性危机,需求下降,中国经济就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损害。这不能不说是这次我国经济急剧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只是造成我国经济困难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才是根本原因。内部的因素,除了在经济发展方面,投资消费比例的扭曲,房市股市的周期波动等影响外,在经济体制方面,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比重的迅速上升和公有制的相对下降,市场化改革的突进和国家计划调控的相对削弱等等原因,使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中国经济中起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大。这样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就很自然地、不可避免地被资本主义世界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卷进去。
中国遇到困难 但表现不俗
中国这次实体经济遇到的困难,其性质其实是与世界各国基本一样的,就是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中国因“内需”不足,多余的生产能力要靠外需出口;一旦外需出口遇阻下滑,就要回过头来找内需补上。但是“内需”有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这些年来,事实上投资一直上升得快,消费上升得慢,这种趋势是不能长久持续的。因为投资需求除了转化为工资的少量部分,其余部分都是对生产资料的中间性需求,投资最后的产出供应能力,要靠最终消费需求来消化。这次扩大内需,仍主要是靠投资需求,但是如果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上不去,单靠投资需求,补不了外需出口的下降,内需不足问题还是难以解决。所谓“内需不足”,换一个角度说就是“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制度和积累规律导致两极分化以及人民大众有支持能力的需求不足带来的不治之症,被迫周期性地通过经济危机的爆发来解决。
我国这些年来过度追求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和鼓励私人逐利,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初的0.28,近年上升到0.47,超过国际警戒线,这是居民最终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富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贫者消费倾向虽高,但没有钱不能多消费,而低收入的贫者在居民中又占多数,就把总的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拉下来,把最终的有效消费需求拉低。所以,中国的问题和资本主义世界的问题实质上是类似的,就是人民大众有购买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不能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所以受到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影响。其实过去中国并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传统计划经济下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是“卖方市场”,科尔耐称之为“短缺经济”。这是传统计划经济的一个缺陷。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提出要以市场取向的改革来校正供给不足的“卖方市场”的现象,使我国经济逐渐转变为供给略大于需求(差额为储备和机动)的有限“买方市场”,这当然是在国家计划调控下,才有可能做到的。当初设定供给略大于需求的有限买方市场目标,决不是“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只能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表现。
现在,中国虽然卷入了世界经济危机,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轻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欧、日本经济增长率变为负数,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率下降比中国都大,只有中国还在2008年保持了9%的增长速度,可说是一枝独秀。外国有不少人也相信中国经济可以率先复苏,甚至于期望“中国救世界”,“中国救资本主义”。那么为什么在危机中中国能有这样的业绩?
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作用巨大
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范文6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 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