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灾害的防治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寒潮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寒潮灾害的防治措施

寒潮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1

关键词:冻害;预防;补救措施;中后期管理

2009年入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多年罕见的低温冰冻灾害,加上部分小麦种植技术和品种选用不当,不少麦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开春后是否仍有冻害,也未可知,因此必须做好应对的准备,以保证小麦全面丰收。

1小麦冻害可防可救

据笔者调查访问、查阅有关资料及亲身经历,小麦冬季冻害常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只是有些年份程度较轻,影响不大而未被重视。春季冻害,历史上也不少见,如1953年4月12日淮北地区突遭寒潮,所有麦田均遭严重冻害,不少老农至今仍记忆犹新;再如1995年3月中上旬和4月初的3次寒潮,也使部分麦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无论受害早晚或程度轻重,只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加以补救,都可获得较好的收成,千万不要轻易毁掉[1]。

2冬季受冻麦田的补救措施

冬季小麦冻害,根据受冻程度可分为2种:第1种是严重受冻,主要表现为主茎和较大分蘖被冻死,但小分蘖仍有活力,且大分蘖基部还有小分蘖、刚冒出的蘖芽和潜在的蘖芽,只要管理措施得当,仍可发育成有效分蘖。这类麦田,在土壤解冻后要尽快补水、追肥。有积雪的田块,可在化雪时撒施或趁雨天撒施。土壤墒情不足的,要开沟条施或打洞穴施,施后浇水,使肥料尽快被吸收利用。一般可用尿素120~150 kg/hm2+磷酸二铵30~45kg/hm2。土壤基础肥力较差且底肥用量偏低的田块,适量多施;反之,酌情少施。第2种情况是部分叶片冻死,主茎、大分蘖苗心仍有活力。这类麦田可在土壤解冻后追施尿素75~90kg/hm2+磷酸二铵15~30kg/hm2,施用方法可参照上述办法进行[2]。

3春季麦田防冻及受冻后补救措施

3、4月,小麦已先后完成春化和光照2个生育阶段,抗寒能力明显下降。这期间,我国冬麦区,特别是作为小麦主产区的黄淮平原,倒春寒天气常有发生,因此小麦发生冻害的频率和受害程度都比冬季大,应特别注意防范。

(1)对生长过旺的麦田,开冻后要及早镇压,控制其生长发育,避免过早拔节,降低抗寒能力。

(2)注意收听、收看当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在寒潮到来前一两天给麦田浇水,使土壤导热能力增强,田间温度提高,对预防春季冻害有很好的效果。

(3)在寒潮到来当日晚6~10时,气温降至4℃以下,即有可能出现霜冻。此时可在麦田上风处,每隔10m左右堆放1处烂柴碎草,点火熏烟,要求做到只见冒烟不见明火。此法在20个世纪50~60年代的淮北地区农民常有使用,对预防和减轻冻害有不错的效果。

(4)寒潮过后立即浇水施肥,追施尿素150kg/hm2左右,促进小麦早分蘖,小蘖赶大蘖,使总茎数达到900万个/hm2以上。

(5)在起身拔节期喷施壮丰安,一是可以适当抑制生长发育,提高抗寒能力。二是可以控制第1节生长过长,提高抗倒伏能力。

4受冻麦田的中期管理

受冻麦田由于主茎成穗减少,提高分蘖成穗率并使其形成大穗,成为中期管理的主要目标[3]。因此,在管理上要有促有控,即促有效大、中分蘖快速生长,控制小分蘖生长和蘖芽冒出,并使之尽快枯死,以免与有效分蘖争水肥、争阳光。

(1) 群体略小、个体较弱的麦田,尽早浇水追肥。

(2) 群体较大、麦苗较旺的麦田,及时中耕划锄,必要时可喷洒50%的矮壮素3 750~4 500mL/hm2,对水成500倍液,以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和生长;控制旗叶和倒2叶过长,使小麦株型紧凑。

(3) 喷施叶面肥。用尿素7.5kg/hm2、磷酸二氢钾1.5kg/hm2对水450~600kg/hm2。受冻较重麦田,隔7~10d再喷1次。将肥水尽量喷在大苗叶面上,促使大、中苗快速生长,抑制小苗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4) 如春季遇有连阴雨,要注意清沟排水,防止渍害。

(5) 注意病虫害防治。中期虫害主要是麦蜘蛛和麦蚜,用2.5%的敌百虫防治。病害主要是锈病、白粉病,可用50%的粉锈宁1 500~2 250g/hm2对水900~1 125kg/hm2喷防。

5受冻麦田的后期管理

受冻麦田虽然前期做过一些补救措施,但较正常麦田,其穗数与穗粒数仍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因而采取措施增加粒重就是取得理想产量的重要手段[4],千粒重每增加1g,产量即可增加150kg/hm2以上。

(1) 中期发生的一些病虫害,由于防治不彻底或其他原因,后期仍有可能发生,要注意及时防治。

(2) 浇好扬花、灌浆水。扬花、灌浆期是麦粒形成期,水分不足籽粒退化,同时又是根系衰退期,适应能力降低。此时既不能缺水,又不能浇水过多,可浇跑马水,使土壤含水量占最大持水量的70%~75%。

(3) 有脱水现象的麦田,可再进行1次叶面喷肥。

(4) 预防干热风。干热风一般出现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这时正是我国冬小麦进入灌浆和乳熟期。受干热风影响,作物水分蒸腾旺盛,根系所吸收的水分远远满足不了这种天气条件下小麦大量需水的要求,致使小麦早熟、瘪粒甚至青枯死亡,造成大幅减产。群众有“小满不满,麦有一险”的谚语。所以干热风是小麦生育期的一种主要气象灾害。预防的主要措施是:①浇好麦黄水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田间湿度;②喷磷酸二氢钾500倍液1 125~1 200kg/hm2;③喷石油助长剂225mL/hm2或三十烷醇300mL/hm2,以减少叶面蒸发。

6参考文献

[1] 王丽,赵绿源,李莲娜.冬小麦冷冻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09(23):25.

[2] 王东海,许进堂,李新会,等.河南省小麦冻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09(10):23-25.

寒潮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2

[关键词]浙北山区 滑坡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79-2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山区旅游开发、 “村村通公路”工程不断推进及切坡建房频繁出现,对原本建筑用地极度缺乏的山区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受各种条件限制,山体切坡建房,大填方、大挖方路段频频出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相伴而来也形成了较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给当地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的自身及财产的安全和公路的正常通行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对因工程施工产生的地质灾害现象进行评估及定型并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浙北山区近年来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分析,确定了该地区最为常见的灾害类型,并对相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为勘察、设计及施工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操作时选用合理的勘察、设计方案和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1浙北山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1.1地质灾害的类型

目前浙北地区地质灾害主要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等几种最为常见,其中山区又以崩塌、滑坡及泥石流最为常见。

1.2浙北山区主要地质灾害

根据2010年度湖州地区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总结报告得知有统计记录以来,湖州地区已发生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共397个,其中德清县51个,长兴县54个,安吉县283个,吴兴区9个,且绝大部分均发生在山区。在这397个地灾点中,滑坡为205个,崩塌为129个,泥石流和地面塌陷为63个,滑坡地质灾害占比52%以上。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滑坡为浙北山区最为主要和常见的地质灾害,需加以重视。

1.3滑坡的类型

统计表明浙北山区滑坡地质灾害主要以小型浅层土体滑坡为主,滑坡物质为堆积土、粘性土或堆填土,及且绝大部分为工程滑坡(人工开挖的沟、堑边坡),滑坡体厚度一般在6m以内,少部分超过10m。

2滑坡的形成条件分析

2.1地形及地貌

通过对大部分滑坡地灾点及隐患点的地形地貌特征可看出,滑坡主要发生在20°∽45°的山坡,一般为下陡中缓上陡;山坡上部成马蹄形的环状地形,且汇水面积较大,在坡积层中或沿基岩面易发生滑动。

2.2地质条件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2010年湖州地区地质灾害再排查报告及现场勘查确定在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的区域的岩土层中一般都具有受水构造、聚水条件和软弱面(该软弱面也是有隔水作用)等;岩体构造和产状对山坡或人工边坡的稳定性也不利,同时堆积层和下伏岩层接触面倾角也较陡,且绝大部分滑坡地灾点或隐患点的岩层或滑动面的倾向与临空面走向垂直或小角度斜交。

2.3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主要指降水条件、风化条件及植被条件。

浙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冬季低温、寒潮,夏季高温、干旱,雨季洪涝,夏秋台风、暴雨和春夏季的冰雹等,均是经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

因浙北山区多雨且降水量大,岩层风化深度也大,也因为当地为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大部分山坡原生植被也被大面积砍伐后种植了毛竹和茶叶,原生植被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

根据已有资料表明,浙北山区滑坡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梅雨季节或夏秋雷阵雨、台风频发期间。

2.4地下水条件

滑坡的发生与地下水及地表水关系密切。因浙北山区的滑坡主要为浅层土体滑坡,滑动面为堆积层面或基岩面,而滑动面常常是隔水层。有隔水层的存在才能形成地下水积聚,反过来隔水层受地下水的长期作用软化,强度降低,这是滑坡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在地下水作用下,滑体自重增加,并在后缘裂隙中形成静水压力和滑体中形成动水压力,增加下滑力。

3滑坡的诱发(作用)因素

3.1自然因素

对浙北山区而言诱发滑坡地质灾害的主导因素为降水。

通过地质灾害再排查及现场调查确定,该区域发生的滑坡均有较为明显的滑移面,滑移面作为隔水层使得地下水积聚,降水是地下水补给的重要来源。降水渗入坡体并在潜滑面积聚,软化了滑动面的岩土,增高了地下水位和滑动面岩土的孔隙水压力,减小其抗剪切强度和阻滑力;滑体饱水增大滑体自重和下滑力;已开裂的坡体裂缝中灌水后还可产生静水压力。

浙北山区大部分滑坡均发生在梅雨或夏秋暴雨、台风期间,说明了降雨对该地区滑坡影响较大。

3.2人为因素

经调查确定,浙北山区诱发滑坡地质灾害的人为主导因素主要为坡脚开挖和破坏植被。

3.2.1坡角开挖

在工程建设中,在斜坡上开挖形成边坡而引起古老滑坡复活或新生滑坡的现象比较常见。它主要是削弱了坡脚的支撑力、改变了坡体的应力状态和地下水的渗流场;对岩层顺层滑坡,开挖切断或削弱了岩层原有的支撑力;对古老滑坡,开挖主要是削弱了抗滑段的支撑力。因浙北山区绝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区,可用于修建房屋及公路的平地很少,随着村村通公路等基础建设项目的推进及新建住房等项目的建设,切坡建房、切坡修路及其他形式的山体开挖或回填施工等现象较为频繁,形成了大量人工边坡且大部分人工边坡开挖后无防护设施或防护设施不到位。

3.2.2破坏植被

植被是山坡的保护层,其根系对表层土有加固作用,枝干和树叶减少降水的下渗,增加蒸发作用,减少坡体地下水量,对边坡的稳定是有利的。大量开挖破坏植被,不仅对环境保护不利,对边坡稳定也不利。浙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原生植被以常绿针叶林和阔叶林为主,树形高大,根系很深。为了更好的发展当地经济,大片的原生植被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人工种植的茶叶和毛竹林,且地表土体仍不断的遭受人为扰动。随着植被的破坏,土体的稳定性也受到了影响。

4滑坡的主要特征

浙北山区的滑坡主要为浅层土体滑坡,其中又以堆积土滑坡为主。该类滑坡主要有以下特征:

(1)滑坡在斜坡上常造成环谷地貌,或使斜坡上出现异常台阶等现象。滑坡体两侧常形成沟谷,并有双沟同源现象。有的滑坡体上还有积水洼地、地面裂缝、醉汉林、马刀树和房屋倾斜、开裂等现象;在滑动带的前缘还常有泉水溢出。

(2)滑坡体的物质主要为第四系的残坡积层及部分全风化层。

(3)滑坡体的上部常为基岩陡壁或陡坡,其崩塌和剥蚀为堆积物提供物源,汇水面积也较大。

(4)滑动带主要为堆积土下伏基岩(多为软岩)顶面的饱水风化残积层,也有沿堆积物中相对隔水层的软夹层滑动。滑动面多呈折线形。

(5)滑动面的倾向基本与人工边坡的走向垂直或小角度斜交。

5防治措施

5.1减重卸载

减重卸载是在滑坡后部挖除一定数量的滑体而使滑坡稳定下来。它适用于推移式滑坡或由错落转化的滑坡,并且滑床上陡下缓,滑坡后部及两侧的地层稳定,不致因为刷方引起滑坡向后及向两侧发展。在一般情况下,滑坡减重只能减小滑体的下滑力,不能改变其下滑的趋势,因此减重常与其他整治措施配合使用。对于无向上及两侧发展的可能的小型滑坡,可考虑将整个滑坡体挖出。

5.2排水

(1)地表排水。目的是将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予以拦截引离;整平地表,填塞裂缝和夯实松动地面,筑隔水层,减少地表水下渗,在滑坡体范围内修建排水沟,并尽快汇集引出;

(2)地下排水。对于滑体中的地下水主要是加强滑坡范围以外的截水沟,切断其补给来源,针对出露的泉水做排水沟或渗沟,将水引出滑坡体外,同时滑坡体前缘设置边坡渗沟疏水。对于滑动带附近地下水的工程措施有渗沟、盲洞及平孔等。

5.3抗滑工程

5.3.1重力式抗滑挡土墙

重力式抗滑挡土墙以墙身自重来维持挡土墙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它是在滑坡防治中最常用的一种挡墙形式。重力式抗滑挡土墙的墙背坡度一般采用1:0.25,墙后常设卸荷平台,墙基一般做成倒坡或台阶形,墙高和基础的埋深必须按地基的性质、承载力的要求、地形和水文地质等条件,通过验算来确定。此外,为避免因地基不均匀沉陷而引起墙身开裂,应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墙高、墙身断面的变化而设置沉降缝和伸缩缝。该工艺施工方法简单,造价较低,对于小型土体滑坡较为有效。

5.3.2抗滑桩

抗滑桩是穿过滑体深入滑床以下稳定部分以固定滑体的一种桩柱。多根抗滑桩组成的桩群共同支撑滑体的下滑力,阻止其滑动,同抗滑挡墙相比,抗滑桩的抗滑能力大,支挡效果,对滑体稳定性扰动下,施工相对复杂,因效果显著被广泛应用。在实际运用中抗滑桩经常与格构锚固结合使用,对滑坡体进行全面的治理。

5.3.3预应力锚索

预应力锚索是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边坡加固的一种新型防护工程措施,在治理公路滑坡防治中也有许多成功的工程实例。它对岩质陡坡和危岩的加固,滑移面埋深浅的岩质滑坡加固效果很好,也可以用于强风化岩质陡边坡加固喷锚护壁。预应力锚固岩体边坡的优越性在于能为节理岩体边坡、断层、软弱带等提供一种强有力的“主动”支护手段。预应力锚固经常与抗滑桩结合使用,形成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由于在桩上增加了预应力锚索,使桩的埋深变浅,断面变小,可以节省材料和投资,经济效益显著。

5.3.4格构锚固

格构锚固技术是利用浆砌块石、现浇钢筋砼或预制预应力砼进行坡面防护,并利用锚杆或锚索固定的一种滑坡综合防护措施。它既能保证深层加固又可兼顾浅层护坡,很适合土质边坡、松散堆积体滑坡的治理。

5.3.5植被护坡工程

在对边坡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整治之后,尤其是采用格构技术治理的边坡应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利用框格护坡同时在框格间种植乔灌木不仅能减少坡面表层被水冲刷侵蚀、土层流失和风化作用,也能加大蒸发量,保证坡面干燥,对治理滑体内部地下水有利,同时还能进行生态修复、美化自然环境。该方法适用于土质和风化基岩或失水易于干裂的半岩土边坡。

6工程实例

6.1概况

2007年5月**变电所西北侧边坡外侧的排水沟多处挤压、开裂、上拱,而围墙开裂、围墙顶部向南东最大移位达20厘米,围墙内侧地坪出现了高达5-15cm的鼓丘,滑坡特征明显,边坡后缘土体出现平行坡向的张裂隙群,证实该边坡正处于极不稳定的运动滑移过程中。据勘察,滑体坡度15°~28°,滑体面积约1800M2 ,涉及土体约4500M3,土体最大水平位移54cm,垂直最大位移12cm,严重地危险着变电所运营安全。该滑坡主滑方位为135°,滑坡体主要由堆积层组成,滑移面深度0.5m-6m,大多在5m左右。滑坡体后缘及右侧顶部见2-3条张性裂缝,缝宽10-30cm,长5m-30m,确定该滑坡为小型浅层土体滑坡类型。

6.2工程措施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采用抗滑桩+格构锚固+厚层基材喷播的综合治理方案。

6.2.1抗滑桩

据现场施工条件选择采用人工挖孔抗滑桩。

规格为两端桩径¢800mm计18根,中部桩径¢1000mm计22根,桩长以桩端进入中等风化含砾砂岩1m为准。为使抗滑桩尽早发挥作用,浇筑时同时加入早强剂。

6.2.2格构锚固

锚杆:布于格构交点,长度7m、孔径90mm、入射角度15°、主锚钢筋为直径28mm螺纹钢、灌注砂浆强度MU10、锚头搭接长度15、封锚规格25*25*25(cm)。

格构梁:布于边坡坡面上,呈菱形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现场浇注。断面规格30cm*25cm(外露10 cm)、主筋四根,为直径14mm螺纹钢、箍筋为直径8mm圆钢、混凝土强度选择C25

6.2.3截排水

为防止滑坡体上部分水岭以东坡面地表水往滑坡体内下渗,在滑坡体顶部区域,离滑坡体上部5-18m位置设置截、排水系统,并对滑坡体后缘的拉裂缝进行灌浆和回填。在滑坡体前缘坡底处设置好挡土墙及坡底汇水沟。

6.2.4植被护坡

为巩固治理成果,对整理后的坡面采用厚层基质撒播与植物栽种方式进行坡面植被快速恢复。

该滑坡经过治理后通过一年的变形监测,各监测数据均在要求范围,未出现任何新的变形迹象,边坡整体稳定。

7结语

浙北山区发生的滑坡地质灾害大多为小型浅层土体滑坡,且绝大部分由于人工开挖边坡而产生,给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经济损失,该类型的滑坡应选用最恰当的方法及时有效进行治理,确保一次根治不留后患。滑坡虽然可治,但治理费用昂贵,因此预防为主,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才是根本。这就需要我们在山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房屋新建时选址及公路布线更加合理,尽量减少对山体稳定性的破坏,同时对必须开挖的边坡及时进行预防支护。

参考文献

[1]郑颖人,陈祖煜,王恭先,凌天清.《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2]常士骠,张苏民等.《工程地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第四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DZ0238-2004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寒潮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3

您好!在专题复习后,我总感觉对诸多专题缺乏整体把握,掌握的主干知识较零碎,不能形成完整的主干知识体系。而高考题往往综合性比较强,一道题可能涉及很多专题的内容。在专题复习后如何整合专题?怎样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江苏南通学生季佳雨

季佳雨,你好!

高考地理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就需要学生在二轮复习的基础上对专题进行整合,构建主干知识体系,以使学生对地理试题的解答更加全面、准确和高效。

一、以典型地理图像为例整合专题,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案例1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P陡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对河、湖水资源更新影响最大的水循环是由哪些环节构成的?

(3)图示洋流的性质是什么?其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4)图示植被的更替体现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该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典型的地区在哪里?

(5)图示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分别是什么?

分析:该题以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水循环和洋流等,综合性较强,涉及的领域较广,有机整合了生态系统中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四大圈层。围绕此类典型例题,学生可以将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整合起来,构建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对区域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二、以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为例整合专题,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一个区域往往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组成的综合体,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该区域的位置、特征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措施等方面比较了解。

案例2议一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分别是什么。

分析:解答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一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这就需要学生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一般要从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地形(包括地形类型、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气候(包括气温、降水,以及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等)、水文(包括水量、汛期、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储藏量等)、水系(包括发源地、流向和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河网形状等)、土壤(包括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肥力高低等)、植被(包括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等)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始终要围绕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如西北地区为干旱)展开;社会经济条件一般要从人口与城市的分布、工农业生产、交通线路的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案例2突出考查了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如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

区域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一般包括工程措施(如护坡工程、水利工程、设置沙障、新能源开发工程等)与非工程措施(如生物措施、法律措施、宣传措施、移民措施等),在具体区域要做到因地制宜。例如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是恢复当地植被,所以应突出生物措施(如建设“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有助于学生构建起治理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通过对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分析,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而且掌握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区域地理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合,强化了各专题主干知识的联系。

三、以分析与评价为例整合专题,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案例3试评价我国洞庭湖平原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分析:该试题以洞庭湖平原为背景,要求学生对该区域的农业区位进行分析与评价。此类问题一般应从三方面进行分析:①明确区域的位置;②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③要多角度综合分析利弊。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气温、光照、降水、温差)、水源、土地(数量、质量)等,社会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数量、素质和价格)、技术、政策、国防、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环境等。各类区位因素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区位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农业技术、国家政策、劳动力、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工业区位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矿藏、植被原料、动力、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通信、政策、国防、个人偏好、环境交通

区位交通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经济状况、资源状况、交通状况、技术、政治、军事、战略位置港口地形、水文、气候经济腹地、依托城市航空港地形、地质、气候交通、与城市距离车站地形交通、人口流动城市区位地形、地质、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科技、旅游、政治、军事、宗教、工农业基础人口分

布区位地形、气候、河流、土壤交通、经济、文化教育、开发历史、农业基础商业中

心区位地形、气候、水源商品生产能力、市场、交通旅游区位游览价值(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市场距离、交通位置与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力和开发现状只有在了解了影响某类活动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对其区位条件进行重点分析与评价。通过多层面的区位分析与评价,学生可将人文地理部分的主干知识(如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等)有机整合起来,有效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区位分析、评价能力。

四、以典型高考试题为例整合专题,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因为高考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新性和选拔性,所以往往成为典型例题,借此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高考、巩固已有知识和技能。利用图表、文字资料综合考查地理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之一。

案例4(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读下图,回答(1)~(3)题。

(1)在7、8月份,伦敦比北京

A.气温高,日较差大

B.风小雾大,降水多

C.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D.日出晚,昼短夜长

(2)英国

A.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B.西部海岸线曲折,珊瑚礁发育好

C.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D.多数河流短,含沙少,无结冰期

(3)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分析:案例4以一题多问的方式考查了宇宙环境、陆地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等专题中的主干知识,这种一题多问的高考试题能帮助学生整合专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典型高考试题体验地理知识间的巧妙联系,并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以热点事件为例整合专题,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热点事件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素材,高考试题往往以热点事件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和对地理相关主干知识的应用能力。针对热点问题,学生应从地理学角度来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原因,演变过程和对策,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案例5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0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大量放射性污染物通过大气与水体向外扩散,对周边地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构成严重威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此次地震对日本带来的危害有哪些?该国应采取哪些防御措施?

(2)此次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进入海洋后随洋流会向什么方向扩散?

(3)此时日本上空以偏西风为主,当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会向什么方向扩散?如果此次污染事件出现在北半球的夏季,则对日本周边哪些国家的大气环境影响较大?

(4)大量放射性污染物外泄对环境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日本及其周边国家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分析:该案例以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其引起的福岛核污染事件为背景,涉及的主干知识有陆地环境中的板块构造学说、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水环境中的洋流,大气环境中的气压带与风带、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围绕热点事件整合专题知识,对热点事件进行“问题化”处理,且设计的问题紧扣课本的主干知识,使热点问题地理化。该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专题主干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解答有关热点试题时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地理主干知识。

寒潮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4

关键词 小麦;冻害;防御措施;补救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S4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083-01

小麦冻害在河南省乃至长江以北各省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2013年3月10日左右,黄淮麦区最高气温接近30 ℃,随后气温骤降至0~7 ℃,4月19日左右又遭遇低温,造成春季冻害,称之为晚霜冻,俗称“倒春寒”,已成为制约河南省小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1-2]。为此,分析小麦冻害防御与补救措施,以指导小麦生产。

1 小麦冻害发生特点

小麦冻害发生按不同时期可分为初霜冻害、早春冻害、晚霜冻害。

小麦幼苗长出后,秋季气温下降早且幅度较大,就容易发生初霜冻害,初霜冻害对分蘖虽有一定影响,但若冻害发生不严重,小麦在以后的生长发育中,通过作物的自身调节,冻害症状会逐渐消失,对小麦产量不会构成威胁[3]。

早春冻害发生的部位一般是叶片分蘖,温度过低时影响分蘖节,只要分蘖节和根系具有活力,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仍可获得较好的收成。而晚春冻害受害部位除叶片外,还有幼穗部,幼穗冻死,影响受精结实,对产量造成较大影响,难以补救。一般来说,晚霜冻害对小麦危害较大。

不同品种受害程度不同,弱春性的品种易受冻害;弱苗受害重,壮苗受害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凡因干旱、缺肥、播量大、播种过早、播种过深等形成的弱苗,个体发育差,抗逆能力弱,冻害严重[4]。

2 小麦冻害原因分析

据调查分析,小麦生产普遍存在耕作粗放、播量大、播期偏早等现象,致使部分麦田个体生长较差,发育提前,极易受春季低温寒流危害,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小麦拔节后对低温的忍受能力明显下降,当气温低于0 ℃时,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3 ℃的低温,将造成严重冻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抗寒能力逐渐下降,幼穗分化进入药隔期和四分体时期后,短时的低温(-1~0 ℃)也能冻死幼穗,如果到扬花期(花粉粒形成)出现低温天气,即使温度在0 ℃时也可形成冻害,影响受精结实,造成小麦减产。

3 小麦冻害的防御措施

防止小麦冻害发生,预防至关重要。根据多年的种植经验,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3.1 抗寒品种的应用

不同品种抗寒性差异明显,生产中综合考虑抗逆性、丰产性,选用抗寒性较强的小麦品种是防御冻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3.2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针对品种的特性,确定播期。可根据当地昼夜平均温度确定,一般昼夜平均气温稳定在16~18、14~16、13~15 ℃时,为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品种适应的播期[5-6]。同时也要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保证麦苗茁壮成长,增强小麦抗寒能力。

3.3 寒流前浇水

为提高土壤热容量,降低土壤温度的变幅,在寒流前1~2 d浇水,可有效减轻冻害,但寒流到来时要立即停止。有喷灌条件的地方,尽量喷灌,宜小水漫灌,忌大水漫灌。

3.4 熏烟

在霜冻将出现的夜晚,用潮湿柴草在田边的上风口生烟,一般每隔20 m设置1个草堆,能提高近地面温度1~2 ℃。

3.5 早春喷施微肥、激素

早春2月中旬至3月中旬叶面喷施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磷酸二氢钾、植物抗寒剂等,可增强抗逆能力,有效减轻冻害。

3.6 改善田间小气候

农田开阔可实行农林间作,也可于早春在麦垄施草粪,提高土壤表层温度。种植时,为使小麦受光均匀,采取南北行向,以减少不良小气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4 小麦冻害的补救措施

4.1 根据冻害发生时期,科学补救

早春麦田发生冻害,若发生在拔节前,即使冻害很重,全田发黄,若加强管理,仍能继续生根发蘖,迅速恢复生长,冻害发生后应及时追肥浇水,立即追施速效化肥,追施尿素112.5~150.0 kg/hm2,早春发生冻害后,即使地上绿色部分受害,只要分蘖节和根系有活力,及时追肥、浇水,科学管理,仍能获得好收成[7]。小麦的晚霜冻害发生在孕穗期,距抽穗、扬花的时间很短,补种其他作物已经来不及,在小麦遭受晚霜冻害后,大蘖幼穗被冻死,而小蘖穗分化,进程慢,一般影响较轻,及时追肥浇水,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发育,成穗是挽回损失的有效措施,要抓紧抓好。施肥种类以速效肥料为好,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磷酸二氢钾以缓解冻害的发生程度。冻害严重的田块,应立即追肥浇水,以促使基部重新发生分蘖,保证小麦仍有一定产量。

4.2 加强中耕,增温保墒

肥水过后,要进行中耕、松土保墒,破除板结,中耕可减轻病虫害,改善土壤透气性,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

4.3 叶面施肥,防治病虫害

叶面施肥作物可直接吸收利用,增强叶片活性,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强光合作用,后期喷肥,结合“一喷三防”,还能防御干热风、防早衰、防治病虫害,促进灌浆,达到增产目的[8-9]。

总之,小麦冻害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主要是因为气候因素,出现寒潮,导致温度大幅下降,使小麦出现冻害;另外栽培技术不适当,如播期过早、氮肥施用不当,也会使小麦发生冻害。冻害发生早期,影响分蘖发生;春季发生即使较轻也可使穗粒数减少;晚霜冻害对穗数、粒数、粒重影响较重。但是这种影响不可能消失,最终对产量产生影响,因此防御冻害发生的关键是预防。

5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协作组.小麦生态与生产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 马元喜,任明全.河南小麦栽培学[J].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 程炳岩,庞天荷.河南气象灾害及防御[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4] 胡金环,王久增,祖国伟.小麦冻害原因及预防与补救[J].种业导刊,2009(2):32-33.

[5] 魏凤珍,李金才,王永华,等.小麦抗寒性的影响因素及小麦冻害的防御与补救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10):2078-2080.

[6] 杨小丽,崔守亮,左灵芝.小麦冻害调查及其防御和补救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06(10):43-44.

[7] 王锁,段改菊.小麦春季冻害及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13(6):9-10.

寒潮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5

关键词 海洋环境污染 海洋灾害 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着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着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

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文秘站: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

寒潮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6

一、区位因素分析

区位因素分析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大都通过区位因素的分析来考查同学们的地理基本技能和分析能力。区位因素的考查分为工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交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等。

1、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的区位选择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的统一。其中影响经济效益的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前者包括土地、水源、原料、能源;后者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素质)、科学技术、工农业基础、协作条件等。影响社会效益的区位因素主要有政策、国防、乡土情感、企业决策者的心理和理念。影响环境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它们的布局要求有:①大气污染:企业放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垂直于冬夏季风风向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②水污染:企业放在河流的下游(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③固体废弃物污染:企业放在远离居民区和农田的地方。

某工业区位的优势主要指影响工业区位条件中的有利条件。一般从原料、能源、交通、市场、劳动力、技术、国家政策等方面人手,同时结合当地的工农业基础。基本答题思路为:原料、燃料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科学技术先进或发达;劳动力丰富(如果是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素质高;如果是相对落后的人口稠密地区,劳动力丰富廉价);政策优惠或政策鼓励;工农业基础好。

2、农业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灌溉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历史、机械、地价、生态环境等。

3、城市区位因素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供水、航运、军事防卫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自然资源(重点是矿产资源)、交通(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政治、军事、宗教等。例如武汉市形成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形: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河流:长江、汉江汇合处,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也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2)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资源:铁矿、棉花资源丰富;

交通: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政治: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4、交通线(铁路)区位因素

影响交通线(铁路)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土壤等;社会因素包括巩固国防,加强民主团结,保持地方的稳定,增加就业机会等;经济因素包括把“资源(矿产、生物、旅游)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合理布局交通网”;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科技因素,它可以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不利影响。

例如南昆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①自然:位于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众多;位于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大;沿途有喀斯特地貌风景区;地质条件复杂;跨越珠江水系;近铝矿、煤矿、石油矿和磷矿。②技术:是我国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之一。③经济: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资源优势同区位优势结合;促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④社会:加快脱贫步伐,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巩固国防。

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缩短运输时间,提高运输效率;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效缓解京沪铁路运力长期严重紧张的局面;形成我国铁路客运专线网;带动沿线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是北欧地区图,图2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示意图。

材料二卡伦堡工业园是目前世界上企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相关联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等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

(1)根据材料一,说出瑞典城市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2)A地是瑞典著名的钢铁工业中心,对比上海宝钢,完成下表。

(3)卡伦堡产业园主要围绕发电厂和炼油厂,进行工厂之间的废弃物再利用的合作,形成—个复合生态系统。结合材料二,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该生态工业园的效益是什么?

【参考答案】(1)多分布在沿海(或河口);南部多,北部少。交通便利,南方地区热量较丰富。

(3)经济: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合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投资,降低污染治理费用。生态:进行了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对热能进行了多级使用,对副产品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社会:增加就业机会。

二、分析某地理事象的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以西气东输为例)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

(1)对迁出地:有利方面是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加收入。不利方面是造成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2)对迁入地:有利方面是提供廉价劳动力和人才;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不利方面是增大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4、城市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的影响:影响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圈(下渗减少,排水不畅,易出现内涝,水质变差);大气圈(出现热岛现象)和岩石圈(耕地减少)。

(2)过快城市化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城市病):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5、工业集聚的影响

(1)利: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取得规模效益;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成本。

(2)弊:出现环境污染,争地、争水、争劳力、争设施等问题。

例2(2012年安徽卷)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①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②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⑧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自然灾害增多;⑤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三、各类地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水资源短缺问题

本问题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论述:开源包括合理开采地下水;海水沙化;人工降雨;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等。节流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等。

2、能源紧缺问题

本题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论述:开源包括开发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建立能源战略储备制度;勘探开发新油气田;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节流包括提高能源利用率;限制耗能高的工业发展;加强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

3、改造传统工业区的措施(如鲁尔区、东北老工业区等)

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I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科技;完善交通;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4、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发展多种经营;加大科技投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目标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

例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茶树的生长环境对茶叶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茶树一般生长于酸性土壤的中低山区,雨量充沛、多云雾、少日照;茶树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15-30℃。下图为中国茶叶产区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2010年中国茶叶产量为140万吨,居全球首位。出口30.2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下图表示2011年中国茶叶对外出口量百分比构成。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不能形成自己的茶叶品牌,茶叶出口不仅售价低而且出口量也有下降的趋势。

材料三英国是世界茶叶消费大国,英国不产茶,每年要进口大量茶叶。但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英国西南部分地区开始适宜种植茶树。而作为英国进口茶叶主要来源国之一的非洲肯尼亚,未来产茶区的气候条件将不如目前适宜茶树生长。这给肯尼亚茶叶对英出口前景蒙上阴影。

(1)分析江南茶区茶叶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江北茶区茶叶生产的最为不利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特点是什么?请你为中国茶叶拓展国际市场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3)全球气候变化对茶叶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解析】第(1)问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知识点;第(2)问先从图中和材料上获取信息,然后回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3)问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角度回答,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后,茶叶种植会在纬度和海拔两个方面发生变化。

【参考答案】(1)江南茶区:气候暖湿,多低山丘陵,多酸性红壤,利于茶树生长(任答2点);江北茶区: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容易受旱灾和冻害。

(2)特点:出口市场主要是亚非等发展中国家,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小;出口总量较大但售价较低。建议:加强宣传,创建自主品牌;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研发新品种等(任答2点)。

(3)随着气候变暖,茶叶种植会在纬度和海拔两个方面发生变化,种植纬度向北移动,海拔增高,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扩展,但气候变暖会给茶叶生产带来虫害问题,影响茶叶的质量。

5、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提高应急能力;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下面是针对各种具体灾害的一些应对措施。

(1)针对水灾:(工程性措施)上中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上中游兴修水库等水利工程;中游修建分洪蓄洪区等;中下游加固加高江防大堤。

(2)针对地震:(工程性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3)针对滑坡和泥石流:(工程性措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4)针对台风:(工程性措施)修建与加固沿海堤防,营建沿海防护林。

(5)针对华北西北防旱措施: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发展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耐旱农作物;改进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营造水土保持林等。

(6)针对寒潮:(台风也能用)提前准确的寒潮消息和警报,做好准备;建立灾害监测和预报体系,提高应急能力。

(7)针对沙尘暴(或针对西北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牧,建人工草场;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轮牧等。

例4根据下图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些年,“千湖之省”湖北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鉴于近些年铁矿石进口量和钢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汉钢铁厂计划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到广西沿海防城港市。

(1)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

(2)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刘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问主要是考查针对水灾的措施,包括长江上游山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第(2)问考查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的影响。

【参考答案】(1)①修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②加固大堤,治理河道等;③山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④湖区:退田还湖;⑤城市:完善排水系统;⑥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⑦依法治水,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⑧参加水灾保险等。

(2)对武汉市的积极影响: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土地占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改善城市环境。

对防城港市的积极影响:扩大港口规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区域发展。

例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飓风“桑迪”于2012年北京时间10月30日上午8点左右,在美国新泽西州东南部登陆。之后的几天里,“桑迪”和来自美国西部的冷空气以及来自加拿大的北极寒流结合,给美国中东部地区带来了强降雪。给美国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

材料二上图为飓风“桑迪”袭美路线图,右图为波士顿、卡纳维拉尔角气候资料。

材料三位于佛罗里达半岛东部的卡纳维拉尔角(28°33’N,位于图中C点),是美国的火箭、航天飞机发射基地,附近有著名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美国的航天飞机大多从这里发射升空。

(1)波士顿的降水特征是什么?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美国飓风常给东部沿海地带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请你为减轻飓风灾害提供一些合理建议?

【解析】第(1)问主要从图上获取信息,进而考查美国农业带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第(2)问考查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本题可以借用台风的防御措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