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免疫学的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免疫学的发展史范文1
睡眠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近年来,无论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学科建设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2007年是睡眠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年,美国内科医师考试委员会设立了睡眠医学专业考试,标志睡眠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领域一个独立的专业。
1 睡眠医学——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像进食、饮水一样,睡眠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命活动之一。睡得好是健康的标志,而睡眠障碍则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睡眠障碍性疾病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医疗及公共卫生问题而得到人们的关注。根椐2005年出版的国际睡眠疾病分类,外在或内在因素导致的睡眠疾病达90余种,其中最常见者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在国人中的患病率均很高。一些少见睡眠疾患如发作性睡病等也逐渐被认识。在国际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睡眠医学已经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
临床睡眠医学最早起源于人们对脑电活动特别是睡眠脑电图的认识。1953年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了快动眼睡眠(REM),并证明其与做梦有关。此后又发现人整夜的睡眠存在周期性。非快动眼睡眠(NREM)包括由浅入深的四个时相和REM交替进行。通过脑电及其它生理学指标的测试可以全面客观了解人的睡眠结构。上世纪60年代,睡眠研究成为当时的一个热点,发作性睡病与异常REM睡眠的关系被阐明,SAS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疾病。1968年出版了人睡眠分期的国际标准图谱,一直沿用至今。此后在睡眠发生机制及睡眠物质研究方面也有了较大进展。正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大量患者的需求促进了临床睡眠医学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进行睡眠监测,成立了专门诊治睡眠疾患的睡眠中心。80年代初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技术及悬雍垂咽软腭成形术用于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在SAS的治疗方面取得突破。过去25年成为国际上睡眠医学进展最快的时期。综观国际睡眠医学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
1.1 政府高度重视,全民认知度高 美国继1996年第一次发表国家睡眠研究计划外,2003年再次发表120页的国家研究计划,指导睡眠研究的发展方向[1]。
1.2 组织机构健全 1993年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的心肺血液病研究所下设了国家睡眠障碍研究中心,负责该领域的研究、教育、临务及与其它相关部门关系的协调。分别于1996年和2003年制定了国家睡眠研究计划。在美国睡眠协会(1987年)的基础上成立了美国睡眠科学院(1999年),制定相应的认证标准及执业观范、具体执行科研及教育计划的实施[2]。目前已有5 000余名会员。另外还有许多专门基金会支持科研及科普教育活动。在国际上,已于1987年成立国际睡眠研究会联盟(WFSRS),成员包括亚洲睡眠研究会(ASRS)、美国睡眠科学院(AASM)、澳大利亚睡眠协会(ASA)、加拿大睡眠研究会(CSS)、欧洲睡眠研究会(ESRS)、拉丁美洲睡眠研究会(LASS)及美国睡眠研究会(SRS)。为适应临床睡眠医学发展的需要,近来又更名为国际睡眠研究及睡眠医学会联盟(WFSRSMS)。为促进临床睡眠医学的国际交流,世界睡眠医学联合会(WASM)于2004年成立。亚洲睡眠研究会(ASRS)于1994年成立,至今已有12个亚洲地区的睡眠研究会作为成员。
1.3 学术交流活跃 欧洲及美国每年均召开睡眠年会,以美国睡眠年会规模最大,2004年年会收到论文摘要达940篇,参加者达5 000余人。
1.4 学术刊物种类及睡眠专著出版量增大 随着睡眠研究的深入及临床医学的进展,睡眠相关的著作大量出版。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均发表大量的睡眠相关论文。睡眠专业杂志的种类迅速增加,到2004年止,除Sleep(美国)及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欧洲)外,Sleep and Breathing(德国),Sleep Medicine(美国),Sleep Medicine Review (法国),Sleep and Biological Rhythms(日本)均是近几年出版发行。近年来出版了大量的睡眠医学学术专著,具不完全统计,多达八十多种。
1.5 多学科协作,睡眠医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临床睡眠医学逐渐成型,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主要表现在:(1)建立了独立的认证体系,特别是在美国,睡眠医师及技师资格考试已成为必需,将于2007年,出台更为宽松的考试政策,2003年底2004年初通过认证的专业医师已达2 500人;(2)专业学会通过认证、制定诊断及治疗指南形成了规范的诊疗体系;(3)建立了完整的继续教育及培训制度,2003年底2004年初AASM认可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达50个。美国胸科学会还发表了有关呼吸科医师从事睡眠专业的培训及技能纲要。除专业学会的学术会议特设培训课程外,医学院的教科书如希氏内科学等均有专门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科讲解。(4)除睡眠中心外,在某些有条件的大医院如哈佛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均已设立独立的睡眠医学科[3]。
近年来,国际睡眠医学发展进程明显加快,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临床睡眠医师为主要成员的世界睡眠医学联合会(WASM)成立并在德国柏林成功召开第一届学术大会。原有的以基础睡眠研究为主的国际学术组织如国际睡眠研究会联盟(WFSRS)也更名为国际睡眠研究及睡眠医学会联盟(WFSRSMS)。(2)有睡眠医学领域“圣经”之称的《睡眠医学的理论与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leep Medicine)第四版发行,《睡眠疾病国际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第二版出版。这两部具有指导意义的专著除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外,特别突出了临床医学实用的特点。(3)美国决定睡眠医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国家医学教育委员会将相关内容纳入医学生必修内容,2007年开始在内科医师执业考试中正式纳入独立的睡眠专业医师考试,一改过去由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单独进行的模式。
2 睡眠呼吸医学——睡眠医学发展的先驱
从临床睡眠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睡眠呼吸障碍(SDB)诊疗及研究方面的巨大进展是推动睡眠医学成型及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主要归因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SDB为多发病、常见病,但尚待认识。国外的人群患病率达2%~4%,国内也不低于此数。随老年、体重增加,发病率会进一步上升,SDB的患病率与COPD及哮喘不相上下。(2)SDB是一严重疾患,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显著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3)SDB可以治疗。特别是无创呼吸机的应用能够彻底逆转SDB的病理生理改变,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降低医疗费用[4]。其它睡眠疾患均为少见病或无重要病理意义,例如失眠尽管患病率高,但多数患者并无严重并发症,也不会增加死亡率,相反有研究表明失眠患者的寿命略长。在国外的睡眠中心中,SDB患者占就诊者的80%以上,也是睡眠中心的主要收入来源(80%以上),在国内该比例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大家对失眠等睡眠疾患的诊疗有很长的历史,但只有在认识了SDB且其诊疗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睡眠医学才得以发展的原因。在美国,除少数为可以诊治各种睡眠疾患的睡眠中心外,多数为只诊治SDB的睡眠实验室。随大家对SDB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肺科医师在睡眠医学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
人生的1/3在睡眠中度过,睡眠与其它疾病的关系及睡眠疾患本身对健康的影响应该得到呼吸科医师的重视。国外的初步调查表明,呼吸科医师门诊过程中约10%~40%的就诊患者可能与SDB有关。例如不少长期慢性咽炎患者的病因可能就是SDB。生理睡眠引起的呼吸功能改变及通气量降低在正常人并无重要病理意义,但对存在基础呼吸疾病的患者,这些改变可能加速白天的血气紊乱,诱发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患者在成功撤离机械通气后,可能在睡眠时出现CO2升高而需重新插管,导致撤机失败。例如,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白天的CO2潴留常与呼吸肌力降低不平行,呼吸衰竭的发生可能与睡眠通气不足有关;COPD患者如合并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其呼吸衰竭及右心功能不全发生早、程度重,部分患者只需在睡眠时应用无创通气治疗即可纠正白天的呼吸衰竭。SDB的本质是一种呼吸衰竭,深入认识睡眠呼吸生理对提高呼吸衰竭救治的水平十分必要。
另外,非呼吸性睡眠障碍也常常可能是某些呼吸系统疾患的并发症,例如茶碱、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失眠,夜间哮喘发作导致的睡眠紊乱等。由于目前从事睡眠专业的医师较少,呼吸科医师也常遇到有关SDB甚至其它非呼吸性睡眠障碍的会诊及咨询请求。特别是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无创正压呼吸机,其发明及改进均有赖于睡眠呼吸医学的发展。正是在全身并发症相对较少的SDB患者身上积累了较丰富的应用经验,然后才推广应用于病情较复杂的呼吸衰竭患者。另外,在临床睡眠呼吸医学实践中,培养了相关的呼吸治疗人员。
睡眠呼吸医学本身所涉及的范围并不只局限于睡眠打鼾。SDB的疾病谱很广,成人SDB包括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HS)、睡眠低通气综合征(sleep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与COPD合并存在的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SDB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陈-施呼吸。睡眠呼吸紊乱的模式除包括传统的阻塞型、混合型及中枢型三种外,由上气道部分塌陷时导致的睡眠通气不足(sleep hypopnea)、上气道阻力综合征(UARS)甚至气流受限(flow limitation)等均具有重要病理意义。而且,上述呼吸紊乱具有相互关联、渐进发展的趋势,成为一个连续的疾病谱。
正常呼吸气流受限打鼾UARS低通气呼吸暂停呼吸衰竭
SDB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睡眠医学涉及多个学科。国外该领域的从业医师来源主要来自于呼吸、神经、心理、耳鼻喉科、口腔科等。国内与此基本相同,但耳鼻喉科医师的比例较高,而且在学科建设方面耳鼻喉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书籍的出版、学习班的举办等,最重要的是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疗已列入耳鼻喉科十五攻关项目。从AASM认证的从业医师构成情况1995到2004年十年间的变化情况可以明显看出,单纯从事睡眠医学工作的睡眠科医师越来越多,其中不少具有呼吸专业背景。普通内科大夫在该领域的比例有所增加。由于多数患者来源于心血管科、老年科,将来睡眠医学的队伍中这些专业背景的医师也会增多,但呼吸科医师一直是睡眠呼吸医学的主力军,随简便的初筛仪的应用日益广泛,无创呼吸机在治疗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呼吸科医师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美国目前的认证、培训工作主要由AASM完成,由于肺科医师的主导地位,将来很有可能在呼吸专业学会(如ACCP)内部建立独立的认证、培训体系,以利于学科的发展。
3 如何做好睡眠呼吸医学的学科建设
睡眠呼吸医学的发展及广大患者的需求,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机会。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上气道的呼吸功能;(2)呼吸调控及睡眠呼吸生理从研究走向临床应用;(3)为无创通气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通气技术、呼吸治疗人员保障。
近年来国内在呼吸学会的领导下在学科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成立了呼吸学会睡眠学组,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出版了诊疗指南,开展了靶器官损害的多中心研究,组织编写睡眠呼吸医学,相关内容己列入医学生教材。在新制定的专科医师培养方案中,有关SDB的相关知识已列入其中。但在学科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1)制定正规的培训要求及方案。(2)建立技师的培训及认证体系。(3)在医学生课程、呼吸专业研究生及住院医生的继续教育课程中设置相关的必修内容。(4)条件成熟时开展睡眠中心的认证。
【参考文献】
[1]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USA).2003 national sleep disorders research plan[J]. Sleep,2003 ,26(3):253-257.
[2]Shepard J,Buysse D,Chesson A,et a1.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leep medicine in the United States[J].J Clin Sleep Med, 2005,1(1):61-82.
免疫学的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教学;开放性实验;发散性思维;学生;教师
现代的教学始终不能脱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它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物理学中的概念、公式以及定律都是从物理实验中抽象出来的,物理的教学是不能离开实验而独立存在。物理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作为物理教师要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较为单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学生的分组实验都是较为单调和枯燥,所提供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和步骤都与实验原理中要测量的物理量单一对应。如: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给出天平、量筒、玻璃杯等仪器,利用玻璃杯盛入适量盐水在天平上测量质量为m1,再将玻璃杯的盐水适量地倒入量筒中,量筒中的读数即为倒入盐水的体积,用天平称出倒了盐水后的玻璃杯及剩余盐水的质最为m2,那么,用m1减去m2的差值就是倒入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根据实验原理即可算出盐水的密度。这个学生分组实验对于学生的实验活动空间及学生的思维空间起到了限制作用,因为仪器本身就限制了学生的实验方法,天平可测出盐水的质量,而量筒可测量盐水的体积,仪器和待测的物理量一一对应,方法就变得单调了。
2增设一些开放性分组实验,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为了给学生更广阔的实验活动空间,教师可对学生的分组实验中增加一些开放性的实验。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头脑中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是指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向,不受限于现有知识范围,不遵循传统的固定方法,采取开放和分歧方式,以衍生各种可能的答案或不同的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必须流畅,有弹性并富有创造性,也必须符合原有特性,原则及切题。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两种方法:
2.1在原有的学生分组实验课上,提出开放性实验。如:在测量密度的实验课中,当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后。教师可提出;在只有天平和玻璃杯,但有清水的情况下,怎么样设计实验才可以测量盐水的密度?清水的密度是己知的,玻璃杯的容积可通过测出一杯装满水的体积而求得,可提供这样的线索给学生思考。再由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制定此实验方法和步骤。这时学生就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没有最筒或量杯怎样才能测出盐水的体积呢?就不能再遵循传统的固定方法,而要求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去找出一种新的方法才可以解决,然后教师再收集学生的不同答案去评释、讲解。
免疫学的发展史范文3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福祉。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动摇的目标。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煤炭工矿企业来说,安全管理工作更是如此。安全生产是伴随经济工业化而出现的一个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一个特殊领域,且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安全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形势也越来越严峻。2016年,全国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万起。其中发生的32起重特大事故中。11起为煤矿事故。通过对我国大量的事故调查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煤矿安全事故都是由“三违”引起的,这说明在我国现阶段的安全生产实践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到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必将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安全管控水平,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以人为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的理论先导,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安全管理的关键是人的管理。人是安全生产的实践主体。企业各项规定、制度和措施,必须通过人的行动进行落实。所以说,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如何,知识技能和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也决定着企业安全发展的成败。要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抓好“人”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企业各级管理者,要明确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总方针的关键的环节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要从“人”的管理上寻找安全管理的突破口,找准安全管理的切入点,充分做好“人本安全”文章。其次,要坚持预防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升安全生产管控水平,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方针。充分运用多种成熟的安全管理经验和做法,比如:建立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规定、实行安全风险岗位评估等,重点对“人、机、环、管”各环节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辨识各类风险因素,提升安全管理的预控性和防范,将各类事故风险降到最低。同时,要做好安全预防管理写实。推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安全生产的管理纳入制度化的轨道,用制度管人,用人去推动安全生产工作,达到尽量减少乃至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目的。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创建安全文化造氛围。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是安全管理的基础所在。近些年,安全文化之所以逐渐被很多企业所认可、重视。并不断加以规范运用。就在于它是以增强劳动者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自律程度为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改变“你讲我听。你打我通”被动接受的状况。从根本上扭转疲于奔命的被动局面。解除“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状态。促使企业员工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实现安全的长治久安。“环境造就人”。也充分证明了企业文化的魅力所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只有心态安全,才会行为安全;只有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和物态安全落到实处。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不仅可以感化人的思想、作用于人的操作行为、提升人的安全素质,也是企业安全发展的基本保障。所以,作为煤炭企业各级管理机构,要从企业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立足实际创建独具企业特色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命价值这个核心,以人性化、亲情化暖人心,激发企业各级员工积极参与安全文化建设。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抓安全、处处闻警钟、刻刻被提醒”的安全宣传氛围,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安全熏陶、提升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为企业实现长治久安、健康发展创造有利地条件。
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强化全员教育提素质。以人为本。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总结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绝大多数都是由于人们不重视所造成的,也就是说,人为的因素占了很大成分,真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暮λ引起的安全生产事故不多。因此说,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员工安全素质。最有效、最直接、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抓教育、强培训。通过不间断的安全教育、培训,把生产力中“人”这一最活跃、潜力最大、可塑性最强的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才能筑起牢固的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隐患…思想上的麻木懈怠、心理上的盲目乐观、行为上的疏忽侥幸,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企业员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把安全工作摆在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大局高度。基于这一点,企业必须树立安全离不开教育和培训的理念,就要脚踏实地地落实好各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渠道和班前班后会等各种有利时机,以事故案例分析、煤矿“三大规程”、“双基”建设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增强员工对安全工作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的认识。提高队伍整体的安全操作水平、强化其自主保安意识、全面提升全员安全素质为最终目的,建立严格的学习、培训、考核制度。
通过教育、培训,首先要使领导千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大局,不仅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根本利益密切相连,而且与自己的切身利益也紧密相连,因为事故一旦发生。不仅是领导受追究责任,企业受损失,自身的家庭幸福、个人价值也将受到影响。其次要使职工充分认识到“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就是稳定、安全就是发展”的思想。真正掌握并且及时规避所在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危险因素。树牢起“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不安全的生产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为煤旷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免疫学的发展史范文4
医学免疫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枯燥难懂,使初学者普遍感到难以接受。特别对于专科生而言,他们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觉能力差,普遍反应免疫学课程枯燥无味致使其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学习本门课程。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成为广大师生共同的目标。对于教师来说,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相关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现谈谈课堂上如何讲授好免疫学理论课的一些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联系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相对不高,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高中学习文科的学生,因此在初学免疫时就有畏难情绪。如何让学生克服这种想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非常重要。免疫学第一堂课部分内容要讲到免疫学的发展史,可以重点讲解免疫学发展历程上一些典型、有趣的例子,例如天花病毒的消灭过程,牛痘种植的渊源,如此便可减少免疫学的陌生感。然后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列举一些生活的实例来介绍免疫现象,把机体的免疫系统比喻成一个军队,正是这个军队来保护我们机体不受外敌即细菌、病毒等来犯。
二、系统教学法
系统教学法主要是让知识连贯,把知识点进行归纳。免疫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如果不系统归纳,忽略相互间的联系,泛泛来讲,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会使知识显得单调、不成系统、支离破碎,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在进行系统讲解的同时为提高教学效果,还应充分利用多种直观式教学方法,例如运用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挂图式直观教学是采用实物为教具,真实、客观,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CAI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图文声茂,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这些都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列表比较法
免疫学内容知识点零散而多,很多内容之间可以对比学习,对于十分重要的内容仍然需要记忆。这时可以采取一定列表比对方法帮助掌握内容并加强记忆。如,机体的免疫应答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这两种免疫应答方式首先学生应掌握它们的免疫组分,涉及到不同的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这时就可以采取列表的方法,对不同参与细胞、参与分子、作用时相、识别受体、识别特点、作用特点以及维持时间等七个方面进行展示。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对机体免疫应答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对其科研思维的形成与创造性也有很大的益处。
四、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首先围绕一个临床问题展开,然后以小组研究讨论会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目前,鉴于实际条件的不同,PBL发展出很多模式,如MPBL教学方法,CBL教学方法等。PBL可以跟传统教学法、CBL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效果甚好。如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对一些疾病缺少形象的概念,采用PBL和CBL教学法有机结合,可以克服学生进入临床后对疾病的发展变化手足无措,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多种记忆方法的应用
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记忆,但这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虽然在免疫学学习中有一些需要强记的内容,但大部分内容,尤其是前后联系的内容需要更多的是思考。像CD4+和CD8+细胞与MHCII和MHCI的结合,为避免学生混淆记错,可以采用CD4+×MHCII=8=CD8+×MHCI这种便捷记忆法。
六、比喻教学法
免疫学的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 学习主体 医学免疫学 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具有横跨性、网络性、实践性、进展更新快等特点,内容繁杂、理论抽象、符号多,常使学生望而生畏。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等于把初学者拒之“医学免疫学”大门之外。现代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实践中须作“换位思考”。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信息时代简单地依靠老师,不可能把一门学科的全部知识学会,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其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要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自学能力。第一,在绪论教学中,要让学生较好地了解医学免疫学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目前临床上所能见到的疾病几乎都与免疫有一定关系,如果要当一名好医生,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不要为考试而学,要为构建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而学。利用结构图给学生介绍医学免疫学的知识梗概和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医学免疫学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研究形态学的课程区别。要告诉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会归纳总结,前后比较,纵横联系,理解记忆,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与其他学科间紧密联系,用动态的、发展的、创造性的眼光看待每个知识点;多写英文单词,多用英文单词,做到“多想、多看、多读、多用”。第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要做好预习笔记,让学生通过自己预习,记录下自认为学懂的知识点,并找出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疑问。只有学生真正做好预习了,才能在课堂上占据主动位置,有的放矢地获取想要的知识或答案。第三,让学生在每次课后及时归纳总结重点和难点,并给学生适当布置一些拓展性强的思考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前后联系、查阅参考资料等,找到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结构、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二、注重启发式课堂教学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能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以问题为中心展开启发式教学,是切实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策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启发性因素,提出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形成一条由问题构成的教学主线是教师在备课中应好好把握的。在教学中,讲授一个新的概念或机制时,应根据实例提出问题,逐步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概念。比如在讲授超敏反应时,可先将临床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介绍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其发病机制是什么?又如,免疫学发展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源于偶然因素,但幸运之神只会垂青于有心之人,也就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现象和问题的人。因此,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故事:如抗体的发现是由于观察到再次感染白喉杆菌动物的血清中存在“杀菌素”。通过讲述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的成就及其研究过程,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敏锐的感觉、巧妙的构思、创造性的方法和严密的逻辑,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启迪,对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注重思维和能力培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免疫学目前还没有定论的现象或机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见解和观点,再鼓励学生动脑动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验证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从提出问题到通过查文献、读文献、最后总结归纳获得对该问题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文献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虽然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将“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教育理念贯彻始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在教学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再觉得免疫学像“天书”一样枯燥难懂。现代免疫学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新理论层出不穷,许多疾病从免疫学的角度思考从而获得了新的、更合理的解释,新型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手段从免疫方面获得了突破,等等。对于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免疫学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新进展有所了解,为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热情,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用心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苗英慧,郭艳丽.如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11(27).
[2]曾常茜.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9(06).
[3]王强,舒榕.提高《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效果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08).
免疫学的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慢性血吸虫;血清学检测;B超检查;意义探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04-02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据估计,全球有78个国家和地区有血吸虫病的流行,受威胁人口约5-6亿,感染血吸虫病者2.42亿[1]。我国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是日本血吸虫病4个流行国中最严重的国家,也是全球血吸虫病危害最严重的4个国家之一。
湖南省历史上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血吸虫病患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药物治疗,这批患者目前大多年逾花甲。如何诊断这些患者血吸虫病病情,成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核心[2]。一直以来临床诊断中将肝脏组织活检作为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 但其具有创伤性, 临床上难以将其作为常规检查[3]。而血清学检测工作量小、依从性高等优点,广泛用于血吸虫病检查,是我国当前血吸虫病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4-7]。B超诊断起源于本世纪40年代,血吸虫病的超声诊断发展史也大致相同。常用于超声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指标有:肝实质回声的改变、肝脾大小的测定、门静脉系统的测量。超声检查是非损伤性诊断方法,操作简便,能准确发现肝脏血吸虫病的病理改变并可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在现场短期内可检查大量人群,立即可获结果,使用统一标准检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8]。本文旨在通过实验室血清学检测与超声检查的比对,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1 免疫分析学方法
1.1 皮内试验(ID)是一种检测受试者对血吸虫抗原的速发型超敏反应实验。若受试者曾经感染过血吸虫,那么机体内则有相应的抗体(皮肤致敏性抗体 IgE),当受试者皮内注射少量血吸虫抗原时,抗原与皮内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导致宿主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产生局部丘疹现象,即为阳性。若未曾感染过血吸虫,则注射后不会引起局部红肿现象,即为阴性。ID便、快速、通常用于现场筛选可疑病例,与粪检虫卵阳性的符合率为90%左右,但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与其他吸虫病可产生较高的交叉反应;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为阳性反应[9]。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ID已经很少现场使用。
1.2 间接凝集实验(IHA)
是将可溶性抗原(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红细胞)的表面作为试剂,来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的一种血清学方法。将一系列倍比稀释血清加到血凝板上,并分别加入致敏细胞悬液,振荡,静置。以出现凝集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为阳性反应终点。IHA大致可分为4类:(1)IHA用抗原致敏红细胞以检测样品中的相应抗原;(2)反向间接凝集试验用特异性抗体致敏红细胞,以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3)间接血凝抑制试验;(4)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IHA操作简捷,快速有效,并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但其诊断抗原的稳定性较差,交叉反应率稍高,且致敏红细胞存在着批间差异,反应易受客观因素的影响[10] ,故仍待进一步研究。
1.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再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通过反应而结合在固相载体上。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间接地放大了免疫反应的结果,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祝慧萍等[11]通过诊断试验Meta分析,综合评价间接血凝集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效果。结果显示IHA法的综合灵敏度为0.721,诊断优势比为6.686。ELISA法的综合灵敏度为0.633,诊断优势比为2.963。结论两种血清学诊断试验(IHA和ELISA)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准确度中等,IHA略高于ELI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诊断方法对日本血吸虫病均具备一定的诊断价值。
1.4 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血吸虫抗体(IgG)与胶体染料标记的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相结合,形成染料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这复合物通过层析技术与固定在硝酸纤维膜上的抗人IgG(二抗)相结合,形成可见的染色带,即为阳性反应。DDIA是近年研制的用染料标记的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抗体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快速,价格低廉,不需要专门设备,并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该法适合进行大规模的血吸虫病人群普查的筛选.[12]
1.5 其他免疫检测方法 其他诸如免疫印迹技术、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环卵沉淀试验(COPT)等多种针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血清学实验,已日益成为主要的诊断手段[13]。
2 B超诊断
2.1 B超检查方法 采用超声显像仪, 探头频率3. 5 MHz, 患者于空腹时平卧下进行肝、胆、脾的常规检查。
2.2 B超诊断标准:慢性血吸虫病参照1990 年10 月开罗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热病防治司(WHO/ CT D) 和放射医学处( RAD) 以及瑞士热带病研究所、开罗大学医学院联合主办的TDR 血吸虫病超声诊断咨询会议制定标准[14] 。
2.3 血吸虫病侵入肝脏的主要途径是4尾蚴侵入人体。到达肺脏后.可穿出肺血管壁或穿透肺组织和横膈而入肝.从而侵入门静脉系统B另一条途径可通过肺血管经肺静脉入大循环经肠系膜静脉到达门静脉系统。寄生的血吸虫卵可随血流沉着于肝脏,引起肝组织损害。袁平[15] 分析已确诊为慢性血吸虫病的214例患者中。肝脾系统显示有变化者236例.占总人数95.5%。
2.3.1 肝脏表现为肝左叶增大105例,占44.4.%,左右叶增大者37例,占15.6%。222例有肝内回声增粗、不均.呈网络状改变。(图1)
LPV: 扩张门静脉矢状部; LL: 肝左叶; ASC: 肝前腹水; KL : 右肝, 肿大, 门静脉增宽, 右叶缩小, 进肝面光带不光滑, 呈“锯齿”状
图1 血吸虫病肝脏超声表现
2.3.2 脾门处4脾静脉增宽内径大于0.8cm者29例.占12.2%,门静脉内径增宽大于1.4cm者29例,占12.2%。(见图2)
2.3.3 脾脏4显示脾大者97例.占41.4%,.脾切面内径在4cm以上(见图2)
SP: 肿大脾脏; SPV: 脾静脉; ASC: 腹水
图2 血吸虫病脾脏超声表现
图1.2 见参考文献[15]
2.4 赵晓贡[16]等对该地区已确诊为慢性血吸虫病167 例和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62 例患者作腹部肝、胆、脾脏B 超检查,发现日本血吸虫病是以肝实质损害为主要特征的改变, 呈现的损伤应考虑为肝组织特有的纤维化所致。其图像表现为光带、光斑、呈网状分布,似“鱼鳞”、“蛛网”、“龟背”状特征性图像; 胆囊壁厚度无明显变化。
3 探讨
近年来,病原学诊断技术的改进,B型超声波辅助诊断方法渐趋标准化,核酸探针和PCR技术的引入,推动了血吸虫病诊断学的发展,但仍难以满足当前血吸虫病防治的需要。免疫学诊断技术因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实用性,成为当前血吸虫病的常用诊断手段。朱剑君等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肝组织学与肝纤维化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 晚期血吸虫病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分级与B 超肝纤维化分级基本一致。因此,超声诊断慢性血吸虫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虽然慢性血吸虫血清检测指标对诊断血吸虫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是每一种批号的检测试剂的灵敏性和特异性都有一定限度,因此, 在难以开展肝活检的医疗机构, 可联合开展血清学指标与B 超检查, 作为诊断历史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重要的非创伤性检查手段。以便更客观、准确地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 提高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 更好地指导临床的预防和治疗。
参考文献
[1]Pan Handing,Huang Desheng.Wang K,et al. Approach to surveillance and consolidation during past 15 years after elimination of schistosomiasis in Shanghai[J]. Ac?ta Tropica ,2002 ,82 (2):301-303..
[2]周晓农,姜庆五,郭家钢,等. 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实现路径的
[3] 孙宇, 姜美凤. “肝纤四项”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7): 140.
[4]吴观陵. 我国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5增刊):323?327.
[5]钟波,吴子松,陈琳,等. 我国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成果巩固与发展[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23(1):10?13.
[6]许静,陈年高,冯婷,等. 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现场查病效果的评估[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7,25(3):178?17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7]吴子松,唐猛,李汉刚,等.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血吸虫抗体消长监测[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25(2):133-136
[8]蔡卫民,郑敏.日本血吸虫病的超声诊断[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3,15(4):245-46
[9]Ye J ,Zhu Y, Zhang C ,et al. The conparison of applocation value of several common diagnostic methods in a basically eliminated area of schistosomiasis. Jiangsu Med J, 1985,8:15-17[10]李允鹤,血吸虫病免疫诊断中抗体检测进展及其与抗原/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互补意义.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4,6(3):129-132
[11]祝慧萍 , 夏欣, 钟文明,等. 日本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试验的Meta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2009,26(1):45-48
[12]Zhu YC. Immunodiagnosis and its role in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in China[ J] . Acta Tropica, 2005, 96( 2-3): 130-136
[13]郑辉,吴贽,沈继龙.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抗原研究进展[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8:281-283)
[14]陈涛林( 摘译) . 血吸虫病超声诊断咨询会议[ J ] .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2, 4( 5) : 31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