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源共享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源共享机制范文1
关键词 科技传播;企业科技创新;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42-02
在我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当前已经逐渐地深入人心,而承担着科学技术广泛传递与扩散的科技传播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也从理论研究阶段进入了实际运行阶段。特别是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科技传播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有力的生命力。但是,由于传播渠道不畅,科技传播力度与质量不高等因素,造成了企业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率有限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我们应该积极地对科技传播与企业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以求建立起有效的共享机制,促进企业科技自主创新。
1 科技传播资源的涵义与作用
1.1科技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在公众和对公众的广泛传递和扩散,科技传播是指“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科技传播对促进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重要。
1.2何为科技传播资源
何为科技传播资源,目前尚无一致的定义,本文认为科技传播资源是指传播科技信息的所有媒介各个组成要素的总称,它包括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数字媒体等传播媒介和它们各自所传播的科技信息、传播方法、传播管理与传播人才等。
1.3科技传播资源的作用
1.3.1 汇集科技信息
科技传播资源,由于其信息传播的需要,不断地汇集了具有全面性的科技信息,形成一个巨大的科技信息资源库,而且所汇集的科技信息都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科技传播资源
包括了具有多种传播功能的传播载体,能够极大地满足广大受众的科技信息需求。
1.3.2扩散科技信息
科技传播资源汇集科技信息,形成一个巨大的科技信息资源库,其目的是对科技信息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是以满足受众的科技信息需求为根本目的传播活动,它的传播具有社会广泛性。
1.3.3反映信息需求
在科技传播活动中,一方面要向受众传递与扩散科技信息,另一方面要对受众的信息需求进行反映,它把科技工作者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与受众的科技需求报道出来,帮助科学技术成果投入企业生产。
1.3.4进行科技教育
科技传播资源以其通俗化的特性,向受众传播科技信息,受众在接受科技信息满足需求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科技教育,提高自身科技素养。
2 科技传播资源共享的概念与意义
2.1资源共享已势不可挡
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一家独大已经没有市场,传媒融合是大势所趋,信息共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媒介融合有力地促进了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对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将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
2.2什么是科技传播资源共享
科技传播资源共享,本文认为是指建立在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应用互联网平台而实现智能信息化的,科技传播资源与科技企业之间通过建立合作体系,共同进行策划、共同进行建设、共同进行享用科技信息资源的活动。
2.3科技传播资源共享的意义
实现科技传播资源共享,一方面可以使科技传播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科技传播资源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避免科技传播资源重复投资建设,使资源开发成本降低,有利于科技传播资源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从而提高科技传播能力与效果。
3 科技传播与企业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3.1构建共享战略实施政策体系
要建立科技传播与企业创新资源共享机制,首先要构建起共享战略实施的政策体系,政府应该尽快把制定和实施科技传播资源共享战略,纳入国家科技传播发展规划,从国家科技政策的宏观层面对科技资源共享进行规范和指导。
3.2构建共享主体多元化格局
科技传播资源共享活动的实现,必须构建起科技传播与企业创新的多元化结构共享主体,否则这种共享就无从实现。近年来,山西科技传媒集团积极整合科技传播资源,构建成一个集报纸、期刊、数字媒体、网络、影视、出版等多种传媒手段为一体的综合科技传播基地,积极为太钢集团、太重集团、兰花集团等诸多企业创新服务,大大增强了科技传播能力。这些科技企业也建立起与山西科技传媒集团共享多种科技资源的战略合作规划。
3.3构建科技信息共享平台
一是要建立起科技传播资源整合平台、信息资派开发平台、信息开放平台、信息利用渠道平台。这些信息平台建设,必须符合电子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要求,充分发挥现代电子技术的作用,并确实加强共享数据库建设。具有全介质传播功能的山西科技传媒集团,目前已建立起包括集所有传媒手段为一体、山西科普资源库、山西科技专家资源库、山西科普网等10多个科技资源数据信息库,构建起了信息畅通的科技传播信息共享平台,值得借鉴。
3.4构建资源共享约束机制
实现科技传播与企业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必须构建起相关的科技资源共享约束机制,这些机制包括政策约束机制、法律约束机制、共享主体间约束机制、权力约束机制、责任约束机制、利益约束机制等。
3.5构建资源建设激励机制
建立科技传播资源共享机制,还要积极加强科技传播资源的内容建设,有关单位和部门要建立起科技传播资源建设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传播资源制定重大科技传播选题规划,打造优秀科技传播品牌,以此来提高科技传播资源共享的互补优势。
3.6构建传播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科技传媒与企业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建设,还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潜力,积极构建科技传播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要加强科技传播学科建设,片一样专业的传播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企业科技创新资源利用人才,要让这两种人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有效地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4 结论
科技创新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家先后制定了多个有关政策,下大力气实施加强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工程,这显示了科技传播资源作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其积极地进行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得到了应有重视。企业科技创新要重视发挥科技传媒资源优势,积极实现科技传播资源共享,为自主创新寻求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翟杰全.让科技跨越时空:科技传播与科技传播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3.
[2]马怀德,等.科技资源共享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3.
[3]魏淑艳.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探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3).
资源共享机制范文2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审计环境不断变化,国家审计也面临诸多挑战,各类违纪违规问题和职务犯罪涉及的地域越来越广泛,手段越来越隐蔽,技术性和专业性越来越强。当前,各级审计机关,由于彼此各自为战,审计资源难以整合,审计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也还很低,甚至是空白。导致审计资源不足与浪费的问题并存,信息不灵、资源不活的状况已经对审计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在这种形势下,为实现审计的免疫职能,审计机关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协作,充分挖掘和利用信息资源,全力建设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实现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的纵向和横向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审计信息资源,这些审计信息资源当中有一部分是审计机关由于本身职能权限的限制不能够利用,但是对上级审计机关来说,有可能是重要的线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必须加强各级审计机关纵向和横向联系,建立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一是建立全国一体化专业审计信息网络,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力度。刘家义审计长在2010年全国审计工作会上指出,中国审计的出路,关键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现在财政、税务、社保、电力等多行业已经广泛使用计算机,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和系统内部计算机联网,审计机关的各自为战对今后审计工作将会形成桎梏。因此,针对计算机审计中存在各自为网,信息闭塞的现象,审计机关应采取措施,加强各个审计机关在计算机审计上的交流,建立署、省、市、县四级一体化审计信息网络平台。实行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数据信息交换,合理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信息的有效共享。
二是审计线索报送机制的建立。目前,各级审计机关只是同本级纪检监察机关建立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审计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立。譬如像我们基层审计机关在日常审计中经常会发现许多上级部门利用其专项资金审批、拨付等权力进行寻租,让其下属单位用买来普通收据按拨付专项资金的一定比例收取管理费,他们有可能把这些资金放在账外,设立单位“小金库”,而这些是上级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很难发现的。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应当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审计线索报送机制,将审计中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以审计线索的形式报送上级审计机关,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成果利用和开发。
只有积极推进审计工作一体化建设,将各级审计机关构建成统一的整体,实现审计资源的最佳合理配置和协调机制,才能确保审计免疫职能统一、规范、有序的运行,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实现审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共享机制范文3
关键词:学校 体育设施 资源共享 机制
一、资源共享的本质特征
资源共享课题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普遍认为是指互惠互利,它是一种每个成员都拥有一些可以贡献给其他成员的有用事物,并且每个成员都愿意和能够在其他成员需要时提供这些事物的伙伴关系。资源共享也可以看作是资源在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流动的过程,资源共享的条件是:资源的拥有者愿意提供资源,使用者也愿意接受资源并且不会损害彼此的利益。资源共享的特点表现为所有成员分担、协作和共同参与,成员之间具有相互融合、一致或者“同舟共济”的关系。资源共享追求的目标是通过各方利益差异的“合作”到共享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融合”,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整体效率最高。
二、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资源共享过程中,受错误的资源利用观念影响以及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动且缺乏具体操作机制,资源共享给学校带来的设施损耗和管理等共享成本的增加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与保障,特别是在涉及有偿共享时,没有成本核算和收费规则,有时共享双方难以达到共识,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实施;人们在追求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其经济特性,即不论资源拥有者提供资源还是使用者接受资源都是有成本的,对于共享成本人们看法不一,也缺少核算标准。资源能否共享,关键要看这部分成本是否能给供求双方带来预期收益,当收益大于成本,资源共享才具有经济合理性,共享才能实现。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制定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和原则,以规范资源共享的行为,保障共享双方的权益,切实推动资源共享的实施。
三、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制度安排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属于社会产品(或称社会资源)。西方经济学家又将社会产品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物品能完全满足公共物品这两个条件,大多数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这两种特性中的一种,这些物品通常被称为准公共物品。如果某物品在消费上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则称之为私人物品。据此,将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作为准公共物品进行分析较为恰当。
四、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构成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应包含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1.资源整合机制建立的原则:明晰产权,充分尊重资源拥有方和资源使用方的权利;共享方式及利益分享的确定应遵循公益性共享和盈利性共享相结合的原则。
2.资源整合机制重点解决的问题:围绕产权,确立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共享地位;盘活存量资源,特别是财政投入为主的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展有偿共享及市场化配置,带动增量资源的投人。
3.资源整合机制包括:一是完善资源产权明晰制度。通过制定相应法规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明确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产权主体,解决资源的归属问题。二是建立灵活的共享方式及利益分享制度。根据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取得时的不同资金投入渠道和不同的共享服务对象,可分别采用公益性共享和盈利性共享。
(二)建立成本补偿机制
1.成本补偿机制建立的原则:科学核算成本,遵循成本一收益合理原则。
2.成本补偿机制重点解决的问题:要改变人们在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即学校资源可以无偿使用,资源共享不愿支付成本。政府和社会要遵循经济规律对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发生的成本给予相应的补偿。
3.成本补偿机制包括:一是制定学校体育设施折旧与损耗核算办法。根据学校体育设施的设计寿命(使用年限)、设施条件、开放程度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设施折旧与损耗的核算办法,为产权单位获得合理的资金补充和经济补偿提供依据。二是制定设施建设与维护的经费保障措施。依据学校体育设施折旧与损耗的核算结果,编人教育经费投入计划,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度提高经费投人,确保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可持续性。三是拓宽共享成本的补偿途径。共享成本包含设施损耗、人力物力的投入、资源共享带来的其它成本等,补偿途径以财政拨款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主,根据场馆型、开放时间和设施损耗的不同,每年予以相应的补偿,对管理人员也予以相应津贴;还可以通过将体育彩票收入采购的健身器材向开放学校直接配发的方式给予补贴;允许学校适当向受益居民收费。
五、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保障
为了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持续有效运行,需要国家运用包括行政、经济、法律、舆论等各种手段,并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机构,指导、调整、控制和管理与资源共享相关的工作,即通过不同层级的共享制度对共享行为进行规范。围绕共享机制的内容要求,通常以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办法等三个不同层面的制度形式作用于共享机制的运行。
总之,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是人们追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观念的体现,但资源共享不会建立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之上,也不可能建立在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合理的、内在的动力之上。因此,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需要依靠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办法等三个不同层面的制度作保障,并通过对各相关主体权利义务的合理界定、对共享成本的科学核定、对共享利益的有效调整、对风险的合理规避,刺激各主体的积极性,增加各方的收益,盘活存量资源,带动增量资源的投人,从而使学校体育设施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率最佳化。
参考文献:
资源共享机制范文4
银银合作昭示的组织转型趋势
银银合作并非新鲜事物,在发达国家早已有之,而且久盛不衰。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银行业生存环境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不仅面临日益激烈的内部竞争,还要应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强有力的挑战,间接融资份额下降,利差收入减少,核心竞争能力削弱。而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客户的需求也不再停留在传统的资金融通上,而有了资产管理、风险控制、信息咨询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仅仅依靠单个银行的资源是难以满足这些需求的。而通过成功地组建战略联盟,银行减少了不必要的投资,化解了一些风险,快速进入市场,增强了自身竞争力。国际著名商业银行几乎无一不是依靠大量建立合资银行和组建战略联盟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
事实上,风起云涌的国际银行界合作也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范围组织变迁的缩影,并不仅仅是银行业,几乎各行各业在20世纪后期都出现了组织网络化、弹性化的趋势。一体化的庞大企业风光不再,企业更多依靠外包、结盟、技术标准等各种形式来获取外部资源,而不再是一味将所有的价值链环节纳入企业内部。组织网络化转型的深刻背景,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兴起。一方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另一方面企业被迫主动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特点以寻求差异化市场定位。在这种背景下,灵活地通过各种柔性合作方式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就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综合经营和金融开放趋势日益明显,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就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来说,它们普遍规模小,实力弱,人才匮乏,管理滞后,业务资格有限,IT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又受到不得跨区域经营的限制,在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但另一方面,这些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在其所在的地域有分布齐全的网点和大量终端客户,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掌握着一定的金融资源。就一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它们有品牌、人才、产品开发等诸多优势,但是分支结构只是局限于国内一二线城市,发展空间受到局限,而拓展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业务又面临着资本不足、不熟悉当地文化、缺乏客户基础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在大小金融机构之间搭建合适的平台,将各自的“短板”补齐,通力合作,将是使各类金融机构扬长避短,协力促进金融效率优化的可行途径。
近几年来,一些有远见的商业银行,如兴业、招商、平安银行相继着手通过银银合作寻找发展机遇,在同业间建立了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了结算、同业融资、票据买卖、债券投资、银团贷款以及担保承诺等多方面的业务合作,银银合作蔚然成风。
银银合作,不仅有利于实现银行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成为银行借以创新产品、提升服务、形成特色业务、塑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在同业合作中卓有建树的兴业银行是其中的佼佼者。兴业银行打造的银银平台品牌,吸引了一大批中小银行加入“银银平台”上线业务产品,已日益成为兴业银行实现差异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兴业人所自豪的承担银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
兴业银行银银平台评析
兴业银行在银证、银保、银基多年来合作实践的基础上,于2007年12月1日正式推出了银银合作业务品牌――“银银平台”,致力于成为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服务专业提供商。兴业银行的银银合作业务以“共享资源、创新服务”为基本理念,通过输出核心的产品、服务、技术,与拥有区域性网点优势的城商行、农信社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成长,从而达到中小型银行的和谐共生和多赢局面,并力争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的网点服务便利和更优质的整体金融服务。
银银合作理念可以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瀑布,瀑布的上游和下游存在着落差,因此形成了壮观的瀑布,兴业银行和广大中小银行之间也存在着落差,包括在机构网点、人才队伍、业务资格、产品服务、管理能力、IT技术等方面,因此兴业银行可以将存在落差的部分包装成产品向中小银行输送,只要落差存在,银银合作业务就能够源远流长,不断“流动”,产生效益。
目前,兴业银行以银银平台为主导,包括科技管理服务输出、支付结算、资金应用、财富管理、外汇、融资服务、资本与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综合培训等板块在内的银银合作已成为一个体系。例如,针对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经营地域受限的情况,兴业银行推出银银平台柜面通业务,通过系统联网互相开放网点柜面资源,既解决了联网行客户异地存取款难的问题,实现了其走向全国的愿望,又延伸了兴业银行的网点服务,实现了双赢合作。再如,针对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缺少理财产品业务资格,面临客户、资金不断流失的情况,兴业银行在行业内率先推出银银平台项下的理财产品销售业务,帮助合作银行丰富产品线,稳住高端客户。又如,针对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IT技术落后的情况,依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业务系统和精干高效的IT技术人员,推出了科技管理输出服务,致力于跨越式地提高合作银行的IT技术水平。
在当今的柔性化时代里,兴业银行通过银银平台这种灵活的资源整合方式,而不是靠僵化的扩大规模、增加分支机构来获取发展空间,这种战略举措充分显示了其高级管理层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战略思维。正如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所言:“未来我们肯定会走社会化道路,有优势的包进来,劣势的包出去,重要的只是在内部如何加强管理。”也许正是有这种开放的、与时俱进的银行经营观念,才催生出了银银平台这种先进的银行经营模式。
对兴业银行而言,与中小银行的合作,不仅是寻求商机、培植利润增长点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商业行为践行社会责任、探索合作共赢机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点。在银银平台实际操作过程中,兴业银行通过输出管理和技术、设计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实现创收;中小银行则提高了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水平,留住了客户,提高了竞争力。与此同时,合作各方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各有侧重、合理分工,还有利于强化自身在特定领域的特色和优势,避免了伴随同质化发展的重复建设,顺应了构建和谐金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潮流。在价值链分工中,兴业银行重在强化自身的前端分销能力与后端研发和运营管理能力,而中小银行则重在强化拓展客户和服务客户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兴业银行可以通过增值服务等形式以合理比例分享合作机构的经营成果,节省自身拓展业务的前端费用和员工成本,达到增收节支的双重功效。
银银合作业务,拓宽了国内金融机构间合作的思路,开辟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和业务模式,运用差异化的竞争手段突破了金融产品同质化的“怪圈”,驶入广阔的“蓝海”。目前,银银合作业务已成为兴业银行的特色业务之一。截至2008年末,银银平台累计签约客户203家,上线客户138家,联网网点超过1万个,架设了在自设分支机构、战略并购之外的第三条服务通道。通过银银平台,兴业与广大中小银行建立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带动了一批中小银行共同发展。
银银合作的适用条件
资源共享机制范文5
关键词:河南省;图书馆;资源共享;运行机制
1、河南省图书馆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1.1可以解决图书馆经费不足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文化教育快速发展,使得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支出方面也日益增长,特别是纸质外文期刊及各种商业数据库的价格费用上涨,使图书馆在经费上捉襟见肘。因此,经费不足与信息资源的扩大需求的矛盾使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上日程。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科技文献的数量约15年翻一番,60年代到80年代约7年翻一番,进入90年代后每5年就能翻一番;与此同时书刊价格也成倍上涨,而与上述趋势反差甚大的是高校图书馆购书经费的增长缓慢甚至成负增长。据专家预测,按照世界每年出版的具有学术价位值的图书25万种、期刊20万种统计,我国每年至少要引进图书16万种、期刊5万种,才能初步满足全国科研工作最低限度的需求。因此,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可以解决图书馆经费不足问题。
1.2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的共建共享是建立在共知的基础上的,共知包括图书馆信息资源现状的共知、图书馆资源建设发展方向的共知等方面。在共知的基础上各图书馆在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协调采购、联合购买,从而避免一些资源建设的重复性工作。实现资源共享,馆际间互通有无,建立网上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各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活动中结合本馆实际,联系其他馆藏决定取舍,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最终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最大范围的共同使用。
1.3可以加强个体馆的实体、扩大虚拟馆藏,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
在共知基础上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使河南省各个图书馆成为一个整体,对于那些昂贵的图书期刊特别是数据库,如果不能联合购买,只要有一个或几个图书馆因本身要求必买的,其余图书馆可以通过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方法使用。例如郑大图书馆的SCI数据库,作为一种索引型数据库,对一些高校来说作用不大,只是作为查找论文被收录的工具,就可以代替其他馆进行检索,而不必重复购买,从而可节省大量经费。又如CNKI,不允许联合购买,但可以购买其中部分的子库,河南省各个高校由于学科设置不同,各个图书馆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购买利用率高的子库,其余的可以通过文献传递利用其他馆的子库。这样就等于扩大了本身的馆藏,从而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
1.4可以使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
资源的利用率是衡量一个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标志之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了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总和的目的。如果没有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那么个体馆的信息资源利用只限于本校的读者,甚至有些资源本校读者常年不使用。从而大大降低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更甚是一种资源浪费。共建共享使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利用,从而使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化。
1.5可以促进馆际之间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联系、沟通和交流。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使河南省各个图书馆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各个馆在资源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得到交流沟通,达到共赢。
2、河南省图书馆资源共享运行机制构建
2.1须有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组建项目管理中心。
区域性高校图书馆共享项目一般是以省为单位,因而在组建联盟或开展项目时,应该有相关的省级行政机构主管,这样才能提供经费保障,并且协调处理各方关系从而推进项目顺利开展。明确主管部门之后,必须成立一个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和领导具体的计划,管理中心是整个资源共享项目协调机制的主体和枢纽,主要职能是贯彻主管部门有关资源共享的方针政策,拟定并组织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制订实施细则及相关制度,负责筹集资金,组织资源采购,协调各成员馆的关系等事宜。项目管理中心应当成为常设执行机构,主任由省级教育机构的官员担任,主要成员轮流从图书馆的馆长中抽调。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赋予管理中心相应处理图书馆联盟事务的行政权力,管理中心下可下设各分中心以及资源、服务和技术等组,分管各项事务。
从calis、balis、jalis三个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我们可以设计河南省图书馆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的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如下:①领导小组:由省教育厅领导和HALIS中心所在高校的校长组成。②管理委员会的建立,由省教育厅有关的副主任,河南省高校图工委主任担任领导相关人员参加组成。③专家咨询委员会:在领导小组下附设由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④管理中心:郑州大学。⑤文献中心: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河南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中心;资源采购中心等。⑥管理制度:包括项目建设管理制度;项目建设细则;经费管理细则;检查、验收与绩效考评等。
2.2运行保障机制。
运行保障机制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的运行和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必须建立保障机制,才能使高校图书馆更有效、持久地运行下去。付立宏提出图书馆运行的伦理、政策、法律保障机制,王红从标准规范、信息安全和利益协调三个方面分析保障机制。课题组认为信息资源共享运行保障机制主要集中在标准、法律法规、技术、经费、人员保障机制五个方面。
(1)标准规范保障。为了长远发展及与CALIS相融合,建议河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信息资源的建设标准采用CALIS推行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技术标准与规范》(简称《CADLIS技术标准与规范》)。它的适用范围对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2)法律保障。在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过程中主要设计两方面的法律权利——知识产权与隐私权。知识产权又称智力成果权,是指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领域内,人们利用知识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它包括:著作权(版权)、发明专利、商标、厂商名等。常常涉及到以下的几个方面:①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过程中的文献复制。②馆藏数字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③重点学科导航建设过程中对网络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④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⑤图书馆馆藏资源在网络传输中的知识产权问题。⑥数据库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这里常涉及到以下的几个方面:①虚拟参考咨询过程中,需要对方登记本人身份的相关信息。②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过程中,需要对方登记本人身份的相关信息等等。
(3)技术保障。因为河南省图书馆资源共享运行机制是针对数字化网络技术的环境中建立的,各个子项目的实施、运作离不开数字、网络技术。一旦系统出现技术故障将处于瘫痪的状态,因此要设专门的技术人员对系统的运行进行维护。
(4)经费保障。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图书馆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许多图书馆基本的办馆经费都难以保证,更别说自动化、网络化等所需的经费。因此,只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图书馆经费需求,才能保障共享系统的建立及有效运行。
(5)人员保障。人力资源是资源共享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与一般的馆员相比,从事图书馆资源共享需要培训一批专业的人员从事如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以及虚拟参考咨询等专业人才,他们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对共享服务所用到的文献传递、虚拟咨询和统一检索等网络系统平台能熟练掌握和操作。此外,文献传递是资源共享的一个很重要途径,而根据工作实际,文献传递的多是外文文献,所以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2.3建立利益均衡和激励机制。
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之一应该是互通有无,实现共享共赢。由于参与各种资源共享项目的高校图书馆馆藏量、馆藏特色各不相同,专业侧重也有很大不同,这就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借出与借入不均等,馆藏丰富的大型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多,而馆藏量小实力小的高校图书馆接收的文献资源更多的是被提供的对象,这必然导致各馆的权利与义务不一致,威胁共享项目的长远发展。解决的办法,笔者认为可以从2个方面进行:一是,设立好补偿机制,即在项目经费中拿一部分来补偿提供文献多的图书馆,谁提供的文献多补偿就多,从而激发各馆的共享热情;二是馆藏量少的图书馆也应该有所作为,利用自己的特色建立特色数据库,从而提升自己在共享系统中的地位,以实现各方的利益均衡。
2.4反馈机制。
在任何一种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共享体系都会产生相关的信息,包括信息源方面的信息、技术层面的信息、用户信息、成员馆信息等。在这些信息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共享体系都要将其及时、准确、完整的收集。对于正面信息,共享体系要给相关的成员馆及其工作人员加以肯定、加以激励;对于不利的负面信息,共享体系要利用它们寻找问题及原因,并及解决问题。使共享体系得以持续、稳定发展。在共享体系中,建立这种反馈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反馈机制的目的是搜集、利用、分析上面各个阶段的信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减少共享体系运行的不确定性,修正决策中的失误,及时反馈,控制共享体系发展方向,提高共享体系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反馈机制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合适沟通渠道,加强信息反馈。二是反馈的信息要准确、及时、完整。
参考文献:
[1]王红.基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08(4).
[2]周慧芳.区域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运行机制浅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2).
[3]龙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9(128).
[4]付立宏.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运行保障机制[J].图书情报知识,2006(11).
资源共享机制范文6
【关键词】实训基地 资源共享 保障策略
一、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市高职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建有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60余个校级实训基地、1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拥有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电子商务3个实训基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拥有旅游管理、生化制药2个实验实训基地。众多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目前高职实训基地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政府资金、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缺陷
由于政府宏观层面的指导规划政策相对匮乏,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不同主体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缺乏有效衔接与合作的现象。资金的分流,导致实训项目场地过小,实训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训内容和设备的高新技术含量不充分,设备利用率较低,使用、管理和维护成本过高等问题。
(二)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目前,实训基地的管理手段信息化水平较低,管理理念及思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没有真正体现“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严重制约了实训基地更好地发展。
(三)开放性程度不足,实训未达到预期效果
从对内开放程度来看,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实训做法,除了课表上规定外,实训基地闲置时段较长,设备和场地的利用率低;从学生实训角度来看,学生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余地;从对外开放的程度来看,部分共享型实训基地虽然与外部企业、院校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却没有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和高效的服务团队,结果造成很多合作项目虎头蛇尾。
为了尽快解决上述问题,努力提升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提高实训资源开放程度,优化管理模式,改善优秀实训教师有限的现状,根本方法是通过实现实训基地区域共享,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约化构建、发展与运行公共实训基地。[2]
二、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
公共关系即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主要是指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环境、主体、客体、媒介”四大要素。而实训基地正如同组织机构与外界公众环境的沟通与传播,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公共关系的研究。
为保障实训资源实现共享,借用公共关系“环境、主体、客体、媒介”的要素构成,将实训资源共享机制概括为四大目标要素:宏观环境、共享战略联盟(主体)、实训资源(客体)和管理、技术支撑平台(媒介)(见图1)。
图1 实训资源共享机制目标要素
其中,宏观环境指区域内高职教育尤其是实训基地发展相关宏观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共享战略联盟是实训基地的各使用主体,各主体间通过有效紧密的衔接构建起战略联盟,以实现共建、共管、共用、共发展;[3]实训资源指实训基地中的各项实训设备与模拟软件等;管理、技术支撑平台是实现查询、管理、规划、分配、使用、评价实训资源等功能的媒介。
四大目标要素作为实训资源共享机制的基本研究对象,直接关系着实训资源共享机制的优劣。按照四大要素内部及相互间的作用机制,可将实训资源研究共享机制细化为六大机制(见图2)。为充分实现实训资源的共享,下面从这六大机制着手,对实训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过程进行研究阐述。
(一)政策引导机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涉及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要实现区域内实训资源的共建共享,首要是建立覆盖社会的高职教育共享合作战略,建立有利于实训资源合作共享的政策引导机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实训基地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与地方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为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资源的配备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4]
《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国家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开放实训基地;《江苏省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报告》指出,从2004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被认定为省级实训基地的,省财政每个基地资助400万元,对列入国家级实训基地的,省财政按与中央财政专项1∶1比例投入配套经费;《连云港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把连云港科教创业园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的职教园区,把市、县(区)六个职教中心建设成为国家和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
(二)战略联盟机制
建立实训资源共享战略联盟机制,是指通过一定的渠道与手段,充分吸纳各地、各类实训基地建立联盟,利用各类机构的独特实训资源和人才等优势,逐步建立全新的、合作共享的研究工作体系。具体可以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开展完成(见图3)。
图2 实训资源共享保障机制架构
图3 双维度开展战略联盟机制
纵向上,主要依托市政府机关,大力发展和争取区域内从事高职教育、实训实践、鉴定认证的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加入共享战略同盟;横向上,通过特色资源会员专享的方式,争取和吸引区域内各实训需求主体加入共享战略同盟。[5]希望借助各个共享战略联盟的资源优势和协调合作,逐步健全和完善实训资源共享体系,进而探索出一条良性竞争、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创新型机构发展模式。
(三)资源整合机制
完善实训资源整合机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全社会的实训资源,实现高效益的投入产出,并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实训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仅要解决目前实训环节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问题,此外,还须关注不同形式的资源整合问题。整合内容不仅涉及实训仪器设备、实训项目、实训数据与软件等显性资源的整合,同时,对于职业实训教育人才、技术和研究经验等隐性资源,[6]更应给予关注。
具体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资源库,主要整合区域内共享联盟机构的各类实训仪器设备、实训项目等显性资源,并以静态形式提供资源共享及查询;二是构建一个动态的互动交流平台,对于一些无法直接作为成果使用,需要继续提炼和综合的经验知识、人际网络等隐性资源,平台以BBS、研究探讨、合作室、项目单元合作的形式,提供多种途径促进资源共享。会员可在平台上项目实训需求、问题探讨等信息,与他人进行互动与交流,有针对性地获得研究所需的信息以及人力资源或实训资源。
(四)技术支撑机制
技术支撑机制,是通过建立、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实现面向各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服务的保障,是加强与政、校、企合作,提高实训基地运作效率的重要媒介。[7]该机制是将实训资源通过系统或软件的方式共享,使资源的获取、转化和共享效益最大化,促进资源在各个共享主体之间的顺畅、广泛交流。着力改善技术支撑机制,重点是搭建四大服务平台,提高面向区域需求的服务能力,如图4所示。
1.搭建面向在校生的职业技能实训服务平台
该平台旨在充分发挥实训资源的教学功能,为区域在校生提供实训服务。增强专业知识系统性构建,重点培养岗位需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平台负责教学相关信息,如实训进度与安排、实训成绩评估、在校生预约实训、在线学习、在线答疑。
2.搭建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服务平台
该平台的搭建使实训基地可以迎合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需求,根据实际闲置情况适时对外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吸纳社会培训需求者前来参加技能培训。这不仅提升了实训资源的使用率,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而且提升了社会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满足了部分人员的职业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3.搭建面向社会的技能鉴定服务平台
通过该平台使实训基地与区域内劳动局、财政局、卫生局、教育局等部门实现无缝衔接,充分发挥现有实训基地鉴定站、考评点的作用,为校内学生、企业员工、下岗工人等提供良好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软件和硬件环境。平台对外鉴定安排与进度、鉴定等级、政策法规、区域鉴定工作相关报表统计等。
4.打造技术创新发展平台
通过平台的搭建,进一步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为纽带,形成横向多元化、纵向多层次校企合作新境界。企业技术人员与实训教师可以项目探讨的形式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教师实训教学服务能力,[8]完成校企合作项目的技术研发任务。
(五)管理运行机制
实训资源共享机制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它既包括各主体间的协调与管理,同时也涉及各类共享资源的管理与控制,因此亟须从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办法不同层面协调配合,建立起共享保障体系框架并协同约束督促。[9]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在实训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都建立和贯穿相应的制度性体系框架,以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或战略联盟会员章程等形式指导和管理整个平台中各参与单位以及共享资源的正常运行。
2.加强联盟成员的资格审查,保证后期共享资源的质量。
3.加强实训资源使用的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主要是通过加强实训过程监视、监管环节,设备盘点、检测、维修专人负责,台账登录及时、翔实,实训后评价真实客观,[10]来保证共享资源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六)利益激励机制
利益激励的关键在于使不同主体能够持续从中获取自己关注点刺激,[11]因此针对校企实训资源共享利益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优质资源激励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方可以借助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套指标评价体系,评估量化某企业的实训贡献度,[12、13]并根据各企业贡献度的不同将联盟中不同主体划分若干等级。企业等级越高,那么校方将推荐越优秀的人才到企业实习或就业,优惠甚至无偿为该企业人员提供技能拓展培训等。相反,企业亦可通过评估院校的实训贡献度,决定是否为实训基地贡献特色资源。
2.项目合作激励
如上所述,通过技术平台项目合作需求,促进区域内不同机构人员横向合作,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使社会关注实训基地资源,[14]吸引各实训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注释】
[1]徐国庆.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实训资源建设与共享水平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9-33.
[2]李红贤.动态实训资源的使用共享――工商企业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使用共享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24):10-13.
[3]雷利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的措施研究[J].职教论坛,2012(15):70-73.
[4]首珩.共享型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28-30.
[5]廖亚斌,屈孝初.长株潭职业教育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共享机制探讨[J].消费导刊,2010(6):165-166.
[6]刘峰.高职院校校内隐性实习实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76-78.
[7]丁佟倩.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研究[J].商业会计,2011(7):75-76.
[8]刘友祝.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北京职业教育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09.
[9]李明珍,徐进.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机制探讨――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共享平台的构建与示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65-68.
[10]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
[11]Dyer J H,Singh 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 of Inter-organiza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4):660-679.
[12]Blake Gumprecht. The American College Town[J].The Geographical Review,2003(1).
[13]Najla Scruple, Digital Archives Research Project A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R].2003.
[14]Rabin,Matthew. a Perspective on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May 2002, 46(4-5):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