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保护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保护技术范文1
为了充分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我国应大大地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并将其应用进行推广。辐射技术是现代化一种全新的污染处理措施,具有安全、可靠、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具有极好的发展前途,并且能够很好的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以此受到了环境保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辐射技术的含义
辐射技术是指在水流上通过辐射源发出的射线及粒子对其实施照射,从而形成水质变化的一种技术。其产生是在辐射化学的基础上实现的。由于中子可以使被作用的物质有辐射性产生,然而由于重电荷粒子的穿透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在环境保护中常用的电离辐射主要包括加速电子和γ射线两种类型。
二、环境保护中辐射技术的作用
1、在环境保护中电子束的作用
由于电子束具有较为广泛的适应范围,因此在目前的辐射源中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手段得到应用。在加速区高能或低能电子束在流体内加速形成,电子束电流和加速电压的乘积则是辐射功率。高速电子束有较强的穿透力存在,但具有灵活的应用,在不使用时即可立即关闭。与电子束具有的较强穿透性的特点相结合,可在物质的紧密型监测中得到应用。例如:船用钢板存在较高的钢材紧密型要求,不允许钢板有空隙存在,可以采用高能电子束对钢板实施照射,实现钢板空隙的监测。当钢板有空隙存在时,会有较小的吸收量,通过对高能电子束进行运用,实施船用钢板紧密性的检测,从而确定船用钢板是重新回炉重练还是在其他用途中使用,对物质的紧密性进行定期检测,运用预防措施,使船用钢板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有效地将资源的浪费得到减少,具有环境保护的作用。与电子束较强穿透性的特点相结合,在其他环境下,电子束也会有积极作用形成。例如:运用电子束检测方法能够使建筑安危情况得到了解,电子束可从水泥、钢筋内穿透,对房屋的牢固程度实施检测,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处理废弃物成为一项难题,可采用电子束对废弃物的密度进行检测,对于大密度的废渣可进行砖瓦的烧制,对于小密度的废料可进行焚烧或其他处理,从而发挥变废为宝的作用。
2、污泥处理中核技术的应用
在每年的生产生活中,都会有大量的废水废渣产生,废水的一部分向污泥转变,其中有大量的病毒、病原菌和寄生虫存在,若直接将其丢弃,则会导致土地有严重的污染产生,对人畜的健康产生威胁。但对核辐射运用实施灭度灭菌之后,会破坏污泥的胶着性质,增大颗粒,有良好的脱水性能和沉降存在,可直接在农田中使用,发挥增肥的作用。现阶段,一些国家已经将辐照处理污泥的技术得以实现。
3、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电离辐射技术的应用
在环境保护中,分离子辐照技术存在较高处理深度和彻底的处理等特点,通过辐照对液态、气态和固态进行处理后,离子浓度和热平衡浓度会有不平衡现象,会有化学活性产生。一些垃圾中的可分解物质,例如有机物内,纤维素是构成的大部分因素,通过加水调浆,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进行焚烧,会有难以化学性质稳定的塑料品生存,分解时有较大难度存在。但通过辐照,可向新的官能团降解。该类官能团能发挥剂的作用。一些甚至可以满足表面活性剂的效果。采用辐照灭菌的方式对有机肥料制作产生的垃圾进行处理,使其存在的病原菌和病毒杀死后即可在动植物废料或动物饲料中得到应用。
4、等离子照射技术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等离子辐照技术在环境污染处理时主要在处理固体废弃物中得到应用,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和较低的运营成本存在,投资小,不会有二次污染产生,在处理固体废弃物时得到有效应用,被较多国家所关注,并对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所投入,实施深入的研究。等离子体主要是通过气体放电法和燃烧法得以实现,有较高的温度存在,由于高温特点能够使化学反应得到形成,通过分解固体废弃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有新的物质形成,在该过程中,由于化学性质的变化固体废弃物中的大量污染环境的物质会向无毒无害物质转变,通过分类处理,再实施处理或再利用。
三、辐射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水处理中辐射技术的应用
在水处理过程中,会降解有机毒物。通常水体中会有氯苯、降解的苯以及苯酚等有机物质,有极为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较强毒性,经常富集于生物体内。运用传统的水处理方法是无法将该类物质的高校降解得以实现。近年来,在水处理领域研究中,AOP技术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辐射降解法通过其自身具备的高校性能从而获取最大程度的应用价值。
2、烟道废气治理中辐射技术的应用
SO2和氮氧化物作为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主要是通过煤炭等化学燃料燃烧形成的。也就是说,SO2的排放与酸雨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联系。过量的氮氧化物的排放会造成光化学烟雾形成。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运用了在烟道内对SO2进行治理的方法。由于氮氧化物有较低的反应活性,因此至今仍在探索有效的脱除方法。作为目前对SO2和氮氧化物游戏有效脱除的方法,其原理是在辐射过程中吸收砌体中的SO2、O、氮等的电子束能量,从而激发出现分子和离子,在跃迁至基态的过程中,会有较多的自由基产生,自由基能够和氮氧化物、SO2产生反应,从而出现硝酸和硫酸等。然后运用收集器实施收集。现阶段,烟道废气治理中,辐射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从实验室阶段向工业化应用方向发展。
3、处理固废
在处理固废的过程中,作为一直关注的问题,废塑料和污泥内的病原菌的处理仍被重点关注。在该方面,辐射技术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例如。某国家采用γ射线与加热联用,再通过机械磨碎的方式,构成聚四氟乙烯粉末,使其发挥剂的作用。同样运用辐射技术对污泥进行灭菌处理之后,可在田地里当作肥料进行使用,不仅能够灭菌,而且还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存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目前我国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问题,要想有效地将环境污染得到治理,构建自然环境的全面保护体系,环保人员应对辐射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力度进行逐渐加大,通过辐射技术与自身工作经验相结合进行应用,有效改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萍,王永刚. 辐射技术处理环境污染物的研究[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环境保护技术范文2
1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作用
从整体角度来讲,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1环境信息获取、显示作用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环境信息获取作用是通过3S技术产生的,而显示作用的形成则建立在仿真模型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
1.2环境信息查询与分析作用
在应用状态下,当人们产生某被监测地区环境信息的使用需求时,可以将区域、时间等信息输入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此时,系统能够自动为人们提供处相应的信息。环境信息分析作用是指,通过所收集信息的整合、对比得出监测期限内空气质量变化、大气变化等相关分析结果。
1.3环境管理与评价作用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管理与评价作用建立在分析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当系统中的环境信息分析模块得出相关分析结果时,ES等模块可以根据分析结果获得有针对性的环境管理决策与评价参数。管理决策的应用会对被分析对象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计算机技术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计算机技术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2.1环境仿真模型技术方面
这种技术是指,结合相关环境数据信息构建出二维或三维模型,进而为人们环保决策的作出提供有力依据。结合我国当前自然环境现状可知,环境污染问题的变化性特征、空间分布性特征以及非线性特征使得二维、三维环境仿真模型变得更加复杂。就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而言,污染物水下位移仿真模型、大气扩散仿真模型等的应用能够系统对上述问题判断的精确性水平,进而更好地促进保护环境目的的实现。
2.23S技术方面
3S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2.2.1GPS技术
对于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而言,GPS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该技术的应用精度和应用范围方面。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GPS技术精确的定位功能能够有效满足人们对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在不同区域环境信息收集准确性方面的要求。从本质角度来讲,GPS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实现从静态监测状态向动态监测状态的有效转换。
2.2.2GIS技术
就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而言,GIS技术的应用可以产生以下几种功能:(1)比较功能。应用GIS技术之后,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能够自动完成两个或多个空间数据集的比较,进而为自然环境的优化决策提供数据支持。(2)信息管理与交换功能。GIS技术可以通过环境信息时序变化的监控为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2.2.3RS技术
对于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而言,RS技术的作用在于能够快速为系统提供与被监测环境有关的物理信息和几何信息。从3S技术的关系来看,RS技术、GPS技术能够满足GIS技术对环境空间数据质量的要求。3S技术向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使得系统产生良好的污染问题分析、评价以及管理功能。
2.3在线监测技术方面
由在线监测技术组成的环境质量监测自动化系统,即EQAMS的出现有效减少了环境监测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将EQAMS应用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之后,EQAMS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功能能够有效满足系统的环境信息收集需求。当被监测环境对象的质量出现问题时,EQAMS可以通过发出警报的方式,警示人们及时分析环境质量异常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
2.4ES技术方面
可以将ES技术看成是一种由多个专家组成的决策推理系统。将ES技术应用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其内部的专家知识及逻辑推理机制能够通过相关环境信息的分析,为人们提供出可靠的分析结果。例如,通过多某地区在3d时间内的大气数据判断出大气质量及引发大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2.5多媒体技术方面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在于:其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整合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加直观的感知体验。对于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而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可以将系统的信息分析结果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交互界面中同时呈现出某地区近三年内空气质量的柱状图对比和文字分析资料。3结论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具有环境信息收集、查询、环境管理等多种作用。能够被应用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技术主要包含仿真模型技术、在线监测技术、3S技术、ES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实用性。
作者:张奇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崔侠,范常忠,孙群,何江华.计算机技术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生态环境,2003(03):327-330.
[2]赵萌,郑发鸿.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7(02):108-112.
环境保护技术范文3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土壤污染
环境保护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为达到有效保护环境的目的,需要综合利用技术、管理、资金、制度等措施,及时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环境。现代生物技术以DNA为基础,通过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原理的应用,达到有效保护周围环境的目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技术包括酶、基因、微生物等。这些技术不仅在工业、医学、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的应用意义
1.1降低环境保护成本
传统环境污染治理方式工序复杂,需要很多设备综合发挥作用,成本较高,同时还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而现代生物技术能转变这种情况,例如,酶技术、细胞技术等显著降低环保成本,同时还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利用降解技术处理垃圾,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占地面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生物降解后的垃圾可以循环利用,节约成本,综合效益良好。
1.2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不受场地、气候等条件限制,通过化学反应原理实现对污染物的处理,达到有效保护环境的目的。这些化学反应不受场地、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随时发挥作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正是由于具有这些特点和优势,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达到提高环保水平,美化周围环境的目的。
1.3能创造可再生资源
对某些污染物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利用,可以将其转化为新的资源,并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沼气池改造能实现对人畜粪便的有效利用,不仅防止环境污染问题出现,还能产生沼气这种清洁能源,既环保又节能,综合效益良好。
2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的应用对策
2.1污水处理的应用对策
污水处理工艺复杂,难度大,投资高,是环保工作面临的重要难题。而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很好解决存在的问题,取得良好效果。微生物活动能将水中的重金属、氰化物分解,使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近些年来,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在污水处理中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能有效分解和固化水中有害物质,还有其他一些物质也通过化学反应得到分解。研究表明,该技术除去水中农药、化肥污染的成功率达95%以上。
2.2土壤污染处理的应用
主要是农药残留和土壤板结沙化,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农药的磷、氯等是土壤污染主要来源,现代微生物技术能有效分解这些物质,除去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将其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保证土壤良好性能,避免出现污染现象。同时微生物技术还能彻底根治土壤污染,不会出现新破坏,满足农业种植需要,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2.3白色污染处理的应用
主要是对塑料制品污染进行处理,白色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而现代生物技术能有效降解塑料制品,破坏其中的聚酯分子结构,实现对白色污染的有效处理。不仅有效处理白色污染问题,同时还能节约成本,加快白色污染处理速度,并生成与塑料制品功能相似的产品,作为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有利于其综合效益提高。
2.4化学农药处理的应用
农业种植过程中,有80%的化学杀虫药物遗留在田地,污染土壤,破坏整个生态系统。而微生物能有效分解这些物质,将农药稀释为水和二氧化碳,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效果良好,有利于保持土壤良好性能,避免化学农药对其带来不利影响,也为农药种植创造良好条件。
3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的应用展望
为推动现代生物技术得到更为有效的应用,达到有效保护周围环境的目的,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综合采取以下完善对策。
3.1推广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充分认识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意义,综合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例如,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生物农药可以替代化学农药,同样也能起到除草和杀虫的作用,并且可以避免污染周围环境,防止影响人体健康。需要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生物技术实用性,促进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3.2提高科研和成果转化速度
健全并完善生物技术研发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加大技术攻关,并且政府部门需要加大资金支持,给予适当补贴。理顺现代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工作,注重增强产品的环保性,提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和应用范围。
3.3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发达国家在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方面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并且成为重要产业,要善于引进和吸收新技术,加大科研力度,借鉴新经验,促进生物技术得到更为有效的应用。
4结语
环境保护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广泛应用空间和领域。应该结合具体需要采取有效对策,推动现代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更好发挥作用,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为人们日常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朱将伟.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与应用概况[J].生物技术通讯,2010(1):145-148.
环境保护技术范文4
关键词 选矿技术;环境保护;协调途径
中图分类号 TD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163-01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国家规划部门提出“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的理念,力争在2020年内基本建立全国范围的绿色矿山形式。这既是对我国当前矿业发展的正确认识,也是对当今的矿业发展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矿业链在国内是一个较高污染产业。如何合理的提高选矿技术,是这一战略计划的关键。选矿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对整体的环境规划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矿业链作为国家经济重要发展的支柱,在生产与环保的两个环节中,合理相处是国家大力解决的大问题。基于当前国内的技术,这一理念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工业化的不合理的情况在我国十分的
普遍。
1 我国当前的选矿技术
当今国家极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对各领域的产业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减排、节约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先锋。作为污染较大的矿业生产,面临的困难更大。从近几年该领域的不断发展,我们也看到了不小的进步及今后的发展空间。
当今的选矿技术正朝着科技化发展,传统的人工化时代已经过时。科技自动化的选矿方式在实际中开始广泛运用。这种方法既减少了人力的消耗,而且效率高,效果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正需要这种生产模式,而目前国内的选矿技术还没有完全的实现机械自动化,科技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但是其发展已经非常的迅速。在不断的科技创新中寻找企业的生存力。
在技术设备上,国外已开始普遍大型化发展,产业链比较的合理。我国目前大部分还处于小型的选矿技术领域,这种技术下的中小型选矿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效率低,质量不好。其实,这也是我国选矿技术领域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低效率高消耗的选矿技术模式还是目前矿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大部分的矿业生产中不仅技术不完善,而且以高危险、高破坏为代价进行生产。虽然,国家明令禁止非法小矿业的生产,但是在实际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非法不合格的小矿私自开采。这种小矿不仅严重的威胁到矿工的生命安全,而且设备简陋,对废水、矿渣的处理非常的简单。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基于现实的困难与问题,目前在技术领域上的研究已有不小的创新,比如在选矿技术上的重选和浮选技术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先进的技术都很好的提高了我国选矿技术,也很大改善了选矿带来的环境污染。
2 我国选矿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新发展
基于以上我国选矿技术面临的诸多问题,我国的选矿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在浮选方面,王淀佐学者的“硫化矿浮选电化学”及 “电位调控浮选法”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利用这种浮选方法可以减少对水的pH值影响以及重金属的大量流失造成的土壤的污染;吕永信学者基于“薄流膜选矿”发明的微细物料连续排矿射流离心选矿机,在长坡选厂用于分选―0.074 mm锡石细泥,成为世界上取代微细粒锡石浮选工艺的第一个细泥重选系统,取得国际领先水平,大大改善了矿业生产中严重的浪费问题;孙传尧学者关于“矿物浮选晶体化学理论”的研究,借助于现在表面测试技术,得出了“不同浮选条件下矿物可浮性与矿物主要晶体化学特性和表面特性之间的某些相关规律”的研究,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选矿技术的发展,也开阔了我国选矿领域。
以上几种新技术的突破,使得我国的选矿领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先进的选矿技术,减少了部分微量残留的重金属对水质和土壤的污染。尤其是吕永信学者发明的新式选矿,可以极大的减少矿产的流失,加大了矿产的利用率。这几种新技术,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高效益,而且对环境保护的贡献也不能小觑。这些技术突破能很大的改善重金属矿对水质和土壤的污染。
3 选矿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运用
选矿技术不仅仅是只限于矿业生产,而且还广泛运用于诸多领域的环境保护。从实际的情况看,效果明显。在水资源不均衡的中国,水资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诸多的制约。尤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水资源显得非常的重要。
而当今是一个电子时代,电子垃圾已经全球泛滥。电子垃圾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十分的严重。一些欧洲国家使用选矿技术对电子产品进行分离处理,再进行二次利用。这样极大的减少了电子垃圾量,也做到了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面对现在的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重金属的污染情况也尤为突出。目前,很多国家采用选矿技术中的分离法,对水质进行沉淀处理,除去超标的重金属,免得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这种方法的处理,不仅效果明显,而且成本低、效率高。因此,很多国家在水质的改善上往往采用此法。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严重的制约着城市的环境保护。在面对这样一个污水问题时,广泛采用选矿技术中的净化方法对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这样很好的可以改善城市的水质问题,而且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在城市水缺乏的局面中,这种水质净化方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部分用水紧张的问题。
4 结束语
环境保护的主题已成为当今各领域发展的前提。矿业生产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选矿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不仅可以很大程度改善我国的矿业生产链,而且对环境保护非常的重要。在矿业生产中能做到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减少矿业生产中对水质和土壤的污染。从上述对我国选矿技术的系统介绍和相关领域的阐述,我们应该明确选矿技术的重要性,在矿业的环境保护中,科学技术得不断提高是将来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运敏.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J].金属矿,2005,09.
[2]邓明萌,范玉宏.选矿技术在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中的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7,07.
环境保护技术范文5
近几年,我国经济进入到了全面的发展的阶段,对电网系统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但随着电力运行事故不断频发,给电网系统运行安全敲响了警钟,本文将对现阶段我国电力系统防灾及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1自然灾害对电力运行安全的影响
众所周知,当面临一些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如高温、寒流、冰雹、暴雪等天气情况时,电力系统的运行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运行稳定性降低,甚至造成电力中断等情况。同时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如洪水、滑坡、泥石流等增加了电力灾害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电力系统本身存在的缺陷增加了异常天气状况下电力灾害发生的几率。而通过对电力安全以往防御措施以及自然灾害发生的经验分析发现,提高电网设备质量和气象播报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安全防灾措施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然灾害发生时对电网系统的不利影响。
1.2电力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多年以来,我国能源结构中主体是煤炭,其中燃煤二氧化硫占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而二氧化硫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一定的环保技术应用,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有所降低,但是酸雨区域的范围却没有明显缩少,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导致这种现象发生主要原因是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另外颗粒物也是燃煤电厂排放的污染物之一。最近几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的PM2.5超出正常范围值,甚至部分地区PM2.5经常会发生“爆表”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与环境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燃煤电厂排放物也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主要因素之一。
二、探讨电力安全防灾机制的建立及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
1、建立健全电力安全防灾机制。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力系统运行安全,降低各种灾害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电厂应当建立健全电力安全防災机制。首先,建立电力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对电厂而言,完善的电力安全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电厂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建设管理指挥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应急处理系统和灾害评估系统等,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并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规范电厂工作人员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水平,提高对灾害的应变能力,为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基础。另外电厂的技术人员还应当对每次的电力事故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为今后电网运行事故处理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这因为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其次,建立管理机制。电厂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是防灾减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管理机制的建立对降低灾害对电力运行的影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第一,预警机制。预警机制的建立对提高电力灾害预测的准确性以及防御措施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电力系统和电网运行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生电力事故,可以及时进行数据信息的反馈,降低了电力灾害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影响。第二,防范机制。电厂在日常工作进行过程中应当定期召开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学习相关工作,增强工作人员的防灾意识,为降低电力灾害发生的概率提供基础。
2、运用先进环境保护技术,降低电力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硫污染一直是燃煤电厂主要的环境污染源,我国对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用于改善电厂生产设备,如高效烟气脱硫、除尘、脱销设备的安装及使用,极大地降低了二氧化硫、烟尘以及氮氧化物的排放,进而降低了电力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我国大部分电厂使用的多为常规小电机组,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地方保护主义、电力供求矛盾等影响导致这些小电机组仍旧在使用,其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各地区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的机组设备,如超超临界机组、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机组等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另外还应当将一些污染大、耗能高的小机组进行关闭处理,因地制宜,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等一些新型洁净能源的研究和利用力度,为从根源上解决电力生产污染问题提供条件。
环境保护技术范文6
【关键词】林业采伐;影响;环境;对策
过去掠夺性的森林采伐,已造成许多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乃至崩溃,这是诱发当今生态环境严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森林采伐作业中,不合理的采伐、集材以及林地清理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近20年来,在林业发达国家,林业采伐作业已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转变为高度机械化作业,生产率提高了10~20倍。然而,机械化采伐作业也给森林生态环境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有的国家采用不恰当的采伐工艺及设备造成严重土壤侵蚀和水患。鉴于此,林业采伐作业中的技术、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成为近年来国际林学界研究热点,并逐渐形成一门新学科,即森林作业保护技术,旨在解决林业采伐作业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
1.林业采伐作业对环境的影响
1.1 引起水土流失
森林主要通过枯枝落叶层、森林土壤和林冠的保护作用减缓水土流失,林业采伐作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森林的结构。(1)林地的枯枝落叶层减少。林业采伐后,失去了林冠的荫蔽,地被物的温度升高,抑制分解生物活动的含酚类林冠物质输入减少,共生菌减少,非共生的腐养生物活动加强,这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枯枝落叶层的迅速分解。同时,枯枝落叶层的堆积、甚至焚烧等林地清理作业,也起到了同样作用。(2)林冠挡雨功能消失或部分消失,土壤表层受到采伐作业的破坏,共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3)集运材道路以及装车场等土木工程修建进一步影响了土壤的稳定性。以上原因造成了林业采伐后水土大量流失。
1.2 导致对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退化
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营养结构复杂,藤本、攀援、寄生、绞杀、附生等植物丰富。林业采伐经常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简化、退化甚至消亡。(1)目前的人工用材林大多树种单一。甚至单一无性系集中连片种植,使森林类型、森林组成、群落结构十分简单,常常是一个树种的单层同龄纯林。物种丰富度大大下降,造成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使其适应性与维护地力的能力也大为下降。(2)林业采伐导致的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甚至消亡。如择伐方式和强度不当形成的残次林和灌木林,以及森林滥伐所形成的林地沙漠化、沼泽化和盐碱化等。
1.3 引起森林景观破碎化
在目前的林业采伐作业中,伐区的布置采用的是间隔块状或带状采伐,目的是利用邻近未被采伐的林分,为采伐地提供种源,以保证林地的天然更新。此外,该作业法便于设置和修筑公路,把采伐引起的水土流失分散到整个景观中,降低局部侵蚀。但这种散布式采伐所引起的景观破碎化,已证明对物种的生存造成了不利影响。
2.林业采伐作业环保技术及对策
2.1 集材方式选择和集材机械的改进
减少集材作业对林地生态的影响,要结合各地经济技术发展的特点,通过改进作业机械、完善作业技术予以解决。伐区机械应具备轻便、灵活、快速、经济等特点及少破坏地表和幼树。近几年,我国在架空集材索道的结构和类型的完善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适合山地条件的天然林择伐集材索道和轻型人工林间伐集材索道已开始得到应用。畜力集材具有对土壤破坏小,对幼树幼苗损伤小,无废气污染等优点,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经济又满足生态保护的可行的集材方式。我国东北林区近几年使用牛、马车等畜力集材的比例有所上升。在坡度小的伐区,传统上仍沿用拖拉机集材为主。通过提高林道网密度,减少集材拖拉机的通过次数以降低对林地土壤的压实程度,完善作业方法如拖拉机不越出集材道,装车场铺设灌木和枝桠,采用犁耕法等恢复集材道上的土壤;伐区作业尽量避开雨季,在寒冷地带增加冬季作业的比重以充分利用冰雪道集材等措施,都能减少作业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2 保护保留木的技术措施
降低采伐作业对保留木损伤的措施主要有:定向伐木、合理选择机械设备、合理配置集材道和楞场、限制采伐强度等。通过培训熟练工人提高伐木操作技术,增强作业时的环保意识。加强前后工序的合作,严格管理等都可有效地减少保留木的损伤。经调查表明,作业前伐除藤本(其缠结作用可导致更多的树木被拖刮)可以有效地减少保留木的损伤,通过改进作业技术可减少。在择伐作业中,通过深开下口,多打楔子,树倒前快速拉锯,可使伐木倒向准确,减少周围树木的损伤。林内造材、集材中定线路均可避免对保留木大面积的干扰和损害。
2.3 代区清理措施的改进
在南方山地林区,天然林采伐后应尽量采用不炼山方法清理林地,把剩余物散铺或带状堆腐,从而达到减少对土壤干扰,增加幼林地地表覆盖度,保蓄养分之目的。以全面劈杂,带状清理林地代替全面炼山。采用化学灭草代替人工劈草炼出,可降低成本,且枯死杂草覆盖林地,可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新林业”创始人Franklin教授将“生物学遗物”的概念应用到采伐上,认为伐区清理要尽量把采伐剩余物留在迹地上。保留一些倒木和活立木,依靠迹地留下的大量有机物为下一代的森林更新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这是维持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并为野生动物提供必需的生态,为下一代的更新提供种源。增加森林结构的合理性。
2.4 完善采伐技术政策
有的国家还注重从生态环境保护出发审视和修订采伐技术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营林部门就对森工部长期采取的技术政策提出异议,并基于国家发展区域经济的背景,为各区域、各种类型的森林确定最优采伐方式和更新方式。采集作业机械化程度仍要提高。但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机械化与手工生产并存。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人、机、畜并用的多层次结构。采伐机具宜采用油锯为主,推广轻型油锯打枝,积极发展拖拉机集材(坡度200以下)和架空索道集材(坡度200以上)。
2.5 采伐方式优化与伐区配置
采伐方式选择的合理与否,在于其适用的条件。我国《森林采伐更新规程》对此作了规定,因此关键应在具体执行中加强科学指导和法规规范。避免大面积连片皆伐作业。控制择伐作业的强度。对东北林区的天然林或次生林的研究表明,实行低强度大面积择伐作业,采用低强度的集中凑载、原本或原条等多种工艺方案相结合的作业方式更适合林分资源状况,不但可以降低作业成本,而且有效保护了保留林分。在伐区配置方面,目前最为常见的是小面积块状和带状皆伐,伐区相邻布置。总之,森林采伐作业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减轻这些不利影响,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森林采伐作业必须在一定的生态约束下进行,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保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