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1
选题背景、意义以及研究价值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五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硬件设施建设与“校校通”工程方面的成果比较显著,但是,在实际应用层面却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硬轻软(重硬件建设,轻实际应用);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效益)不知如何;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优质资源缺乏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共享,而且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区域推进”的动因。“区域推进”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最终达到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是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当前,国内一些学者和机构已经开始关注并进行了本领域的初步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与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行动计划中,以“区域推进”为核心内容,对实验区进行区域推进的计划与实施操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 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以点带面、区域推进的策略,通过课题研究实验区,全面推动了整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的全面系统研究,从区域发展模式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还十分欠缺。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选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内驱力来源于一个地区对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前瞻与追求,是对教育挑战的回应,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的互动过程。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既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只有根据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才能促进国家整体教育信息化健康、协调地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转化为决策的可操作性,推动我国宏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与教育政策、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大大丰富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
从关注技术教育应用的表面转向关注各学科的渗透,使不同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得以实际提高,从而克服信息技术应用的表面现象,通过以点带面,实现真正的应用普及与提高。
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
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规模效益。
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避免教育信息化的短期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关注成片的联动,产生区域的规模和质量效益。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剖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
(2)分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
(3)建立适合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
(4)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
(5)建立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成本效益模型。
(6)健全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
2.研究内容
(1)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研究。
(2)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研究。
(3)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研究。
(4)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模式构建研究。
(5)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和效益研究。
(6)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研究。
3.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是: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以实际广泛应用作为区域推进的前提,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基石,以规模效益为抓手,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全面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建设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成本效益和保障机制研究。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区域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第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智能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以专家指导为纽带,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借鉴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本课题遵循的研究路线是: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实验――模式构建――总结实践,使研究逐级深入,螺旋上升。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未来学、比较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模式研究法、专题研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选择不同地区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1)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2)外出调研及研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模式建立主要采用模式研究法。
(4)方案等的制定和完善及是否和实际相吻合,主要用案例分析法、调查法。
3.技术路线
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应用为依据,紧密跟踪国内外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创新性研究,发展新的理论与技术,持续不断地将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对于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策略研究中来,使该研究不断丰富、完善。技术路线的具体实施方案为:
(1)制定科学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2)综合集成我国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已有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汇集阶段性研究成果,确定下一步研究重点。
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2-0064-01
一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特质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政府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不只是在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信息化上,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全面信息化,最终实现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上,这正是教育信息化的实质。
教育信息化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它是对学习环境信息化的要求,如网络、多媒体、实验室等必须具有足够的硬件设备。二是教师的信息化与学生的信息化。教师、学生甚至生活中的人们信息化的能力,不但要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信息能力,还要适应信息社会的信息能力。三是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即利用各种方法、各种技术来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二 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全面完成,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城域网建设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幅提高,促进了山西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从“校校通”到“班班通”,从单纯课堂教学到利用网络教研、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信息化已渗透到全省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推进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信息化建设同时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山西省电教馆自2007年以来拍摄了全省近100节农远项目学校教师的授课实况,通过基础教育网络推广与分享,极大地促进了农村课堂教学方式的发展。
在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期待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有限的设备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远程教育需求;对远程教育的设备和资源应用还存在地域和个体的差异,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校由于学生数量较少学校公用经费不能保证设备的满负荷运转;教育教学资源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短缺,虽然经过几年的开发和建设,已初步形成了教育教学资源库,但真正能应用于教学的资源,能促进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提高的资源还不够。
第二,农村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才刚刚起步,大部分教师还不能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设备,绝大多数教师对各学科的资源整合做了初步的探讨,但对学科资源的整合能力还亟待提高。
第三,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包括硬件环境、资源建设、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等方面;各地教育网和校园网建设缺乏指导和规范等。
三 加强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各级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有明确的认识,把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强大的高度来实施。在抓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必须狠抓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而信息技术在促使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改变的同时,也促使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变革。
第二,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和谐发展。经费问题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性难题,更是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大障碍。政府应该出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步骤实施新型教育政策,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切实解决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不均衡问题。除政府要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投资力度之外,各个学校也要建立起财政专款、社会捐赠、单位自筹、政策性收费等多渠道资金筹备机制,同时科学、经济、合理地建设好校园网和校校通工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第三,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反馈机制。要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情况的反馈系统,以便及时反馈情况,包括实施方案的设计、硬件设施的配备软件建设情况、资金投入情况、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教师运用情况等,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避免不当建设、资金浪费、减少和消除建设中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
第四,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产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教学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目前教学观念在转变,不再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去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各种渠道广泛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一定要加大培训力度,根据教师层次的不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课堂讲授、计算机教学、分组学习、协作学习、经验交流、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微格教学等灵活形式,迅速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桑志国、闫明.浅谈教育信息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
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3
虽然教育信息化已经从最初的快速成长期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阶段,但是教育信息化现在仍然处在青少年时期。下一步,我们要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这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
教育政务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曾德华
观点:现在很多学校的应用系统各自为政,虽有网络,却没有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由此形成数据重复录入、用户维护成本高等问题,使教育系统面临困境。
点评:造成“孤岛”的原因主要是各个厂商提供的应用与服务缺少互操作能力,不能够共享信息和交换数据,各种应用软件把各自的数据锁在“数据坟墓”中。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黄达武教授
观点:教育信息化成熟要有几个标志,我认为第一个标志就是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体制。
点评: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需要领导的重视,所以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其次,还要做好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教育信息化应该分步实施,逐步往前推,规划很重要。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主任张虹波
观点:教育行业缺少经费,这就需要灵活的建设方式,“后付费”形式的政府采购实施方案就是一例。
点评:北京教育网络创新了资源运营模式,像在北京教育资源网及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项目中,他们建立了集中的资源检索和集散环境,以提高资源传播速度与效率。创新带来效益,创新同样带来成绩。
人民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顾涛
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二流的需求调研,永远不可能做出一流的应用。细节决定成败。
点评:在“数字人大”的建设过程中,对需求深入细致的把握以及对应用的重视,使得人大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信息化本意在应用,因此不仅强调建设,更强调应用。
案 例
戴尔建设北京大学智能网络
登录“研究生教育招生网”,输入个人信息、报考院校、报考专业并在线支付报名费,弹指间,你已完成所有报名手续,即可全身心投入备考了。2003年金秋时节,借助北京大学计算中心开发并管理的这套先进的研究生报名系统,全国280余所招生院校和数万名考研学子共同拥有了一次轻松愉快的报名体验。作为这一系统的设备供应商,戴尔也同样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在计算中心机房内,多台戴尔服务器当起了连接北大校园网与Internet和CERNET的网关。其中,4台型号为PE1650、PE2550、PE2650的戴尔服务器分别承担了IP网关认证和网关控制工作,1台PE4600用于网关控制的系统备份。它们的稳定运行确保了校园网对4万多名用户的访问权限和资费标准及网络资源使用情况实施精确管理。(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北方区高级系统组经理郭鹏)
精彩言论
微软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训模式加速普及信息技术,“携手助学”项目从中西部开始,尽可能缩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差距。目前,由微软提供DVD教材并培训辅导教师,由省级教育厅师范处组织发放DVD教材,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提供学习辅导工作,微软同时提供在线培训支持服务。2004年在云南、湖北、甘肃共发放10000套DVD教材。截至现在,8000多名教师参加培训并在线注册,6000多教师通过了在线自评。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教育总监左京允
开发远程教育资源、创新远程教育模式,是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圣约达公司总经理徐艳雁
记者手记
信息化重在应用,这早已经是老调了,用起来才是应用,事实上,人人都会说应用,大道理都明白。但问题在于,你所提供的应用真的有人用吗?
打开不少学校的网看看,上面挂着一些名目好听的内容,但是,真正问问那里的学生,没有几个人去用。而人民大学则不然,他们是先到学生、教师中做深入的调查,先把需求搞清楚,再根据需求开发应用内容。这样的东西怎么会不受欢迎?只有落到实处与细处,应用才能真得被用起来。可以想见,以应用为中心的数字校园建设必将成为今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流趋势。
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4
1.数字校园的定义
数字校园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强调合作、分享、传承的精神,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教育环境。这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环境提供了适应学习者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多种媒体组合的学习资源,能够创新地运用和创造资源。数字校园环境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的服务下,强调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开放。
2.数字校园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主体,以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校园数字化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信息高速流动,建设数字化教学、科研与管理环境。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资源到活动全部数字化,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工作全过程中,运用宽带、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实现数字化教学及学校办学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3.数字校园的组成
数字校园的建设包括校园基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校园基础化信息环境包括校园网络化环境、基本的信息化终端建设、数字教室的建设。校园应用系统应包括基础应用系统和功能应用系统。
二、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背景和理念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和浙江省都曾实施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浙江省曾前后共开展了三批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实施工作,杭州市共有11所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76所浙江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通过实验工作,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使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向兄弟学校和社会起到了较好的辐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物联网、泛在网络、微视频教学、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学习力等新概念、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新的冲击和影响。面对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新的阶段,这是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
根据《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浙江省中小学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为加快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我们实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基本的理念为:通过实施《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来普遍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整体水平,以“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式来实施“数字校园示范工程”,让新技术、新理念在一部分有条件的学校率先实验研究,促进实验示范的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形成自己的亮点和特色,实现创新发展。
三、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总目标
1.指导思想
按照《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和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快杭州市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信息化水平,为我市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设总目标
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形成数字校园示范建设体系,建成8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力争建成25所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通过示范学校引领、带动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设施的作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校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促进教育现代化。
四、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实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是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的重大探索与创新。为此,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坚持以下原则和要求:
1.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在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我市教育信息化实际情况,制定出中小学适用的《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依据《杭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统筹规划,合理创建,分类指导。学校应根据各自办学类型、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根据省市两级有关数字校园创建指导意见,制定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总体计划和方案,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
2.突出应用,强化特色
坚持以应用为核心,以育人为本,以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重点,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新模式,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数字校园建设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统一设计和建设,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注重对学校核心和特色工作的支撑与引领,服务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优化整合,适度超前
数字校园建设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建设,适度超前。依托学校现有的信息化环境,努力实现对学校现有各类资源的优化整合,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建构一个以学校应用为中心的数字空间,实现校园内部、校园与区域、校园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数据和资源授权的共享与交流,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建设的投资效益。
五、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实施步骤
成立“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小组”和专家组,组织力量制定《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筹备第一批3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2012年:根据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创建的进度,启动第一批3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筹备第二批50所市级数字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2013年:做好第一批3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中期督查,继续执行市级第一批示范学校的建设。启动第二批5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工作。
2014年:完成第一批市级示范学校建设并进行验收,做好第二批50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中期督查,继续执行市级第二批示范学校的建设。
2015年:完成第二批市级示范学校建设并进行验收。做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创建的总结工作。
六、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遴选程序
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遴选采取学校申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核推荐、杭州市评审立项、学校实施、经市验收合格后授予“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称号的方式进行。
1.申报
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建设由学校根据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基础及当地教育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规划申报。申报学校根据学校类别,依据《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进行建设和自评,自评达到合格方可申报,填写《杭州市数字校示范校园建设申报表》和示范建设方案,并附自评报告,报学校主管部门审核。
2.推荐
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学校申报材料,组织专家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建设方案进行检查、评估。根据分配的市级示范名额,推荐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
3.评审
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评审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各区、县(市)和直属学校申报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经审核初选、专家实地考察、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市教育局公布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
4.验收
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建设期满后,由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根据学校示范建设方案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授予“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称号。
七、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实施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是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为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科学创新的发展思路予以推进,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1.加强领导,确保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顺利实施
市教育局成立杭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加强对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创建过程中指导和落实情况的督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杭州市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专家组,研究落实本地区的数字校园示范创建方案,切实把数字校园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领导,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有效推进。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学校校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建立目标工作责任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2.加大投入,切实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将数字校园建设、运行维护和创建工作经费纳入教育事业年度预算,并设立数字校园建设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确保建设项目按期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
3.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效益
各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数字校园”的管理和应用工作,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人员培训、经验交流和考核评估等形式促进数字校园的应用,重大活动要求做好相关活动记录、工作台账、宣传报道等工作。
(1)建立工作年报制度。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要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要求,落实项目,每年6月底前要将上一年度示范建设进展情况形成书面总结报教育主管部门。
(2)建立督查制度。各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督查制度,督促学校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市教育主管部门将组织专家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于按计划实施,建设成效显著的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给予通报表扬;对于未按计划完成示范建设,或者成效不显著的,责令其整改,延期一年后仍未能完成整改、通过验收的,将予以通报批评,取消其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资格。
(3)建立验收制度。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期满,市相关部门组织验收。验收时,将根据省、市两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和学校申报的实施方案,重点检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实情况,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所发挥的效益,以及经费使用等情况。市级示范学校验收合格后,授予“杭州市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称号。
(4)建立帮带制度。每所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必须有2所以上牵手(结对)学校,每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必须有1所以上牵手(结对)学校,推广经验,帮助牵手(结对)学校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示范、辐射效应。
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5
关键词:网络 教育信息化 结构 规划
教育的历史告诉我们,教育的每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及教育水平不断的提高,计算机实现区域教育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远距离学习、灵活的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开放学习和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学习变得越来越普遍。
但是通过前期调研发现,教师对现有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库的使用频率差异显著,相当多的教师选择使用个人或者校园网内的资源,而前期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建起的市级和区级网络教学资源库应用情况并不乐观。经过进一步调研,我们证实,资源内容陈旧、难以满足新课改教学需求是影响教师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最主要的内部因素。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新课程改革后,教材版本发生了较大变化;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现有市、区级教学资源库与一线教学结合不够紧密,且无法实时更新的现实问题。此外,现有资源的组织分类和表现形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通过此项调查,我们还发现,各区和学校资源库的互相封锁(“信息孤岛”)仍是制约教师有效使用资源库的最大外部障碍;其次,资源库访问速度较慢、资源库系统不稳定和资源使用手续繁琐、教师缺少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应用培训服务也是影响资源使用的因素之一。因此,要想很好地实现计算机区域教育信息化就要解决这些影响资源使用的各种不良因素。
不难发现,适合新课程教学资源的极度匮乏和现有区域际、校际间资源的“信息孤岛”也是成为制约目前网络教学资源发展的最大瓶颈。有效资源内容匮乏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内容建设模式,因此,从区域性视角探索一套有效的资源建设模式与共享机制显得非常必要。然而资源建设是一个周期长且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想一朝见效或依靠某个地区和几所学校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所以,在一个区域内统一规划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各个学校的校园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优势十分明显,这是一条既经济又合理,且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采取计算机区域教学来提高认识,介绍现有模型和远程教育的机制,可以作为国家在计算机区域教学领域制定的催化剂。
如果仅在区域信息化总体规划方案中体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是不够的,因为教育网络与其他网络的建设有比较大的区别,应该相对独立地进行规划;同时,教育信息化规划是总体规划的视野和基础,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规划水平的高与低,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区域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所以将这个规划喻为区域现代化的显示度和标志毫不为过。
区域教育总体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益处是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所以区域内应考虑设立教育资源中心,专门负责从基层学校和其他地方(网上下载或购置)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和维护教育资源库、管理区域中心网站和各校园网上的所有资源、上传下送各种有关的教育信息、研究和开发适合本区域交流的各种教学软件、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生服务等。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各部分信息的畅通,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这就需要一个合理性的区域划分规划,在区域划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优点。
为了计算机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中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的收集及管理方面,应对区域教育主干网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提出实施方案。其中的内容包括网络的功能需求、网络协议和标准、网络系统组成和系统设计、接入因特网、网络系统和客户端软件运行平台、网络的管理(网站和网管中心)等。由于主干网建设受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应在大框架内设计,但要考虑教育方面的特殊需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之间在类型、规模、档次上存在差别,信息化需求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规划应对区域内各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进行分类指导,按不同标准和要求分步实施。
参考文献
[1]程智 《网络教育基础》(高等学校教材),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
[2]何克抗 李克东 《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Jeremy Bentham 陈向群 《嵌入式系统 Web 服务器:TCP/IP Lean》第二版(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4]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4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教学手段 问题 解决
一、引言
目前,加快信息技术教育是职业中专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信息技术是影响最广泛、发展最迅速、最活跃的科学技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达到全息化和普及化的效果,并且存在很多阻碍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因素。
二、面临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问题
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非常敏感的话题就是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教育的大量资金投入,部门学校有几年时间费尽周折虽然建成校园网,但是出现严重欠债的现象。常见的几百万的巨大投资数额是制约信息化教育的很大瓶颈。
(二)还没有普及教师的最基本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资源和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网络环境下的资源检索、网络的使用能力、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等是教师所欠缺的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应用又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所以要加强对教师在这方面的培训。
(三)重建设,轻应用
这一现象的存在使得现有的信息化技术装备不能充分发挥去功能,很多信息技术资源被浪费了,设备的利用率不太高。另外,不够重视应用平台的建设、内置资源的配置及建设等,使用较多的是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其他专业的很少接触。校园网的建设仅仅使用因特网,其他的网络技术并没有应用。
(四)形式化的信息技术教育
由于对教学手段和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理解的偏差,信息技术教育形式化、表面化操作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校为了亮化形象花大量精力进行技术培训、为了装饰门面花大量资金进行设备购置,这些 表面性的工作都是为了应付接待参观和检查。教师缺、课时少,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练习打字等简单的操作,不能真正学到东西。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没有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和办公系统现代化。总之,这些现象的存在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信息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
(五)认为计算机教育就是信息技术教育
获取、存储、加工、传输、应用和表示信息的技术被称为信息技术教育,而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能被学生自主、有效的使用,同时学生能够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及控制和模拟外部事件。具体而言,信息技术能力有三个方面:了解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影响和作用,在进行各学科学习的时候应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当前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热点,而计算机技术则是其核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高其应用信息、获取信息方面的能力,正确认识涉及到信息化技术方面的社会问题、伦理和文化等。
三、解决方案
(一)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全体师生的观念
任何制度的创新、体质的创新是取决于观念的更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校领导不能认为教育信息化可早可晚、可有可无,要有紧迫感,做好积极引导,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育工作。
(二)各学科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信息、准确的辨别信息的真伪性、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等。为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常用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并且鼓励老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于所教学科的课程中。总之,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和课外活动中,多融入信息化手段来进行。
(三)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是师资培训
人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史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做的工作,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益和质量。在培训中,要纠正轻人才培训、轻软件、重硬件的倾向。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是否拥有大量的掌握并能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老师。培养教师自己网上操作和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为了保证校园网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要在校园网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形成一支能充分发挥校园网使用效益的队伍,并且使每位教师都能够进行网络教学和单机教学。
(四)教学素材库的建设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核心就是教学素材库的建设,包括软件、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媒体作为信息载体,并且涵盖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
(五)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
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等在理论上的研究工作要高度的重视,把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应用在指导教育 信息化的工作中。
四、结束语
作为新科学、新技术的信息化教育,,加快信息技术教育是职业中专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案才能显示出其优势,所以,在实践中不断不断摸索方法,提供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桑新民, 郑文勉, 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5,(3) .
[2]丁新, 聂瑞华, 卢和琰.远程学习方法与技术[M].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8.
[3]肖冬明.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J].当代教育, 2006,(3) .
[4]王辉, 高长梅, 原真.学校教育技术操作全书[M] . 北京: 经济时报出版社, 2000.
[5]何文平.《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从基础抓起》,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