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科学与管理

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关系

在建国初期为了有效地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部分地区对资源的开发远远超出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同时也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林业资源也没有幸免。林业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环境组成部分,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经济以及人类的活动。通过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和合理保护不仅能够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林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要注重加强对林业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开发,提升林业资源的管理效率,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森林资源管理现状

1.过分注重眼前利益

我国森林资源一般属于国家所有,因此,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通常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实施管理。但是,在具体工作中,管理部门只注重眼前利益,为了追逐经济效益,以牺牲森林资源获取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进行滥砍滥伐,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森林资源的消耗速度明显高于种植速度。因此,难以实现生态林业建设目的,森林资源损失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森林资源管理多是依靠政府方面出力,仅仅单凭政府方面的能力,难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必须加大对森林保护的宣传,号召更多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然而,由于对于森林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因此,社会公众的森林保护意识并不强,如果仅仅依靠森林管理部门实施管理工作,工作效率低下,不仅制约了生态林业建设和发展,而且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林业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加强林权管理,提升林业资源涵养水源的作用

我国一些地区受当地地质以及地貌的影响,林业资源会遭受严重的破坏,进而造成水土流失,威胁生态环境的发展。林业资源本身具有保持水土以及涵养水源的作用,通过林业资源的恢复、补植等手段能够使水土流失的情况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改善,使得整体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平都得到提升和维持,所以必须要注重对林权的管理,进而保证林业资源涵养水源作用的发挥。

在林业资源管理过程中,林权管理以及采伐的权限设定等是对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最佳手段。由于部分地区的地理环境受限,交通不通畅,所以经济的发展会相对落后,而经济水平低也使得当地的居民更注重眼前的利益,通过对林业资源的砍伐获得经济报酬,改善经济环境。而由于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也使得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越来越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形成经济和生态的恶性循环。通过林权管理和采伐的限制工作开展,有效的制止乱砍滥伐的情况。而且通过法律的约束能够更好地规范当地人对林业资源破坏的行为,为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2.林业管理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

从当前林业管理现状来看,在不久的将来,森林资源的管理方法会逐渐趋于完善,生态环境也会逐步优化,同时林业管理工作也会科学化和规范化。在此基础上,林业将会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利用综合性的林业发展模式,促使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使林业产业的结构趋于合理。因此,林业部门要加强林业建设,这样不仅实现了林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为人类创造了更适宜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因此,林业管理在未来发展势必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国家应重视森林资源,并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得环境保护与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深深刻印在人们的思想中,让社会公众参与到森林保护工作中,大大提高了林业管理工作效率。

3.提升城郊林业管理,减少工业污染

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使得当地的水、空气等被污染和破坏,林业资源能够有效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同时释放空气,对大气环境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被誉为大自然的肺。同时林业资源也能够有效的降低风速,有效地降低空气中的含尘量。通过对城郊地区林业资源的合理规划以及原有林业资源的合理保护,能够将城市的生活区域与工业区域进行有效的隔离,对工业环境的污染進行阻断,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4.跟进林业资源保护同步措施,提升林业资源保障物种多样性的作用

林业资源中不仅有林木,同时还包括一些野生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资源,这些物种都依附于林业资源生存,由于过度的砍伐,不仅林业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也使得很多物种失去生存的环境。所以在林业资源保护中,不仅要注重对林木的保护和恢复,同时也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保证其他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比如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捕杀和采摘的限制等,进而保证物种的多样性。

三、结语

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2

历史作为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其实质反映的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历史发展长河为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例、素材和经验教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独特功能,吸取新的环保理念和史学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从而促进学生自身和整个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深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

中学历史教材中隐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如讲述大禹治水时,可向学生补充:当时黄河流域洪水泛滥,大禹的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结果治水九年未能平息水患。禹走遍九州考察灾情,实事求是地分析水情,制定治水计划,用“疏”的办法治水。他带领山民凿山开渠,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入大江大河,归入大海,最终平息了水患。讲述管仲改革时补充其环保思想:“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伐必有时。”讲荀子时可介绍他的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和措施:“养长时,则六畜生;杀生时,则草木植。”通过引用《秦律》中有关条例,给学生介绍秦朝的环保措施,再联系和比较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学生进行环保法制教育。教材多次提到了水利工程的兴修和治理黄河问题,如都江堰作为一项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既免除了水灾,又灌溉了田地,避免了水土流失,为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创造了条件,这是一个改造自然和保护环境的典范。史学巨著《史记》非常注重分析自然和社会环境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影响,南北朝时著名农书《齐民要术》阐述了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抓紧农时耕作,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等具有环保意识的理念,其中许多做法和经验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二、总结历史教训,引导学生深入反思

学习《丝绸之路》这一课,可给学生补充考古学上的重要发现:古丝绸之路上发掘出的化石表明当时那里曾是茂密的森林,说明当时北方气候温暖湿润,森林繁茂,适合种桑养蚕,是我国丝绸的主要产地。而唐中期以后,由于北方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气候变得干旱少雨,环境恶化,桑树种植减少,蚕丝产量下降。从而引导学生分析,陆上丝路的衰落与我国北方环境的恶化有着重要联系,而北方环境的恶化又与先民们的过度垦殖、放牧,滥伐森林,不注重环保有关。讲元末农民战争的时候,笔者给学生补充史料:元朝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水利常年失修,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黄河决口泛滥成灾,人民流离失所,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教育学生,在“治水如治国”的古代中国,抗洪治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直接关系到历代统治者的一统霸业和政权兴衰。这使学生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同时,更加深了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

三、结合时政热点进行宣传,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现代中学生对时政热点问题感兴趣,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可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进行环保宣传,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西部大开发是当前学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将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和美国西部的开发结合起来,先给学生介绍美国开发西部的一些做法:美国开发西部走的是先开发后治理的道路。由于大规模开垦草原、砍伐森林而引发席卷美国的黑风暴,毁掉4500万亩耕地,造成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我们今天开发西部不能走美国的老路,既要开发又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谈到越南战争时,笔者提到: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植物杀伤剂,使植被遭到大面积彻底毁坏,动物受到毁灭性打击,有毒化学制剂破坏了肥沃的土地,曾经覆盖着热带雨林的地方现在只有齐腰高的“美国草”,这是一种干燥易碎的灌木丛,连家畜和野生动物都不吃。越南有60万人由于接触了落叶剂中的化学残留物而患了重病,先天性畸形儿剧增。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支持环保事业当中。

四、课内外结合,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除了历史课堂外,还可以课内外结合,通过研究性学习、专题讲座、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多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2001年邕江发生大的洪水灾害后,笔者结合邕江防洪大堤的修筑和南宁地方史给学生开展知识讲座,介绍历史上邕江洪水的情况和历代治水情况,从讲座中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兴修的重要性。在历史科的考试和作业中笔者也有意识地出一些与环保有关的题目,深入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接受环境教育、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的过程,这同样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方法。

深入实施学校科普教育工作,是落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我校十分注重科普教育工作,把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开展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广西区、北海市创新大赛活动,收获很大,成绩显著。

一、学科教学融合科普教育

我校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了一系列学科与科普教育整合的活动,如搜集资料出版科技板报专栏培养自学能力、参观科技园地写出参观日记和感想文章、组织科技小制作演示培养语言文字能力、开展科普知识竞赛培养综合概括能力等。通过活动深化了各个学科教学,宣传了科普知识,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促使他们善于运用学科知识去思考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敢于动手制作小型简单的科技作品应用于生活工作。  几年来,我校多次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校园行”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到学校做“中小学生真假性近视的识别和预防措施”“植物光合作用”“地震避震知识”“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等讲座,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学校联系科协等单位组织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走进校园”活动,通过生动直观的图片展览和使人大开眼界的科技作品演示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参观过程中,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久久不愿离去,学生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语文学科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们通过写观后感表达了自己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二、科普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我们以每周升旗仪式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渠道,学生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利用每周班队会时间,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我们以“科技在我心中”“展望未来科技”“我的科学小常识”“我的未来”等为主题,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在科技小制作演示会上,学生们拿着自己的科技小作品边展示边介绍,既练习了口头说话能力又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科技成果。学生的科技作品焕发出他们智慧的光芒,表现出学生勤动脑敢动手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有些作品的实用性和创意非常好,如“防盗钱包”“防风雨伞”“轻便水鞋”“简易提物钩”“如意封口胶”等作品。不但从生活中发现了问题,学生们还在尝试着用学到的学科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以点带面。抓好科技竞赛活动

科技竞赛的成绩是反映一个学校落实学科教育和普及科普教育的重要方面。几年来,我校积极组队参加国家、省、市级科技比赛,每次竞赛都获得较好的成绩。2003年获广西“小学生天文小制作科普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自治区“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奖、北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2005年获自治区“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奖;2006年获北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北海市“我爱祖国海疆一未来工程师设计与技能竞赛(木桥)”一等奖;2007年获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北部湾海洋科普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2007年被授以海城区级和北海市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庞兴玲等5位教师获北海市优秀科技辅导员荣誉,语文教师劳英云获自治区“爱科学月”活动先进教师奖。这位教师上语文课时,通过《观察讨论,优化作文教学》这个主题,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并且让同学们在“奇思妙想”中把发现和感悟记下来,整理成文。通过奇想——操作——作文,让科普活动和课堂教学整合,使学生观察有了途径,表达有了内容。她指导学生创作的科技作品“电动吸尘黑板擦”“环保撮箕”“太阳能换气装置”“伸缩黑板擦”“方便洗衣器”“电动起重机”等作品获自治区二等奖和三等奖。2006年辅导学生参加北海市小学组“造桥技能竞赛”中,以承重量118斤而木桥丝毫无损的绝对优势夺得小学组第一名。2007年我校选送了三件科技作品参赛,其中“无尘、不反光黑板”解决黑板反光看字不清,老师擦黑板灰尖多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找来磨砂玻璃作黑板的正面,背面用黑色的不干胶粘贴。这种黑板无尘,不反光,任何角度都可以清晰看到字。“音乐牙刷”针对小孩子不喜欢刷牙的毛病,设计了一个能放音乐的牙刷,让孩子一边刷牙一边听音乐。“爱儿安全书包”的设计是书包上的反光布可以在晚上通过灯光的照射提示“前面有人,小心行驶”,也可以通过按亮电子闪光灯来提示人们前方有学生。这件作品是学生看到城市清洁工人穿着反光衣服得以安全工作而产生联想制作出来的。作品被北海市选送参加2007年广西区科技创新大赛获二等奖。从老师和同学们获得的荣誉中,我们看到了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整合的良好效果。  我校在电脑绘画、科幻画等科普类竞赛中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近几年上送参赛科幻画作品18幅。其中科幻画“智能捕鱼船”是北海市唯一能进入全国比赛并获奖的少儿科幻画作品。获得广西区科幻画作品二、三等奖的还有“神奇耳机”“冰雪转换饮水机”“高空超声波击冰机器母”“多功能遥控防盗网”等作品。2007年我校有一幅科幻画“热管地热发电站”,内容是想象将来可以利用地热发电来造福人类,人们经过探测找到地壳较薄的地方,打进一根巨大铁管到地幔,再与地面连接建设发电站,利用地幔的热量发电,这个设想远远超出了我们现在熟知的电力发电、风力、水力发电。虽然还只是一个美丽而大胆的幻想。但幻想中透露出同学们对电和热量等学科知识学习的一个过程。

我校之所以能在整合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是抓了如下两方面工作: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制度有效

学校组建整合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为保证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期工作计划,并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学科教师和班级、少先队活动中去,以确保每项活动取得实效。为提高科技指导教师的水平,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培训、交流、学习。在整合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上,学校总是予以特殊的关照。

2、立足课堂,依托基地,面向社会

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只有在课堂中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熏陶、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才能落实学校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科教学的探索与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实践,让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的整合工作深入开展。

为了加强学科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还专门设立了科普教育作品陈列区、荣誉区、研讨区等三大功能区,以此作为学生参观的基地,学科教师研究的场所。科普教育是一个社会综合性工程,学科教育离不开科普教育。因此,我们认为“社会即学校”,把图书馆、电影院、青少年宫、学生实践活动基地、果园田园风光、大海沙滩、绿地树林等公共场所和自然景观都作为我们对学生实施学科学习和科普教育的场所。同学们每次参观游览玩耍回来都兴致勃勃,收获很大。至今,我们已在乡园设立科普教育基地,每个学期都组织同学们到基地参观、学习、实践。

几年来,我校通过行之有效的学科教学活动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激发起学生“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有效提高了同学们的科技文化素养,培养出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地开展这项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点,整合学科教育和科普教育,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转贴于 昌平区地处北京郊区,辖区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552平方公里,占40.8%,山区、半山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占59.2%。辖区中小学生11万,城镇学校占一半,学生占了4/5。

2001年,北京市实施“校校通”工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昌平区所有学校都建有校园网、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能通过昌平教育信息网访问互联网,近90%学校班班都有多媒体,教师达到每人1机。从人力资源来看,昌平区有80%的教师是年轻教师,经过计算机模块考试、未来教育及相关软件培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已经在普及的程度上有所提高。所有中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并能完成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应用的关键问题是缺乏信息化教学资源。

我区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施力。

一、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队伍,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促进专业化成长

区域性学科资源建设要解决资源平台的管理、技术培训、学科资源上传审核以及评价等问题,需要有一支具有共同核心目标的队伍。这些工作又分属于信息中心、教研部门以及科研部门,因此几个部门如何整合是区级资源建设的关键。

多部门合作的运作机制。建立以教委领导牵头、进修学校作为主要业务单位、基层学校积极参与的组织机构,由专家顾问组、领导组、课题研究组组成,明确各组的工作职责。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整合几方面优势在资源建设中可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整体规划作用,使得资源建设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效率提高,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二是保障作用,经费与技术为该课题的有序进行提供了保障。

以学科为单位的分层管理模式。结合昌平区各学科教研员之间工作相对独立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以学科为单位的分层管理模式。一是实现资源的分级管理,通过设置不同的权限,用户可以实现分级管理。资源网群就是由多个学科组成,每个学科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源网站。权限的逐级下放使得各学科能够根据年级和教材的章、节分设管理员,进行梯队式管理,减轻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资源审核的效率,保证资源的及时性。二是能够修改平台的组织结构,实现资源课程化,方便教师使用和查找资源。所有栏目和频道的管理员主要由教研员、市区级骨干教师组成,他们发挥着引领和带头作用。

二、建成具有昌平区特色的、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的内容应该以直接支持教育教学的结构性资源为主。根据各版块的功能不同,教育资源可以概括成两大类型。

1.以学科为单位的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

学科栏目管理员进行了资源框架的搭建,将专题类、教材体系类、课标类三种进行组合,最低端都是素材资源,具体组合见图1。中学数学、中学地理等学科使用的是这类型框架结构,中学数学:按课程知识点、教材培训、精品资源等分类,每个专题都下设年级、章节,然后是资源。这样划分,便于教师检索。

构建课标和本地教材双框架体系,方便本区教学,具体组合见图2。中学生物、中学物理等学科使用的这种框架结构,方便使用不同教材版本的教师的交流和使用,使资源库更好地适应教材版本的多元化的发展。

从素材角度出发,具体组合见图3。中学语文、中学化学使用此类框架结构,如中学化学按化学课件、化学教案、化学试验、化学试题等分类,然后下设年级和章节,具有显明的学科特点。

各学科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将资源建设与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资源在教学的备课、教学实践、复习考试、反思交流等环节中发挥的作用,使之真正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2.以项目为单位的课程资源建设

在推进教学的进程中,很多资源并不是单纯以学科的方式呈现的,这些资源项目特色明显,以原创资源为核心。其框架结构很简单,具体组合见图4,一般以专题为主线。比如网络管理,是针对教育信息化学校校园网络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资源建设。

项目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在开放的环境中,激活、生成、提炼师生学习的各类资源。强调的是资源的动态生成性,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交往互动所形成的,对教育教学起到支持作用。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保障资源建设的有序持久进行

制订资源建设资金管理方案。区教委领导高度重视全区资源建设工作,每年给予20万的专项经费支持,为规范和加强资源建设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合理和有效使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昌平区资源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为调动起广大教研员和参与资源建设教师的积极性,我们采取经费使用下放的办法,分阶段实施。第一年,为了扩大资源建设的参与度,我们对申报资源建设的28个学科给予5000元启动经费,用于本学科资源建设过程中培训、研讨、资料购置。第二年,在大面积参与的情况下,仍采取资金下放,但根据完成工作量来决定下放资金的多少。透明量化的经费管理是昌平区资源建设能得以有序持久运作的基本保障。

确定资源评价奖励制度。我们制订了《昌平区学科资源的评比、奖励方案》,从优秀团队、优秀个人、资源成果三个维度进行,如优秀团队主要体现团队在资源建设中的组织、监控、管理的成效;优秀个人主要体现在资源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活跃度及参与优秀资源成果评比情况;优秀成果则是以资源建设不同阶段所反映出来的成果为主。通过评比、表彰有突出表现的团队和个人,奖励促进昌平区资源建设,有效推动了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进程。

四、形成“开发、应用、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趋势,促进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

1.建成了昌平区学科资源网站群。目前已经有28个学科、13个项目参与资源建设,总资源数为117,322件;形成了一批与新课改相适应,与现有教材紧密配合,符合学科特色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满足了教师的教学所需。

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3

[关键词]网络;财务管理;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大量运用,为创设以学习者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的建构,从而使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的、强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得到普遍重视。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是整个“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它贯穿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一体化原则

传统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教师通过向学生讲授教学内容来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这是一种相对松散的模式,而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教学加入了新的要素――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介入,对教学内容来说,它是一种表现工具,可以实现更优化的内容表现;对于教师而言,它是一种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工具,可代替教师作很多常规的工作;对于学生,它则是一个认知工具,不仅可以帮助获取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发展认知能力。教学媒体的这三种主要作用,使得教学系统由松散变成紧密,大大提高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频率和强度,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内部信息传递和转化的效率。因此,“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综合考虑这四个基本要素,实现教学要素的一体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育模式之下,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因此,《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要围绕着学生这一要素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要以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认知的获得为最终目标。

(三)能力素质培养原则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认知技能的发展。就《财务管理》课堂而言,尽管其具体的知识可能更新换代很快,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素质,就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快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从而以灵活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及教学方法的实施的总和。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设计新颖,会激起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潜能,令学生迸发出智慧的光芒。设计不当,则可能成为知识的堆积或方法的罗列,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是教学的组织者、课堂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尝试运用研究学习、合作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应通过各种媒体的应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把学习过程更多地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针对财务管理课堂教学的特点与需求,结合网络时代教学与学习理论的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时,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强调学习能力与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发现新问题,实现学用相长。基于此,我们对《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基本流程归纳为:网络导学、理论学习、模拟实验、课堂实践等四个基本环节。

(一)网络导学

笔者认为,在课堂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引导,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做好各个方面(知识、方法、心理)的准备。可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财务管理》课堂导学信息,其内容可包括:课程学习目标;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联;课程知识框架;课程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课程学习的方法或建议;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课程教学管理信息等等。也可针对本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或热点,在网上组织课前研讨活动,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二)理论学习

《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学习,以企业资金运动为核心,以资金时间价值、风险报酬为基本观念,以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为主线,以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制度等理论问题以及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业务方法为主要内容。这些知识内容应用性强,与实际问题情景联系紧密,针对《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主要特征,这里笔者强调案例教学与专题学习。教师应提供与课堂学习相关的文献或案例,通过网上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与评述;并针对重点、难点或热点,结合相关知识,组成专题,提供专题学习资源,设计专题学习活动。

(三)模拟实验

《财务管理》课程实验是以企业财务运作为核心,利用专业实验软件,模拟企业财务预测与决策过程。其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逼真的环境,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受到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它让学生(实验者)通过对若干财务政策与方法进行单因素实验或多因素实验,观察实验中的差异现象,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检验某项财务活动的科学性。通过实验加深对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认识。在该环节中,教师从虚拟企业现实的情景中设计实验案例,并提出有关财务管理问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利用专业计算机软件分析、整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表达研究成果。

(四)课程实践

作为一个实践性学科,《财务管理》课程实践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对所学财务管理的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与深化理解,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该环节中,教师应针对课程特色,设计与课程学习要求相关的、难度适中而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项目或课题;组织学生组成项目工作小组,完成项目任务,提交作品或报告,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记录活动过程,组织与引导展示、反思、交流与研讨。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

广东商学院从2003年起实施教学信息化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一直秉承“研究―计划―实施―评价一反馈”的工作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教学应用方面

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备了进行网络辅助教学模式构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在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也正是建立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平台上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为此,财务管理教研室的教师集中优势兵力,白行开发了《财务管理》网络辅助课程、财务管理实验教材及软件,并组织学生创建了“学生学习创新网站”等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也为学生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课堂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还成立了研究小组,对《财务管理》课程如何利用网络环境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迁移进行研究,为普通高校通过教育教学信息化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以下以股票投资课堂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教案:对外投资管理

(一)教学内容

第八章对外投资管理

第一节股票投资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企业进行股票投资的内容

2、熟悉股票的种类

3、掌握股票的估价方法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股票价值的计算

2、对外投资管理组合策略

(四)教学学时

课堂教学:6学时(其中,实验课2学时)

课后学习:4小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财务管理》网络辅助课程中提供的相关导学的内容,对本章的学习目标、课堂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知识点不同层次的要求作初步了解。

2、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财务管理》网络辅助课程中提供的相关网站查找感兴趣的上市公司,了解公司基本情况及相关财务信息。

3、课堂在线展示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行情及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理论讲授。

4、实验课:综合实验六:企业投资价值分析

5、课后网上讨论:你认为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是非理性成长,还是价值回归?以目前的股价,你乐意进行长期投资吗?

6、课后思考

(1)与债券投资相比较,股票投资有何特点?

(2)股票估价的方法有哪些?

(3)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国内外主要的股票价格指数有哪些?

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4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对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受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对环境科学人才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因此,在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在改变,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已成为相关院校面临的迫切问题[2]。我国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大部分设置于地方高校,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专业设置时间较短、专业建设良莠不齐[3]、专业理论体系不完善、学生实践能力薄弱、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等问题[7]。

本文分析了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科与人才需求特点,结合内蒙古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学科优势,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基于区域环境问题探讨了提高环境科学人才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必要举措。

一、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就业和需求状况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已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环境科学专业的就业现状不甚理想。环境科学专业与社会需求间存在脱节现象[4]、出现专业不对口以及就业难的问题[6],其原因除了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的需求在地域和行业间存在差异、与潜在用人单位的交流及对专业的宣传不足外[6],也与其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特点、培养模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环境制约性使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和多元化[2],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4]。我国未来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增加趋势,对环境保护投入持续加大,拉动对环境科学专业的需求[4]:一是旧环保项目的末端治理;二是拟建项目、规划的环境防控管理;三是环境管理部门、相关企业的环境管理、污染控制与治理;四是伴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大规模产业转型而来的环境服务业[4,6]。

二、内蒙古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分析

内蒙古多所高校开设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表1),除此之外,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还设置有资源环境等相关专业。同全国状况一样,目前内蒙古环境科学专业本科专业分布于综合性大学、理论研究型大学、工程科技类大学、師范类大学等不同类型的高校中[4]。

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工业大学同时招收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设置完整。环境科学专业所属院系有所差异(表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在国家规定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和所处环境,培养目标会有所差异。通过调查,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呼伦贝尔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主干课程基本相同,培养目标相近。根据专业介绍,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主要培养适合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呼伦贝尔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能够在上述单位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内蒙古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注重培养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仅从培养目标来看,一些院校,如内蒙古师范大学,由于依托化学学科办学平台,倾向于培养环境监测类人才,而内蒙古大学强调生态学的重要性,倾向于培养资源环境类本科生。

三、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1.课程体系结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一)、专业必修课(二)、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组成(表2)。专业必修课(一)开设公共必修基础课2门(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和专业必修基础4大模块核心课程,共9门课,上课时间为1-3学期。专业必修课(二)开设专业必修核心课6大模块,共10门课,上课时间为4-7学期。专业选修课上课时间主要分布在4-7学期。实践环节由专业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组成。专业必修课(一)应为开设环境科学所需要的基本理论课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专业必修课(二)应为开设环境科学类的基础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在专业必修课基础上,根据办学条件和背景开设专业选修课。由于化学学科为环境科学专业办学基础平台,专业必修基础4大模块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一))均为化学,专业必修课(二)和专业选修课中化学类也占较大的比重。此外,通识教育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专业课学时。

2.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1)环境科学专业定位模糊,理念滞后

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环境科学专业研究人才需求日益突出,课程体系设置是环境科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14],也可能成为造成毕业生就业窘境的原因。由于化学专业的办学背景,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必修基础4大模块核心课程均为化学,开课时间早,加上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课和选修课中的化学类课程占较大比重,化学知识先入为主,毕业生化学专业知识基础雄厚,但难以与环境“软科学”知识融合,“软、硬”科学两层皮。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虽多次调整,但由于专业理论体系理解不到位和师资力量、知识结构的限制,没有实质性改变。现实行类似英国环境科学本科生培养的导师制和模块化教学[15],但导师作用肤浅,学生自由度没有增加,模块化教学形同虚设,培养目标近于“职业技术型”。和中国许多高校一样,环境科学专业理论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相对混乱,环境科学专业知识架构破碎,专业知识难以融合;学生虽有环境保护意识,但环境科学核心理论知识淡薄,不利于环境科学专业高级研究、应用和管理专门人才培养。

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体系不完善,对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到底需要哪些理论知识不够清楚[7],学生培养模式化。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融合了经济学、化学、社会学、生物学、物理学、法学、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素质。环境科学的核心是生态学,但必须了解人类习俗制度及社会科学的作用,库宁汉姆指出环境科学包括的重要领域为全球问题、环境公正原则及环境问题的人性尺度[8]。美国高等环境类专业设置种类数量多、面广且多元化;人文社会科学型专业的比例较大;设置了培养环境教育师资人才的专业;环境健康领域在专业设置中得到了高度重视;“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中更为突出[9]。目前,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要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必需要大量优秀的环境类专业人才,这离不开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控制。大多数高等院校仍采用传统的综合型大学或工科大学课程体系、教育模式和实践教学,不利于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10]和成功就业[11]起着关键性作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人才素质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12]。为此,诸多学者深入探讨了环境科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改革与实践环节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厚基础、重实践”的要求和模式[2];针对社会岗位需求,构建立“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13],以推动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2)专业方向定位缺乏办学特色

专业培养特色也是环境科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14],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环境科学专业研究型人才需求日益突出。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改革目标不明确,目前采取导师制和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为综合类大学办学方式,如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因学科门类齐全,环境学科方向齐全,课程开设上采取分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应不同的专业选修课[2];而内蒙古师范大学由于师资力量缺乏、知识结构不完备,加之化学专业办学平台,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背景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无法在专业必修课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模块教学无法实现,在现有条件下,模块化教学只能凸显化学学科重要性。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任选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不利于从事环境科学专业研究、应用和管理专门人才培养。

此外,由于受师资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与本校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有较大的重叠,在就业上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因为事实上环保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人员多为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从办学特色上,目前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主要是培养环境监测型人才。环境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环境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各地方高校应在教育部颁布的基本框架下,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从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两方面着手。目前,普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考研率超过50%;但是环境科学专业理科数学基础不完备,本科毕业生普遍对研究生数学入学考试信心不足,影响学生继续深造,不利于环境科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事实上,我国环境评价方面人才匮乏,环境评价方面应用型人才缺口很大,环境监测理论型人才较多,而应用型人才极其缺乏,室内环境监测才剛刚起步,土壤环境监测更是被人们忽视[4]。

(3)环境科学核心理论课程能力建设不足

在环境科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不同于“教学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型”大学,坚持基础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要求学生既能掌握环境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又能掌握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既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又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16],才能在环境科学理论和技术上占领制高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尚未形成本校环境科学课程体系系统,缺乏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组织和选择。课时和条件的限制等使学生化学实验能力较强,实践教学单一化;环境科学核心理论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薄弱,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7],不利于具备环境科学核心理论知识的创新型高级专业研究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由于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不完善,化学与环境“软科学”知识难以融合,毕业生不具備完整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弱,难以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同时由于环境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环境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多元化,环境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应是多元化的,目前环保部门、事业单位编制大多处于饱和状态,而企业的需求则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化必然导致就业单一化,学生就业面试缺乏自信,使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时一脸茫然。此外,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发挥导师制在学生能力建设中应该起到的作用[17]。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影响,环境科学不断向前发展,新理论、新工艺等的不断涌现都需要学生经历充分的自我能力建设的锻炼。

(4)课程设置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

内蒙古存在典型的环境问题,如草原生态环境演变、荒漠化、沙尘和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等,而这些环境问题的研究又多需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同时需要具备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和逆境生理学等理论基础,而这些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弱项或缺失项(表2)。事实上,目前环境保护部门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多为物理、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而内蒙古上述典型环境问题的研究、监测和治理等亟需大量环境专业人才。同中国诸多高校一样,设置环境科学时缺乏社会生产实际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考量,办学“专家化”;结果,按照教师狭窄的研究方向设置课程,使学生完成了4年本科的学习后感觉到很空洞,到了工作岗位上感觉知识和能力缺乏,不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7],难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四、提高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人才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建议

在新形势下,目前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要求不断变化,对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另一方面毕业生面临专业不对口、就业难、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择业口径宽、就业渠道窄”等状况,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2]。

1.面向未来行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标

完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体系,避免“千‘校’一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问题[4]。目前环境科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窘境,与专业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趋同,环境科学知识“博而不精,广而不专”有关[4,6],难以满足具体岗位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4]。应了解环境科学的学科特点、把握环境问题、环境科学人才需求状况,随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2.借助学科平台,提炼专业特色,准确专业定位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就业、深造过程中常表现出“没有专业特色和优势”,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4]。如何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结合地方实际,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提炼专业特色和准确专业定位,是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3]。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目前主要是培养环境监测型人才,但环境科学毕业生受到化学专业毕业生的挑战;环境科学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环境科学核心思想理念,并高度融合环境科学理论与技术,才有可能在就业竞争中占得先机,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与环境科学技术的高度上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目前环境保护部门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多为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而内蒙古典型的环境问题亟需大量环境专业人才,把环境科学专业擅长的点源监测、研究扩展到面源,面向区域环境问题、科研需求和就业市场,不拘泥于教材,以发展的眼光注重能力培养,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3.优化课程架构,提高实践落实程度,注重能力培养

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表现出的分析、处理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说明学校能力性课程设置力度不够,不仅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高层次、创新型研究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如学校自身师资和科研实践能力等综合因素的限制,通识教育类课程挤占专业课学时、能力性课程设置力度不够、专业基础课程实习与核心理论课程脱节等问题,说明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无法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当前形势下,针对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探索联合或合作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环保相关部门)的实际需求,制订共同合作培养方案,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环境意识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18]。同时,从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两方面着手,增强数学实力,基础与应用并重,充分满足个人发展需求。

4.基于导师制和模块化教学,培养不同层次人才

在多变的就业压力下,需要结合新形势下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特点,立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基础、前沿和应用教学并重,培养新世纪创新型环境科学人才。随着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要求的改变,内蒙古师范大学可以基于导师制和模块化教学,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具有环境科学核心思想的高级分析监测人才;培养能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与规划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扎实数学基础,能够从事区域环境问题遥感监测、模拟和预测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具有环境科学核心思想理念,高度融合环境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高级研究型人才等。

五、结语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高素质、多元化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然而毕业生又面临专业不对口、就业难、与社会需求脱节,“择业口径宽、就业渠道窄”的窘境。如何培养具备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素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成为相关院校面临的迫切问题。在总结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科与人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分析了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提高区域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建议:面向未来行业需求,调整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標;借助学科平台,凝炼专业特色;优化课程架构,注重能力培养;基于导师制和模块化教学,培养不同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泉,刘昊,李新.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8):140-144.

[2]梁红,郭硕.当代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93-94.

[3]曾慧卿,刘雷,陈建新,等.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4):154-155,158.

[4]操璨璨,周葆华,王萍.转变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8):154-155,159.

[5]LiuJ,DiamondJ.China'senvironmentinaglobalizingworld[J].Nature,2005,435(7046):1179-1186.

[6]温桂清,蒋治良,李俊.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10(6):108-109.

[7]曹优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4):86-90,94.

[8]库宁汉姆·塞果.环境科学:全球关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尹大强,陆根法,丁树荣,等.中美高等环境类专业设置比较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18(6):607-616.

[10]袁斌.对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48-50.

[11]裴倩敏.环境科学类专业分析[J].环境保护,2007(10):37-38.

[12]董玉瑛,陈景文,马静,等.环境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J].教学研究,2006,29(6):535-538.

[13]朱启红,夏红霞,李强,等.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2):24-25.

[14]王宪恩,段海燕,李杰.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特色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45-46.

[15]凌婉婷,任丽丽,高彦征.中英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特点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92-95.

[16]徐志兵,孙慧群.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1):96-98.

[17]龙仕平,李思雯.大学导师制浅论[J].大学教育,2013(23):25-26.

[18]常青,唐和清.校企联合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42(18):184,202.

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 课堂实践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科学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本土化改革,它是以课堂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一般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案例的对抗性,立足课堂,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此发现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借助实践案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训氛围之中,对抗式的激烈气氛能够使学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头脑风暴,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2]。经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意识,在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是案例法的一种,同样具有案例教学的所有优点,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苏格拉底问答式或讨论式,教师或学生通过特有的案例,对案例本身及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学生有较为规范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抓住和利用案例中的“对抗性”,将“现场招标”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像真实的招标一样,对同一个规划或管理项目不同的备选方案进行抗辩。大量的实践已证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施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析,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序

“对抗式”案例教学与案例教学在程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关键在于对抗性如何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分三个步骤进行。[3]

1.典型案例的选择。“对抗式”案例教学的对抗性要求教师或学生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对抗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案例的典型性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意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有足够的分析价值,可引发出多种类型的复杂问题,能带给学生丰富的启迪。在“对抗式”案例中,若学生要在抗辩中战胜对方,“对抗性”案例的选择就是关键。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2.课堂实践。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抗辩是“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案例的辩论可以是分组进行,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本方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辩论。也可以由个人负责案例的陈述,其他同学自由选择观点,进行混合式辩论。整个课堂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进行。教师可以在适当时候,发挥其主导作用,提一些建议,提醒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理论,但不能具体提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可以给一些提示,增强案例的对抗性,活跃课堂气氛。

3.对案例的总结。学生在对抗发言中,对案例的分析是否正确、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概念理解和使用是否得当、对抗双方谁的分析更正确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中要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探析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般在期中进行,因为此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尤其是作为课程实践的主体,为了保证课堂中对抗的精彩,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分析、研究案例,预习课程内容,查找资料,撰写发言稿。而做这些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前半学期的课程学习则是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必要途径。

在温州医学院2012-2013第一学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堂实践中,由学生自行选择课堂实践的模式,最终选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的选择与撰写,由小组中一人进行案例的陈述。辩论的进行,由小组成员对抗其他学生。整个课堂实践中,学生认真聆听案例的陈述,并按照需要做一定的笔录。陈述完成后,由台下学生对小组成员进行提问,问题主要围绕案例进行,可适当做一些扩展,每个案例的论辩限制在20分钟内完成。论辩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案例的总结和评价。

课程实施反馈中,学生一致认为“对抗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加强互相之间的协作能力。从课堂教学效果来观察,也可以明显看出,“对抗式”案例教学前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后半学期的课堂授课中,学生更加愿意思考问题,积极跟教师进行交流,学生互相之间也会因某个知识点进行辨析,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普遍觉得辩论的过程中,课堂时间过得特别快,意犹未尽。案例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同时从枯燥而单调的纯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能够将部分现实生活和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事件和问题。课堂实践证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大大增强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课堂实践证实“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问题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但要取得较好的课堂实践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有较好的专业背景,因此建议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使学生能有效针对案例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及时总结和评价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张秉福,许日才.“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516).

[2]宋军.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与角色分析[J].学理论,2010,(27).

环境科学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 课堂环境 管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27-02

为了做好“两基”迎国检的工作,笔者在2009年到2011年期间对甘肃甘南藏区的部分初中及小学共三十五所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查并撰写了大量的《观察日记》,发现尽管这几年甘南藏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中小学教师去关注,笔者通过对课堂教学环境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展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在课堂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中小学教师的反思。

所谓课堂环境,主要指师生生活于其中的,并能影响其行为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它既包括师生赖以存居的课堂物理条件,也包括师生交往而形成的心理条件。同时也包括诸多外在的社会条件。可见,课堂环境应该包括课堂的客观物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以及课堂外部环境等。下面笔者根据调查情况从课堂客观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小学课堂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客观环境:

教室是课堂教学的客观物理环境,教室的安排和装饰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一间没有装饰的教室就像一位枯燥乏味的教师,两者都缺乏活力,缺乏教学的灵魂”。某种程度上讲,教室环境就是教师个性的同义词。

客观环境:整齐划一毫无特色

笔者调查的学校中发现,乡镇中心小学教室客观环境绝大多数相似,都可以用以上模式去套。在同一所学校中,甚至黑板上面的标语也是相同的,如果不熟悉的人进了不同的教室,他也许会说不出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在A学校和B学校,还可以看到,学生服饰的统一,如果离得远一些,甚至很难分清学生的性别,甚至会认为自己所在的是同一个环境。当然这些学校中还可以发现许多的统一:黑板的统一、墙面颜色的统一、桌椅高度的统一、墙面装饰的统一、规则的统一、学生回答问题的统一……也正是这许多个统一构成了我观察的这些学校。

统一,当然是工整,当然看起来规范,但如果过分强调统一,也就掩盖了差异,失去了不同,也就失去了个性。这也许符合许多人“趋同避异,安全第一”的心理吧。学校,是应该有共性,但过分突出共性也就失去了个性。而在各地共建特色学校的今天,为何当地至今还没有非常突出的特色学校,我想,也许过分强调统一和对个性的漠视也许正是其原因。如果能绕开这个原因,也许就是“柳暗花明”的“一村”。

座位的编排:一个颇受关注又值得受关注的问题

无论哪一个学生上学,他(她)在学校接触时间最长的要算是自己的桌椅了。座位的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沃勒(Waller.W.)的研究表明,坐在前排的学生大多是在学习上过分依赖老师,其中也有可能有一部分是学习热情较高的,但坐在后排的学生,通常有捣乱和不听讲等问题。

笔者在开学时观察到,教师安排座位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否调皮或活泼)、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身高、学生的身体因素(如视力)等。在确定座位以后,通常有个别家长会找老师要求给孩子调整座位。而且,在笔者观察的这段时间内,学生的座位绝大多数都是确定的。

在A小学四年级2班听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坐在我旁边的中等个子的男孩,上课从不举手,也从不开口。(注:我听课的时候一直是坐在最后靠墙的角落的地方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有次我轻声问他:“你一点都不会吗,为何从不举手?”他头一低,没说话。我又问了一次,他才说:“有些也会。”完了又不言语了。在课间,我又说,“你会就应该举手啊,”他过了一会才说,“我就是举手老师也不会叫我。”我问,“为什么?”他始终没有回答,转身出去了。后来我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他因为调皮打架,老师让他在后面一个人坐,他已经坐了差不多一学期了。在以后的观察中,我从没发现他举手,也没发现老师叫他回答问题,甚至在课间他也很少出去,也很少说话。上课时我发现他伸长脖子看老师讲课(他前边正好坐着两个高个子学生),显得十分吃力。于是我装作不经意的在T1老师(该班班主任)面前提起那个学生时,老师的说法是“他曾是一个调皮捣蛋、学习又差的学生,”随后又说,“现在表现略有长进,上课也不说话,作业做的也细心了许多。”我问,“既然他有了进步,为何不调整调整他的座位?”老师的回答是:“我早就征求过他的意见,但他不愿意再挪动座位,也不愿意跟其他同学一起坐。”(摘自《调查日记》 2010.6.29星期二)

很显然,在这位老师看来他的教育是有效的,也是无可挑剔的。在我和他的访谈过程中,他对这个学生影响深刻。他的言谈中,他也曾为这个学生颇费苦心,对于这个学生过去活泼好动而现在的沉默寡言他认为也是这个学生的进步和转变,这个学生能有转变说明他的管理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很显然,这位老师的初衷也是无可挑剔的。但我想,学生自信心的丧失、个性的压抑甚至扭曲难道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也许,这样的座位安排会让这个学生在心中记一辈子,不知这个老师想过没有?

二、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存在于课堂中的情感氛围,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心世界。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整体课堂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教师能为班级创作一个积极有序的访问时——温暖、相互支持、快乐、恐惧感低,教室方能发挥最佳功能。为了增加动力,教师应该将恐惧减少到担心的程度。

课堂气氛:严肃压抑而不活泼

在笔者调查中发现,课堂气氛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我调查的这些学校中,发现课堂气氛都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课堂气氛都是一个被忽视的“角落”。在笔者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当你置身于课堂时,你内心感觉如何?学生的回答是这样:56﹪的人认为是紧张压抑;28﹪的人认为是无所谓,没感觉;12﹪的人认为是不喜欢;只有4﹪的人喜欢上课。而教师的回答是:46﹪的人认为是感觉无所谓;28﹪的人认为是感觉一般;12﹪的人认为是不喜欢讨厌上课;只有14﹪的人感觉很好,喜欢上课。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上课对他们吸引力都不大。在课堂观察中我也发现许多类似的情况,学生们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出错,老师按部就班,漫不经心,没有激情。

可见,课堂气氛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教师仅仅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将“绝对的安静,秩序井然”当作理想的课堂气氛,从而为了获取宁静而保持沉默,为了避免混乱而扼杀活跃。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支配下,课堂气氛仅仅被当作课堂活动中的一种静态背景,徒具维持的功能;而没有发挥它原本充满了鲜活生命取向的动态力量,从而丧失了更为积极的促进功能。

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应破除保守意识和思想,积极创造一种严肃而活泼、热烈而深沉、宽松而严谨的课堂气氛,才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