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范文1

这次为期六个月的毕业实习是我顺利完成大学所有课程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就业指导处老师帮助下我在烟台富士康科技集团参加毕业实习。可以说我在这里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没学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为毕业之后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烟台富士康为富士康科技集团在烟台的园区,位于烟台开发区,现有员工近8万人,工业总产值居于Foxconn在大陆工业园区的第三位,仅次于深圳上海园区,将建设成为山东半岛最大的3c产品工业基地。目前园区内主要有CCPBG和PCEBG两大事业群。

我的实习岗位是CCPBG事业群CNP组装B04线完成品检查,在师傅和同事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各项生产、检测任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出色的表现,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二、 主体

2、1实习目的

2、11毕业实习是我们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列入教学计划中的。通过本次实习使我能够从理论高度上升到实践高度,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为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初步的基础。

2、12可以使我们通过实习获得基本生产的感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同时毕业实习又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及素质的重要渠道,使我能够亲身感受到由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职业人的过程。逐步实现由学生到社会的转变。

2、13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状况、了解国情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我们初步担任技术工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体验企业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这些实际知识,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奠定十分必要的基础。

2、2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2、21实习单位简介

烟台富士康为富士康科技集团简介:

烟台富士康为富士康科技集团在烟台的园区,位于烟台开发区,现有员工近8万人,工业总产值居于Foxconn在大陆工业园区的第三位,仅次于深圳上海园区,将建设成为山东半岛最大的3c产品工业基地。目前园区内主要有CCPBG和PCEBG两大事业群。山东烟台科技园2004年开始进行投资设厂前置筹备工作,2005年7月正式投产运营。烟台富士康科技集团以实力创效益,以效益谋发展,以发展营造规模,以规模换取口碑,以口碑造声势,以强大声势进军市场,以实力赢得了世界五百强企业之称号。

企业的经营理念:爱心、信心、决心。

企业的从业精神:融合、责任、进步。

企业的成长定位:长期、稳定、发展、科技、国际。

企业的文化特征:辛勤工作的文化;

负责任的文化;

团结合作且资源共享的文化;

有贡献就有所得的文化。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速度、品质、技术、弹性、成本。

2、22岗位介绍

2、3实习内容及过程

2、31了解过程

起初,刚进入车间的时候,车间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车间里的工作环境还好,就是人特别多,车间也非常大,有1000多平方。呈现在眼前的一

幕幕让人的心中不免有些茫然,即将在这较艰苦的环境中工作6个月。第一天进入车间开始工作时,所在线体的线长、多能工给我安排工作任务,分配给我的任务是跟着一名叫茌良志的老员工学习完成品检查,我按照师傅教我的方法,运用完成品检查治具开始慢慢学着检查该产品,在检查的同时注意操作流程及有关注意事项等。毕业实习的第一天,我就在这初次的工作岗位上检查产品,体验首次在社会上工作的感觉。在工作的同时慢慢熟悉车间的工作环境。

作为初次到社会上去工作的学生来说,对社会的了解以及对工作单位各方面情况的了解都是甚少陌生的。一开始我对车间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及工作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等都不是很了解,于是我便阅读实习单位下发给我们的员工手册,向线体里的师傅、员工同事请教了解工作的相关事项,通过他们的帮助,我对车间的情况及生产组装产品、检查产品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车间的工作实行两班制(a、b班),两班的工作时间段为:早上7:10至晚上7:10,晚上7:10至早上7:10.车间的所有员工都必须遵守该上、下班制度。

2、32摸索过程

对车间里的环境有所了解熟悉后,开始有些紧张的心开始慢慢平静下来,工作期间每天按时到厂上班,上班工作之前先到指定地点等待副线长集合员工开会强调工作中的有关事项,同时给我们分配工作任务。明确工作任务后,则要做一下工作前的准备工作,于是我便到我们工站的工具存放区找来一些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用具(比如:不良品票,手指套,防静电手套,静电环、产品标识单等)。在机台位置上根据SOP(员工作业指导书)上的操作流程进行正常作业,我运用工作所需的治具将流水线上的产品检测好,并将检测完毕的产品放回流水线,进行下一道工序。另外在工作中,检测生产出的产品有时会出现异常(比如:彩屏、黑屏、不读卡、开机断电等)。出现上述情况时,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填写不良品票,交给线外人员送修。

在工作期间有些产品的检测难度较大。第一次检查可能NG, 这是需要追加四次检测,在这四次当中出现一次NG,视为不良,不能像良品一样放回流水线,需要单独放置在规定的地点。为了提高检测效率,避免NG的发生,于是我便向同工站的员工同事交流,向他们请教简单快速的检测方法与技巧。运用他们介绍的操作方法技巧慢慢学着检测这有难度的产品,从中体会检测产品的效果。同时在加工中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平时工作过程中也要不断摸索检测产品的有效方法和技巧。有时在摇杆按键测试工站,对怎样高效率的检测不太明白,此时,我便向员工同事学习,向他们请教正确的摇杆按键测试方式,另外也可以询问品管(品质管理员),按品管提供的要求进行生产、检测产品。

2、33实际操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完成品检查、摇滚按键检查、LCD&KEY、TP校正及产品老化的学习,我对车间产品的检测的整个流程已有了一个较详细的了解与熟悉。对有些常出现的不良现象和代码也比较熟悉了,对不良产品的识别力也有所提高了,检测产品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上班期间,接受线长、副线长和多能工分配的工作任务,在自己的工作区认真地进行作业。当出现一些小的问题和困难时,先自己尝试着去解决,而当问题较大自己独自难以解决时,则向线长、多能工反映情况,请求他们帮助解决。在他们的帮助下,出现的问题很快就被解决了,我有时也学着运用他们的方法与技巧去处理些稍简单的问题,慢慢提高自己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也不断摸索出解决治具小故障的方法途径。这样从而让我在工作时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对工作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在所用的治具不出现大的故障的情况下,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尽自己的努力提高工作的效率。尽量让生产出的产品数量达到班产要求的数量,以便完成生产任务。每次下班之前,将自己工作区域内的卫生打扫干净,垃圾放入垃圾袋中并放到相应的位置,把工作桌面和地面上的物品用具收拾摆放好。就这样一天的全部工作内容也就完成了,嘿!这工作任务也较艰巨的啊!

2、4实习期工作总结和收获

实习期间,我对实习企业的CNP组装SOK生产的整个操作流程有了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和熟悉。虽然实习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很大的关系,但实习中,我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学习了很多学校以外的知识,甚至在学校难以学到的东西。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范文2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各个工业部门生产设备的重要来源,是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制造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是促使我国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重工业,以东北重工业发展为主,支撑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存在,那么我们的生活资源、生活工具也不会存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可能会始终处于“钻木取火”“衣不蔽体”的落后时代,严重影响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所以机械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关乎国计民生的发展。然而,机械水平的高低、技术含量的高低与人才培养是密切相关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与紧迫。

2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制造产品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在机械制造业的大力发展中,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201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排名世界第一,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机械制造高级人才缺乏

机械制造行业技术人员集中并且需求量大,大多从事制造工作或者流水线组装工作,中低层技术人员是供过于求。对于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没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高级人才做产业支撑。

2.2产品缺乏创新并且开发时间长

产品设计和制造理念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创新思维和改变意识,导致机械制造的机械设备落后、陈旧,不能跟随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

2.3缺乏核心技术支持

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大多需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没有自我开发意识,过度依靠国外技术,导致许多先进创新的科技不能跟上各发展阶段的需要,始终比发达国家落后。

2.4管理形式粗放

我国大多数企业都缺乏协调能力强和具有市场开拓意识的管理层,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2.5机械制造的自动化利用水平低

机械制造有自动化技术但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就会导致在制造生产的过程中出现大量资源浪费或者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现象,无论从资源的利用还是技术水平的高低都不能跟上发达国家水平。综上所述,说明我国始终处于中国制造阶段,还待成为中国研发,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专业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规划不完善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技术应用型大学中是重点专业课,本专业的教育培养方案应结合当前工业、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规划。许多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多,对专业的总体格局要求多,对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了解少,导致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粗泛,对技术学习的反馈能力差。加之学校的培养方案大多是综合应用型,没有具体细化到各个专业,认为与其专业有关的课程知识都是重点都需要深入学习,培养方案的制定太宽泛,导致学生不能抓住学习重点。就学校本身而言,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本是其职责,但长期都没有一个确定的培养方案,不断探索更改培养计划,学生也始终处于适应学校方案的过程中,对自我学习方向及学习侧重点始终处于迷茫状态。所以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不完整、不完善导致学生学习不能准确定位专业,使专业技术的学习不到位,影响工作技能。

3.2专业技术人员思想老化,不能满足现代产业需要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思想老化、技术陈旧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更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技术水平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原因:

3.2.1就专业技术人员自身来说,其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始终认为自我专业技术强,不需要学习的态度,导致其技术水平徘徊不前,始终处于自我认为的技术水平状态,对现代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更新换代的技术要求一概不知,使企业生产整体水平处于落后状态。

3.2.2就外界因素而言:(1)学校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水平长期不改变,相关专业的硬件设施不加以完善,学生接受的知识理念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就处于陈旧状态;(2)对在职技术人员,企业没有定期举行技术培训或学习活动,不能及时更新技术人员现有技术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对外界信息和国际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了解少,学习机会少,使得大多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水平不能达到时代需求的专业要求。

3.3对专业人员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不能适应新要求

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对高新人才的需求加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已不再是按部就班、各守岗位的现象,人力资源也不断市场化,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参与到资金雄厚的生产企业中,使得学校教育的师资问题受到威胁。专业的师资力量流失

,急需非专业或者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并且经验缺乏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中,由于教育方式不到位、知识理念不专业的原因使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除此之外,在许多职业技术学校中,由于资金短缺,实训的机械设备落后,并且数量不足,所达到的教学目的与现存的技术水平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学校教育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理论原理多,注重实践教学少;注重教师的单向知识传输多,而师生互动活动少;强调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多,而对专业的综合实训机会少等诸多不符合现代技术要求的教育方式或手段,都导致了专业人员的专业程度不能适应新要求。 3.4对学生的教育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

现代学生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各高校的教育学习中,都侧重于理论教学,无论是教学的资金使用程度,还是教学的人才培育方针,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是有难度的,一方面,教学的工作者都是经过我国多年的教学方式培育出来,对于实践教学本身就缺乏实际的教育经验,教学方式就不能满足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实践教育设施有限,只能进行简单的实训操作。实训操作课程松懈,不能达到真正实训的目的。结合以上两方面原因,我国教育制度中缺乏实践的执行力度,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教育更是落后于发达国家。

4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1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时展要求

要培养出专业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应摒弃陈旧的教育方案,不断更新,制定适合各阶段专业技术水平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案。将培养的专业目标定位于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相结合,注重“抓基础、强实践、善应用、多方向”的教学原则。对教学课程体系应不断优化整合,使其能达到对专业技术教育的目的。优选教学内容,抓侧重点技能培养,更要体现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式。将原来的《工程材料》和《金属工艺学》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将《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原理与应用》合并成《电气控制及其PLC》,通过相关课程的整合,减少大量的重复知识,减轻了教学压力。压缩教学内容,抓重点,缓解了因教学内容多和学时少而产生的矛盾,同时也能开设其他相关的新课程,以提高专业人员的自身素质。

4.2专业技术人员应主动学习,紧跟时代前沿

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性应体现在先进性、实用性方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文明的重要领导者,要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增加自我认识,注重技术的适用性才是一个优秀专业人员的表现。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应适合专业发展要求、时展要求,不断吸取最新的发展成果和先进技术,与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相适应。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又是一个含有传统因素的专业,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成果时,也应该巩固传统知识的学习,不断钻研,提高自我素质和专业技能。

4.3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

培养专业机械制造人才首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现代教学方式,如开发CAI教学课件等方式能使教学课件直观易懂,综合多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联系,这就相当于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能直接感官到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效果。除此之外,加强实践教学,还需要培养实践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比如校外实训、实验室试验、毕业设计等都能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实操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实践讨论中去,做到师生互动。相互交流不仅能解决学生的技术疑惑问题,还能从中感受实践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的基本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范文3

[关键词]高职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人才培养 问题分析

[作者简介]王保华(1979- ),男,河南太康人,焦作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刘敬平(1975- ),男,河南焦作人,焦作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开发;卢杉(1969- ),男,河南焦作人,焦作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河南 焦作 454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28-01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中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必须依靠机械制造业的支持并提供装备。而机械制造已发展到新阶段,在信息技术等影响下的机械制造学科,已经基本形成新的概念和体系。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进步,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生产所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目前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顺势而为,及时加以调整。

一、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大约为60万。由于机械行业的重要性和庞大规模,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全国每年机械制造类技能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在550万人左右。可见,机械制造类人才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会有较大需求,培养高素质机械制造实用型技能人才是迫切的、必要的。

在技术快速更新的今天,制造行业迅猛发展,所需人才在处理工作上的问题时已经不再是只靠专业知识。因为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即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应具有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娴熟的工程经验,以及较强的适应性和较高的效能性。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的是这类人才。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常用的读识图、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能力,相关软件的操作能力,常用机械设备的操作能力,还应掌握机械零件的检测与分析能力、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能力等。同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情商的训练、吃苦耐劳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现代企业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增多,机械的英文说明书阅读能力也考验着高职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二、培养现状与问题

目前,制造业的技能人才数量庞大,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制造业对其最终需求,因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人才素质有较多的欠缺。(1)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差异较大。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联系不够紧密,校内学习的知识能力无法迅速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岗位技能。同时,CAD/CAM、数字化制造等现代制造技术发展迅速,而学校对学生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不足。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技能要求脱节比较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2)不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专业培养人才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可是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情商、思想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毕业学生可能因轻浮自负经常跳槽,无法获得连续的长期实际工作经验,不能持续提高发展。(3)招生人数持续增加而培养目标不准确。近几年,高职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但没有以工作任务与岗位技能要求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在确定培养目标时行业企业参与不够,没有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对毕业生的培养和就业质量造成较大影响。(4)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当前高职院校中,具有熟练实践技能的教师不多,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的较少,师生比例相差显著,这样的教学队伍不能很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5)校企合作机制不深入。良好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协作很多是表面上的,实质性、系统长期性的校企合作尚未全面建立。实习时学生大多做的是简单的重复工作,对工作现实认识不深刻,实际工作适应性较差。

三、对策与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专业培养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以适应先进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最终需求。

1.依据行业需求,确定培养模式与方案。由于现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不断更新,所以应适时组织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生产、管理人员一起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工作。依据工作岗位结构需求,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的人才适应现代制造行业的需求,并将适应性和先进性的人才质量观贯彻于培养方案的制订中。以专业岗位调研为基础,由学校专业教师、行业精英和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探讨专业岗位的技能与知识要求,以能力为本位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满足制造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2.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1)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加强建设专业的课程体系。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高级技能人才,要坚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来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理论知识达到必需、够用即可。在传授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强化培养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等素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2)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职业技能课程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要以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进而分析专业职业能力要求,按照职业岗位的结构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模块的设置,最终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按照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可建立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职业能力本位”或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能力本位”等多个专业课程体系。(3)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增强理论与实践一体,淡化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界限,在增加实践课程数和学时的基础上,同时也应对理论课程的实验实训学时进行增加。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增强实践课程技能的通用性,同时增加现代制造技术相关课程,使学生在岗位群内能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的转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力。

3.强化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以高素质的教师作为保证。高职院校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或者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教师应能熟练传授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所以有必要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制订专业教师的培养计划,支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或进修,以提高生产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对担任教学任务的企业员工搞好师德培训,支持其参加高等教育科学等相关课程学习,以增强其执教能力。

4.校企协作开发教学项目。紧跟企业生产与技术进步的趋势,探索开设极富工程实践色彩的机械制造类综合性课程设计、数字化设计制造综合性实验。开发的实验教学项目要有助于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一种务实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强化与制造企业的实质性深度合作,实践教学项目有利于学生实验实训教学,也有利于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

5.践行工学结合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三学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第二学期,主要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培养,以校内教学和校内实训基地为主,训练学生的基本职业知识和严谨负责的态度;第二阶段为第三、第四学期,主要是职业技能培养,校外实训基地辅以校内实训基地,施行“任务载体”驱动模式,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工作实际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精神;第三阶段为第五学期,此阶段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前两个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依托,完成“任务载体”设计、加工、装配的生产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第四阶段为第六学期,此阶段学生在合作企业(校外实训基地)或专业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实际的生产任务,使岗位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体现了工学结合,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

[参考文献]

[1]姜国俊.论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6).

[2]苏嘉玲.浅谈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高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范文4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机械制造自动化 培养模式

创新是人类伟大的实践活动,也是推动社会和科技进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因为创新,人类发明了语言和劳动工具,使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因为创新,人类有条件探索自然、探索宇宙。因为创新,人类更好地创造美好未来。“机械制造自动化”课程是工科院校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为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培养通用人才奠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而设立的必修课程。该课程面向研究设计院所、机械制造、汽车等行业,培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级专门人才,课程主要介绍机械制造中各主要单元、系统的自动化方法、各种自动化装置的结构原理和特点。长期以来,自动化制造系统课程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学生的学习过于理论化,因而缺乏兴趣,仅仅是被动学习。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限制。2010年以来,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所以对于卓越专业机械制造自动化课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创造力方面发展,培养出既具理论又能实践与创新的复合卓越型人才。

卓越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卓越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并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点。

1.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课程专业老师在给卓越班级传授自动化制造系统课程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功能强化互动教学效果,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江苏大学校内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工业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大授课内容的信息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直观化。课程授课小组大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认真组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或动画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准备的视频或动画演示,结合校内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机械制造自动化实例,学生不但兴趣浓厚,而且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一些有见地的见解。例如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加工中心以后,结合课堂上讲解的自动化设备改造方法,提出在普通机床中,是否能将计算机技术全面引入可编程序控制器中,使其实现了功能飞跃。这是一种具有更高的运算速度、更小的体积、更可靠的工业抗干扰能力、更复杂的运算和控制功能进行改造实现机床自动化控制的创新思路。

2.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新机制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为主,只重视“术业有专攻”,学生具备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和专业应用能力。同时,一些新课程、新技术、专业知识中的新理论学生也很难学到。培养卓越的应用型人才,其核心理念应是以“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宗旨。江苏大学基于以工科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特色,一直致力于培养产品开发型和专业服务型这两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经过多年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创立了全国首家创新创业学校,率先开设了创造学课程,创办了创新教学试验区,校内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工业中心建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且与市政府共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园和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实习基地。

“机械制造自动化”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工程实践性。在课堂传授的同时,我们也注重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产实习不仅是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过程的重要实践环节,而且是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和巩固已学知识而进行的重要教学环节。这样在传授相关专业课程的同时,就可以与生产实习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讲解。通过课堂讨论、互动及启发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将课堂上讲解的内容、生产实习中接触到的及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融合,从而产生创造灵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程授课小组在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主要是以两大工程教育体系――《华盛顿协议》和“欧洲大陆工程教育体系”为参照,以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教育必须回归工程实践为原则,采取校企结合形式,切实将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中。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授课小组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选题时,一方面选题内容与现有科研项目相结合,另一方面选题内容与“机械制造自动化”课程等方面的内容紧密结合,选取难度适中的题目让学生完成,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太难挫伤积极性,又不会太简单使学生得不到应有锻炼。比如为了配合机械制造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我们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题目,如堆垛起重机、取料货叉、自动上料装置等让学生完成,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在给下届学生讲解这门课的时候,就可以结合以前学生完成的该门课程相关内容的毕业设计的仿真实例进行。

在注重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基础上,针对卓越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加强生产实践环节的培养。对于卓越班三年级学生,授课小组与校外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进车间动手实践一年,我们与江苏大学机电总厂、昆山佰奥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培养卓越专业机械制造自动化课程创新型人才,针对企业实践现场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实践内容,使学生巩固、证实、加深和延伸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和部分专业知识,并且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生产实践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并积极引导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江苏大学全力打造的“创新强基工程、创新导航工程、创新引领工程”三大工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江苏大学创新创业学校、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江苏大学“星光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在充满竞争与激情的赛事中锻炼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治华,李志农,刘本学.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治华,王春丽,李延民.“机械制造自动化”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6,VOL05(06).

[3]张西平.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2013(04).

[4]汪胜.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

[5]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家高教研究,2011(4).

[6]裴峻峰,葛乐通,胡爱萍,柳铭,陆先亮.普通高校机械能源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VOL12(2).

[7]吴泽龙,袁兆辉.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9,VOL4(3).

[8]屈文涛,徐剑波,岳治.机械类工业设计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2(2).

[9]屈文涛.产品设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范文5

关键词:应用;机械;高职;创新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31

1 引言

随着现代国内经济的发展,高端机械设备进入工厂企业之后,需要有专业人才进行加工工艺、生产方式的设计,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培养企业一线生产人才的平台。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当前这一人才市场进行合理分配,进一步提出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基础打牢、应用能力强等基本特征。

2 应用型机械高职人才的基本特征

2.1 基础知识储备

高职机械专业的学生需要首先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构建他们的机械制造所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机械制图、工艺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液压技术、数控技术等。这些都是具备应用能力的机械专业高职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机械知识网络。学生只有打牢这些知识储备之后,他们才能在真正的生产过程中,设计好产品生产的工艺[1]。

2.2 综合运用能力

具备了专业知识之后,学生还需要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组织生产的能力,即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上述那些专业知识需要相互配合,实现一种综合性的应用。因为一项产品的生产需要多个工序,不同工种之间相互配合,工设计人员还需要思考产品尺寸,形状公差的测定等,这些都是他们可以综合运用上述的专业知识。

2.3 创新意识

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工艺设计师需要进一步具备首创精神,在一项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我们没有更多可以借鉴的经验,需要工艺人员针对产品的尺寸、形状、材质等要求进行创新设计生产流程。高职机械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这一岗位的需要,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怎样进行新产品的研发生产,一方面需要考虑生产成本的降低,一方面还需要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

3 高职机制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改革建议

3.1 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是机制专业学生培养的基本大纲,要想实现应用人才的培养,就需要首先对高职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针对方案中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进行调整,主要原则就是提升学生对机制专业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兴趣、知识覆盖、综合运用、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培养出知识网络扎实,综合运用能力较强,创新意识超前的机械制造人才。

3.2 教师队伍的调整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即教师还需要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在教师队伍方面,学院需要及时调整教师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向,将更多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人才引入到学校,让他们将自己在生产一线积累的经验教授给学生,实现学生的一种有效提升。同时现有的教师也需要积极的开展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节假日深入工厂企业进行学习,学习一线生产的基本经验。教师之间还需要构建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师之间知识能力的整体提升。另外,学校需要配套更多的科研资金,帮助教师进行相关实践项目的推动,一个科研项目将带动一个教师团队的整体实践水平的提升。

3.3 理论课程的调整

在应用人才培养的条件下,教师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因此需要在尽可能多的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加上一些课程设计等,让学生运用学完的这些知识进行实践运用,不断提升他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的机械原理、工艺学等课程之后,就有课程设计,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坚持的。同时还需要在更多的课程之后加上这类课程设计内容,例如:数控技术、液压技术等,都是需要进行有效拓展其课程设计范围。另外,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引入一些与生产实际有关的课程设计课题,这些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题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的能力[2]。

3.4 实践教学的调整

在应用人才培养的环境下,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拓展机制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建立自己的生产实习车间,车、刨、铣、焊、钳等一系列工种都是设计工艺的学生需要进行实践操作的,只有他们自己操作过,他们才能对这些工种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力学、液压、机械原理等课程都需要有自己的实验作为理论支撑,教师需要重点开展这些课程实验环节的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更加先进的实验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校外实习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不断联系生产企业,让学生进入工厂的生产车间进行参观,学习,拓展学生的眼界。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下开放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有效的研究分析,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计算,最终形成学习小组的设计方案,学生的创新意识被进一步体现。

4 结语

高职机制专业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进一步拓展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3]。教师需要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机制专业教学进行有效调整和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加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蔺增,陈培媛,于天彪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机械专业自评与思考-以东北大学为案例[C].Proceedings of 2013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EEM 2013) Volume 29,2013(11):154-155.

[2]张建成,孙秀芳,唐武,刘欢等.与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C].Proceedings of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ICET 2013) Volume 23,2013(03):56-57.

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范文6

关键词:3+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需求

作者简介:黄小璜(1968-),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陈勇将(1982-),男,江苏盐城人,常州工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电系统精密控制技术。

基金项目:2015年常州教育重点改革创新项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4’中高职衔接模式”,主持人:黄小璜;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115),主持人:李俊生、潘雪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86-03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劳动队伍中,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严重地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传统的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地方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正规学制系统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即学生通过中职3年的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平时考试成绩达到本科学校的要求,并通过第三年的转段考核,就可以直接升入本科学校进行4年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成为未来的工作现场技术工程师和技师“双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主要包括人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质量、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对学校教学的意见与建议等。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设定为制造业企业一线工人、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含研发部、制造部、车间主任等)、技术负责人、人力资源负责人、营销人员。本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共发出83份,收回72份;其中国有企业4家,占此次反馈问卷的5.9%,外资和合资企业25家,占此次反馈问卷的35.3%,民营企业43家,占此次反馈问卷的58.8%。

(三)调查结果

1.机制专业毕业生需求数量逐年递增。企业近三年对机制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中,逐年递增的有42家,占58.80%,基本持平的有30家,占41.20%,数据及其分布如表1。

2.机制专业毕业生相应技能证书被看好。对企业关于机制专业毕业生获得数控操作技能证书的态度展开的调查数据如表2所示,其中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获得数控操作技能证书看好和较看好占主流,无所谓和不看好仅占小部分,这可能是因为调查企业的岗位的不同,对待操作技能证书侧重不同。

3.研发、操作与维护岗位需求度较高。企业对于机制专业毕业生最需要的岗位调查数据(其中包含多选)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最需要的岗位是产品研发和设备的操作与维护,部分企业对产品销售岗位占有一定比例,根据问卷反馈,少数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的技术储备和工艺设计有需求。

4.企业青睐机制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调查中,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调查数据(其中包含多选)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很重视,同时对学习、沟通、解决问题、计算机能力等也较为看重,创新、外语、职业道德、文化素质等也成为人才筛选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人才培养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逐步增加。传统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由于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持续学习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却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训练,导致操作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高级技术型人才的缺乏已经逐渐成为了制约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1]。因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必要的大胆尝试,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机制类高技术技能人才。

(一)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传统的职业教育过于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形成,对专业基础知识要求不高,往往停留在“必须、够用”的程度。通过调查发现,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关行业专家也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扎实,理论分析能力要加强。通过对以往毕业生的调查也发现,专业理论知识对他们的工作影响较大,占43.01%,如表5所示。因此,“3+4”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课程设置时,一定要注意保证机械制图基础、机械原理、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工艺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常见机械加工设备等专业基础知识,让学生具有较宽泛的专业基础知识,以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贴近生产实际,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机械工程实践性很强,如车床操作、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车间现场工艺设计、产品质量检验等岗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实践能力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一项核心技能,是培养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以往毕业生的调查也发现他们更看重在校实践能力的形成,具体如表6所示。因此,“3+4”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应注意:一是设置长学时的课程,训练学生具有扎实的识图、绘图能力。二是加大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学时投入和学分占比,配合课程设计,训练学生分析能力。三是中职阶段应加大对各类实习和技能的考核,使学生获得多维的感性认识、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四是本科阶段要充分保证一整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关注核心能力,考虑学生整体发展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也称为核心能力或软能力,包括与人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有调查显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如责任心、敬业精神、工作主动性等,其次就是毕业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等核心能力[2]。如今,非专业能力在学生的整体、长远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核心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善于与人合作,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人际关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对技术进行创新,发挥自己的潜能优势。在对企业进行调查时也发现,企业除了看重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其次就是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时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准确定位目标,把握学生发展方向

根据行业咨询和调研,企业对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机械创新设计、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数控机床编程、机械设备质量检验上。企业需要一大批不仅具有技术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而且能够懂工艺、会操作、能维护的高技术技能型生产一线技术人才。此外,企业对毕业生的非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3+4”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学生发展方向。可以按照以实践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专业与课程相互衔接的思路,突出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基于“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满足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与机械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主要培养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够在机械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机械设备维修、数控加工编程、机械行业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