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医疗的意义和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医疗的意义和作用范文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哮喘急性发作;护理效果
哮喘属于临床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胸闷、喘息和气促等。而处于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不仅需进行有效治疗,还需配合以合理护理干预。我院在本组研究中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呼吸内科收治的114例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分组对照法探析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采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此次临床研究中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114例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56例,年龄为19~74岁,平均年龄为(51.04±9.91)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4例,高中48例,专科及以上32例;排除恶性肿瘤患者、意识不清者,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11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7例,两组患者文化程度、年龄及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即病房护理、生活护理等,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观察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①心电监测。对于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者,护理人员要给予其持续心电监测,并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和生命体征等。记录体液输入量,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气喘加剧、烦躁不安和心率加快等现象,警惕其初选呼吸骤停和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②用药护理。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遵医嘱给予其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解痉平喘药物和中药治疗,避免患者服用可诱发哮喘的药物。③心理护理干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因其自身症状所致的痛苦,容易产生悲观、烦躁等不良情绪,因而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疏导,并告知患者哮喘相关知识。④吸氧护理。给予患者吸氧支持,并预防插管漏气或阻塞,及时为患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维持其呼吸道的通畅。给予患者雾化吸入与叩背排痰护理,避免患者出现肺部感染,严格配置患者雾化液,即4ml生理盐水+1ml硫酸沙丁胺醇+2ml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⑤护理。帮助患者维持半坐位和坐位,以此减少其胸部呼吸肌的呼吸阻力,以此维持患者呼吸通畅。为缓解患者长时间保持坐位的肌肉疲劳,可在其病床上置放一个小桌子,并将软枕垫在桌上,便于患者趴伏在枕上睡眠或者休息。
1.3疗效判定[1]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所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①显效:患者咳嗽、喘息等症状完全消失;②患者喘息、气促等症状明显缓解;③无效:患者症状毫无变化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治疗显效率=显效/总例数 100%;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各项症候积分,主要包括咳痰、烦躁不安和喘息等;记录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与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为94.74%,治疗总有效率为98.25%;对照组治疗显效率为21.05%,治疗总有效率为50.88%,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 观察组患者的咳嗽、咳痰症候积分、喘息症状积分和烦躁不安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对比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6.84±0.74)d,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1.93±1.97)d。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43,P=0.04318)
3讨论
哮喘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喘证"、"哮证"等范畴,其病理机制为风痰并举。而现代医学认为哮喘的主要临床特点为气道阻塞、高反应性,因此可对哮喘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尽快缓解患者喘息、气促和咳嗽等临床症状[2]。
我院在本组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措施,即严密的心电监测可掌握患者病情进展,并预防其因为呼吸不畅而出现心理衰竭症状。而用药护理则可有效提升其用药安全性,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3];患者在治疗和护理期间,其心理状态对于患者治疗依从性、治疗效果均可造成较大影响,而对患者实施有效心理护理干预,则能够显著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信心。护理不仅有助于保持患者呼吸通畅,还可提升其护理舒适度。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较,采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比较高(P
参考文献:
[1]张梅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呼吸指导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9):187-188.
智慧医疗的意义和作用范文2
其中,政策扶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的意义重大:中国城市化“政府主导”的因素大于“市场演变”的因素,政策在城市规划中起到决定性作用。2010年开始,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陆续出台,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重点。
随后,政策文件分别从总体架构到具体应用等角度分别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鼓励措施,“加快”和“促进”是出现频度较高的关键词,随着智慧城市参考指标体系的构建完善,前瞻判断政府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细化指导意见将会陆续出台,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光环”仍将延续。
2015年4月7日,我国住建部和科技部联合了《关于公布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试点名单的通知》,确定北京市门头沟区等84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新增试点,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等13个城市(区、县)为扩大范围试点,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建的41个项目为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专项试点。加上前两批公布的193个城市,截至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试点已接近300个。
2013年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以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节能减排等为目标的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大力提倡推行“城镇化”的背景下尤为引人注目。建设好智慧城市(区、镇)是一项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转型、改变发展模式和做创新型国家的最重要的战略之一,也是扩大国民经济内需的最重要的拉动力量,而且这已成为共识。
目前我国正建设跨部门的智慧城市协调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制定智慧城市的能力和成效评价体系,以加强智慧城市的指导和监督,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效须经国家认可。
2013年以来,我国已经先后了三批智慧城市试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报告》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试点,并均出台了相应规划,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从实际效果看,智慧城市在城市交通、医疗、政务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广泛成果。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目前,住建部正在制定中的“十三五”规划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逾5000亿元。
智慧城市需求分析
根据下面各个细分应用预测,总结智慧城市需求总体规模如下:
2008-2022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变化情况及预测(单位:亿元)
智慧城市细分领域需求结构
中国智慧城市如此快速的增长,IT厂商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供强大的信息手段。而且,IT厂商有责任深入了解和把握不同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各个阶段的需求,并以此为指导,提供因地制宜的帮助,这种帮助贯穿于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部署、运营的全生命周期中。
智慧医疗的意义和作用范文3
“智慧城市”一经提出,就受到上上下下的重视,各大城市都陆续推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到目前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达到了154个,投资规模预计超过1.1万亿元。
最近,很多城市都举行了相关的高峰论坛。2012年12月上海举行了大规模“智慧城市”宣传周活动,其中14日举办的“2012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会议邀请了120余位专家到场,进行了12场主题演讲,两场签约仪式,一场圆桌互动,还了很有标准化意识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就论坛本身而言应当说举办得很成功。
而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国内还有几场关于“智慧城市”的高峰论坛将举行,“智慧城市热”还将不断升温,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绝对是好事。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越是急需发展的时候越要注意――要理性发展,要可持续性发展,拒绝盲目发展,浪费性发展!
我们要善于把握“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脉搏,勇于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吸取三网融合“三次写进五年规划,十五年未取得实质进展”的教训,上上下下都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把“智慧城市”建设落到实处。笔者有幸被邀请参与上海“智慧城市”论坛,有很多收获体会,学到很多新知识。但仍然感到有些问题不吐不快,不管是从“智慧城市”角度,还是举办“智慧城市”论坛的角度都有一些想法。从目前对“智慧城市”的宣传以及“智慧城市”高峰论坛来看,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智慧城市”缺少顶层设计
如前所述,全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方案,大规模的城市信息化升级正拉开帷幕。令人担忧的是,全国么多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很有可能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外,由于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不同,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能力、信息化开发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还存在很大差距,而缺乏一个权威、核心的顶层设计,缺乏一个全局性指导。
顶层设计顾名思义应当是来自国家和权威部门的规划,是国家层面的发展理念,高瞻远瞩,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顶层设计应当明确我国支持“智慧城市”发展的路径、原则、目标、标准以及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明确时间流、任务流、信息流的节点和关系,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战的局面,统筹协调,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修正方向。希望政府部门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先行,正确指导“智慧城市”发展,以确保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二、概念不清导致规划不实
尽管“智慧城市”的概念早就提出,也相比“智慧地球”、“智慧中国”等说法最深入人心,但关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和定义却五花八门。“智慧地球”是IBM提出的,我国台湾叫“智能城市”,因为在台湾“智能”和“智慧”是一个意思。还有人称为“数字城市”,就错了。其实“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被人称为“智慧城市”的三部曲,简单地说“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1.0版,“智能城市”就是“智慧城市”的2.0版,“智慧城市”则是3.0版,是城市建设的高级目标,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去年民建中央主席、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给出了广义和狭义的“智慧城市”概念,获得业内好评,厘清了一概念。
些叫法的不同导致了理解的差异,有时在规划中就会出现偏差,目标非常宏伟,但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不能解决城市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智慧医疗”,不是把医疗数据上网和添点设备就行,而是要看该地区医疗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是否真正解决了“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降低了多少医疗成本,缓解了多少医患关系,人文关怀的理念是否落实了等等。
概念厘清也是全局性问题,宣传要准确到位,说法要统一,自上而下要有标准解释。理解统一了,在出台规划时就能够遵循同一个原则,对应的目标、方法与技术手段也就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智慧城市”建设,也要体现出“智慧”,并贯穿在整个实施过程中。
三、抓好试点项目
重大举措更需要试点的经验,建设“智慧城市”也不例外。试点具有一定的探索和示范作用,能使其他城市在建设中结合自己的情况少走弯路。但到目前为止,“智慧城市”的试点领域仍然不足,我国目前“智慧城市”的试点城市已超5个。在目前明确的18个领域中,很少有十分成功的试点。
培养试点、寻找成功经验,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一步,并通过试点来查找问题、修正规划。试点经验要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到试点的作用,要让不同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来参考借鉴。试点领域本身也要通过总结,不断提高,上升到更高层次。
四、高峰论坛存在的不足
1、演讲内容有些不尽如人意。谈成就多,讲问题少,解决方案少。比如智能交通系统,主要讲我们现在的交通管理平台规模很大,运行良好,设置了多少探头,交通信息随时掌握等,但对于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实际缓解交通拥堵,应用系统后提高了多少道路的通行能力,如何发挥遇到突发事件快速排解的作用等描述不够。
2、有些演讲者有为自己做广告之嫌,只谈本公司产品如何,过多介绍产品的情况,讲解类产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少,技术层面的东西讲的少,做法可以理解,说过了就不好了。
3、演讲者描述多,解决方案少。演讲者对“智慧城市”充满信心,谈起前景和设想信心十足,普遍感觉问题、困难谈得少,解决办法更少,使听众感到不解渴。其实“智慧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不管哪个领域均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有很多需要技术攻关,有很多具体方案需要论证和解读,大家普遍关心的就是些,探讨和研究的也是些。
4、论坛互动交流不够。以本次上海高峰论坛为例,与听众互动太少,只有一位获得提问机会。去年的北京高峰论坛很好,组织了四个论坛分会场活动,请大家踊跃发言,尽量多提出问题。希望今后各地在组织论坛活动时,重视互动环节,调动与会者积极性,及时提出问题,真正为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5、未组织专题论坛和参观试点行业领域。希望各省市在组织大型智慧城市高峰论坛时,组织一些专题论坛,比如智慧医疗论坛、智慧楼宇论坛、智慧交通论坛等。再组织一些参观活动,如选择活动主办方所在地,专题参观视察。种活动无论是对被参观对象还是参观者本人,都是一种教育和提高,优点显而易见。
智慧医疗的意义和作用范文4
【关键词】医疗物联网 信息化建设 智能医院
1 医疗物联网概述
医疗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一项突破,可以将医院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进行连接,将这些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功能复杂、结构庞大的网络,实现医疗资源的信息共享、智能配置、互联。物联网可以借助智能识别技术来构建医院药品、病人等信息的主索引,通过RFID技术与条码扫描技术,为智能医院建立精确的信息识别、信息确认系统,从而解决传统人工判断和识别所导致的差错问题,在智慧医院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医疗物联网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医院各方面的应用,使得医疗卫生系统真正实现智能化、一体化,为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了便捷、高效、安全,在医院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1 物联网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传统的院前急救模式是患者方电话通知急救,然后派出救护车把患者转运到医院急诊,进而再根据其病情的诊断结果,急诊进行抢救。通过医疗物联网技术,应用通信网络,就能够将患者的实时车载检查结果,例如肝肾功能、生命体征、电解质、心电图等数据,传递给救治中心,从而帮助中心专家对众多患者实行无边界、全天候的监测治疗、诊断。此外,在医疗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以根据救治专家的诊治意见,提前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抢救设施。
2.2 医院各种仪器设备和医疗相关物品的管理
医疗设备管理目标是将医疗设备维持在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提高医院的技术、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效益。通过医疗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可以轻松实现医疗资产的盘点、医疗物品的智能入库和出库、医疗设备报损与报修、科室管理、医疗资产的防盗等功能。此外,完备的医疗物联网信息保障机制还能够把各个医疗设备的使用状况向中央监控管理器定时反映,进而实现设备定期维护、保养,提高设备利用率。
2.3 在医疗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传统的医疗安全管理方式中,只能通过人工定岗、定编来管理控制,由于医疗资源种类繁多、岗位人员流动、就医服务环节繁琐等因素而导致医疗安全无从保障,从而加重了治疗、管理等多个岗位员工分工的混乱。医疗物联网的饮用则能够实现对诊断、治疗流程的规范管理,增加医疗安全,防止医疗差错。例如,可以对危重症患者应用血液制品进行全程追踪,提高用血安全。此外,医疗物联网继承的药品智能化管理功能还能够提高用药安全系数,杜绝给药错误。
3 医疗物联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医疗物联网在医院管理与智慧医院建设方面存在着重要作用,我国各地医院也纷纷加强了医疗物联网的建设。就目前来看,医疗物联网建设尚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目前在多数医院中,医疗物联网并没有建立成一个全面的网络体系,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平台,没有规范的技术标准,也没有相应的应急预案。医院管理部门尚未建立起物联网体系中无线医疗传感器、传输产品等医疗监护审核制度,风险管理无法可依。
其次,当前医疗物联网体系中包含众多的身份识别技术,例如RFID身份标签,RFID记录了病人以往就诊经历、生命特征等隐私信息,如果信息发生泄漏,将损害病人的合法权益,对病人、医院信誉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当目前医疗物联网技术针对采集的病人信息仍未建立起完善的技术体系与监控制度,这就给他人非授权阅读、修改、利用带来可能。
此外,医疗物联网投入成本仍旧过高。医疗物联网技术需要网络、医疗、物流、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配合,电子标签是这一体系的重要连接点,成本一般较高。但目前我国多个地区的医院在物联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于成本考虑,只有在特别需要的地方才会使用RFID技术,电子标签技术成本过高认识制约医疗物联网形成技术、经济价值的一大阻碍。
4 建议与措施
针对上述规划、技术、管理、成本等方面的问题,未来还需要统筹安排,才能使医疗物联网建设取得突破,目前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医疗物联网建设进行整体规划、规范研究与开发。从国家医疗事业发展与局部地区医院发展的层面,医疗物联网都应该做好整体规划与开发研究,避免投资的浪费与重复开发。医疗物联网体系涉及到医院管理、物流配置、网络技术多个领域,标准种类繁多,行业个性较强,需要以地区为基础,逐步建立国家级别的医疗物联网标准体系。
第二,构建感知安全的医疗物联网安全体系,并加强对医院资源的规划、调配与管理。医疗物联网安全首要问题就是物理空间的感知安全,因此,需要逐渐建立起层次分明的隐私保护机制与物联网安全框架,此外,医疗物联网的建设与运行离不开整体调配运行,需要对整体医疗资源管理规划,各类应用都需要建立在一个集成的综合数据平台上,提供无缝隙的医疗机构间的互联服务。
第三,提高规范化、标准化。对于智慧医院系统来说,系统设计和数据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工作极其重要,是系统开放性和数据共享的要求。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上,借鉴各类系统的成功经验,在技术上,要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且成熟的技术,充分考虑医院信息化系统的现状和特点,注重系统的实用性的前提下,构建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和面向对象的理论来设计。
5 结束语
医疗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医院治疗、管理、服务过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可以帮助医院提高服务水平,优化了各项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目前国内关于医疗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探索、应用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在未来还需要广大医疗工作者、技术人才不断完善与努力。
参考文献
[1]琳.医疗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3(08):101-103.
[2]李峰,李刚荣,汪鹏等.在医疗物联网支撑下医院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13,8(1):69-71+75.
[3]孟群,杨龙频,赵飞等.医疗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探索[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04):279-285.
智慧医疗的意义和作用范文5
那么智慧城市建设与大数据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呢?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智慧城市是城镇化进程的下一阶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愿景。智慧城市在产生大数据的同时,大数据也支撑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技术融合的前提条件是数据的汇总,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在诸多智慧城市的建设者和行业信息化专家看来,大数据的重要性已是共识,而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落地是大数据体现价值的前提。
鄂尔多斯云计算产业研究院院长王鹏认为,在物联网、传感器等信息收集手段发达的情况下,城市每天所产生的超大数据量(目前一座城市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有50%是来源于历史沉淀的数据,而另外50%来自新技术体系架构)是城市信息化无法回避的压力。因此在技术专家眼中,大数据并不是横空出世的新技术,而是随着城市信息化的成熟和社会化需求的不断加深而被推向高点的又一应用。
简单来讲,结合智慧城市对信息的需求,大数据将为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行业内对于智能交通与大数据应用之间的密切关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对于智能交通的实际意义,数据的获取与管理是信息服务的首要条件,各项交通诱导系统等信息服务的实现都需要数据信息的支撑。联网技术对于道路交通的疏导和车辆管理的作用,实际上有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而来的。大数据技术可促进交通管理模式的变革,让出行方案有据可依,让车辆管理更具科学型、规划性。
就在前不久,上海市科委了《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该“行动计划”提出,上海将重点选取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终身教育、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等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探索交互共享、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建设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大数据技术成果惠及民众。随着“行动计划”提出,上海将凝聚大数据领域优势力量,研究大数据基础理论,攻克关键技术,研制大数据核心装备,形成大数据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加速大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行业应用,培育数据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而在《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中,对于交通智能管理服务给出了详细的要求。建设全路网智能监控体系,完善交通智能控制体系,推动各类交通信息共享,开展与周边地区的协调联动,实现联动管理。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推广车辆智能终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电子绿标”等智能化应用,加强营运车辆的智能化管理和调度。这些应用的事实中大部分有赖于大数据技术的支撑。
智慧医疗的意义和作用范文6
“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是以信息化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以环境为载体,以智慧为本位,涵盖城乡管理生产、生活、环境、文化等方面的智能化。“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是“数字中国(Digital China)”发展的高级阶段。形象地讲:数字中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中国。因之,智慧中国离不开大数据技术,我们必须用大数据技术来建设智慧中国。
大数据的定义及特征
联合国资料显示,全球互联网流量累计达到1EB(即10亿GB或1000PB)的时间在2001年是一年,在2004年是一个月,在2007年是一周,而2013年仅需一天。未来10年里预计数字信息总量将从2009年到2020年增长44倍,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大约35.2ZB(1ZB=10亿TB)。
大数据(Big data)泛指P(1000个T)级以上的数据(包括E(100万个T)、Z(10亿个T)级大数据)。维基百科把大数据定义为一个大而复杂的、难以用现有数据库管理工具处理的数据集。广义上,大数据有三层内涵:一是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样和类型多样的数据集;二是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三是运用数据分析形成价值。因之,业界将大数据的特征概括为4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和“1秒定律”。
大数据技术包括信息的采集技术、整理加工技术、存储技术、管理技术、传输技术、搜索技术等各个方面,涉及到数据库、网络、人工智能、通信、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仿真等信息技术的各个专业领域,其核心技术是数据挖掘(DM)和数据分析技术,其本质是知识发现(KDD)。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PC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无一不是数据来源或者承载的方式。在智慧中国建设中,大数据将会如基础设施一样,有数据提供方、管理者、监管者,数据的交叉复用将大数据变成智慧中国的一大产业。据统计,目前大数据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在51亿美元左右,而到2017年,此数据预计会上涨到530亿美元
大数据对智慧中国建设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将对智慧中国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对培育数据产业,服务智慧中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数据将改变智慧中国的治理模式、企业业务流程和个人生活方式。大数据时代网民和消费者的界限正在消弭,企业的疆界变得模糊,数据成为核心的资产,并将深刻影响企业的业务模式,甚至重构其文化和组织。因此,利用大数据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并作出预判,将对智慧中国治理模式、对企业的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对个人生活方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大数据将引发智慧中国新一轮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热潮。据麦肯锡预测未来智慧中国大数据产品的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7万亿元,给IT行业开拓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数据处理技术和设备提供商、IT系统咨询和ERP/CRM/BI改造服务商、智能化和人机交互应用以及信息安全提供商将获巨大需求,相应公司将获得机会。
大数据为智慧中国拥有数据资产的企业提供发展机遇。预计今明两年将是大数据市场的培育期,2015年以后大数据产品将会形成业绩。由于国际巨头在硬件层和基础软件层垄断优势明显,本土企业将主要依靠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和客户资源优势,以及本地化服务的优势,在应用软件层分得蛋糕,拥有大数据处理、挖掘技术、数据分析人才以及数据资产的公司值得看好,将在智慧中国建设中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大数据反映智慧中国的舆情和民意。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这是信息时代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3年底我国网民数已超过8亿,手机网民已超过6亿,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智慧中国的大众需求、诉求和意见。
大数据将对智慧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作用。企业和政府的信息系统每天源源不断产生大量数据,根据赛门铁克公司的调研报告,全球企业的信息存储总量年增67%。医院、学校和银行等也都会收集和存储大量信息。政府可以部署传感器等感知单元,收集环境和社会管理所需的信息。智慧中国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国家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选择重点领域推进智慧中国大数据建设。
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智慧中国要重点选择以下八个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和具有迫切需求的行业,探索“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大数据技术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城市规划。根据全国城镇化建设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重新搞好各地的城镇建设规划;通过对城乡地理、气象等自然数据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为城镇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尽快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使城市管理实现快捷有序科学化。
智慧交通。针对交通规划、综合交通决策、跨部门协同管理、个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等需求,建设全方位交通大数据服务平台。整合城乡道路交通、公共交通的大数据资源,汇聚气象、环境、人口、土地等行业数据,逐步建设交通大数据库,提供道路交通状况判别及预测,辅助交通决策管理,支撑智慧出行服务,加快交通大数据服务模式创新。针对现代物流业务的需求,建设物流大数据平台。汇聚整合城乡货物、运输车辆等数据,融合多源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数据,实现货运数据共享服务,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现代货运物流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针对临床质量分析、医疗资源分配、医疗辅助决策、科研数据服务、个性化健康引导的需求,建设全民医疗健康公共服务平台。在健康信息网已有数据的基础上,汇聚整合医疗、药品、气象和社交网络等大数据资源,形成智能临床诊治模式、自助就医模式等服务模式创新,为民众、医生、政府提供医疗资源配置、流行病跟踪与分析、临床诊疗精细决策、疫情监测及处置、疾病就医导航、健康自我检查等服务。建设完善涵盖城乡所有患者的电子诊疗档案库,形成PB级的医疗健康大数据资源,实现支撑城乡主治医生同时在线诊疗的辅助能力。
食品安全。针对食品安全和管理的需求,建设食品安全大数据服务平台。汇聚政府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数据、食品检验监测数据、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索证索票数据、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数据,建成食品安全大数据资源库,进行食品安全预警,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促进政府部门间联合监管,为企业、第三方机构、公众提供食品安全大数据服务。
数字生活。针对日益增长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建设数字生活大数据服务系统。收集整合流行时尚、行业发展指数、用户消费习惯、收视记录、社交媒体、地理位置等大数据,充分挖掘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兴趣偏好,提升企业辅助决策能力,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商业模式,面向所有消费者提供个性化衣食住行生活互动信息。
制造业。针对科学评价生产系统规划、降低产品缺陷率等需求,建立制造业大数据系统。整合已有的车间制造、质量体系、工序数据、成本核算等建模数据,为工厂生产、实际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收集产品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实时质量数据,实现敏捷的一体化质量监测和管控,并支持产品质量追溯,形成基于大数据的一贯过程质量控制及分析系统,并向第三方提供服务。
公共安全。针对治安防控、反恐维稳、情报研判、案情侦破等实战需求,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公共安全管理和应用平台。汇聚融合涉及公共安全的人口、警情、网吧、宾馆、视频、人脸、指纹等海量业务数据,建设公共安全领域的大数据资源库,全面提升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快速响应和高效打击犯罪等能力。
科技服务。针对科技服务数据整合、交互式服务、发展趋势预测、战略决策支持等需求,探索科技服务链整合、众包分包、供需对接的交互式平台型服务模式,建立科技服务业资源共享体系,建设跨领域科技服务与工程创新平台。汇聚科技成果、项目、人才、服务、互联网创新创意等大数据资源,支撑研发设计、技术转化、创新创业、科技咨询等方面的科技服务。打造“科联工程”,形成跨领域的大数据服务模式。
依托统计部门为全国大数据采集应用探索新路。
统计部门是城乡大数据采集应用的主导部门,在业务工作中要不断明确工作重点,有条不紊地落实和推进大数据应用工作,为全国大数据采集应用探索新路。一在专业突破方面,以价格统计和贸易统计为例,逐步研究采集互联网信息特别是电商交易数据和价格数据以补充完善调查样本,研究建立商场、超市和电商企业向统计部门提供完整电子化交易记录的制度。二在企业电子化记录应用方面,要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部门协作,积极研究开发企业电子化生产经营记录自动导入统计联网直报系统的技术,争取2014年在联网直报平台正式加载自动导入软件。三在应用政府部门电子化行政记录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民政、工商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推进电子化行政记录和统计信息的共享。在居民收入、劳动工资等统计中,要不断研究通过对税务、银行等部门行政记录的分析,评估公民收入、工资、家庭资产等统计数据,特别是评估与校验高收入阶层的相关数据。四在利用大数据开展经济走势预测方面,各级统计部门要与网络公司、科研单位和咨询机构等开展合作,探索利用网络搜索数据建立相关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进行经济形势分析预测,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用大数据建设智慧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大数据的应用与分析对做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为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智慧中国快速建设。
建设“大数据”宽带高速通道。大数据如同节假日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如果路面狭窄就会发生严重拥堵。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对此,我国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电信企业要积极落实“国家宽带工程战略”,争取在“十二五”末建成融合3G(第三代移动通信)、4G(第四代移动通信)、WLAN(无线局域网)、宽带固网及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城域高速网络,实现高速安全、多层次、立体化网络覆盖;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全面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企”的宽带接入能力,城域网全面支持IPv6(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访问与解析;WLAN热点覆盖广泛,城乡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0%;力争实现TD-LTE(分时长期演进)网络全面商用,极大满足智慧中国建设的需求,为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拓宽通道。
实施“三网融合”和数字家庭试点。推动基于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的产业转型和资源融合,重点发展基于广电网的电信增值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和电信运营商的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开展“三网融合”数字家庭试点示范,普及家庭高清互动娱乐、视频通信、节能管理、安全监控、远程教育、家庭医疗保健等智能化信息应用。到“十二五”末,形成全国统一有线广播电视网,建成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全面实现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使数字、图像、视频等大数据公开使用,畅通无阻。
构建各级政府大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及市场监管、社会信用等专题信息数据库,制定管理办法,完善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依托各级云计算中心建设政府大数据中心,提高从大量数据中采集、访问、组织、分析和可视化处理信息的水平。到“十二五”末,各级要建成多层次的空间信息云服务体系,建成宏观经济数据库,为贮存、计算、处理、分析大数据,满足城乡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公民生活需求和政府智慧决策提供服务。
建立政府和社会联动的大数据形成和应用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和各行业要全面实施信息公开制度,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积极推行政府网上办事,收集分析挖掘社会政务服务需求,推进公共服务个性化和政府决策智能化。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开放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数据。推进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数据开发,发展商业智能。鼓励开展服务大众的大数据应用,提升智慧生活品质。
制定实施大数据的有关政策措施。大数据就是资源,建设智慧中国离不开大数据的开发应用,必须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确保大数据这一科技生产力发挥作用,以推动智慧中国建设。
创新体系建设。各省市要成立“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大数据科学实验室”、建设“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以大数据技术创新及产业应用为目标、以联盟为纽带促进形成若干引领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的企业联合实体;以合同契约为保障有效整合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市场刚性需求为推动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符合国内外产业发展需求的共性应用技术、产业标准和产品规范。
培养专业人才。开展数据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培训一批资深数据工程师,培育跨界复合型人才,与国内外数据专家形成持续稳定的协作关系。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数据科学和大数据专业学历教育,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提高大数据产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发挥大数据高层次引进人才的重要作用,开展大数据专业培训,形成人才梯队。
完善制度法规。研究大数据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数据资源权益、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细则建议,制定大数据相关标准,并提出技术解决手段,在保护数据资源的同时,促进数据资源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在人才、财税、科技金融等方面设计有利于数据人才和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有利于各地大数据研究与发展、并保障大数据安全的制度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