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 一、重视文本价值取向
文本,是作者向我们传达其思想和体会的主要形式,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其价值,将其中的内涵、道理向学生讲解。要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作者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语文要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找出文本的价值和内涵。
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累积成了语文教学内容。语言文字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内容的实践应用相联系,使语文在科学性教学的基础上既充满知识性教育,又有很强的实用性。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对语文文字的理解及运用,我们的教学内容及目标都是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将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重点,深入把握语言文字的构成特点,探究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有规律,构建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新内容。
三、加强能力培养
知识的运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有多加练习,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项技能。我们教学以教材为参考,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上讲解为主,实施探索实践。首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倾听,准确表达,培养随机应变能力。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培养辩论能力。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广泛阅读的时候能够把握住所需的信息内容,在精读的过程中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技巧,在整体阅读的时候能记录读书笔记,提升阅读的速度与效率。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积极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让学生拥有快乐学习的时光,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和谐;有效处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速度快慢,讲究抑扬顿挫,有其特有的节奏。教学节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和充分展示所体现的变化规律。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才能使教学节奏和谐。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的策略来调控教学环节,能够使教学产生一种动态之美,学生的思维在张弛起伏的氛围中遨游,能够快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消除疲劳,化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要想使课堂教学具有节奏和谐之美,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巧妙的开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做好导入新课,课堂之初,就好比戏剧开场的锣鼓声,说书人的惟妙惟肖的开场语,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用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简练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的开头是讲好课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采用激情导入的方式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如果没有去过,但听说过的也行。那滚滚黄河、长江,冲破险阻,艰难曲折而又一往无前地一泻千里,那宏伟壮丽、气势雄伟的群山俊岭,它们都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这一导入,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了教学的一个小高峰。
二、传神的结尾
课堂教学的结尾,就像是高考时的最后一秒,教师不仅要用精练的语言总结全课的内容,使之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还要讲求艺术技巧,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回味无穷。例如,在讲诗歌《》这一课时,快要结束了,教师可以总结性地说,“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让我们在《》的乐曲声中,齐声背诵这首诗。”乐曲声起,全体起立,背诵全诗,结束全课。这样愉快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充满快乐,不感到乏味、单调、压抑、枯燥,还能使学生进行一次美的体验,形成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三、此起彼伏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中,除开头的先语制人与结束时惟妙惟肖传神话语技巧外,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的合理调节、短暂的休息也是十分必要,这样才能安排好教学重点及难点。在30多分钟内,教师要集中精力,全身心地完成好教学任务,并自然而然地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阶段一般都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教学阶段,也是他们思想感情最强烈的时刻。这时教师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想方设法给他们的大脑以强烈刺激,让他们的智慧之花不断地喷射出来,使情感的浪潮此起彼伏,在教学之后,要用几分钟的时间来调节学生的思绪,缓解一下学生课堂情绪,把教学节奏稍微放慢,从而放松他们高度紧张的大脑神经。
例如《桂林山水》这一课,我们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我改用游者的心态,放慢语速,说:“桂林山水比你们刚才说过的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独特的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这么美,你们想去游览一番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假想旅行,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水光山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你们看――漓江的水怎么这样的美?用什么词形容的,怎样形容的?”学生静静地思索,又用极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从而找出了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形成了第一个波峰。在此之后学生们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用精巧的话语描绘出第一场情景,就形成了第二个波峰。在学生对漓江的水作了简要介绍后,教师要立即巧妙过渡一下:“我们被漓江的水深深地吸引了,让我们顺流而下,看一看漓江的山吧,沿途还会有哪些奇景仙境呢?”这两个环节自然而然地衔接在一起,从而学生们都被美景深深吸引住了。教师再利用简笔画创设情境,用语言及时地、恰当地引导理解词语,加快了教学课堂节奏。
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认真研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和时代对改革之后的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除了要担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传统任务外,还应更加积极地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新课标》中有许多关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论述,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又如:“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课标》在阐述“习作”和“口语交际”的具体目标中,也提到“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等等。因此,在普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推进语文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可行性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我们必须先要找出这两者的共通之处。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提出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人文性正是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情节曲折的小说、哲理深刻的寓言和荡气回肠的散文,它们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歌颂了人类真、善、美的本性。而在心理学的诸多流派中,以卡尔·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等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奥地利儿童心理学家彪勒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的模式,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学家。很显然,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人学”,它是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的人和人性。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从现代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论证了“人性平等”和“尊重个性”的观点。所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两方面来看,“人学”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共通点。有了共通点,就有了渗透的可能。
2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
(1)关于生命价值: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教育强调要将生命感、价值感等人格心灵“唤醒”,让人学会珍惜生命,善待生命。2009年,国家教育部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在各类安全事故中,学生之间的斗殴占10.71%,自杀占5.36%。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现出了初中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只有尽早教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才能促使他们去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生命,从而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关于生命感、价值感的心理教育资源。比如:《蝉》的主旨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伟大的悲剧》表现了探险家斯科特等人顽强走向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接受失败的科学精神、热爱祖国亲人的人生态度、为集体荣誉而甘于献身的探索精神,给后人以极大的鼓舞;《真正的英雄》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斑羚飞渡》讴歌了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让人感叹原来生命有时是可以如此伟大。另外还有《热爱生命》、《谈生命》等文章,都可以唤醒学生心中的“生命感”和“价值感”。
(2)关于挫折磨难: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教育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的,应正确认识与对待挫折。要承认挫折,正视挫折,然后认真、冷静、客观地分析各种受挫的因素,找出关键因素,把挫折所造成的不幸,对个人的打击,当成磨练自己意志的机会。处于青春的初中学生大多敏感脆弱,缺乏坚韧的意志和自强的精神。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挫折教育的资源,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明白: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的困难分解为小的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的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丑小鸭》中的丑小鸭面对人生受讥讽、受嘲笑的逆境,仍然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终于实现自己的天鹅之梦;《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那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扼住命运咽喉”的顽强精神,正是抵抗挫折,超越自我的极好体现;《荒岛余生》中的鲁滨逊面对的流落荒岛的困境,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地下森林随想》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面对暗无天日的深谷所展示出的顽强生命力,地下森林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它深沉、坚毅的品格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3)关于感恩: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对自身幸福的熟视无睹是人类罪恶、痛苦以及悲剧的最重要的非邪恶的起因之一。这种说法虽然有偏颇,但它却告诉我们,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更容易体验到幸福,关爱自然,理解社会;而对于自然和社会来说,懂得感恩的人越多,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感恩父母、老师和朋友,感恩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这是中学生最应该具备的道德情感,初中教材中就有许多关于感恩的文章,比如《背影》、《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我的母亲》等等。
(4)关于乐观的人生态度:乐观是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教育的基调。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保持乐观态度。他坚信人性本善,坚信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能,他的研究过程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时期,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看待得失,有利于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塞翁失马》告诉我们“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人生有得就有失,所以应当正确对待。《紫藤萝瀑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谈生命》都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要相信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品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水调歌头》,我们更是能体会到古人身处逆境的乐观心态。
(5)关于人际关系:罗杰斯的幼年生活很孤独,成年后的他对人际关系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的著作《我的人际关系哲学及其形成》中提出关于人类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理论,可以简要地叙述为“在任何亲密、持续的关系中,如果我想创造出一种真诚、关怀、理解的气氛,我就必须相信人们,信任他们反省自我以及认识他们自身问题的能力,信任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涉及人际关系的文章,学生可以学习如何通过彼此信任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老王》中的老王虽孤苦伶仃,但却以自己的老实厚道、重情重义赢得了作者夫妇的信任和尊重;《信客》里的老信客留给年轻信客的人际交往秘诀便是“信任”;《猫》一文虽写的是人冤枉了猫的故事,但这又何尝不是在写人与人的信任?
3 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语文教学应当也必将责无旁贷地分担心理教育学科渗透这一重任,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渗透,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建设祖国的合格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听力测试 问题 解决对策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阅读与写作教学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与辨音水平不高的现象,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不仅是要求学生从音素、单词、句子、语篇等层面上把握语言交际的意义及内容,还要求通过听力训练中大量的词汇语篇的输入,完善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理听力理解水平和交际水平的目的,因此,了解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提高解决的对策,是此论文探究的意义所在。
一、目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最基础的学习应为音标的学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着重教会学生认读48个国际音标,而常常忽视了学生在认读时出现发音不标准的问题。同时,由于不能及时的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长期以往,很多学生就很难分辨出元音的长、短音的差别,也不懂得鼻音和舌侧音的区别,以及语音的连读、不完全爆破等音变规律。因此,认知的不全面就导致了听力时偏差,所谓一音之差,就会使全句理解发生偏离,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首先要从音标抓起,在单词的朗读过程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才能为听力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听力技巧及训练的欠缺: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尽管听力在中考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将课文讲解,语法分析,语篇结构分析,写作练习作为教学的重点,因此,对听力教学有所忽视。此外,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技巧和技能,且做题要果断,对有把握的题要快速作答;对无把握的题要优化处理;不会的题要立即放弃,准备听新的题目。待做完其他的题后,再调动已有的信息,加以完成,以防止犹豫不决,影响答题。
二、提高初中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方法及技巧
1.以语音训练为基础的听力教学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就必须将学生的英语语音基础打牢,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进行英语听力对话测试是感到游刃有余。
在初一英语教学当中,学生还需要了解最基本的升降调知识,例如一般情况下陈述句、特殊问句和祈使句用降调,一般疑问句则使用升调,爆破音失去爆破,连读等知识点。虽然,教学的重点中不必在初学者接触英语句子不多的情况下去集中归纳,但是教师也应加强他们对语音的感性认知,提高其发音的准确性,让他们在听课文磁带和大量模仿朗读中领悟句子的语音语调特点。
2.英语听力测试中要主要的方法
(1)预测答案,有的放矢地去听
确定测试点中考听力测试的每段对话或独白的考点都集中在一些主要信息和重要细节上,而考生在听到每段对话或独白前都有几秒钟时间阅读试卷上的问题,这就给考生很好的确定测试点的机会。测试点应从问题和提供的选项中确定,明确是考事件细节、地点、时间、数字、职业,身份关系,还是考标题、中心思想等。考生应学会推测听力材料的可能测试意向,这样才能做到先有思想准备,再有的放矢地听,便于集中主要精力去捕捉有关问题所涉及的信息,例如:
W:Do you go to school by bus every day,Mike?
M:No,the buses are always late,so I’d like to go there by bike.
Q:How does Mike go to school every day?
A.By bus.B.By bike.C.On foot.
解析:问话中的主要信息问是“school”、“by bike”,而答语中的辅助信息“No,the buses are always late”,考生应该把握地非常准,“so I’d like to go there by bike”是考生选对答案的依据。
(2)分层次、有重点地去听
主题句是听力文章的中心,所以,在测试过程中,学生要听清主题句的观点,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看选项或者测试题的问题时,也可以看出某题测试点为主旨要义、标题、中心思想及作者观点,独白或短文的主题句通常出现在句首,偶尔也出现在句中或句末,要分层次,有重点的去听,才能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在听一遍时,学生要听清楚对话双方的话语;听两遍的时候,第一遍带着问题或选项听、做答;第二遍结合问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深入理解,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话或独白所涉及的各种问题的细节上,如人物(who)、事件(what)、时间(when、what time/date)、地点(where)、原因(why)、方式(how)、程度(how long,how far,how soon…)、数字(how many,how much)、选择(which…)等,进而检查答案。此外,在初中英语听力测试中,有一个重要的考点及技巧,就是主旨句或者事实性具体信息的理解句,通常会出现在转折点处,例如:
M:When does your father come back from work?
W:He usually comes back at six,but yesterday he came back an hour earlier.
Q:When did her father come back yesterday?
A.At five o’clock
B.At six o’clock
C.At four o’clock
解析:这道题涉及的数字为“six”,即“她父亲通常在6点下班”。考生在听这段对话时应特别注意“but”的转折作用,由“but”可推出“昨天她父亲肯定不是6点下班”,从后半句的“an hour earlier”可推出答案为A。
三、结论
无论是要加强日常课堂教学中的语音训练,还是要在听力测试中懂得一些技巧和方法,这都是提高英语听力能力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可以通过英文歌曲,英语原声电影等方式,让学生对英语听力产生兴趣,才能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及反复的训练,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需要教师及学生共同努力,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困难;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普遍的存在着轻视阅读教学的现象,很多教师只是重视“写”,认为阅读只是学会写作的一种手段,写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教师都把阅读课上成了写作课的辅导课。从而严重影响了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更有甚者造成了学生阅读障碍,因而相应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阅读理解的教学。
一、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困难
1.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方式比较落后
现阶段,很多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之前详细理解并剖析课程内容,从而使教学形式更趋向于互动性和对话性。在课堂上进行具有互动性和对话性的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在更深层次上对相应的阅读内容进行学习和反思,更可以在进行阅读学习的时候增强合作意识及社会互动性。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还相对滞后,固执的认为阅读理解教学也就是让学生“看书识字”的过程,不重视阅读的内容及重要性,更不贯彻新课标中要求的对话性及互动性。
2.小学阅读理解教学中学生缺少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心智活动,包含很多心理活动过程,如记忆、感知、想象、思维、兴趣、意志、情感等等,学生通过这些心智上的活动,能够同高尚的心灵进行对话,有效吸收精神文明的营养。因为学生的个人经历、心理素质、认知水平的不同,即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其感受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阅读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会收学生个体差异及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影响。所以,在组织阅读理解教学活动的时候就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别处理和区别对待。个性化阅读是新课程中提出的新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被语文教师特定的方法束缚,更不能用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因为很多语文教师都不重视阅读理解教学,轻视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根本不可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从而使得阅读理解教学空洞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质量的对策
1.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重视阅读的重要性,积极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语文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上课之前一定要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为了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巧妙的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完《黄山奇石》之后,就可以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即让学生们做一回广告设计师,为黄山写出几条广告语,从而让黄山走向世界。这种问题会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十分有趣,学生们就会积极参与。讲授《惊弓之鸟》的时候,就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众所周知,有弓有箭才能射鸟,可是有个古人只用弓就射下了鸟,为什么呢?这种悬念式的问题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及探究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教学,不是单纯指使学生们的阅读水平能够整齐划一,将所有学生都变成优等生,而是使成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提高,倡导进行自由选择。在阅读实践当中,使具有不同阅读水平和爱好的学生都可以发挥出特长。杜绝以语文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独立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从而对文章内容具有更深层次的体验及理解,教师一定要尊重并珍视学生们独特的体验、感受及理解。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理解教学的时候,要打破陈规,使学生在自由的阅读心境中体会语文的美,感受人性的善,探索人格的真,从而促使学生们独特的个性能够同阅读文本得到良好的融合。
3.加强阅读理解教学的生活化
为了保证阅读理解教学的质量,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图,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生活化的阅读理解教学。语文教材当中的文章大部分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及时代气息,是作者在特点年代的独特感受,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无论其内容还是情感,都通现在小学生相距甚远,所以教师应拓展阅读内容,为学生找一些旧中国的社会背景、劳动人们的贫苦生活等资料,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生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阅读理解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认识生活及社会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师观念较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缺少个性化阅读等。所以相应的语文教师就要针对问题,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其阅读能力,挖掘出学生的阅读潜能,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晓哲.谈小学语文阅读理解[J].成才之路,2010(20)
[2]马阿丽.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1(9)
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更新,21世纪中国的农村教育经历了几次大的教育调整,农村学校在撤校并点之后,采用了寄宿制办学方式。撤校并点是适应当前农村教育新形势的硬招,这一调整使农村学生享受平等教育和完整教育成为可能,但利弊并存。学校布局的调整促进了寄宿制学校的发展,而其更以优质的教育吸引了广大学生。
无论是民办寄宿制还是公办寄宿制、城市寄宿制还是农村寄宿制,寄宿制学校正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办学形式,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得到公众的认可。社会的需要更加速了它的发展,于是越来越多的寄宿制学校便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社会选择了寄宿教育。
寄宿制学校有着丰富的学习、生活教育资源,但也存在着学生生活体验、亲情体验的缺损问题。作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群体,中小学生寄宿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十分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既重视学生的学业进步,又重视学生的生活质量,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因此,正确认识寄宿制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恰当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本文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某市寄宿制中小学400名学生,以其心理问题及问题行为为重点,通过现状分析存在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期望对寄宿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帮助。
一、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总分反映个体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据国内文献标准MHT各内容量表分>8分者被认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同时,根据各分量表统计结果,诊断个体在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倾向与严重程度。
(二)访谈:随机选取寄宿制30名学生进行访谈,对学习、生活情况,学校适应,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身体状况,亲子关系等进行了调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详细访谈,了解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通过其班主任、科任老师的日常观察和评价来了解其心理及行为问题。
二、寄宿制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寄宿制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卫生问题
寄宿制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为12.8%,非寄宿制学生检出率为13.8%,这一调查结果与国内许多学者的调查结论基本接近,但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从八个内容量表项目上的检出率来看,寄宿制学生学习焦虑达到27.6%,恐怖倾向达10.5%,身体症状达12.5%,过敏倾向达9.1%,其它内容量表相对存在问题较小。通过访谈也发现,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生大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焦虑;胆小、害怕、恐惧,孤独、自责等现象在学生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学习焦虑严重
寄宿制学生存在学习焦虑倾向的学生占27.6%,非寄宿制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的学生占30.4%,可见,学习焦虑无论是在寄宿制学校还是在非寄宿制学校都比较严重,存在共性。主要表现为担心没完成作业,反复检查已写完的作业,担心老师讲的没全学会,担心别的同学超过自己,担心不能保持目前学习排名,或无法安心学习,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考试时紧张,十分关心考试分数,甚至在极度焦虑的时候,会出现呕吐等现象;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大,极为重视他们的成绩,考坏就打骂、训斥;存在升学压力等。
(三)部分学生存在恐怖、敏感、孤独、自责问题
恐怖倾向或恐怖心理,根据所采用的测试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解释,是描述个体虽然在客观上一点也不需要恐惧,在主观上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恐惧,然而却抱有一种恐惧心理的内心状态,即不安全感。寄宿制学生存在这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0.5%,非寄宿制学生占8.8%,这一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恐惧、害怕,做噩梦,害怕黑,害怕听到打雷声等等,甚至对人有怀疑、敌对、攻击的举动,不善于与人交往,自我封闭等;生活的、求学的、人际的种种困境,极容易导致他们内心的焦虑、恐惧与不安。存在孤独、敏感、自责倾向,主要表现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喜欢与人接触,感受性太强,就连小事都放心不下,易触景生情,行动受到严重损害的倾向,对周围的噪声、同学的话语、老师的评价特别敏感,担心家属中有人会受伤,生病或死亡,决定事情不果断,即使做了好事也感到烦恼,如果事情没做好,会很自责。
另外,一些学生存在身体症状,寄宿制学生占12.5%,非寄宿制学生占8.1%,非寄宿学生优于寄宿制学生。如在校期间体重下降,肠胃不好,常头痛、脸红、出虚汗、生病等;当考试临近时,就会心神不定,心跳异常,脉搏混乱,想呕吐,食欲不振,肚子痛,睡眠不正常等等,这种身体上的症状是比较明显的。
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部分学生中,但时刻影响着全体寄宿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解决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导致寄宿制学生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因素有很多,而且由于环境、年龄、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学生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所以需要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
(一)提高自理能力,增强集体观念
针对中小学生寄宿生活不适应、自理能力差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做有心人,身体力行,对学生加强生活指导。引导学生在生活上自立,指导学生整理个人物品,学生休息前,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宿舍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心理困惑、生活困难,熄灯后查就寝情况,要求同学们尽快休息等等。通过对学生生活常识的指导和给予学生亲人般的关心和爱护,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让每位学生感受到学校也是他们的家——一个充满关心、爱心和友谊的大家庭。
老师要指导他们与同学多接触、交往,通过各种活动,如游戏、小组活动、自我介绍等,增加他们与同学的相互了解。教会他们交往的技巧,如在与同学交往中要有礼貌,懂得谦让,关心他人等。另外,有意识要求班中的同学主动地与他们交流,关心、帮助他们。通过学校的集体活动,如班级板报评比、大扫除、爱护我们的校园等活动,使他们获得健康向上的积极情感,对学校、对班级集体就会有强烈的归属感,对学校的热爱自然增加。同时要注意与父母的沟通,使父母配合学校的教育,改变父母对孩子关爱的方式,不过分溺爱,培养其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父母的过分情感依赖。
(二)改变传统观念、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家长和教师要彻底更新和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不以分数来评定学生学习的好坏,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各位家长对孩子提出的希望、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只有符合实际的要求才能促进孩子的进步和成长,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次,各位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视自己,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不要好高鹜远。淡化考试观念,不要把考试看得过重,给自己增加精神负担。
其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克服焦虑情绪。充分有效地复习功课是考试成功的前提、基础,因而抓紧时间、全力以赴是必要的,但必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复习,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比如,读书、写字和适当运动相结合,语文、数学和外语交替复习,边读、边写、边听综合复习,都能较好地保持大脑的兴奋性,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同时也要保证适当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及合理的饮食。要克服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我们知道,复习好才能考得好。如果复习期间心神不定、焦虑不安,或者满不在乎,存有侥幸心理,就无法做到认真复习。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加以调节,比如在复习的中间松弛一下,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可找自己信得过的同学和教师谈心,排解不良的心态。
(三)给予学生集体的温暖,家校教育齐头并进
首先,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同时,在学习方面,除老师热心辅导外,班级也可以组建学习小组,,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让寄宿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上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其次,通过及时沟通,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让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适中,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意识与水平。同时学校要建立家校联系卡,要求每周与家长联系反馈一次。同时,家长也可以及时从教师那里获取有关自己孩子的信息。有些家长会觉得把孩子放入寄宿制学校由老师管教就什么都不用操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再好的老师也无法替代父母的关爱。所以要通过老师,更好地传递亲情,也只有通过老师,来更迅速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方面要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只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
(四)丰富校园生活,在活动中体验健康心理
寄宿生生活,“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单调、乏味,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紧张而富于竞争的学习生活,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压抑、忧郁的心理。因此,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好积极思维的特点,利用自习或业余时间,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体美、科技比赛、运动会、拔河、跳绳、毽子比赛,培养学生爱好,发展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能,同时也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感受团队的力量,朋友情谊的珍贵,学会交流、沟通,提高组织与协调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为主渠道,通过活动课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学生开展个别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此外,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获得心理健康辅导。
总之,影响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加,所以需要正确、及时地解决、疏导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董树梅.城市寄宿制小学“热”的原因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5,(2).
[2] 章剑和.现代寄宿学校学生心理热点透视[J].德育纵横,2005,(3).
[3] 楮衍香,王勇.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探因[J].教学,2007,(12).
[4] 孙颖.反思寄宿制教育出现的新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