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1
1 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是猪病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病死猪或濒死期的猪进行剖检,用肉眼和显微镜检查各器官及其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某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病理变化,如猪瘟、猪副伤寒、猪喘气病等,通过尸体剖检,就可做出临床诊断。当然对最急性病例,往往缺乏特有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应尽可能多检查几头,通过对多头的检查结果,常能搜集到某一疾病的典型病理变化,支持诊断工作。有些疾病除肉眼检查外,还须采取病料送实验室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才能确诊。病理学诊断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器材准备
包括胶皮手套、靴子、解剖器材(解剖刀、骨剪、外科剪、镊子和塑料袋等)、装有10%福尔马林的广口玻璃瓶等。
1.2 外观检查
对病死猪的眼、鼻、口、耳、、皮肤和蹄等做全面的外观检查。
1.3 尸体解剖技术要点
将猪尸体成仰卧位,先切断肩胛骨内侧和髋关节周围的肌肉,使四肢摊开,然后沿腹壁中线向前切至下颌骨,向后切到,掀开皮肤,再剪开剑状软骨至之间的腹壁,沿左右最后肋骨切开腹壁至脊柱部,使腹腔至之间全部暴露。此时检查腹腔脏器的位置是否正常。然后由横膈处切断食管,由骨盆腔切断直肠,按肝、脾、肾、胃、肠等的次序分别取出检查。胸腔解剖检查沿季肋部切断膈膜,先用刀或骨剪切断肋软骨和胸骨连接部,再把刀伸入胸腔,划断脊柱两侧肋骨和胸椎连接部的胸膜和肌肉,然后用刀按压两侧的胸壁肋骨,使肋骨和胸椎连接处的关节自行折裂而使胸腔敞开。首先检查胸腔液的量和性状,胸膜的色泽和光滑度,有无出血、炎症或粘连,而后摘取心、肺等进行检查。
1.4 病理检查
尸体解剖和病理检验一般同步进行,边解剖边检验,以便观察到新鲜的病理变化。对实质器官(肝、脾、肺、胰脏、淋巴结等)的检查,应先观察其大小、色泽、光滑度、硬度和弹性,有无肿胀、结节、坏死、变性、出血、充血、淤血等常见病理变化,之后将其切开,观察切面的病理变化。胃肠一般放在最后检验,先观察浆膜变化,后切开进行检查。气管、膀胱、胆囊的检查方法与胃肠相同。脑和骨只有在必要时才进行检验。此外,在肉眼观察的同时,必要情况下,应采取小块病变组织(2厘米×3厘米)放入盛有10%福尔马林溶液的广口瓶固定,以便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或采集有关病料送实验室检验。
2 实验室检查
许多疾病的确诊或流行病学调查,必须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内容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常规实验室检验
主要包括病猪的血液、尿液、粪便、胃液及胃内容物、脑脊髓液、渗出液及漏出液、血液生化检验等内容,在实验室的特定设备、条件与方法下,测定其物理性状,分析其化学成分,或借助显微镜观察其有形成分等,为疾病的诊断、鉴别、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2.2 病理组织学检查
将送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病料,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病料修整、石蜡包埋、切片、固定、染色、封片等病理切片方法制作成病理组织学切片,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病理学变化的过程,其结果可作为疾病诊断、鉴别等的依据。
2.3 病原体检查
病原体检查是实验室常用尤其是在猪的疫病诊断工作中最为常用。病原体检查主要包括普通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检查、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实验动物或鸡胚接种实验等。病原体的检查在猪病确诊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2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病例教学法;体会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73-01病理学是基础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病例教学以临床病例和临床问题为材料,引导学生将病变与临床表现相互联系,并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能力,已成为目前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1]。笔者将自身应用病例教学法的体会和经验浅谈如下。
1 重视病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收集整理临床病例资料是有效实施病例教学的第一步,我们主要根据以下原则进行病例挑选。首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典型、适用、具有现实性的病例。比如,在总论中讲解急性炎症时,可以选择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这种病例虽然简单,但可以比较全面的阐明教学要点。其次,病例收集尽可能完整,包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最后,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加工处理并制成课件。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施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整个病例及相关的图片制成图、文、声、动画并茂的课件,很受学生欢迎。在制作课件时,注重围绕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生发展过程、诊断依据等展开,突出强调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注意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运用及贯通。其实,在我们进行临床病例选择时,发现不典型病例比较多见。比如,都是急性阑尾炎,有些病例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典型,有些就不典型。对此,我们尝试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别,适当挑选少量不典型病例贯穿于教学实践中。经过对比教学后发现,不典型病例的讨论可以增加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对不同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全面客观认识疾病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尝试将部分病例的临床处理措施及患者病情转归列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确有提高。
2 注意加强学生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
病理学是形态学科,实践性很强,而疾病的病因及进展是复杂、动态的,学好这门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尤其是临床医学知识。在病理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尚处于低年级医学学习阶段,他们尚未接触诊断学以及妇、幼、内、外等临床学科,因此,在进行病例教学时,需要教师全面引导并逐步拓展学生对疾病的认识[2]。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课前导入法。该方法要求在新课讲授的前一次课时布置好预习内容,将典型病例发给学生,并对病例进行简单说明,使学生能够通过病例引导预习新课内容。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需注意的是,教师应对一些临床术语、检验结果在病史上作注释,以免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查阅临床书籍,纠结一些难以在现阶段理解的临床问题,失去对病例讨论的兴趣。另外,我们还尝试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较为简易的临床医学教材读物,让他们对一些临床知识先建立初步印象和概念,以利于课堂病例教学的展开。
3 强调病例教学法的实施技巧
与纯理论讲授相比,病例教学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但是,教师需要清楚,如果认为只要引入病例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和教学质量是不对的。病例教学有许多技巧,技巧应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病理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比如,多数教师喜欢带领学生进行病例讨论,此时应注意鼓励学生不同看法和不同观点的提出,灵活调节课堂气氛。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对病例进行总结,对理论知识做到恰到好处的升华,使学生逐步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此外,还可以采用定期病例考核评价的办法,来评估已实施的病例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是否已牢固掌握知识要点,从而较为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及广度,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改进教学方法。最后,还需要注意合理分配课堂讲授时间,因为展开病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往往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作为理论课授课老师,我们需要清楚教科书理论知识的清楚阐述是进行病例讨论的基础和前提,病例教学是讲解理论知识的辅助手段,二者不可本末倒置。
4 注重病理学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病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一定的临床知识,须掌握相关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课前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精心做好病例设计,找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将病例与病理基础知识点密切相连。课中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需对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精炼而又合理的解释,并且具有驾权一个充分而又热烈的讨论课堂的能力。这些都是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挑战。笔者所在学校,校方经常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鼓励并督促教师定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另外,病理学教研室还很重视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建立新教师听课和试讲课制度,注重发挥高年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这些都对提高病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病例教学法的实施和应用。
结语
通过在病理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病例教学,笔者体会到,合理灵活地实施病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积极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3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R36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2-0066-01
长期以来,病理学的教学中存在学习内容多、抽象概念与形态描述多,知识点难记忆、显微镜下病变难掌握等问题。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效果明显。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传统、最常用的教学方法,直观、系统、适应范围广是其最大的优势,可以在比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点。这些特点针对疾病概论、血液循环障碍等章节时非常有利,既可以让学生系统了解病理学的相关概念,又为随后各论部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学生在教学中极易感觉枯燥乏味,而中职学生相对也比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老师们对教学内容要有比较强的组织能力,降低难点的同时,强化重点,体现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力求简洁、有效。比如在讲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时,针对临床专业的学生,需要强调的是有哪些影响因素;而护理专业的学生,则要突出针对这些因素应该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展现难以理解的病理变化。同时,可以在课件中充分联系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学科,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但是,课件内容单调,编排不合理,大量的图片、动画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少数教师又过于依赖课件,缺乏细致讲解,忽略师生交流,都会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因此,我认为应将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根据课堂学生反馈的情况实时调整调整教学进度,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
三、病例教学法
临床真实病例,将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患者放在一块,教学内容顿时变的有趣起来。学生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诊断思维,这些恰恰是职业教育的重点。
不过,病例分析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没有太明显的效果了。这些学生会觉的无从下手,学习积极性反而下降。而且小组讨论会缩短教学时间,教学任务必须安排紧凑。最好可以在教学结束之后,组织学生开展知识竞赛,既培养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促进学生间团结协作能力的养成。
四、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通过对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的观察,可以加深学生对病理变化的认知。相对而言,实训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及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描述镜下特点,从而加深对疾病的认知。以门脉性肝硬化为例,假小叶有什么镜下特点?门脉高压症是由什么样的病理变化导致的腹水、侧枝循环的建立又由怎样的病理变化来解释?这就将病理变化和临床特点结合起来了。
以前,学生在学习完病理学之后,还是感到很抽象,不知道这门课程在临床上有什么用。在第一次实训课中,带领学生参观附属医院病理科,示教切片制作过程,再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切片,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病理学。当然,制作切片需要较强的技术性,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主要是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
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探讨和不断摸索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思路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病理教学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这也是我们今后教学中的一个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雯.病理学教学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J].2013(19).
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4
【关键词】超声;乳腺黏液腺癌;误诊
【中图分类号】R7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肿瘤,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高发肿瘤,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它的发病主要与月经初潮早绝经晚、遗传因素、婚育与否、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等有关。发病的年龄又以在绝经期前后较高。男性发病率极低。
乳腺黏液腺癌为乳腺癌中的一种类型,也称粘液样癌或乳腺胶样癌,是乳腺癌中较为少见的类型,占所有乳腺癌的3%-6%。相较于其它类型的乳腺癌而言,乳腺黏液腺癌的预后相对更优,转移较少见,其病变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多数西方国家报道,乳腺黏液腺癌的发病年龄在50-59岁,以高龄及患者闭经后高发,从日本的报道则认为,乳腺黏液腺癌以闭经前及年轻患者多发。而本研究是以闭经前后为高发年龄,也符合其他乳腺癌的常见发病年龄。从病理学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单纯型与混合型两种,单纯型是指以黏液为主要成分,且包绕均匀的肿瘤细胞,而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则不仅仅存在黏液肿瘤细胞,也有非黏液部分[1],这也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虽说已有多篇理论文献证实超声诊断乳腺黏液腺癌的敏感度较高,但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受到个体因素、超声诊断操作技术以及声像图分析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实际确诊率较理论值更低。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超声对于乳腺黏液腺癌的诊断准确性,特此选取57例经病理确诊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声像图特征与临床诊断要点,旨在总结经验,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参考。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1.乳腺黏液腺癌患者的病例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5年3月来院就诊的、经病理学诊断后确诊的57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2.36±4.19)岁。
2.超声诊断乳腺黏液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2.1 乳腺黏液腺癌的常诊断方法
目前较为常用的乳腺黏液腺癌诊断方法包括X线、超声、磁共振(MRI)等。刘军杰等[2]在研究中指出,经X线检查后确诊乳腺黏液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57.88%,而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则高达79.36%,表明超声诊断乳腺黏液腺癌的临床准确性较X线更高,组间诊断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乳腺黏液腺癌的超声诊断标准与特征
乳腺癌的声像图特征主要表现为组织内异常回声的肿块,肿块的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呈蟹足样,内部多为低回声,且回声不均匀,可有强回声钙化,后方多伴有回声衰减,而超声诊断乳腺黏液腺癌的声像图也表现出一定特征,其中以肿块内存在低回声且回声不均为主,本研究中有43例(75.44%)为肿块内低回声,47例(82.46%)肿块内回声分布不均。与常规乳腺癌不同的是,一般乳腺癌都存在后方回声减弱,但黏液腺癌由于病灶内存在黏液,超声束穿过时由于回声的补偿作用而保持回声不变或回声增强[4],本研究中51例(89.47%)存在后方回声增强或不变。本研究中,单纯型黏液腺癌一般较混合型小,呈局限性生长,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单纯型黏液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较低,混合型黏液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有报道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10年生存率高于混合型黏液腺癌。
另外,乳腺黏液腺癌为恶性肿瘤,具备恶性肿瘤所具有的血管特征,肿块内血流信号较丰富,本研究的57例患者中,血流阻力指数(RI)>0.7的患者数量为50例(87.72%)。由此可知,肿块内低回声、回声不均、后方回声不变或增强、RI>0.7等声像学特征,对于乳腺黏液腺癌的准确诊断有积极意义;而形态规则性、边界清晰度等并不足以对患者是否患有乳腺黏液腺癌进行定论,若存在此类征象需考虑乳腺黏液腺癌,但不能将其作为特异性指标。本组中形态规则者48例(84.21%),边界清晰43例(75.44%)。
2.3 乳腺黏液腺癌超声诊断的误诊要点
在对乳腺黏液腺癌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应注意与浸润性导管癌、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本次研究所选的57例经病理学确诊的患者中,有50例确诊,诊断符合率为87.72%,另外7例中,有5例由于边界清晰且患者年龄偏小而误诊为纤维腺瘤,2例误诊为浸润性导管癌。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以低回声肿块、边界模糊、微小钙化以及RI>0.7为主要特征,而在临床上若有年龄超过60岁的绝经后妇女,超声检查显示存在无钙化肿块,且边缘清晰[5],后方回声未见衰减或出现回声相同甚至回声增强时则可考虑为黏液腺癌。
纤维腺瘤多发于年轻女性,为良性肿瘤,其声像学特征以边界清晰,RI
57例经病理诊断后确诊的乳腺黏液腺癌患者影像学诊断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有50例经超声诊断确诊,诊断符合率为87.72%;另7例中有5例误诊为纤维腺瘤,2例误诊为浸润性乳腺癌,在对症治疗一段时间未取得成效后改行超声定位下病理穿刺后确诊。对患者的声像学特征进行总结可知,肿块内低回声、回声不均、后方回声不变或增强、RI>0.7等为乳腺黏液腺癌的主要特征。但需注意的是,超声诊断属于物理诊断,只能提示病理诊断结果而无法明确[6],对于特征不明的患者仍需联合其他诊断方法予以确诊。
总之要记住,乳腺粘液性腺癌的主要特点是:多发生在绝经期前后,包块的回声较低,内部的回声不均匀,没有钙化,包块的后方没有回声衰减,可出现后方回声增强或不变,RI>0.7。
此外乳腺粘液性腺癌由于有其特殊的病理学特性而造成超声医生容易误诊,如包块较小时,与体积较小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的纤维腺瘤鉴别确实有一点难度,此时超声医生应该结合该病的高发发病年龄、声像图特征等进行综合评判,要有足够的警惕性,想到该病的可能。超声医生也要多学习、多总结、提高扫查手法及图像分析能力,开阔思维,尽量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1]陶玲玲,唐蕾,王怡等.乳腺黏液腺癌超声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12):1072-1075.
[2]刘军杰,李智贤,陈圆圆等.乳腺X线摄影与超声检查对乳腺黏液腺癌诊断价值的比较[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6):887-890.
[3]吴超,涂靖,郭俏俏等.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检查对乳腺黏液腺癌的诊断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2):2210-2212.
[4]黄静,何以敉,林礼务等.乳腺黏液腺癌的超声特正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11):1011-1012.
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5
[关键词]淋巴系统疾病; 活组织检查; 针吸; 诊断; 鉴别
[中图分类号]R5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040-01
针吸细胞学检查是一种安全、快速、微创的病理学诊断技术,现结合我院及歙县医院2004~2009年120例针吸细胞学结果进行分析,其中85例在同部位取淋巴结活检作病理组织学诊断,对比针吸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结果,探讨颈部淋巴结针吸细胞学诊断准确率及误诊原因。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所选120例我院与歙县人民医院病理科2004~2009年12月接收的针吸细胞学的合格标本。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10~75岁,85例随后进行淋巴结原部位活检。
1.2 方法10 ml注射器(7号针头),具体操作步骤:局部消毒后,左手固定肿块,用右手将针头刺入肿块,在肿物内不同方向进退2~3次,然后降低负压,迅速拔出针头,压迫止血,将组织于载玻片上涂片、固定,HE染色。
2结果
2.1 细胞学检查结果120例颈部淋巴结针吸细胞学检查中,炎性疾病82例,淋巴结肿瘤38例。炎性疾病包括反应性增生48例,特异性炎34例,其中结核23例,结节病9例,Kikuchi病2例。淋巴结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16例,继发性肿瘤22例。
2.2细胞学形态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可见各期增生的淋巴细胞,急性炎时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结结核:干酪样坏死背景中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类上皮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结节病:增生的淋巴细胞为背景,可见多量类上皮细胞,无坏死。Kikuchi病:片状的细胞坏死碎片灶混杂组织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稀少或缺如。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见弥漫分布的核大,体积大小一致的肿瘤性淋巴细胞。淋巴结转移癌:淋巴细胞背景中,可见成团分布的癌细胞。
2.3针吸细胞学与组织学检查对照结果120例淋巴结肿大的病例中,85例取原部位活检病理检查,针吸细胞学及组织学检查对照结果见表1。
针吸细胞学与组织学对照结果显示,细胞学检查有7例误诊,原因如下:1例转移肿瘤组织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泡状核,异型明显,误诊为鼻咽癌。1例转移性肿瘤组织细胞体积小,大小一致,异型明显,误诊为转移性小细胞癌;1例反应性增生穿刺时仅抽到少许细胞,核染色深,有一定的异型性误诊为淋巴瘤;1例增生型结核和1例结节病仅抽到少许上皮样细胞和淋巴细胞误诊为反应性增生;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凝固性坏死被认为干酪样坏死,而误诊为结核。
2.4淋巴结转移癌原发灶的确定22例针吸细胞学检查提示为转移癌的病例,建议临床作相应部位的影像学等检查,其中16例经影像学等其他检查确定了原发灶,包括鼻咽癌11例、鼻咽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2例、舌癌1例、肺癌2例。
3讨论
颈部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能反映淋巴结自身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多种病变,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常用的体表肿块诊断技术。我们分析了120例针吸细胞学检查中,85例取原部位活检作组织学对照,诊断总准确率为91.1%,文献报道淋巴结疾病针吸细胞学诊断总准确率82%~96%[1],反应性增生、结核、结节病、非霍奇金淋巴瘤、转移癌的准确率分别为96%、93.3%、88.9%、87.5%、90%,文献报道淋巴结转移癌针吸细胞学诊断准确率90%~96%[2]。我们通过分析针吸细胞学与组织病理学对照结果,总结针吸细胞学误诊的原因,认为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触诊、穿刺、涂片、诊断最好有同一医师“一体化”操作。(2)触诊时注意淋巴结的大小、硬度、活动度、有无粘连等。(3)穿刺时仔细体会针感。(4)正确取材是关键[3]。(5)熟悉掌握各种病变的细胞学特点。
通过对16例淋巴瘤的诊断经验,我们认为对可疑病变及原发肿瘤的分型,针吸细胞学仅可给予提示性初步诊断,必要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辅助诊断分型。
参考文献
[1] 孙海斌,郑晓芙,张剑.颈部淋巴结针吸细胞学580例诊断分析.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10):695.
临床常用的病理学诊断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口腔念珠菌病 诊断 治疗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一条件致病性真菌中主要一属,主要是念珠菌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内脏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可为原发性但大部分为继发性感染,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深部真菌病之一。口腔念珠菌病是念珠菌属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大量应用,放射治疗、器官移植、导管插管技术的广泛进行,特别是艾滋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造成机体及口腔内菌群失调、免疫功能降低,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大幅上升。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患病率增加了3~5倍,现在,口腔念珠菌病已成为口腔黏膜病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
一、诊断
由于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数为非特异性的,且健康人有带菌状态。因此,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微生物学检查、免疫学和生化检查,部分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综合分析十分重要。
1.病损区及义齿组织面涂片检查
(1)直接镜检:直接刮取病损区或义齿组织面组织,进行涂片,加10%koh并轻微加热涂片溶解角质后,光镜下直接寻找菌丝和孢子。如阳性,说明念珠菌处于致病状态,有诊断价值。该方法简便、快速,临床常用,但存在一定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如临床表现不典型,最好加做念珠菌定量培养进行综合诊断。
(2)染色观察:必要时可将涂片加温固定做革兰或pas染色,检查有无念珠菌菌丝及孢子。
2.念珠菌培养 临床取材培养念珠菌方法多样,但取材应尽快接种,最好定量。常用培养方法有:①唾液培养:收集患者非刺激性混合唾液1~2 m1,接种到sabouraud琼脂培养基上。分离培养,如为阳性,进一步做厚膜孢子或芽管实验,确认是否为白念珠菌,或进一步用生化方法鉴定。尚可计数定量培养。可通过定量来判断感染及疗效。该方法简便,较敏感。但口干者不适用此法。②含漱培养:患者含漱10 ml灭菌磷酸盐缓冲液1分钟后收集含漱液,接种培养或离心浓缩10倍后接种培养。该法最敏感,且对口干者适用。③棉拭子培养:为最常用的培养方法,最适用于病损局部的检查。但该法阳性率低,且仅为半定量,较难判断是否感染及疗效。④其他培养:印摸培养法,可直观了解念珠菌在口腔的分布,但欠敏感。印迹培养法适用于检查带菌。此两种方法多用于科学研究。
3.抗念珠菌抗体的检查 检测患者血清及唾液中抗念珠菌荧光抗体,如血清抗念珠菌 igg抗体滴度2>1:16,唾液抗念珠菌抗体滴度>1:1,可作为口腔念珠菌病的辅助诊断依据。
4.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应做活检,同时用pas染色检查有无菌丝,而且应观察上皮有无异常增生。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标本,可显示念珠菌侵入组织并引起上皮增生为主的一系列病理学改变,上皮不全角化及上皮浅层微脓肿形成,上皮增生或出现异常增生,较少有上皮萎缩。基底膜可见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念珠菌性肉芽肿有时可见结缔组织增生。用pas染色标本则可看到数量较多的粉红色短线状菌丝位于上皮浅层,菌丝的长轴与上皮垂直。
二、治疗
(一)各型口腔念珠菌病的一般治疗原则
明确诊断,早期治疗。严格掌握抗真菌药物适应证,合理治疗,控制真菌,改善口腔环境使之不利于念珠菌生长。强调整体观念,去除易感因素,注意支持疗法,如补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病等。
(二)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
1.多烯类抗真菌药物该类药通过与真菌细胞膜的固醇类结合,将真菌细胞膜破坏而杀灭真菌,其抗真菌谱广。目前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制霉菌素:最早使用,为价廉、安全有效的药物。
(2)两性霉素b:无味、较稳定、抗真菌作用强,为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杀真菌药物。
(3)两性霉素b脂质体:具有提高两性霉素b的疗效,降低其耐药性及减少毒素,尤其是肾毒素,为一种相当安全有效的杀真菌药物制剂。
2.咪唑类抗真菌药物该类药为抑菌药物.其作用机制为影响念珠菌细胞麦角固醇的合成。目前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克霉唑:为早期应用的合成抗真菌药,目前用于口腔念珠菌病治疗仅局部外用。
(2)咪康唑:主要作为口腔念珠菌的局部外用治疗。
(3)酮康唑:该药自20世纪80年代应用以来,是第一种口服能达到治疗浓度的眯唑类药物。但其随应用时间延长及剂量加大,出现较严重的肝毒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4)氟康唑: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合成的新药,其半衰期长,组织浓度高,口服吸收好,对哺乳类细胞毒性低,有抑制念珠菌对黏膜上皮亲和力的作用。
抗真菌药物应用到无临床表现后,仍需继续用药1~2周,停药1周后复查涂片及培养,两者均为阴性后方可最终停药。复发的原因多为易感因素的存在、不良义齿未处理及未坚持用药等。
(三)临床常用辅助抗真菌治疗
1.2%~4%碳酸氢钠液含漱或擦洗口腔保持口腔碱性环境是防治各型口腔念珠菌病的重要环节,因念珠菌在碱性环境下不易生长。可每2~4小时/次含漱。
2.0.05%~0.12%氯己定液含漱 氯己定具有抗革兰阴性菌、抗真菌作用,可用于念珠菌病的辅助治疗,也可作为义齿消毒液。但氯己定可使义齿着色。在碱性条件下,氯己定作用会减弱,因此,氯己定和碳酸氢钠溶液之间的应用至少应间隔1小时以上。
(四)去除可能的易感因素
修改或重做不良义齿。嘱患者晚上摘下并清洁义齿,如原发病允许,停用或少用抗生素及激素。对婴儿注意哺乳卫生,消毒奶瓶。检查患有全身系统性及免疫功能异常、营养缺乏等全身性疾病,及时诊治。
(五)各型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方案
1.假膜型、红斑型 以局部治疗为主。可选用制霉菌素局部应用,2%~4%碳酸氢钠含漱,并停用可疑抗菌药物。
2.增殖型局部及全身治疗。选用各种抗真菌药物,必要时做药敏实验选择药物。疗程长,可达数月。治疗期间严格观察病损变化,如疗效不明显或耐受性差、发生不良反应等,应考虑手术、激光或冷冻治疗。
3.慢性红斑型 以局部用药为主。可选用制霉菌素、咪康唑局部应用。注意义齿卫生,义齿浸泡于抗真菌溶液内,如2%~4%碳酸氢钠液或0.12%氯己定溶液中。
4.念珠菌性口角炎以局部用药为主,如咪康唑、制霉菌素。
参 考 文 献
[1]周曾同,沈雪敏,口腔黏膜病临床治疗ⅴ.口腔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进展中华医学会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