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信息化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信息化教育范文1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soci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gitalization in education has been very rapid. In order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sources and teaching better, to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on. Fun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digital teac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system is imminent. The perfect teac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system is the basic condition to guarantee the digital teaching needs are met and the basic prerequisite to realize the digital teaching servic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and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 digital teaching in China, clarifies the main problems in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principl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key issue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the final conclusion of the service.
Key words: digital teac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教育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获得了自身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变革,使教育逐步转入数字化模式中,并不断发挥出强大的教育效果,有效提高了我国教育水平。数字化教学体系中的信息资源是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各种数字化教学服务的基本前提,为了更好的明确当前我国数字化教学的发展任务,对基本的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发展与服务展开研究成为必然。
1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现代化的数字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中的创新、改革需求日益突出。数字化教学体系所需的信息资源是支撑整个教学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因此关乎国家教育改革的时代任务[1]。虽然目前我国数字化教学中的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可观成果,但与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相比,其问题仍然是比较突出的。
1.1 资源更新和共享不足
信息化背景下的最大特点是资源的丰富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飞速进步,教学资源的更新速度也极为迅速,而作为数字化教学主要基础建设项目的信息资源建设,更新速度明显不足[2]。例如一些学术界的新的研究成果,往往没有真正进入到信息资源体系中,而仅仅是以公告或通知的形式予以信息传达,具体的更新内容未在数字化教学体系中体现。资源更新速度的不足,极大地制约着数字化教学的发展。
另外,当前信息资源建设中资源共享不足,依然是制约数字化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些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其访问权限有很大限制,只有拥有浏览权限的账号登录之后方可查看,这就使一些重要的资源无法被及时获取,使教学效果受到直接影响。
1.2 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优质资源短缺
在数字化教学体系中,优质的信息资源建设方能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也只有??质信息资源可以将数字化教学所需的各项信息服务准确地提供出来。然而目前我国数字化教学体系中的信息资源建设往往缺少优质的教学资源,特别在资源质量上存在明显不足,使最基本的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使数字化教学质量下降,进而影响现代教育的发展[3]。
1.3 信息资源国际化交流欠缺
信息资源的建设应当能够对某一学界课题有最深入、最全面、最新的成果信息,这样才能将课题的研究全面、准确、有效的学习和运用,而如果信息资源体系在某课题中存在全面性不足的问题时,就必然会为这一课题的学习与研究带来一定的阻碍,增加研究成本,扩大学习任务[4]。目前我国信息资源体系中的国际化交流欠缺,使一些先进的国际学术研究成果,无法在教学中发挥效用,无疑制约着现代教学水平的提升,阻碍着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1.4 信息资源建设经费不足
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作为数字化教学体系中建设成本较高的项目,如果经费不足,势必直接影响着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效。而一些存在于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其他问题,都与其建设经费不足密切相关。根据2015年我国高校教育投入的调查数据,在各项教育经费中,各种硬件的投入占据了所有教育经费投入的83%以上,而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比例仅为9%,另外4%的经费用于人力资源培训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建设中。虽然信息资源建设离不开强大的硬件支持,但硬件建设毕竟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基本条件,信息资源的建设才是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这种经费分配方式无疑成为当前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2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指导思想
在数字化教学体系中,实施信息资源建设应当明确其核心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将信息资源建设在数字化教学体系中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必然需要明确数字化教学中的信息资源建设指导思想,以确保各项信息资源建设任务得以有效实现。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数字化教学提出的最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教学信息资源打造特点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此实施信息资源建设也应当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以发挥各项信息资源优势为基本目标,通过对各学科专业知识的整合,进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各项专业的、特色的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发挥其数字化教学功能。
2.2 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我国教育对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已经在各级教育阶段均有涉及,虽然在信息资源建设任务上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与要求,但其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即保证信息资源建设的实用性、系统性、发展性、创新性,这样才能使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学需求得到基本满足[5]。
实用性原则是指各项信息资源应当能够与本阶段的教学需求相同步,即使数字化教学模式依然要以基本的教学需求及要求为前提。
系统性原则是指各项信息资源需要整理成为一个合理的、整体的资源系统,这样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才能被更加高效的利用,使资源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
发展性原则是指信息资源建设应当能够及时吸收新的资源,并尽快与现有资源体系融合在一起,以使其功能得到不断地完善及有效发挥。
创新性原则是指在信息资源的类型、系统规划等方面实施创新,使新的资源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其新的功能,对数字化教学进行有力的推进和促进。
3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关键问题
3.1 资源质量
资源质量在当前的数字化教学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证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资源质量,使其实现不断优化,就应当将资源质量作为关键问题对待,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确定资源质量问题的关键地位,确保信息资源质量的标准得以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量,各种不同质量水平的资源融合在一起,要对其质量进行有效的区分非常困难,也极为关键。
3.2 技术水平
?底只?教学体系无论对教师还是资源管理人员都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如果没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在信息资源的使用或信息软件的应用中,就会出现各种影响资源有效性的问题,直接导致教学过程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出现偏差。对于数字化教学体系而言,信息资源使用依赖于资源体系的建设与软件使用的支持,在资源体系建设上,技术水平关系着信息资源的质量,更关系着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功能发挥,因此对资源建设的技术水平加以严格控制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之一。软件的使用也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任务,实现数字化教学服务就必然要依赖于软件支持,因此在实施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时,对相应的软件技术水平的关注也非常重要。
4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
4.1信息检索服务
信息检索服务是最基本的资源服务内容,通过对已有的资源实施细致的分类,使使用者能够方便、迅速的寻找到满足使用需求的资源。这项服务通过信息检索平台或软件实现。
4.2 远程共享服务
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成本较高的资源建设任务,提高资源共享水平能够使各项资源的价值更大的发挥,同时也使建设成本相对降低。作为一个在市场化经济背景下发展建设的信息化资源体系,其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要求是非常关键的。远程共享服务就是满足资源价值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要求的资源服务类型。一般远程共享服务的实现通过网络、阅读设备等实现。
4.3 数字信息咨询服务
信息咨询能够使教学所需的信息更加准确的被筛选出来,以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一般数字信息咨询服务的实现通过更高层次的资源检索实现,这种检索属于非自动化检索,是由人工参与的资源引导或联机帮助实现。
数字信息化教育范文2
1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现状
就当前,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1.1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方法单一
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方面,学校采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很少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比如多媒体的课件、一些仿真的软件等,在教学的模式上,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没有将学生视为主导的地位,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老师讲授的知识,没有很好的与教师形成互动,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遇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另外一点,关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相关课程设置上有一定的不合理性,通常情况下,教学课程设置中,有较多的理论课程,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理论知识太枯燥无味了,不仅影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还会影响课堂的效率,在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又缺乏实践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得到较好的发展。
2 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信息化教育的具体应用
以上,我们对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信息化教育的相关情况,了解其信息化教育的具体应用。
2.1 运用信息化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将信息化教育引入其中,将具备一定的优势条件。将以往的粉笔、黑板之一单一的教学方法,演变成信息化技术的教学课堂,信息化的多媒体设备,将计算机列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这样一来为学生学习电子技术基础具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与一些很难理解的消化的概念、公式和推理过程,但是将信息化教育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实现复杂问题的简单化、生动化和形象化,方便学生的理解,在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兴趣基础上,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分析和设计方法,提高对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
举个例子,在介绍半导体PN结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应用信息化的教育方法,在课前做一个FLASH的插件,利用声音和动画的效果,展示半导体PN,另外还可以展现微观运动的形式,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上的注意力。
2.2 运用信息化教育化解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难点
由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与其他科目相比,每个章节都有相对较难由不好掌握的难点,但是这些重点、难点都是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重点,对他们进行攻克将取得较大的成就,而应用信息化的教育方法是一项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关于基本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和如何正确设置工作点,是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采用信息化教育对放大电路进行设置,分为两种情况:
(1)静态工作点下,动态输出的波形;
(2)为设置静态工作点下,动态输出的波形。
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运用图形的方式对其进行展示,这样方便学生对问题的直观感受,在信息化教育中实现电子技术基础的简单化,逐一的攻破教学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
2.3 运用信息化教育提高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质量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的图标和公式相对较多。运用信息化教育,可以帮助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关于板书、作图的难题,因为信息化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以快捷而方便的方式取代它。通过这种方式,既节约了教学上的时间,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运用信息化教育还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题库,方便学生的学习,往往信息化的题库做得较出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完成习题任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老师可以对题库的内容进行筛选,有针对性的设置题目的难度,这样可以有效的体现因材施教,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2.4 运用信息化教育为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特点,许多的课堂内容需要实验进行演示,但是实验也有简单与复杂之分,可操作性和不可操作性之分,针对一些不好实际操作的就需要信息化教育的辅助教学,另外一些实验操作起来具有破坏性的也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利用信息化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实验的步骤放慢,不仅可以为学生讲解实验的方法,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错误实验原因和后果的讲解工作,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的实验内容,并且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数字信息化教育范文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性人才,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为了迎接这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以教育装备、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为突破口,加快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力求做到“分步投入、循序渐进、分段发展”。
第一,适时健全现代教育基础设施
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开展现代教育的技术保证。因此,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非常注重巩固和发展“四机一幕”为基础的课堂多媒体常规教学设备,加强教学设备的更新,逐步建立了校园闭路系统、卫星地面接收站、校园音响系统及校园通信系统。虽然面临着办学经费不足的负面影响,但学校还是节省其他开支,多渠道筹措经费,在两个校区共投入了250多万元建成了三个计算机房、两个电子阅览室、一个网络管理中心、一个课件制作室、两个语音室、两个多媒体教室、两个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实验班。陆续添置了移动投影仪、数码电子琴、刻录机、扫描仪、视频捕捉卡、绘图笔、活动硬盘、彩色喷墨和激光打印机等一系列设备。
第二,适度完善校园网建设
为了有效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而更好地拓展师生的视野,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为了更好落实省“校校通”工程,学校早在2001年就构建了以光纤通信技术为核心、百兆交换到桌面的校园网络,使学校网络实现了教学、办公、阅读三网并行。在实施新课程中,学校专门花巨资为每年级每个班配备了一套多媒体小平台并实现网络互连互通,资源共享。学校还为每个年段教研组配备一台品牌电脑,鼓励教师携带笔记本电脑上班(教师私人笔记本电脑近30台),从而为面对信息社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铺设一条宽敞通畅的校园信息高速公路。
第三,适量优化软件资源
在软件方面,学校立足本校的实情,走“整体规划、集约配置”的道路,目前学校已经配置了科利华办公系统、中教育星资源库等与管理和教学相关的一系列软件,初步实现校园文化信息化。同时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积累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书籍、非书本形态的音像教材,建设新型的现代化教材体系。主要的方式有:①购置与自制结合。购置的教材包括完整的成品课件;课件开发相关的工具软件;用于学科教学的光盘资料;多方面的素材资料等。学校鼓励和组织教师自己开发制作,将制作电子音像教材纳入对教师个人和学科集体绩效考核内容。②网上下载与学科自建结合。建起校园网以后,学校通过互联网大量下载所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料,与此同时组织各学科建设具有自己学科特点的资料库。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于常规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以教师队伍培养为发展点
创建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基石。学校对师资的培训从现代教育理论、专业文化知识、现代教育技术三大内容入手,从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开发、研究三方面展开。
在课件制作上,采取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培训方式,先是选派课件制作专任教师赴外地学习课件的制作,回来后对学校全体课任教师进行培训辅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校规定,凡是县级或县级以下的各种教研活动,教师所用课件都必须由自己制作,专任教师主要为地级或地级以上的各种教研活动制作高档次的课件,这就从政策层面给广大教师以压力,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研制、开发、制作、使用的锻炼机会。现在学校100%的教师会简单操作使用计算机,几乎每一位年轻教师都会制作简单的课件并且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都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网上学习、资料查询、通过BBS进行在线交流,学校现有70人拥有“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证书,30多人参加并通过国家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
以基于网络平台交流研讨应用为着力点
为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精心打造了一个温馨的网上家园――省略,它已成为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师生的精神后花园。及时的校园图文信息,让校园生活立体交叉出现,再现活动瞬间,展现师生风采,成为学校宣传的好窗口;丰富的师生论坛――绿苑论坛,为全校师生营造了温馨的精神港湾;绿苑博客里汇聚群英,教师把自己个人教学随笔、生活故事、思想历程、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发挥个人无限的表达力,以文会友,分享互动,实现了更大空间的深度和谐的交流沟通。学校与温州市七所课改学校协同成立了“课时锦囊”开发工作组,相继组织每所学校的骨干教师,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提供原创的并与新教材每一课时配套的课件与教案,极大丰富了课程资源,解决了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资源缺乏的问题。
以营建学生“E少年社团”特色为生长点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以全面优化信息技术课程为载体,在学校创立了网络E少年社团,并率先在全市开设低学段信息技术试点教学。现在,学校不少的学生不但能熟练地用计算机写文章、到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发送电子邮件等,还会制作电子贺卡、用Word处理编辑小报、制作网页等等。在浙江省雏鹰电脑行动竞赛中,20多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小学生网页现场制作、计算机作品竞赛中,10人次在省、市、县获奖。
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闭路系统办起红领巾校园广播电视台,每天中午每个教室都能收看到校园广播节目。学校广播电视台有专人负责、指导,学生担任广播员、小记者,精心编制广播节目,开设了《班级动态》、《校园新闻》、《人物采访》等多个栏目;广播形式多样,有快板、相声、小品剧、笑话、对话等。校园广播电视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成为学生们的好朋友。校园电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课题研究先导为提升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学校以信息技术环境与信息化学习资源为载体,以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理念为导引,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学校教育科研的功能,积极寻求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点,谋求教育科研与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同步增长,逐步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实验领导、教师业务培训、教学软件开发、计算机和网络的维护与管理等工作。学校为了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导,还分别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领导小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电教教材开发小组等,领导小组由校长和有关负责人组成,并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研究,要求领导小组人员深入到研究第一线,对实验深入了解,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而参与实验的教师涉及各方面的人员,大都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们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在实验中起到了中坚作用。现在,学校参与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领导、教师占到了学校教职工总数的80%,参与人数之多,参与面之广是学校的一大特色。
数字信息化教育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校园网;校校通;网上教研;视频会议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1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数字信息化教育范文5
一、云技术环境在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的概述
不同的领域对云平台和云计算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但所有的定义都以云计算的支撑需要以云平台为前提。纵观当前的发展现状能够获悉,学术界普遍将云计算看成是基础构建、软件、平台服务这三方面内容。第一,软件服务。在这一阶段,用户能借用浏览器对所有的软件服务进行了解,服务提供商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服务的内容和时间进行确认,用户和提供商借助浏览器做中间的传输平台,这能并且传统软件安装中国的更新模式,也能让实验教学中心的人们享受到较大的便利,从而能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第二,基础构架服务。社区信息化平台能对云系统内的相关内容进行筛选,也能根据教学中心的实际状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改进。此项功能的推出能让教学中心的运行更显灵活,厂商在进行基本构建的时候会产生部分费用,但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是双方共赢的好机会。
二、云技术环境下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建设分析
(一)构建基础设施云
1.虚拟化构建平台
建设社区资源平台需要运营商提供光纤高速网络、服务器集群、数据库系统等多项应有软件。通过虚拟化软件将多个服务器集群集合在一起虚拟化多个虚拟机,动态的对各类资源进行分配,包括CPU、硬盘、内存等输出设备和网络接口等,结合用户的需求在虚拟机上进行软件部署,可以部署数据系统、操作系统。完成上述操作以后,结合用户的定制需要,可以对社区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合理的为社区内的人员分配资源,要求资源管理中做到平衡,尽量在协调各方面利益的同时进行优化,这样能为上层的应用提供更为安全和可靠地服务。使用Web Service的服务,能让每个用户根据所需对SaaS软件进行个性化的配置,从而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让学习内容的伸缩性增强:安全用户提供的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知识附加学习,通过对SaaS的应用进行扩展,让用户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等实现所需,使用户的各类终端系统如平板PAD、手机、电脑等都能无限制的在社区学习平台上实现在线访问学习。
2.网络升级改造
社区资源平台多是以云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且这些服务均是由互联网应用系统提供的,所以就要求网络的宽带速度较高,性能稳定,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达到最优化的用户体验。
(二)优质服务为抓手 搭建资源平台
社区的资源云平台建设主要是为社区内的局面提供便捷的服务。这能体现出用户至上的原则,在需求导向的基础上,能在平台上进行统一的基础认证,从而为社区内的居民、企业和工人提供便捷的服务,能为用户提供给个性化的服务平台。
1.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第一,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先要了解居民的日常生活喜好,通过调研对相关的资源了解居民的需求,进而涉及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学习,特别是针对医疗保健和休闲娱乐方面,应根据社区居民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定制不同的资源内容,这样能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理念,也能为其提供便捷的服务。第二,为企业、工人提供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最新的的企业信息,也能通过招聘的方式,为就业人员提供就业的岗位,通过在线招聘或者在职招聘的方式,满足低成本和人才招聘方的需求。不同行业的职工根据现有行业背景状况,能提供不同的技术信息。
2.学习服务
数字信息化教育范文6
一、前言
中国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课堂“灌输式”教学目前仍是主流方式,实践与设计环节严重缺乏,改革已势在必行。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应用技术大学应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使之成为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存在诸多困难,有必要与行业企业在校内共建体验式实践教育基地,将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引入校园,实现校内外实习基地接轨和互动,以改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效能与质量。体验式教育的生成与发展建立在构建主义基础之上[1],注重主体在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通过亲身体验,使受教育者获得新认知、新经验和新技能,非常适合学生工程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体验式实践教育基地和技术体验课程体系建设应尽早提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议事日程。
二、卓越计划与技术体验教育
1.卓越计划。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应用技术大学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应该努力突出卓越计划的特点,着重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加大综合性实验比重,增强工程训练力度,让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学习生产工艺、生产设备、检测控制方法以及操作技能,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流程、技术标准以及测试规范,着重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尽快成长为行业企业急需的卓越应用技术人才。
2.技术体验实践教育。应用技术大学实施卓越计划应着眼于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体来讲,就是培养卓越的现场工程师或应用工程师[2],要求熟悉行业企业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以及典型产品,能够适应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工作,具有与行业企业相关岗位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这样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校内工程实训和一般化企业实践活动是难以完成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技术体验实践教育方式,让学生置身于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境之中,通过亲身感受、亲自体验以及实际工程项目训练,树立现代工程理念,提升工程素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培养效果。
三、电子信息技术体验式教育基地建设
实践教育基地通常有校内和校外之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通常指在合作企业建立的实习基地,它既是学生开展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专业素质培养的场所,也是高校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开展应用研究、开发技术及推广新技术的场所,对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注重经济效益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由于企业实践教育基地不能够给企业带来实际利益,难以达成校企共赢目标,企业对建立企业实践基地逐渐变得消极,致使高校毕业生的技术技能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应用技术大学与企业在校内共建体验式教育基地,实现校内外实践教育的无缝对接,可以将行业企业技术开发及应用推广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开发以及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企业的教育资源与高校的教育资源融为一体,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技术标准、生产工艺、测试规范、研发流程、技术团队等),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都是非常必要的。
2013年以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UTE)借助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与中兴通信股份公司、贝加莱自动化公司以及京津地区的多家现代电子信息企业合作,率先建立了移动通信网络,智能交通监控网络、工业以太网(POWERLINK)、车联网技术、汽车电子检测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家居等多个电子信息技术体验式教育基地。这些体验式教育基地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集行业技术体验、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三种功能于一身,不仅适应于电子信息技术体验课程教学要求,也能够满足行业技术培训要求;二是按照行业企业实际进行场地布局、设备配置以及文化氛围营造体验式教育基地,使受训者如同置身于现代企业之中,以利于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体验;三是适应系统化技术体验教育,便于行业技术展演与专业技能训练交替,实行课堂理论教学与技术体验教育协同推进,实现行业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联合指导。
四、电子信息技术体验课程体系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TUTE)的电子信息技术体验课程体系由初级体验、分项体验和综合体验三种类型的技术体验课程构成,以下结合电子信息专业具体说明各类课程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初级体验课程。初级体验课程系面向全体电子信息类学生开设的行业认知课程,属于第一阶段技术体验式教育作为《专业概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多种教育资源(视频、动画、图片、模型、实物等)相结合的形式,展示行业概况、典型工艺、典型设备、典型技术、典型产品、典型岗位,介绍行业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并安排若干操作体验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全面了解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充分了解这些岗位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和从业人员应具有的技能,帮助学生增强专业兴趣,把握专业学习方向,引导他们制订专业学习计划(选修)乃至职业发展规划。
2.分项体验课程。分项体验课程系面向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属于第二阶段技术体验式教育,可与相应的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相互配合(与其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或独立开设的实践类课程)。针对当前行业企业相关岗位采用的技术手段以及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科学划分教学单元模块,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技术技能训练。针对电子信息相关专业学生,分项体验课程可划分为单片机应用技术、FPGA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移动通信网络、工业控制网络、智能交通网络、物联网、智能家居等教学模块,使学生在各种专业训练项目中,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体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3.综合体验课程。综合体验课程系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综合能力训练课程,属于第三阶段技术体验式教育,在修完主要专业技术课程或某专业技术课程群教学完成之后进行,着重于培养行业企业相关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综合能力。综合体验课程大量引入行业企业典型工程案例,所设置的训练项目具有综合度较高的特点,不仅注重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感受行业企业实际工作流程以及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针对电子信息相关专业学生,系统体验课程可以选择某种典型电子信息处理或通信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为训练项目,例如智能交通监控网络中的车库管理子系统、智能家居中的门禁监控子系统,车联网系统中WIFI网络子系统等,让若干名学生遵照CDIO理念[3],协作完成某系统的总体设计、硬件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系统联调以及设计文档的整理和设计说明书的撰写等一系列工程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