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120
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2010年我国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在基础教育建设中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把统筹兼顾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1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06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主要的目标和任务是“不断加大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和培养后备人才,提高教育系统的信息应用水平”。
1.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以我区近年来的信息化投入来说,我区以政府投入为主,并多渠道筹措经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段指导、保证质量、讲究实效、发挥效益"的指导方针,积极、稳妥地推动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稳健、有序的发展。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经过一段时期的不断投入,整体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在一些的硬件设施设备上基本能够满足基础教育教学的需要。
1.2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从我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情况来看,基础教育基本上是在稳步向前推进,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明显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例如发达地区在基础教育投入资源比欠发达地区比例明显有很大差距,有时,就在同一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或者中心校与一般校的基础教育资源投入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其次,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资源存在重叠浪费现象。在有些财政支持的信息化建设上。其三,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多,软件投入少,大大影响了信息化设备应用效果。现在许多地方硬件投入基本能得到重视保障,但教师培训,管理服务常常跟不上。
2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能,当前促进区域信息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2.1统筹兼顾各项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保证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统筹兼顾各项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保证能够协调东西部发展差异、城乡发展差异、校际发展差异等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我区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区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统筹全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化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浪费。
2.2加强信息化与课程教学的连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运用,而运用就需要软硬件平台的双重支持。许多地方舍得在硬件上投入建设,没意识到课程资源的平台建设一样重要。当前制约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已经不是硬件和技术,而是课程理念不到位和课程资源的匮乏。近来流行的微课,对提高一线教学的效率,实现教育学科内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很重大的帮助。在这过程中,各校应整合学科教学教研资源,各地区也应为一线教师创造课程资源交流平台,这样才能将课程教学、学科教研的资源在更大的平台进行衔接整合,发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力。
2.3紧密联系基层,做好服务管理,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率
信息化的成败在于终端体验,而教育信息化的最终使用者是一线教职员工,受益者是广大师生,因此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又要着重设计良好的终端用户体验,易学、易用、方便快捷才是设计上要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计划,多倾听采纳基层一线教师的看法建议,增强实用性、方便性,尽量避免由于设计上的疏忽导致整个设备的可操作性不强而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率。其次,建立起信息化的运行制度,做好管理服务。
2.4加大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力度,建立信息化教学教研激励机制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主体是一线教职员工,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的推广,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信息化技术恐怕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一线教职员工以往只要掌握基本的Windows操作和Word、PPT等简单应用,后来又要学Flash、Auth-roware等多媒体动画课件,再到如今的微课制作。技术发展又引导着课程教学理念的变革,有鉴于此,加强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是一项长期且不断与时俱进的任务。
3结束语
回顾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路程,通过不断的努力建设,积极探索出适合国情的基础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了国家整体基础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保障教育现代化的先导,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些保障基础教育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点添砖加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静卫.持续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4-6.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基础教育;建设方式;成效标准
【abstract】china's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ct in basic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however many difficulties exist in the construction way, result standar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s in-depth analysis questions and causes in several areas, and made a number of own view.
【key words】basic education;construction way;result standard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充分肯定了教育信息化在教育建设中的地位[1],同时,也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当我们看到教育信息化的可喜成果时,也要对如何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冷静的思考。本文针对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建设方式、成效标准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问题提出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使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实现自动化,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整合[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与目共睹的,在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基础教育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基础教育改革,也不断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发展也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方式、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已经不适应基础教育的实际。本文将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振奋的,从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及实施的“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都极大推动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也已经完成了基础条件建设,人才和制度建设也逐渐完善,接下来要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及其标准化建设。
2.1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的思考。
人们谈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等,黄荣怀教授将这种建设方式称之为“粗放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那何为“集约型”的信息化建设方式呢?黄教授认为是“共享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服务和提升信息素养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建设方式[3]。笔者对此深有感触,近几年经过国家、区域以及学校三级部门的不断努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技术环境也逐渐形成,虽然先进的技术装备不断涌现,但基础教育阶段配备的信息技术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跟得上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过分强调硬件设备的升级换代就变成了一个资源的浪费。
基于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信息技术应用上,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条件装备下,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深度挖掘技术潜力,使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面临转型,从原来强调教育资源库建设转移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从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转移到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自我提升。在资源建设方面,着重加强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提升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质量,建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形成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有效互补。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面,转变传统培训内容和方法,积极构建信息技术环境,培养教师自我接受、自我学习、自我创新的能力,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2.2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的思考。
经过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成效显著,但也普遍存在着在认识和评价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上,缺少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衡量教育信息化成果方面,很难通过一定的硬性指标来判断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如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标准,就会过分强调“升学率”,导致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如果以学生素质提高为标准,但又缺乏相应的定量评价指标。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应该从影响教育主体应用的因素和教育信息化的方向与任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以及软硬件应用成效等方面进行规划。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还应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保证信息技术教育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同时,单一的评价标准也不利于信息化的建设,细化评价指标层次、规范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的必备条件。
2.3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
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分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个方面。目前,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在开设信息技术课,而不同的学段之间至今还没有一个系列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没有统一的依照,各学段的教学起点定位不明确,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教学内容重复。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在目前我国这种大班制的教育条件下,教师也很难因材施教。针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参照标准应该统一,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要做好有机的衔接和过度。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比如: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内容应该倾向于具体的有形象化结果的操作,高年级的学生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应该多以公式、文字描述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设置一些选修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双向含义:一个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以达到推动学科教学改革的目标;另一个是“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从另一个角度讲,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既是一种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另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的有效运用。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合理运用,不但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对于其他学科教师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效,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可以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必须主动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这也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解决之道。
3.结束语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化建设与教育实际不相符的因素,转变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制定信息化建设成效标准、完善信息技术教育、进一步转变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思路,将有助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进宝.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3:8-13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3
一、教育信息化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个人信息素养
所谓“信息素养”,根据1997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的定义,即“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该定义强调有效利用信息,提供共享信息资源,发挥信息效益,以及共同学习、合作交流。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开始广泛应用,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目的在于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使每一位教师既是信息的需求者和提供者,又可以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将有助于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利用率和教学效率,全面推进教学信息化进程。因此,高效地运用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来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便成为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评价标准。
而在高职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为优化听说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提供有效工具,丰富听说教学资源,极大拓展听说教学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听说学习热情和动力,锻炼他们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听说训练,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二、教育信息化帮助高职英语教师提升听说教学效率
心理学家泰柯勒(Treichler)的实验证明,人类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信息占其所获得的总信息量的94%,记住自己听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能记住自己所说内容的70%。可见,听和说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
根据这一实验成果,为提高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教师要自觉融入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让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广泛参与教学过程,切实利用教育信息化环境组织课堂教学,加强教师、学生和信息化技术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思维工具的作用,实现“教师就在我身边”的交互目标。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提供语音纯正、发音清晰、生动形象的视频图像,再现语言发生的真实情景,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调动他们参与听说训练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与听说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音频资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如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听说课程,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和负面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英语听说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化和搜索各种与听说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建立听说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内容。
三、教育信息化促使听说教学评价多元化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4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作为一个英语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感到,学习策略对培养学生敏捷、灵活、开阔、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力有着深刻的影响。
“十二五”创新教育也为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只有根据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才能促进国家整体教育信息化健康、协调地发展。本研究通过探索省域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策略,加快在吉林省省域不同程度的数字化环境基础上,深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水平,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吉林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全面推进吉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决策咨询与实施依据,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词句联想策略对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的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词句联想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词句联想法是由一个词或句,通过联想与其相关的词句的学习策略,如学习动词(名词)care联想它的形容词careful、副词carefully、名词carefulness及反义词careless等 。此外,同义句转换、一句多译都可以用联想法。如翻译“他死了二十年了。”引导学生用四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来表示:1.He died 20 years ago. 2.He has been dead for 20 years. 3.It is 20 years since he died.4.20 years(it)has passed since he died. 通过这样的联想策略,能培养学生一词多想、一句多译的发散思维能力,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必定会对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深刻性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设疑策略对求异思维的培养
求异思维是以冲破常规性的习惯思维,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为主要特点,它是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提出各种设想,探索多种答案的途径,它是一种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广开思路,充分发挥其独特见解与才能,力求创新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利用设疑策略对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步骤多设置信息沟,层层递进,设计适量的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究,从一个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寻找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思维的能力。如:在对If you are going on a trip to the county, how will you go there?提问时,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S1:I’II go there by bus It’s very cheap, I can enjoy the sights on the way.S2: I’II go there by train, It’s not expensive, It’s faster than a bus.S3: I’II go there on foot. It’s not Only cheap but also very safe, I cantake more exercise and it has no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学生们纷纷给出不同的答案并发表各自的见解,甚至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很有见解。这时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又如:在教学“分词的构成”时,重读闭音节结尾,且只有一个辅音字母,这个辅音字母要双写再加-ing。这时有的学生创造性地提出只要记住四个“一”就行,即“一元、一短、一重、一辅”。这就是创新见解。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5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对教9币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末出发,分析了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提出了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思路。
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已成为21世纪各国发展的目标,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程正在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使教育技术能力成为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新的专业能力素质。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如何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并针对其现状如何尽快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的提出
面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普遍意识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欧美发达国家,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能力进行了研究,要求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更新、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尽快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在我国,国务院提出了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陈至立同志提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对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产生深刻影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2000年12月,高教司发出“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179号),文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200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尽快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虽然目前尚未出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但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框架、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出,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南。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the Int enmtioml Board ofSt andar ds forTr a i ni ng。Per f onmn ee a nd I ns t r uet i on,缩写I BSTPI)对教师能力标准这样阐述,“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除了常规的教学能力外,还需要考虑新环境下的学习者群体,新的技术应用,新的教学理念、方法的应用”。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在新的技术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中胜任教学工作所具有的能力。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素养成为教师专业能力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语、计算机技术一样成为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和基本素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下方面,
1.能够充分认识、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教育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相互交叉、渗透,并在当今发展迅速的综合性学科。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技术不是普通的教学手段、方法,而是指运用各种现代教育理论及新的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高校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才能从内在需求、情感上接受教育技术的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才能将教育技术有效地应用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能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应用和创新能力。
教育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多样化、直观化,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教育技术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等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多样化。教与学环境的改变,促使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具备驾驭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能力,促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的设计、学科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策略、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知识环境的构建。
3.具备对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评价和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现代高校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高校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和反思。高校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评估、总结自己应用教育技术的效果,分析其中的不足,探求问题解决的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信息化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
4.具有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社会责任。
高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向学生传授技术利用、信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知识的责任,教师有为社会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和促进学生公平享受教学资源的责任,教师有应用教育技术终身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结构不断完善的责任,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促进者。
三、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目前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但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
1.教育技术意识不足。
教师在教学中有应用教育技术的需求,但没有充分认识教育技术对推进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作用。多数教师感到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角色要求太高,与在现实条件下可成就的角色之间差距较大,没有在心理层面上理解、接收教育技术,也没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应用,甚至在新技术面前感到迷茫、焦虑甚至恐惧。
2.对教育技术理论理解不深。
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理论理解不深。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绩效。但在各校已经开展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发现很多教师不懂得运用教育技术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将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3.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强。
从总体情况看,大部分高校教师自学了一些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教育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但普遍缺乏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缺乏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的能力。
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思考
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的共同关注。下面就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出一些看法。
1、探索适合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
探索适合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对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很重要。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对象是有着丰富的个体教学经验、高学历背景、明确的学习动机、较强自学能力、教学工作繁忙的成人。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采用短期集中强化培训的模式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此培训模式的缺陷是缺乏教师在培训之后教学应用的后续技术支持。采用“长短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较好的尝试,由多个教育专家(包括教育技术专家)组成的“教学诊断、评价与培训”师资力量,针对具体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对本校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的基础上实施培训。“短期培训”是在一个短时期内集中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念、理论、技术、技能强化培训,“长期辅导”是培训机构对教师受训后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给与后续的指导、咨询等技术支持。同时建设相关学习网站、学习资源,对教师教育技术终生学习提供长效支持。
2.统筹规划建设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学资源。
培训资源是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随着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高校的迅速开展,统筹规划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培训资源是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培训资源、培训资源缺乏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都将使培训工作的质量受到影响。培训资源的核心是教育技术知识,知识体系涵盖理论知识与行动体系,培训资源呈现形式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元素,体现多元化、网络化的特征,在资源建设中推行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穿插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成功案例、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案例、支持不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教学平台形式、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件、精品课程网站等,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营造推进教育技术应用大环境,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需求。
对教育信息化的看法范文6
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类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老师以学生为本,校长以老师为本,各级政府官员以校长为本,学生受教育后以服务于社会为本。
教育以人为本,要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出发,根据人的不同特点,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三个层次的需求:珍爱生命、维护尊严、谋求发展。
珍爱生命就是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互联网不仅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增加了财富,提供了方便,在精神生活方面也大大拓展了空间。互联网使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满足人们的知情权和好奇心;在互联网上人们参与时政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解别人的观点,沟通政府与民意,是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良好补充;在文化方面,互联网已成为大众喜爱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新兴的文化空间。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精神生活质量,使生命更加有意义。
维护尊严是人类特有的需求。没有平等就无所谓尊严,教育权利的演变为我们观察信息时代的平等观念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自古以来,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师道尊严是维持师生关系的基础,老师高高在上,学生言听计从。几千年来的教育是老师主导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在这种体制下,学生求真求新的天性被扼杀,创造力逐渐在负担沉重的课业中消磨殆近。互联网的出现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的界限模糊化,只要你有真知灼见,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结庐授课",真正实现了孔子的理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互联网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公平教育,大家面对的是同样的资源,不管你的家庭背景、智商存在多大差异,性格内向或外向,你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老师、课程、授课方式,可以是听讲,可以是讨论,可以是论战。互联网的非歧视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人在教育权利和尊严上的平等。
谋求发展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互联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教育资源的丰富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资源的多样化带来了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个人发展的多样化。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发展方向,选择特定方向的优秀资源,同一流的大师学习和对话,深刻挖掘自身发展的潜能。
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带来教育的革命
教育本身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强盛也离不开发达的教育。尽管人类的历史写地是战争史、帝王将相史,但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技术发展史。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背后都有强大技术革命的有力推动。同时,技术的发展又带动了教育的发展。
每一次技术进步不仅给教育增加了新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给教育带来新的知识传播形式。纸张的发明淘汰了沉重的知识载体--竹简,汗牛充栋的竹简被浓缩成薄薄的书本,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学富五车"的成语成了遥远的过去;印刷术的发明把大量的人力从烦琐的抄写工作中解放出来,信息可以没有损耗地被复制成千上万遍,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广播、电视的发明使单向的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明打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传播载体的状况,使教育迈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它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信息资源库,全球范围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提供同一知识领域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任何有知识需求的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网络学习,形成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教学交互。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即将形成。
三、互联网给传统教育观念带来了巨大挑战。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教育信息化是我们从思想观念到实践方法都必须面对的一场革命。
1.社会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的转变
鉴于信息化对学习观和教育观带来的影响,许多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教育领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纷纷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推动力,呈现出国家重视、政府推动的显著特征。如美国的教育技术规划、日本的第五代、第六代计算机进入教育网计划、欧盟的尤利卡计划、法国的实践计划行动纲领、韩国的虚拟大学、新加坡的智慧岛方案等等。我国也在加大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有些有远见的大学或政府部门已经设置了教育信息化处室,统筹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把握教育发展变革方向。但从整体上看,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有些部门只是喊在口头上,在网络基础设施、师资技能准备、教育资源建设上的投入上远远不够。我们是否认识到学校没有建校园网就等同于学校没有建教室,没有连接互联网就等同于学校没有图书馆,没有教学资源库就等同于学校没有老师?
2.学校功能的转变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的知识产生、知识传播以及知识应用等功能也在逐步演变。知识产生的功能逐步增强,受互联网的影响,知识传播功能将被逐渐弱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应逐步演变成以研究为主的知识生产机构。
由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的另一个功能--知识水平鉴别功能将渐渐增强。大学将通过政府授权,成为以鉴别人们掌握知识水平为目的的考试和证书发放机构。对学习效果的鉴别与认证将随着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趋于复杂化、科学化、专业化。
3.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并强调互联网这个工具,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师肯定要被信息社会淘汰。
互联网的应用将极大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法。对于一个教师,他(她)的多少教学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多少创新的学术成果能经得住实践检验、为人所用,都将成为评判一个老师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传统体制下,教师的水平由学校评判。互联网时代,裁判主体变成了整个学习社会的学生。评价方法从领导或同行参观一堂作秀似的公开课,变成学生对该教师的网上课程的评价和选课率的高低。信息时代,老师将变成公众人物,其教学和学术成就将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判。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弄虚作假、学术腐败,将在互联网时代无处遁形。
4.学生学习观的转变
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互联网的概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这里就有一个观念问题,不能仅认为只有进入课堂才是学习,只有教师讲的才是知识,只有考分才说明能力,要全面、正确地理解知识和学习,理解教育信息化。
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
此外,学生还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网络观。网络是一种工具,工具的好坏取决于用途,用途的好坏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因此,对于求知上进的人,网络是学习的利器,为你发掘无尽的知识宝藏;对于消极堕落的人,它是诱使人沉湎于游戏、虚无、的精神鸦片。因此,在积极倡导建设"绿色网络"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网络观,形成对信息的判断力和防范力是至关重要的。
四、互联网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教育、经济等领域,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第五空间的争夺
技术的发展常常令人炫目,其中一些技术象流星一样风靡一段时间后就难觅踪迹了。如在1985年的美国,大唱片曾经是年销售240亿美元的大行业,由于录音带、CD等技术的进步,五年之后大唱片在美国的商场中完全消失了。而今的录音带、录像带的市场也在日渐萎缩。而有些技术如印刷术则不同,它会长期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并不断升级。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则远比电影、电视、印刷等技术要大的多。
互联网不但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而且对产生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甚至语言的演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凭借对网络空间的掌握和控制,一些经济文化大国通过对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宣扬与传播,悄然侵蚀着他国的传统文化。美国大片、日剧韩剧,在网络时代可以迅速风靡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和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淡漠与哈韩哈日的狂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乃至占领。语言的演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不久前在网络小众间使用的词汇,没几天就成了人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如果哪个民族不抓住这个机会发展,今后将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上人们把一个国家的定义在有形空间上,如领土、领海、领空等三个空间,靠科技的发展,少数发达国家正在争夺太空的控制权,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国家的第四空间(或称领宇)。而互联网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的第五空间(存在于有形和无形之间,或称领网)。尽管它不存在有形的边界,但它靠知识产权、文化和价值观念、技术壁垒等划分了彼此的势力范围。对互联网主导权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国家争夺战,而且正日趋激烈,我们必须而且能够在这个战场上夺取胜利。
五、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转变观念,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自第九个五年计划以来,中国政府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1999年教育部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专门设立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以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国的教育信息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尽管投入有限,国家公共网络快速发展,中国教育和科研网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多媒体传输平台已经建成,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基础教育校校通工程已经启动,大学校园网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实施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工程项目,分布在我国西部的约152所大学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已经实现了高速连接,缩小了东西部之间教育基础设施的差距,大学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校园网络课程建设和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等项目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陈至立同志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
据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打开通向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