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保障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力保障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力保障措施

劳动力保障措施范文1

关键词:项目施工;工期进度;管理探讨

一、引言

当今,基础建设工程进入了鼎盛时代,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在的每个施工企业都在抱怨利润少,时间紧,任务重。究其根本原因,无非就是竞争压力大,北方的施工周期短,用工相对集中。如不加强工程进度管理就不能顺利完成工期目标,使企业的流动资金被长期占用,人员工资、机械费用、管理费用增加,还有可能根据合同向业主支付延期违约金。从而使施工企业无法实现预期的利润。下面就围绕工程进度控制管理这个主题,以进度控制为切入点,从施工方、监理方、业主方这三个角度,分析探讨如何切实加强进度管理工作。

二、进度控制的主要方法

1.行政方法

此方法适用于业主方、监理方及施工方,控制已制定的时间节点,通过会议、文件等方式进度指令,监督、督促等方式进行进度控制,利用奖励、惩罚、表扬、批评等手段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进行控制。在实践中,此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关键是时间节点的掌控,提倡科学性,防止主观、武断、片面的指挥:利用的手段要落到实处,奖罚分明,在制定奖罚的过程中,要提倡公平性,避免打消其积极性。

2.经济的方法

此方法适用于施工方,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施工进度,对施工队实行多劳多得的原则,对完成一定任务量的施工队进行额外的奖励,提高其积极性。对于施工单位施工管理人员,根据个人的工作与工程进度情况,制定工作进度考核办法,对管理人员的奖金与工程进度挂钩,从而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三、工期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

组织保证是保证工期的最重用的手段,也是最根本的手段,现在很多企业忽视了组织保证措施,往往把经济措施的手段运用到实际工程中,结果不是很理想。所谓的组织管理就是严格管理,科学施工,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在人力、财力、物力、技术上得到充分的保证。

2.项目经理责任制

施工方首先要制定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包括工作的目标、原则、程序和方法,使项目组全体成员围绕共同的目标,执行统一的原则,遵循规范的程序,按照科学的方法协调一致的工作。

3.进度计划的编制

施工方在编制进度计划时,分为总体进度计划、年度进度计划、季度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日工作计划。编制进度计划的同时要符合科学的原则,要有相应的施工队伍、施工机械、材料、人员做保证。每天对完成的工程量是否符合进度计划,是否滞后、滞后的原因、如何弥补,在进度相差到一定量的情况下需要调整进度计划,在不影响节点的情况下增加施工队伍、施工机械,力保按时间节点完成 工任务。

监理方在审核施工总体进度计划的时候应着重注意是否符合合同工期的要求,各施工工序是否合理,时间、人员、机械的配备是否合理,并将总体进度计划上报业主。

业主方通过各合同段的总体进度计划,统一进行安排材料的进场,分部工程的验收,单位工程的验收工作,指定分包商的进场,并协调施工方为指定分包商的施工创造良好条件。

4.项目部具体工作

项目部应成立专门控制工程进度的部门,全面负责工程进度的协调,同时控制关键工序,组织好内部的调配工作,使工程的各个阶段处于可控的状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举办劳动竞赛的制度增加大家的积极性和紧迫感,对提前完成者给予奖励,工期严重延误,不听从指挥,不进行设备人员投入的进行重罚,从而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四、技术保证措施

在施工的前期,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认真熟悉图纸,深入了解设计意图,做好现场的技术管理,做好技术交底,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技术技术交底进行检查复核,深入到班组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避免因为返工造成的工期延误。在工人上岗前做好三级教育工作,特别是各种机械操作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掌握各种机械的操作规程,做好机械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各种机械的正常运行,技术人员和机械操作人员的配合做到默契。

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的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降低工程造价。在实践过程中证明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

五、管理保证

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进度审核制度,建立理会制度,制定措施对资源、劳动力得到保证,制定劳动力现场管理制度,机械保障措施,物资保障措施,金保障措施,从各个方面做得管理,把管理细化,落实到相应的人员,项目经理对此要给予充分的协调,让各个部门配合密切,满足现场施工进度的要求。

六、结束语

工程进度管理对加快工程进度、保证企业的利润、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科学的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来达到的,在常用的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用网络图技术,对各项资源及人员的统筹安排达到合理化,使工程进度、各项资源、劳动力、资金使用达到更优。

劳动力保障措施范文2

【关键词】市政工程;现场管理;分析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广州南客运站公交站工程,工程位于广州火车南站西广场,总用地面积为13000m2。工程承包内容包括施工图纸范围内的所有工程,主要包括:雨棚工程(土方、独立基础、雨棚、卡布隆屋面工程等)、机电安装及设备工程、室外工程(场地道路、交通标识及标志、拆除工程等)、公交站亭、公交停车场以及公交站相关配套设施(如站场绿化、照明、给排水、交通指引、行人设施等)功能区的施工。

2 本工程现场管理特点

(1)工期紧,工程量大。

(2)结构复杂,安装精度高,施工难度大。

(3)施工交叉。

(4)社会关注度高。

3 施工前管理

在南站工程施工前期,因为是初次承接此类工程,为了抓好该项工程的施工工作,公司组织相关管理技术人员组建成施工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对施工项目统一管理,在质量、进度方面统一监控,社会关系统一协调,后勤供应统一保障。在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公司效益,力争质、效双赢。

(1)熟读图纸,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实地摸查其他类似的钢结构,帮助消化图纸。

(2)及时配置工程相关设备,包括测量仪器,焊机,临时起重机等。并让测量人员提前熟练仪器。

(3)组织相关技术人员针对图纸上的问题召开相关专题会议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对于图纸描述不清、钢结构的构造,节点缺失的情况及时与设计沟通,并进行内部深化图纸设计。

(4)现场勘踏,查看施工环境,对整体钢结构施工的难易程度做出初步评估。并积极与工程相关单位做好施工前的沟通工作。

4 施工过程管理

施工过管理共分为两个过程的管理,第一是构件加工的管理,第二个是施工安装过程的管理。本项目部切合实际,合理统筹规划,在加工的过程做好质量的把关,在施工的过程中科学制定施工方案,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

4.1构件加工过程管理

4.1.1构件质量控制

构件的加工质量是对整个钢结构工程质量起决定性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控制好构件的场内加工质量是整个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因此,本项目部对南站工程构件的加工进行了严格的质量监控。

(1)材料进购时全面检查钢板、型钢、焊条、焊丝等主要材料的质保资料,并核对规格、型号、数量。做好材料的外观质量的检查验收。

(2)钢材下料后尺寸及时复核,复核时保证焊接、拼装、组合后的构件尺寸偏差在规范允许之内。

(3)构件焊接加工制作,对焊缝外观质量认真检查,包括焊缝形状、位置、焊脚尺寸。

(4)检查H型钢拉弯后的质量情况。

(5)检查成品构件,半成品构件经抛光除锈处理后的质量情况。

4.1.2加工过程控制

前期部分构件具体加工方法如下:

(1)预埋锚栓的固定:锚栓采取法兰板固定再加箍筋的形式,以使各锚栓的位置达到统一,便于立柱的安装施工。

(2)立柱加工:严格按照图纸采取变截面形式,并与其他细部构件一并加工成型,立柱成型构件包括(底法兰板、底板加劲肋、变截面方钢柱250*250-150*150、固定GL1翼板,变截面加劲肋、小立柱盖板、十字板、小立柱支撑件,小立柱支撑件加劲肋)。

(3)H型钢梁(GL2)加工:根据图纸要求的弯曲半径厂外拉弯并裁剪,场内开孔,并加焊前柱连接构件。为保证安装的精度,后柱连接件先场内加工,后现场焊接。

4.2施工现场管理

钢结构安装阶段的施工管理主要是落实工组织设计的各项技术、组织措施,严格按照国家现行钢结构有关规范、标准进行施工。针对南站工程钢结构安装阶段的现场管理,本项目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施工方案的落实情况、施工进度计划及保障措施的制定,合理安排现场施工人员的工作,合理安排技术人员做好技术指导,合理安排后勤资源保障,全面做好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4.2.1总工期

根据南站工程工期要求并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确定进场时间为进场时间为2012年11月20号,完工时间为2012年12月24号。施工工期为34天。在施工过程中与土木公司紧密配合,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完工。

4.2.2施工进度计划

(1)在进场前10天,组织相关人员在场内加工好大部分构件(包括基础笼,立柱,横梁等),确保基础浇筑完成后能够马上进行钢结构的安装施工。

(2)进场后投入足够的材料及运转工具、施工设备,配备足量的技术工,确保工程不停工。

(3)施工的划分

进场后,本公司根据实际情况,严格制定施工方案,在工期范围内将本工程划分为三个施工阶段,施工工序紧密配合。

1)完成基础的浇筑,该阶段施工范围包括:基础开挖点的测量、放线,土方的开挖,钢筋笼的绑扎,模板的制作,基础笼的定位,混凝土的浇筑等。

2)钢结构的吊装焊接,该阶段施工范围包括:立柱的吊装、钢梁的吊装,方钢骨架的吊装焊接等。

3)喷漆及卡布隆封顶,该阶段施工范围包括:钢结构补喷防锈漆及整体喷涂白漆,卡布隆的裁剪、安装、修边、以及打玻璃胶等。

4.2.3保证工程进度措施

(1)组织保障

1)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施工队伍共划分为5个组别,分管加工,焊接,吊装,地下材料运转等任务,各组别既各其负责,又接受统一指挥,密切合作。

2)安排专门管理人员,落实劳动力、材料、施工机具供应计划,负责现场施工安排,协调与兄弟单位交叉作业的沟通。

(2)机具、材料保障

1)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列出机具、材料使用计划,所有设备、材料按使用计划提前落实到位,确保最佳状态,随时准备投入生产。

2)在机械设备方面,科学合理地进行机械配套和选型,全面检查设备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

(3)劳动力保障

本钢结构工程由于工程量大,工期紧张,焊接点多,质量要求高,因此劳动力投入比较大,施工高峰期达到30人/天(包括管理人员)。保障了必要的劳动力,维持正常生产,确保改工程优质、按时完成。

(4)技术保障

针对南站钢结构工程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本公司施工前已做好技术准备工作,充分领会设计意图,熟悉钢结构施工技术规范及质量标准,施工中积极与建设方,监理、设计等部门联系,接受监督及整改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安全保障

1)为每位工人配备劳保用品,包括工作服,安全帽,救生绳等。

2)施工前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纵向延伸到班组全体作业人员。主要内容有:施工作业特点和危险点、针对危险点的预防措施、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发生事故后应及时采取的避难和急救措施。

3)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如电工、电焊工、机动车辆司机等,未经安全教育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操作。

劳动力保障措施范文3

关键词:基础工程;扩展基础;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1工程概况

长沙某大厦位于东六路西侧,座北朝南,总建筑面积43912.47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6332.47m2,地下室面积7580m2。主体建筑26层,设地下室1层。基础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柱下独立基础、局部筏板基础,独立基础持力层为第7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1]。高层塔楼范围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400kPa,范围内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600kPa。高层塔楼范围外墙柱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其余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为P8,钢筋均为Ⅲ级。

2施工难点

整个基础大致呈92.8m×95.0m的长方形,地下室板厚400mm,筏板厚度为1800~2000mm,分区段流水作业混凝土量为1500m3,整体式浇筑,基础工程混凝土浇筑总量近5200m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水泥水化热量大,混凝土内部温度高,在降温阶段筏板基础混凝土收缩,会产生很大的温度应力,而这些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当时龄期的抗拉强度就会产生裂缝,会严重降低基础的整体承载能力和结构的耐久性。如何控制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防止厚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产生裂缝是本工程的施工难点。

3施工技术

[2]、[3]3.1施工段划分为了保证施工流水作业的顺利进行,地下室基坑开挖后,在基坑四周设排水沟,在四角各设1个集水井,使基坑内水汇集到集水井内再用水泵将水排出基坑外;同时在现场四周设1道环形排水沟,地下水经集水井沉淀后排入东六路市政排水管网。根据设计施工图、基础后浇带施工图,基础施工划分为4个施工流水作业面。施工顺序为:基坑土方开挖验槽基坑修整砖砌胎膜浇筑垫层混凝土防水层施工(防水保护)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浇筑混凝土各施工段流水施工。基础工程流水作业面划分布置图如下。3.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3.2.1土方开挖为保证基坑开挖顺利完成,充分利用平面空间,采用多平面交叉作业。用全站仪对基坑的纵横轴线放线,在矩形控制网上测定独立柱基础中心线的端点,在每个基础中心线上测定定位桩,桩位离开挖线的距离为0.5m~1.0m,然后按施工图放出基坑上口挖土灰线,标出挖土范围。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风镐开挖,每开挖至一定的范围就立即用水准仪跟踪操平检测。基坑开挖为第7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有部分孤石,挖掘机开挖精度控制难,部分底层需要挖机破碎头破碎。开挖至基底距离200mm后,及时通知业主和监理等单位验槽。验槽合格后人工用风镐修整。基坑内设400×400×400mm集水井,配备水泵,防止积水浸泡基坑。3.2.2垫层混凝土浇筑和防水施工3.2.2.1垫层混凝土浇筑采用分段施工,人工修整完一段就立即浇灌一段,段块之间的混凝土施工缝装模留齐。底板及基础下设150mm厚C15垫层混凝土,施工时垫层边超出筏板边100mm。铺设中,为保证平面的平整度和垫层的顶标高,及时用水准仪跟踪操平。3.2.2.2防水施工①施工顺序:找平层施工底板卷材基层施工底板防水卷材施工混凝土保护层施工养护。②找平层施工:施工前先用20mm厚1∶2水泥砂浆找平压光,用2m的直尺检查平整,基层和直尺间最大空隙控制在8mm内;在立面和平面转角处,用水泥砂浆做成Φ20mm平整光滑的小圆角;与找平层相连接的管件和排水口连接要可靠、严密,含水率≤9%。③底板卷材基层施工:在底板垫层的四周用防水砂浆砌筑成400mm高的卷材保护砖墙,砖墙最上3皮砖用石灰砂浆砌筑,内墙抹20mm厚1∶2水泥砂浆并压光;所有阴阳角做成Φ200mm的圆弧。④底板防水卷材施工:先粘贴柱、坑、阴阳角、后浇带等部位附加层,再根据铺贴顺序、搭接宽度和卷材尺寸弹好卷材铺贴线,最后再进行大面积铺贴。⑤混凝土保护层施工:等防水层固化后进行保护层的施工,保护层采用50mm厚C20细石混凝土作为保护层;施工时先进行冲筋,按标筋高度铺灰刮平,再用铁抹子将表面抹平压光。⑥养护:在混凝土保护层施工完12h内及时浇水养护,并在保护层上弹出结构墙体的位置线。3.2.3扩展基础和筏板基础施工[4]、[5]3.2.3.1钢筋工程包括底板钢筋、地下室外墙钢筋、筏板钢筋。施工的关键是控制好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和墙、柱钢筋的定位精确度。钢筋下料时要保证锚固长度、搭接长度、保护层厚度、接头的位置和百分率。钢筋的弯心直径为钢筋直径的4倍。Φ<14mm的采用绑扎接头;Φ=14mm~22mm的水平钢筋采用闪光对焊,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接;Φ≥25mm的水平钢筋采用螺纹连接;竖向钢筋采用直螺纹连接。底板钢筋安装顺序:底层钢筋上层钢筋插柱墙钢筋。地下室外墙钢筋在模板安装前进行。筏板钢筋与底板钢筋同时绑扎。3.2.3.2模板工程包括底板侧模、后浇带模板以及电梯井、消防、污水基坑模板。底板侧模采用18mm厚竹胶模板,50×70木枋加固,Φ48×3.5钢管扣件体系。后浇带模板采用双层网做成一次性模板,一层为钢筋网,Φ4@50×50;另一层为细网眼铁丝网,网径<10mm,用定型钢筋支撑。电梯井、消防、污水基坑模板采用顶托配合钢管调节。3.2.3.3混凝土浇筑工程包括扩展基础、筏板基础、筏板膨胀加强带、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采用商品混凝土,初凝时间选定为6h,混凝土坍落度选定为16mm~18mm,砂率选定为38%,并掺入15%的一级粉煤灰,混凝土拌和时温度≤80℃,混凝土入模温度≤35℃。扩展基础和筏板基础的墙柱基础、底板、筏板均采用C40,抗渗等级为P8;其余柱基础采用C30。浇筑遵循先低后高、先筏板和柱基后底板的顺序,以2m宽为一个浇筑带,一次浇筑到顶;按照1.5m宽度推进,直至浇完;底板、筏板、独立柱基混凝土按照划分的施工流水段一次成型。混凝土浇筑连续进行,间歇时间≤0.5h,以防堵泵。混凝土浇筑完后进行二次抹面,终凝前用喷雾器湿润,终凝后洒水养护14d。筏板膨胀加强带共设3条,宽度2000mm,膨胀率为0.035%~0.04%;后浇带设3条,宽度800mm,用高一个强度等级的C40混凝土浇筑,用水泥钉,钉中距300mm,固定20×30遇水膨胀止水条。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水化热的控制是关键技术,为防止厚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产生裂缝,混凝土内部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的差值<25℃,各断面的监测点的温度陡降<10℃,浇筑后中心的最大温度≤65℃。3.2.3.4防雷工程防雷采用联合接地体,用建筑物基础作为接地体,将基础底板、梁上下两层主筋(Φ≥16mm)沿建筑物的外圈焊接成环形,主轴线上的基础梁和结构地板上下层主筋(Φ≥16mm)相互焊接成为网作接地体,并将引下线柱根下的桩内钢筋与基础梁和承台钢筋可靠焊接连通做垂直接地体,接地线在交叉点处采用焊接。

4保障措施

施工保障措施包括:工期保障措施、质量与安全保障措施、文明施工保障措施。4.1工期保障措施工程总工期为50日历天。为确保基础按期完成,项目部详细制定了施工进度计划图,合理布置施工平面,运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工程管理,采用成熟的工艺,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工作效率,实行工期目标责任制,加强材料保证、机械保证、劳动力保证,以加快工程施工进度。4.2质量与安全保障措施项目部制定了《项目质量与安全计划》,明确了总质量与安全目标,并责任分解到人。①设置1名专职质检员,严格“自检、互检、专检”三级检查验收和“谁施工,谁负责”的制度进行检查验收。加强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的质量保证措施和通病防治。②安全目标为:“施工现场安全达标,年负伤频率<6‰,杜绝重大质量安全事故”。重点加强边坡高处坠落、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机械设备等安全管理。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三级教育,合格者方能上岗作业。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必须及时整改,整改完成后才能继续施工。4.3文明施工保障措施文明施工为:“维护周边工作、生活环境、减少施工影响、节省资源和能源、确保达到省级文明工地”。制定文明施工方案,设文明施工工长,重点负责抓好施工现场文明工作,并将责任分解到人。明确生产区和生活区,注意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加强项目部的综合治理。

5结语

劳动力保障措施范文4

关键词:商品林;抚育间伐;措施

1 序言

人工林是商品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速生、丰产、优质,在发挥森林生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经济效益。为充分发挥人工林的经济效益,根据县林业局的年度生产计划,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的伐区配置顺序,结合我场人工林现状,组成由主管场长、技术员、调查员和部分技术工人组成的调查队,自2013年4月11日至2013年6月8日完成了设计内外业全部工作,共完成作业面积8公顷,设计砍伐蓄积120立方米,出材111立方米,出材率为65%。

作业设计所参考的规程、表格及工具书等,均由省林业厅和哈尔滨市林业局下发。

2 伐区概况

本伐区的地理位置为东经128°08′58″-128°20′20″,北纬45°59′20″-46°05′52″,共区划作业小班1个,设计砍伐蓄积132立方米,出材101立方米。

本伐区位于132林班中部,距上棚公路较近,地势较平坦,土壤为白浆土,坡向为东北,坡度3°,坡位为中。当地镇域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剩余劳动力充足,为伐区各项生产作业提供可靠人力保障。

3 林相情况

17林班2小班是一九七四年春落叶松人工林,起源为人工植苗,初植密度为2800株/公顷,现平均年龄40年,间有榆树、白桦等伴生树种各占一成,现平均直径13.7厘米,平均树高15.8米,公顷株数1640株,公顷蓄积127立方米,化顷年生长量6.8立方米,生长率为7.1%,林分郁闭度0.9,设计砍伐蓄积163立方米,出材131立方米。

4 林分因子调查

4.1 在核小班内选设长100米,宽10米的长方形标准地一块,面积计0.15公顷,占作业面积的1.9%,通过选设标准地计算分析林分各项因子,按五级木分类法确定砍伐木,从而改善林内的卫生状况,为保留木生长创造良好的营养空间。

4.2 各项精度:小班线、标准地位置均用GPS定位仪测定,面积精度误差为±3%,共复查面积1公顷,占作业面积的12.5%,复查砍伐木260株,通过复查选树挂号精度为99%。

5 伐区作业设计

缩短林木培育周期,促进林木生长,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的前提为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针对该林分是落叶松纯林,间有少量的白桦、榆树等伴生树种,林分密度相对较大,分化明显,存在自然稀疏现象,林分中部分林木生长受压抑,连年生长量趋于定期生长的特点,进行定量间伐,确定间伐方式为生长综合抚育。伐除林分各个部位干形弯曲、压抑保留木生长的部分林木及受压抑没有培育前途的濒死木、枯立木。同时为防止环境突变,引起保留木雪压、风折、风掘、使干形弯曲等现象,伐后林分郁闭度保留到0.6设计采伐株数强度平均为18.1%,蓄积强度为19.1%。达到既改善林分生长环境,给林分创造良发了营养空间,同时又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6 伐区工程设计

6.1 通往上棚的11公里林区公路从伐区附近窗过,小班内有一条4-5米宽的大车道,秋季将大车道附近的塔头砍平修整后,冬季即可运材通行。

6.2 本年度伐区不设山中楞场,设计木材流向自山场直接运至场部贮木场。(用厚塑料大棚膜围成即可),可安置伐区作业人员10余人。

7 劳力、蓄力、机具来源

7.1 本场有一线工人40余人,油锯六台,可承担伐木造材等作业,职工中有大小机动车30余辆,可按时完成运材作业。

7.2 各项作业用工量:调查设计11个,准备作业22个,辅助作业60个,采伐等各道工序160个,归楞30个,共计401个工日。

8 成本概算及经济效益

8.1 直接生产成本1540元,平均单位成本92.30元/立方米。

8.2 总产值62150元,平均产值150元/立方米。

9 保障措施

9.1 我场成立冬采冬运指挥部,以主管场长、技术员为主,安全员、劳资员、现场员等人配合组织指挥作业安全、作业质量、作业进度、把关验收等各项工作。

9.2 为提高伐区作业质量,努力降低作业危险系数,安全员、现场员必须跟班作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力争把各种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10 施工要求

10.1 作业时间:

(1)伐木:二0一三年九月十日-二0一三年九月十五日完成。

(2)造材:二0一三年九月十六日-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日完成。

(3)集运材: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日-二0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完成。

10.2 伐木作业前,对参加各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与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作业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树立安全、质量第一的思想。

10.3 严格按设计进行施工,按号采伐,杜绝错伐、漏伐,控制好采伐强度和树倒方向,降低幼苗幼树的砸伤率,伐后及时清理山场,提高作业质量和经济效益。

劳动力保障措施范文5

论文摘要: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现状是:参保率低,总量偏少;险种不齐,分布不均;政策缺陷,实施乏力;观念模糊,需求不实。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全民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体系。现阶段可以选择稳定型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和流动型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两种模式。

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现状究竟怎样?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险不如人意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和路径来构建与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这正是本文所要探索与研究的问题。

一、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现行状况

(一)参保率低,总量偏少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统计资料和江苏省劳动保障厅调查资料,江苏省籍农民工约为402万人,占江苏省城镇就业人口的近20%。2005年末全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是950.6万人,农民工是148.3万人,总参保人数的15.6%,占当年全省农民工总数的16.4%。同年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为43.6万人,占参保职工人数的5.3%,占农民工总数的10.8%。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105万人,占总参保人数的14.1%,占农民工总数的26.1%。显然,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少、比重低。

(二)险种不齐,分布不均

我国目前城镇社会保险的险种有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但目前农民工参加的险种是不完整的,且大部分是被动的。有的由于地方政府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力度加大,部分农民工参加了养老保险;有的企业出于安全成本的考虑让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真正全部参加所有社会保险险种的农民工是微乎其微。其中,在外商、港澳台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比重较高,分别达到了56.2%、55.5%、46.1%。而在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的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重明显较低,仅分别为7.2%、9.3%、3.4%;灵活就业的农民工也如此,参加社会保险的比重也分别为10.5%、13.2%、1.5%。

(三)政策缺陷,实施乏力

我国城镇企业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并没有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各地政府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作为构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并在具体参保问题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部分地区在农民工的参保问题上,采取了与城镇职工实行统一制度,分别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部分地区还制定了允许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一起自主参加社会保险的办法。应该说,这些制度和办法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是,其缺陷也是明显存在的。主要表现在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参保门槛偏高,超越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且社会保险关系和基金不容易转移,加上部分地区经办机构的利益因素和管理方式,也人为地加大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困难。而政策实施的乏力,一方面是法律依据不足或者立法层次偏低,且缺少强制性措施,另一方面现有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根本无力去全面实施。

(四)观念模糊,需求不实

农民工是一个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边缘性群体,或者说是一个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移的过渡性阶层。这一阶层来自农民,而又超越了农民的局限性,其群体特征具有双重性和矛盾性,他们身上有现代产业工人的素质,但同时也少不了原有农民的影子。就社会保险而言,农民工本身就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也是同样模糊,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意识。在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眼里,参加社会保险特别是个人缴费部分,只会减少收入,增加生活负担。本来较低的工资收入水平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和再生产的需要,如果再抽出一部分收入用于不确定的预期,实在难以承受。所以,就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更没有参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少数企业甚至出现农民工集体要求不参加社会保险的申请。这实际上反映了农民工在社会保险问题方面认识上的误区。

二、农民工社会保险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广大农村实行的是以生产队或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经济体制,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被封闭在区域集体经济组织之内。广大农民没有自主支配自身劳动力的权利,包括寻求就业,外出打工的自由,只是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段历史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其影响力还没有完全消失,特别是它的惯性还在继续。农村中剩余劳动力要顺利实现向城市转移,有赖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城乡统筹政策的继续深化,有赖于城市企业的就业需求的持续增长。农民工参加城乡一体化的各种社会保险,同样面临困难和阻力。

(二)户籍因素

落后的户籍管理制度,强化了城乡分割,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却没有得到制度的有力保护。而依托在户籍管理上的附加功能,又人为地隔离了城乡劳动者的融合,并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进程。

(三)法律因素

法律的空白或者疏漏,造成了无法可依,而有限的法律法规,由于执行或者执法不力,致使法律失灵,法规走样,农民工参保处境艰难而且尴尬。我国现有外出务工农民也即农民工已经是数以亿计。但是,农民工作为城市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至今没有被现行社会的法律制度所认同和确立。农民工这一群体至今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来保护。我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应当包括农民工,但是由于过于笼统、原则,特别是缺少针对农民工权益特点的具体规定,农民工权利得不到有力地维护。

(四)政策因素

现行的政策设计导向,忽略了农民工利益的存在。社会保险政策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缺陷,特别是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支付等环节上的人为障碍,给农民工参保设置了太多的麻烦和不便。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非但不能享受其劳动的成果,甚至无法被城市所接纳而成为城市社会的成员。不论是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安排,还是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法律服务等等,都没有将农民工这一越来越大的群体列入范围。农民工还游离于城市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系统之外。

(五)文化因素

不良或狭隘的企业经营理念,加剧了对农民工的排斥,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破坏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建立。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意识丧失。对员工特别是处于弱势的农民工,不讲尊重,不讲诚信。

三、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一)目标及基本思路

通过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建立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之所以确立这样的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指出的是,农民工的权益问题不仅仅是农民工本身需要关注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发展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将农民工的发展问题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考虑。从今后的发展来看,走城市化、工业化的道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看,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中国的发展,如果离开农村的发展,就不是真正的发展。

毫无疑问,农民工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并且在整个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力也日益显现。可以说,农民工的稳定,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我们不能无视这一现实,麻木不仁,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做好应对工作。必须将农民工社会保险在内一切事关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纳入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二)两种模式及其险种推进步骤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模式,现阶段可以选择两种模式齐头并进,即建立稳定型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和流动型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

目前在城市里的农民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在所在城市进行过户口登记(现在一般是进行暂住人口登记,而未来的方向应该是城市户口登记)且工作单位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我们暂且称他们为稳定型的农民工。另一类是怀揣身份证,工作单位相对不稳定,且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我们暂且称他们为流动型农民工。所以,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必须分为两种模式。

稳定型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可以实施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在内的已经在我国现阶段广泛推行的社会保险,具体提取比例、运行方式、支付标准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但必须做好与城市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并逐步纳入所在城市的统筹范围和层次。

流动型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可以采取类似非正规就业或者自由职业者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的方式推行,自由参保,自由退保,进退自愿,同时做好此类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接转工作。

不论是对哪一类农民工,我们的政策设计,都必须激发他们参加社会保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他们看见未来,感受需求,尝到甜头。

在推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过程中,首要选择是推行工伤保险制度,这也是所有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普遍优先考虑的保险险种。其他保险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推行。

(三)其它保障措施

1、政府主导,强势推动

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理所应当成为推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主导力量。政府必须在法律层面、政策层面和行政层面有所作为。在法律层面,要加快立法进程,着手启动和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同时将修订《劳动法》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在政策层面,要尽快研究和制定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实施方案和具体办法,具体实施方案和办法要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充分尊重农民工意愿和准确掌握农民工真实需求的情况下确定。要注意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同时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本身必备的构件,包括统筹范围、提取比例、关系转移、资金支付、基金运营与管理等等必须作出统一的规定和强制的规范。在行政层面,一方面要强化行政干预力量,保持政令畅通,另一方面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要逐步增加社会保险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的比列,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输出地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2、企业跟进,监管到位

对于众多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企业而言,需要通过稳定的就业岗位、优厚的工资报酬、完善的社会保险给予广大农民工以最大的关心和体贴。我们认为,一个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应对社会包括相关利益方,特别是企业员工承担一种社会责任,这是对社会应该做出的回报,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不能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视为提高用工成本的行为,而应看作增强企业职工的安全感、归属感、忠诚度和向心力,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用工的边际效益的战略措施。对于在认识上尚存误区的企业,需要加大监管力度,督促企业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范用工,主动为员工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及时缴纳各种费用,建账造册,理顺关系。对于少数严重违反劳动保障法规的企业,必须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厉制止和纠正各类违法行为。

3、鼓励参与,政策灵活

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应当作为整个社会保险体系的特别制度而存在,这是我国现有国情决定的,也是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必经阶段。在这一阶段或者时期,必须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灵活方便的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既要符合农民工的实际利益,又要方便农民工及时参保。要通过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平台,改进管理服务方式,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参保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本文就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总体架构提出了两种模式,但对具体细节,比如统筹范围、筹集比列、个人账户设置、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基金发放、领取方式等方面未及细化。这是一项复杂而又艰难的课题,需要集有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工民意代表等众多群体的智慧和经验之大成。要通过制度创新,理论再造,寻求新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唤醒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法律意识,充分调动农民工参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劳动力保障措施范文6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围绕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的目标,按照“县乡主导、农民主体,土地运作、政策集成,工农互促、产城融合,服务均等、城乡一体”的基本思路,把握“以人为本、富民为先,尊重科学、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为载体,以推进产业向规划区集中、农户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重点,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规划衔接、设施对接、产业联动、资源共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镇村联动建设在全县13个乡(镇)全面启动,逐步实施。2013年到“十二五”末(2015年底),全县重点抓好蒲亭镇、宝塔乡、河东乡、丰林镇、聂桥镇、吴山镇6个乡镇(以下称重点镇)的镇村联动建设。每个重点镇至少要规划、建设1个面积100亩以上、入住人口2000人以上的城乡一体化新区;规划、建设2个500人以上的中心村;整治、建设10个200人以上的基础村。全县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2013年重点抓好蒲亭镇(城关镇)和宝塔乡试点建设。在蒲亭镇重点建成新市民公寓新区和福景家园、学府新村、北门小区3个中心村,选择5个基础村点同步推进。在宝塔乡重点建成杨桥新城、彭山移民小区、金带河小区3个新区和金佳苑、绿岛家园、伴山公园3个中心村,同时推进5个基础村点建设。2014年重点抓好河东乡、丰林镇镇村联动建设。2015年重点抓好聂桥镇、吴山镇镇村联动建设。2014年、2015年重点镇镇村联动建设具体任务另行下达。到2020年,形成全县人口分布县城占1/2、集镇占1/4、中心村(农村社区)和基础村占1/4的新格局,初步实现镇村联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建设内容及标准。(一)新型社区建设:占地面积100亩以上,入住人口2000人以上;高标准规划设计,建筑风格美观大方;基础配套基本实现“五化五有”,即:道路硬化、街道靓化、卫生洁化、饮水净化、环境美化,有医院(医疗所)、有学校(幼儿园)、有农贸市场(超市)、有活动场所、有便民服务中心;特色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就业、创业得到充分保障;居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全面提高。(二)中心村建设:入住人口达500人以上;按照新型社区建设“五化五有”标准,做到规划设计合理,村庄风格独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形成支撑,公共服务齐全,居民安居乐业,文明程度提高。(三)基础村建设:入住人口200人以上;按照“三清八改五普及”和“三绿二处理”的建设要求,基本实现“五美”,即“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完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文化娱乐设施,经济繁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重点工作

(一)搞好城乡规划。要打破城乡分割障碍,做好“两级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县镇村资源。一是以全域的理念完善县域发展总体规划。以推进城镇化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作为规划的指导思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以“主城区、副中心城镇、重点镇、中心村”为重点的县镇村布局规划,构建城乡一体、梯度推进的空间发展框架。同步加快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社会事业规划等专业专项规划,形成功能互补、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全域规划体系。二是以科学的理念编制乡镇总体规划。在服务、服从县域总体规划的前提下,2013年底全面完成乡镇总体规划编制,2014年6月底要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编制规划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合理确定镇村规模、优化镇村布局,注重建筑特色、山水风光、地貌环境,在尊重当地历史沿革、地域文化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引导打破村庄界限,迁居并村。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增强镇村规划的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维护“两级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加强乡镇“两所一队”(规划建设管理所、国土资源管理所和建设管理综合执法中队)建设,落实职能、编制、人员,切实增强农民建房管理依法行政和综合执法能力。严格规划实施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

(二)促进转移集中。要创造条件,整合资源,把促进城乡居民适度集中居住和就地、就近充分就业作为镇村联动建设的重点,推动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利用集约化发展。具体做到“三个集中”:一是推进产业向规划区集中。要按照项目支撑、园区承载的发展思路,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资源向示范园区集中。做大园区规模,推进企业做大、产业集聚,把园区建设成为县域项目建设的载体、产业升级的高地、吸纳就业的平台、镇村发展的新区。推动园区项目和产业向有条件的乡镇布局延伸,加快发展乡镇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与镇村发展的良性互动。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合作组织、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扩大土地流转规模,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每个重点镇要发展一个千亩以上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各涉农资金要向重点镇的产业发展倾斜,通过2-3年连续扶持,把其打造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区、科技示范的实验区、农民增收的带动区。同时,依托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着力发展度假休闲、农家体验游、农家乐等旅游业。充分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建立特色农副产品展销中心,构建特色产品商贸网络,建设现代农业强县。二是推进农户向城镇社区集中。制定和落实相关鼓励和保障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向城镇、中心村适度集中居住,使农民既“搬得出”,又“留得住”,真正实现身份转变和职业转移。每个乡镇都要选择勘定1-2个农民新区集中建设地块,并向规划部门提出规划意见,按照县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农民新区建设工作。农村转移人口安置原则上实行多元安置,即:农村转移人口以城镇公寓房安置为主,鼓励转移对象到县城购买商品房;对于移民扶贫整村搬迁的,低保户和特困户优先享受公租房政策,五保户纳入敬老院安置。三是推进农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在保持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对转移搬迁后的农民原有资产,包括承包地、山林及宅基地复垦后的土地进行确权,颁发权属证,变资产为资本,以出租、转让、作价入股等形式,依法自愿进行有偿流转,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倡导“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理念,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一是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重金属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稳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二是严格保护好森林、绿地、水体等生态系统,特别要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稳步推进城乡用水一体化建设。三是继续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加快实施“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加强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道沿线的绿化,加强集镇、村庄绿化,努力形成“沿线格局新、村村皆是景”的亮丽风貌。四是积极开展生态特色村镇、文明乡镇、卫生城镇、美丽宜居小镇、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创建活动,进一步塑造品牌形象,力争通过二至三年努力,在全县建成一批规划科学、特色突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特色村镇。五是坚持“分步推进、分期实施”的原则,推进主要通道沿线村庄建设提升,使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朝着精致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四)完善基础配套。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新型城乡社会管理上不断完善,提升标准。一是提升基础设施承载力。要以镇村基础设施一体化为目标,全力推进水、电、路、气、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镇村联动建设的承载能力。二是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内在要求,要不断提升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健全新农合、新农保、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把社区服务延伸到中心村、基础村,做到重心下移、服务前移,畅通诉求渠道,及时疏导负面情绪,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文明程度。并将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逐步引向乡镇、农村,探索建立“大城管”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镇村联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政府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农业和城建的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二)强化政策扶持。按照“政策集成、市场运作”的原则,切实加大镇村联动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是用好用足增减挂政策。切实加强领导,全力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工作,国土部门要强化操作培训,指导项目申报立项,加快验收审批,尽快落实措施。凡拆旧区土地复垦面积达50%以上且质量符合要求的,要及时办理建新区用地审批手续。切实保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指标和增值收益向重点镇倾斜。挂钩周转指标留给重点镇使用的比例不低于50%,每年安排的建设用地周转指标不少于100亩;节余指标如被置换到县城使用的,可采取按30万元/亩、当地集镇商住用地基准地价、当年县城区商住用地亩平均增值收益100%返还三种方式给予重点镇补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高标准进行复垦,努力完善镇村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使农民共享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惠。二是盘活现有土地资源。乡镇现有供销社、粮管所等基层站所的闲置用地和其它行政划拨用地依据有关规定可转变为经营性用地,依法依规进行出让。在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依法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等方式兴办企业或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做好就业保障。对于安置落户的农民实行“一扶两免”的就业创业制度。即:扶助小额贷款。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自主创业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优先享受3~5万元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政策;免费就业培训。结合“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免费为转移农民进行订单式、定向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免费就业介绍。转移农民可到当地劳动就业部门进行求职登记,由劳动就业部门免费推荐到县城园区企业等用人单位就业。

(三)强化资金投入。加快镇村联动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要在各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持续补助的基础上,不断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全面整合移民扶贫、新农村建设、发改、交通、国土、城建、规划、房管、教育、人保、农业、林业、水利、卫生、文广、电力等项目资金,统筹用于镇村联动建设。2013-2015年,县财政每年安排县级镇村联动建设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每年整合项目资金不少于3亿元。同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镇村联动建设融资平台,运作好镇村土地、生态、人文等资源,建立包括承包地、林地和农村集体“三资”在内的公共交易平台,完善农村资源要素与社会资本公平交易规则和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镇村联动建设的良好格局。2013年社会资金投入力争达到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