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专业生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美术专业生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美术专业生培养方案

高中美术专业生培养方案范文1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书法”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新增设的一个学习模块——也是首次作为一门正式课程纳入基础教育系统,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并研习中国传统汉字艺术的同时,逐步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并规定了高中书法教师最基本的条件:第一,必须是美术专业出身,能开设包括书法在内的3个以上美术教学模块;第二,不仅具有较强的书体临摹、创作能力,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要有较深的了解。

“书法·篆刻”模块推出以后,开设此模块的学校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具备书法教学能力的教师。开设此课程的中学,大部分教师是以兼职为主,其人员构成主要有四类:一是书法爱好者,二是语文教师,三是书法家,四是书法专业高校毕业生。其中前三类是主体,他们或者不懂书法理论与实践,缺乏系统的书法专业知识,或者不懂书法教学,第四类科班出身的书法教师所占比例很少,而且缺乏书法之外的美术知识和能力,视野较狭窄。这四类人都不是理想的高中书法教师,均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书法教学。

从理论上说,高等师范教育的目标指向应该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创新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要求与高师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成为一个互为促进、互为验证、双向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只有这样高等师范教育才更有针对性。

二、我国高校书法专业课程开设概况与高中书法师资匮乏之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院校都开设有书法专业。从人才培养目的上看,其课程结构主要有三类:一是培养书法篆刻创作人才,二是培养书法篆刻理论研究人才,三是培养书法篆刻教育人才。前两类以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第三类以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为代表。大部分院校的书法专业课程都是这种类型,只是各院校因师资不同略有差异。这是目前科班出身的高中书法老师的主要来源,所以,考察这类课程对本选题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师范大学的书法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其课程兼顾到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应该说这类课程培养出的人才足以胜任中学书法教学,但因缺乏书法之外的美术知识和能力,面对新课标中的其他模块便显得力不从心。

我们知道,书法仅仅是新课标9个模块中的一个,而且只是一个选修课,对绝大多数中学来说不可能为一门可开可不开的选修课引进一名教师。也就是说,一方面高等院校从书法学科出发培养一批又一批可以“胜任”高中书法教学的教师,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学又不接收他们,这就形成了用人单位缺人、培养单位人才过剩的悖论。这种悖论的症结源自于高师书法专业“学科本位主义”的自恋,而不是立足于中学用人实际。

三、美术新课程对高中书法教师的要求

美术新课程和以前的美术教学大纲相比,更加注重素质教育。这就要求高中美术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能仅仅局限于我国传统美术以材料分类的学科界限,局限于某一科目的学习,而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绘画、雕塑、版画、建筑等),要使学生知道运用不同的美术手段能够传达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他们自身情感美的观念。同时,还应该站在宏观的立场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美术科目所负载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建立多元的文化观念。高中书法课教师——美术新课程9个模块之一的一门选修课教师,当然无法独立于新课程而自行其是,而是必须从美术视角下看待书法教育。也就是说,书法只是若干视觉造型艺术中的一种,也是用以传达情感和观念的许多视觉造型手段之一。所以,作为一名新课程模块的高中书法学科的教师,必须具备美术学科的综合理论及实践能力,应善于将书法理论知识和实践与美术其他相关理论和实践相融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师书法专业应该是高等美术教育主要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或者就像侧重于油画的油画方向、侧重于设计的设计方向一样,是高师美术专业侧重于书法特长的一个培养方向。

四、新课程背景下高师书法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

现有高师书法课程主要是指为培养高中书法教师而开设的书法课程。主要包括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的书法课程和美术学(书法方向)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的书法课程。

前者在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作为培养高中书法教师而开设的书法课程,因为美术学(教师教育)《方案》中的书法课只是“美术表现与创造”模块中的十几门选修课之一,一般教学单位在执行这一方案时常把它作为国画基础课(主要为题款)开设20—32课时,只能解决最基本的入门基础,根本无法具备能胜任高中书法课所应有的系统的书法理论知识和全面的临帖及创作能力。但《方案》并无问题,它首先是为适应新课程而制定的改革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方案,基本上能够满足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事实上,《方案》指导下的课程体系,个别有一定书法基础的、侧重国画方向的毕业生也基本上能胜任高中书法选修课教学。但这对于高中书法师资队伍建设来说存在太多的可变系数。核心问题就是课时量少,无法进行知识和技能拓展,书法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和技法实践能力的全面性都无法保障。

而后者却只是立足于“学科本位主义”。有不少这类专业甚至都是开设在文学院、历史学院等非美术院系。这类课程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必要的培养学生美术学科综合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毕业生无法应对将书法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与美术其他相关理论和技能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改革形势,无法适应高中美术新课程。

有鉴于此,笔者对现有高师书法课程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第一,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为基础,增设书法专业方向课程。

第二,以美术学(书法方向)本科专业课程为基础,增加美术基础、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表现与创造等课程模块。从培养目标上看,增加这些模块的课程,就意味着增加了美术创作实践能力培养系统、美术理论研究能力培养系统和美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系统,从知识和技法实践能力上趋同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培养目标,就能够全方位地适应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

结语

从理论上说,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是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生态系统,其中高等师范作为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单位,理应走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并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如果高等师范教育不顾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只沉浸在“学科本位主义”的自恋中,那么人才的产出过剩与需求难以满足的悖论便会永久存在,这样的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便是失败的。所以,从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改革现有高师书法课程体系,使之适应高中美术教学改革发展实际,适应高中对书法教师的需求,对于高等师范书法专业教育发展的持续性、长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忻州师范学院重点建设课程基金资助项目(2011年)]

高中美术专业生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美术特长生;教学实践

一、基本概念

1.新课程改革。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开始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以解决以往部分学生机械学习、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学生本位的问题,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适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美术教育中,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育,从单纯的技巧性教学转变为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鼓励综合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2.美术特长生。美术特长生指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在美术方面具有一定潜质,希望今后从事美术相关工作,经过合理培养而形成特长,并以美术为专业特长参加高考的考生。他们需要参加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考试,最终高校根据成绩择优录取。

二、部分高中美术特长生教学实践现状

1.文化课程教学现状。目前,针对美术特长生的文化课程教学,部分学校采取“大统一,小灵活”的教学形式。在高一、高二学年,教师对于美术特长生采取与普通学生同样的教学方式,在高三的专业集中训练与专业考试结束后开展集中辅导,针对美术特长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水平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简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划分重点、降低难度、缩小范围,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学生梳理、讲解重点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1]。此外,也有部分美术特长生较少的学校实行完全统一的文化课教学方式,未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2.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专业课程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美术能力的高低,合理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其专业水平。在目前的高中美术教学中,面向美术特长生的教学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以语言传播知识,如讲授、讨论等;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层面直观感受,如范例演示、课堂赏析、画作对比等;以实际操作训练为主,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技巧与能力,如画作临摹、户外写生、默写学习、创作实践等练习;以作品评鉴为主,如评价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改正缺点,提升自身能力;等等。针对美术专业生的专业特长训练有些在校内开展,由学校美术教师带领学习;也有些与校外画室合作开展,在校外开展专业教学活动。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多样、灵活多变,但目前部分高中存在学生专业水平与文化成绩参差不齐的问题,对教学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此外,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缺乏学习主动性,且在专业成绩与文化成绩上难以达到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三、新课程背景下美术特长生的教学实践策略

1.文化课程教学策略。(1)转变教学理念,引进先进方法对于部分美术特长生来说,文化课程是他们的短板。部分美术特长生较少的学校没有为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模式。在专业考试结束后,学校组织美术特长生开展集中摸底考试,结合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对他们做出相应的评估,根据学生的总体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高效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让大部分学生能够在短期内把握住基础分值,引导优秀的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予以适当辅导,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让每名学生都能提升自己的文化成绩。(2)完善教学体系,统筹课程安排针对美术特长生的教学体系应当与普通学生的有所区别。美术特长生由于需要兼顾文化课程学习与专业课程学习,文化课程的总课时较短,如果学校按部就班地依据面向普通学生的教学体系安排课程,就难以适应美术高考的需求。因此,从高一学年开始,学校需要充分考虑到美术特长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与文化课程学习之间的平衡,针对他们后期需要长时间在外地进行专业学习并参加考试的特殊情况统筹课程安排,明确教学重点,制订合适、高效的教学计划,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文化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3)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养学校还可以通过优化师资队伍的方式提高文化课的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学校可以定期举行教学培训活动,让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简单、生动、有趣。教师应当有效针对美术特长生的实际情况,摆脱高中教材内容的限制,梳理知识点,适当删减繁、偏、难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加入一些重要的初中阶段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基础;同时,教师需要细致地讲解重点知识与关键知识,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克服在文化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文化课成绩。2.专业课程教学策略。(1)明确专业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目标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进步。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并进行合理纠偏与指导,将大的学习目标与小的学习目标相结合。大目标的设定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正确的方向;小目标的设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进步的喜悦感,提升自信心,并且能够通过阶段性的总结与分析,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与专业水平。此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能对学习具有强烈的兴趣,其学习也会事半功倍。为此,教师应当合理引导学生,利用有趣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挖掘绘画的趣味点,引导学生在最初对绘画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对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可以将自身的兴趣作为不断前进的动力,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提升自我。(2)理论结合实践,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美术专业的学习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在绘画理论学习中,学生即使对人体骨骼和肌肉形态了如指掌,也可能会在创作中将人体画得扭曲变形。为此,教师不能仅仅依靠理论教学,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大量的临摹写生练习中不断磨炼自身的绘画技巧,提升专业能力。为此,在专业学习中,教师需要经常开展示范讲解,让学生不断临摹写生,针对形体结构、色彩搭配、明暗关系等环节开展大量训练,并从旁进行纠正,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练习中发现自己的薄弱处,不断训练,熟能生巧。专业能力的强化是循序渐进的,即使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理论知识,在实际创作中也难免出错。因此,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能害怕出错,而是要在错误中不断成长,一步步地解决创作中存在的问题,逐个击破薄弱环节,稳中求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展示学生的审美个性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在短期内获得高分,可能会让他们将优秀的画作死记硬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画出的画面刻板;长此以往,他们也难以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2]。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加入创新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联想与想象开展绘画训练,鼓励他们不断思考,以此提升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而不是在因循守旧的绘画训练中故步自封。(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培养只会一种技巧的人,而是培养出有个性、有能力、有创造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不同的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爱好、性格以及人生经历,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艺术创作的风格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够在绘画中展示个性,而不是用统一的风格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将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倡导学生个性发展,首先就要把握整体,面向大多数学生开展教学。教师应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水平为标准,再以点带面,让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激励其他学生进步。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加深对学生的认识,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合理引导学生各展所长[3]。如,对于个性谨慎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先放开自我,再细致刻画,或许能够引导其创作出精细秀美的画作。(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发展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给予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效反馈,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水平,以此推动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也能够让教师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距与各学生的优缺点。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速度等。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有效引导学生,及时发现状态不佳的学生,对其进行相应的鼓励和辅导。此外,评价体系不仅针对学生,而且应当针对教师,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让教学更加高效。结语美术教育对人的个性养成和情感陶冶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明确了美术人才培养的目标[4]。对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断优化高中美术特长生的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教学模式,提倡素质教育,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妮.关于高中美术特长生课程管理和教学方法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68-169.

[2]李昌谟.素描的面貌应该是多样的——高中美术特长生训练的实践探索[J].科技风,2020(6):83.

[3]杨永强.多元化的艺术教育——对高中美术特长生的教学认知[J].赤子(上中旬),2014(9):128.

高中美术专业生培养方案范文3

1制定符合实际的培养方案

高中美术特长班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技能和技巧,还要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美术文化的渗透,彰显出美术教育的情感创造以及认知技能培养的特点。美术特长班的课堂教学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设计。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为,要密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并根据当前形势的具体需求,对教学设计进行灵活的

变通;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决不能一刀切,对学生的现实水平和个性做出客观的评价;根据学生的自主意愿,分类设班,充分发掘学生的艺术潜能。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以辅助学生抒发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为指导原则,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学生的表达过程中,即学生在受到艺术感染和熏陶的情形下,对美术文化有所感悟,形成自己对美术文化独有的理解和感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出的教学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观察能力,也就是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欣赏或者观察之后,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老师不要将自己的感想强加于学生。②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逻辑性分析,并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之上,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主观看法。③心理调节能力。对于高中生而言,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自我的心理调整能力十分重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其能够及时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加以宣泄,有效地缓解内心压力,增加自信心,在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实现身心状态的最优化。④自我评价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态度、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等进行较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和目标。

2精心设置课程内容

要综合考虑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确保所设置的课程任务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对美术的理解能力和表现水平,然后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单独辅导,真正做到明确的教学任务,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对教学质量的意见反馈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做好教学总结工作,保持教学手段的活泼性和多样性,以激发学生对美术专业的兴趣。美术教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美术为社会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非常广泛,进入工业化大生产的工业设计如服装、工业造型、环境艺术等,新兴的广告业、摄影、影视传媒、卡通等都与美术紧密相关。高中学校美术特长生可结合市场调查,以地方文化为主线,充分发掘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把艺术教学与现代工业设计、制作紧密联系起来。

3创设学习环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探究型教学模式成为当前的主流教学模式,在高中美术特长班的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激发其积极探究的学习环境。将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和主体,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为积极主动的获取,通过主动学习,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提高,从而满足知识社会以及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大舞台上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

如在达芬奇作品中感悟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这可以加深学生对某种物理特性的理解;一幅作品里面讲述的是社会上的道德伦理观念、时代精神观等的思想内容,可以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途径,来为学生德育教育起到辅的作用。那么,我们应从哪个角度去看待欣赏教学的特色及作用?笔者认为,理解教学本身的意义是一种美术教育的手段,所要做到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与情趣,而且要通过不同的艺术形态表达美术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感悟与审美体验,这恰好也是欣赏教学的特色所在。在欣赏中不断挖掘欣赏教学审美功能,全面发挥其教育作用,把资源最大化。

4制定教学计划

高中美术专业生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地方高校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基础教育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地方高校,由于受地域、环境、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财政投入少,综合实力差,区域优势不强,而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相对于其他文、理科专业而言,又属于特殊专业,因此更应该面对现实,积极推进,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与基础美术教育对接缺乏实效

“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国家对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应该为基础教育输送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教师应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才能够达到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开始之前,基础阶段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就已经进行得热火朝天,但承担基础教育阶段美术师资培养的“工作母机”——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岿然不动,依然故我。长期以来受“美院”办学模式影响太大,“美术专业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弊太深。虽然部分高校在做一些积极的尝试,但由于缺少参照,没有方向感,故成效不大。

(二)课程设置合理性欠缺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原司长杨贵仁所作的《推进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报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美术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强调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二是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美术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现象。”

(三)教育思想观念较陈旧

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学要求。大部分教师来源于专业美术院校,虽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对师范性缺乏认识,不了解教育实际,对学生不能给予师范性的积极诱导。美术教师普遍不关心教育领域的发展形势,仍根深蒂固地延续陈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导致目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尚有距离。

二、建构适应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针对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一是应该突出美术课程的综合性、人文性,强调师范性,整合传统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量;第二要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强调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第三是淡化专业技能的强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第四是要注重知识的整合性,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基本原则

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以《课程指导方案》和《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特点和办学特色设计本校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设计《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有4点:1.坚持学生成人与成才培养相统一的原则。2.坚持基本要求与个性成长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统一的原则。4.坚持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设计时要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等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强化“宽基础、重实践”,在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强调本专业最核心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强调突出实践育人,注重第二课堂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结合美术学学科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地方区域的特点和学院的办学特色,制定了具备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实践创新平台。第一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人文科技素质课程模块;第二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第三平台即实践创新平台分为模块进行细化:见习实习、实验实训、论文设计、学科考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其他活动。

(三)课程体系的学时分配

《课程指导方案》规定了“本专业总学时数为2600—2800学时,公共课程学时数为720学时,专业课程学时数约为1900—2100学时”。《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12门专业必修课程共1060学时,约占专业课程的50%,确保其应有的学时和学分,保证师范生美术和教育的基本素养。地方高校还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剩余的约450学时的选修课程和实践性环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在通识教育平台设置了707课时,学科基础及专业课程平台设置了1600课时,学科基础课程分绘画基础、设计基础、工艺基础、理论基础四个模块,专业课程分教育理论、美术表现、设计制作、人文拓展四个模块。(转第页)

(接第页)而在最具特色的实践创新平台,设置的模块共有实践课程41周,针对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学院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四年学习的全过程。

(四)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科学、系统评价,学院建立一个“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开放式评价体系。它涵盖了基本知识和理论、实践能力和师范技能水平、创新思维与方法、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这一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大学教育的一般性规律和本质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规律和本质相统一的基础上的。这一评价体系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社会评价和综合评价四类组成。单一评价,指在美术理论课的闭卷理论性考试中实行的、由任课教师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考试进行的评价。集体评价,指在美术专业技能性训练课程中实行的、由多名教师对学生作业或考试进行的评价。社会评价,是指对学生参加展览、申报专利、参与课题、发表文章或作品等诸多校外获奖成果的认定。综合评价,由单一评价、集体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进行总评,最终形成学生基本的学业成绩。

(五)课程体系的质量监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推进,凭借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规范实施。因此,健全美术学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监控功能,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质量监控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系统监控、类型监控、环节监控。1.纵向监控。纵向监控是指以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文件为依托,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的监控。它包含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资料、教学效果反馈等实行的监控,由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共同督查实施。2.模块监控。模块监控是指根据专业特点划分课程类型模块,美术学专业分理论讲授课程、技法训练课程、外出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程等,制定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实行监控,它主要由院系督查实施。3.环节监控。环节监控指的是根据专业特点,对教学环节所作特殊规定的监控。例如,技法课中对理论讲授部分课时比例和教师作画示范的规定、外出写生课程对教师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展示的规定等。它主要是由院系和教研室共同督查实施。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对美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新的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也就积极推动着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自身的调整、变革与发展。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在逐步增强,但还处在尝试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当中,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洪琪,阳鲁平.构建开放式教学体系,培养实用性创新人才[N].文艺报,2006—12—30.

[2]王大根.高校美术教师教育要为基础教育服务[C].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学校工作会议交流论文.

[3]廖文科.在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试点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0.6.10.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S].2005.

[5]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S].2004.

[6]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

高中美术专业生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中美术;价值认同;角色定位;重构

随着新一轮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逐步推进,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内容、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较之传统课程有了重大突破与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应当秉承新时代、新思潮、新理念、新尝试、新改变的革新理念,大胆解构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之能够适应当下教学体制,构建师生教学相长的和谐生态环境。

一、学科定位和价值认同

美术课程是高中生艺术学习过程中必修科目之一,它具有人文学科的属性,对于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美术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较之于语数外等主科,美术教学本身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评价都显得与其它学科截然不同,而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素养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其又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主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美术教育培养学生能够发现美、创造美,通过对美的追寻和领悟,净化和促进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解构和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集中体现角色定位模糊、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施不足、教学形式单一以及教学内容僵化等方面。

(一)角色定位误区

1.角色边缘化被动认同和教学失责

基于当前高考机制,作为一门非高考科目,美术课或多或少存在“鸡肋”之嫌。在所谓“副科”或“弱势学科”思维定势下,美术课教师心理失衡就成为了较普遍的现象,造成的结果有二:一是自我教学责任和动力的消解,被动认同被边缘化的结果,甘心沦为主科的附属,教学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极大的制约;二是教学任务执行随意性加大,一切为了高考让路,一切为了提升成绩让路,要么本就短暂的课时被挤占,要么美术课教学简单潦草,教学目标、任务无法保证按质按量完成,最终是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的尴尬境地。课程地位的不稳固造成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低下,这使得美术教师话语权逐渐失去,角色地位逐渐边缘化。

2.教师角色主体绝对化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拥有绝对权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以及学生课程成绩的判定者。实际上这是一种极其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灌输式教育方式以及学生的被动学习,会严重抑制学生个性化发展,会严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大制约师生之间友好沟通和对话,极大打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愿望。

(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1.师资力量匮乏

就笔者所居住的阜阳市,这是有着近千万人的人口大市,生源众多,据阜阳市教育局的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普通高中51所,在校生14.7159万人,专任教师6558人,生师比例大,教师缺口较大,通过对市内以及农村九所中学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缺乏专职美术教师,有相当一部分美术教师非科班出身,老师会什么就教学生画什么,实施素质教育无从谈起,特别是走访的农村中学尤为严重。

2.教学基础设施差

经过走访,笔者发现大多数中学没有专门建设的美术楼,美术教育基础实施弱,除了一两间画室,其他诸如雕塑工作室、电脑设计室、书法工作室等就少之又少了,当然也缺乏必要的教学器材。而画室一般只供极少数美术专业生使用,普通高中生只能在教室里上美术鉴赏课了,通过对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一师一优课”活动中的课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美术鉴赏模块的晒课数量占绝对优势,除此之外的雕塑、书法、摄影、电脑美术等课题教学占比很小,这种现象说明了教学内容已经严重失衡了,背后的原因就是由于开设其它模块课程条件无法满足。

(三)教学形式落后,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多数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教学内容单一,综合性和多有圆蛔恪T谛驴纬烫逑迪乱求开设的美术鉴赏课、书法、摄影、雕塑、计算机美术等模块,往往由于师资不足、设备不足等原因无法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一一开设。在开设的课程中,教学内容往往仅仅要求学生做到能够欣赏、理解美术图片,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有些教师对西方艺术推崇备至,过于重视西方的绘画艺术,而忽略我国传统绘画技艺的教学。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 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审美观的扭曲。

教学形式也单调枯燥,教师往往满堂灌,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美术教研没有体现艺术教育的特色,盲目参照高考文化课程的“高效课堂”,学校不重视,教师没动力和压力,学生没有求知激情,课堂氛围昏昏欲睡,美术鉴赏课往往成为“调节课”,“放羊课”。这种现象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理念相去甚远,大相径庭。

三、高中美术教育重构策略

(一)积极转变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推行平等教育理念。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二元主体,教师不在扮演传统的主导者角色,而是教学的一方参与者、教学有序进行的引导者和辩证理性的评价者。学生拥有更多自由选择学习和参与的权力。学生可以在积极参与美术活动过程中,发自内心地感受艺术之美和自我能力提升的成长快乐。课堂不在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和谐家园。教师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横在学生面前是不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质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师生之间和谐友好相处,随着亲和力的提升,学生愿意和你接近,愿章和你交流,愿意你分享他们的欢乐,在此情况下,教学目标完成就指日可待了。

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学习热情的学生是没有意愿主动获取知识的。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必须符合学生的审美能力。高中生的审美能力还处于被开发的阶段,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强求学生一开始就可以欣赏诸如莫奈、凡・高等人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画作, 更不能奢求学生立刻能理解毕加索等人的抽象主义绘画。教学之初, 教师应该让学生欣赏较为古典的作品, 如我国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扬的《乾隆南巡图》或西方的宫廷人物画、圣母画。

(二)加强师资培训,完善教学设施

转变观念,切实认清美术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美术教师的待遇,合理制定对美术教师的评价机制,增强其从业自主性和积极性。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增加美术教师名额。重点加强对美术教师培训,强化书法、雕塑、摄影、计算机美术等多模块的专项培训,切实提升美术教师专业技能。完善美术教育教学大纲,加强对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检查与管理,既要在课时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又要队美术教师具体的教学常抓不懈。

加强对美术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依照课程程标准,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美术工作室,添置教学器材,保证所有模块化教学的完整实施。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地方高中,诸如陶艺工作室、摄影棚、雕塑室、电脑美术设计室等已是标准配置,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营造良好艺术氛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发现美、创造美是美术教育的价值目标。营造良好艺术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艺术之美的追求而灵感的诞生源于积累, 源于生活环境。例如我国璀璨的文人山水画, 多来自创作者恬静放旷的胸襟和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西方绘画中, 尽管莫奈、凡・高等远离沙龙的画家生活比较困窘, 但不可否认的是, 他们都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因此他们才会留下那么多隽水的作品。所以, 教师在日常美术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的环境, 有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 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中, 学生才会很好地认识美、创造美。

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少讲理论,多搞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组建课外美术兴趣小组,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画画、多交流,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其次,组织课外写生,亲近大自然。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观察、绘画,通过实地教学,促进学生快速掌握绘画技法,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在美术作品赏析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增大赏析作品的跨度, 不能将目光拘于一隅。例如在讲中国传统绘画时,既包含人物画,又包含山水画;既要有明清时的秀丽温婉,也不可少了秦汉时的粗犷放达和唐朝的开明繁荣;既要有表现世情风俗的《清明上河图》,又要包含浪漫情怀的《洛神赋图》。一言以蔽之,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是教导学生欣赏美,因此审美的角度要尽可能广阔, 这样学生看到的才是泰山而非障目之叶。

(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单一一直是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软肋,除了教材编制不合理的问题,更多的是源于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和教学态度。不少学校美术教师非科班出身,对于艺术了解停留在非常浅显的水平,大多数会依照教材照本宣科,教学没有侧重点,完全不考虑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诸如不考虑部分高中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素质的差异,不考虑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大多数都是想当然按照自己理解和想象安排教学内容。因此,丰富和开发教学内容十分必要。一是吃透教材,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找准教学奇点;二是教学内容中外结合,切勿过多讲授西方绘画而忽略国内艺术精华;三是带领学生到美术馆、工艺展览馆等地方,进行现场教学;四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和整理教学资料,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学手段和形式多种多样,不拘泥一种。过去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只能仅仅依靠教材、挂图或者其它教师自制的教学用具。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课件、音影、图片等多种元素灵活开展教学活动。

四、结语

基于新课程体系背景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变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找准教学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才能够有的放矢,才能够促进高中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封宁乾.新时期高中美术课教学现状及改进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8).

高中美术专业生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育 美术综合活动课 开展价值

学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课程对造就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从中学美术教育现状看,其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评价方式敷衍简单等。这些对学生的美术水准和全面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对其进行分析。

1.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1.1教育方式不科学。

很多老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重点是看和临摹,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老师认为,老师怎样做,学生就跟着怎样做,跟着老师的步子亦步亦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限制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的方式没有给学生提供想象空间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有些教师为了管理的方便,刻意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仅是一门简单的课程,还是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更是人类文化的积淀。这种教育现象,从根本上违背了人类的美术精神。

1.2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目前许多中学美术教育内容枯燥无味,使用的教材陈旧无比,美术老师固守着陈旧教材,照本宣科,课堂气氛通常十分呆板无趣,这样的氛围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3评价方式单一敷衍。

很多中学美术老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太过单一敷衍,把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评价标准。如果学生临摹得像,便成绩优秀,如果学生临摹得不像,便成绩不理想。这样的方式严重限制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违背美术教育的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活跃,学生各自都有独特的想法,喜欢画出自己心中不受限制的理想作品。但是当前的美术教育现状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能力,给学生的思想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既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水平,更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1-2]。

2.开展美术综合活动课的价值

中学美术综合活动课是指在美术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把美术学科本身淡化,将其和别的学科内容知识联系在一起,用主体活动的方式把不同种类的知识内容融合在一起。中学美术综合活动课重视学生的社会活动、生活实际情况与活动课内容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践和课程的设计,引导学生更好地步入自然和社会;并且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现阶段心理发展的需求,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如观察和触摸,从而理解,进而实践,最后创造等一系列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并且通过与别人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责任感[3-4]。

中学美术综合活动课通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现阶段心理发展的需求,从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资源、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传统美术课堂进行改善,促进学生美术专业水平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价值具体体现下以下几点:

2.1活动内容新颖,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美术综合活动课的活动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现阶段心理发展的需求,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主题,这样的方式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将很难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兴趣是提高美术教育水平的根本条件,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脑海深处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能量,促使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学习,不知不觉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这样就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2.2教学方式科学,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中学美术综合活动课需要老师指定活动方案,教学方式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然后对其进行扩展和延伸。比如老师让学生画一只猫,可以让学生随意发挥,无论画什么样的猫。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看画、临画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5]。

2.3评价体系完善,能增强学生自信。

中学美术综合活动课采用多重标准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灵活丰富,不再是单一地以谁画的像为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方式能赋予学生自信的人格魅力,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而更热爱美术这堂课,促进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并且促进智力的发展。尤其是通过训练学生的美术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巧,更直观地发觉美的存在和体验美的应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帮助。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开展美术综合活动课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美术教育的不足,值得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魏玉龙.党家村古民居速写写生设计与实施――浅谈高中美术活动课设计与实施[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11(3):1228-1229,1243.

[2]何晓露.论美术学科与综合实践和活动课程课堂模式的整合[J].文理导航(中旬),2013,12(10):1185.

[3]施晶.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12(2):6.